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天上钩钩云,

明天准下雨。

你看那树上的蜘蛛,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蜘蛛忙着结网,

出门要带太阳伞。

金鱼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红色的颜料。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烽火小学三年级:徐龙毓

评课用语

精彩评课语句 1、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 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2、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3、整个识字过程,始终注重儿童中心,识字讲方法,词语理解生活化。 4、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 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5、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做做小科学找出大自然的语言,从而培养学 生浏览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做做小诗人、小作家,从而养他们的转化能力与体 验力。 6、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7、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本人从教十几年来,积极向各位优秀教师学习,校内外听课近千节。除了 学到许多课堂教学经验以外,还积累了一些关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习 作指导、口语交际等课型的评课语言,现将拙评整理出来,还望各位多加指点。 语文评课: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 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第24课《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 一、自主实践 1.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竺可桢(zhú zhēn)翩然(piān)孕育(y ùn) B.销声匿迹(xiā nì)农谚(yàn)延迟(yàn) .簌簌(sù)风雪载途(zāi)衰草连天(shu āi) D.经度(ìng)差别(hā)海棠(táng) 2.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A.翩然(……的样子)销声匿迹(隐藏) B.次第(一个接一个地)风雪载途(装载)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草木荣枯(茂盛) D.悬殊(差异)周而复始(转一圈) 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草长鹰飞衰草连天农谚灵敏 B.北雁南飞冰雪融化显著物侯 .鸟语花香籁籁下落山脚丘陵 D.割麦插禾草木萌发内陆孕育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验B.灵敏.灵活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预测D.观望 5.调整句序:正确的句序应是: 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扇蹦貌。⑦不久,布谷鸟也了。⑧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 6.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

(完整版)语文听课评课常用语.doc

语文评课: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 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 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10、 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 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11、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分角色朗读也是一大亮点,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当评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 好的听、说习惯,这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13、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 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 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14、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5、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 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16、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7、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18、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19、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 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 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到情感的熏陶。 21、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 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 22、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非常轻松。 23、小小的探索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2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符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5、由整体感知,品味课文,研读课文。 26、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 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

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拓展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萌.发(míng)物候.(hòu)记载.(zǎi)翩.然(piān) B.融.化(róng)耕.地(gēng)荣枯.(gū)延迟.(chí) C.悬殊.(shū)海棠.(táng)刺槐.(huái)孕.育(yùn) D.适宜.(yì)榆.树(yú)次第.(dì)土壤.(rǎng)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A.苏醒炎热植物哀草连天 B.暗示侯鸟昆虫花香鸟语 C.湿度观测播种草长鹰飞 D.损失短促苹果相差无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家院子里的桃花次第 ..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 ..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 ..,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D.他萌发 ..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只排列序号)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④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恰当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3.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 ..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1)选文按照顺序进行描写性说明。 (2)加点词“苏醒”用得巧妙,请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2019广东江门二中三月月考,12—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完整版)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拓展资料(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拓展资料(5篇)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马上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今后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差不多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通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特别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要紧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紧密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农谚中的物候 在古代就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我国现代物候学进展的推动者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特别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基本上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进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托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许多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惋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基本上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差不多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进展,物候学的差不多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缘故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究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盼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纳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久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谈谈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牢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晰,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大自然的语言二、精段阅读理解 (一)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 ..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 都。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在第(1)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给加点字“载”注音,解释加点字

语文评课语大全

2017年小学各年级语文评课用语大全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一)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10、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11、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分角色朗读也是一大亮点,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当评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这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13、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14、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5、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16、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7、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18、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19、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二) 21、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 22、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非常轻松。 23、小小的探索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2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符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初中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拓展阅读及答案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类文阅读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2)()(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6、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 张玉峰 姜丽: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刘允秀:张老师在课堂中紧紧地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标,揣摩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对说明方法的探究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运用科学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本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些目标。从教学程序看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从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地体味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在朗读过程中配以优美的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自然而然的跟着音乐朗读,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对说明方法进行探究中,放手让学生寻找说明方法,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准确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对说明方法的探究前提出了具体、准确的默读要求,这是对学生默读习惯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解决了学生平时似乎会默读,但又不确定到底该怎样默读的问题。 魏杰:张老师在本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了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物候知识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物候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很好的进行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本科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课件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优美的画面导入和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背景,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科学的魅力,使说明文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蒋新桃:从教师基本功看,本科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条理性强,教态自然亲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优美,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如果一定要说这节课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那么张老师在授课中没有做板书设计,简而言之,本科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生成性很强的课,学生了解了物候学有关知识,强化了说明文文体和写作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强。 马立梅: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很严密。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很高,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此文任务奠定了基础。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氛围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不足之处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 一、阅读以下三段,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过来。②冰雪融化,草木(),各种花()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的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的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这段文字选自《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种比喻说法,它的本体是____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把_____________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划分层次。 第一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二段:①②③④ 3.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 4.选段说明的对象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5.上面所引三个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安排的?每一自然段又是什么说明顺序? 6.词语理解 (1)在“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句中,“沉睡”与“苏醒”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各种花次第开放”中,“次第”是按次序一个挨一个的意思,这句话隐含着______________变化。 (3)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4)“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B.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文字。 C.指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 D.指话语,由于文化水平和职业的差异,他们之间缺少共同的东西。 (6)“劳动人民”具体指。 (7)“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文中有何标志?请找出有关词语。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这些词语也是修辞的标志。 (8)第三段的“这些自然现象”指的是。 (9)“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加点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7.调整语序:

语文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语文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10、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11、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分角色朗读也是一大亮点,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当评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这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13、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14、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5、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16、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7、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18、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19、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1、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 22、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非常轻松。 23、小小的探索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2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符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5、由整体感知,品味课文,研读课文。 26、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