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一、初中1-6册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6、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

7、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帖通贴,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14、满坐寂然《口技》——坐通座,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18、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通屈,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2、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通举,举荐。

23、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矜通鳏老而无妻之人。

25、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缺口。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27、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饲养,喂养。

29、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出现,表现。

30、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才能。

31、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语气词。

32、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四肢。

3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34、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都。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嘱托。

36、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37、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直通值,价值。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此处是发配。

39、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40、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已经。

4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42、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错通措,置。

43、仓鹰击于地上《唐睢不辱使命》——仓通苍,灰色。

4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伸张。

45、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46、是以先帝简拔以《出师表》——简通柬,挑选。

47、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阙通缺,缺漏。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公输》——说通悦,高兴。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圉通御,防御。

51、公输盘诎《公输》——诎通屈,理屈。

52、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背叛。

53、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54、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阻塞、梗塞。

5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回避、躲避。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辨,辨别。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此处是感激的意思。

59、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60、小惠未徧《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

61、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返回。

62、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6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没有。

64、一厝朔东《愚公移山》——朔通措,安置。

二、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

(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停留、过了。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今: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今: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虽:(古: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古:无须,不要。今: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何苦:古:愁什么。今: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丝竹:古: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致:古:对......说话。今: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烈士:古: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蹉跎:(古义:过时。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令:(古义:好的。今义: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明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小生:古:小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9)、居数月(《塞翁失马》)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

(41)、请献十金(《公输》)金:古: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今:金银的金。

(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可:古:大约。今: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

(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盖:古: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今:盖住、盖子。

(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往往:(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

(47)、夜篝火(《陈涉世家》)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

(48)、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借第:借:古义是即使,假使。今指暂用别人的钱或物。第:古义是仅、只。今表次序。

(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会计:古: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50)、郁郁适兹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适:(古义:往。今义:适合,适当。)

(5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恶:(古:读wū,怎么,表疑问。今:罪恶,厌恶。)

(52)、为我谢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谢:(古义:致谢。今义:常作礼貌用语。)

(53)、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54)、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经纶:古:治理,筹画。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55)、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山:古义:指华山。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池:古:护城河。今义:池水,池塘。

(58)、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语:(古义:告诉;说。今义:话语;说话。)

(59)、子何恃而往(《为学》)子:古义:敬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

(61)、将非鬼也(《宋定伯促鬼》)将:(古义:或许。今义:接近。)

(62)、不习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63)、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去:(古义:离去。今义:到哪;前往。

(6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6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6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是:(古义:此。今义:判断词。)

(67)、惟吾德馨(《陋室铭》)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68)、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69)、方七百里(《愚公移山》)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形)

(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曾:古:并,尚且,连......都......。今:曾经。

(7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

(73)、发于声(《孟子》二章)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74)、而后喻(《孟子》二章)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75)、入则无法家拂(《孟子》二章) 入:(古义:国内。今义:进入。)

(7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钟:古:一种容器。今:计时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7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开张:(古:扩大。今:(店铺)开始营业)

(78)、引喻失义(《出师表》)义:(古:适宜,恰当。今:意义,含义。)

(7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80)、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古:差异,偏义复合词。今:不同与相同。)

(8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82)、由是感激(《出师表》)感激:(古:感动,激动。今:感谢。)

(8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

(84)、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所以:(古:用来…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85)、临表涕零(《出师表》)涕:(古:眼泪。今:鼻涕。)

(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记》)精力:(古:精神与毅力。今:精神和体力。)

(87)、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88)、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命。

(90)、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忠:(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诚。)

(9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今:监禁罪犯的地方。)(92)、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

(9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情:(古:实情。今:感情。)

(94)、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9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汤:(古:热水。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9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jiǎ):(古:借。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

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①、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②、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②、惩罚

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③、将要。(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⑥、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②、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②、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①、怎么(恶能无纪);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⑦、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①、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②、总共(凡三往)

29. 方:①、见方(方七百里);②、长方形(方以长);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3. 夫: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②、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③、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①、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②、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①、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②、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③、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①、赐福、保佑(神弗福也);②、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①、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②、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②、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③、互相(更相庆)④、再、又(更上一层楼);⑤、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①、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②、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③、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①、本来(固众人《伤仲永》);②、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③、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④、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⑤、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①、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②、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④、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 顾:①、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②、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③、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 观:①、看(予观夫巴陵胜状);②、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 冠:①、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②、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 光:①、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②、光线(仿佛若有光)

46. 归:①、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 过:①、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②、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③、犯过失(人恒过);④、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 好:①、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②、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③、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 号:háo ①、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②、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③、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还:①、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②、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 患:①、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②、忧患(无冻馁之患);

③、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 惠:①、恩惠(大王加惠);②、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 或:①、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②、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③、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 极:①、尽头、穷尽(此乐何极);②、尽、到(南极潇湘);③、穷尽,动词(尝极东方);④、非常、最(初极狭)

56. 加:①、更加(而山不加增);②、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③、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 间:①、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②、一会儿(立有间);③、参与(又何间焉);

④、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⑥、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⑦、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⑧、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 见:①、同“现”(路转溪头忽见);②、引见(胡不见我于王);③、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④、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⑤、知道(见往事耳);⑥、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 将:①、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②、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③、将要(公将战);④、搀扶(出郭相扶将);⑤、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 角:①、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②、吹号角(且角且走)

61. 借:①、借(每假借于人);②、依*(愿借子杀之);③、即使(借第令毋斩)

62. 尽:①、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②、全部取得(利尽南海);③、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 就:①、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64. 居:①、过了(居十日);②、停留(不可久居)

65. 举:①、传扬(死即举大名耳);②、发动(举大计亦死);③、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④、参加(董生举进士);⑤、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 具:①、同“俱”,全、都(具答之);②、具有(各具情态)

67.决:①、判断(孔子不能决也);②、分别(意难决舍);③、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绝:①、隔绝;②、极点(以为妙绝《口技》);③、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④、极高的,陡峭的

69. 开:①、散开(日出而林霏开);②、放晴(连月不开);③、打开(旁开小窗)

70. 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 苦:①、苦于(苦秦久矣);②、使……苦(苦其心志);③、愁(何苦而不平)

72. 乐:①、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②、使……快乐(钟鼓乐之);③、乐趣(而不知人之乐);④、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 类:①、类似(绝类弥勒);②、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 利:①、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②、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③、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④、物资(利尽南海)

75. 隶:①、属于(世隶耕);②、跟着(隶而从者)

76. 良:①、真,实在(良多趣味);②、善良(此皆良实)

77. 临:①、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②、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③、*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 鳞:①、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②、鱼(呷浪之鳞)

79. 令:①、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③、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 妙:①、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②、奇妙(以为妙绝)

81. 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②、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③、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 谋:①、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②、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 奇:qí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 骑:①、jì,骑兵(骑千余);②、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 前:①、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②、上前(狼不敢前《狼》)

86. 强:①、强悍(凶强侠气);②、有余(赏赐百千强);③、勉强(不可强以仕);④、力行(慕义强仁);⑤、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⑥、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 且:①、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 清:①、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②、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 情:①、实情(必以情);②、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0. 请:①、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②、请求(曹刿请见);③、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 穷:①、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②、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③、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④、深(穷冬烈风);⑤、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 屈:①、委屈(猥自枉屈);②、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 去:①、走开,离去(一狼径去);②、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 阙:①、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 容:①、许、让(虽席地不容闲);②、神色(视端容寂);③、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 乳:①、喂奶(妇抚儿乳《口技》);②、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 善:①、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②、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③、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 尚:①、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②、还(而君前途尚可);③、尚且

99. 少:shǎo ①、一会儿(少时);②、稍微(意少舒);③、不多(饮少辄醉);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 舍:①、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②、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③、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④、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 射:①、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②、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 甚:①、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②、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 胜:①、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②、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

③、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④、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 施:①、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②、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材)

106. 使:①、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②、出使(使于秦);③、使者(使子为使)

107. 始:①、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②、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08. 市:①、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②、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 恃:①、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②、子何恃而往《为学》)

110. 是:①、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②、代词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111. 适:①、往(抱而适市);②、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③、舒适(其体不适)

112. 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②、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④、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 数:①、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③、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①、完成(已遂述数行);②、就、于是(遂逐其师);③、因而(恐遂汩没)

115. 所:①、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②、“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 所以:①、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②、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③、……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 通:①、通过(初极狭,才通人);②、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③、顺利、顺畅(政通人和);④、整个(通计一舟);⑤、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⑥、

118. 图:①、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②、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③、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①、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②、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 推:①、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②、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 屯:①、堆积(大雪屯门);②、停驻(屯大泽乡)

122. 望:①、声望(先达德隆望尊);②、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 为:①、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②、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是(此不为远者小);④、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⑤、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⑥、刻有(为人五);⑦、为了(故不为苟得也);⑧、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 谓:①、说(谓为信然);②、对(谓先主曰);③、是(太守谓谁);④、认为(予谓莲);⑤、商量(舍人相谓曰);⑥、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⑦、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①、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②、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③、彩饰(舍其文轩)

126. 闻:①、听说(余闻之也久);②、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①、攻下、攻克(蕲下);②、向下(日光下澈);③、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 鲜:①、鲜艳(芳草鲜美);②、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 贤:①、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②、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31. 效:①、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②、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 屑:①、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②、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 谢:①、请问(使君谢罗敷);②、道歉(长跪而谢之);③、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 信:①、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②、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④、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 行:①、品德(性行淑均);②、行军(行收兵,比至陈);③、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④、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 许:①、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②、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③、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④、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 学:①、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②、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 寻:①、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②、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 焉:①、哪里(且焉置土石);②、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 艳:①、妖艳、艳丽(艳装骑驴);②、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 夷:①、平(船背稍夷);②、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③、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③、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 已:①、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②、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③、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④、已经(骨已尽矣)

144. 义:①、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②、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③、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45. 异:①、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②、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③、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6. 易:①、交换(寒暑易节);②、容易(难者亦易矣);③、交易,买(易以百金)

147. 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 益:①、增加(曾益其所不能);②、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③、更加、进一步(将以益治其文);④、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 意:①、心情(意少舒);②、神情、态度(意暇甚);③、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 因:①、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凭借、依*(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③、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④、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151. 引:①、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②、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③、称引(引喻失义)

152. 盈:①、满(曾不盈寸);②、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 用:①、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因此(遂用猖獗)

154. 友:①、朋友(有朋自远方来);②、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 余:①、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②、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 与:①、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给(蹴尔而与之)

157. 欲:①、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②、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③、愿望(从民欲也)

158. 援:①、提出、引(援疑质理);②、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 缘:①、缘故;②、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160. 杂然:①、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②、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161. 再:①、第二次(再而衰);②、两次(日再食)

162. 曾:①、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②、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③、尚、还(曾不盈寸)

163. 争:①、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②、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 指:①、手指(人有百指);②、指明(不能指其一端);③、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165. 至:①、极点(寡助之至);②、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③、周到(礼愈至)

166. 志:①、记(故为之文以志);②、标记(寻向所志);③、做标记(处处志之);④、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陋室铭》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合称“柳白”。有“诗豪”之称。曾学过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爱莲说》 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朝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橘逾淮为枳》 选自《晏子春秋》,作者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与晏几道合称“二晏”。 《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宋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周处》 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朝文学家刘义庆撰写。这部书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文中“朝闻夕死”选自《论语》;文中“清河”、“平原”分别是陆机、陆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记录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以及与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孟子,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主张“仁政”、“王道”。 曾学过《王顾左右而言他》、《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的一句名言和一个关于孟子故事的名称: 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故事名称《“迁地教子”、“三断机杼”》《卖油翁》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宋朝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学过他的《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黔之驴》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时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yǐ) 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qū) 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文言文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 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 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 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者,……”。天下者,高祖天下。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梁,吾仇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山下皆石穴罅。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 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判断词“是”出现较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 二、被动句 ①用“于”表示:“……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用“为”表示:“为……” “为……所……” “为所……”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用“被”表示被动:“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 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 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举贤以自佐 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 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 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 1 用“之……者”或“者”表示 (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村中少年好事者 (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3、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①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以勇气闻于诸侯。耻学于师 ②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皆不可拘以时月。覆之以掌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50首)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①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①?①:亻舌,音活,相会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3.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①。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①:日希,音西,干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②。②:氵矣,音四,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③。③:氵止,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4、陌上桑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虎豹嘷动。鸡惊禽失。羣鸣相索。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5、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初中文言文复习整理

初中文言文复习整理 一、解释加点词要点 1、了解文言实词的单音节构词特点在现代汉语中,词绝大多数是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例如,“老师”、“红彤彤”等。但是在文言文中,绝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也就是一个字构成的。因此,在解释文言加点词语时,就必须把单音节的词,解释为双音节的词。例如,解释《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齐”解释为“齐国”,“师”解释为“军队”,“伐”解释为“攻打”,“我”解释为“我国”。再如,解释《出师表》中“臣不胜受恩感激”中的“感激”,必须作为两个词来解释,“感”,解释为“感动”;“激”,解释为“激动”。 2、区分古今词义异同现代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古汉语到了今天,词语发生了很多改变,有的古义消失了,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语缩小了,还有的词义变的与今天截然不同了。例如,解释《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的“牺牲”,古义指“猪牛羊作为祭品”,而在现代汉语中,“牺牲”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利益或生命”,如“牺牲生命”、“牺牲个人利益”,这里的词义就是扩大了。再如,在解释《为学》中“西蜀之去南海”的“去”时,就要解释为“距离”或“离开”,与现代汉语意思就大相径庭。

3、注意文言通假在古代,尽管有些汉字还没有造出来,但是古人照样能够表达出来那些还没有造出来的例如汉字的意思。例如,往返的“返”,在两千年前还没有造出来,因而,在《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就借用了“反”字来替代“返”。又如,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古人又借用“亡”代替没有造出来了“无”。文言通假现象大致有四种情况。①利用近音与同音字来代替。例如,在《扁鹊见蔡桓公》中,“居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句中,“还”字替代“旋”字;《核舟记》中,“左手倚一衡木”句中,“衡”字替代“横”字。②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在《扁鹊见蔡桓公》中,“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这两个句子中,用“汤”与“齐”分别代替了“烫”与“剂”。③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在《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句中,利用形声字“材”代替了声旁字“才”。④利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例如,在《愚公移山》中,“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句中,“厝”是形声字,用它代替形声字“措”。 4、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语通常都是有几个意思。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积累词义。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便舍船,从口入”句中“舍”,解释为“舍弃”,而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舍”则解释为“房屋”。又如“许”字,在《小石潭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中文言文复习整理

初中文言文复习 一、解释加点词要点 1.了解文言实词的单音节构词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词绝大多数是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例如,“老师”、“红彤彤”等。但是在文言文中,绝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也就是一个字构成的。因此,在解释文言加点词语时,就必须把单音节的词,解释为双音节的词。例如,解释《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齐”解释为“齐国”,“师”解释为“军队”,“伐”解释为“攻打”,“我”解释为“我国”。再如,解释《出师表》中“臣不胜受恩感激”中的“感激”,必须作为两个词来解释,“感”,解释为“感动”;“激”,解释为“激动”。 2.区分古今词义异同 现代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古汉语到了今天,词语发生了很多改变,有的古义消失了,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语缩小了,还有的词义变的与今天截然不同了。例如,解释《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的“牺牲”,古义指“猪牛羊作为祭品”,而在现代汉语中,“牺牲”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利益或生命”,如“牺牲生命”、“牺牲个人利益”,这里的词义就是扩大了。再如,在解释《为学》中“西蜀之去南海”的“去”时,就要解释为“距离”或“离开”,与现代汉语意思就大相径庭。 3.注意文言通假 在古代,尽管有些汉字还没有造出来,但是古人照样能够表达出来那些还没有造出来的例如汉字的意思。例如,往返的“返”,在两千年前还没有造出来,因而,在《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就借用了“反”字来替代“返”。又如,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古人又借用“亡”代替没有造出来了“无”。 文言通假现象大致有四种情况。 ①利用近音与同音字来代替。例如,在《扁鹊见蔡桓公》中,“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句中,“还”字替代“旋”字;《核舟记》中,“左手倚一衡木”句中,“衡”字替代“横”字。 ②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在《扁鹊见蔡桓公》中,“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这两个句子中,用“汤”与“齐”分别代替了“烫”与“剂”。 ③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在《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句中,利用形声字“材”代替了声旁字“才”。 ④利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例如,在《愚公移山》中,“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最新整理)(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的全部内容。

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陈情表 一虚词 1.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 (3)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4)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2.于 (1)急于星火(介词,比)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 3.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 (2)臣之进退(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实词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2.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往前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3.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整理资料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整理资料 回头看动词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探访动词度⑴衡量〈动词〉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⑵估计表推测〈动词〉度已失期(《陈涉世家》)⑶过〈动词〉关山度若飞(《木兰诗》)伐⑴讨伐〈动词〉①齐师伐我(《曹刿论战》)②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⑵砍伐〈动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方⑴面积,方圆〈名词〉①荆之地方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书》)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⑵当…的时候方其远门出海,仅如银线。 (《观潮》)⑶刚刚〈副词〉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狼》) ⑷正在〈副词〉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⑸指方位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出师表》)发⑴起,指被任用 <动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⑵发出 <动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一时齐发(《口技》)

⑶出发 <动词> ①夫鹓发于南海(《惠子相梁》)②有时朝发白帝(《三峡》)⑷拥 <动词> 众军汉一发上(《智取生辰纲》)⑸开花 <动词>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⑹长寿的特征 <名词> 黄发垂髫(《桃花源记》)⑺头发 <名词> 皆披发文身(《观潮》)复⑴又,再〈副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⑵复兴〈动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⑶回复〈动词〉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对⑴回答〈动词〉①对曰:“小惠未遍…”(《曹刿论战》)②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⑵面对,向着〈介词〉①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湖心亭看雪》)②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固⑴吾义固不杀人(《公输》)[副]本来⑵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动]巩固⑶固不知子矣(《庄子》故事两则)[副]固然⑷子固非鱼也(《庄子》故事两则)[副]固然⑸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顽固⑹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本来⑺而戍死者固六七(《陈涉世家》)[副]本来⑻固众人(《伤仲永》)[副]本来国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名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⑵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名词〈惠子相梁〉⑶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名词〈岳阳楼记〉⑷夫大国难测也国家名词〈曹刿论战〉⑸死国可呼国事名词〈陈涉世家〉⑹国险而民附地势名词〈隆中对〉⑺此用武之国地方名词

(完整word版)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专项练习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 一.导语: 课标定位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2.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诗词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 二.考点分析 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考点通常有: 1.文言朗读与节奏。 2.文言实词。 3.文言虚词。 4.文言句式。 5.文言翻译。 6.内容理解。 7.思想情感。 8.迁移理解。 1.理解内涵。 2.感知形象。 3.探究情感。 4.品味语言。 5.分析技巧。 三.备考方法 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 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 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 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 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 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⑴通假字⑵一词多义⑶古今异义⑷词类活用 ⑴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 ⑵.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如“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 ⑶.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古今意义有别﹙古今异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是古今意义有别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走投无路的境地”。 ⑷.词类的活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意思是“使……感到劳累”。 ②意动用法。如“固以怪之矣”中的“怪”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是“鞭打”。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一)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