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平行线教案

小学数学平行线教案

小学数学平行线教案
小学数学平行线教案

《平行线》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34页第1题.

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

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完成P134页第3题.

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

4.判断.

①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③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六、拓展练习.

和1号棱平行的有哪些棱?还有哪些棱互相平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统计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统计表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这一节教学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这里没有重复教学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教材通过一个例题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启发学生想,只要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算出题中所需的百分数,依次填上就可以了.同时,在每一个统计表的后面,教材还通过填空让学生看表回答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数据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合计和总计是小学阶段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中常用的两个数学术语,这两个术语常常在同一张表中同时出现,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容易混淆.总计与合计是根据表的性质和需要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单式的统计表只有合计.在

复式的统计表中,一般既含有合计,又要有总计.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总计是反映各类事物的总数量. 教法建议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可以采用迁移法进行教学.通过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据表示什么和计算方法.2、质疑引新:现在的表格能反映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应该怎么办?3、小组讨论:只要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一栏,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填入表中即可.4、对比深化:合计与总计有什么不同?5、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行_青岛版

第一课时、认识平行 教学内容:课本信息窗1、66--69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 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的概念,建立平行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与相交 1.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大家手里都有两根小棒,如果我 们把这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会存在 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请同桌两人合作摆一摆,并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学生同桌合作,边摆边画。教师把学生所画的位置关系画到黑板上。预设如下 几种情况: [设计意图: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让学生用小棒代替两条直线,摆一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使抽象的认识 具体化了。教师把学生的摆法全部罗列出来,为后面的分类感知提供丰富的感 性材料。] 2. 分类感知,初步认识平行与相交。 谈话:我们摆出了这么多种位置关系,同学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你说 出理由。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根据两根小棒是否靠在一起分类,把(1)、(3)、(5)、(6)、(7)分为一类;(2)和(4)分为一类。

根据两根小棒所摆成的图形来分类,把(1)、(5)分为一类,两根小棒 组成了几个角;(2)、(4)分为一类, 两根小棒不靠在一起;(3)、(6)、(7)分为一类,两根小棒都形成了一个角。 根据两根小棒代替的是直线,直线是可以延长的,把(1)、(2)、(3)、(5)、(6)、(7)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交叉在一起的;(4)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不会交叉在一起的。 学生交流各自的分法,对出现的不同分法暂时不予评价。 反思:刚才我们说把两根小棒看作两条直线,也就是每个图中的两条线都 应看作是——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把 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小结:像图(1)、(2)、(3)、(5)、(6)、(7)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像图(4)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板书:不相交)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提问:那么你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吗?(教师给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 指名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观察、探索、 想象、归纳等活动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数学教学领 域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理解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先要求学生自 主给它们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小棒代替的是直线,而直线是可以无 限延长的,因此,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以后,它们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只有两种, 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并由此引出“平行”的概念。这样,引导学生 把自己在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纷繁的位置关系进行归类,有利于学生从真正 意义上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本质区别。]3.联系生活,找出实例。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章,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后第二次学习几何。它包括五大块内容:一是相交线;二是平行线及其判定;三是平行线的性质;四是平移。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四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结合当地特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隐含在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本章要学习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它既包含了相交线的内容又包含了平行线的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平行线和角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刚好交换,是一个互逆的命题,这种结构关系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范例,包括一些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等。因此,平行线的性质既是平行线的判定的逆用, 又是将来学习几何图形性质与判定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平行线的性质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例题“梯形残片”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生产实际服务。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建模、操作、讨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利用知识的迁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任何教学都是在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技能等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统计的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方法,所以由单式统计表过渡到复式统计表不再是困扰学生的问题。本设计利用知识的迁移,着眼于“引”,启发学生去“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新知,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和要求,更要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即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本设计通过演示两个统计表合成一个统计表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突破教学难点,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然后教师提问:“它与单式统计表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复式统计表,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都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单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说一说自己平时都有哪些爱好。(生互相交流) 2.统计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现场统计,要求每人限选一种。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写统计表。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平行线教学设计

5.2.1平行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作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知识点1:平行线的概念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 方法总结: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探究1: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课本P12思考(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点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类型一】应用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进行判断 例1:有下列四种说法:(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根据平行公理、垂线的性质进行判断.(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正确;(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正确;(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正确;(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正确的有4个.故答案为D. 方法总结:平行线公理和垂线的性质两者比较相近,两者区别在于:对于平行线公理中,必须是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但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的性质中,无论点在何处都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应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论证 例2:四条直线a,b,c,d互不重合,如果a∥b,b∥c,c∥d,那直线a,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解析:由于a∥b,b∥c,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到a∥c,而c∥d,所以a ∥d.故答案为a∥d.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 【说明:创设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狗 猴 长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引导:是的。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项目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设计

学科及章节七年级第五章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型_复习__ 备课人_徐安阔集体备课时间 _2018.4.1____ 上课时间一、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标具体要求 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二)课标要求分解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他们的性质 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探索并证明平行线识别方法. 4.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的区别,并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 二、中考聚焦点 (一)中考聚焦点: 本章内容是中考考点之一,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纵观山东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综合出现,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 (一)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 1.教材按照先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及其相关知识,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顺序呈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并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计算或说明.本节知识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2.本章主要是确认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解决推理和计算问题,学会合情推理和严谨的数学说理,并学会运用数学中类比思想.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 四、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都能说出来,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具体选用哪个性质和判定不能灵活应用,存在学生审题不严密、说理不严谨和步骤不规范等问题. (二)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以及步骤的书写(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是第七章的复习课,由于第7张前两节在单元检测前就完成了,所以本节课我先要对本章的重点知识以及某些易错知识进行复习,为后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做好铺垫。

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教案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第8课时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认识平行线 1、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谈话:同学们,生活处处皆数学。下面这些设施里你能找出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 出示书上情景图(电线塔架、铁轨、双杠)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画出三组直线。 提问:这三组直线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在全班交流。 活动发现:左边一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右边两组直线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 2、认识互相平行 联系第二、三组直线说明互相平行。 像第二组直线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练一练第1题。 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什么? 闭上眼睛想一想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 4、回归生活,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里见到的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提问:谁能用手势比划出两条直线的相交或平行。

5、小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就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二、画平行线 1、探索画平行线。 谈话: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线(板书课题),那你能利用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展示所画的一组平行线,交流自己是怎么画的。 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更宽、更窄的平行线,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是怎样画平行线的。 师生交流,教师示范画平行线的步骤、方法。 提炼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 学生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再给同桌说说画的方法。 3、完成“练一练”第2、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再说说是怎样判断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的。 2、练习十五第7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 交流: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平行线教案课程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平行线(杨荣)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明确目标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概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必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线段必相交; (4)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 (5)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相交和垂直.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概念进行判断.线段不相交,延长后不一定不相交,(1)错误;同一平面内,直线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位置关系,(2)(4)正确,(5)错误;线段是有长度的,不平行也可以不相交,(3)错误.故答案为(2)(4). 方法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探究点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如图所示,在∠AOB内有一点P. (1)过点P画l1∥OA; (2)过点P画l2∥OB; (3)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解析:用两个三角板,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画平行线,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该角与∠O的关系为相等或互补.

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表》教案模板四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表》教案模板 四篇 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表》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表》教案模板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结构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数据计算与表格填写。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制统计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讲述练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这节课我们进行巩固练习。

2.复习 让学生观察教材52页例1统计表提问:制一张合格的统计表的步骤是什么?(要求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1)设计“表头” (2)定纵横栏目各需几格 (3)画表 (4)填写数据(包括总计、合计) (5)写上名称、制表日期 3.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方法:指导做题,让学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问:“各年级”和“全年级”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制表的步骤。 4.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计数填写的位置,全班齐练。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准确计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差后,发现普通的问题要统一纠正。 5.深化练习 练习十一第6题,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表中各班占总数的百分几中的总数指的是谁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做后讲评。 6.全课总结 有关统计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因此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7.作业(补充) (1)请把下面统计表填写完整 双林衬衫厂去年各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1993年1月 项目件数季度

数学教案-平行线_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平行线 教学目标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1.理解“同一平面”.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2.学生摆小棒.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二、探究新知.(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3.实践操作.(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三、画平行线.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五、布置作业.完成第134页第1题.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认识平行线及画法教案

认识平行及画法 认识平行线及画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例9和例10,主要解决平 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弓I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 虑到四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2?培养创新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建立平行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激起学习欲望 出示书中六幅图:你熟悉这六幅图片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你能从中找到直的线吗? (2)动画演示:从图中抽象出直线。 (2)直线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一体验成功喜悦。 1.认识相交。 师:昨天我们已经对第92页到底93页的知识进行了预习,你已经把这三组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了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预:相交和不相交 你对相交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第三幅图片的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的两头无限延长,至相交。 2.认识平行。 师:图(2)中的这两条直线真的不会相交吗? 课件演示:直线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慢慢地延长,再延长。 那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叫它们为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平行线,研究平行线。(板书补充课题:认识平行线)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画面,借助学生关注的生活情境, 从图中抽象出直线,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出平行线的意义。】 3.你是怎样理解平行线的?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小组合作: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很重要?或者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平行线》教案

《平行线》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课前准备 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图所示的教具. c b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 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 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

a C 没有交点. c b a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 与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与b 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 与b 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 与a 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 绕直线a 外一点B 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 与b 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 ,点B ,点C . (1)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 画直线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 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 点、C 点的a 的平行线b 、c 是互相平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优秀教学设计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看过动画片《燃烧的蔬菜》么?今天我们和蔬菜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新课好不好?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2.(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从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教案

认识平行 瓯北五小陈安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64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像,交流,体验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位置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经历实物到实图再到抽象图的过程,理解同一平面内涵;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3、探索画一组平行线加深由平行的形象感知到本质的内化过程。 4、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感受到一些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以观察和想像为依托,深刻理解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概念的本质属性。 课前谈话: 1、与学生接触时候的谈话 (1)初次见面我要不要自我介绍一下,不介绍你们能够知道什么?(你很会观察,其他人很会听懂别人的意思) (2)邓老师待会要和同学们在很多老师面前一起学习一节数学课,你觉得邓老师会喜欢和什么样的孩子一起上课。 (3)带上一把直尺,一把三角板,一支铅笔,我发的两张纸,这是工具要求;在课堂上如果需要同学们画的,画好后马上放下坐好,如果有同学回答问题,就要认真倾听,听出别人发言好在哪里。(4)学习之前要先来解决一个问题:这是一条线段,数学上还有一种直直的线叫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有时候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任意延长,它是没有端点的,当然了,如果我们画在纸上并不需要把整张纸画到,行吗?还有,延长和移动不一样(小棒演示),延长过程中直直延长,不转弯的,明白了吗?大家好好聪明哦! (5)让学生画一条直线 2、会场时候的谈话 (1)同学们,今天邓老师来到泰顺育才小学我很开心,我很高兴,我很喜欢,我喜欢泰顺这个名字:国泰民安,人心归顺,育才小学取得更好,培育英才。 (2)小英才们,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下面的老师从温州、苍南、平阳、文成、瑞安等地辛苦地赶过来就是为了听我们上课,我们要不要跟他们打个招呼啊(指名两个说下),能用泰顺话欢迎一下吗?我们还是用普通话吧! (3)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一样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节四年级的课,大家有没有信心呢?有信心是件挺好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画图感知(2—3分钟)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 2.3.1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推理论证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 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我们学了哪些判定平行的方法? 【情景导入】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 【新知探究】 探究一、平行线性质 1、探索活动:完成教材52页探究 2、观察思考:教材52页思考 3、归纳性质: 同位角。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a∥b(已知) 同位角。∴∠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b(已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3=∠5() ∵a∥b(已知) 。∴∠3+∠6=180°() 探究二、证明性质: 1、性质1→性质2:如右图,∵a∥b(已知)

∴∠1=∠2() 又∵∠3=∠1(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2、性质1→性质3:如右图,∵a∥b(已知) ∴∠1=∠2() 又∵()。 ∴。 探究三、例 探究四、比一比: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不同? 已知得到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困惑? 1.______叫两直线平行。 2.同位角______两直线平行,两直线_____同位角相等。 3.内错角_____两直线平行,两直线_____内错角相等。 4.同内角_____两直线平行,两直线_____同内角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1.教材20页练习1、2 2.如图:已知∠ADE=60·∠B=60·∠AED=40· 求证(1)DE∥BC (2) ∠C的度数 3 . 3.如图:已知∠1=∠2 求证∠BAD+∠D=180·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1)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三、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 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 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 ----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 ,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 ∥ b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 所以∠ 2= ∠ 3 ∠ 2+ ∠ 4=180°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a b c 1 2 3 4

小学数学统计表教案

小学数学统计表教案 【篇一: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生日 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对不确定现象进行简单的推测。 3、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在统计过程中渗透概率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具卡片 四、教学理念: 统计与概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为主,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素养。了解并能叙述所呈现的数字与图表的意义,也能运用统计表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我从引导学生经历统

计过程到自主参与统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数据调查,体验调查方法的 多样化,从中获得统计数据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问 题和做出猜测, 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播放《生日歌》。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什么歌曲呀? 生:这是《生日歌》。 师:这是我们在过生日的时候最喜欢听的一首歌。那同学们还记得你 的生日吗?快来说说。 生自由发言,师追问最后一名同学:“那你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个季节 么?(8月6日)” 生:我的生日在秋季。 师:他说他的生日在秋季?看起来同学们对一年四季月份的划分还不 是很清楚,为了帮大家区分四季,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首儿歌:出示儿歌 二、四、五月春天来,燕子含泥柳条摆。 六、七、八月夏天到,绿树成荫叶儿茂。 九、十、十一秋天来,农民丰收乐开怀。 十二、一、二冬天到,树儿树儿戴雪帽。 师:边齐读儿歌,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哪几个月是春、夏、秋、冬季。师:通过刚才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二、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 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