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重点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教学难点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节 资本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㈠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因此,考察资本如何在循环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问题,要以产业资本为对象。

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些作为生产要素的商品,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如果用G 表示货币,W 表示商品,A 表示劳动力,Pm 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G ----Pm A W \/

在购买阶段,货币执行着双重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时,执行的是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即货币的职能。表面上看,货币所起的作用跟一般商品流通所起的作用没有不同。不过,这里的货币与普通货币不同。资本家购买的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特商品。它们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因此,它又执行着资本的职能,被称为货币资本。在这个阶段上,G -W 分解为A 和Pm ,不仅在质上要互相适应,而且在量上要保持一定比例。

经过购买阶段,资本在数量上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形式上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由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当这一转化实现后,产业资本循环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

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如果用p 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中断,W

/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Pm A

W \/……P ……W ′

在生产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一方面生产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另一

方面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新价值,从而发挥着资本的职能,被称做生产资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并非天然就是资本。只有当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购买到手中,并按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时,才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本。

经过生产阶段,资本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资本的形式由生产要素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而且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当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以后,产业资本循环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从生产领域重又回到流通领域,把由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如果以W′和G′分别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和货币,则销售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W′—G′

在销售阶段,资本家销售的商品从表面上看,和普通商品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整个资本运动的过程来看,它是已经增殖了价值的商品,即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发挥着资本的职能,被称做商品资本。商品资本之所以尽资本的这一职能,同货币资本的情形一样,不取决于商品本身,而是决定于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

经过销售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它作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

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它们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㈢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是:

A

/

G──W ……P ……W′──G′

\

Pm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在整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过程。因为只有生产过程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其它两个流通过程,仅使资本改变形式,对资本价值增殖不起决定作用。两个流通过程只有同生产过程相联系时,才能发挥资本循环的职能,否则便成为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资本家如果不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不能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如果不售卖商品,就不能实现他榨取的剩余价值。流通过程是资本循环过程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必须是紧密衔接、不间断运动的。资本循环要正常地进行,就必须顺利地通过三个阶段,依次由一种职能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职能形式。如果资本循环在第一阶段遇到阻碍,货币资本就会凝结为贮藏货币;如果资本循环在第二阶段停顿下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是在第三阶段出了故障,商品资本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那么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不能实现。

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是一个连续不断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W G G W P W G G W P W G -?'-'-?'-'-

从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可以看出,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等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可用如下综合公式表示 :

商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循环

G —W … P …W ′— G ′.G —W … P … W ′—G ′.G —W …P

生产资本循环

2.货币资本的循环

货币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从货币资本开始,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再回到货币资本的循环运动。用公式表示是:G W P W G '-'- 。

货币资本循环的特征是:(1)循环起点表现为预付货币资本G ,循环终点表现为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G ',即g G G +=',整个循环表现为货币资本不断地变成更多货币运动过程。所以,货币资本循环最明显地表现出来为价值增殖而进行资本运动的目的和动机,反映出产业资本的本质特征。产业资本循环公式一般是以资本循环公式为代表的。货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2)在货币资本循环中,生产阶段处于两个流通阶段之间,成为流通过程的媒介和中间环节,由此便产生了一种假象:似乎价值和剩余价值不是从生产过程产生的,而是从流通过程产生的,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所以,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的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

3.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从生产资本开始,经过生产、销售、购买三个阶段,采取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再回到生产资本的循环运动。用公式表示是:P W G G W P -?'-'。

生产资本循环的特征是:(1)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P ,流通过程成了连结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所以产业资本循环表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的再生产过程。它表明价值增殖发生在生产过程而不发生在流通过程,从而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2)生产资本循环又表现为另一种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从生产形式再回到生产形式的为生产而生产。

4.商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从商品资本开始,经过销售、购买、生产三个阶段,采取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再回到商品资本的循环运动。用公式表示是:W P W G G W '-?'-' 。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征是:(1)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W ',是生产过程结果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它不仅包含在商品形式上的资本价值的循环,而且还包含剩余价值的运动。(2)在这个资本循环中,商品买卖的流通过程占有首要地位。某一个别资本的商品形式

转化为货币形式,依赖于另一个别资本的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商品W 被全部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这个资本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商品资本循环表现出产业资本价值增殖运动的实现条件。(3)这一循环所呈现的是从商品资本到商品资本的运动,又会产生另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5.必须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产业资本运动

对产业资本三个循环形式的分析表明,每一个循环形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只从一个方面来表现产业资本运动的特征。货币资本循环从货币形式方面表现产业资本的价值增殖的目的。生产资本循环从生产形式方面表现产业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再生产过程。商品资本循环从商品形式方面表现产业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实现条件。“所有这三个循环都有一个共同点:价值增殖是决定目的,是动机。”但是,三个循环形式又都有各自的片面性。如果只从资本循环的个别形式孤立起来考察产业资本,必然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重商主义者只把货币资本循环作为资本运动的唯一形式,便错误地认为资本是自行产生货币的货币。古典经济学者根据生产资本循环孤立起来考察产业资本循环,则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生产本身。而庸俗经济学者则只从商品资本循环来分析资本运动,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因此,我们要认识产业资本运动的真正全貌,揭示其本质特征,必须把三个循环形式联系起来,从三者的统一中进行考察。

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

资本只有连续地运动,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此,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⑴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

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而必须按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应该各占只有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如果产业资本不分割为三个部分或三部分的比例失调,循环运动就会中断或不能顺利进行。

⑵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这就是说,每一种职能资本,都必须连续不断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继地进行转化,顺序改变它的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资本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同样,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继起性受到阻碍,并存性也成为不可能。

3.产业资本只有并列处在三种职能形式上又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上,才能有循环过程的连续性。由此得出结论,“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对抗性矛盾的存在,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这种条件遭到破坏,因而产业资本循环有时不能正常进行。

4.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前面已经揭示,资本是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本章进一步揭示出,资本还必须不断地运动,因为价值增殖只能在资本的运动中发生,资本一旦中止了运动,价值的增殖也就中断,资本也就不成其为资本了。所以,“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资本家为了保持他的资本家地位,永远也

不能停止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第二节 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不是一次行为,而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资本周转就是指不断重复、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产业资本的运动。但是两者研究的角度不一样。资本循环考察的是产业资本循环一次所要经过的阶段和采取的形式,以及要实现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需要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则是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以及这个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财转次数

1.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衡量。

2.资本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期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价值每一次周转所持续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3.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这一定的时间,习惯上以“年”作为自然计量单位。如果以U 表示“年”,以u 表示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以n 表示资本周转次数,那么,一年里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是:

u U n =

假如某个企业资本周转一次需要三个月,那么这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的周转次数就是

4312=,即每年周转4次。 4.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即是说,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而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即是说,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越多,意味着资本周转速度赶快;反之,一年内的周转次数越少,资本周转速度就赶慢。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

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2.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价值要经过多次生产和销售过程才能周转回来,而流动资本价值经过一次生产和销售过程即可周转回来。

(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

2.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阶段内的时间,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领域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它又可根据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是否结合,分为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两部分。

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生产时间的最重要部分是劳动时间。只有这一部分时间才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决定劳动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性质、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等。为了缩短劳动时间,资本家除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外,尽力改进技术,同时加强劳动管理。

生产时间还包括非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等。

在生产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劳动时间越长,非劳动时间就越短。由于非劳动时间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总是力图减少生产时间中的非劳动时间,以缩短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的差距,从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减少非劳动时间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性库存。第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可能缩短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第三,增加工作班次、注意机器设备保养维修、注意协调劳资矛盾,尽力减少停工时间,提高劳动资料的利用率。

3.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

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商品的需求状况、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资本家为缩短流通时间,则尽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扩大和改进商业组织。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产销间距的扩大、相互竞争的加剧、以及劳动人民的贫困化,使大量的商品停留在流通领域,流通时间的缩短遇到极大的困难。

流通时间的长短对价值增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资本在流通时间所执行的职能是完成资本价值存在形式的变化,并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就越是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增殖,因而,流通时间对资本增殖构成了限制。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除了取决于上述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外,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从资本周转的角度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它的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需待全部失效后才一次更新。正是根据这部分生产资本的实物形态在生产过程中保持不变而其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的特点,把它叫做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是在每次生产过程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不断更新。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把它叫做流动资本。此外,用于劳动力的资本,以工资形式一次支付给工人,工人将其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因而它的价值并不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那样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的活劳动重新创造出来。新创造出来的相当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价值,在商品出卖以后,又全部收回。所以,用于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全部收回。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也把它列入流动资本。

综上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

本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流动资本的价值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或一次创造出来,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是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本依据。第二,周转速度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时间短。第三,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可以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在使用期内不需要实物更新,而流动资本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不断地实物更新。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首先,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两者的区别可见下表:

3.固定资本的损耗(或磨损)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损耗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的损耗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这种损耗都是物质上的损耗,所以又叫做物质损耗。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贬值而造成的损耗。无形损耗也叫精神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分两种情形:一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设备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机器设备贬值。二是生产技术进步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新机器设备,使原有机器设备提前报废。

固定资本无形损耗造成的固定资本价值的损失,并不能转移到产品中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有不断加速的趋势。资本家为免遭或减少无形损耗,总是竭力设法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用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和实行轮班制度等办法,尽量在最短时间内把固定资本的价值折旧回来。

4.固定资本的折旧

固定资本按照它的损耗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提取并积累起来,进行价值补偿,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更新固定资本。这种做法叫做折旧。而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叫做折旧基金或折旧费。折旧费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折旧率的计算公式是:

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100﹪

固定资本的折旧在本质上属于简单再生产,但资本家往往会把这笔费用来进行再投资,这就变成了扩大再生产。

5.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价值要经过多次生产和销售过程才能周转回来,而流动资本价值经过一次生产和销售过程即可周转回来。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产业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中,既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各不相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比重会发生变化,因此,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时,就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即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才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年平均计算速度。其计算公式是:

的总周转次数

预付资本一年中=预付资本总额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总额一年中固定资本+ 假定某生产企业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0元,其中固定资本为8000元,流动资本为2000元。在固定资本8000元中,厂房价值为3000元,可使用30年,每年周转的价值是100元;机器价值为4000元,可使用10年,每年周转价值是400元;小工具价值1000元,可使用5年,每年周转的价值是200元。因而,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为100+400+200=700元。而流动资本2000元,每年周转5次,因而年周转价值总额是非2000×5=10000元。这样,该企业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为次07110000

10000700?=+。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

节约预付资本意味着预付较小量的资本就可以进行同样规模的生产,或者预付同量资本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从而提高资本的增殖能力。例如,有甲、乙两个企业,生产规模相同,每个月都需要投入流动资本1万元。甲企业的资本周转快,6个月周转一次,一次周转需要预付流动资本6万元。乙企业资本周转慢,1年周转一次,则一次周转需要预付流动资本12万元。

(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益。

这是因为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精神)损耗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快固定资本的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同样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这是因为,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一般说来,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随之越快,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大,剥削的劳动力数量也就越多,因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年周转的次数越多,一年之内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低。如果以M 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 '表示年剩余价值率,v 表示可变资本,m 表示剩余价值,n 表示资本周围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n v m n m M ??'=?= n m v

n v m v n m v M M ?'=??'=?==' 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例如,甲、乙两个企业各预付可变资本3万元,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甲企业流动资本一年周转两次(生产两批产品),从而可变资本一年也周转两次,乙企业流动资本一年周转一次(生产一批产品),从而可变资本一年也只周转一次。它们的年剩余价值量M 和年剩余价值率M '各为:预付

甲企业 =M 30000(元)×100%×2(次)=60000(元);

M '=3000

60000=100%×2(次)=200%。 乙企业 =M 30000×100%×1(次)=30000(元); M '=

3000030000=100%×1(次)=100%。 上述两企业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也就不一样,从而雇佣工人的人数也就不一样。甲企业3万元可变资本一年周转两次,则它实际上使用的可变资本价值为6万元。乙企业3万元可变资本一年只周转一次,则它实际上使用的可变资本价值也只是3万元。假定预付可变资本每月支付一次,工人月工资50元,,则甲企业每月雇佣工人100人(30000÷6÷50=100),而乙企业每月雇佣工人仅50人(30000÷12÷50=100)。自然,它们的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不一样。

2.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区别:首先,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v

m m ='。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n m v n v m v n m v M M ?'=??'=?=='。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为一次,从而预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相等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会和剩余价值率相等。

联系:剩余价值率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受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两个因素的影响。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

(一)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各个企业的资本都是属于不同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所有,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的增

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或个别资本。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关系。所以,各单个资本又是互相依存的。这种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或称社会资本;而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形成社会资本的运动。

(二)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的运动的共同点与区别

社会资本与单个资本的运动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运动的内容看,都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从运动的形式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又有区别: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社会资本运动,则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2.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商品资本即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

这是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资本运动的公式实际上就是社会总商品资本运动的公式。其公式是;

W '—G '??

???-???-w g W P A

P W G m '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

4.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方面。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取得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取得生活资料。 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首先,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销售出去,以便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取得剩余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购买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其次,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或替换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起码的条件主就是上一个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或替换,所需要的劳动力能够重新获得。否则,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就会发生中断或萎缩。

(三)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 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所需要的条件,首先就要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情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的划分。

1.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资料则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需要。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变资本价值是旧价值的转移,代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预付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可变资本价值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

2.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既然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的,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另一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3.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原理,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这两个基本原理,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把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分析清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为研究问题起见,我们假定:整个社会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都转移到社会总产品中去;一切商品都按价值出售,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一致;撇开对外贸易,仅就一国范围内考察;剩余价值率为100%。这样假定,可以排除一些次要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干扰,便于揭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规律。

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假设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全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图式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2000c + 500v + 500m = 3000

为了使第二年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能够继续进行,这两大部类的产品包括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得到实现,即都必须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的:

首先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中的4000c ,在实物上是由各种生产资料构成,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已消耗掉的不变资本价值。因此,这部分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而得到实现。

其次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二部类中的产品500v +500m ,在实物上是由各种消费资料构成,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这部分产品可通过第二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购买本部类的各种消费品得到实现。

再次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交换,第一部类还剩下1000v +1000m 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它是用于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生活消费的;但这部分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却是生产资料,不能作为生活消费品,

因而无法在第一部类内部得到实现,必须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相交换。第二部类还剩下2000c 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在价值上代表第二部类消耗掉的不变资本,但这部分产品的实物形态却是消费资料,无法替换第二部类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因此无法在第二部类内部实现,必须和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相交换。使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得到个人消费所需要的价值2000的消费资料,使第二部类的资本家得到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2000的生产资料,从而使第一部类价值为2000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价值为2000的消费资料都得到实现。

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得到全部实现的过程,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1000+ =6000

v1000

c

4000 + m

v500

500+ =3000

2000 + m

c

经过以上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了补偿,在实物上得到了替换,即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从而下年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就可正常进行。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从上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可见,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的基本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

Ⅰ(v + m )= Ⅱ c

这个条件反映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产品的生产和需要之间不仅在量上要保持平衡,在构成上也要互相适应,所以,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也称为结构平衡条件。

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②两个派生实现条件:

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c+v+m)=Ⅰc+Ⅱc

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另一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Ⅱ(c+v+m)=Ⅰ(v+m)+Ⅱ(v+m)

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两个派生实现条件反映的是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条件。(当然,由于上面的假定,这里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是没有考虑进出口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体现了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应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表明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生产资料生产和生产消费之间、消费资料生产与生活消费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生产才能协调发展。

(3)考虑固定资本补偿的特点

固定资本补偿的特点: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不同时进行。

固定资本补偿的方式:固定资本价值补偿逐年进行,实物补偿一次进行。

具体条件:全社会一年中的实物形式上更新的固定资本总额,应当等于当年在货币形式上积累的折旧基金总额。

要求:时间上相互衔接、数量上相互平衡。

社会总产品全部实现,简单再生产才可以正常进行。

三、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一)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进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而且,追加的资本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一部分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于追加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劳动力,可以从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中得到补充。所以,主要的问题在于,在社会总产品中,必须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以及提供追加的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1.第一个前提条件

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因此,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

Ⅰ(m v c ++)>Ⅰc +Ⅱc 。把公式两端的Ⅰc 都减去,即为:

Ⅰ()Ⅱ

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2.第二个前提条件:

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消费资料是第二部类生产的,因此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如果用x m 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x m m -

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用的部分。用公式表示就是:

Ⅱ (m v c ++) >Ⅰ??? ??

+x m v +Ⅱ??? ?

?+x m v , 公式两端各减去Ⅱ??? ??

+x m v ,即为:Ⅱ??? ??-+x m m c >Ⅰ??? ?

?+x m v 。 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条件。(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具备了上述两个基本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就具备了可能性。但是,要使扩大再生产由可能变成现实,就不仅要使社会总产品按照扩大再生产上述两个前提条件重新组合,而且要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全部得到实现。根据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要求,我们假设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图式如下: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

能够进行。在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那么,到年末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1500c + 750v + 750m = 3000

在这个图式中,Ⅰ(1000v+ 1000m )﹥Ⅱ1500c,符合Ⅰ(m v +)Ⅱc 这个前提条件,具备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可能。

为了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提出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的消费资料。因此,上述社会总产品9000,必须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重新加以组合。

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1000中的一半即500m 用作追加的资本,另一半500m 用作资本家个人消费。又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仍为4﹕1,因而追加资本500按照4﹕1的比例,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400Δc 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为100Δv 。这样,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如下几个部分:

Ⅰ4000c + 400Δc + 1000v + 100Δv + 500m = 6000

即 Ⅰ 4400c + 1100v + 500m = 6000

重新组合的第一部类的社会总产品中,不变资本4400c 代表用于维持和扩大第一部类再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而它的实物形态就是生产资料,因而这部分产品可通过本部类内部的交换得到实现。剩下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1600(1100v+500m ),在价值形态上是代表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而它在实物形态上却是生产资料,因此这部分产品只有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交换才能实现。同时,只有通过这个交换,才能使第二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得到补偿。但是,第二部类需要在实物上替换的不变资本价值只有1500c ,比第一部类需要与它交换的1600少100。因此第二部类资本家有必要从剩余价值750m 中提取100,用作追加的不变资本。假定第二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仍为 2 :1,则必须再从剩余价值中提取50用作追加的可变资本,从而使第二部类的生产规模相应地扩大。这样,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如下:

Ⅱ1500c + 100Δc + 750v + 50Δv + 600 m = 3000

即:Ⅱ 1600c + 800v + 600 m = 3000

重新组合的第二部类的社会总产品中,800v + 600m 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代表用于第二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资料的价值,而它在实物形态上就是消费资料,因而这部分产品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得到实现。剩下的1600c 在价值上代表着第二部类已经消耗掉的和追加的生产资料,它在实物形态上却是消费资料,因此,这部分产品只有通过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进行交换才能得到实现。

两大部类产品经过重新组合,就为社会资本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这一实现过程同简单再生产情况下一样,也是通过三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的:一是第一部类内部的4400c,通过本部类内部的交换得到实现;二是第二部类的800v+600m, 也通过本部类内部的交换得到实现;三是第一部类的1100v+500m 和第二部类的1600c 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得到实现。这一实现过程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Ⅰc c ?+4004000 + x m v v /5001001000+?+ =6000

Ⅱ c c ?+1001500 + x m v v /60050750+?+=3000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同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一样,是通过三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的。当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后,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继续进行。如果剩余价值率为100%,那么,第二年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 4400c + 1100v + 1100m = 6600

Ⅱ 1600c + 800v + 800m = 3200

因此,到下一年末,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模,就由上一年的9000,扩大到9800,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3)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从上述社会资本扩大化再生产实现过程分析,可以揭示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的基本条件,同样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

? ??

+?+x m v v = Ⅱ ()c c ?+ 这个条件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②两个派生实现条件

一是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m v c ++= Ⅰ()c c ?++ Ⅱ()c c ?+

这个条件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二是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Ⅱ ()m v c ++ = Ⅰ??? ??

+?+x m v v + Ⅱ??? ?

?+?+x m v v 这个条件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揭示的意义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同样反映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即按比例发展规律。只有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生产资料生产和生产消费之间、消费资料生产与生活消费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生产才能协调发展。

(4)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的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做的具体分析,但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必须在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应当先安排好人民生活,再安排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与社会总产品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必须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积累是扩

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等等。

四、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

列宁在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

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含义: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发生第一部类生产比第二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即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必然性:

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这是因为:

①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须快于对用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

②从第一部类内部来看,要使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得到保证,就要求第一部类中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正如列宁所指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

4.生产资料生产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在:①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②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为满足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需要。③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受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因为制造第一部类自身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以生产更多的消费品。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来没能摆脱过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大量商品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价格下跌,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信用制度严重破坏,许多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等。在经济危机中呈现的各种复杂现象中,生产过剩是最基本的现象。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3.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答: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虽然已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包含危机的现实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资本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尽力改进生产技术和完善劳动组织及经营管理。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个别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个别资本家自己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破坏。当这种比例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时,就会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受剩余价值绝对规律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因而要求市场也相应扩大。但是,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使广大劳动者陷入失业和半失业的贫困状态中。与社会生产扩大的趋势相比,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萎缩,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严重对立。当这一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上的大量商品就找不到销路,就会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出现,这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2.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地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阶段性特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时趋向缓和,有时趋向激化。只有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尖锐激化的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通过对现存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之间的比例得到暂时平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由此而得到暂时的缓和,资本主义生产经过停滞之后,又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重新高涨,各种矛盾又开始激化,在一定时期又引致下一次危机的爆发。这就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爆发的特点。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及其阶段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周期性质。从上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也称作停滞阶段)。危机持续一个阶段后,生产力遭到破坏,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

状态。萧条阶段持续一个时期后,市场情况渐有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也称作恢复阶段)。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新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再生产进入下一个周期。

4.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以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物质基础的。

这是因为:首先,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从危机过渡到萧条后,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首先恢复生产的资本家,纷纷更新固定资本,以便采用新的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较多的利润;固定资本的更新增大了对机器设备等产品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使就业人数逐渐增加,进而扩大了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推动了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其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下一次危机阶段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又会导致各种矛盾的加深,在新的更高水平上引起生产和消费脱节,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奠定了物质条件。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根源。

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生产干预的加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第三世界的兴起,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①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②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④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⑤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等。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范文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认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形式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总资运动的特点、规律;认识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现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二)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看实现条件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外延扩大再生与内含扩大再生产 (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四)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问题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既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又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即包含所有单个资本的流通,又包含一般的简单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21

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第二个理论前提——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个前提条件公式,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周期性 相对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构成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一直陷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它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这种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也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所决定。 (二)教学难点 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必须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统一的观点进行考察。 2.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三大交换关系 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从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看,即从物质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志来划分的,是对社会生产所有生产部门最概括、最恰当的分类。 三大交换关系是:(1)Ⅱ(v+m)的交换。是在第Ⅱ部类内部通过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地。(2)Ⅰ(v+m)和Ⅱc的交换。它们的交换只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3)Ⅰc的交换。是在本部类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 3.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进行扩大再生产,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两个部类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 22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0-05-23 06:31:56| 分类:经济|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一、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4、企业经济行为: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决策和行动。 二、不定向选择题 1、商品的价值是( 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商品的有用属性 D、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2、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BCD )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E、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3、划分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按照( B ) A、所有制形式 B、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C、企业内部的现代化程度 D、企业对人、财、物的利用程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BCDE ) A、厂长负责制 B、产权清晰 C、权责分明 D、政企分开 E、管理科学 三、判断题: 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2、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是调节货币量。(∨)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7、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 ) 8、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 ) 9、为了扩大出口,我国应当主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 10、调节经济总量,就是调节总产量。(× ) 四、填空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一、概念题 1.单个资本 答:单个资本是指能够独立发挥资本作用,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所谓资本是指能够增殖的价值,即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首先是作为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实体而存在,它们各自通过自身的循环与周转,实现自己的价值增殖。当资本作为独立地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活动来发挥资本的职能作用时,就是单个资本。各单个资本都是社会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个资本的运动被纳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单个资本的增殖与风险受社会资本的构成及社会资本运动的质量所制约。 2.社会资本 答: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是指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又称为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广泛性是指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不仅有投资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也有投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不仅有投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也有投在服务业的资本。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资本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社会资本的整体功能不等于组成社会资本的各部分资本的简单算术和,社会资本的内部构成状况决定了其整体的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之和。

3.两大部类 答:两大部类是指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第Ⅰ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Ⅱ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要使社会再生产不断继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两大部类比例是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比例关系。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两大部类产品的平衡交换。尽管两大部类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不同,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可以使它们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相互得到补偿和实现,从而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这种交换的基础是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两大部类产品的协调增长。即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品的优先增长不能脱离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也不能不顾第一部类产品增长的实际需要,两大部类产品的增长必须保持协调。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是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规律。 4.三次产业 答:三次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称。它是现代许多国家都使用的一种产业结构划分方法,目的在于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次产业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

政治经济学试题(附答案).doc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A.体力劳动为尺度 B. 脑力劳动为尺度 C.简单劳动为尺度 D. 复杂劳动为尺度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A.成正比 B.联系不大 C.成反比 D.无直接联系 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7、.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8、.下列费用中不属于生产性流通费用的是 A、保管费 B、运输费 C、包装费 D、广告费 9.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 A.一般产品生产过程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C.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 D.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 10.超额剩余价值是() A.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商品的价值高于商品价格的差额 D.商品的价格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1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 A.社会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B.部门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C.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D.行业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12.货币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是() A.P… W′— G′— W … P B.W′— G′— W … P… W′ C.G — W — G … P … W D.G — W … P … W′— G′ 13.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决定一个国家利息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A、历史和道德 B、生活习惯和法律观念 C、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D、商品的供求关系 14.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必须多交一定地租,它属于 A、级差地租I B、级差地租II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15.20世纪中叶兴起的混合联合公司是 A、一个部门中从事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B、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C、从事同类产品和相关产品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D、从事跨部门跨行业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16.股票价格是() A.股票的票面金额 B.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C.公平收入的转化形式 D.股票收入的资本化 17.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经济特征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m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c+v总资本 c/v资本有机构成W商品价值 v+m新价值 K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 p利润 p′利润率 Pˉ平均利润 P′ˉ平均利润率 G商品 C预付资本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公式总结: 1. m′=m/v(p141) 2.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劳动价值率=产品量/劳动时间(p41) 4.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p72)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100﹪ 6.n=U/u(p81,n周转次数,U“年”,u 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p83) 8.积累率=(m+m/x)/m(m/x代表资本家消费的那一部分,此公式出现于计算各部类积累的题型中,老师讲题时未用此公式) 9.W=v+c+m(p153,马克思的算法)同时W=K+m(资本家的算法) 10. p′=m/C(p154)1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p155) 12.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M)/社会总资本(P155) 13.生产价格=K+p(p156) 1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p158) 以第二题开头的计算题纸: 2.a.v=100*0.4=400 c=1000*(19.2+2.4)=21600 m=(12*2-0.4-19.2-2.4)*1000=2000 W=v+c+m=24000 b.劳动力价值=0.4(因为马克思认为,工资付给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p148-149) 新价值=v+m=0.4+2=2.4 c.必要劳动时间=(0.4/0.4+2)*12=2小时(因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的必要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的是剩余价值,时间和价值具有正比关系) d.m′=m/v=2/0.4*100%=500% e.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v不变,c=21600*2=43200 W=24*1000*2=48000 m=48000-43200-400=4400 4400-2000=2400 3.a.m=W-v-c=30*(1.88*22.65-1.88*1 4.9) =437.1 b.m′=m/v=437.1/32.4=1351.5% 4.W=160 c=100*1+10=110 v=10 m=W-c-v=40 新价值=v+m=50 m′=m/v=400% 剩余劳动时间=【40/(10+40)】*10=8小时 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W=320 v=10 c=220 m=90 m后-m前=90-40=50 5.a.c=60000/(5*12)+16000=17000 v=50*80=4000 m= m′*v=4000 W=c+v+m=25000 每千克面纱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 b.c=60000/(5*12)+16000*1.5=25000 v=4000 m=W-c-v=15000*2.5-25000-4000=8500 m后-m前=4500 m′=m/v=8500/4000=212.5% 6.a.v=5 v+m=12 c=60+5=65 W=v+c+m=65+12=77 b. m′=m/v=7/5=140%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期末复习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政冶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经济规律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节约、精打细算;有时是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有时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有时还可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是另外的含义。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在希腊文中,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管理)两个词组成的。嗣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其中有经济部分。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的。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谁?是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不是指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含义,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意思。因此,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中。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