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及前景分析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及前景分析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及前景分析

摘要:黄河下游河道泥沙资源非常丰富,泥沙的综合应用就是将黄河下游河

道泥沙“变废为宝”,使其成为治理黄河、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黄河

下游河道泥沙情况,阐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方向、途径,并对其市场

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

引言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来源主要是中上游黄土高原的地表冲蚀,由上游水流携带

泥沙冲淤积而成,是天然形成的砂。也可通过采砂场从河道里直接挖取或抽取,

而后经过泥水、泥沙分离,生产出较为纯净、含泥量少的细砂料。为了治黄事业

的可持续发展,可将黄河下游河道天然泥沙和人工开采泥沙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根据泥沙资源化应用的途径不同,可归纳为面向黄河服务治黄和面向社会服务大

众两点:(1)面向黄河,可将河道泥沙进行堤防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及防汛抢险、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2)面向社会,河道泥沙资源化可用于放淤

改土优化农田、建筑与工业材料及其转化等。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建筑市场的需求扩大以及相关政策等,黄河泥沙应用市场需

求也将进一步增加。为此,本文还对黄河泥沙应用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探讨。

1堤防工程建设

放淤固堤是黄河河务部门最早大规模利用黄河泥沙资源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

一项工程技术手段。该技术是通过自流引水或机械提取黄河水沙,以渠道或管道

输送至大堤背河侧,通过先行修筑围格堤分区淤筑,后经沉沙落淤,排除清水,

淤淀下来的泥沙,加大堤防宽度,延长了渗径,增强了堤身的稳定性,对解决漏洞、渗水、管涌等险情有显著的作用,加固两岸堤防,可有效利用黄河泥沙,减

缓黄河河道淤积抬升的速度,提高堤防强度和堤防防御洪水的能力,确保防洪安

全的技术。该技术是一种“以河治河”的办法,成为黄河治理的一项重要创举。

2河道治理及防汛抢险

近年来,利用黄河泥沙制作大块石进行防洪工程抢险取得了成功,为黄河下

游泥沙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人造大块石可用于险工、控导工程坝岸根石加固。该

技术不仅能够就地取材利用黄河泥沙进行工程抢险,而且还能替代部分防汛石料,具有防治根石走失、抛投到位率高、节约石料开采成本和管理成本、抛投费用低

等优势,对保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随着土工合成材料的发展,可在土工大布上缝制一定尺寸的长管袋,然后再

长管袋内充填黄河泥沙进行堤岸防护或岸坡险情抢护,随着黄河水的不断析出,

泥沙留存在长管袋内,依靠其自身重力增强土工大布防冲能力,该抢险技术在河

道险情抢护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都是“以河治河”理念的体现,也是黄

河泥沙在防汛抢险方面的应用。

3二级悬河治理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黄河下游的中常洪水大幅度减少,加上生

产堤约束,黄河下游滩地主槽同步淤积升高,形成了“二级悬河”。由于黄河水

沙变化等诸多原因,黄河下游“二级悬河”不断发育,横比降加大,同时堤根滩

地形成不少串沟和冲沟(堤沟河),对黄河防洪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借鉴对黄河

大堤放淤加固的成熟技术,引黄河泥沙入滩,通过落淤抬高滩面,填充堤沟河、

消除堤沟河隐患。

4淤筑村台

为解决黄河滩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滩区安全建设主要采取修建迁留并

重的模式,大部分已迁至大堤背河侧进行集中安置,而就地安置的避洪设施主要

为采用挖泥船或者泥浆泵在水中或者嫩滩挖沙淤筑避水高台。利用泥沙淤筑村台,为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5放淤改土

河流泥沙极具肥效,含有生物生长所必须的氮、磷、钾等多种有机元素,具

有改良土壤、改碱、压盐、平整土地、改善土壤机构等多重功效,是改善土壤的

优质原料。淤填近堤临河的低洼荒地,洪水漫滩时水深减少,减缓了洪水对堤根、堤身的冲刷,降低顺行洪形成的可能性,降低顺堤行洪威胁,同时可以考虑放淤

改土后进行耕种可提高发生漫滩洪水时大堤的抗渗安全性。

泥沙作为天然肥料,即节省了有机肥料,又避免了有机肥料所带来的污染。

有计划地分滞泥沙,淤高两岸地面,可以提高汛期洪水的调蓄能力,实现对丰富

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汛期堤防险情发生的可能性。

6建筑与工业材料

1、建筑土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路基土的

用量不断增加。黄河泥沙作为土料资源,可用于公路、桥梁、市政工程、水利工

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堤、路基的填筑材料或掺入部分水泥作为施工垫层进行使用,服务于工程建设。

2、建筑用砂

黄河泥沙作为细砂石料,可用作建筑用砂,是建筑、公路、铁路、桥梁、市

政工程、水利工程、水电工程、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混凝土不可或缺的细骨料

材料。

随着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颁布了黄河泥沙用于泵送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标准,也会大大促进黄河泥沙作为建筑材料的应用。

3、砌体建材

我国利用黄河泥沙在建材生产方面的应用主要有:①黄河泥沙烧结多孔砖;

②黄河泥沙陶瓷墙地砖;③黄河泥沙烧结空屯、砖;④黄河泥沙内燃烧结砖:⑤

黄河泥沙建筑瓦、琉璃瓦制品砖;⑥黄河泥沙灰砂实屯、砖;⑦黄河泥沙免烧多

孔砖、免烧空屯、砖等。制砖方式上有烧结砖和免烧砖。

利用黄河泥沙制砖技术,既可节约烧砖用地,减少淤积物占用河道良田,又

可防止土壤沙化,保护环境,值得大力推广。

4、工业材料

黄河泥沙为天然河砂,还可应用于铸造、锻造机、冶金、热处理、钢结构、

架结构、集装箱、船舶、修造、桥梁、矿山、等领域的清砂、除锈、强化、成形。

黄河泥沙SiO2含量较高,属硅铝资源,可成为我国新型、稳定的矿产资源,SiO2含量约在70%左右,经提纯和深度加工,SiO2可直接成为其它高附加值的化

学工业用原材料。例如:黄河泥沙可以熔制各种颜色的饰面玻璃,玻璃的各项技

术性能满足饰面材料性能要求外观性能、装饰效果更佳,是一种高级饰面材料,

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

黄河泥沙还可以作为重型混凝土及高温耐火材料的添加剂,可增加其耐磨性、耐高温性、抗冲刷性。

7河道泥沙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清洁能源、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

增强,以及黄河防洪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将日

益成为综合处理泥沙的一项重要措施,把黄河治理开发与资源利用紧密结合起来,把泥沙治理与应用结合起来,遵循整合、提升、联产的原则,形成泥沙资源利用

的产业链条,泥沙资源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8结束语

本文结合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情况,阐述了多种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方

向及途径,随着黄河泥沙资源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黄

河泥沙资源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会民,张莹滢,王志远.黄河下游泥沙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商讨[C].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2021

[2].汪欣林,马鑫,梅锐锋等.泥沙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矿物与加工,2021

[3].王厚广,王娜.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利用市场需求分析[J].21世纪建筑材料居业,2011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难之所以特殊严峻,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上升,排洪力量降低。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每年约有4亿t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上升,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最高达10m,成为世界上闻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急。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 黄河是一条极其难治的多泥沙河流,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同黄河洪水进展了艰难卓绝的斗争。经过长期的治黄实践,逐步加深了对黄河洪水泥沙运动规律的熟悉,积存了治理阅历,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黄河洪水泥沙还未得到完全掌握,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下游防洪仍旧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必需连续多种途径解决黄河洪水泥沙问题。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 ,近年来黄河下游又消失了一系列新问题:水资源短缺、断流频繁、河槽淤积严峻、河道断面形态恶化等,特殊是“二级悬河”的加剧已经到了非解决不行的地步。我国人民同黄河水患进展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始终未能根本扭转黄河为害的局面。 从黄土高原上冲刷下来的泥沙分布在下游平原及近海区,形成黄河下

游泥沙的累积性淤积趋势,这是黄河泥沙分布的自然规律,其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并不是无法转变这个规律,消退它带来的巨大灾难。 笔者在学习借鉴众多治黄专家思想的根底上,对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利用“移动式船坞坝”制造地下黄河(无需调水)。 “移动式船坞坝”由长50m横截面为梯形的钢密封体、砌边挖沙船以及其他稳定设备、附属设备组成,钢密封体可以漂移在水面上,通过排气掌握可以悬浮或沉人水中,相互之间可以两两坚固连接成“一”字形,再在两头各连接一条砌边挖沙船,“移动式船坞坝”的主体就成了。在黄河地上河段假如要开创一条1000m宽的稳定河槽,钢密封体需要连接20个。“移动式船坞坝”工作时沉入水中横截水流,水流遭受拦截,水位抬高,水漫坝而下,卷沙而走。开创主河道之初,深创沟、重淤滩,将要废弃的老河道、汊河道尽量淤填。

黄河泥沙的利用及处理措施 耿庆智

黄河泥沙的利用及处理措施耿庆智 摘要:黄河泥沙资源丰富。如何处理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大事。 结合黄河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的实际情况,在论证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支撑、市场需求、法制环境等基础上,提出了淤改涝洼地、制造墙体材料、复垦采煤塌陷区等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目前,黄河下游山东、河 南两省,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区、黄河三角 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河南中原崛起战略正在积极实施。山东、河南两省交通、能 源等基础性建设和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较快,这势必需要大量的用土、建筑 用砖等资源。通过抽取黄河泥沙,既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土质资源,又 可以建造新型墙体材料,有效节约和保护了耕地。 关键词:黄河;泥沙;综合利用 一、黄河泥沙基本特点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立方米,沙量15.6亿吨,平均含沙量33.6立方米每吨,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 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 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黄河水量的56%来自兰州以上,而90% 的泥沙却来自河口镇至三门峡之间。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沙量来自汛期。由 于长期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道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于地面4~6米,高的达12米。其总,黄河河床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0米,比开封市高出13米, 比济南市地面高出5米。 二、黄河泥沙处理方略 如何处理好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国家确定 了“拦、排、调、放、挖”的黄河泥沙综合治理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调 水调沙自2002年至今已连续实施9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开辟了黄河治理的新途径。“黄河调水调沙的理论与实践”也因此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综合利用黄河泥沙 黄河泥沙的处理,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拦、排、调、放、挖”等泥沙综合处理方针的基础上,国家应鼓励、倡导社会各界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 1黄河泥沙源源不断,为综合利用黄河泥沙提供了可能性 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平均每平方米含沙量33.6公斤,可谓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并且黄河泥沙土质肥沃,不含盐碱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2成熟的放淤施工、泥沙加工技术为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黄河泥沙也不例外。一方面 黄河泥沙淤积在黄河河道内,壅高水位,威胁黄河防洪安全;另一方面,泥沙又 是较为珍贵的国土资源,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如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黄河河务部门配合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放淤改土,取得了成功,效益 十分显著。到1985年,共计淤改土地面积186.18万亩。自上世纪80年代起,黄河河务部门采用简易吸泥船或组合泥浆泵抽取黄河泥沙进行放淤固堤,抽沙生产 技术已非常成熟。近年来的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实践证明,黄河上抽吸泥沙的设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及前景分析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及前景分析 摘要:黄河下游河道泥沙资源非常丰富,泥沙的综合应用就是将黄河下游河 道泥沙“变废为宝”,使其成为治理黄河、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黄河 下游河道泥沙情况,阐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方向、途径,并对其市场 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综合应用 引言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来源主要是中上游黄土高原的地表冲蚀,由上游水流携带 泥沙冲淤积而成,是天然形成的砂。也可通过采砂场从河道里直接挖取或抽取, 而后经过泥水、泥沙分离,生产出较为纯净、含泥量少的细砂料。为了治黄事业 的可持续发展,可将黄河下游河道天然泥沙和人工开采泥沙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根据泥沙资源化应用的途径不同,可归纳为面向黄河服务治黄和面向社会服务大 众两点:(1)面向黄河,可将河道泥沙进行堤防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及防汛抢险、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2)面向社会,河道泥沙资源化可用于放淤 改土优化农田、建筑与工业材料及其转化等。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建筑市场的需求扩大以及相关政策等,黄河泥沙应用市场需 求也将进一步增加。为此,本文还对黄河泥沙应用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探讨。 1堤防工程建设 放淤固堤是黄河河务部门最早大规模利用黄河泥沙资源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 一项工程技术手段。该技术是通过自流引水或机械提取黄河水沙,以渠道或管道 输送至大堤背河侧,通过先行修筑围格堤分区淤筑,后经沉沙落淤,排除清水, 淤淀下来的泥沙,加大堤防宽度,延长了渗径,增强了堤身的稳定性,对解决漏洞、渗水、管涌等险情有显著的作用,加固两岸堤防,可有效利用黄河泥沙,减 缓黄河河道淤积抬升的速度,提高堤防强度和堤防防御洪水的能力,确保防洪安 全的技术。该技术是一种“以河治河”的办法,成为黄河治理的一项重要创举。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刘士磊 摘要: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高达16×108吨。黄河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具有双重属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资源化的一面。“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成为黄河难以治理的症结所在,是黄河严重洪灾的根源。同时,黄河泥沙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何妥善处理及合理利用黄河泥沙,使其变害为宝成为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也是黄河泥沙处理的升华和最终出路。笔者今天就从黄河现阶段的开发利用途径和开发的现状上做些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促进黄河下游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使黄河泥沙变废为宝。 关键词:泥沙利用途径现状 随着对社会环境需求和水沙资源化认识的不断提高,泥沙资源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考虑社会需求、经济技术的可行性,还要充分考虑其对黄河安全、河流河势、河道输沙能力的近期和长期影响问题,以及黄河滩区群众的民生问题。我们今天将着重在经济领域的利用上来进行探讨。 一、黄河泥沙利用的途径与现状 1、土方填筑工程 土方填筑工程是现阶段的主要应用途径,以现今黄河工程建设的“二级悬河”治理、堤防工程的淤筑帮宽、放淤改土等为代表,是如今最简单和最普遍的泥沙利用方式。也是现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黄河泥沙利用途径。在地方上,滩区群众也正在利用一些小型的抽砂设备对村台、房台、坑塘洼地等进行填筑应用。据对黄河泥沙利用潜力的不完全分析估算,加固大堤、淤筑村台、“二级悬河”治理等,用沙量可达13.8亿立方米。 2、建筑材料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国墙改工作的全面推行,“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材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以毁坏土地为代价的传统粘土砖更是如此,粘土砖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利用黄河泥沙制作建筑材料既可消耗占用土地的淤积物,又因持续引黄,原料不断再生,可保持项目原料的长期供应,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创造社会效益。 现今,在这方面应用较好的有山东高青县的黄河烧结多孔砖新型墙体材料,聊城地区利用泥沙掺和其它物质后制成的墙体砖等。根据聊城市水利部门对位山灌区输沙渠、沉沙池淤积泥沙取样化验表明,二氧化硅的含量在70%以上,如果该产业能够蓬勃发展,不仅可以“消耗”大量的黄河泥沙,还能节省大量的农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随着我国凝石(相当于绿色优质水泥)技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含有硅铝物质的黄河泥沙有望变成“绿色水泥”,这又为黄河泥沙资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3、新型微晶玻璃、陶瓷制作等

对黄河下游治沙减淤工程措施的实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对黄河下游治沙减淤工程措施的实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摘要]黄河的治理不仅要治水,关键在于泥沙的处理,本文结合黄河下游放淤固堤等治沙减淤工程实践,讲述了黄河泥沙治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治沙难于治水;技术革新;输沙能力;顺直畅通 1、前言 黄河是我国历史上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河流,她孕育了5000年的华夏文明;黄河又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黄河的泥沙及“地上悬河”举世闻名,黄河防洪的难点在于不仅要治水,更要治沙,治沙难于治水,洪水泥沙灾害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决口达1590余次,经历了5次重大改道和迁徙。 2、进行黄河泥沙治理的必要性 “河床不抬高”作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关键要靠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入黄泥沙来实现。近年来,黄河水资源持续短缺,下游河道水沙不平衡问题突出,导致泥沙淤积严重,河槽萎缩抬高,“二级悬河”加剧。对黄河下游而言,减轻河道泥沙淤积、控制河道演变,应当统筹协调,“拦、排、放、调、挖”综合兼顾,因地制宜地实施放淤固堤、挖河疏浚、淤填堤河、河口治理等手段。 2.1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大江大河之冠,而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500多亿立方米,黄河水沙的极不平衡使之成为世界治河史上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水沙条件变化及河道演变,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向“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不利局面发展。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下游河床普遍抬高2~4米,堤防临河侧滩面一般高于背河侧地面4~6米,局部河段达10米以上,滩唇又高于堤防临河地面3米左右,最高达4~5米,形成了“二级悬河”,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2.2下游河槽严重萎缩。主槽淤积,过流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6000立方米/秒左右,锐减至2001年的1800立方米/秒,严重影响河槽行洪,小水漫滩,形成中小洪水就可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的不利局面。 2.3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洪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区间洪水问题突出,对下游的防洪威胁仍然较大。同时,黄河流域干流、主要支流及西北诸河的堤防质量普遍较差,险点隐患多,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已建工程标准低。黄河下游还存在主流游荡变化剧烈,中常洪水仍有“冲决”和”溃决”大堤的可能,严重危及堤防安全。 2.4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的滩区广阔,面积达3956平方公里,是黄河的行洪通道和滞洪沉沙的重要区域,但区内居住着180万人口,滩区行洪、沉沙与人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 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 (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 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 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国家17个省 市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以及地质调查等方面。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本文将对黄河下 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黄河下游泥沙的最重要的利用途径之一是灌溉。黄河流域是中 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灌溉是农田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黄河下 游的泥沙沉积,可以为农田提供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黄河下游灌溉区的农业生产依赖于黄河泥沙的沉积,泥沙的利用对当地人 民的生计至关重要。 其次,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养鱼。黄河下游的河水富含泥沙,提 供了良好的鱼类栖息环境。当泥沙沉积下来后,河床变得宽广而平坦,为 鱼类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在黄河下游的一些区域,人们利用泥沙形成 的滩涂地势进行养鱼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建筑材料。黄河下游地区的黄土是一 种优良的建筑材料。泥沙中的黄土经过加工和烧制后,可以用于制作砖瓦 和陶瓷等建筑材料。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当 地建筑业的发展。 然而,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随着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和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泥沙的供应 量减少。由于水库的建设和流域的治理,泥沙在上游被截留,导致下游泥 沙供应的不足。这对灌溉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其次,泥沙的过度沉积也会引发环境问题。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不仅影响河床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河道淤积和水流阻塞。这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困扰,还会导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需要加强黄河下游泥沙的治理和管理,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等方面。然而,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保护黄河下游的泥沙资源,需要加强河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泥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泥沙治理技术措施及展望】治理黄河泥沙的措施

【泥沙治理技术措施及展望】治理黄河泥沙的措施 水土流失是全球性的环境破损和地力衰退症侯。我国的许多河流,特别是北方河流大都发源或流经黄土地区,而这些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少、汛期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都很高[1-2]。泥沙在塑造美丽富饶的平原陆地的同时,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一般可利用工程与非工程的措施控制泥沙配置、搬运与输移,尽可能减少泥沙的灾害性。社会环境需求和水沙资源也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流域泥沙的水沙优化配置与资源化已逐渐被接受,其治理的工程措施有机械疏浚、水库拦沙与挖沙、流域水土保持等,非工程措施有淤海造陆、滩槽冲淤、调水调沙等。在一定范围或一定条件下,流域泥沙可以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服务,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建立生态体系,减少自然灾害[3-5],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流域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是水土流失治理的目的。 1国内现状 人类活动(包括农业活动、大规模基本建设)、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土壤土质特性决定了流域产沙的复杂过程。一是人类活动使流域土壤的植被受到破坏,流域的覆盖率大大降低,土壤抗蚀能力降低,从而在流域内产生大量的泥沙。二是人类活动导致土壤裸露于大气中,较松散、易受到水流、风流的侵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黄河的年输沙量高达2 113亿t,我国江河多年平均输沙量约27亿t。泥沙在塑造美丽富饶的平原陆地的同时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害,由于泥沙灾害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以亿计。泥沙灾害主要包括土地沙化、山地崩塌与泥石流、岸滩崩塌、泥沙冲刷、泥沙淤积等。泥沙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过程等方面具有类似的规律性。渐变性或突发性、群发性、时间分布不均匀性、危害严重性、

工学水利工程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泥沙处理利用精选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 理利用 摘要: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主要采取放淤改土、改造低洼盐碱沙荒地,对黄河下游两岸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分析计算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特点,探讨渠首防沙的作用,分析灌区泥沙淤积分布特性与泥沙处理利用的关系,分析计算引水引沙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及入渠泥沙的处理利用等问题。 关键词:灌溉引水引沙渠首沉沙池 1 前言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自1952年人民胜利渠开始灌溉以来,经历了试办、大办、停灌、复灌和稳定持续发展的曲折过程。据1990年统计[1],黄河下游共有引黄渠首工程128处,万亩以上灌区156处。实灌面积由50年代30万hm2左右,发展到186万hm2,灌溉用水量112亿m3,引沙量1.2亿t,分别占黄河下游来水、来沙量的32.9%和18.2%。 黄河下游两岸地势平坦,渠道坡降平缓,这些泥沙进入灌区,

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引起渠道淤积,甚致引起次生盐碱。几十年来,黄河下游的引黄泥沙主要采取大规模沉沙放淤,改良低洼沙碱地,减少渠系泥沙,这样既防止或减轻渠道泥沙淤积,又可改善生态环境,为发展下游引黄灌溉积累了丰富经验。由于几十年的灌溉沉沙,还能利用沉沙的低洼地、盐碱沙荒地不多了,“以挖待沉”的方法既需很高的经费,还有挖出泥沙如何放置的问题,给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带来新的问题。 2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和灌溉引水引沙概况 2.1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概况 黄河流域经过长期持续的治理和开发,使下游来水来沙量发生很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灌溉的引水引沙量。我们统计了花园口和利津站1952~1996年实测水沙量,前者反映了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后者还粗略地反映了下游灌溉引水的情况。花园口站多年平均水量为416.5亿m3,其中汛期240亿m3,占年水量的57.6%;多年平均沙量为11.1亿t,汛期9.33亿t,占年沙量84%,平均含沙量为26.6kg/m3。可见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含沙量达38.9kg/m3。45年的水沙过程,都呈减少的趋势。三门峡水库1974年以后,蓄清排浑运用,非汛期蓄水拦沙,下游来水量明显减少,而下游灌溉主要在非汛期,对灌溉引沙是有可能减少的。利津站1951~1996年平均水量为352亿m3,较花园口站减少了64.5亿m3,大部分是工农业引水和生活用水。这部分减少的水量是逐年增加的,50年代和60年代变化不大,70年代和80年代该站水量只有287.5亿m3和298.5亿m3,比花园口站分别

引黄灌区泥沙淤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引黄灌区泥沙淤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 对策分析 摘要: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农业、工业、生活上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流经全国9大省份,它保障了大量人民的基 本生活。但是黄河由于存在大量的泥沙,加上黄河上游植被不断减少,生态环境 面临巨大的问题,这也加剧了黄河水域的淤积情况。较多的泥沙淤积导致水资源 无法有效地运送到下游地区,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而上游的淤积又经常导 致洪涝灾害,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关键词:引黄灌区;泥沙淤积;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河流泥沙控制是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研究长江流域泥沙分布与 河流保护的关系,采用水利水电联合战略,发展多尺度、多目标的河流治理模式,促进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应用原位沉积物修复技术,研究水质改善 (硝酸钙修复)对河流沉积物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只有改善水质,才能对沉 积物间隙硝酸盐和硫酸盐浓度产生显著影响;将两种改性粘土一起用于管理污染 河流沉积物中的沉积物沉积,并使用间歇通风作为补救措施。结果表明,只有这 两种粘土才能有效地控制上覆水中的所有泥沙沉积;针对黄河流域泥沙问题, “人文、和谐、水蓝、树美”的治河模式。该模式关注河流治理过程中的整体生 态问题,从整体角度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对提高黄河流域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多年来水文站泥沙输移分析,阐明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降雨与泥沙输 移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整治泥沙变化及其对未来泥沙淤积的预测作用。 这使得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可以量化,更有利于黄河流域泥沙淤积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目前,针对河流泥沙提出了不同的处理策略,并从整体角度 进行了分析,处理方法采用了适当的修复技术。但是,目前的研究没有从符合中 国城市发展规律的角度提出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泥沙处理方法,也没有形成一个 完整的分析体系。本文以某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地泥沙现状及成因,

心得体会: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研究进展与建议(最新)

心得体会: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研究进展与建议(最新) 黄河下游属宽浅性河道,南、北两堤间距一般在5~10千米之间,最宽处约20千米,形成了面积达4047平方千米的黄河下游滩地。与其他河道不同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大堤内现居住180多万人,耕地面积约为25万公顷。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滩区既是汛期行洪、滞洪和沉沙的区域,又是滩区人民群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水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滩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汛期面临洪水淹没的威胁,产业结构单一,民众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同时滩区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也给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带来困难。 201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规划总投资144.07亿元,用于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这一举措,标志着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正式拉开序幕,黄河下游治理与滩区土地利用将开启新的时代。本文总结近年来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的研究成果,为当前黄河滩区土地开发利用与黄河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黄河滩区土地资源调查及其变化研究 我国曾多次组织全国性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黄河滩区也不例外。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的深入,土地调查越来越细致,土地利用分类与面积量算越来越精确。然而,黄河下游滩区有其特殊性,随着黄河流量、水面面积及主流路的摆动,造成土地权属、利用类型和面积发生变化,难以用准确的数字表述整个黄河滩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实际状况。下面重点介绍对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情况。 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以农地与农村居民建设用地为主,根据2008年2月中科院咨询报告,河南、山东两省的黄河滩地内,共有15个地(市)、43个县的居民居住,耕地面积约25万公顷。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研究》一文的作者张世全等利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根据2007年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布的《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方案》,确定黄河滩涂中的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淹没线以上老滩宜耕区的面积为40870.15公顷,占河南省黄河滩涂总面积的34.57%。

2021年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 从疲于奔命的鲧到大禹治水胜利,黄河治理经历了一个由拦堵到疏导的观念性转变。大禹治水的思想经过历朝历代治水思想家的不断发展,演变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及“拦、调、排、放、挖”多项措施并举的治黄思想,这是以泥沙为“结”、为“害”为前提的。但是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资源和黄河水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黄河泥沙的“用”将会成为治黄发展史上辉煌的一篇。 一、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涛涛黄河给我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黄河泥沙利用现状 以往黄河泥沙主要用于造陆、改良土壤种植水稻等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下游两岸堤防的加高加固,淤背、淤筑相对地下河。 最近,山东省研究生产了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的“黄河砖”,为黄河泥沙提供了又一用武之地。 另外,武汉大学、黄河河南河务局等单位联合,在杨国禄教授领导下研制黄河淤沙固结技术。他们以“以沙治沙、以黄治黄”的理念,看到了黄河泥沙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把黄河泥沙作为一个产业之源,把黄河泥沙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将黄河泥沙在它的出处资源化、产业化。他们认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黄河健康,有利于抑制悬河的发展,有利于疏通行洪河道; 固沙之本在于水土保持,固沙之标在于减少淤积,泥沙之光在于发展产业。他们应用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容性,从黄河淤沙的物理组成和力学性能研究入手,探索黄河泥沙资源化的可行性,提出黄河粗、细淤沙的科学固结方法和工艺。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把黄河淤沙固结作为修筑堤防、抛石或其它建筑材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三、黄河泥沙应用市场

浅谈黄河下游泥沙的综合利用研究

浅谈黄河下游泥沙的综合利用研究 浅谈黄河下游泥沙的综合利用研究 摘要:黄河泥沙问题作为引黄灌区的主要矛盾,如何有效处理,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大事。本文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引黄灌溉面临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黄河;泥沙;开发;利用 一、引言 黄河由于途经黄土高原地区,在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到目前为止,黄河下游河道共淤积泥沙约68亿吨,山东河段占37.79亿吨,济南地区河道淤积14亿吨,其中主槽6.2亿吨,河滩淤积7.8亿吨,导致主槽平均淤高2.42m,年均淤高6.23cm,滩地平均淤高1.32m.年均淤高34cm,滩地平均淤高1.32m,年均淤高3.4cm。黄河滩地泥沙可利用量约为40亿立方米,引黄保泉一期工程年排放泥沙68万立方米,计150万吨,二期工程年排放泥沙450万吨【1】。济南市现有引黄涵闸11座,每年都要沉积大量泥沙。另外.黄河下游的引黄济津、引黄济青等大型工程,每年都有大量泥沙的淤积排放,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黄河泥沙的现状 2.1黄河泥沙的处理原理 “拦、排、调、放、挖〞作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处理体系,其核心为:产生的泥沙往何处摆放?,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摆放。“拦〞主要是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特别是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的治理工作。同时利用干支流水库拦截局部泥沙。“排〞就是利用河道输沙入海,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很强的输沙能力,在进一步搞好河道整治和河口治理的条件下,将大局部粒径小于0.05mm的泥沙输送入海。“调〞是运用干流水库调节水沙过程,减少河道淤积。“放〞包括淤灌和放淤改土、淤背固堤和淤筑相对地下河;“挖〞是通过水利工程措施进行挖河清淤积,改善河道条件,理顺河势,加固堤防【2】。 2.2黄河泥沙带来的问题 黄河水在为沿黄地区的工农业开展提供了珍贵水源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泥沙【4】。大量的黄河泥沙也带来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泥沙处理的压力逐年变大。随着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今后引用高含沙浑水的比例必然加大,导致淤积的泥沙也越来越多,治理泥沙的工作量及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清淤泥沙严重破坏了引黄区周边生态环境。水沙流失使引黄区大量良田受到沙化的威胁,而风沙运动极大地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 三、泥沙处理利用的途径分析 随着泥沙资源逐渐被人民认识和利用,泥沙资源的应用前景将是广阔的,按照目前开展形式未来泥沙资源的综合利用将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强化黄河大堤堤防 将引黄泥沙处理与黄河大堤淤背相结合,在黄河大堤背后开辟沉沙带,经沉沙落淤,排除清水,淤淀下来的泥沙,逐步抬高黄河背河地面,使黄河河床相对变低,不仅可处理引黄泥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 分析 【摘要】引黄工程对灌区的经济农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黄河水中带来的大量泥沙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难题。木文对引黄灌区的泥沙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阐述了黄河泥沙在农业、能源和建筑方而的利用。笔者认为在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中,应该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坚持“以黄养黄,以沙养沙〃的思路。论文关键词: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泥沙利用 从1951年3月人民胜利渠开工建设到现在,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地区的引黄灌溉工程对当地的经济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黄河中下游水中泥沙含量很高,当地在引水的同时把大量的泥沙也引到了灌区中,这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因此,如何将引水中的泥沙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成为影响灌区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1泥沙处理的几种方案 引黄灌区在泥沙的处理方而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泥沙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单一的措施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够达到少引、少淤的目的。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主要工作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渠首入沙和渠间淤沙。 1.1渠首防沙

1)合理的引水口选择:对于合理的引入口选择,弯道凹岸水深最深、 水流速度最大、弯道横比降最大的断面处是引水口的最佳选择[1-3], 弯道强环流能大大减少入渠的泥沙[4]。 2)引水口防沙措施:采用防沙闸、拦沙潜堰、拦沙坎、导沙坎、悬板分层、活动叠梁和橡胶坝引水防沙工程等引水口防沙措施[5],可有效减少入闸泥沙量,减少渠道淤积。 3)沉沙池沉沙:黄河下游多数采用在靠近渠首位置设置沉沙池,使部分粒径较大的泥沙在泥沙池中淤积下来。沉沙池多建于低洼地和土质差的地方。该方案有施工简单,用工少,土建费用低等优点。在我国水利工程中,采用的沉沙池按照平而布置分主要有直线形、曲线形、条渠形和混合形等。沉沙池多采用以新代旧和以挖待沉两种方式运行⑹。 4)排沙漏斗排沙:主要由溢流侧堰、进水涵洞、进水闸、圆形漏斗室、水平悬板、排沙廊道等建筑物组成[7],是利用立轴型螺旋流排沙完成水沙分离,可排除推移质粗颗粒和悬移质细颗粒两种类型泥沙, 且结构简单、排沙耗水量少等优点[8],其综合性能优于条渠和复合型厢形沉沙池等排沙设施。 1.2渠道的减淤处理 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渠道减淤技术主要有:(1)通过选用可靠的设计参 数,进行合理的渠道设计,使用渠道、渡槽、涵管等多种输水输沙工程 形式,改善输水输沙线路,避免发生渠道淤堵;(2)利用水沙调度, 集中大水量对渠道进行冲洗;(3)人工除淤或利用挖泥船等机械措施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介绍 黄河,位于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下游河道演变是指黄河河道在下游地区的变化过程。本文将探讨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增加对黄河河道管理的理解。 河道演变的定义 河道演变是指河道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包括河道形态的变化、河床沉积和侵蚀过程等。河道演变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级标题1: 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以下基本规律: 三级标题1: 泥沙输运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泥沙运输河流之一,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泥沙的输运紧密相关。黄河泥沙的输入与输出不平衡导致了河道的演变。长期以来,黄河泥沙沉积过多,导致河床抬高,河道形态发生变化。 三级标题2: 河道侵蚀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过程中,河道侵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黄河水量大、流速快,对河道的侵蚀力较强。河道侵蚀导致河道底部和两岸的土壤被冲刷,使河道变深变宽。河道侵蚀的程度取决于河道水量、流速和泥沙输运情况等因素。 三级标题3: 河床沉积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中,河床沉积是另一个重要因素。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当泥沙输运速度减慢时,泥沙会沉积在河床上。长期以来,黄河的高泥沙含量导致了河床的不断升高,河床演变为宽而浅的状态。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中,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不可忽视。为了控制洪水和改善灌溉条件,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堤防。堤防的建设改变了河道的水流形态,使得河道演变的速度加快,河道宽度增加。 二级标题2: 影响因素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以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三级标题1: 水量变化 黄河水量的变化是河道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水量的增加会导致河道侵蚀加剧,水量的减少则会导致河道沉积增加。 三级标题2: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修建堤防改变了河道流态,提高了河道演变的速度。 三级标题3: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的改变也会对河道演变产生影响。例如,大面积的耕地开垦导致了泥沙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河道沉积的问题。 三级标题4: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措施的推广也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产生影响。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泥沙产生,可以缓解河道演变的速度。 二级标题3: 管理对策 为了有效管理黄河下游河道演变,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以下是几项有效的管理对策: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考虑 摘要:黄河自2002年7月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连续3年成功地进展了试验,2022年调水调沙由试验正式转入消费运用,至2022年7月8日,调水调沙历经9次,实际历时133天,经利津站进入大海的泥沙累计3.67亿t,最小主槽平摊流量由18003/s 进步到38803/s,河道向下冲刷1左右。调水调沙年份黄河来水来沙偏小,黄河调水调沙作用随着河道主槽的冲刷作用有所降低,建议特枯水年份可以暂缓调水调沙更多的用于发电与利用,抓住并遵循利用自然规律与趋势,不仅塑造洪水洪峰,还应充分利用“中常洪水〞挟沙,并抓住时机将是更伟大的治黄理论。 关键词:调水调沙冲沙量洪水资源化趋势黄河 黄河是多沙河流,每年从中游携带大量泥沙,一局部淤积在下游沿途平原河道,造成河床抬升,过洪才能变小,洪水威胁两岸。在干流河道修建水库,虽然拦蓄大量泥沙,但同时也造成水库淤积而报废,三门峡水库即是例子,水库建成后,虽然使黄河水变清,但也带来严重问题,三门峡水库因大量泥沙淤积库容逐渐减少,最后不得不进展工程改造,进展调水调沙尝试。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进展大规模调水调沙,目的就是通过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结合调度,到达利用少量的泄水,携带淤积在水库的泥沙,排入大海,而不造成沿途淤积,一方面使水库冲淤平衡,另一方面又不造成沿途河道淤积,同时制造人工洪峰过程,改变河道河势,缩小断面宽度,增加深度。 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才能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展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到达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的。 黄河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的根底上比拟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三门峡工程的运用理论中,三门峡水库的建立使“调水调沙〞得以施行,2001年小浪底水库正式建成使用,使规模性调水调沙的水库条件具备,而且为调水调沙由理论到理论的飞跃提供了先决条件。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 摘要:本文对黄河下游的断流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和评价,对断流的成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利津断面的分阶段最长断流历时(天数)趋势,建立了数学预测模型,对2000年水平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黄河断流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黄河断流趋势预测 1.断流情况概述 1.1断流起始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径流观察工作始于1919年,距今已经86年。但黄河断流,特别是长时间大尺度(河长)断流是近年来发生的事。 1960年,黄河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由于运用不当和考虑不周造成黄河下游花园口断面断流25天,高村断面断流7天,利津断面断流141天(利津断面长时间断流主要是因为其上游王庄引黄闸为引取水资源,在河道中筑坝将水堵死所致)[1]。除此之外,一直到1972年,黄河断流的“序幕”渐渐拉开,而且,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1.2近年来的断流情况 黄河断流自1972年起始之后,在距今(1995年8月)不到24年的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长,均不断增加。以利津水文断面为例,70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21天,80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36天。进入90年代后,该断面的年内断流历时急剧增加,1991年断流历时为16天,1992、1993、1994年断流历时分别高达82、61和75天。1995年,仅1-7月份断流历时就已高达121天(见表1)。 70年代至80年代的断流历时,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6月份。然而,进入90年代后,黄河下游的断流历时迅速向冬春季的2、3、4月份和夏秋季节的7、8月及10月份延伸。从表1可见,黄河利津断面非5、6月份的断流历时,70年代累计为24天,80年代累计为37天;进入90年代后的前6年已累计断流154天。 在过去的20多年中,黄河夹河滩断流仅1981年出现2天间歇性断流,而1995年7月份却出现了有史以来连续断流3天和间歇断流2天的局面,使黄河断流的河长高达662km以上,为黄河下游(按花园口以下)总河长768km的86.1%。

黄河下游现状分析与发展

黄河下游现状分析与发展 摘要: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现状、问题、原因及根据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实测资料分析,提出黄河下游安全、生态、调控、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应对措施,实现沿黄社会经济与黄河治理共同发展,人与黄河和谐相处。 关键词:黄河下游工程状况治理成效 一、概述及现状: 黄河是一条非常特殊的河流,特别是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黄河下游河段,河区内有主河槽、滩区、过河建筑物、控导工程以及群众自发修筑的生产堤等,同时居住着180万人口。该河段流域面积2.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3%,干流河道长786km,河段总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经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该段河床一般高于背河地面4-6m,局部10m以上,除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长达1400多km,河道堤距及河槽形态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极易形成水害。其中桃花峪至高村段,河道长207km,堤距一般在10km左右,最宽处24km,河槽一般在3-5km,水面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河势变化不定,历史上的重大改道都发生在本河段,也是黄河下游防守的重点段落。高村至陶城铺段,河道长165km,堤距在5km以上,河槽宽一般在1-2km,该河段河槽比较平顺,是典型的过渡型河段。陶城铺至宁海段河道,长度322km,堤距1-3km,河槽宽0.4-1.2km,属弯曲型河段,该河段河槽窄、滩唇高于堤根、横向比降较大,纵向比降平缓,流速较小,但流量大,以淤积为主,多浅滩或沙洲,河道排洪能力较小,凌汛易形成冰坝,伏汛易形成洪峰,防汛形势也比较严重。宁海以下为河口段,该河段河道长92km,入海口段的流路宽阔,水流缓慢,极易落沙,造成尾闾河道河床的持续淤积、延伸(小浪底水库建成前,据多年资料统计黄河年均填海造地面积达25-27km2,海岸线年均向海推进0.3km),防洪任务的繁重,黄河下游亟需进一步治理。 2.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河道淤积、造成高堤悬河:河段全长786km,落差只有9 3.6m,河流靠堤坝束缚,水势平缓,泥沙沉积严重,造成河床比堤外平地高出5m左右,最大高出地面8-10m,形成地上悬河,给防汛工作带来难度。 2.2、沙多水少,水沙失调:黄河流经中游的黄土高原时,冲刷地表植被,大量泥沙随洪水进入黄河,降低了输沙动力,资料统计每年大约有4亿t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中,抬高了下游河床。 2.3、河流形态复杂,河势不稳:①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最根本的原因。 ②下游河道尤其是东坝头至高村游荡型河段和高村至陶城铺“驼峰”河段为游荡性河流,该段河水宽浅,水流散乱,溜势变化不定,造成引水脱流,主流无法控

200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巨变与前景展望

200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巨变与前景展望 齐璞;齐宏海;田世民 【摘要】随着黄河中上游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以及水土保持与灌溉的发展,洪水发生的机会与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不再需要下游宽河漫滩削峰。近年来对黄河窄深河槽泄洪输沙机理、河道输沙能力有了新认识,认为下游河道具有极强的泄洪和输沙能力,可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指明方向。三门峡水库改建后“蓄清排浑”运用的减淤作用已经使花园口以上河道基本不淤。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13 a,下游河道均发生巨大变化,下游河道水位全程降低1.0~2.2 m,平滩流量迅速增大,但是游荡性河道依然宽浅散乱,急需进行双岸整治,形成窄深、稳定河槽;通过小浪底峡谷水库的泥沙多年调节,优化进入下游的水沙组合,并长期发挥作用。将小浪底水库泥沙调节到流量大于3000 m3/s时宣泄,利用改造后新河槽输沙入海,可以控制河槽不抬高,并大幅度增加水库兴利库容。%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hydropower projects o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the development of soil-water conservation and irrigation projects, the probability that a big flood event will occur and flood peak discharges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 It is unnecessary to widen the lower-reach river to allow floodplain inundation for flood peaks red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understandings of the mechanism and capacity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narrow and deep channel of the Yellow River. Lower-reach channel has huge flood discharge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which points 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harnessing the river.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Sanmenxia Reservoir and the operational mode of “storing clear water and releasing muddy water” to reduce deposi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