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难之所以特殊严峻,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上升,排洪力量降低。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每年约有4亿t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上升,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最高达10m,成为世界上闻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急。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

黄河是一条极其难治的多泥沙河流,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同黄河洪水进展了艰难卓绝的斗争。经过长期的治黄实践,逐步加深了对黄河洪水泥沙运动规律的熟悉,积存了治理阅历,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黄河洪水泥沙还未得到完全掌握,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下游防洪仍旧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必需连续多种途径解决黄河洪水泥沙问题。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 ,近年来黄河下游又消失了一系列新问题:水资源短缺、断流频繁、河槽淤积严峻、河道断面形态恶化等,特殊是“二级悬河”的加剧已经到了非解决不行的地步。我国人民同黄河水患进展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始终未能根本扭转黄河为害的局面。

从黄土高原上冲刷下来的泥沙分布在下游平原及近海区,形成黄河下

游泥沙的累积性淤积趋势,这是黄河泥沙分布的自然规律,其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并不是无法转变这个规律,消退它带来的巨大灾难。

笔者在学习借鉴众多治黄专家思想的根底上,对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利用“移动式船坞坝”制造地下黄河(无需调水)。

“移动式船坞坝”由长50m横截面为梯形的钢密封体、砌边挖沙船以及其他稳定设备、附属设备组成,钢密封体可以漂移在水面上,通过排气掌握可以悬浮或沉人水中,相互之间可以两两坚固连接成“一”字形,再在两头各连接一条砌边挖沙船,“移动式船坞坝”的主体就成了。在黄河地上河段假如要开创一条1000m宽的稳定河槽,钢密封体需要连接20个。“移动式船坞坝”工作时沉入水中横截水流,水流遭受拦截,水位抬高,水漫坝而下,卷沙而走。开创主河道之初,深创沟、重淤滩,将要废弃的老河道、汊河道尽量淤填。

黄河调水调沙

黄河调水调沙 一、黄河调水调沙的由来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其主要症结在于泥沙,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强烈堆积,使黄河下游近800公里的河床还以年平均0.1米的速度淤积抬高,成为地上悬河,一般下游河床高出地面3~5米,个别地段达到10米。在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频繁,造成严重灾害,与逐年抬高的"地上悬河"有很大关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黄河依然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同时由于上游水库汛期蓄水,上、中游工农业用水日益增长,黄河下游汛期水少沙多的矛盾更趋严重,黄河下游河床将继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更加严峻。因此,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害问题。 多年来,黄河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索通过人工手段改变天然水沙不平衡关系的减淤方式,力图控制位于关键地位的水库运用,塑造一种理想的水沙配比,这种水流下泄后,可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淤积,甚至对下游河道造成冲刷,从而达到“河床不抬高”的目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称之为调水调沙。 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设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萨凡奇.葛罗同在1946年治理黄河的初步报告中提出,利用八里胡同水库控制洪水并发电,坝底设排沙设施,每年放空排沙一次,以减缓下游淤积。20世纪60年代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暴露以后,有人提出利用小浪底水库进行泥沙反调节的设想。70年代后期,随着“上拦下排”治黄方针局限性的显露以及三门峡水库的运用实践,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所起的重要作用,再一次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指导思想,设想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更好地排洪、排沙入海,从而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由于小浪底水库在黄河上所处的关键位置,经过专家学者反复的论证和黄委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大量工作,决定先建设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的实践。1987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任务书,治黄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小浪底工程建成后,经过多种运行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已发挥调水调沙的作用。 二、调水调沙的实现方式和科学依据 通俗地说,黄河调水调沙就是要把小浪底的沙送到大海中去,同时冲刷下游河床,减少淤积,但调水调沙并非简单的用水冲沙,它还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即要把小浪底水库的沙带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难之所以特殊严峻,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上升,排洪力量降低。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每年约有4亿t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上升,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最高达10m,成为世界上闻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急。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 黄河是一条极其难治的多泥沙河流,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同黄河洪水进展了艰难卓绝的斗争。经过长期的治黄实践,逐步加深了对黄河洪水泥沙运动规律的熟悉,积存了治理阅历,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黄河洪水泥沙还未得到完全掌握,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下游防洪仍旧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必需连续多种途径解决黄河洪水泥沙问题。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 ,近年来黄河下游又消失了一系列新问题:水资源短缺、断流频繁、河槽淤积严峻、河道断面形态恶化等,特殊是“二级悬河”的加剧已经到了非解决不行的地步。我国人民同黄河水患进展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始终未能根本扭转黄河为害的局面。 从黄土高原上冲刷下来的泥沙分布在下游平原及近海区,形成黄河下

游泥沙的累积性淤积趋势,这是黄河泥沙分布的自然规律,其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并不是无法转变这个规律,消退它带来的巨大灾难。 笔者在学习借鉴众多治黄专家思想的根底上,对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利用“移动式船坞坝”制造地下黄河(无需调水)。 “移动式船坞坝”由长50m横截面为梯形的钢密封体、砌边挖沙船以及其他稳定设备、附属设备组成,钢密封体可以漂移在水面上,通过排气掌握可以悬浮或沉人水中,相互之间可以两两坚固连接成“一”字形,再在两头各连接一条砌边挖沙船,“移动式船坞坝”的主体就成了。在黄河地上河段假如要开创一条1000m宽的稳定河槽,钢密封体需要连接20个。“移动式船坞坝”工作时沉入水中横截水流,水流遭受拦截,水位抬高,水漫坝而下,卷沙而走。开创主河道之初,深创沟、重淤滩,将要废弃的老河道、汊河道尽量淤填。

黄河泥沙的利用及处理措施 耿庆智

黄河泥沙的利用及处理措施耿庆智 摘要:黄河泥沙资源丰富。如何处理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大事。 结合黄河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的实际情况,在论证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支撑、市场需求、法制环境等基础上,提出了淤改涝洼地、制造墙体材料、复垦采煤塌陷区等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目前,黄河下游山东、河 南两省,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区、黄河三角 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河南中原崛起战略正在积极实施。山东、河南两省交通、能 源等基础性建设和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较快,这势必需要大量的用土、建筑 用砖等资源。通过抽取黄河泥沙,既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土质资源,又 可以建造新型墙体材料,有效节约和保护了耕地。 关键词:黄河;泥沙;综合利用 一、黄河泥沙基本特点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立方米,沙量15.6亿吨,平均含沙量33.6立方米每吨,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 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 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黄河水量的56%来自兰州以上,而90% 的泥沙却来自河口镇至三门峡之间。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沙量来自汛期。由 于长期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道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于地面4~6米,高的达12米。其总,黄河河床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0米,比开封市高出13米, 比济南市地面高出5米。 二、黄河泥沙处理方略 如何处理好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国家确定 了“拦、排、调、放、挖”的黄河泥沙综合治理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调 水调沙自2002年至今已连续实施9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开辟了黄河治理的新途径。“黄河调水调沙的理论与实践”也因此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综合利用黄河泥沙 黄河泥沙的处理,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拦、排、调、放、挖”等泥沙综合处理方针的基础上,国家应鼓励、倡导社会各界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 1黄河泥沙源源不断,为综合利用黄河泥沙提供了可能性 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平均每平方米含沙量33.6公斤,可谓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并且黄河泥沙土质肥沃,不含盐碱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2成熟的放淤施工、泥沙加工技术为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黄河泥沙也不例外。一方面 黄河泥沙淤积在黄河河道内,壅高水位,威胁黄河防洪安全;另一方面,泥沙又 是较为珍贵的国土资源,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如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黄河河务部门配合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放淤改土,取得了成功,效益 十分显著。到1985年,共计淤改土地面积186.18万亩。自上世纪80年代起,黄河河务部门采用简易吸泥船或组合泥浆泵抽取黄河泥沙进行放淤固堤,抽沙生产 技术已非常成熟。近年来的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实践证明,黄河上抽吸泥沙的设

黄河泥沙化害为利的具体措施

黄河泥沙化害为利的具体措施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是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黄河已经变 得越来越泥沙化。这不仅直接影响了黄河的自然生态,还对当地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解决黄河泥沙化问题,相 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河道管理和监测。黄河泥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土流 失加剧。因此,对于河岸的监管和沙土流失有关的工作应该得到重视,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通过建立高效的监测体系,可以监测泥沙 含量和富营养化水平,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泥沙化的进 一步发展。 其次,应该加强流域管理,推广绿色发展。流域管理是预防黄河泥沙 化的重要措施,它可以控制流域内的农业、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防 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此外,为促进绿色发展,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有 关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政策和规定,引导企业和个人遵守相关规定,同时威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降低黄河泥沙化的程度。例如,可以推广机 械化耕种技术,减少人工采集河流土壤的行为。同时,通过防沙网、

固沙植物和沙土建筑技术等措施,还可以防止沙土流失和防护生态系统。 最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解决黄河泥沙化问题。黄河是中国和周边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国际合作可以集中优势、解决问题。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开展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以促进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解决黄河泥沙化问题,这些措施涉及河道管理和监测、流域管理、科技手段、国际合作等。如此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黄河、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经济发展,为黄河文化的发扬光大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对黄河的治理措施

中国近代对黄河的治理措施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对黄河进行治理,以避免其频繁的洪水灾害带来的严重破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修建堤坝、挖掘引水渠道、改善河道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修建堤坝是中国对黄河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控制洪水的泛滥,保护周边的农田和居民安全,中国在黄河沿岸修建了大量的堤坝。这些堤坝可以有效地防止洪水的泛滥,将洪水引导到指定的溢洪区,从而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同时,通过加固和加高堤坝,可以进一步增强其抵御洪水的能力。 挖掘引水渠道也是中国对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解决黄河泥沙淤积导致的河道狭窄和水流缓慢问题,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引水渠道建设。这些渠道可以将黄河的水流引导到其他地区,以缓解黄河河道的压力,并提供水源供给其他地区的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通过挖掘引水渠道,不仅可以改善黄河河道的水文条件,还可以提高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改善河道也是中国近代治理黄河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黄河水流湍急,泥沙含量高,容易形成河道的侵蚀和淤积,导致河道狭窄和水流缓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河道整治工程,包括疏浚河道、疏导泥沙、加固河床等。这些工程可以改善黄河的

水文条件,提高河道的通行能力,减少河道的淤积和侵蚀,从而维护黄河的正常水流和河道稳定。 除了上述措施,中国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来治理黄河。例如,加强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协调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对黄河上游的生态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问题;加强对黄河洪水的预测和监测,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可能的洪水灾害等。 近代以来,中国对黄河的治理措施包括修建堤坝、挖掘引水渠道、改善河道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黄河的洪水泛滥,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全,还改善了黄河的水文条件,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黄河治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和综合管理,以确保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治黄之关键在治沙,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进而形成“二级悬河”,其症结正在泥沙。本文从黄河的水沙关系和边界条件入手,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内因和外因,探讨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河道治理;黄河滩区;泥沙淤积 1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情况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两岸堤距为5km~10km,最宽处达20多km,河道比降 2.65~1.72;高村至陶城铺堤距1.4km~8.5km,河道平均比降1.15;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堤距0.4km~5km,一般为1km~2km,河道平均比降1左右。河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花园口、高村、孙口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2 000m3/s、20 000m3/s和17 500m3/s,而艾山以下仅为11 000m3/s。 根据黄委水科院《黄河下游断面法冲淤量分析与评估》,1952年~1999年黄河下游小浪底-渔洼间的淤积量56.34亿m3。1965年以后河口段河道(渔洼至罗13或清7)的累计淤积量为5.92亿m3,若包括1952年~1964年在内,淤积量估计将超过8亿m3。全下游总淤积量估计将达到64.3亿m3以上。 大断面测量成果显示,郑州花园口以下除局部高滩外,河道基本呈“二级悬河”形态,从滩唇到滩根普遍存在较大的断面横比降。其中东坝头-陶城铺河段滩唇普遍高于大堤附近滩面2m以上,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滩面4m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m~6m;主槽过洪能力只有3 000m3/s左右,洪水一旦漫滩,偎堤水深为3m~5m,临背水头差一般为7m~11m。 2 影响淤积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黄河下游部分堤段“二级悬河”发展很快,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1986年以后径流量减小,水流夹沙能力降低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受滩区生产堤影响的结果。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水流自身的因素,也受边界条件的影响,还有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水沙条件的影响 来水来沙条件是影响下游河道淤积的决定性因素,对下游河道的淤积状况起决定性作用。 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正是其“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所谓“水少沙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含义主要不在于水

对黄河下游治沙减淤工程措施的实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对黄河下游治沙减淤工程措施的实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摘要]黄河的治理不仅要治水,关键在于泥沙的处理,本文结合黄河下游放淤固堤等治沙减淤工程实践,讲述了黄河泥沙治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治沙难于治水;技术革新;输沙能力;顺直畅通 1、前言 黄河是我国历史上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河流,她孕育了5000年的华夏文明;黄河又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黄河的泥沙及“地上悬河”举世闻名,黄河防洪的难点在于不仅要治水,更要治沙,治沙难于治水,洪水泥沙灾害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决口达1590余次,经历了5次重大改道和迁徙。 2、进行黄河泥沙治理的必要性 “河床不抬高”作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关键要靠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入黄泥沙来实现。近年来,黄河水资源持续短缺,下游河道水沙不平衡问题突出,导致泥沙淤积严重,河槽萎缩抬高,“二级悬河”加剧。对黄河下游而言,减轻河道泥沙淤积、控制河道演变,应当统筹协调,“拦、排、放、调、挖”综合兼顾,因地制宜地实施放淤固堤、挖河疏浚、淤填堤河、河口治理等手段。 2.1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大江大河之冠,而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500多亿立方米,黄河水沙的极不平衡使之成为世界治河史上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水沙条件变化及河道演变,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向“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不利局面发展。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下游河床普遍抬高2~4米,堤防临河侧滩面一般高于背河侧地面4~6米,局部河段达10米以上,滩唇又高于堤防临河地面3米左右,最高达4~5米,形成了“二级悬河”,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2.2下游河槽严重萎缩。主槽淤积,过流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6000立方米/秒左右,锐减至2001年的1800立方米/秒,严重影响河槽行洪,小水漫滩,形成中小洪水就可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的不利局面。 2.3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洪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区间洪水问题突出,对下游的防洪威胁仍然较大。同时,黄河流域干流、主要支流及西北诸河的堤防质量普遍较差,险点隐患多,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已建工程标准低。黄河下游还存在主流游荡变化剧烈,中常洪水仍有“冲决”和”溃决”大堤的可能,严重危及堤防安全。 2.4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的滩区广阔,面积达3956平方公里,是黄河的行洪通道和滞洪沉沙的重要区域,但区内居住着180万人口,滩区行洪、沉沙与人

【泥沙治理技术措施及展望】治理黄河泥沙的措施

【泥沙治理技术措施及展望】治理黄河泥沙的措施 水土流失是全球性的环境破损和地力衰退症侯。我国的许多河流,特别是北方河流大都发源或流经黄土地区,而这些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少、汛期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都很高[1-2]。泥沙在塑造美丽富饶的平原陆地的同时,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一般可利用工程与非工程的措施控制泥沙配置、搬运与输移,尽可能减少泥沙的灾害性。社会环境需求和水沙资源也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流域泥沙的水沙优化配置与资源化已逐渐被接受,其治理的工程措施有机械疏浚、水库拦沙与挖沙、流域水土保持等,非工程措施有淤海造陆、滩槽冲淤、调水调沙等。在一定范围或一定条件下,流域泥沙可以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服务,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建立生态体系,减少自然灾害[3-5],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流域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是水土流失治理的目的。 1国内现状 人类活动(包括农业活动、大规模基本建设)、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土壤土质特性决定了流域产沙的复杂过程。一是人类活动使流域土壤的植被受到破坏,流域的覆盖率大大降低,土壤抗蚀能力降低,从而在流域内产生大量的泥沙。二是人类活动导致土壤裸露于大气中,较松散、易受到水流、风流的侵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黄河的年输沙量高达2 113亿t,我国江河多年平均输沙量约27亿t。泥沙在塑造美丽富饶的平原陆地的同时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害,由于泥沙灾害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以亿计。泥沙灾害主要包括土地沙化、山地崩塌与泥石流、岸滩崩塌、泥沙冲刷、泥沙淤积等。泥沙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过程等方面具有类似的规律性。渐变性或突发性、群发性、时间分布不均匀性、危害严重性、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国家17个省 市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以及地质调查等方面。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本文将对黄河下 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黄河下游泥沙的最重要的利用途径之一是灌溉。黄河流域是中 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灌溉是农田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黄河下 游的泥沙沉积,可以为农田提供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黄河下游灌溉区的农业生产依赖于黄河泥沙的沉积,泥沙的利用对当地人 民的生计至关重要。 其次,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养鱼。黄河下游的河水富含泥沙,提 供了良好的鱼类栖息环境。当泥沙沉积下来后,河床变得宽广而平坦,为 鱼类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在黄河下游的一些区域,人们利用泥沙形成 的滩涂地势进行养鱼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建筑材料。黄河下游地区的黄土是一 种优良的建筑材料。泥沙中的黄土经过加工和烧制后,可以用于制作砖瓦 和陶瓷等建筑材料。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当 地建筑业的发展。 然而,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随着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和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泥沙的供应 量减少。由于水库的建设和流域的治理,泥沙在上游被截留,导致下游泥 沙供应的不足。这对灌溉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其次,泥沙的过度沉积也会引发环境问题。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不仅影响河床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河道淤积和水流阻塞。这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困扰,还会导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需要加强黄河下游泥沙的治理和管理,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等方面。然而,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保护黄河下游的泥沙资源,需要加强河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泥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治理黄河的方案

治理黄河的方案 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频繁发生洪水 灾害,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 一问题,国家提出了多项治理黄河的方案,旨在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规范河道,并有效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 首先,治理黄河的方案应该从源头上进行。由于黄河流域的植被严 重退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加强对河流源头周边地区的生态 保护是治理黄河的基础。政府应该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和恢复力度,加 强土地的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来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为 河水的净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治理黄河的方案还应注重改善河道结构。由于黄河泥沙量巨大,导致河道淤积严重。因此,治理黄河需要对河道进行疏浚和淤泥 的处理。疏浚河道可以增加河道的水流容量,减少洪水的发生概率; 而对淤泥的处理可以减少下游的泥沙负荷,保护下游地区不受泥沙淤 积的影响。此外,结合河道治理,还应加强对堤坝的检查和加固,避 免发生决堤事故。 另外,治理黄河的方案还应注重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由于黄河流域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治理黄河的方案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在满足上下游地区 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调配水资源,减轻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压力。

此外,还应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最后,治理黄河的方案还应注重社会参与和创新技术的引入。治理黄河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而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和方案设计,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应引入创新技术来提高治理黄河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来监测黄河的水位和流量,及时预警洪水灾害,提前采取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综上所述,治理黄河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家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生态保护、改善河道结构、管理水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推动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角色。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重点讨论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可能的治理措施。 一、水土流失问题 黄河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困扰黄河流域的主要问题之一。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的农业开垦和不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导致了大量的土壤被侵蚀和冲走,进而影响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治理措施: 1. 实施生态修复计划:加强对流域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合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以减缓水土流失速度。 2. 推广可持续耕作方式:引导农民采用轮作、休耕和有机耕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持水分。 二、水资源短缺问题 尽管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江河之一,但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黄河的水资源正在逐渐减少。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减少了近50%。 治理措施: 1. 提高用水效率:加强节水措施,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减少农业和工业用水的浪费。 2. 引调水工程建设:通过引水、调水工程将其他水源输送到黄河流域,保持流域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三、河道淤积问题 长期以来,黄河河道淤积问题一直困扰着河道交通和防洪能力。大量的泥沙不仅使得河道逐渐变浅,还导致了河道的弯曲和移位,给沿岸居民和农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风险。 治理措施: 1. 河道清淤和疏浚工程: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和疏浚,保持河道的畅通。 2. 增加水库枢纽和泄洪渠道:建设水库,合理调节水流,减少泥沙淤积和河道移位的风险。 四、洪水灾害问题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容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之一。每年夏季的暴雨和降水过多引发的洪水经常给沿岸居民和农田带来巨大的破坏。 治理措施: 1. 增加洪水预警系统:加强洪水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前警示沿岸人民,降低洪水灾害的损失。 2. 健全防洪体系: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改善河道和堤坝的抗洪能力。 五、环境污染问题 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市化产生的废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黄河水质造成了破坏。 治理措施: 1. 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加强对企业和个人排污行为的监管。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 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 (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 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 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

[浅谈水利工程的泥沙影响及其补偿措施]解决黄河泥沙措施

[浅谈水利工程的泥沙影响及其补偿措施 ]解决黄河泥沙 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辟利用,兴建了一大批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特殊是大坝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减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兴建大坝产生的泥沙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探讨应对的工程措施。 论文关键词:大坝泥沙淤积生态环境工程措施 1.引言 “大坝与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普遍意义上讲,修筑大坝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有移民、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大气的影响、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地质灾害、溃坝等八个方面[1]。 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这是目前讨论大坝与生态问题的文章中很少提及的。事实上,泥沙对于河势、河床、河口和整个河道的影响,从生态角度讲,是修筑大坝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才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耽忧的问题。 2.泥沙淤积分析

当河道上修筑了雍水建造物之后,诸如大坝。随着库区水位的抬高,水流的过水断面增大,水力坡度变缓,纵向流速和紊动流速都大大地减小。原河道水流特性的这种改变,降低了水流的挟沙能力,也改变了原河道的泥沙运动条件,导致了局部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逐渐沉淀,造成水库淤积。 水库淤积问题在多沙河流〔例如黄河、永定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嘉陵江流域〕和推移质输沙量较高的河流〔如岷江〕显得较为突出。黄河干流大型水库的淤积量多占水库总库容的 50%以上。 水库淤积一方面降低了水库利用效果,同时,大量泥沙沿途淤积河床,影响行洪,通航,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以洪水泥沙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范围广,破坏力强。与此同时,另一方由于减轻了下游河道的淤积。也产生了近年来较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比方:对下游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及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最常见的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河流输移含量高的悬浮泥沙或者挟带的粗沙,细沙,淤泥和黏土沉积于大坝所形成的水库内,根据流域类型, 面积和平均降雨量等特征,河流输移的泥沙含量变化范围可从百万分之 几百到百万分之几千,河流输移的泥沙 80%—90%比细沙还细,因此,这 些泥沙经长距离的输移进入水库,并以颗粒沉降速率逐渐沉积下来,水 库泥沙主要来自这局部粗沙沉积于库尾,形成三角洲,随着水挟带的泥 沙沿河床推移,逐渐向水库中进一步推移。 此外,世界上许多地方,人类的活动导致森林大量砍伐,植被遭破坏,使侵蚀和输沙率急增,水库中的沉积泥沙也会显著增加。 3.泥沙淤积对环境的影响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 许谦 摘要: “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要挟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计谋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庞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举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平安利用,为我国经济进展和沿黄地域的生命财产平安做出了庞大奉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可是,黄河又性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从XX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黄地域经济社会进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庞大,社会反应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大体特点 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千XX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广漠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硕的土地资源。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份,不仅过去是,此刻和以后也是。黄河泥沙仍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伙儿明白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黄河泥沙还能够用来做什么?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滔滔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涛涛黄河给咱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黄河连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连年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却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在我国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等语言描述黄河多泥沙的本性。像黄河如此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活着界大江大河中是罕有的。与世界多泥沙河流孟加拉国的恒河和美国的科罗拉多河相较,黄河年输沙量为科罗拉多河的12倍,含沙量约为恒河的9倍。若是把黄河的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

浅谈黄河下游河道抬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浅谈黄河下游河道抬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的原因,分析了河床抬高的危害性, 提出了“河床不抬高”的六项措施:首先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黄河中游粗泥沙 的入黄量;其次是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冲涮河道,减小河道淤积;第三在中游适 宜地点修建高坝大库,拦蓄、调节洪水泥沙;第四是大力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 和疏竣工程:第五是设法减缓河口延伸的速率;第六是合理开发应用黄河泥沙资源,将黄河泥沙变害为利。 关键词:河床抬高;黄河泥沙;治理措施 “河床不抬高”是治黄工作者长期以来的愿望,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首先将其 作为治黄的目标明确提出来,黄委李国英主任更将其作为黄河实现长治久安的重 要标志。 “河床不抬高”应是指主河槽不抬高,至于滩地的适当淤积抬高则有利于主槽 的稳定,即“滩高槽稳”,是有益的。 1.河床抬高的原因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导致 黄河下游河床严重淤积,逐年抬高的,主要原因有三:①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②河口淤积延伸,河道增长;③下游河道尤其是东坝头至高村游荡型河段 和高村至陶城铺“驼峰”河段输沙不畅。其中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最根本的原因,河口的淤积延伸和下游的游荡河型都是由中游长期的严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 2.河床抬高的危害 由于来水来沙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黄河下游河床的抬高加剧是从三门峡 水库修建后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截止目前,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 床抬高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最为严重的河段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由于黄河 下游河床的严重淤积,逐年抬高,不仅导致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势的不利局面进 一步加剧,并使黄河下游河道在中常洪水下,形成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的危害 性逐渐加大,进一步增大了洪水对两岸的威胁,防汛形势日趋严峻的不利局面。 3.实现河床不抬高的治理措施 要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问题。 这首先在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黄河中游粗泥沙的入黄量;其次是适时进行 调水调沙,冲涮河道,减小河道淤积;第三在中游适宜地点修建高坝大库,拦蓄、调节洪水泥沙;第四是大力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和疏竣工程:第五是设法减缓 河口延伸的速率;第六是合理开发应用黄河泥沙资源,使黄河泥沙达到变害为利 的作用。 3.1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泥沙入黄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泥沙来源区,加强多沙 粗沙来源区治理,这是实现“河床不抬高”的治本之策,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这一地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暴雨集中,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治理标准低,治 理任务十分艰巨。实践表明,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之一,加强黄 土高原地区淤坝地建设,植树造林,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等综合措施,做到水 土流而不失,减少泥沙入黄,减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取得 人民治黄的根本性胜利。

工学水利工程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泥沙处理利用精选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 理利用 摘要: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主要采取放淤改土、改造低洼盐碱沙荒地,对黄河下游两岸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分析计算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特点,探讨渠首防沙的作用,分析灌区泥沙淤积分布特性与泥沙处理利用的关系,分析计算引水引沙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及入渠泥沙的处理利用等问题。 关键词:灌溉引水引沙渠首沉沙池 1 前言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自1952年人民胜利渠开始灌溉以来,经历了试办、大办、停灌、复灌和稳定持续发展的曲折过程。据1990年统计[1],黄河下游共有引黄渠首工程128处,万亩以上灌区156处。实灌面积由50年代30万hm2左右,发展到186万hm2,灌溉用水量112亿m3,引沙量1.2亿t,分别占黄河下游来水、来沙量的32.9%和18.2%。 黄河下游两岸地势平坦,渠道坡降平缓,这些泥沙进入灌区,

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引起渠道淤积,甚致引起次生盐碱。几十年来,黄河下游的引黄泥沙主要采取大规模沉沙放淤,改良低洼沙碱地,减少渠系泥沙,这样既防止或减轻渠道泥沙淤积,又可改善生态环境,为发展下游引黄灌溉积累了丰富经验。由于几十年的灌溉沉沙,还能利用沉沙的低洼地、盐碱沙荒地不多了,“以挖待沉”的方法既需很高的经费,还有挖出泥沙如何放置的问题,给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带来新的问题。 2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和灌溉引水引沙概况 2.1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概况 黄河流域经过长期持续的治理和开发,使下游来水来沙量发生很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灌溉的引水引沙量。我们统计了花园口和利津站1952~1996年实测水沙量,前者反映了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后者还粗略地反映了下游灌溉引水的情况。花园口站多年平均水量为416.5亿m3,其中汛期240亿m3,占年水量的57.6%;多年平均沙量为11.1亿t,汛期9.33亿t,占年沙量84%,平均含沙量为26.6kg/m3。可见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含沙量达38.9kg/m3。45年的水沙过程,都呈减少的趋势。三门峡水库1974年以后,蓄清排浑运用,非汛期蓄水拦沙,下游来水量明显减少,而下游灌溉主要在非汛期,对灌溉引沙是有可能减少的。利津站1951~1996年平均水量为352亿m3,较花园口站减少了64.5亿m3,大部分是工农业引水和生活用水。这部分减少的水量是逐年增加的,50年代和60年代变化不大,70年代和80年代该站水量只有287.5亿m3和298.5亿m3,比花园口站分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