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是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其是小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都加速了资本主义化的现代化过程,而内容仍收封建宗法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使得作家对中国社会与人生做出了思考,于是,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唱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得到了发展,30年代的小说对于以往来说-,其发展是巨大的,至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归为三个特点: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一使得扩展对城乡的描写,打破了20年代小说着重描写的农村和现代青年生活题材觉得局面,并且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对历史做出了富有时代色彩的个人化选择。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30年代的小说相比于20年代稚嫩小说,在质和量上都取得成就,如茅盾的《倪焕之》、《蚀》、《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这使得30年代的小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三是小说新流派的涌现。30年代新涌现一批小说,最早的是普罗小说、左联作家流派、社会剖析拍、,东北作家群,于是不同风格的小说横空出世,给后世留下了不是影响深刻的作品。长篇小说数量激增逾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作者与读者队伍迅速扩大,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显示了迅速早30年代的长足发展。迅速作者信任迭出,迅速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迅速数量激增,也标志着30年代小说的繁荣。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第一个特点。

20年代的小说如鲁迅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显示关系中加以再现,从而展现一个未经彻底革命的封建半封建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除了鲁迅,很多作家弄明题材的小说都发生在农村。五四以后的新闻学,多以描写只是分子与弄明省会简章,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困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困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舍的小说有着浓郁的京味,这与老舍的背景是分不开的,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非常熟悉,这也是他的小说中出现城市主题的一大原因吧,正是一位如此,老舍的小说中各种市民形象时非常丰富的,他的小说也成为30年代的一大特色。

五四文学思想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西方文化刺激了中国对人的不断发现,启发了五四文学如何表现“人”。于是,在坚持“为人生”的文学观念由写实派作家组成的乡土小说崛起,还有以“美”和“爱”来弥补缺陷的,净化人生的问题小说开始出现。鲁迅的《阿q正传》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阿q正传》刻画出了国人的灵魂,告诉人们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就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30年代的小说家对人的发现和对人生的关注与20年代有着相同之处,但有所变化的是30年代的作家对于激变时代的人性、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有了许多新的看法与体验,迅速崛起了社会剖析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史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例行的分析,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具有复杂性格和悲剧命运的典型人物,其人物带有阶级性。其中最明显的是茅盾的《林家铺子》。《林家铺子》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是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的过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的生活境遇和委屈心态;后三篇也称“农村三部曲”,在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跨国资本对农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强迫萌生的反抗意识。此类作品还有《子夜》、《春蚕》等,注重在社会经济和阶级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格与丰富的那里活动。对人的关注也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的一大特色。

在文体方面,30 年代中国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模式,对小说的体式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与探索,创作出了新颖而又独特的小说形式。30 年代施蛰存采用心理分析手法来

创小说,分析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确立了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基本范式。徐訏是对施蜇存小说范式的继承和发展,将中国的心理分析小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穆时英、刘呐鸥则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用通感、蒙太奇、新鲜的比喻来描写作家体验到的“新现实”,确立了诗化小说的基本范式。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在他们的探索试验下呈现出新的气象,这些新的文体范式表现出了作家们的新的思想观点、审美观念、价值观念。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也是广泛借鉴、多方选择中外文学资源的结果。中国古代小说对此期的小说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诸如巴金家族题材小说、沈从文等的抒情文体对中国传统诗学营养的汲取。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找到了观察生活的独特角度与评价生活的价值尺度,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艺术领域,并在对中外艺术资源的选择、抉择和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老舍以幽默、温婉的笔法触状写北京市民社会,巴金充满热情地展示年轻人的世界语封建家族的激烈对抗,李劼人以法国现实主义的精细、逼真风格再现四川近代社会。无论从哪个角度,30年代的小说的发展与繁荣都是必然的。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 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 (见朱栋霖本p159) 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 三,小说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 “左联”准备期 (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 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 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 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 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二月》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这一时期: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 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 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施蛰存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主要文学派别是: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派。 左翼文学: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治色彩的人民大众为其文学描述对象,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 一、主要发起人: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 二、代表作家:茅盾、蒋光慈、柔石、丁玲、鲁迅、周扬、夏衍、殷夫等 三、两个鲜明的特征:人民性和世界性 四、特点: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五、主要文学样式:

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概述

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 (文献导读) 唐世贵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日

关于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 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发生在革命和反革命力量空前剧烈斗争的十年内战时期.它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史上光辉的一个篇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根据历史史实,做了科学的结论,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说:”革命的文艺学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这就明确的对卅年代革命文艺运动做了高度的,实事求是的中肯评价.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又再一次肯定了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每当我们从新学习毛主席这些话时,再回顾那些文学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岁月,我们这些文学后学者总感到无比亲切. 对于卅年代的革命斗争,毛主席在做了前言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量的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么?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主席对党所领导的,以鲁迅为主将的左翼文艺运动做了高度的评价. 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应作为我们研究评价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的指导思想. 众所周知,卅年代文艺运动内部存在着争执,展开过激烈的论争.早在一九二八年,文艺战线就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论争.这就是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他们同鲁迅之间的争论.这次论辩初步阐明了文学的阶段性问题,作家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同鲁迅一起国共对”新月派”的斗争等问题.这些历史功绩是不应该抹杀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中一部分人对革命文艺运动本身也有不正确的看法,特别是个别人把矛盾指向鲁迅先生,这是很不好的.现在看来,鲁迅在争论中是正确的.他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力的说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他强调首先要做革命的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他指出文艺是很好的为文艺服务,就应”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他认为文艺是革命的主要工具,必须有文艺的特点.”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这些都显示了他对革命文学的相当深刻的认识.通过者次论争,大家重现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学习和介绍,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发展. 党组织找到论争的双方与鲁迅一起,要求联合起来,成立统一的左翼文学组织.于是1930年2月16号在上海一家咖啡屋召开了”左翼联资”的筹备费,鲁迅先生在会谈中讲了话,要求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敌,为推进我国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艺而努力奋斗. 之后,3月2日在上海赛乐安路的中华艺术大学教室里正式成立了左联.左联成立以后,成绩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左联在艰苦的环境中,在中国文艺战线上坚持了无产阶级的立场,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的斗争,在鲁迅先生的坚强引导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好些作家为此献出了生命.30年十月左翼戏剧家宗晖被国民党杀害;1931年2月,著名的左翼五烈士英勇献身;1933年应修人,洪灵维,潘漠华等同志也相继遇难.鲁迅先生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斗争.”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诗刊》等。“人性论”:以“健康”、“尊严”为标志、清除粗劣的、卑俗的成分,因而是一种贵族主义的人性。——“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立。 鲁迅“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阶级性——(潜在)不能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与极左思潮的差异与分歧。 京派 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萧乾、卢焚等。 【文学观念:由(王国维)、周作人、朱光潜:(1)文学不直接宣传(针对左翼与右翼),又植根于人生,“怡情养性”。——文学本质论。(2)发展:宽容、多元多向。“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承传五四“幼稚的生发期”)。】(PPT上的)。 书】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关注乡村世界,去寻找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3)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社会剖析派小说 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自觉地将小说创作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全景地再现中国社会现实,同时侧重从经济角度对社会进行观察剖析。艺术上注重宏大的结构、重大的题材。茅盾是开创者,吴组缃等是主力。 新感觉派小说 活跃在30年代上海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阵地有《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代表作家如施蛰存、刘纳鸥、穆时英、黑婴、徐霞村等。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在上海的都市商业文明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更多关注人的潜意识的存在。 新感觉派承接了20年代张资平、叶灵凤的初期海派小说的余绪,下连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40年代的市民小说,是海派文学的重要阶段和支流。通俗之余,更多了先锋文学的性质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第六章:30年代小说(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其他) 第一节:矛盾 一: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 1:文学批评家沈雁冰 2:小说家矛盾—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 贡献:提供了现代都市长篇小说的范本,提供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种人物典型 3:文学史意义:驾驭长篇的能力,塑造典型的才情,宏大豪迈的叙事,精雕细刻的工夫,批评视角的敏锐值得称道 社会剖析小说 概念由北大教授严家炎于1982年提出,指以矛盾为代表,包括吴组湘,沙汀,艾芜,王仁叔,叶紫等在内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将科学的社会理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创作达到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走向的目的。 特点:一般从社会政治经济分析入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以阶级斗争为表现重心,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 都受到影响 二:《蚀》三部曲 1:内容表现大革命运动前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2:《幻灭》静女士慧女士 描写了不谙世事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静的性格悲剧—叙述者及文学史对静女士都持批判态度 静女士并非文学史或权威叙事者所谓的弱势女性,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的现代新女性,静对学潮,革命的冷眼旁观与疏离态度及对革命的幻灭感受,呈现了矛盾对革命的理性反思与批判 3:《动摇》 摇摆不定的革命者方罗兰;魅力四射,现代开放的新女性孙舞阳;投机革命的反动分子胡国光(这一形象开启了左翼文学塑造反面人物的模式—凶残,贪婪,狡诈,道德败坏) 4:《追求》 描写大革命失败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苦闷颓废的生活状态,他们不甘寂寞,但所有的追求都以幻灭告终,小说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 张曼青:政治/教育/婚姻朱近如;王仲昭:报纸革命/陆俊卿;章秋柳:成立社团/以爱情与身体点燃他人;史循:嫉妒颓废/追求自杀 5:《蚀》三部曲的评价 艺术上比较粗糙 情趣上也不够平衡(身体叙事,男性欲望眼光,热衷于情色描写)但近年来却好评渐增,其值得肯定之处有 ①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呈现了革命队伍中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特征:性感,开放,追求刺激,崇尚享乐,有着强悍泼辣的生命力和反封建的叛逆性 ②反思革命的激情与理性,小说以真挚饱满的激情,融入矛盾自身的经验,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角度反映大革命运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清醒的批判精神 ③思想与艺术都超过了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恋爱”小说 “革命+恋爱”小说:左翼作家创作的表现革命者的革命与恋爱故事的小说,是30年代小说的重要现象。代表作家: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野怨》丁玲《韦护》洪灵菲《流亡》三部曲华汉(阳翰生)《地泉》 特点:革命与恋爱是最重要的叙述元素,革命的浪漫蒂克,概念化,模式化(公式主义的结构+脸谱主义

30年代的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回顾30年代的中国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绚烂的一笔。在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方面,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3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作家团体。因为直至1936年“左联”解散,期间6年的时间里,他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他们“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他们讨论大众语和文字阿拉丁化”;他们还引入“社会主义现实”的口号。以左联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思潮风靡中国。他们与“新月派”争论文学的阶级性,与“京派作家”争论文学是否应与时代政治保持距离?“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相互对峙又相互渗透,使30年代的文学创作形成不同的文学景观,又存在某些共同趋向,形成了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小说方面,左联和左翼小说家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茅盾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它的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介绍并塑造典型人物”使他的作品极具成就。《蚀》三部曲、《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等都将人物特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剖析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蒋光慈是“左联”准备时期小说的代表人物。柔石的《二月》表现出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丁玲也有很大的文学贡献,她的《在黑暗》《自杀日记》及为她带来更大名气的《沙菲女士的日记》无疑都是经典之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转向农村题材的又一作品,也依旧带着丁玲的特色。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包氏父子》等一批小说是他讽刺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成绩不可小视。萧红又是一位创造力丰富的女性奇才。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带有强烈的情感,描述在东北这一片白山黑水沃土中人民仍旧挣扎在命运的枷锁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左翼小说家如沙汀、吴组湘、叶紫、艾芜,端木蕻良等也都在30年代左翼阵营中贡献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京派”小说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沈从文。他用他的小说散文建造出一个“湘西世界”,他是“京派”最高成就的体现者,他将他的美学观带到他的作品里,写出人性、写出湘西的风土人情及湘西儿女的情感历程。《边城》、《三三》《长河》《龙朱》,无不刻画出宁静安逸的水乡生活和善良、正直、质朴的人们。《八骏图》《贵生》《顾问官》也大胆地揭示了人的丑恶与虚伪。叶圣陶的《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王统照的《山雨》展现出京派作家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而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突出了“京派”作家除了显现乡村文学和统一审美感情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萧乾是个后起之秀,他的《蚕》《梦之谷》和以童年视角写下的《篱下》都包含健朗,充满生气及热烈的感伤。海派小说家又被誉为新感觉派。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被人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海派重要人物施蛰存的短篇《上元灯》《将军底头》《石秀》和具有心理分析特色的《魔道》等都是30年代海派作家“轻文学”“都市”的力献。30年代形成了一个中国现代新诗歌的时代,相当于左翼诗歌团体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以其中殷夫和蒲风相当有代表性。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及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相互竞争的局面。作为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同一时期也成就了他的散文建树。那种带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和犀利,“反常规”的杂文,无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30年代的散文中,包含有闲适、自在的幽默小品文(林语堂),也有《山水游记》《钓台的春昼》等真切灵活的文字(郁达夫),还有独特现实艺术散文的《画梦录》(何其芳)。在戏曲方面,30年代出现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位大师级剧作家:曹禺。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在群众心中扎根也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同时,夏衍也是一位优秀剧作家,他的《赛金花》曾轰动一时,《上海屋檐下》则展现了夏衍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健吾也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不同于曹禺和夏衍,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幕剧《这不过是春天》是其代表作。此外,《梁允达》《以身作则》《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等戏剧作品表现出李健吾从现实中取材但分析人物行动,对戏剧艺术的探索精神。 在这三十年的现代文学中,我独独青睐诗歌,而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我又偏偏喜爱30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第一节:老舍创作道路: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猫城记》、《离婚》 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 “京味”,语言传神,极富表现力。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老派市民: 《二马》老马 《牛天赐》牛老四 《离婚》张大哥 《四世同堂》祁老人 2、新派市民(洋派青年) (1)西崽:蓝小山《老张的哲学》丁约翰《四世同堂》 (2)纨绔子弟:《离婚》张天真 《四世同堂》祁瑞丰、冠招弟 3、底层市民 《月牙儿》母女《骆驼祥子》祥子 4、理想市民(侠客兼实干家) 《老张的哲学》赵四 《赵子曰》赵景纯 《二马》李子荣 《离婚》丁二爷 《四世同堂》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 “京味”与幽默 2、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官样”文化特征: “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1、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 2、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三、老舍的语言艺术 ①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②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语文学性统一起来。 第二节《骆驼祥子》 1、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强者沉沦的悲剧: 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二、悲剧原因: ①客观: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车场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②主观: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

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 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他的 前期共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 ⒈前期题材: (1)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家》。 ⒉巴金前期小说代表作: ①处女作:《灭亡》,是立志献身的年轻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富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又狂热而脆弱,加上错误理论的引导,在狂热、盲目、幼稚的斗争中无谓地牺牲了自己。 ②《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③《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激流”的含义: 1919年至1924年,中国正处与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转折时期。作品反映在这一历史激流中,一方面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 ⑴高老太爷 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⑵觉慧 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⑶觉新 ◆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性格:委曲求全、懦弱顺从 有责任感,忍辱负重 ◆是新旧交替时代的承载者 ⑷其他人物形象: 鸣凤:纯洁刚烈 梅芬:温顺驯良 瑞珏:善良厚道 冯乐山:荒淫残忍 四老爷:狡猾贪婪 五老爷:腐化堕落 四太太(王氏):阴险奸诈 (二)《家》的艺术结构 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三)《家》的艺术风格——青春型 真诚热烈的青春之歌。 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 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 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第三节 《憩园》: 旧主人:杨梦痴(杨老三),儿子杨小寒 新主人:姚国栋,儿子小虎 第四节《寒夜》 《寒夜》的艺术风格——深沉 题材:小人小事 基调:悲哀、忧郁 主题:探讨人性、揭示人生世相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20112431 35 李铃风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30年代老舍小说创作

正文: 老舍,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里长大,熟悉城市贫民生活,这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被称为“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老舍的小说作品种类很丰富,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这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小说文体的创新。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老舍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 他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第一类小说大都采用情绪结构方式,较多的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暗示、梦幻、犀利分析等手法,写人叙事,布景状物,均呈现诗一般的境界,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类的写实小说,其实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的写实,内中含有浪漫、传奇成分。他们除了注重人物刻画外,还比较精于故事的讲述和环境(背景)的描写。老舍对市民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均作了艺术的描绘,像《抱孙》对王老太太的封建守旧思想的否定,《马裤先生》对庸俗、丑陋、卑污的市侩主义者的嘲讽,都能显示出老舍小说文化审视的深刻性和艺术技巧的精湛性,还体现了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的特点。 老舍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 他的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等。印象最深的就是《骆驼祥子》了。 《骆驼祥子》是其早期创作的优秀之作。它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悲剧人生,生动地展示了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人生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黑暗深渊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作品描写了军阀混战、社会动乱的年代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描绘了封建迷信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和剥削。祥子的人性美的毁灭暴露了旧社会旧制度的罪恶。小说善用叙述的文字、精辟的议论、自我辩解和同情的笔墨以及心理剖白、景物衬托等多样细腻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 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 1.左翼诗人。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 (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1926年借《晨报》副刊创办《诗隽》和《剧刊》,提倡新诗格律化,肯定传统戏曲艺术的合理性。1927年,新月社的活动中心移往上海。 新月诗派:中国现代新诗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26年春夏之际,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新月诗派”主要以《晨报》副刊的《诗隽》为活动园地。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1926年与闻一多创办《诗隽》,新月诗派形成。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发展有重要贡献。其成员除徐志摩、闻一多外,还有朱湘、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等。 后期新月诗派主要是以1928年春创办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1月创办的《诗刊》(季刊)为园地。后期新月与政治保持明确距离,提倡健康、尊严与人性,艺术受欧美格律诗广泛影响。后期诗人除徐志摩、孙大雨等人外,还有邵洵美、陈梦家、林徽音、卞之琳等。 1931年底因徐志摩遇难,《诗刊》停刊,不久,《新月》终刊,新月诗派衰落。 2.现代派诗人群 1.1932年5月,施蜇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被称为“现代派”。 2.现代派诗人主要有:戴望舒(主将)、施蜇存、南星、金克木、何其芳等,他们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诗人群。 3.现代派诗人的代表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等。4.抗战爆发后,现代派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走向衰微,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和发展。 5.现代派诗人的艺术来源:从外国艺术来看,主要受T。S。艾略特的影响,从中国来看,主要继承和发展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的传统。 6.艺术手法:反对直抒胸臆,主要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 戴望舒、卞之琳的诗。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以“左联”为中心,拥有一片发表园地,形成一种声势。这一时期的“左联”之外的作家无论在政治上与文艺上都具有不同倾向,本身也处于不断分化中。这些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的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好尚相近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

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三大文学派别创造了不同的文学景观,但有同一生存于3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而在整体文学的张力场上又显示出某些共同的趋向,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展现出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首先是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第二个特征则是着重社会解放,重视叙事;第三点,在这一时期心理刻画艺术得到了特别重视与发展;最后,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不得不说,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文坛是缤纷的,而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家的风格都是我所欣赏的,比如说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的茅盾、带有独特“京味儿”和幽默风,擅长描写“市民世界”的老舍、还有大胆去讴歌青春,揭示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巴金、为我们建造“湘西世界”散文的沈从文、还有一大批像叶紫,萧红,丁玲,张天翼等等的小说家和徐志摩,戴望舒,臧克家等的诗人…… 在他们当中,我欣赏沈从文,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男人,一个具有如此特殊气质的大家。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句名言,如今刻在沱江江畔沈从文墓旁的大青石上。作家永远回到了故里--曾被新西兰作家路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 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 一、“左联”早期小说 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 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 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创作有长篇小说《地泉》三部曲(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等。《地泉》不仅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一部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作者在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力图展现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从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出路。但由于作者缺乏深入的生活感受和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加上人物描写的“脸谱主义”和情节结构的“方程式,”致使作品带有图解革命运动,艺术表现概念化的毛病。1932年重版时,在书前特意附上了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和作者华汉的五篇序言,这些序言从不同角度把《地泉》放到中国普罗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评述,并以此总结了初期普罗文学的得失。 (二)、柔石和胡也频的小说 1、柔石 柔石(1902——1931),早期有短篇《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等,善于描写青年的爱情苦闷,富于浪漫气息。后期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这些小说都超离了当时概念化的风尚,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第二章 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的提出 一、早期共产党的提倡 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新宣言》中也强调“收集革命的文学作品”,此后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有提倡革命文艺的文章。 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认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沈泽民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中强调“现代的革命的泉源是在无产阶级里面,不走到这个阶级里面去,决不能交通他们的情绪生活,决不能产生革命的文学”。 二、国民革命文学 国民党在北伐前后也倡导过一阵革命文学,目的是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即普罗文学运动(proletariat “普罗列塔利亚”的音译)。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其机关刊物《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郭沫若1923年开始倡导“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学新运动”,1927年国民党也曾倡导过革命文学。 一、原因 1、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 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 2、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左翼文学是三十年代的世界文学主潮,有“红色的30年代”之说。 二、倡导者 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成仿吾、郭沫若,《文化批判》 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太阳》 三、主要观点 1、强调文学的宣传煽动作用 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 ——李初梨 2、强调文学的组织机能、武器论 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李初梨 3、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党派性 普罗文学不是普罗的消闲艺术,是一种斗争的艺术,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是有它的政治的使命!创作的内容必然是要适应政治的宣传的口号和鼓动的口号的! 革命文学论争 一、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 1、全面批判五四文学和资产阶级文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填空题 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 1、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 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郑伯奇。华汉,咆哮了的土地 3、“两个口号”论争 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 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 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 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2.简析“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及意义。 1935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于1935年底提出“国防文学”口号。1936年4月,鲁迅、冯雪峰等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在意义上的不明了性,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人对此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左翼文艺界通过论争达到了团结,为过渡到下一个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3.简析京派的文学主张。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 四、论述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上海,有其历史原因:一、国民党破坏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有必要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使中国作家受到很大鼓舞。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试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及其不足。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_1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 东北作家群· 端木蕻良(之一) >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 个根本的变化。 这 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 鲁迅的著作中发 现了与政治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 国国民性的批判和 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 独的和绝望的抗争 ,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哲学;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 沫若的作品,不但 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联系,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 现了种种难惬人意 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 何其芳、冯至、《 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 秋,重新发现了周 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

革命分子 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 研究者、港台的研 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 现了沈从文的小说 、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 研究的视野……在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 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 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 东北作家群的,他 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 效的是东北师范大 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 的专著出版,对东 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东北地区自己 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 书。 但所有这一切 ,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