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林分生物量测定

第八章 林分生物量测定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一、名词解释 1.MPF 2.细胞周期蛋白 3.APC 4.复制起点识别复合体 5.DNA复制执照因子学说 6.G0期细胞 7.癌基因 8.长因子 9.细胞周期10.联会复合体11.抑癌基因 二、选择题 1.G1期PCC(染色体超前凝集)为( ),S期PCC为( ),G2期PCC为( )。 A.粉末状,细单线状,双线状 B.细单线状,粉末状,双线状 C.双线状,细单线状,粉末状 D.双线状,粉末状,细单线状 2.周期蛋白中有一段相当保守的含100左右氨基酸序列,称为。 A.破坏框 B.PEST序列 C.周期蛋白框 D.PSTAIRE序列 3.破坏框主要存在于周期蛋白分子中。 A.G1期 B.S期 C.G2期 D.M期 4.G1中序列,与G1期周期蛋白的更新有关。 A.PEST序列 B.PSTAIRE序列 C.破坏框 D.周期蛋白框 5.CDK激酶结构域中,有一段保守序列,称( ),此序列与( )结合有关。 A.信号肽,破坏框 B.信号肽,周期蛋白 C.PSTAIRE,周期蛋白 D.PSTAIRE,破坏框 6.APC活性受到监控。 A.纺锤体检验点 B.检验点 C.Mad2 D.cdc2o 7.S期起始的关键因子是。 A.cyclinA B.cyclinB C.cyclinD D.cyclinE 8.染色质在期获得DNA复制执照因子。 A.G1 B.M C.S D.G2 9.复制起点识别复合体的蛋白质为。 A.Acp B.Orc C.Mcm D.Pcc 10.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cdc基因是( ),又称( )。 A.cdc2 CDK2 B.cdc1 CDK1 C.cdc2 CDK1 D.cdc1 CDK2 11.RNA和微管蛋白的合成发生在。 A.G1期 B.S期 C.G2期 D.M期 E.G0期 12.有丝分裂器的形成是在。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E.末期 13.对药物的作用相对不敏感的时期是。 A.G1期 B.S期 C.M期 D.G2期 E.G0期 14.CyclinA的合成发生在。 A.G1期向S期转变的过程中 B.S期向G2期转变的过程中 C.G2期向M期转变的过程中 D.M期向G2期转变过程中 E.S期 15.下列有关成熟促进因子(MPF)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A.MPF是一种在G2期形成,能促进M期启动的调控因子 B.MPF广泛存在于从酵母到哺乳动物的细胞中,由P34cdc2和cyclinB两种蛋白组成 C.MPF是一种蛋白激酶在细胞从G2期进入M起起重要作用 D.MPF在整个细胞周期中表达量较为恒定 E.在G2/M期,MPF活性达到高峰 1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是指。 A.cyclinA B.cyclinB C.cyclinC D.cyclinD E.cdkl等17.可作为MPF成分之一的是。 A.cyclinA B.cyclinB C.cyclinC D.cyclinD E.ldkl等 18.cyclinD可与cdk4、5、6结合作用于。 A.G1期向S期转变过程中 B.S期向G2期的转变过程中 C.G2期向M期转变过程中 D.M期向G1期转变的过程中 E.S期 19.在细胞同步化的实验中,秋水仙素是常用的一种试剂,其作用机制是。 A.抑制了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 B.促进胸苷的合成 C.促进三磷酸腺苷的合成 D.抑制仿垂体微管的聚合 E.抑制中心粒的复制 20.在细胞周期中,哪一时期最适合研究染色体形态结构。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E.末期 三、填空题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1土壤微生物碳的测定方法(熏蒸提取----仪器分析法) 基本原理 新鲜土样经氯仿熏蒸后(24h),土壤微生物死亡细胞发生裂解,释放出微生 物生物量碳,用一定体积的LK 2SO 4 溶液提取土壤,借用有机碳自动分析仪测定微 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根据熏蒸土壤与未熏蒸土壤测定有机碳的差值及转换系数(K EC),从而计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实验仪器 自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Shimadzu Model TOC—500,JANPAN)、真空干燥器、烧杯、三角瓶、聚乙烯熟料管、离心管、滤纸、漏斗等。 实验试剂 1)无乙醇氯仿(CHCL 3 ); 2)L硫酸钾溶液:称取87g K 2SO 4 溶于1L蒸馏水中 3)工作曲线的配制:用L硫酸钾溶液配制10ugC/L、30ugC/L、50ugC/L、 70ugC/L、100ugC/L系列标准碳溶液。(其实一般情况下, 仪器会自带的标曲,一般不用自己做的) 操作步骤 土壤的前处理(过筛和水分调节略) 熏蒸 称取新鲜(相当于干土,这个可以根据自己土样的情况而定)3份分别放入25ml小烧杯中。将烧杯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并放置盛有无乙醇氯仿(约2/3)的15ml烧杯2或3只,烧杯内放入少量防暴沸玻璃珠,同时放入一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以吸收熏蒸过程中释放出来的CO 2 ,干燥器底部加入少量水以保持容器湿度。盖上真空干燥器盖子,用真空泵抽真空,使氯仿沸腾5分钟。关闭真空干燥器阀门,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24小时。 抽真空处理 熏蒸结束后,打开真空干燥器阀门(应听到空气进入的声音,否则熏蒸不完

全,重做),取出盛有氯仿(可重复利用)和稀NaOH溶液的小烧杯,清洁干燥器,反复抽真空(5或6次,每次3min,每次抽真空后最好完全打开干燥器盖子),直到土壤无氯仿味道为止。同时,另称等量的3份土壤,置于另一干燥器中为不熏蒸对照处理。(注意:熏蒸后不可久放,应该快速浸提)※ 浸提过滤 从干燥器中取出熏蒸和未熏蒸土样,将土样完全转移到80ml聚乙烯离心管中,加入40ml L硫酸钾溶液(土水比为1:4,考虑到土样的原因,此部分熏蒸和不熏蒸土均为4g,即,4g土:16ml的硫酸钾溶液,当然这个加入量要根据TOC仪器的进入量决定)300r/min振荡30min,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同时作3个无土壤基质空白。土壤提取液最好立即分析,或—20℃冷冻保存(但使用前需解冻摇匀)(注意这部分很重要,有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液如果不立即分析,请保存在—20℃,否则将影响浸提液的效果,其次,过滤时不要用普通的定性或定量滤纸,以免长久杂质会堵塞仪器的管路,建议使用那种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配一个的滤头,一个才1元)。 TOC仪器测定 吸取上述土壤提取液10ul(这个要根据仪器自己的性能决定,但是一般情况下,在测定土壤滤液时候,要对其进行稀释,如果不稀释,一方面超过原来仪器的标曲,另一方面可能堵塞仪器。)注入自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上,测定提取液有机碳含量。由于总有机碳分析仪型号较多,不同的型号则操作程序存在较大差异,这里以本实验室使用的有机碳分析仪(Shimadzu Model TOC---500,JAPAN)为例。 计算 SMBC=(E C CHCL3—E C CK)*TOC仪器的稀释倍数*原来的水土比/ 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茚三酮比色法) 土壤微生物生物氮一般占土壤全氮的2%—7%,是土壤中有机—无机态氮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土壤微生物氮的测定常见的熏蒸浸提法有两种,一是全氮测定法,另一个是茚三酮比色法,如下 基本原理(茚三酮比色法)

第5章 林分蓄积量测定

幻灯片1 第5章林分蓄积量测定 ●内容提要 ●标准木法 ●材积表法 ●标准表法及平均实验形数法 ●目测法 幻灯片2 概述 ●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称作林分蓄积量(Stand Volume),简称蓄积(记作M)。 ●林分蓄积量的测定方法很多,可概括为实测法和目测法两大类。目测法是以实测法为基 础的经验方法。实测法又可分为全林实测和局部实测。全林实测法因工作量大,常常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仅在林分面积小的伐区调查和科研验证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采用。最常用的还是局部实测法。 幻灯片3 第一节标准木法 ●标准木-林分或标准地中,具有平均材积大小的树木。 ●标准木法-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按一定要求选取标准木,伐倒区分求积,用标准木 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没有适用的调查数表或数表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是一种简便易行 的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标准木法可分为平均(单级)标准木法和分级标准木法。 幻灯片4 一、平均标准木法(单级法,Huber,1825) (1) 设置标准地,并进行标准地调查。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出林分平均直径(Dg); (2) 测树高(15-30株),用数式法或图解法建立树高曲线,并求出林分平均高 (HD)。 (3) 在林分内按 Dg (1 ±5%)和HD (1 ±5%),且干形中等标准,选1~3株标准木,伐倒并用区分求积法测算其材积。 (4) 计算标准地的蓄积量,并按标准地面积换算成单位面积蓄积(m3/hm2) 。实例见p124表5-1. 幻灯片5 用平均标准木法计算蓄积量 径阶株数断面积标准木 编号胸径树高断面积材积 8 12 16 20 24 14 27 25 28 24 0.0704 0.3054 0.5027 0.8796 1.0857 1 2 23.5 23.5 22.5 23.2 0.04337 0.04337 0.4503 0.4455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分析进展

森林生物量地研究进展-生物论文 森林生物量地研究进展 摘要: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地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地基础.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地目地是制定全国森林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地计量标准,为评价我国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我国地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生态系统 1 森林生物量 生物量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一种或数种生物有机体地总重量,或者一个群落内所有生物有机体地总重量,前者是种地生物量,后者是群落地生物量.生物量实质是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上通过同化器官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地有机物和能量.群落生物量地多少,反映了群落利用自然潜力地能力,是衡量群落生产力地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地基础. 森林生物量是近代林学中发展起来地一项新内容,它是指各种森林在一定地年龄、一定地面积上所生长地全部干物质地重量,它是森林生态系统在长期生产与代谢过程中积累地结果.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地基本数据,主要有3个研究目地:一是在全球或区域地尺度上通过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气候因子、植物群落分布之间关系地研究,可以估算地球生物圈地承载能力.森林具有减缓温室效应地作用,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与森林碳汇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森林地生物量和生产力成为新地研究热点.二是在生态系统地尺度上,某一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地分布格局和机理可用来揭示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环境地相互关系,探索维持持久林地生产力和健康

森林生态系统地内在生理要素和外在生态条件,为评价森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森林生物量作为可再生地生物能源,通过生物技术措施来提高短轮伐期能源林地生物产量和生产力水平、能源林收获与加工贮存以及能源转换利用等技术,均是森林生物量地主要研究内容. 2 生物量地研究进展 最早有关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报道,德国几种森林地枝叶掉落物和木材重量地测定.后来在研究森林自然稀疏问题时,探讨了森林地初级生产量.1944年,Kittredge利用叶重和胸径地拟合关系,成功地拟合了白松等树种预测叶量地对数回归方程.但这些研究都是局限于少数树种局部地段针对某项目地独立研究,总体上来说,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并未引起人们地重视.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关心生态系统到底能为人类提供多少有机物,世界上开始重视对森林生物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碳循环研究得到重视,研究者将以往在斑块水平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和生物量数据,扩展到景观、区域乃至全球地空间尺度上,从而科学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大气中发挥地碳源和碳汇地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 我国生物量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少数学者在部分地区对为数不多地树种开展了生物量测定和研究工作,以后地数十年里发展迅速.潘维俦等对杉木人工林地研究,冯宗炜对马尾松人工林地研究,以及李文华等对长白山温带天然林地研究,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地研究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两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冯宗炜采用特征木调查与分层切割等方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森林群落地生物量及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全国不同森林类型地生物量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 方法

摘要: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见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概述: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

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她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因此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能够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生长量测定法 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经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分钟)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实验八林分蓄积量地测算

实验八 林分蓄积量的测算 一、目 的 用平均标准木法、径级标准木法、立木材积表法、标准表法及形数法测算林分蓄积量。 二、仪器、用具及资料 (一)仪器、用具: 计算机、森林调查工作手册、铅笔、橡皮、直尺、方格纸。 (二)资料: 1.用实验三标准地调查所得资料; 2. 也可用附表8-4~8-6所提供的资料。 三、方法步骤 (一)平均标准木法 1.根据标准地每木调查资料,分别树种统计各径阶的株数及标准地总株数。 2.计算标准地总断面积,平均断面积及平均直径。 3.确定林分平均高。 4.以平均直径及平均高作为标准木的胸径和树高。 5.实际标准木的大小: 根据计算的标准木的直径、树高,在林分选伐与其大小相近似的树木,一般以林分平均直径Dg(±5%)和平均树高H (±5%)为准,用区分求积法计算实际准木的材积。 6.标准地蓄积量(M)用下式计算: g G V M ∑?= (8-1) 式中:V ——实际标准木材积;g ——实际标准木断面积; ∑G ——标准地总断面积。 7.换算成每公顷蓄积量标准地面积 标准地蓄积= (8-2) 伐倒的树是实际标准木,用它估计林分蓄积其估计精度完全取决于所选取这棵标准木的 代表性。因此,该法误差较大。 附表8—1为用平均标准木计算林分蓄积量的实例。 (二)径级标准木法 为了提高蓄积计算精度,有时需要把标准地树木分成若干径级,在每个径级中选取标准木,以推算林分蓄积量,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步骤为: 1.划分径级,将标准地全部树木分成几个(一般3—6个)径级,使每个径级的株数相等。 2.计算各径级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 3.分别径级选取标准木:按各径级平均直径、平均高在林选伐标准木,用区分求积法计算各标准木材积。 4.按下式计算各径级蓄积量(i M )

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研究

第22卷 第5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ol.22 No.5 2009年10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Oct12009 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研究3 马 炜 孙玉军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要:论述了我国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对乔木层、林下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根系以及区域尺度的生物量研究进行了总结,概述了直接收获法、回归模型、平均换算因子法等常见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 最后提出当前我国在研究重点分布、基础数据采集以及空间尺度转换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森林生物量研究在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模型估算,粗木质残体,尺度转换,遥感反演 中图分类号:S7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9)05-0071-06 Forest B i oma ss i n Ch i n a Ma W ei SunYujun (The Key Laborat ory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 on of M inistry of Educati 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jing100083,China) Abstract:Forest bi o mass has great research and app licati on value in f orest ecol ogical syste m.Con2 cep ti on,significance and devel opment hist ory of China’s f orest bi omass were exp lained.Extra e m2 phasis was p laced on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forest bi omass in China.An intr oducti on was made on the researches including dom inant s pecies,vegetati on,litter,coarse,r oot and regi onal scale bi omass esti m ati on as well.Some common forest bi omass esti m ati on methods were su mmarized, such as harvest,regressi on model,and bi omass-expansi on-fact or equati on.There still existed s ome shortages in forest bi omass research in China,i.e.in dis p r oporti on of study field,the collec2 ti on of basic data and the scaling-up of measure ment.Finally,the devel opment trend of forest bi o2 mass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forest bi omass,esti m ati on model,coarse woody debris,scaling-up, re mote sensing inversi on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近十几年来,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基础数据用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以及揭示森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和养分循环等功能过程的变化规律[1-2]。森林生物量已成为量度森林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并为生态系统的碳汇和碳素循环研究提供关键数据,在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3-5]。目前国际林联(I U FRO)在《国际森林资源监测大纲》中已将森林生物量列为最主要的监测项目之一[6]。 我国植被生物量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乔木、林下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根系等生物量进行了大量估测,开拓了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气候带与区域尺度生物量等研究领域。目前,我国森林生物量已经有了大量点上的分散资料的积累,这 3收稿日期:2009-05-23 基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948)(2008-4-4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基于树木生长的森林碳储量模型(2006002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碳循环研究(30571492)作者简介:马炜(1985-),男,福建龙岩人,硕士,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研究,E-mail:bright m a wei@https://www.doczj.com/doc/b517764249.html, 通讯作者:孙玉军,E-mail:sunyj@https://www.doczj.com/doc/b517764249.html,.an

微生物细胞大小地测定方法

微生物细胞大小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构造和使用原理,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来测量。 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图-1 )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50 等分,或把10 mm长度刻成 100 等分。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 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间像重叠) 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 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置于镜台上的镜台测微尺校正, 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方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镜台测微尺(图20-2 )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将lmm 等分为 100 格,每格长 l0 μ m(即 0.0lmm ),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时,将镜台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 图 1 目镜测微尺图2镜台测微尺 由于镜台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 镜台测微尺随着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镜台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 实大小,所以用镜台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 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 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即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枯草杆菌(Baccillus subtilis) 染色标本片。 2.器材: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擦镜纸。 四、实验方法 1.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把目镜的上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 上,把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镜台测微 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 使两尺的“ 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计数两重合刻度 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因为镜台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l0 μ 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方法及应用 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不仅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循环起着主要作用,同时是一个重要活性养分库,直接调控着土壤养分(如氮、磷和硫等)的保持和释放及其植物有效性。近40年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已成为土壤学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土壤微生物的碳含量通常是恒定的,因此采用土壤微生物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Bc)来表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大小。测定土壤微生物碳的主要方法为熏蒸培养法(Fumigation-incubation, FI)和熏蒸提取法(Fumigation-extraction, FE)。 熏蒸提取法(FE法) 由于熏蒸培养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不适合于强酸性土壤、加 入新鲜有机底物的土壤以及水田土壤。Voroney (1983)发现熏蒸土壤用·L-1K 2SO 4 提取液提取 的碳量与生物微生物量有很好的相关性。Vance等(1987)建立了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 碳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用·L-1K 2SO 4 提取剂(水土比1:4)直接提取熏蒸和不熏蒸土壤,提取 液中有机碳含量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以熏蒸与不熏蒸土壤提取的有机碳增加量除以转换 系数K EC (取值来计算土壤微生物碳。 Wu等(1990)通过采用熏蒸培养法和熏蒸提取法比较研究,建立了熏蒸提取——碳自动一起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碳。该方法大幅度提高提取液中有机碳的测定速度和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林启美等(1999)对熏蒸提取-重铬酸钾氧化法中提取液的水土比以及氧化剂进行了改进,以提高该方法的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对于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碳的转换系数K EC 的取值,有很多研究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测定K EC 值的实验方法有:直接法(加入培养微生物、用14C底物标记土壤微生物)和间接法(与熏蒸培养法、显微镜观测法、ATP法及底物诱导呼吸法比较)。提取液中有机碳的 测定方法不同(如氧化法和仪器法),那么转换系数K EC 取值也不同,如采用氧化法和一起法 K EC 值分别为(Vance等,1987)和(Wu等,1990)。不同类型土壤(表层)的K EC 值有较大不 同,其值变化为(Sparling等,1988,1990;Bremer等,1990)。Dictor等(1998)研究表 明同一土壤剖面中不同浓度土层土壤的转换系数K EC 有较大的差异,从表层0-20cm土壤的K EC 为,逐步降低到180-220cm土壤的K EC 为。 一、基本原理 熏蒸提取法测定微生物碳的基本原理是:氯仿熏蒸土壤时由于微生物的细胞膜被氯仿破 坏而杀死,微生物中部分组分成分特别是细胞质在酶的作用下自溶和转化为K 2SO 4 溶液可提取 成分(Joergensen,1996)。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或碳-自动分析仪器法测定提取液中的碳含量,以熏蒸与不熏蒸土壤中提取碳增量除以转换系数K EC 来估计土壤微生物碳。 二、试剂配制 (1)硫酸钾提取剂(·L-1):取分析纯硫酸钾溶解于蒸馏水中,定溶至10L。由于硫酸钾较难溶解,配制时可用20L塑料桶密闭后置于苗床上(60-100rev·min-1)12小时即可完全溶解。 (2) mol·L-1(1/6K 2Cr 2 O 7 )标准溶液:称取130℃烘2-3小时的K 2 Cr 2 O 7 (分析纯)9.806g 于1L大烧杯中,加去离子水使其溶解,定溶至1L。K 2Cr 2 O 7 较难溶解,可加热加快其溶 解。 (3) mol·L-1(1/6K 2Cr 2 O 7 )标准溶液:取经130℃烘2-3小时的分析纯重铬酸钾4.903g, 用蒸馏水溶解并定溶至1L。

林分蓄积量测定

第5章 林分蓄积量测定 [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采用标准木法、数表法测定林分蓄积的具体方法、步骤,以及一些数表的简要编制方法。另外,在本章中简要介绍了一种较好的3P 样木法,该方法仅供教学中参考。 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称作林分蓄积量(Stand Volume),简称蓄积(记作M)。在森林调 查和森林经营工作中,林分蓄积量常用单位面积蓄积(m 3/hm 2 )表示。 林分蓄积和单木材积一样,是由断面积、树高和形数三要素构成,因此,林分蓄积量的基本概念为D GH f 3.1M =。它又与单株木的材积有区别,因为林分是由树木的群体组成,它具有生长、积累过程。因此,受林木直径、树高、形数及株数等因子的制约,并受树种、年龄、立地条件和经营措施的直接影响而发生变化。 蓄积是鉴定森林数量的主要指标。单位面积蓄积的大小标志着林地生产力的高低及经营措施的效果。另外,在森林资源中,经济利用价值最大的仍是木材资源。因此,林分蓄积的测定是林分调查主要目的之一,它为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提供重要的数量依据。 林分蓄积的测定方法很多,可概分为实测法与目测法两大类。实测法又可分为全林实测和局部实测。在实际工作中,全林实测法费时费工,仅在林分面积小的伐区调查和科学实验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采用。在营林工作中最常用的是局部实测法,即根据调查目的采用典型选样的标准砸进行实测,然后按面积比例扩大推算全林分的蓄积。对复层、混交、异龄林分,应分别林层、树种、年龄世代、起源,进行实测计算。对极端复杂的热带雨林的调查方法需根据要求而定。 实测确定林分蓄积的方法又可分为标准木法、数表法等,目测法可以用测树仪器和测树数表作辅助手段进行估算林分蓄积,或根据经验直接目测。 5.1 标准木法 用标准木测定林分蓄积,是以标准地内指定林木的平均材积为依据的。这种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称为标准木(mean tree)。而根据标准木的平均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称为标准木法(method of mean tree)。这种方法在没有适用的调查数表或数表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用标准木法推算林分蓄积时,除需认真量测面积和测树工作外,选测好标准木至关重要。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依据林分平均直径(D g )、平均高(H D )且要求干形中等3个条件选取标准木,即标准木应具有林木材积三要素的平均标志值。其中要求干形中等最难掌握,因树干材积三要素是互不独立的,这就更增加了选定标准木的难度。基于调查目的和精度要求不同,标准木法可分为单级标准木和分级标准木两类。这两类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标准木所代表的径阶范围及株数分配不同。一般说来,增加标准木的株数可提高蓄积测定精度,但若标准木选择不当,增加标准木株数也不一定能提高精度。 5.1.1 平均标准木法 平均标准木法又称单级法(胡伯尔,1825),是不分级求标准木的方法,其步骤为: (1)测设标准地,并进行标准地调查。 (2)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出平均直径(D g ),并在树高曲线上查定林分平均高

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主要技术规定

附件2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暂行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任务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的目的是制定森林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生物量计量标准,为评价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我国的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同时,增加森林枯落物储量调查建模,结合森林生物量,以满足森林碳汇现状与碳汇能力变化估算需要。 主要任务是通过采集所需的乔木、灌木、草本和枯落物等建模样本,建立森林生物量和枯落物储量模型,实验测定相应的固碳系数和储能系数。 第二条主要内容 (一)样本采集。包括乔木层(含竹类、下木,下同)、灌木层、草本层3个层次的生物量样本及枯落物层储量样本。 (二)系数测定。实验测定样品的含水率、含碳系数与储能系数。 (三)模型建立。森林生物量分别按乔木、竹类、灌木和草本建立回归模型,其中乔木和竹类建立单木回归模型,灌木建立

单木或样方回归模型,草本建立样方回归模型。枯落物储量按样方建立回归模型。 第三条建模单元 (一)乔木生物量建模单元原则上参照原农林部标准立木材积表(LY208-77)的分区和树种(组)确定。竹类生物量建模单元原则上按散生、丛生竹种类型,分毛竹类、刚竹类、其他散生竹类、簕竹、绿竹、其他丛生竹类确定建模单元。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建模单元原则上在森林植被群落内按建群种确定。枯落物储量建模单元原则上按森林的优势树种(组)确定。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上述原则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自需求,并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乔木、竹类、灌木、草本和枯落物建模单元。 第四条精度要求 (一)回归模型精度。乔木和竹类生物量模型精度在90%以上,灌木和草本生物量模型精度在85%以上,枯落物储量模型精度80%以上。 (二)系数测定精度。含水率、含碳系数和储能系数的实验测定精度要求在98%以上。 第二章样本采集 第五条前期准备 生物量建模承担单位根据本暂行办法编制操作细则,制定工

生物量测定方法

生物量测定方法1树木生物量测定方法 1.1树木生物量的组成 一木树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指树根系的生物量(WR);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树干生物量(WS)、枝生物量(WB)和叶生物量(WL)。在生物量的测定中,除称量各部分生物量的干重量外,有时还要计算它们占全树总生物量干重的百分数,此百分数称为分配比。树干占地上部分的分配比最大(一般为65~70%),而枝叶部分的分配比约各占15%左右。 与材积测定相比,生物量测定的对象更为复杂,测定的部分也多,因而使得生物量的测定工作即复杂又困难。但是树木生物量与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为树木生物量测定提供了依据。在树木生物量测定中,树冠量的大小与形状对枝、叶量的多少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因子,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 ⑴冠长率是冠长与树高之比 ⑵树冠圆满度是冠幅与冠长之比。用以表明树冠的圆满程度,此值愈大愈圆满,反之而树冠狭长。 ⑶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用以表明树木营养面积的相对大小,此值愈大则树木占有的相对空间愈大。 上述这些因子在枝叶生物量测定、估计及分析比较中起着较大的辅助作用。而且,这些因子与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为利用测树因子直接估测树木生物量提供了依据。 1.2树木生物量鲜重和干重的测定 树体在自然状态下含水时的重量称为鲜重,它是砍伐后立即称量的重量。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称为干重。在外业中只能测得树木的鲜重,然后采用各种方法将鲜重换算为干重,最常用的换算方法是计算树木的干重比(),即, 而(11-8) 式中可用取样测定获得。 (1)树干干重的测定方法 ①木材密度法

生物量测定方法

生物量测定方法 1树木生物量测定方法 1.1树木生物量的组成 一木树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指树根系的生物量(WR);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树干生物量(WS)、枝生物量(WB)和叶生物量(WL)。在生物量的测定中,除称量各部分生物量的干重量外,有时还要计算它们占全树总生物量干重的百分数,此百分数称为分配比。树干占地上部分的分配比最大(一般为65~70%),而枝叶部分的分配比约各占15%左右。 与材积测定相比,生物量测定的对象更为复杂,测定的部分也多,因而使得生物量的测定工作即复杂又困难。但是树木生物量与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为树木生物量测定提供了依据。在树木生物量测定中,树冠量的大小与形状对枝、叶量的多少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因子,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 ⑴冠长率是冠长与树高之比 ⑵树冠圆满度是冠幅与冠长之比。用以表明树冠的圆满程度,此值愈大愈圆满,反之而树冠狭长。 ⑶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用以表明树木营养面积的相对大小,此值愈大则树木占有的相对空间愈大。 上述这些因子在枝叶生物量测定、估计及分析比较中起着较大的辅助作用。而且,这些因子与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为利用测树因子直接估测树木生物量提供了依据。 1.2树木生物量鲜重和干重的测定 树体在自然状态下含水时的重量称为鲜重,它是砍伐后立即称量的重量。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称为干重。在外业中只能测得树木的鲜重,然后采用各种方法将鲜重换算为干重,最常用的换算方法是计算树木的干重比(),即, 而(11-8) 式中可用取样测定获得。 (1)树干干重的测定方法 ①木材密度法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2)

土壤微生物测定 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强度与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测定指标: 1、土壤微生物量(Mierobia lBiomass,MB) 能代表参与调控土壤能量与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相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Χ103um3的生物总量。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目前,熏蒸法就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方法阎,它就是将待测土壤经药剂熏蒸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死,被杀死的微生物体被新加人原土样的微生物分解(矿化)而放出CO2,根据释放出的CO2:的量与微生物体矿化率常数Kc可计算出该土样微生物中的碳量。因此碳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微生物量的大小。 此外,还有平板计(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成份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强酸性土壤及刚施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等)、熏蒸提取法等,均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量。 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操作步骤: (1)土壤前处理与熏蒸 (2)提取 将熏蒸土壤无损地转移到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加入100mL0、5mol·L-1K2SO4(图水比为1:4;w:v),振荡30min(300rev·min-1),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于125mL 塑料瓶中。熏蒸开始的同时,另称取等量的3份土壤于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100mlL0、5mol·L-1K2SO4提取;另作3个无土壤空白。提取液应立即分析。 (3)测定 吸取10mL上述土壤提取液于150mL消化管(24mmх295mm)中,准确加入10mL0、018 mol·L-1K2Cr2O7—12mol·L-1H2SO4溶液,加入2~3玻璃珠或瓷片,混匀后置于175±1℃磷酸浴中煮沸10min(放入消化管前,磷酸浴温度应调至179℃,放入后温度恰好为175℃)。冷却后无损地转移至150mL三角瓶中,用去离子水洗涤消化管3~5次使溶液体积约为80mL,加入一滴邻菲罗啉指示剂,用0、05mol·L-1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黄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红棕色,即为滴定终点。 (4)结果计算

细胞生物学 第十一章 细胞外基质及其与细胞

第十一章细胞外基质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细胞外基质(ECM):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由蛋白和多糖构成的精密有序的网络结构。不仅对组织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作用,而且还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识别、黏着、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糖胺聚糖(AGA):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由重复的二糖单位构成的直链多糖,过去称为黏多糖,其二糖单位之一是氨基己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或N-乙酰氨基半乳糖),故又称氨基聚糖,另一个糖残基多为糖醛酸(葡萄糖醛酸或艾杜糖醛酸) 糖胺聚糖可分为六种:透明质酸HA、硫酸软骨素CS、硫酸皮肤素DS、硫酸乙酰肝素HS、肝素、硫酸角质素KS 蛋白聚糖(PG):是由糖胺聚糖(除透明质酸外)与核心蛋白共价结合形成的高分子量复合物,是一种含糖量极高的糖蛋白。 黏多糖累积病:由于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缺乏降解糖胺聚糖的酶(如糖苷酶或硫酸酯酶)可导致糖胺聚糖或蛋白聚糖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在体内一定部位堆积,造成黏多糖累积病如Hunter综合征。 胶原(collagen):是细胞外基质中的骨架结构,动物体内高度特化的纤维蛋白家族,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遍布于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在结缔组织中特别丰富,可由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及某些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 原胶原:典型的胶原分子呈纤维状,是由3条α多肽链盘绕而成的3股螺旋结构,称原胶原。 胶原合成与组装始于内质网,在高尔基体修饰,最后在细胞外组装成胶原纤维①前α链:在糙面内质网附着核糖体上合成,不仅含有内质网信号肽,而且在其N端和C端各含有一段不含Gly-X-Y序列的前肽。②前胶原:胶原合成过程中带有前肽的3股螺旋胶原分子称为前胶原,其两端的前肽部分保持非螺旋卷曲。③原胶原分子:在细胞外,前胶原在前胶原N-蛋白酶和前胶原C-蛋白酶的作用下,分别水解去除两端的前肽,在两端各保留一段非螺旋的端肽区形成原胶原分子。④胶原原纤维:原胶原分子在细胞外基质中相互呈阶梯式有序排列并发生侧向交联,自组装成胶原原纤维。⑤胶原纤维:胶原原纤维聚集成束形成胶原纤维。

生物量碳氮测定方法(熏蒸提取法)

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测定方法(熏蒸提取-碳自动仪器法) 1、试剂配制 去乙醇氯仿制备:普通氯仿试剂一般含有少量乙醇作为稳定剂,使用前需除去。将氯仿试剂按1 : 2(v : v)的比例与去离子水或蒸馏水一起放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摇动1min,慢慢放出底层氯仿于烧杯中,如此洗涤3次。得到的无乙醇氯仿加入无水氯化钙,以除去氯仿中的水分。纯化后的氯仿置于暗色试剂瓶中,在低温(4℃)、黑暗状态下保存(Williamss等,1995)。注意氯仿具有致癌作用,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硫酸钾提取剂[c(K2SO4)= 0.5mol L-1]:87.12分析纯硫酸钾,溶于1L去离子水。 六偏磷酸钠溶液[ρ( NaPO3)6 = 5g 100ml-1,pH2.0]:50.0g分析纯六偏磷酸钠缓慢加入盛有800ml 去离子水的烧杯中(注意:六偏磷酸钠溶解速度很慢,且易粘于烧杯底部结块,加热易使烧杯破裂),缓慢加热(或置于超声波水浴器中)至完全溶化,用分析纯浓磷酸调节至pH2.0,冷却后定容至1L。 过硫酸钾溶液[ρ(K2S2O8)= 2g 100ml-1]:20.0g分析纯过硫酸钾溶于去离子水,定容至1L,避光存放,使用期最多为7d。 磷酸溶液[ρ(H3PO4)= 21 g 100ml-1]:37ml 85%分析纯浓磷酸(H3PO4,ρ= 1.70g ml-1)与188ml 去离子水混合。 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ρ(C6H4CO2HCO2K)= 1000mg C L-1]:2.1254g分析纯邻苯二甲酸氢钾(称量前105℃烘2~3h),溶于去离子水,定容至1L。 2、仪器设备 土壤筛(孔经2mm)、真空干燥器(直径22cm)、水泵抽真空装置(图6–1)或无油真空泵、pH–自动滴定仪、塑料桶(带螺旋盖可密封,体积50L)、可密封螺纹广口塑料瓶(容积1.1L)、高温真空绝缘酯(MIST–3)、烧杯(25、50、80ml)。碳–自动分析仪(Phoenix 8000)、容量瓶(100ml)、样品瓶(40ml)。 1–真空干燥器,2–装土壤烧杯,3–装氯仿烧杯4–磨口三通活塞5–真空表 6–缓冲瓶7–抽真空管8–增压泵9–控制开关10–进水口11–出水口 (图6–1 土壤熏蒸抽真空装置) 3、操作步骤 (1)土样前处理 新鲜土样应立即进行前处理或保存于4℃冰箱中。测定前先仔细除去土样中可见的植物残体(如根、茎和叶)及土壤动物(如蚯蚓等),过筛(孔径< 2mm)并混匀。如土样过湿,应在室内适当风干至土样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Water-holding capacity,WHC)的40%(以手感湿润疏松但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