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年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doc 46页)

成都市年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doc 46页)

成都市年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doc 46页)
成都市年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doc 46页)

成都市年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doc 46页)

成都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

(2010—2015)

为全面推进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条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一)基础条件。

1.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2007年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进一步强化,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和西部12省份的比重分别达到31.8%和6.7%,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

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2.6亿元,

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82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6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和培育企业共369家。2009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37.6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2.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30.86%。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26135件、16349件,均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468项,年内新上科技项目977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16项,省级科技项目374项,科技项目投入资金38.2亿元,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19项,完成科技攻关227项;有效注册商标6.8万余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总数34件,中国名牌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制定和修订了国家、行业、地方标准611个,均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6.创新环境日益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始终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把建设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我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投资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和维权援助体系基

本形成,是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另外,成都作为我国著名宜居城市,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为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1.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大系统,涉及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事业发展创新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完全形成系统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仍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难以适应区域发展对创新的需求。

2.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由于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企业创新意愿不强烈,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健全完善。2009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73%,按科技行业统计口径,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仅为15.58%。

3.政府的创新引导职能尚未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组织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类资源积极投入创新活动的调控机制、与科技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科技投入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基础性、公益性科研

机构实力相对薄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4.区域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区域创新环境相对良好,但仍存在文化作为创新源泉的作用不突出、创新激励保护机制不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对创新的支撑作用不强、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三)面临的形势。

1.面临的机遇。

(1)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快速发展,围绕绿色、低碳等约束条件开展的国际产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调整进程加快,为后发区域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创造了历史机遇。

(2)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以及近年来一批有影响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我市得以成功实施,为我市推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3)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我市“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重大市情,为我市加快推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优势。

2.面临的挑战。

(1)创新资源争夺加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创新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我市作为西部内陆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竞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2)建设模式无现成样板。目前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但均未形成成熟模式,特别是内陆城市更是缺乏可供借鉴的行之有效的创建模式,如何推进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3)资源的有限性与创新的长期性矛盾突出。成都作为西部内陆城市,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经济实力、资源条件相对有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城市资源的有限性与创新投入的长期性和风险性矛盾长期并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充分利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机制,构建创新路径,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探索具有成都特色、充分发挥成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

创新型城市是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单元。创新型城市是在特定的城市行政区划空间范围内,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为创新主体,以创新主体通过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共享所形成的以邻近性和社会根植性为特征的具有自组功能的创新系统为创新载体,以创新行为的普遍化、规模化和常态化为特征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城市的新分类、新性质,是以自主创新的角度考察的城市类别。创新型城市是通过将新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人城市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城市内经济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城市竞争优势,促进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1]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个别重要城市的优先发展来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推动整个国家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创新型城市探索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和城市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 1、创新型城市建设背景 创新型城市理念和目标的提出,是在新世纪全球竞争加剧,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背景下,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现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特别要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支撑引领功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模式的转变,加速形成国家、区域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中国,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国家税收出自城市,90%以上的大学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创新型城市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下兴起的城市战略发展思路。具体来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规定了未来十五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其核心是自主创新,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在此前提下,国内许多城市响应国家政策,纷纷提出各自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表。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在内的国内至少有2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目标,因此,创新型城市在国内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2、国内实践回顾 从国内看,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寻求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和谐社会等是激活创新型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直接原因。2003年,上海市提出到2010年形成城市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机制,使上海成为国家和国际知名的创新中心。2004年11月,合肥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5年,北京市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2008年6月12日,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此后,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在内的国内众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目标。 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同意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城市申报的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方案,支持这16个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发改委要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要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健全创新体系、聚集创新资源、突出效益效率、着眼引领示范,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若干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此次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6个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城市颇具代表性,综合考虑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影响、基础创新能力、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和城市区位优势等因素,选择的城市都各有特色,有较强的示范意义。一是东部沿海开放的经济发达城市如广州、杭州、青岛、大连、烟台和厦门,二是长江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无锡和南京,三是长沙、合肥、郑州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四是成都、西安等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五是沈阳、济南等老工业基地。 在国内较早确立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的是深圳。随后合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五个国家主要科技中心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很快进入准备和实施阶段。从基础条件上看,这六个中心城市各具特色,但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智力资源,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完善。从发展目标来看,六个城市都提出了以创新型城市为中长期发展目标,但其定位各有不同。深圳更加强调这一战略的主导性和“国家级”、“率先”两个概念,并十分突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及人才、产业、知识产权与支持系统的作用。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探索为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可以概括为:坚持制度创新和集群式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和培育自主创新的城市文化[3];北京则更加强调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注重自身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天津立足本地实际,更加强调基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上海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提出在知识竞争力方面进入世界级大都市的行列;南京将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个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科技对产业的引领显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特色;合肥则主要围绕国家级高校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建设国际著名科学城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从任务上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六个城市均提出整合现有资源、培育创新能力的核心任务。从主要政策走向上看,六个城市都提出了吸引人才、营造环境、扶持企业、集聚资源、开展合作等。除了上述六个城市,后来又有武汉、西安、沈阳、温州、宁波、青岛、杭州、无锡等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与措施。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尚在探索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1、深圳模式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培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城市的集成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经过多年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努力,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较好的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培育了一支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4]2010年7月,深圳公布《深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有七项具体目标,即①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②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③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④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或超过20件;⑤有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人才成为重要的城市资源,城市成为各类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的高地;⑦创新机制灵活,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文化多元交融。 2、上海模式 提升城市“知识竞争力”,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上海是通过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来推动城市创新,其经验主要体现在:推动自主创新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推动自主创新具有强烈的应用导向、推动自主创新具有突出的国家目标。 3、大连模式 整合创新资源,以增强城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等创新资源,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5] 4、合肥模式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 蒋晓岚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 230051 【摘 要】创新型城市探索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和城市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内至少有2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尚在探索之中,回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程,总结创新型城市建设几种模式和基本经验。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主体模式 (下转第38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 划简介 1 2020年5月29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12月至 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经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创新型企业规划

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湖南航天信息为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未来五年内具体采取以下措施实施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 (一)建立自主创新组织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资金,专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形成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创造一条适合自己既能发展又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自主创新之路。二是掌握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将自己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创新整体规划之中。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对企业现有产品进行原始创新。四是紧盯科技前沿,尽可能抢占制高点。(二)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优势是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可迅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通过市场得到回报。强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双方优势互补,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科研基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对形成企业核心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注重产学研合作实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充分整合企业内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

促成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与技术创新机制的确立,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3、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获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会,在产学研合作的领域、范围、方式、层次方面下功夫,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1)在合作层次上可以从技术层面提升到战略和决策的层面上,在战略的制定,特别是技术发展战略、国际战略的制定上,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智囊库”和“信息库”的作用,使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的权威专家共同参与,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方向性。(2)在产学研合作的领域上,可以重点选择一批应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作用力强的共性技术,特别是对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的共性技术,组建更加紧密的联合攻关团队,集中资源,重点突破。(3)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加大产学研合作的投入,特别是要在做好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地走出去,与国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缩小与本行业国际巨头的差距。(三)强化品牌创新 企业着重开发具有知识产权、能够代表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经济实力的知名品牌,将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紧密相连,努力在价值链高端寻求高利润,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逐步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的发展轨道,把自主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来经营,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品牌经营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实施方案(2013—2020年)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佛府[2013]3号 【发布部门】佛山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1.08 【实施日期】2013.01.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13—2020年) 的通知 (佛府[2013]3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 《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月8日

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13-2020年) 跟据《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的要求,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统筹协调,科技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的组织和监督机制,突出科技主角地位,配强配齐科技部门,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作用。 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各区、佛山新城要立足各自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形成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市场导向,协同创新。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主动衔接,争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主动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重大工程与国家、省的规划相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落户佛山。 二、第一阶段重点工作(2013-2017年) 到2017年,建立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体制健全,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和城市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实现新跨越,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重点工作如下: (一)着力建设具有佛山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立足佛山产业特色和重点领域,全力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市长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X X 同志 在全市创新型城市创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两会”一结束,市委、市政府就在这里召开全市创新型城市创建动员大会,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重抓创新驱动、推动创新发展的力度和决心。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全面部署创建江苏省创新型城市的各项目标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明确方向,抢抓机遇,落实举措,加快创建创新型城市,为更好地推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目标提供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会前,市委常委会讨论研究了创建创新型城市工作,市政府对相关政策意见和方案也专门进行了会办研究。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精神,先讲几点意见。会上,赵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抓好落实。 一、认清形势,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责任感、紧迫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央计划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2015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的目标。目前,我省已被列为全国

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省内各大城市纷纷加快创建创新型城市步伐,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相继被列为全国科技综合改革试点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市。可以说,创建创新型城市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2006年7月,我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贯彻中央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首次提出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2009年9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会议,对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具体部署。几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建创新型城市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型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全市产值超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69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48家。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6.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1.1%。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7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3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3家。华锐风电、江苏科行分别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我市国家级研发机构零的突破。但是对照《江苏省创新型城市考核指标体系》确定的五大类19项指标,我们在许多指标上的差距还比较大。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江苏省创新型城市要求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2.5%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4%以上。去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财政科技支出占地

2018年创新型单位建设实施方案

2018年创新型单位建设实施方案 **市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的 实施方案 为落实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市科技大会精神,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长发[2006]20号),努力实现“十一五”末把**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是市委、市政府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各行业、各单位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是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全民创新精神和城市创新活力的重要工作。全市各级各单位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广泛动员,深入发动,积极参与创新型单位建设,全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 二、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坚持“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突出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对创新型单位建设的宏观规划、指导服务、政策支持和奖惩激励,提高创新型单位的创新积极性。 (二)资源整合。整合创新政策、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等资源,形成规模和合力,积极推动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 (三)分类指导。选择不同类型的单位进行创新型单位建设,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和相应的评价与管理办法,分类指导、分期分批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 (四)重点推进。在重点行业、领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发挥示范作用。重点支持创新单位开展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新创业活动。 三、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洛新产业集聚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洛新产业集聚区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洛新产业集聚区实际,积极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洛新产业集聚区为促进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夏明显主任为组长,以武文伟书记、韩丽莉副主任为副组长,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领导集聚区的创建工作。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意义进行了认真学习,在思想上再提高、再重视。 二、积极开展科技孵化器建设,促进企业发展 上半年洛新产业集聚区共建设科技孵化器2000平方米,在孵企业2家,毕业企业1家,分别是 毕业企业:洛阳新能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该项目主要生产风力发电机组配套轴承、冶金、矿山用转盘轴承。一期占地6600多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工厂研制生产的750千瓦及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配套轴承已经试制成功,并且批量生产。二期项目主要研发生产2.5兆瓦及3.0兆瓦的风能轴承产品。目前,该项目厂房、

办公楼等已建成完成,设备已安装,正在进行试生产。 在孵企业:1、洛阳七维防腐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该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00亩,主要从事新型防腐工程材料生产,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目前建设用地已征用,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和围墙圈建。 2、洛阳泰莱机械有限公司 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占地110亩,主导产品为高精度电缆带和插接件黄铜带,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电气、电子、仪器仪表、军工等各个领域。该项目采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适应范围广的“铸锭-加热-热轧-铣面-冷轧-退火-精整”的生产工艺。目前,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00万元,3跨钢结构车间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办公楼和厂区道路建设。 洛新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2011年6月14日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案

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建设方案 为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开放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结合我县实际,决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方案如下: 一、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的必要性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一系列的服务支持的科技机构。其中心任务是面向科技创业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这对于促进我县区域经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项目选址、建设方式及相关内容 (一)项目选址 电商园区 (二)建设模式 县工经局统筹,科技中心配合。(建议用我县文亮生产力促进中心+租赁标准厂房) 三、项目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突破,夯实科技发展基础;以增强科技孵化能力为重点,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创业服务、科技人才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四大服务;租赁标准厂房作为孵化器,为科技型人才、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场所和科技创新服务,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建设开放提供科技支撑。 (二)可行性 1、硬件设施建设,即提供物理孵化场地。借用电商园区现有的办公场所(标准办公场所、水电路设施完善)4000——6000平方米。 2、软件功能建设,向在孵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将现有的县文亮生产力服务中心迁移到孵化区域,提供及时服务。费用约20万元左右。 3、政策,有国家十三五科技计划系列配套政策支撑。 4、创业投资人或企业。抓住贵州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契机,加大招商力度,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中小型科技型企业5——10家入住。 (三)实施步骤及阶段目标 1. 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落实孵化器场地,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工作;初步建成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四大平台,落实入孵企业3-5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厦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十月八日 目录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厦委发〔2010〕7号)的精神,推进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基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正在步入进一步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一)经济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快速提升。2009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1623.21亿元,增长8%(按可比价格计算);财政总收入451.4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0.5亿元,分别增长10.1%和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2亿元,三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1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9153元,增长8%。 2、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厦门土地面积1573平方公里,仅占全省的1.3%,200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51.38亿元,占全省2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4.62亿元,占全省的14.27%。2009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27.88%,人均GDP达62020元(折合9520美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10292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2008年0.6吨标准煤的基础上再降低25%以上,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厦门在2010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

中排名位居第一。 (二)产业基础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创新力明显提升,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53%。 2、平板电视、客车、工程机械、钨制品等产品,在国内外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冠捷、友达、LG三大液晶面板厂商来厦投资,厦门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平板显示研发、生产基地。 3、光电、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厦门成为国内光电显示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是世界最大的高质量节能灯生产基地,2009年产值达500亿元。 4、着力打造十三条制造业产业链(群),重点发展十个现代服务业,并以规划配置金融、创新资源,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区域协作发挥龙头作用,辐射服务海西地区,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关联发展。 随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大批有规模、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三产产业比例1.3∶48.5∶50.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5%,占三次产业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三)创新基础 1、厦门有厦大、集大、华大、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国家海洋三所、中科院城环所两个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较高,2008年,厦门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全市城市人口的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厦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都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十月八日 目录 一、试点基础 1 (一)经济基础1 (二)产业基础1 (三)创新基础2 (四)体制优势3 (五)区位优势4

二、建设创新型都市的制约因素分析4 (一)创新环境不够完善4 (二)创新人才不足5 (三)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6 (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相对滞后6 (五)自主创新缺乏竞争力6 三、试点目标 7 (一)战略定位7 (二)进展目标7 四、工作思路 8 (一)指导思想8 (二)差不多原则9 五、创新内容 9 (一)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海西产业进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10 (二)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挥海西重要中心都市的集聚辐射作用10 (三)提升对台交流合作水平,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融合上发挥前沿平台作用11 (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12 六、重点任务 14 (一)优化创新环境14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15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16 (四)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17 (五)二三产共推进18 七、创新工程 20 (一)科技创新工程20

(二)基础服务工程21 (三)产业对接工程22 (四)新兴产业工程22 (五)先进制造工程23 (六)都市空间工程23 (七)“5.1”创新工程23 八、辐射带动 23 九、保证措施 24 (一)组织保证24 (二)政策保证24 (三)资金保证25 (四)人才保证25 十、监测评估 25 (一)制定科学的评判体系25(二)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26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一章规划概况 (2)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 二、修编背景 (4)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 四、成都概况 (6) 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 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 七、规划重点 (22) 八、技术路线 (25) 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 一、发展总目标 (28) 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 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 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 一、区域协调策略 (34) 二、城乡统筹策略 (35) 三、生态优先策略 (35) 四、空间优化策略 (36) 五、产业转型策略 (36) 六、枢纽强化策略 (36) 七、文化引领策略 (37) 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 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 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 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 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 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 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 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 第六章城镇体系 (59) 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 二、发展策略 (64)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 四、规划建设指引 (71) 五、规划措施 (76)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 一、第一产业 (78)

二、第二产业 (80) 三、第三产业 (87)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 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 三、规划布局 (103)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 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 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 三、商业设施 (110) 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 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 六、体育设施 (118) 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 八、殡葬设施 (123) 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 十、农贸市场 (125) 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 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 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 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 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 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 一、现状及分析 (142) 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 一、总体要求 (154) 二、抗震工程 (154) 三、防洪工程 (163) 四、消防工程 (169) 五、人防工程 (174) 六、灾后重建 (178)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 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 二、给水工程 (187) 三、排水工程 (195) 四、电力工程 (204) 五、通信工程 (212) 六、燃气工程 (218) 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 八、能源发展 (232) 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 一、城市性质 (241) 二、城市职能 (242)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原文发表于《政策瞭望》2010年第4期 目前,我省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了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城市是研发、人才、资金、技术、设施等创新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适应发展阶段转变的需要,是扎实推进“两创”总战略,实现以创新推动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之举。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意义重大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摆脱传统的以土地、资本和低成本工业劳动力等为主要增长要素的发展模式,形成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新动力,建立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科技进步为动力、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 我省于2003年正式确立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2006年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并出台《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关键是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省内主要城市的先导和主导作用。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基础。从

中外发展史看,城市尤其大中城市,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集聚地,是现代经济的主阵地,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我省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城市化发展战略,之后又进一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较好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总体而言,目前我省城市化建设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扩张。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今后我省必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注重规模扩张、投资带动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等,铸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竞争的关键和焦点。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值得学习 从有关国家的城市发展实践看,世界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分为四大类型。他们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认真学习。 一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法国巴黎、英国伦

企业研究院建设方案

企业研究院建设方案

企业研究院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生态体系“四个一”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由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特制订XX市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方案。 一、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 (一)总体目标 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以掌控产业链技术优势为根本,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主动设计,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重大专项,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径,研发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品,再造市场竞争新优势。依托已有的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培育一批市重点企业研究院,充分发挥其集聚整合创新要素、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支

撑企业持续发展、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着力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主要任务 1.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重点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及龙头骨干企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条件和创新团队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省内领先、业内知名的市重点企业研究院,为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等领域,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解决一批制约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技术,攻克一批引领产业技术前沿的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引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Chéngdū)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历史沿革 市名来历 成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 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

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