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资料

最新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资料

最新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资料
最新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要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和企业经营。

②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等。

③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作为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三、公众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公众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作用主要是以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的公众个体,以及以某个目标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行为来体现。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公众和公众行为涵盖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远不能被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所替代和包涵。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要解决公众行为可能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公众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公众应提高环境意识,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②从政府对公众行为调控的角度,应当增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生活和消费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保护;规范和引导公众和NGO的环境保护工作。

③从企业对公众行调控的角度,应当提供绿色的时尚环保产品引导公众的消费潮流,尽可能满足公众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对企业员工不利于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与NGO 合作来影响和引导公众行为。

4.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P28-29

(一)概念

环境管理学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因而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

(二)特点

①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②环境管理学是复杂的科学。环境管理所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成分多样,结构复杂,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且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

③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目前,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尚不完善,方法也很不完备,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p35-36

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

原则:

①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②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代际公平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2.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P42

(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上。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

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的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

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在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现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整个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任何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协同程度。

物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

人口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环境生产环节: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

(三)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

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②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是指及其产生根源

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3.管理的基本职能P48

①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

②组织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切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合作起来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因此组织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职能。

③领导是指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能。

④控制是指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及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

⑤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赶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创新职能本身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4.个体行为理论P57

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P58

生理的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如吃饭、穿衣、居住和医疗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安全的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和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包括社交欲和归属感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6.群体行为理论P60

群体是由两个或以上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群体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比如10名成员组成的列车乘务组是正式的,而乘坐火车的10名游客则非正式。这是因为前者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后者虽有共同的目标,但无明确的组织结构。

因此,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简单加和。个体在群体中行为,尤其是正式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独处时行为是不完全一致的,成熟的个体在其群体中行为是社会化的,即其形式总是力求和群体规范相一致。

群体分类理论:是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理论认为群体可分正式、非正式,也可以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等。

群体竞争理论:是关于群体间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该理论认为群体间竞争有助于群体内部团结,促使群体目标实现,但也会加剧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偏见,有碍整个组织目标的时间。群体竞争能力既取决于群体内部的合作程度,也受到群体间竞争的重要影响。

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理论认为,把冲突维持适当水平,有利于提高群体行为效率。因此,当冲突过于严重时,要设法使之减少。反之则要设法使之增加。

7.环境承载力原理P68

(一)基本内涵

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自然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社会承载力是判断一项人类活动是否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或破坏的基本标准。

(二)基本内容

①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人类活动不能够超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自然环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科学地确定一个地区、城市的环境承载力,确定人类活动的环境限制底线,是环境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②人类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然承载力。如人类通过优化自己的活动,可以提高某一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使其承载更多的人口和发展活动。

8.三生共赢原理P68

(一)基本内涵

三生共赢原理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三生共赢原理是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具体来说就是了生活提高、生产

发展与生态改善。因此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

(二)主要内容

三生共赢原理提出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是三种生产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方向。

三生共赢原理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应该以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基础。生产的发展也必须在以生活为直接目的的同时,减少资源与环境的浪费,而不能以牺牲生活、生产、生态中的任何一方或者两方的发展为代价。

(三)三生共赢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

①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在实现三生共赢的过程中,规则最重要。

规则,实际上是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的总称。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共赢的保障。因为共赢并不意味着双方,或参与的各方都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而是彼此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的一定程度的妥协。

技术和资金,在体现共赢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②外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相关技术等外部条件。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一般来说,命令型、控制型的强制性程度最高,经济型、激励型次之,鼓励型、自愿型最小。但需要说明的是,三种类型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2.对策、决策和政策的概念P76

①环境对策:是指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由多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科学方案和途径。

②环境决策:是指从多个环境对策中选出一个或几个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过程。

③环境政策:也成环境政策手段、方法、工具。是在做出环境决策之后,形成一系列规则、制度、实施办法等,通过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实现决策目标。

3.体系、体制和机制的概念P78

①环境管理体系:一般指一个具有完整环境管理功能的大的系统。一般而言,包括环境法规、环境机构设置、环境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

②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在一个环境管理体系中,或在解决某一个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下,都有哪些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更确切地说,是应该有哪些组织、哪些利益相关方,以什么样的地位参与其中。

③环境管理机制:是指一个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规则。机制问题是决定一个环境管理体系能否正常运行,以至发挥效益、效率,最终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

1.环境标准的基本概念P115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数据,更是环境管理由定性转入定量、更加科学化的标准。

环境管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批准的技术规范,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2.环境标准的制定的原则P116

①保障人体健康是首要原则。因此现需要研究多种污染物浓度对人体、生物、建筑等影响,制定出环境基准。

②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具体说就是既要治理污染的投入,也要考虑治理可能减少的经济损失,还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和社会的承受力。

③要综合考虑各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区划的要求与目标,贯彻高功能区用高标准,低用低标准的原则。

④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划相协调,还要与国际上的有关规定相协调。

3. 5W1H分析法(发现问题的方法)P153

5W1H分析法是一种做出决策的方法,它针对一项任务或方案以what、why、when、where、who、how进行设问,将问题科学化具体化,以便提出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

该方法有点在于简单、容易操作,特别是易于理解和应用,还有利于抓住问题关键,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具有一定系统性、周密性。

4.SWOT分析法(分析问题的方法)P157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

其中,S是指出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 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后来被广泛用于管理实践。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问题及其特征P164

(一)城市与城市环境

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与地球物理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庞大的城市环境系统。

特征: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②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有机体相比数量明显不足,分接着有机体严重缺乏,因此大量能量与物质,需要靠人力从外部输入。

(二)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文化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环境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是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

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②城市水环境污染③城市固体废物

2.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P167

(一)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

城市各级人民政府是城市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责任主体。根据中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规定市长、县长在任期内的环境目标和任务,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

各级城市人民政府中环保局是环境管理的主管机构,同时,城市中的水务、农业、市容和环境卫生、园林、车辆管理等部门参与各部门业务相关的环境管理工作。

(二)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1.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城市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及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这些目标有以定性描述为主,提出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也有定量化的指标体系规定在今后一个时期环保要达到的目标。常见的定量化目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等。

2.城市环境现状调查和预测

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城市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排放现状、生态环境现状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也包括正在实施和已经批准实施的城市各项规划的情况,主要有城市总体规划、水利、交通、农业和工业等各专项规划。环境预测是在环境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等,以供规划参考。

3.城市环境功能区划

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包括城市环境总体功能区划和大气、水体、噪声等环境要素的功能区划,还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环境敏感区等特殊区域的环境功能区的划定。

4.制定环境规划方案

环境规划方案一般包括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固废规划、噪声规划、工业污染控制规划、农业污染控制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内容。

5.制定规划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

(三)城市环境质量管理

1.污染物浓度管理

污染物浓度管理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其法律依据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2.污染物总量管理

为确保环境质量,严格控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除了要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外,还必须满足污染物总量管理。包括①排污申报②总量审核③颁发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

3.农村环境管理P172

一、农村环境问题及其特征

(一)农村环境

以农田环境为主题的狭义农村环境,因大量农业生产新技术的不断引入,使其成为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二)农村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些主要特征

1.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

2.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

①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

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③不易监测性

3.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

二、农村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农村环境管理的发展及其问题

落后的具体表现:①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缺失②污染治理资金不足

③政策扶持措施不力④缺乏合适的污染治理模式与技术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管理

①应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应充分认识农村环境的价值

③应把城市对农村的补偿落实到实处

三、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加强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建设

(二)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三)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①跳帧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

②合理安排乡镇工业的布局

③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

(四)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止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①正确选用农药品种和合理施用农药

②改革农药剂型和喷灌技术

③实行综合防止措施

④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数量和质量

五、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

4.流域环境问题及其特征P182:

(一)流域的概念

流域一般以某一水体为主,包括此水体临近的陆域,往往分属于多个不同级别和层次的行政单元管辖,如省、市、县直到村。

(二)流域环问题集齐产生的主要原因

1.流域水量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等问题:一方面由于自然因素,如短时间内大量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行为不当,如在河流上游滥伐森林,削弱其涵养水分的能力;陆域地面过度硬化,减少了土壤的渗水能力等。

2.流域水量过少导致的干旱和生态缺水等问题: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如水资源使用的空间分配与产业分派不当,水资源使用的浪费等。水量过少造成的另一个总要问题是断流和流域生态系统恶化。

3.流域水质污染问题:一是人类社会在水域上的活动,而是人类在水体周边陆域上的活动。

(三)流域环境问题特征

主要体现在流域水体功能、流域行政单元和流域自然单元三方面的冲突协同、边界控制和共同发展。

就自然单元而言,流域以水为主体,简单的可以由一条河流(湖泊、水库)及其周边陆域组成,更复杂的可以是由若干条干流、之流和若干个湖泊、水库联结而成。也就是说一个大流域可含若干个小流域和小小流域。

就流域行政单元而言,由于水体的一部分(一个河段、一块湖面),同时又是某一行政区域的一部分。比如黄河洛阳段,既是黄河一部分,又是洛阳市一部分,它分属不同行政单元管辖。

就水体功能而言,同一个流域既可以被赋予运输、水产养殖、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功能等,又可被赋予饮用水源、工业用水、观赏、接纳城市污水的功能等。由此可见,统一水体,它将同时肩负多种不同功能。

5.流域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P184

(一)流域环境管理的发展及定义

广义的流域环境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流域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统一安排,对状态进行及时监测并依据目标和现状的差异进行系统管理。

狭义的流域环境管理:指人们为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资源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应遵循的原则为“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负担,享用者付费,整治者得利”。

(三)流域环境管理与生态需水

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生态需水是与流域共工业、农业、城市生活需水相并列的一个用水单元。其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一种新的流域环境管理的思维模式,她重视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协调,放弃了传统的人类需要为中心的流域水资源观念。

优先保证生态环境需水,有助于维持流域水资源的可再生性,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第六章废弃物管理

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P194

2.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3.旧“三化”三化P228

第七章企业环境管理

1.政府对产业的环境管理的特征 P241-242

(1)政府能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调整整个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具有强制性和引导性;

(2)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与产业性质密切相关,不同行业的资源环境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具有针对性;

(3)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不仅需要政府环保部门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内部经济管理部门的参与,还需要政府外部的行业协会、咨询公司、公众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参与。

2.清洁生产概念

《清洁生产促进法》: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公约》 P315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中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P325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P335-336

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在核心区内一般禁止任何人类活动或只允许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活动。

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在不破坏其群落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试验研究。

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可推动(执行)生物圈保护区具有的许多特色功能,特别是发展的功能。

4.三同时制度P348

建设项目中防止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

1.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设置 P343-346

(1)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2)环境保护部

(3)国务院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机构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5)地方环境管理机构

3.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 P347

(1)预防为主政策

其思想是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实施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除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减轻事后污染治理的生态保护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政策关键是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方法。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其思想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生产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污染产生的损害及治理所需费用,应由污染者承担和补偿,从而使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企业的生产中去。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是三大基本政策的核心,最具有中国特色,其提出背景基于当时两个重要事实:一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治理污染;二是现有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这一基本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环境管理制度。

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

1.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P391-393

(1)国家环境主权原则:国家环境主权原则是当代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核心,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全球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国际环境合作原则:全球环境问题多是跨越国界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内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共同努力。

(3)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即共同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任。

(4)预防原则:由于存在科学不确定性,不能完全确认某一环境变化是由什么行为引起的,因此,不确定性是全球环境管理领域的一个重大障碍,解决不确定性的最好方法就是采取预防原则。

2.全球环境保护公约(选择) P399-402

(1)《蒙特利尔议定书》:臭氧1987.9

旨在保护臭氧层,淘汰一些被认为是消耗臭氧物质的生产和消费的国际条约。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6.4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153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签署了该公约,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顶下了重要的原则,其中包括“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可持续发展”等。

《京都议定书》1997日本京都。规定了附件一国家即发达国家和附件二国家即转型国家的减排义务和管理机制。

(3)《巴塞尔公约》:危险废物

《伦敦准则》:化学物品

(4)《联合国生物多样化公约》1992.6.4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

该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性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

档案整理流程及注意事项

档案整理流程: 一、档案的审定。 首先将档案各类进行审定,将档案所缺材料进行登记,比如档案中缺少干部自传履历材料。 二、材料的收集。 将档案审定过程中确少的材料进行收集,收集方式通过电话方式通知材料重补等。 三、档案散材料的分发。 将收集的散材料按档案的姓氏批量分发为主,按照姓名和单位将本人材料全部归类装入档案袋。需要注意的是分发过程中出现的相同姓名的档案,如(王红和王虹)。应当以出生日期和所在单位进行核对,确保材料和本人一致。 四、档案的整理。 首先将分发好散材料的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档案主体分为十类。 一类:履历材料。履历材料中早期的有干部简历,都应放此类,履历材料中必须要有99年制的干部履历表。 二类:自传材料。自传会出现两种一种是党团材料中的自传,应放在六类党团材料,一种是转正后形成的自传材料。 三类:考察、考核、鉴定材料;审计材料。年度考核材料中有:年度考核登记表、专业技术考核表、参公单位考核表、公务员考核表、工勤人员考核表都应放在此类。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校期间形成的鉴定表(如:学年鉴定表、毕业鉴定表、)应放在四类学历材料,还有部分档案中有干部考核登记表的最后页盖有同意晋升为**的字样应放在九类干部任免材料,党团组织形成的鉴定材料应放在六类党团材料中。 四类:学历学位材料;职业资格材料;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反映科研水平的材料;培训材料。学历学位材料为四类一科目包含的是在校期间的鉴定表、入学通知书、学习成绩表、毕业登记表等材料,四类科目二中有各种资格证书(如:教师资格证书)、评聘材料中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呈)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初聘专业技术资格聘任表应在此类,容易混淆为九类选聘任职类,四类科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土建内业资料整理顺序及其主要注意事项

《福建省建筑工程文件管理规程》 土建工程内业资料整理顺序及其主要注意事项 A、质量控制资料: 一、施工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1、施工图纸自审记录: 2、施工图纸会审纪要: 3、设计变更汇总记录【质控(建)表 4.1.1-1 】:设计变更通知: 4、工程洽商记录:【质控(建)表 4.1.1-2 】: 工程定位测量、放线验收记录: 1、建筑物定位测量验收记录【质控(建)表 4.1.2-1 】: 2、桩基定位测量验收记录【质控(建)表 4.1.2-2 】: 3、轴线及标高测量放线验收记录【质控(建)表 4.1.2-3 】: 4、楼层放线记录【施表7.4 】: 三、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信进场检验报告:见证取样、送检记录【质控 (建)表 4.1.4-8 】:?一、钢筋: 1、单位工程(钢筋)材料用料汇总表【质控(建)表 4.1.3-10 】: 2、工程材料(钢筋)进场报审表及进场数量清单: 3、钢筋出厂合格证:出厂合格证备注栏应由施工单位注明单位工程名称、使用 部位和进场数量。采用复印件,应注明原件存放地产并加盖原件存放单位公 章。 4、金属机械性能检验报告单:同一牌号、同一规格不大于60T 为一批。?二、 水泥: 1、单位工程(水泥)材料用料汇总表【质控(建)表 4.1.3-10 】: 2、工程材料(水泥)进场报审表及进场数量清单: 3、水泥出厂合格证:出厂合格证备注栏应由施工单位注明单位工程名称、使用 部位和进场数量散装水泥还应提供出厂卡片。采用复印件,应注明原件存放 地产并加盖原件存放单位公章。 4、水泥物理性能检验报告:?三、机砖: 1、工程材料(机砖)进场报审表及进场数量清单: 2、机砖出厂合格证: 3、砌墙砖检验报告:?四、砂、石子:砼用砂、石子应有出厂合格证或检验报告。 1、粗、细集料检验报告: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及注意事项

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及注意事项 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及注意事项 此培训是参照银川三污工程资料模式(即按土建工程资料整理规范来汇总,具体检验批表格用市政工程检验批表格)并结合以往中山的工程资料来总结。 在我们做的工程中,大多数都是污水处理厂工程工程,所以首先应该清楚是这个工程是按市政工程报建还是按土建工程报建,如果是按土建工程报建则应按土建资料整理规范进行汇总。由于我们现在挺多省外的工程,每个地方的资料表格形式不同,所以还要找当地的资料管理规程和档案馆归档目录,资料管理规程中有所需用到的当地资料的表格,而对于异地工程且新手来说,了解当地档案馆归档目录对我们要做的资料有个整体的把握。 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T185-2009,资料主要分为4类,包括A工程准备阶段文件(建设单位)、B监理资料、C施工资料、D竣工图。我们做的主要是施工资料,主要包括施工管理资料、施工技术资料、进厂物料质量检验资料(即材料设备进场报审资料)、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资料、施工验收资料。 一、施工管理资料 施工管理资料主要是项目部进场后,项目开工前的一些施工管理资料,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施工单位及管理人员资质资质报审、进度计划报审、开工报审等,并对项目管理人员及施工班组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后形成的交底文件。资料管理流程参见以下流程图。

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及注意事项 施工管理资料流程图 注意:这部分施工管理资料均需盖公章!

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及注意事项 二、设备、材料、构配件的进场报审资料 在设备、材料、构配件入场时,收集、整理各设备的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保资料,报给监理审批,审批后拿回项目部归档存放。 设备、材料报审管理流程图 三、施工记录、试验资料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 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 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 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 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 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 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 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 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 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

刘玉平《财务管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财务管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2章财务管理环境 一、单选题 1.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每股盈余最大化目标的优点在于()。[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A.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因素 B.考虑了风险价值因素 C.反映了实现利润与投资资本之间的关系 D.能够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 【答案】C 【解析】每股盈余(EPS)是指税后净利润与投入股份数之比,是相对数指标,所以每股盈余最大化目标的优点在于它反映了实现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 2.按照证券的索偿权不同,金融市场分为()。 A.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 B.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C.债务市场和股权市场 D.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答案】C 【解析】按照证券的索偿权不同,金融市场分为债务市场和股权市场,股票持有人是公

司排在最后的权益要求人,必须先向债权人进行支付,然后才可以向股票持有人支付;按照所交易证券是初次发行还是已经发行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按照交易程序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按融通资金时间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 3.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下列属于货币市场的工具的是()。 A.国库券 B.股票 C.公司债券 D.银行长期贷款 【答案】A 【解析】货币市场是短期债务工具交易的市场,交易的证券期限不超过1年。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货币市场工具包括国库券、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BCD三项是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上的信用流通工具。 4.下列属于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是()。 A.资金融通功能 B.节约信息成本功能 C.价格发现功能 D.调解经济功能 【答案】A 【解析】金融市场基本功能包括资金融通功能(提供一个场所,将资金提供者手中的富

资料整理注意事项

归档资料注意事项: 1.建立“谁产生,谁立卷,谁负责”的统一管理模式。 2.移交资料一式三份,二份原件、一份复印件。(一份A套给轨道公司) 3.监理竣工资料按合同项目、单位(子单位)工程立卷; 施工竣工资料按单位(子单位)工程、专业立卷; 竣工图按专业顺序立卷 电子、声像档案按单位(子单位)工程立卷。 4.资料组卷必须按照锡轨司通(2012)8号文及《无锡地铁机电设备安装组卷顺序》排列。 5.施工单位负责收集、整理、立卷其单位(子单位)工程归档文件材料; 6.设备供货商负责收集、整理、立卷设备设计联络、索赔文件及合同范围内的设备厂家图 纸、资料(若设备供货商一并负责设备安装、还应负责收集、整理、立卷安装施工过程中的归档文件); 7.监理单位负责收集、整理、立卷监理文件,并负责督促、检查施工单位竣工文件材料的 收集、整理、组卷工作。 8.项目实行总承包的,由各分包单位负责其分包项目归档文件的收集、整理、立卷,并提 交总承包商单位,由总承包单位负责汇总到单位(子单位)工程档案内。 9.声像资料:原始原貌、施工中要节点、施工成果。 10.设计变更汇总表、施工图汇总表、设备厂家图纸、资料目录汇总表完成。(全部要盖项 目部的章) 11.案卷不宜过厚,文字3公分,竣工图纸在3-5公分之内。 12.案卷内不同尺寸的文件材料要折叠成统一A4幅面,一些合格证之类比较小的,要粘贴 在空白A4纸上进行装订。 13.“竣工图”章(红色印泥):施工单位、编制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编制日期、监理 单位、总监、现场监理(全部填写) 14.施工图汇总表(设计单位提供并签字盖章) 图样: 15.竣工图每张盖档号章和归档章(包括封面、扉页、目录)。 16.案卷题名:工程名称+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含标段号)+案卷内容组成(题名不要 太长)并且不能出现同样的题名 范例:无锡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04标(堰桥站)开工报告、资质证书等综合文件无锡地铁2号线TJJL-01标九里河站监理资质、规划和监理细则等综合文件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简述水质污染指标体系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答: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 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 (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 2、H 2 O、NO 2 和SO 2 ,所消 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 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 生物指标包括:(1)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 3 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 2、H 2 O、NO 2 和SO 2 ,所消 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OD > COD >BOD20>BOD5>OC 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O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OD则不能象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OD表示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的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 4 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 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 试论述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 水体的质量和污染情况的,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环境容量则是 指环境在其自净范围类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量. 排放标准是根据自然界对于污染物自净能力而定的,和环境容量有很大关系,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纯生态环境为参照,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制定的。排

“迎国检”内业资料整理注意事项

“迎国检”内业资料整理注意事项 一、法律文书整理注意事项 1、法律文书的封面填写详见《公路路政内业资料规范化管理标准》P12,第一栏应填“榆林公路管理局路政支队”,第二栏路政大队应填写“路政执法赔(补)偿案卷(一般程序)或(简易程序)”,超限站应当填写“路政执法处罚案卷(一般程序)或(简易程序)”。重大事案的封皮填写,路政大队应填写成“路政执法赔(补)偿案卷(重大事案)”;超限的应填写“路政执法处罚案卷(重大事案)”。许可案件的封皮填写,路政大队应填写“路政执法许可案卷”,超限站应填写“超限运输车辆许可案卷”。立卷人和立卷日期应当手签,立卷单位为“XXX路政大队”或“XXX治超检测站”;赔补偿案件的保管期限为“5年”(阿拉伯数字),许可文书的保管期限为“永久”。 2、法律文书的案由,超限站统一填写为“违法超限运输案”,路政统一填写“违法行为性质案”,如“损坏路产案”,一定要加案字。 3、法律文书的简易程序要按季度打孔装订,上黑色竖夹,150页为一卷,超出部分另装一卷。 法律文书的一般程序、重大事案、合理审批一案为一卷,装订统一用不锈钢订书订,靠文书左侧按标准订2个书钉,封面和目录粘盖订书针,在成册的文书后边粘一张空白纸粘

盖订书针头,一个档案盒内统一放20卷案件为宜。 法律文书装订顺序(见内业资料管理标准P149--P206),但是特别注意的是,处罚法律文书从8月1日起,装订顺序调整为将《处罚决定书》提在《勘验笔录》前面,其它文书顺序不变。 4、《立案审批表》中“受案机构意见”填写“建议立案”,“负责人审批意见”填写“同意立案”或“不同意立案”等明确意见。“受案机构意见”由大队长或班股长等填写,“审批机关意见”由段长或站长填写。 5、不管是赔(补偿)还是处罚案卷,每卷除了当事人在签名上按手印外,还需要在大小写金额上按手印,而且小写金额前必须加“¥”字。 二、人员管理注意事项 执法人员汇总资料见(附件5、6、7)P32-34,各单位应尽快完善各种签字手续和印章的加盖手续,不得有空项。个人资料以人为单位装订成册,凡是涉及到本人的资料都要进入档案,包括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书、调动文件,任免通知、表彰奖励、业务考试考核等。 三、队伍建设 1、监督检查:主要包括投诉、违法违纪处理、执法稽查和清理整顿。具体内容要如实填写(见附件1 2、13内业资料规范化管理P39-40)。属于个人违法违纪的要进入个人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1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3.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些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应方法。 15.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下面是由分享的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希望对你有用。 ???点击此处下载???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环境管理学以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环境管理学认为,环境管理的本质是“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学包括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计划管理等各部分内容。 书名:环境管理学 作者:沈洪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xx年11月1日 ISBN:9787302234487 开本:16开 定价:38.00元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 科书,或作为非环境类专业选修、培训教材,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也有参考价值。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作者从兼顾环境管理学教学需要和满足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安排全书的体系和内容。《环境管理学》对我国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区域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清洁生产、环境监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作者在多年从事环境管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环境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兼顾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核心课程的要求,编著了此书。全书包括绪论、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环境监察10章内容。全书的体系和内容安排注重环境管理学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并注意全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便读者把握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行政方略。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科技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1.管理学答案 2.《信息管理系统》试题及答案 3.《管理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 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 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03的浓度是0.08 X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 X05Pa、25C下,用口g/n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 X05Pa和15C下,0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档案室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注意事项论文

档案室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注意事项论文 1电子档案的特点优势分析 电子档案的特点及优势是相对传统纸质档案而言的。传统纸质档案在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其一,档案整理工作量大,需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管理效率低下;其二,纸质档案在保存时间和备份上都存在明显弊端;其三,传统纸质档案数量巨大且庞杂,在查阅、修改、填写时存在诸多不便;其四,纸质档案在保存上相对繁琐,易造成资源浪费。 针对传统纸质档案的劣势,电子档案明显具有诸多优势,具体包括:其一,电子档案不受存储空间的限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其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其三,电子档案备份简便,在提取、查找、多次修改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其四,电子档案依托互联网的便捷,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具有方便快捷,提升管理效率等优势。 当前电子档案是档案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虽然电子档案相比纸质档案有很多优势,但在档案原始性、真实性、以及法律凭证效益等方面,传统的纸质档案仍更占据优势。 2电子档案在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1对电子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 虽然电子档案在近些年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而言它还是属于一种新鲜事物,相关配套制度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加之一些单位对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对档案室进行足够多的配套投入,导致档案室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缺乏有实质性的管理突破。 2.2电子档案自身的管理问题 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这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问题,例如,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问题、电子档案的存储和保管问题、网络自身的安全性问题、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的处理问题、电子档案的软硬件问题等等。其中很多是新出现的问题,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存在差异,因此在问题解决方法上也不能一概而论。 2.3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问题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特点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档案室的档案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能否满足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存在很大疑问。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电子档案的认识不够,或不具备信息化管理的能力,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业务知识储备,导致电子档案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3加强档案室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建议 3.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