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主要民族民俗

中国主要民族民俗

中国主要民族民俗
中国主要民族民俗

第六章、中国主要民族民俗

一、概述:

1.民族和民俗

广义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狭义民族:特定的历史人文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共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

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中国民族民俗概况:

(1)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少数民族与汉族大杂居、小聚居。

(2)56个民族,汉族加55个少数民族

(3)各民族语言:汉语为中国通用,除回族使用汉语外,其它少数民族均用自己的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阿尔

泰语、南亚、南岛和印欧体系,我国是汉藏语系的发源地。

二、汉族及其传统节日

1.概况:世界人口最多、前身为华夏族、宗教信仰自由;北方方言为主汉语;古代服饰宽袍大袖、褒衣博带。

2.主要传统节日:

名称时间起源主要活动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腊祭挂年画、贴春联、守岁、拜年、放鞭炮、闹元宵(从腊月二十四开始

至正月十五止)

清明节(寒食节)公历4.4-4.6二十四节气禁火寒食、扫墓祭祖、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投江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悬艾叶、挂钟馗像、挂香袋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先农祭祀典礼的祭月赏月、赏桂、吃月饼、祭月神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战国时期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三、中国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名称分布语言信仰服饰特色饮食民居禁忌节日习俗

满族东北三省,辽

宁最多阿尔泰

语系

萨满

教和

藏传

佛教

女子旗袍,男

子马蹄袖袍褂

小米为主食,

风味食品为

白片肉、血肠

和猪肉酸菜

炖粉条、萨其

马。

口袋房、

索伦杆、

万字炕

以西为上,室内西

炕不得随意坐人。

忌打狗、杀狗和吃

狗肉,也不穿戴与

狗皮有关的衣物

颁金节、中秋节、

二月二龙抬头

蒙古族主要在内蒙

古、辽宁、青

海、甘肃、黑

龙江也有。蒙古语

(阿尔

泰语系)

藏传

佛教

蒙古袍、蒙古

烤全羊、奶食

(黄油、白

油、奶皮子、

奶豆腐,奶

茶、酸奶、马

奶酒)

蒙古包,

也叫“毡

包”

送礼品忌单数,忌

食虾、蟹、鱼、海

味等食物。

白节(春节)、

祭敖包、那达慕

大会(摔跤、赛

马、射箭)跳传

统舞蹈:马刀舞、

筷子舞、安代舞。

朝鲜族黑龙江、吉

林、辽宁三省朝鲜语

(阿尔泰

语系)

道教喜白色,女子

短衣长裙、腰

间多褶,男子

短上衣坎肩,

穿宽大扎脚

裤,男女均穿

船型鞋。

米、泡菜、汤、

酱、紫菜包

饭、打糕等

黑白相

间房屋,

屋内有

大炕

严禁同宗、表亲通

婚,不喜食羊、鸭、

鹅及油腻食物,喜

食狗肉,尤喜狗肉

汤,但婚丧及佳节

时禁止杀狗、食狗

回甲节、回婚节、

婴儿一周年纪念

名称分布语言信仰服饰特色饮食民居禁忌节日习俗

回族主要在宁夏,

其它各省也

有分布汉语伊斯

兰教

男子礼拜帽,

女子戴盖头。

少女戴绿、已

婚戴黑、老年

妇女戴白色。

拉面、盖碗

茶、牛肉

与汉族

类似,清

真寺成

中轴对

称,四合

院式。

禁食猪肉和自死

的动物、不饮酒、

用餐忌开玩笑,所

用水塘,非穆斯林

不能动手取水

开斋节、古尔邦

节、圣纪节、花

儿会

维吾尔族新疆天山以

南地区,湖南

常德也有阿尔泰

语系的

突厥语

伊斯

兰教

男穿长袍(袷

袢)女着裙,

男女都带小花

帽,女喜梳十

几条细发辫。

馕、手抓饭、

烤羊肉串

阿以旺,

开天窗,

多带地

下室

忌左手接物、忌衣

物短小,户外穿短

裤、室外严谨室外

露顶,大门忌朝西

开。

肉孜节、古尔邦

节、圣纪节。

哈萨克族新疆伊犁、甘

肃、青海阿尔泰

语系阿

拉伯拼

音文字

伊斯

兰教

服装多用皮革

制作

奶制品、面

食、肉类

毡房忌客人在家门口

下马和骑快马到

家门口下马

古尔邦节、肉孜

节、诺吾鲁孜节

(食毕大家同时

双手抹面,做“巴

塔”)

藏族西藏、青海、

四川、甘肃和

云南地区汉藏语

藏传

佛教、

原始

苯教

藏袍(“褚

巴”):无领无

扣、大襟右衽,

男子束腰带,

已婚妇女腰系

“邦典”

糌粑、酥油

茶、青稞酒

碉房和

帐房

忌对孩子过分夸

奖,忌将碗和茶具

扣着放置,忌在家

中吹口哨、拍巴

掌。

藏历新年、

雪顿节、望果节

彝族

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西北部汉藏语

系音节

文字

大乘

佛教,

原始

图腾

男女上身均穿

右襟窄袖贴身

镶边上衣。女

子:下着百褶

裙,头顶头帕。

男子:头顶一

撮头发,裹青

布头帕,扎成

细长英雄结。

“坨坨肉”、

锅贴乳饼、转

转酒、跳菜、

房屋中

置“锅

庄”

忌吃蒜、忌触摸

“天菩萨”、忌砍

神树、忌杀牲畜和

祭祀时外人在场,

客人不能拒绝主

人给的食品。

火把节、彝

族年、拜本主会、

密枝节、跳歌节。

白族

云南大理、贵

州、四川、湖南桑植县汉语

佛教、

道教

崇尚白色,男

子缠白色或蓝

色包头

砂锅弓鱼、

“三道茶”

“一正

两耳”、

“三坊

一照

壁”、“四

合五天

井”

忌跨过和向火塘

内吐口水,禁忌坐

踏或站立在门槛

上。

三月三、绕

三灵、耍海节、

春节。

名称分布语言信仰服饰特色饮食民居禁忌节日习俗

纳西族川、滇、藏三

省相邻地区,

主要在云南

丽江和泸沽

湖畔。

东巴文、

哥巴文、

拼音文

东巴

教和

喇嘛

服饰多用蓝、

黑、白三色,

女子多穿“披

星戴月”。

酸鱼、枇杷

肉、鱼干、火

腿粑粑、糯米

血肠

“三坊

一照壁”

忌吃狗、马、猫和

水牛肉,忌跨火

塘、忌手摸“代口

神”,忌伐神树,

忌进入“花楼”,

忌询问阿夏的情

况。

正月农具会

(棒棒会)、三朵

节、三月龙王庙

会、七月骡马会。

婚姻:泸沽湖走婚

(也叫“阿注

婚”:走婚男女分

别称为阿注和阿

夏)

傣族

西双版纳、德宏自治区及耿马、孟连等

县汉藏语

系傣文

系拼音

文字

上座

部佛

男子以白布、

水红布或蓝布

包头,纹身。

妇女上身服装

淡雅,下身大

红大花,扎包

头,发上插各

种花、梳子或

装饰等

粳米、糯米、

竹筒饭、嚼槟

干栏式

建筑、竹

忌骑马进寨子、忌

进“赛神庙”,忌

随意敲打佛寺内

钟,忌挪动神像、

法器,忌摸和尚的

头顶,忌移火塘内

三脚架。

泼水节、开

门节、关门节。

壮族

主要在广西,其它地方也

有散居汉语和

壮语拼

音文字

佛教

和道

以蓝黑色衣

裙、衣裤式短

装为主,多用

花边装饰。

喜吃糯米饭、

包“驼背粽”、

烤整猪、白斩

鸡。

干栏式

房屋

禁止手指神物,忌

对人指指点点,忌

筷子落地和筷子

插在碗里。

春节、牛魂

节和歌圩节。

土家族

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

区通用汉

文,但有

土家语

崇拜

土王

和巫

师,崇

拜白

虎。

男对襟短衣,

头包青丝帕,

女上着大袖短

衣,下着八幅

罗裙或筒裤。

喜吃酸辣,糍

粑、腊肉、喜

欢咂酒

吊脚楼

忌吃狗肉、忌站别

人背后吃饭,忌家

里吹口哨和随意

敲锣打鼓等

赶年、六月

六、四月八,有

哭嫁的婚俗。

苗族

主要集中在

贵州省和湘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汉语

原始

图腾

崇拜

男头裹青色长

巾,冬天打绑

腿带,女子着

百褶裙,系花

围腰,头上和

身上多银饰。

嗜酸喜辣,喜

吃腌制食物,

进苗寨喝拦

门酒

吊脚楼

忌外人称他们为

“苗子”,忌道口

向上和凶器指人

忌射杀燕子等。

苗年、龙舟

节、四月八、吃

新年、芦笙节、

花山节、清明节

侗族

贵州、湖南和

广西三省交

界处汉语

原始

图腾

女穿无领对襟

衣,百褶裙,

裹绑腿,男包

青布头,无纽

扣短坎肩。

以酸味为主,

嗜好油茶和

饮酒,用腌鱼

招待来宾。

干栏式

木楼、鼓

楼、风雨

没有什么特别的

忌讳

祭牛神、吃

新节、萨玛节。

另外,侗族大歌

为世界人类口头

与非物质遗产。

名称分布语言信仰服饰特色饮食民居禁忌节日习俗瑶族

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山区中女书为

唯一女

性文字

比较复

服饰颜色五

彩斑斓,绚

丽多姿,喜

配“瑶刀”

瓜箪酒、圣水

豆腐丸、瑶家

十八酿等

“茅寮”,

“瑶家吊脚

楼”。

忌倒着烧柴禾、忌

在炉子里烧有字

的纸,忌穿白鞋戴

白帽进瑶家

盘王节、芦

笙节、达努节

黎族

海南中南

部用汉字,

说拉丁

字母为

基础的

黎文。

原始图

腾,部

分信基

督教

男子对襟无

领上衣,缠

头巾插雉

翎;女子黑

色圆领贯头

衣,下穿紧

身短筒裙,

盛装时戴项

圈。少数妇

女“儋耳”,

纹身纹面。

竹筒烧饭、妇

女爱嚼槟榔。

茅草泥房、

船型屋、“寮

房”。

忌乱动敬神之物、

忌敲打或踩踏三

石灶、忌别人当面

提及自己先辈的

名字,忌头朝门口

睡,忌男人参与或

偷看妇女纹身。

春节、端午

节、中秋节、三

月三。

高山族

台湾省南岛语

原始图

腾崇拜

除兽皮、树

皮外,多用

自织麻布

并加彩纹

装饰。黥

面、穿耳、

凿齿、染

齿、除毛、

束腹。

普遍爱食姜、

嗜烟酒和嚼

槟榔,用糯米

做的糕和糍

粑宴客。

长方形或四

方形的木

屋、竹屋、

茅屋、板岩

石屋。

忌见横死者及葬

地,忌接触神物,

忌女人接触男人

狩猎工具,忌男人

摸女人的织布机,

忌祭祀期间吃鱼。

五谷节和丰

收节。

民族风情——水族风情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目前,全国共有水族34.7万人,其中,大多数分布的贵州省境内。在广西境内的水族约有1.28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之为”水”,是民族自称的音译。在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明清两代,才有””、”水家苗”、”水家”的汉称。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国务院于1956年确定其族称为”水族”。水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很早时候,水族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或”水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水族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历法---水历。这种历法以阴历九月为新年的正月,以阴历八月为年终。水族人民还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人类起源》、《人龙雷虎争天下》等神话,反映了水族先民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揭示了人类早期群居穴处,以及血缘家庭的一些生活画面。《石马宝》、《简大王的故事》等民间故事,反映了水族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水族的民间乐器,有铜鼓、在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人民用铜鼓和大皮鼓,能演奏出典雅、抒情、奔放、热烈、哀怨、悲伤等情调。水族的斗角舞、铜鼓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水族工艺美术有刺绣、剪纸、印染和银器加工等。这些工艺精巧别致,久负盛名。水族的风俗习惯颇具民族特色。端节、卯节等,是按水历来推算的。节日祭祖和丧葬祭供时,除鱼肉以外均忌荤,鱼肉是祭祀的唯一佳肴。水族以大米为主粮,以玉米、小麦、芥麦、芋头、红薯等为杂粮。他们喜吃酸辣食品,喜欢糯食,特别喜爱鱼类食品。水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兄弟长大娶妻后另立门户,并奉行”同宗不娶”的婚姻习俗,同一姓氏中的大姓、小姓可以通婚,但”同宗不娶”必须恪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习惯法的严厉惩治。据考,水族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水族民间歌谣中,保留着许多山川地名,也与今天广西境内的一些山川地名各相一致。根据水族古歌的叙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迁徙到今天的水族地区。水语保留了”百越”语言的大量入声字音和短促调;古代越人习惯居住”干栏”建筑,至今水族的住房,仍多这种”干栏”式建筑;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而现代水族民间还残存”鸡卜”和”鸡蛋卜”;古代越人喜爱铜鼓,现在水族人民也十分崇尚铜鼓,等等。由此可见,水族来源于骆越的说法是可信的。水族先民从”骆越”母体中分离出来后,就一直生活在今天贵州省的三都、荔波、独山、都匀一带。自晋至隋,这一地区一直在谢氏地方政权的统治之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水族先民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县”进行统治,元明时期,又设置了土司制度,以后改土归流,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水族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民初,水族地区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受尽滇黔军阀和土匪的蹂躏。在此期间,部分水族人民不堪忍受军阀和土匪的烧杀抢掠,陆续从贵州的三合、荔波、独山等县迁入广西的西北部。水族进入广西后,多为当地汉、壮地主的佃户,他们除了遭受沉重的地租剥削之外,还受到其他许多超经济的剥削。国民党统治时期连年征兵,反动的伪乡长、村长乘机勒索水族人民的财物,或以庇护为名,诱骗水族青年为他们做几年长工。另外还有种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在官僚、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之下,水族人民过着极端悲惨的生活。解放后,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现在,在各级人民代表中,均有水族的代表;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成了国家干部。建国以来,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广西水族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广西水族

中国民族民俗知识要点21题及答案

中国民族民俗知识要点21题 1.什么是民族? A.狭义概念:指人们在一事实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 B、广义概念: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 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3、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传达室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4、民俗的四大特性; A、社会性和集体性 B、类型性和模式性 C、稳定性和变异性 D、传承性和播布性 这四者之间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民俗的范围; 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6、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 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7、识记中国民族的名称: 汉族 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8、中国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 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年7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68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9、中国大陆人口超过千万和不足一万的民族: 人中超过千万的民族:汉族、壮族; 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7个民族。 10、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民族风情手抄报内容

五十六个民族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官方的统计资料是由56个民族组成,按照人口数量的降序排列,依次为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傈、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兹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56个民族中新疆就有47个民族。其中毛南族,原称毛难族。德昂族,1985年前称为崩龙族。基诺族,为1979年6月正式确认。克木意为人人民,克木人有克木、克比之分。克木内部又分为克木泐西双版纳土著、克木老老挝迁入、克木交越南迁入三个群体。民族人口查询二排序民族人数1汉族115940万人2壮族16,178,811 3满族10,682,263 4回族9,816,802 5苗族8,940,116 6维吾尔族8,399,393 7土家族8,028,133 8彝族7,762,286 9蒙古族5,813,947 10藏族5,416,021 11布依族2,971,460 12侗族2,960,293 13瑶族2,637,421 14朝鲜族1,923,842 15白族1,858,063 16哈尼族1,439,673 17哈萨克族1,250,458 18黎族1,247,814 19傣族1,158,989 20畲族709,592 21傈僳族634,912 22仡佬族579,357 23东乡族513,805 24拉祜族453,705 25水族406,902 26佤族396,610 27纳西族308,839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二.生活习俗: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婚姻习俗:择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生育习俗,祝寿习俗,饮酒习俗,跑鱼,生活禁忌,节日禁忌,数字禁忌,礼仪禁忌,餐桌禁忌。 三.吉祥民俗:吉祥民俗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吉日庆典等特殊场合的吉祥语、吉祥图案、吉祥物等等。实际上,吉祥民俗是人们心理观念的反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期望福禄喜庆、长寿安康、万事顺利的心理倾向。为了表达这种愿望和心理倾向,人们便赋予特定的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以神秘的光环,并加以区别对待,利用这些特别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能够驱灾避邪、去秽除魔、趋吉避凶,而且它们能带给人们平安好运、幸福安康、吉庆祥瑞。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 偶。(傣族)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 或竞赛。(白族)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

(基诺族) (拉祜族)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

中国民族民俗优秀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课时:8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四章考点: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四章考点: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第4章中国的民族与风俗 民族泛指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狭义的民族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广义的民族概念认为,民族一词的含义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现代发展的民族概念主要指文化的概念,而淡化了语盲、历史、宗教的问题。比如同一个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可以有不同历史渊源;相反,不同的民族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以在后期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中国的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确定的民族有56个,即: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枯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汉族人口比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其他55个民族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9%,故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一)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聚居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人居住。人口分布呈现出了东南

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答案

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 一、判断题(正确答案“A”标注,错误答案用“B”标注) 1.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A ) 2.大襟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A ) 3.那达慕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盛会,多在每年春夏季节举行。( B ) 4.到藏族人家做客,喝酒时要遵循“三杯一口”的规矩。( B ) 5.傣族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吊脚楼。(B) 6.鼻箫是土家族独特的乐器。( B ) 7.客人进人蒙古包后,忌讳坐在蒙古包的东北角。( B ) 8.壮族早年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A) 9.火塘是藏族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B) 10.长期以来,对汉族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 A ) 二、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 A )的特点。 A.东南密西北疏 B.东南疏西北密 c.东西密南北疏 D.东西疏南北密2.下列传统节日中,未作为全国性法定节日的是( A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3.被称为“口袋房,曼子炕”的是( B )的民居形式。 A.朝鲜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纳西族 4.婴儿周岁、回甲节、回婚节是( C )特有的民俗节日。 A.苗族B.壮族c.朝鲜族D.满族 5.蒙古族的文化遗产中,蒙古长调和( B )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名录》。 A.祭敖包 B.呼麦 c.马头琴音乐 D.那达慕

6.达瓦孜是(D)喜闻乐见的娱乐表演项目。 A.回族 B.蒙古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 7.藏族在( B )被称为“吐蕃”。 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8.《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和( C )并称中国“三大史诗”。 A.《高皇歌》 B.《阿诗玛》 c.《玛纳斯》 D.《创世记》 9.彝族的原始宗教中,祭司称为(D)。 A.三朵B.萨满c.赞哈D.毕摩 10.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C)部落。 A.荆蛮B.百越c.蚩尤D.东夷 11.“分鸡心”是( C )的交友礼节。 A.彝族B.黎族c.苗族D.土家族12.(B)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A.《创世记》 B.《东巴经》 c.《东巴画谱》 D.《白沙细乐》 13.白族的宗教信仰中,主要崇拜( D )。 A.先祖 B.鬼神 C.自然 D.本主 14.白族菜最负盛名的是( C )。 A.坨坨肉 8.琵琶猪 C.砂锅弓鱼 D.酸辣江鱼 15.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 B )崇拜物。 A.自然 B.图腾 C.动物 D.鬼神 16.黎族妇女曾有文面文身的习俗,称为( C )。 A.刺绣 B.刻画 C.雕题 D.美体 17.三道茶是( B )传统的品茶艺术和待客礼仪。 A.彝族 B.白族 C.苗族 D.傣族 18.以青苔人菜,是( D )特有的风味菜。 A.白族 B.彝族 C.黎族 D.傣族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 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 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 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 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 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 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 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 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 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地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地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地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地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地几位老人,登上木制地“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

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地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地“炒鱼毛” 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地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地“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云南的民俗风情

云南的民俗风情 傣族泼水节: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 “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泼出晶莹明亮的水珠,还混合甜蜜的爱情。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溅,大地一片欢声笑语,“泼水节”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景洪市的泼水节期间,还举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斗鸡、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掷彩绣荷包、放高升以及在澜沧江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民族娱乐活动。 彝族火把节: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武定县、禄劝告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中国民族民俗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民族民俗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阳与小端阳。端午节其中之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出现时间非常早,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它的历史可能与现代人类出现的时间一样长久,甚至在文明诞生之前,即当人们还用石器打猎时这种宗教就已经存在。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为主,兼西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受世代嬗递。 3、酥油茶:是藏族民众每日必不可少的。居住在的藏族,由于独特的,日常生活中多作为主食与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淳

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甜甜咸咸的,有比较浓的奶味,不过确是补充体力的好东西。 4、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就是由一座三合院和一座照壁组成。它的优点是三合院占地的深度比四合院浅,对偏坡的地基更为合适。它的正房习惯于朝东,对面没有房屋,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日照。照壁以白色为底色,可以反射阳光,改善室内光线。另外,照壁上有书法、绘画,照壁前种植花草树木,富于文化艺术气氛。当地人喜欢在廊中作息,正好面对着优美的照壁。民居的大门不开在中轴线上,门上有精美华丽的门罩。屋檐下白粉墙上绘以黑线勾勒的彩画。民居处处显示出当地人热爱艺术的天性。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的四合院 北方四合院由两层院落组成,第一层为围墙、倒座组成,第二层由倒座,正房及两侧厢房组成,一般第二层院落的四幢房屋互不联接,以便于采光取暖。南方四合院围合的四幢房屋紧密相连,故中间院落较小,加上南方多二层楼,故形似井口,因而院落称"天井”。这种"天井”便于通风透气。北方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济南四合院、太原四合院为代表,南方四合院以苏州四合院、周庄、南浔、同里、及海盐四合院为代表。 2、简述蒙古族服饰 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腰带、靴子、首饰等。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

[0337]《中国民族民俗》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0337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十二木卡姆艺术是我国哪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塔塔尔族 .柯尔克孜族 2、下面哪个节日的起源和宗教活动无关:() .颁金节 .关门节 .开门节 .雪顿节 3、个人社会活动结束的标志人生礼仪:() .周年 .成人礼 .丧葬 .三朝 4、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 8.49% . 8.42% . 8.9% . 8.34% 5、下列民间体育中属于推拉比赛项目的是:() .扭扁担 .扳手腕 .摔跤 .拔河 6、窑洞型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东南地区 .西北地区 7、豆腐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 F.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代 8、下面哪个民族历法与汉族历法基本相同:() .彝族历法 .藏族历法 .傣族历法 .伊斯兰历法 9、下面舞蹈属于军事性舞蹈的是:() .烟盒舞 .扁担舞 .刀舞 .秧歌 10、下面哪些属于物质民俗:() . A. 民间文学 .饮食民俗 .民间俗语 .节日习俗 11、我国最后识别的少数民族是:() .阿昌族 .基诺族 .独龙族 .普米族 12、长调是下面哪个民族的传统演唱方式:() .塔吉克族 .蒙古族

.傣族 .维吾尔族 13、茶行业的行业祖师是:() .缧祖 .葛洪 .黄道婆 .陆羽 14、下面哪项不属于口承语言民俗的是:() .神话 .节日 .谜语 .方言 15、农事周期转换的标志性节日:() .火把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春节 16、回族几乎全部信仰的宗教是:() .伊斯兰教 .佛教 .基督教 .道教 17、土家族的传统民居的称呼是:() .仙人柱 .吊脚楼 .竹楼 .帐篷 18、上座部佛教的最高等级僧人被称为:() .巴 .祜巴 .佛爷 .祜巴勐

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

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泰山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中的第二课。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而《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这个活动主题从民族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等方面介绍各民族的特色风情。旨在让学生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并探究服饰、民居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了解不同的民族的生活习惯,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从能力方面看,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生活实际离少数民族的生活较远,对少数民族的风情了解不多;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喜爱活动、喜欢唱歌、跳舞。因此,在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分享信息的乐趣;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深究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民族歌舞的优美。 【设计思路】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课教学设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生活体验。让学生收集信息和交流信息,是为了探究民居的特点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民族服饰,是为感受民族服饰的美丽,理解民族服饰与地域、信仰的关系;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是为了感受、体验民族歌舞的优美。全课设计力求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体验民族特色风情,接受民族团结的教育。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2.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并探究服饰、民居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 3.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 4.倾听、学唱歌曲《爱我中华》,增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探究其与地域、环境、宗教信仰的关系。 2.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民居文化,探究民居特点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各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的图片、文字及影音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听歌曲,激情导入,初步感知民族情 (课前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1.上课时,老师唱着“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问:同学们,从这首歌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2.从本班入手,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民族多。(大家知道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咱们班的同学都有哪些民族?你还知道哪些民族?) 3.小结导入。

56个民族都有什么习俗

56个民族都有什么习俗?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1、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2、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3、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4、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5、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6、达干尔族

感受中国文化,体验民族风情

感受中国文化,体验民族风情 时间过得真快,像漏斗里的沙子匆匆地流走。翘首以盼的秋游终于到了!我兴奋得跳起来。我们此次的目的地是让我们感受中国民族文化、体验民族风情的深圳锦绣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村。 一路上,我们在车内愉快地聊天。那些交杂的声音,仿佛就像一群小鸟在歌唱自己喜悦的心曲。约莫一小时后,就到了我们十分期待的——深圳锦绣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村!顿时,整个文化村的门口爆满了欢呼声。 走进大门,呀!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两列身穿喜庆民族服装的迎宾,有的卖力地敲锣,有的大声呼喊,有的奋力地打鼓,直把我们当成了贵宾,真有趣!接着,我们到达百花广场进行升旗及游乐活动。其中最庄严的是“火炬传递”,整个传递活动虽然时间很短,却让我看到真正的奥运火炬。尽管我不能亲手摸摸它,但已心满意足。 下午,我们观看了大型民族文化剧《金戈王朝》:城楼是那么高

大壮观,人物表演是那么的刚直烈火,马儿是那么潇洒飞奔,音乐是那么富有情感!一幕幕高超跌宕的剧情让我的心吊到了嗓子眼!紧接着,我们在导游的指引下又参观了锦绣中华的“微缩景观”:雄伟壮丽的故宫、婀娜多姿的颐和园、庄严威武的少林寺、高大沉稳的黄鹤楼……令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尤其是那“故宫”,“午门”前站立着许多“士兵”,风趣多了。关于故宫,我还了解到一点: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所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为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五间房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个,房屋980座,共计8704间房间(此处的“间”是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成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瞧,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多宏伟! 不仅光看了这些,还有好多哩!高高耸立的千手观音、三十年代

第4章中国的民族与民俗课件

第4章中国的民族与民俗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回族 B.满族 C.壮族 D.珞巴族 2.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是() A.回族 B.满族 C.壮族 D.珞巴族 3.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汉族人口() A.约为7亿 B.约为10亿 C.约为13亿 D.约为15亿 4.对汉族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阴阳家 5.春节的节日活动持续的时间是() A.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 B.正月初一至十五 C.腊月二十三至初五 D.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 6.元宵耍灯起源于() A.秦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7.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盛行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8.端午节胡起源,最为广泛胡说法是() A.纪念屈原 B.源于腊祭 C.源于赛龙舟 D.源于避五毒 的活动 9.清以后端午之神被认定为() A.秦琼 B.尉迟恭 C.钟馗 D.张天师 10.钱塘观潮的最佳时节为() A.元宵节前后 B.清明节前后 C.端午节前后 D.中秋节前后 11.中秋节始定于()。 A.北宋 B.南宋 C.元 D.明 12.我国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的时间是()。 A.1986年 B.1989年 C.1997年 D.2001年 13.2009年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农乐舞出自()。 A.满族 B.回族 C.朝鲜族 D.蒙古族 14.素有“白衣民族”之称的是()。 A.满族 B.回族 C.朝鲜族 D.蒙古族 15.朝鲜族的()是佐餐的主要菜肴。 A.泡菜 B.咸菜 C.辣酱 D.豆瓣酱 16.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的是()。 A.《蒙古密码》 B.《蒙古黄金史》 C.《蒙古源流》 D.《蒙古秘史》 17.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的《江格尔》出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