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

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

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
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

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战前夕,江苏民众教育馆协助政府推行私塾改良,通过在塾师中建立改良私塾研究会等组织,规范私塾的教学秩序、教学内容,推动其改良教学方法,采取建立特约改良私塾、举办塾师训练班、进行私塾成绩展览、参与改良私塾宣传周等形式进行私塾改良,在私塾改良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江苏,民众教育馆,私塾改良

7-6241(2012)04-0028-06

1933年4月,江苏泰县《江泰日报》登载了一篇题为《某塾师》的文章,说的是作者目睹一位塾师教学的荒谬绝伦。这位塾师给学生讲课谬解甚多,如讲历史,“安史”二字,他说是唐史名;“安禄山”是山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者感叹道:这位塾师“以一知半解之徒,而坐拥皋比,误人子弟,真杀不可赦了”[1]。这位塾师的表现,或许是极端的个案,然在当时的塾师群体中,学识简陋、教法不良者,当不在少数,这种情形既不利于普及教育及教育的现代化,也不利于当局对基层进行思想控制,因而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国民党政府开展了私塾改良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江苏民众教育馆积极参与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国民党政府时期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构”,民众教育馆起源于江苏,并推广至全国。江苏民教馆不仅在全国成立最早,而且在数量上亦占绝对优势,是“全国民众教育馆之重心”[2] (pp.10)。

考察江苏民教馆的私塾改良,对于把握民教馆参与私塾改良活动具有典型意义,并进而丰富我们对于20世纪30年代私塾改良的认识。关于私塾改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私塾改良方面①,对于国民党政府时期民教馆的私塾改良,已有成果涉及较少。本文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私塾改良的背景

近代私塾改良,发端于清末。从清末到民初,中央和地方政府倡导改良私塾,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总体上看,私塾改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极为有限,未能改良的私塾仍大量存在。

国民党政权建立以后,取缔私塾的声浪一度甚嚣尘上。有人援引蒋介石“欲统一中国,必须统一中国青年的思想”的观点,认为私塾不取缔,“中国青年的思想……无统一之望”,进而号召教育界“做一个打倒私塾的大运动”[3]。如1928年大学院给《江西省取缔私塾暂行条例》备案,也多少流露了中央的态度[4] (p.519)。在江苏,1931年,省教育厅就取缔私塾的责权问题进行解释,指出各县取缔私塾之责权,由教育局长及督学切实负责[5]。不过,人们很快意识到,取缔私塾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数量庞大的小学生源,非现有小学所能容纳;既然如此,不如对私塾进行改良利用。江苏素称教育发达之省,然小学校数量仅能容纳学龄儿童30%,大多数儿童均须在私塾肄业。鉴于此,江苏教育厅开始将私塾政策由“取缔”向“改良”转移,采取登记、整顿、指导、检定等方法,

促使私塾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

在此过程中,江苏省政府通过颁发规程、条例,引导与规范私塾改良。1930年5月,省政府颁布《江苏省管理私塾暂行规程》,对私塾做出一系列规定。如私塾应遵守《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须有党国旗、总理遗像;私塾由所在地的区教育委员进行管理;私塾的设立,应向县教育局申请,获颁许可证之后方能设立;私塾的课程应以初级小学为准,分必修科和随意科,必修科为党义、国语、算术、常识及体育,随意科为音乐、美术、工作、农业、商业等;私塾的正式教材以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为限,补充教材以各县教育局指定的读物为准。私塾如违反规定,可随时取缔[6] (pp.2~4)。同年秋,省教育厅制定《江苏省各县塾师登记及检定暂行办法》,规定塾师要向县教育局登记,进行资格检定。检定的科目,包括党义、国语、算学、常识等。检定合格者,由县教育局发给许可状。对未能获得许可状的塾师,由县教育局予以取缔,其已设之私塾,亦一并封闭;检定合格的塾师,如若违背党义,或不服教育主管机关命令,或办理不善的,县教育局也有权撤销其许可状,查封其私塾[7] (pp.2~3)。1932年5月,省教育厅又公布《江苏省各县私塾改进及取缔简则》,重申私塾及塾师均须依限登记并接受检定。后来考虑到私塾的实际办学条件,省教育厅在课程方面做了让步,提出私塾至少应有三种科目:国语、算术及常识。为了帮助塾师掌握这些科目,省教育厅要求各县举办塾师讲习会,以训练塾

师,并进行考试检定。如塾师不出席讲习会或不参加检定的,应封闭其私塾。同时,省教育厅对积极配合改良的私塾,规定如办理确实改善者,改为代用初小或酌情给予津贴[8] (pp.122~123)。从1935年开始,国民党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将改良私塾列为施行义务教育的事项之一,敦促各地厉行改良私塾,江苏的私塾改良由此进入高潮阶段。

在江苏各县,1930年前后,即有对私塾及塾师进行检定之举。如1928年春,泰县政府颁布管理私塾及检定塾师条例,张贴告示于城乡,并令区公安分局转饬各保,调查塾师情况,作为检定依据[9]。泰县检定私塾的消息传出,引起塾师的极大恐慌,塾师们大都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各校高材生学习需要检定的科目[10]。在泰县娄庄镇,所有塾师不下百余人,其中不合检定标准的居其大半,这些塾师闻听需要检定的消息,有的潜逃,有的不敢报名,不待政府勒令,皆自行解散了[11]。1934年春,吴江县教育局确立视导私塾的方针,并训令所属自治区区长及公安负责人员,协助教育局改良私塾,对于辖区内的塾师,务必督促其改良[12]。1933—1937年,江都县教育局在城区及仙女庙等地进行塾师登记及训练,训练内容以国文、算术、教学法为主,兼学一点自然科学,训练时间为每期4个月,考试及格者发给结业证书,第一、二名聘用为小学教师[13] (pp.780)。总之,这一时期,各地陆续开展了私塾改良运动,并在1935年以后形成高峰。

二、建立私塾改良辅导机构

为了更好地参与私塾改良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江苏民教馆通过建立诸如改良私塾研究会、改良私塾委员会、私塾管委会、塾师研究会、私塾改进会、私塾改良会、塾师联合会等组织,依靠这些组织研究私塾改进事宜,辅导、训练塾师,从而推动私塾改良。在江苏镇江,1934年1月,省立镇江民教馆在城西施教区塾师中建立改良私塾研究会,成立之初有会员30余人。该会的主要工作是:其一,将国语、常识、算术三科确定为研究的中心,由施教区职员进行提倡、指导。其二,塾师欲加入本会须向教育局登记,在此基础上统一各私塾名称。其三,举办塾师讲习会,每晚7时至9时为讲习时间;塾师在讲习会听课期满,有证明书者,为基本会员;经向教育局登记,合格并领有许可证的塾师,由基本会员二人介绍,由干事会审查合格者,可以成为本会会员。其四,进行改良试验。该会曾就汪、田、吴、缪四氏的私塾进行改良试验,将其环境重新布置,墙壁加以粉刷或糊裱,并张贴各项标语,课桌排列,略仿学校形式,于5月30日起由施教区派职员,轮流前往进行教学,每周每塾代授笔算2节,常识1节。施行之初,塾师甚为怀疑,经过一段时间,也体会到新式教育的成效。在此过程中,塾师获得了示范、辅导。由于改良试验的成功,民教馆还将民众代笔、问讯处,分设于各私塾,工作由塾师兼任,将私塾改良与识字教育结合起来[14] (pp.30~32)。

在江苏东海,1934年11月,省立东海民教馆召集塾师谈话,提出组织研究会的意见,并拟定章程,登记会员。11月30日,召开了新浦塾师研究会成立大会,到会会员40人。该会的会员公约规定:私塾须切实遵行学塾历,改良私塾环境,须参加民教馆各项社会活动,严格考核学生成绩,尽量避免体罚,须按照教学时间讲授课程,缺席二日以上须请代课塾师,不沾染恶劣嗜好等。12月20日,该会举行私塾整洁检查评比,民教馆馆长及职员等均参加检查活动,王梅溪学塾、冯炳南学塾、张永清学塾分获第一、二、三等奖[15] (pp.68~69,71~75)。塾师研究会事实上成为东海民教馆改良私塾、整顿私塾日常教学秩序的组织渠道。

在私塾改良呼声日高的情形下,为了更有力地推行私塾改良,东海民教馆在1935年4月又组织成立城区塾师研究会,在会员问题上,它采取悉数加入的原则。成立之初,城区四镇(文庙镇、鼓楼镇、市桥镇、砚池镇)的会员39人,学童数447人,涵盖了城区的绝大多数私塾。在教学方面,东海城区塾师研究会制订了一些改良措施,如按照学生程度实行分组教学,加授教育部审定的课本,各科教学均须详细讲解而不只是一味诵读,国语、公民、珠算三科为必修课程,按照教学时间表授课,切实遵行学塾历,建立月考、年考等考试制度等[15] (pp.82,84~85)。

归纳言之,这一时期民教馆协助政府改良私塾,在塾师中组建改

良私塾机构,民教馆的职员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有的还担任常务干事,实际操控着研究会的事务,有的干脆附设于民教馆。东海民教馆即公开指出,城区塾师研究会为该馆附属组织,馆方处于视导地位;研究会的印章也是由民教馆发给[15] (pp.83,85)。可见,民教馆与研究会的关系之密切。这些私塾改良组织,不但发挥了在业务上改良私塾、训练塾师的辅导作用,而且还具有对私塾进行管理的某些职能。

三、改良私塾的主要方式

江苏民教馆改良私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建立特约改良私塾,举办塾师训练班,进行私塾成绩展览,参与改良私塾宣传周,等等。

1.建立特约改良私塾

所谓特约改良私塾,即选择几个或若干个私塾进行改良试验,为附近私塾作示范,引导、推动其他私塾进行改良。

1931年10月,省立镇江民教馆范公桥实验区曾与柳氏私塾订立合同,建立柳氏改良私塾。在设备方面,将其改成小学教室,学习用品由民教馆方面筹备,房屋亦由民教馆代为维修;在课程方面,增加国语、算术、常识(党义)三科;在教学方面,除由塾师个别教学外,每日下午范公桥实验区的职员还要前去讲授常识教材,一方面向学生灌输新知识,另一方面也给塾师教学方法的示范;在管理方面,引导特约私塾做好清洁比赛、学业比赛等事项的示范;并且规定,特约改良私塾如遇实验区集会、纪念周等活动,塾师及学生

均须参加[16] (pp.60)。

在江苏铜山,1934年4月,铜山县民教馆与塾师改进会联合确定17处特约私塾,共同承担视察、指导责任。指导的内容:一是由民教馆发给特约私塾牌,每塾须悬挂党国旗及孙中山遗像等。二是各塾暂分甲乙两组,甲组相当于四年或六年小学,乙组以识字读文为主,年限不定,两组合为一级;甲组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公民、体操、唱歌、美术、劳作等八科;乙组课程为教方字、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诗经、书经、易经、左传、古文、纲鉴等;三是民教馆参与私塾的教学,将常识、公民、音乐、体操暂定为补充课程,各塾学生定期来馆听补充课程;四是各塾的教学文件由民教馆统一拟定格式[17] (pp.40~41)。

从江苏各民教馆建立的特约改良私塾看,特约私塾的课程接近于学校,教材也注意选用教育部审定的课本;民教馆通常还会派员前去进行教学示范,以训导塾师,所任课程大多选择传统私塾所缺乏或薄弱的科目,如常识、算术等;有时民教馆还组织特约改良私塾举办整洁比赛、学艺比赛等活动,借以增强对这类私塾的指导,并对其他私塾产生引导、典范作用。

2.举办各种塾师训练班

改良私塾的关键之一在训导塾师。1932年,江苏省教育厅明文要求各县教育局应举办塾师讲习会以训练塾师,并将之与塾师检定挂钩[18] (pp.122)。此后,特别是1934年、1935年省方加大推行力

度之后,江苏各地开始重视对塾师的训练。从1934—1937年间,江苏的民教馆纷纷举办各类塾师训练班,以参与改良私塾运动。在镇江,1934年6月起,省立镇江民教馆在中心施教区举办了为期六周的塾师讲习会,讲习内容主要是公民、常识、算术、训育法等,听讲塾师有28人[19] (p.18)。同月,该馆又在城西实验区举办塾师讲习会,参加塾师42人,学习科目为公民常识、教学法、算术、民众教育等,教员由馆方职员担任,讲习均安排在晚间进行。除听课外,塾师还要到指定地点实习,并参观省会的优良小学[20] (pp.32~33)。

从1934年春开始,江苏泰县分区举办塾师训练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江苏省政府指定宜兴、昆山、南通等县,试验以农教馆长兼任区长,试行“政教合一”[21] (pp.209~210)。不过,有资料表明,江苏的“政教合一”试验并不仅限于上述三县。在泰县,“政教合一”的尝试似乎就早于全国及省方的规划。至迟1934年1月,泰县民教馆已与区公所合并,区长即是馆长[22]。由此,区公所举办的塾师训练班,其实即为民教馆所办。如该县第四学区塾师训练班,于1934年9月10日开始授课,至10月初结束。毕业考试科目包括教育原理、教学法、公民训练、历史、卫生、美术、国音、应用文、公民、党义、笔算、自然、劳作、教育组织法、新式标点、音乐、珠算、国语、地理等19门[23]。可见,授课的科目相当广泛。此外,训练班还组织塾师参观实习。

为了有力地施行塾师训练,民教馆大多会借助行政的力量。如1935年2月,省立南京民教馆举办的下蜀塾师训练班,即采取与句容县教育局合作的方式。下蜀是南京民教馆在句容县的实验区,该区就读于私塾的学生数,是学校的学生数的2倍多。基于此,该馆联络县教育局合办塾师训练班。训练利用寒假期间进行,时间从2月17日至3月2日,为期两个星期。训练课程有党义、教育概论、教学法、训育问题、课程与教材、民众教育、私塾行政、常识、算术、地方自治及保甲运动、合作概论、农业改良、体育卫生、精神谈话等,其中课时较多的是训育问题、常识以及精神谈话。参加训练班的有全区15个乡镇的46名塾师,各科教学结束时,分别举行了考查,考查合格的塾师高达89%[24] (pp.13~16,33,37)。区内私塾经过改良,面貌为之一新,都能略具学校功能,且能兼办民教事业,如办理成人识字班,介绍优良品种,设立询问代笔处等[25] (p.28)。这一时期,各种塾师训练班大多由民教馆组织,在1934年之后,不少民教馆举办的塾师训练班,注意联络地方行政部门,以减少工作阻力,提高塾师训练的成效。这些塾师训练班对于塾师业务的增进,尤其在掌握一些近代新知识和教学法方面,显然有一定的帮助。

3.举行竞赛、展示及集合训练

民教馆不但从教的角度,注重训练塾师,而且还举办学生的学艺竞赛、成绩展示及集合训练,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私塾改良。具体方法:

其一,举行各项学艺竞赛活动。1934年10月至1935年6月,省立镇江民教馆在城西施教区举办私塾学生学艺比赛,项目包括大字比赛、小字比赛、故事比赛、新生活常识测验等,参加学生数累计223人[26] (p.63)。1936年11月,在城西区举办了私塾书法比赛,计有27处私塾参加,参与学生88人[27] (p.96)。在镇江民教馆的高资施教区,1934年11月,举办了首届私塾学生学艺竞赛[28]。次年5月,在高资区,该馆举办了私塾学生演讲比赛。演讲分甲、乙两组,程度较高者入甲组,程度较低者入乙组。演讲范围,甲组以爱国为题材,乙组以卫生为题材[29]。在省立徐州民教馆的壩子街实施区,该馆于1934年12月举行了改良私塾与民校、简易小学的联合说话比赛会,共到学生200余人[30] (p.15)。这些竞赛活动,一方面起到引发学生兴趣、指导他们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督促塾师改良教学。

其二,举办私塾学生成绩展。1933年11月,省立徐州民教馆壩子街实施区举行改良私塾学生成绩展览比赛会,参展的有6处私塾,师生150余人。参展物品,有习字、图画、手工等100余件[31] (p.14)。1935年11月,省立镇江民教馆高资区在举行学艺竞赛的同时,组织参加学艺活动的12处私塾,在简易小学礼堂,展览各自学生的成绩。这些成绩共261件,分作文、算术、常识、书法及其他五个部分陈列,共计展览了三天[32] (p.141)。1937年1月,

镇江民教馆在城西区黄泥滩蓬户教育办事处,举行私塾成绩展览会,有24处私塾参加,共陈列学生的国语、习字、作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卫生、常识等科练习簿,以及劳作美术作品,共计976件[33] (p.97)。

其三,对私塾学生实施集合训练。1936年2月至4月,省立南京民教馆在施教区内,针对许多私塾仍然抱残守缺,不知改进的现状,特地订定了办法,每逢星期六对私塾学生实施集合训练。施教的内容,以音乐、自然、社会、常识、体育为限;施教的方法,采用讲演、实验、教育电影、教育戏剧、幻灯等方法。集合训练前后进行4次,累计训练学生586人[34] (p.56)。从该年2月起到年底,南京民教馆举办的私塾学生集合训练,大抵每月都要进行,少则2次,多则4次;训练内容基本上都是传统私塾所忽略的科目,如常识、公民、音乐、卫生等;训练方法注意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形式,如电影、幻灯、实验、讲演、远足等,“寓教于乐”,切实改进私塾教学,并将室内教学与户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35]

(pp.60,59,56,63)。

除上述形式外,江苏民教馆的私塾改良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如,参与改良私塾宣传周活动。1933年4月,在全省改良私塾宣传周期间,省立徐州民教馆召集壩子街实施区各塾师参与徐州改良私塾宣传周活动[36] (p.19)。此后规定,每两周举行私塾宣传纪念周一次,由民教馆职员报告时事及党义常识,并督促塾师改良办学环境,

改用新式教材[37] (p.20)。省立镇江民教馆及镇江县立民教馆在全省改良私塾宣传周期间,分别在镇江城内外举行露天演讲或化装演讲[38]。又如,实验“导生制”以辅助私塾算术教学。省立徐州民教馆在壩子街实施区,每星期三上午都要召集各私塾学习算术的学生来区合上算术1小时;每星期再派员分赴各私塾订正指导1次。1935年4月,该区为扩大教学效率,采用“导生制”,即在各私塾中指定算术程度较好的“导生”1人,负责教授各塾初学算术的学生,实验下来,成效颇佳[39] (p.14)。民教馆还注意利用私塾接近民众的特点,将之作为推行民众教育的帮手,如在私塾设立识字班,聘请塾师担任教师,酌量给予津贴;借助塾师与乡人关系密切的条件,通过塾师发起组织乡村改进会,等等。

通过对抗战前江苏民教馆参与私塾改良的考察,我们至少可得以下几点认识:其一,江苏民教馆协助政府改良私塾的活动,大致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34—1935年以后,在“政教合一”以及实施义务教育的背景下,采取与行政机关联手的形式或利用掌握的部分基层行政资源,使私塾改良的步伐加快。从其发展演变看,大体亦与抗战前国民党当局加强对基层社会思想文化控制的轨迹

相一致。其二,民教馆凭借自身的官方背景,通过在塾师中组建改良私塾研究会等机构,规范教学秩序,规定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法,其活动基本遵照省方的法令进行,细微差别在于,政府主要关心私塾的课程设置、课本采用等,换言之,在关乎教什么的大方向

上是否与新政权一致,是政府特别在意的;而民教馆虽也强调课程必须符合省方规定,然对私塾的教学秩序、教学方法、考试测验是否合乎现代教育之要求,似乎更为看重。其三,民教馆的私塾改良,不仅注意训练塾师,对私塾进行辅导,而且通过设立特约私塾,使其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还注重引导塾师从实际教学工作及实习中,体验到学识的不足和教学方法的落后,从而激发其要求改良的内在动力。当然,私塾改良相当复杂,在改良的过程中,各地敷衍塞责、抗拒改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据1936年9月的统计,江苏已改良的私塾,较之未改良者,仅占1/3,还有2/3的私塾尚待改良[40]。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私塾改良的成绩。资料表明,1930年,江苏有小学8346所,读小学的学生占学龄儿童总数的14.82%[41] (pp.165,169)。小学远少于私塾;至1936年,江苏的小学达11182所,学生1167538人[42] (pp.64,66),而同期全省私塾有24259所,学生436647名[43] (p.124)。虽然私塾仍多于小学,然私塾的学生数已经下降,加之部分私塾已获改造,江苏的私塾改良取得明显的成效,而这当中显然就有民教馆的参与之功。参考文献:

[1]于栋成.某塾师[n].江泰日报(第4版),1933-4-25.

[2]宗秉新.江苏的民众教育馆[j].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6期),1933-10.

[3]宋膺籙.取缔私塾问题[n].上海民国日报(第4张第2版),

1929-2-14.

[4][日]多贺秋五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民国编中[z].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5]苏教厅解释取缔私塾之责权[n].上海民国日报(第3张第3版),1931-1-30.

[6]江苏省管理私塾暂行规程[j].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42期),1930-5-20.

[7]江苏省各县塾师登记及检定暂行办法[j].江苏省政府公报(第531期),1930-9-1.

[8]江苏省各县私塾改进及取缔简则[a].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镇江:江苏省教育厅,1933.

[9]整顿私塾[n].泰报(第2版),1928-5-26.

[10]私塾恐慌[n].泰报(第1版),1928-5-22.

[11]私塾教师自行解散[n]泰报(第2版),1928-5-21.

[12]督学互换视导两要点[n].吴江日报(第2版),1934-3-12;县府奉令饬属协助改良私塾[n].吴江日报(第1版),1934-3-14.

[13]江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都县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4]城西第一年[j].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合期),1934-8.

[15]八个月来之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m].东海民众教育馆,1935.

[16]陈桥升.一个实验区二年半来努力记[j].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2期),1933-4.

[17]铜山县民教馆举办特约改良私塾[j].教育新路(第55、56期),1934-5-20.

[18]江苏省各县私塾改进及取缔简则[r].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镇江:江苏省教育厅,1933.

[19]教导事业之广泛的与集中的实施[j].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合期),1934-8.

[20]城西第一年[j].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合期),1934-8.

[21]江苏省指定宜兴、昆山、南通等县试以县立农民教育馆馆长兼任区长办法[j].江苏教育(第3卷第9期),1934-9-15.

[22]民教馆归并一区所讯[n].泰报(第3版),1934-1-21;公言.区公所与民教馆[n].泰报(第2版),1934-1-28.

[23]四区塾师班订期考试毕业[n].江东(第3版),1934-10-2.

[24]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举办塾师训练班经过报告[j].教育

辅导(第1卷第5号),1935-4.

[25]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三年来工作报告[j].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7.

[26]城西第二年[j].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合期),1935-8.

[27]省镇民教馆城西施教区私塾书法比赛揭晓[n].新江苏报(第2

张第6版),1936-12-2;城西第四年[j].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合期),1937-6.

[28]省镇民教馆高资施教区私塾学艺竞赛结束[n].新江苏报(第6版),1934-11-21.

[29]省民教馆私塾学生演说比赛[n]新江苏报(第2张第6版),1935-5-27.

[30]举行民校及学塾学生说话比赛[j].教育新路(第78,79期),1935-3-20.

[31]各改良学塾学生成绩展览比赛会[j].教育新路(第42期),1933-12-10.

[32]高资第三年[j].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合期),1936-8.

[33]城西第四年[j].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合期),1937-6.

[34]私塾学生的训练[j].教育辅导(第2卷第1期),1936-4.

[35]私塾学生之训练[j].教育辅导(第2卷第3期),1936-6;私塾学生的训练[j].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7;继往开来之私塾学生训练[j].教育辅导(第2卷第6期),1936-10;私塾学生训练的近况[j].教育辅导(第2卷第7期),1936-11.

[36]改良私塾宣传周[j].教育新路(第21期),1933-4-20.

[37]改良私塾之种种[j].教育新路(第23期),1933-5-10.

[38]昨化装讲演盛况[n].新江苏报(第6版),1933-4-11.

[39]各改良学塾实验“导生制”[j].教育新路(第89期),1935-6

-30.

[40]读苏省私塾统计数字[n].新江苏报(第2张第5版),1936- 9-29.

[4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

[42]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一辑,第108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43]贾子彝.江苏省会辑要[m].镇江:江南印书馆,1936.

public education institute and the reform of sishu:

focus on jiang su from 1930-1937

abstract: from the 1930s to the eve of anti-japanese war , jiangsu public education institute supported the government in the reform of sishu. by setting up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shu reform between the shushi, it had not only standardized the teaching orders and content , but also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with the ways of establishing special arrangements to reform the sishu, setting up the class of training shushi, exhibiting achievement of sishu and taking part in reforming sishu propaganda week, public education institute had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the movement of sishu reform.

key words: jiangsu, public education institute, the reform

of sishu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B10120102 毛文炜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自1940年被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大门之后,就一直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开始兴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人们开始试图拯救衰败的国家,一部分人开始维新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 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能够使一个国家和平的渡过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得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得变革更为持久。在中国最为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革命的先声。戊戌变法的主导者是资产阶级,发动变法的,目的一是为了挽救民族威望,二是发展资本主义。说到底也是为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候,维新派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希望能够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另外,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来发展资本主义,这次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变革社会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符合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是此次的改良运动却以失败告终。除了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有关。由于两千年封建主义经济牢固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地下,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不足以抵抗强大的封建阶级。维新派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维新派提出要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没有提出反帝。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当中,改良运动显得太过于温和,受到了强大的阻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运动,改良运动还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意义。l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讲话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了显著的作用”。[4]著名的老革命家和历史学家吴玉章也说过:“l898年戊戌变法以前,许多爱国的维新志士希望学习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和目本明治天皇的维新,要求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1958年纪念戊戌变法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言,高度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他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 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 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 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清初,颜元弟子遍天下,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清代戴震批判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主张教育去“私”解“弊”,救人之偏失。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进步教育家的楷模。 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颜元戴震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7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 第七集为什么背完就忘 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传统私塾教育有很多的疑问,我们有缘分,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有一些参与过这些传统文化学校的教学的这些老师跟我们一同来交流,我们共同来学习。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走错路,不要教错了,不要学错了。尤其是不能教错了,这是我们做传统文化私塾老师的本分,绝对不能够自以为是,自己发明创造,没有师承,瞎教乱教,那就麻烦了。今天,这位义工老师有一些自己的见闻,一块把它讲出来。我们大家一同来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按照经典,我们来看看,是对还是错。 班主任:老师,学生就是以前在一些传统文化学校做过生活老师,也做过教学,看到了很多的现象,就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因为自己有很多的疑惑。 陈老师:不敢当。 班主任:就有的孩子,他在传统文化的学校,他学了几年了,而且都十几岁了,但是就是一部完整的经典都没有,就不会背。 陈老师:他在学校背没背过? 班主任:背过。 陈老师:背过。学了几年之后你再让他背背不出来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都忘了。 班主任:对。一部完整的都背不下来。再就是他背了几年的经典,他还会跟老师顶撞。就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他跟生活老师顶撞,生活老师让他早点睡觉、关灯,跟他讲一些生活的这些常识。他不听,然后他跟老师顶撞,他说不听,然后还拿着【弟子规】来量老师,就说你哪一条没有做到,你怎么样,你凭什么管我。 陈老师: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头一个,传统文化的学校的孩子,背经典滚瓜烂熟,甭多了,再过也就是一两年吧,什么都忘了,你们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吧。 班主任:见到过。 陈老师:很多。原来四书五经都会背,后来什么都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这些孩子在背这个经典的时候就不如法,背的时候就有问题。你看背,我们讲要指读,而且这一遍,你不是会背,要背多少次?十次、百次,你们有一堂课叫【读书千遍】。大家一定要记得,是千遍不是百遍,所以要常常地温习,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这个孩子在背书的时候当时能记住,其实不要等两年,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多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增强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典型的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分析 1、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国精神”,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形成统一的民族精神,形成基本的价值观,认同美国这个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面,历史课程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中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发展为前提,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美国注重加强社会政治环境建设。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博物馆。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塔、罗斯福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独立纪念碑、航天航空博物观等全部免费开放,全国各地博物馆星罗棋布。建筑物的周围是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各种建筑物处处都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宣传,到处都渗透着美国“意识”。(2)实践性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政府和社会非常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性服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生存的能力。 (3)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社会化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国会、政党、教会、学校、企业、社区等都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重视个性的发展,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传统和底蕴。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德国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管理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重点始终与社会发展、国家政治和外交政策等重大问题保持一致,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民族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其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人权的教育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国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隐蔽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其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德国是多教派并存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以宗教化的形式存在于各类学校中。宗教在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上有重要作用,通过宗教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3)利用大众传媒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众传媒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极为迅速,德国高校特别重视网络建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中考语文作文学而推广之兼济天下素材

学而推广之兼济天下 2012年9月29日,一代禅宗大德,文化大师南怀瑾与世长辞,无数人为之哀恸。南怀瑾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声望,被视作一代宗师,是现代中国文化“引路人”。 1918年,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为求深研佛法,南怀瑾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三年闭关批阅佛教经典<大藏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致终生受益无穷。后来,南先生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 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刚开始,生活甚为清苦。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湾的第一部巨着<禅海蠡测>。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1969年,他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02006年7月1日至7日,年届九旬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吸引了各方人士。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把余热发挥到了极致。 素材运用:其实,不仅是大师需要闭关,我们平常人也都需要闭关。当你心情烦躁时,当你事业困顿时,当你运道不顺时,就有必要退居一室,屏息万缘,澄心凝虑,对自己的以往做一番反省。直到找出应对的策略。如此,当你出关之后,必能比以前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读后感_750字初中作文

《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读后感_750字《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内容充实、理论丰富,同时具有可读性较强特点的教育著作。书中介绍了大批生动鲜活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虽然反映的是美国学校的问题,但对我们同样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它使我们比较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成为一次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它使我们从书中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内涵里看到现实教育中的“自我”。不仅如此,当它帮助我们进入到“五彩缤纷”的教育世界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教会孩子们从学习中体验到其中的快乐。与此同时,该书还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众多的教育理论流派,以及如何有效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教育理论。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你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尤其是重新评价教育中的自我行为,这可能就是当前提出的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思想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教育的成功所在不是仅仅对知识的理解和将知识传授给有学习需求的学生,而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断地进行“研究性反思”。反思性学习是当今教育改革中倡导的教师教育思想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我们必须对当代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的学习,尤其是对“建构注意”思想进行“本土化”的思考。谈到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遵循着

“尊重”与“信任”的基本原则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教师的辛苦主要是由于对教育本身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够,以及教师对成功的认识缺乏深刻性,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更要提高自主性研究意识;教师不应该是一名教书匠,每一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明确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以指导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研究型”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富有生命力,更能充满激情。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革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大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斗争方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二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山革命1895年4月,甲午战争战败,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大,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高涨起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推行新政的谕旨。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工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革、图存的壮烈场面。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帝国主义及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的事,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戊戌变法不久便从顶峰跌入谷底,作为变法的主持人光绪帝被黜,变法策划人康有为流亡,沦为保皇派。尽管康有为为中国选择了维新之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选择康有为。改良派用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内反清情绪日益剧增,革命声势高涨,革命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中心。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象征是康有为,那么20世纪初则是孙中山的时代。 20世纪初,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其中包括原来参加维新运动的章太炎、杨笃生等人也都投身到革命的旗帜下。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相继产生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并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领袖人物。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汇集了新团体和新人物的精华,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领导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政党,其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之于众,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标志着革命的成熟而有了胜利的希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2-22 12:38 提问者:愿做一株红棉- 一级 最佳答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6-4 21:27 提问者:ty391421 - 二级 最佳答案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

中国古代“私塾”的发展与分类

中国古代“私塾”的发展与分类 前言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分为两大块,官学教育体系和私学教育体系,从可考证的时间上来讲官学发展早于私学发展,私学发展是自西周末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之后开始在民间萌生的。由于古代官学的设置极少触及到民间县级以下的民众,有时甚至有名无实,加之时兴时废,尤其是在改朝换代和战乱年代,官学极容易受到冲击而处于偏废状态,而私学则一直潜行并兴盛于民间,成为支撑民间教育的主体。私塾的是我国古代民间私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私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塾”的定义 “塾”的概念在古代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塾”见于《尚书·顾命》中“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这里的“塾”是指“门侧之堂”,是“宫门外两侧的房屋,为臣僚等候朝见皇帝的地方”①。 塾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机构最早见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②此处的“家有塾”中的“家”应当是二十五户人家组成的“闾”,因为《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保为闾,使之相爱”。据唐初大儒孔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另有《汉书·食货志上》记载:“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其中“左塾”、“右塾”是指门内侧两旁的房子。也就是说,“塾”最初是古代建筑中宫门或者闾巷大门两旁的房屋,而“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也”③,即在民间,有“里胥”和“邻长”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分别居于左塾和右塾之中对居于闾内的乡邻进行监督审查,并施行教化。这使得此时的“塾”成为一种民间教育机构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按照《学记》里面所讲,古代学校的设置,是由官府主持的从“国有学”到“家有塾”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而事实上,这一描述只是一套儒家思想教化的设想,在实际中并没有的得以付诸实践。但是,“家有塾”作为一种设立教育组织形式的思想为后来的私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表现为这一思想逐渐演化成私学的一种发展模式——“私塾”模式。 二由“塾”到“私塾”的概念分析 据上分析,“塾”的概念很早便已确知,然而“塾”的概念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却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即由“塾”到“私塾”的概念转变。关于“私塾”一词,有人曾认为“私塾这个称谓是清末有了学堂以后出现的”(郑起东),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据考证“私塾”一词遍及元代以后的古籍文献中,例如:“苏天爵《元名臣事略》卷十一云:‘公家房事妣夫人,曲尽孝敬,迨薨,移是以养寡姊,视政之休,未尝废,从戎亦橐駞负书以行,延师私塾’” ④,以及“《元史张达善传》云:‘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朱子四书者,皆遣从游,或开私塾迎之’”⑤。因此,“私塾”一词古已有之,而非近代之发明。 “私塾”是从“家有塾”的范畴中发展而来,但不同于“塾”,因为它已成为一种专门性的民间私学教育机构,而且这种专门性的民间私学教育机构在古代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化出多种类型。也就是说广义上来讲“私塾”是一种的私学发展模式,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表现形式。于是,对“私塾”本质上的分析认识便成为把握私塾发展的关键。 首先,私塾是由私人组织的设于民间乡党间的教育机构,具有民间自为性和普遍性。这 ①陈旭国:《尚书校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78页 ②《礼记·学记》 ③陈澔:《礼记集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01出版), ④转引自: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p22 ⑤转引自: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p22

亳州市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A卷

亳州市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丽水月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甲]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中国已与4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50余份“一带一路”相关合作协议。[乙]协议的主要内容分为8个部分: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双方积极行动、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共创美好未来,然而,美国总统却在国会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丙]同时大事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所谓“援助”。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评头论足 B . 截至 C . 大事 D . 给予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春节期间,打车需求量增加,正是网约车大显身手的时候,可是频频出现的打车难、打车软件乱加价,让人心堵,也凸显了供需矛盾。 B . 15日上午7时18分,在溪边下游发现了伤痕累累的、没有了生命特征的周炳耀,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人们伤心不已。

C . “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实施诈骗,他们采用的诈骗手段包括假链接、假客服、弹出窗口、网络诈骗等。 D .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统计数据显示,在德国的实体书店、网络书店以及电子书三种销售形态中,实体书店销售额始终占据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 B . 所谓诗学,就是将生活中可以成为诗的原料融合、升华、提炼到诗的境界,使之陶冶、熔铸、炼化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手段。 C . 由于文化断层已久,传统私塾教育失传,导致民间各种“读经教育”由于缺乏引导和规范,甚至带有愚昧的宗教色彩。最流行的“弟子规”、“老实大量纯读经”等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极为荒唐野蛮的愚民“读经教育”。 D .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的高水平决定了供给能力大小,创新不仅体现在研发上,还体现在营销方式及产品质量追溯和售后上。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

2020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假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这样谈论“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要上课,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给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 潺潺不断的水流,这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才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第二点是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

中国近代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近代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 日语142 吴焱 21214217 一、背景 1、外因 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 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过程 1、早期维新运动的兴起 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他们主张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竞争。然而因为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没有成功。 2、关于《万国公报》和强学会的建立 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正在北京应会试。听到与日本议和,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文 山东工商学院学院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班级:计科142 学号:14171228 姓名:张敬伟 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维新派积极和封建守旧势力派展开斗争,传维新思想。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的传播,形成变法的维新的思潮,并展开一场变法的维新的政治活动——百日维新。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地: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由于时代的条件的关系,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这个两个目地都没有达到。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到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位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的改革;不能认识到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势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2016年2月15日下午,听徐建顺老师讲中国古代教育,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讲《顽童闹学堂》那一段特别精彩,原来,在顽童闹学堂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听完他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误会中国古代的教育了,西化的教育把我们害惨了!下面的内容是我做的听课笔记,文中许多观点是随手记录徐老师所讲,也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本意不完全一致。老师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录得很匆忙,语言有些零乱,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与批判。 一、中国古代教育总的特点是“人”的教育 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三类:1、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2、化人教育——以熏陶为主要形式3、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 从结构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面。大的也可分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 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目标是成人、化人、立人,今天的教育有的说法是培养考试机器,有的说法是培养劳动大军,有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比较起来,哪个更科学呢?

二、中国传统蒙学的力量,让农村也很有文化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母亲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礼记》上就记载了从胎教说到出生的养育常识,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养成人的中正,主要是性情习惯的培养。 4-7岁的孩子,则要进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徐建顺老师说,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是中国蒙学的教育目标。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教生活的教育。根据对一些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的采访,可以得知,孩子们到蒙馆里读书时,发现《三字经》和其他歌谣,都是母亲教过的。在中国古代,蒙馆先生、学馆先生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蒙学馆的教育目标主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养成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是极少一部分孩子要达到的,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了这个要求,先生就会推荐他到学馆。《官场现形记》里有类似这样的记载。没有这份资质的,所谓的知识学习就此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没有规定,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能读书。从先秦到明清,都有穷苦人家读书出来的例子。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一个家族一定会有富人,富人有三件事必做,修祠堂,修路,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私塾教育】 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有提到,孩子背书的方法,可以用这个读一百遍背一百遍。 陈老师:四门功课,读一百遍背一百遍,自己要能正体字默写,还能够把它讲解出来大意。 传统文化老师:有家长来信呢就讲到,说有一个学校,他们这个学习的方法叫做“一三七”学习计划,这“一”呢,是一天读十分钟,“三”呢,是读三种经典,“七”呢,是读七天,也就是说每一天读三种经典,每一种经典读十分钟,然后读七天,用这种方法。 陈老师:这个时间不够,如果说三种经典,每天都读十分钟的话,才半个小时啊,二十四小时其它时间做什么呢?这个时间远远不够啊;第二,三种经典在同一天来背诵,这个也不好,师父常常教给我们,这个经典哪,他还没记住,下一部又来了,下一部没记住,再下一部又来了,他脑子是糊的。 传统文化老师:那这个家长就问,像我们这种,一种经典读一百遍背一百遍,孩子会不会枯燥啊? 陈老师:孩子会不会枯燥,你通过实验就够看得出来,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我想是应该站在这个成年人这个角度,孩子会不会枯燥啊?其实啊孩子的心呢,他很接近纯净纯善,当然现在的孩子那就另讲了,就像你们说的三岁都管不了,他那心里边脑子里都是糊的啊,那是另当别论,总的来说呀,孩子应该是心比较安定的,那么读一百遍背一百遍目的何在呢?让他保持他现在这种清净心,是这个意思,他小时候心清净啊,受污染少啊,让他保持住,你说他会不会觉得枯燥啊?不会!什么人会觉得枯燥呢?心里边杂念欲望很多的人会觉得这个枯燥,他本身就比较清净,本身比较清净哪里来的枯燥啊,古人一直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以污染的心、大人的心去揣度他,你那个教不好,你说这一天背三部经典,好像是不枯燥的,其实你把他的定力破坏了,背书为什么?这是最原始的问题呀,不是为了不枯燥啊,不枯燥是为什么?这讲不通嘛,所以这些都是西方人的、现代人的这些非常错误的观念,你去问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