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革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大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斗争方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二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山革命1895年4月,甲午战争战败,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大,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高涨起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推行新政的谕旨。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工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革、图存的壮烈场面。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帝国主义及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的事,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戊戌变法不久便从顶峰跌入谷底,作为变法的主持人光绪帝被黜,变法策划人康有为流亡,沦为保皇派。尽管康有为为中国选择了维新之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选择康有为。改良派用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内反清情绪日益剧增,革命声势高涨,革命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中心。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象征是康有为,那么20世纪初则是孙中山的时代。

20世纪初,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其中包括原来参加维新运动的章太炎、杨笃生等人也都投身到革命的旗帜下。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相继产生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并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领袖人物。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汇集了新团体和新人物的精华,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领导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政党,其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之于众,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标志着革命的成熟而有了胜利的希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也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唱了挽歌。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逐渐把辛亥革命的成果抛到脑后,形成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局面。军阀混战,政治失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近代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向下沉沦的局面,这时候到了谷底。辛亥革命的最后的失败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其次,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第三,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因此,说到底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帮助贫苦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才能调动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党成立之后不久,就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列入党的行动纲领。1927年8月党的“八七会议”,不仅决定武装斗争,而且决定同时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并对土地革命的若干政策作了规定。然而,要彻底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必须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这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对党的土地革命路线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改良派与革命派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对基本矛盾中派生出来的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他们之间的分歧反映了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不同,但双方都在为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建立近化的制度、国家和社会,因而又具有一致性。

(1)改良派与革命派是在统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2)改良派与革命派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反帝是他们共同的旗帜,但对帝国主义都有软弱性和妥协性。(3)改良派与革命派都取法与西方,向西方学习。(4)改良派与革命派都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反封建是二者的奋斗目标。

但是,历史的潮流不容逆转,最终由于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将改良派派推上了革命道路,使两大运动走向合流,并因此完成了结束清王朝的历史使命。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文 山东工商学院学院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班级:计科142 学号:14171228 姓名:张敬伟 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维新派积极和封建守旧势力派展开斗争,传维新思想。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的传播,形成变法的维新的思潮,并展开一场变法的维新的政治活动——百日维新。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地: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由于时代的条件的关系,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这个两个目地都没有达到。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到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位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的改革;不能认识到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势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B10120102 毛文炜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自1940年被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大门之后,就一直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开始兴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人们开始试图拯救衰败的国家,一部分人开始维新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 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能够使一个国家和平的渡过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得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得变革更为持久。在中国最为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革命的先声。戊戌变法的主导者是资产阶级,发动变法的,目的一是为了挽救民族威望,二是发展资本主义。说到底也是为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候,维新派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希望能够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另外,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来发展资本主义,这次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变革社会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符合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是此次的改良运动却以失败告终。除了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有关。由于两千年封建主义经济牢固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地下,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不足以抵抗强大的封建阶级。维新派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维新派提出要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没有提出反帝。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当中,改良运动显得太过于温和,受到了强大的阻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运动,改良运动还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意义。l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讲话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了显著的作用”。[4]著名的老革命家和历史学家吴玉章也说过:“l898年戊戌变法以前,许多爱国的维新志士希望学习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和目本明治天皇的维新,要求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1958年纪念戊戌变法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言,高度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他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 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 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 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 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 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 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 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北平西南宛平县;日军借口一名士 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被拒绝,随即进攻中国守军第29路军还击;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抗战爆发后: ①八一三事变:1937年;上海;日军越过两军对峙线,中国守军还击;淞沪会战开始。 ②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始,淞沪会战后;凶残的法西斯暴行引起了中国和全世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革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大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斗争方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二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山革命1895年4月,甲午战争战败,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大,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高涨起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推行新政的谕旨。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工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革、图存的壮烈场面。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帝国主义及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的事,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戊戌变法不久便从顶峰跌入谷底,作为变法的主持人光绪帝被黜,变法策划人康有为流亡,沦为保皇派。尽管康有为为中国选择了维新之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选择康有为。改良派用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内反清情绪日益剧增,革命声势高涨,革命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中心。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象征是康有为,那么20世纪初则是孙中山的时代。 20世纪初,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其中包括原来参加维新运动的章太炎、杨笃生等人也都投身到革命的旗帜下。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相继产生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并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领袖人物。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汇集了新团体和新人物的精华,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领导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政党,其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之于众,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标志着革命的成熟而有了胜利的希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2-22 12:38 提问者:愿做一株红棉- 一级 最佳答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6-4 21:27 提问者:ty391421 - 二级 最佳答案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与改良问题分析短短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大陆上就发生了数次影响国民命运的历史事件,从1840年到1949年,究竟是革命还是改良,我们只能从各个方面分析讨论。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即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这就是改革与闭塞的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不但对中国的经商贸易有所动摇,而且西方的思想文化也蜂拥而至。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交替时期思想界出现的一大进步。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却不能触及封建制度,“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这种将道势对立起来的观念,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篱,也使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处在一个肤浅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形下,国内的农民阶级似乎有所改变,于是,就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但它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已经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它的事迹及它提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提要 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 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 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 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 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 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因为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且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依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

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总结和感悟

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总结和感悟 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风雨,外有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掠夺,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中国近代化的道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改良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百年屈辱,中国几近亡国,但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得不归功于近代历史上的众多仁人志士,是他们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捍卫了民族独立和实现了民族解放。他们分别是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等。我华夏民族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探索下,不断汲取经验和吸取教训,才有了今天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正确道路。在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今人讨论的。 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张走改良道路。 维新派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从“器物”提升到“制度”高度。他们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西方制度在日本的建立,让日本在十几年内就一跃而起,这激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兴趣。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形成了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百日维新。 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一部分人的思想更加激进,他们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选择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这正是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根本不同点。

试论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关系

试论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关系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国门,也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因而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在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彻底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注义的统治、压迫及剥削,从而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社会混乱,人民贫困。中华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废除帝国主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解决上层

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首先解决政权问题。 马列主义理论也向我们提示,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才能使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才能获得民族独立,才能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才能在经济上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清除封建主义落后的腐朽文化,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中国革命的第一历史任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主要是依据中国国近代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其具体发展来决定。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就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这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所面临和必须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中国近代百余年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在那个矛盾极度尖锐、关系错综复杂的的年代里,没有暴力革命的彻底性,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 当然,任何国家的革命斗争采取何种形式、走什么道路,都取决于所在国的国情。中华民族在1840年以来,遭受到帝国主义国家譬如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一系列侵略,救亡图存,刻不容缓。基于此,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秉承“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的封建地主阶级首先进行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他们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其主观上并不希望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反而会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因而其失败具有必然性。 即便是由早起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也难逃失败的厄运。因为即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进步意义,可面对强大的封建、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温和的改革是不能消除封建制度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的。 反观辛亥革命就截然不同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此,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显著发展。即便是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乃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是历史无法抹杀的。 改革与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对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具体情况下,“革命”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只有在革命的基础上才能继续进行,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同时,这一点也早已由历史向我们证明。

近代我国百年(1840_1949)革命探索历程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1.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2.1900 义和团运动: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 3.1898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想通过变法将中国引向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 4.191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5.1915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2.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革命形势焕然一新。 3.1926-1927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4.1927武昌起义及秋收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5.1927年10月井冈山会师,建立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6.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7.1934-1936红军长征:粉碎了反动势力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共产党的基干力量,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8.1936“一二·九”运动及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爆发的一次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又称双十二事变。 9.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1945-1949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详细如下:

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革

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革 革命从广义上讲,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本质;而改良是在保持统治阶级统治的条件下,渐进的、局部的改变某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不良现状的行为,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对比两者改良比较温和,而革命就比较暴力,比较血腥。但是,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使得改良具有不彻底性,而革命相对就比较彻底。并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等,我认为近代中国更适合走革命的道路。 近代中国由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战争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近代中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腐朽不堪的清政府统治阶层的绝大多数人士都拒绝接受新鲜事物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加之当时清政府后期相当腐败,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严重阻力,必须通过革命的道路将之剔除,因此就有了辛亥革命。 在发生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也做过很多次改良,如在技术与经济上的改革——洋务运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维新变法,以及打着“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的清末新政。这三者都是在近代中国进行的改革,由于统治阶级不肯放弃自身已获得的利益,注定了这些改革不能彻底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甚至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他们的作用是微乎其微,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都没有跨越一个脚步。相较改革来说,虽然辛亥革命由于袁世凯窃取果实而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新的国家、新的制度,这是中国转变的

一个很好的开端。除此之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赶走了外来侵略者,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以人民利益为先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轨道。 总的来说,我觉得革命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下是更适合的。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了,加之当时的世界潮流与国际形势通过改良适应那是行不通的,只会使中国走向阴暗的角落;而且一个腐朽的政权形式加上一群腐朽的统治阶层使得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如此的灰暗,不堪入目,这样的政权就是要通过革命的道路被推翻才能使中国走上新的道路。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 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辛亥之年,武昌首义,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数月之间,江山易色。短短的4个月中,并没有经过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退出了历史舞台。可见,清廷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革命已是民心所向。 然而,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皇帝,却未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国家依然处于虚弱和无序状态。在国际上,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逼签屈辱的“民四条约”,到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而未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中国依然是一个被人欺侮的国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简答题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 (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中国******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简答题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 (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