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5-二甲基吡唑67-51-6

3,5-二甲基吡唑67-51-6

3,5-二甲基吡唑67-51-6
3,5-二甲基吡唑67-51-6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如曲霉属、青霉属及镰孢属,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易引起人和动物病理变化和生理变态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证实,真菌毒素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可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部分真菌毒素已被证实具有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的“三致”作用。据世界粮农组织(FAO) 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遭受真菌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千亿美元。 几种典型的真菌毒素及其危害: 迄今发现已有300 种真菌毒素,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等。不同种类的毒素有各自的特点及危害。 (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 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AF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包括B1,B2,G1,G2,M1,M2,P1,R1等十七种异构体。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荧光,根据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AFT耐热,加热到280℃是才发生裂解而破坏,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很难将其清除。AFT 在中性、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PH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钠盐,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能形成带有荧光的AFT。 1、易受污染的食品 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主要受污染的食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籽、大米、小麦、大麦及豆类及其制品。其中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污染严重,其次是大米、大麦,豆类很少受污染。 2、对人体的危害 AFT按急性毒性分级属于极毒类,其LD50为0.24~0.32mg/KgBW(雏鸭)对人主要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脑病。 黄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发生在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表现类似雷耶氏症,如1963年发现于泰国的神经系统疾病,每年泰国有几百名1-13岁的儿童,由于类似于雷耶氏症的急性脑病和内脏脂肪变性而死亡。 大量的动物试验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只是由于缺乏有力的人类流行病学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将黄曲霉毒素定为人类的可能致癌物,但由于黄曲霉毒素可以引起几乎所有实验动物的癌症,包括灵长类动物,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Ⅰ类可能致癌物。 (二)赭曲霉素(Ochratoxin ,OT) 赭曲霉素是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的某些种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基本结构为苯甲酸异香豆素,包含7 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 在自然界分布最广泛,毒性最强,对人类和动植物影响最大。它是一种稳定的无色结晶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和碳酸氢钠溶液,微溶于水,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绿色荧光。OTA的溶点为134℃,其甲醇溶液在冰箱中保存一年而不会分解。赭曲霉素耐热,焙烤只能使其毒性减少20%,蒸煮对其毒性不具有破坏作用。 1、易受污染的食品 赭曲霉素的产毒菌较多,包括赭曲霉、疣孢青霉和碳黑曲霉,在自然界分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 I 1. 前言…………………………………………………………………………………………… 1 1.1 吡唑类化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1) 1.2 吡唑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2) 1.3 吡唑并嘧啶的合成与研究进展 (3) 2. 实验部分 (4) 2.1 试剂和仪器 (4)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 2.1.2 实验仪器 (5) 2.2 实验原理 (5) 2.3 实验操作 (6) 2.3.1 N-芳基-4-氰基-5-氨基吡唑的全合成 (6) 2.3.2 4-氨基吡唑并[3,4-d]嘧啶的合成 (7) 3. 结果与讨论 (8) 4.谱图与结构特征 (9) 5. 参考文献 (11) 6. 致谢 (13)

一前言 1.1吡唑类化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当今世界,杂环类农药以其灵活多变的结构和高活性、高选择性、低毒而与未来农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成为化学农药发展的主要趋势。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杂环化合物在医药、农药的研究开发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而吡唑类化合物因其作用谱广、药效强烈等特点更是受到大家的关注。它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许多吡唑基团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除草,杀菌,抗肿瘤和抗真菌活性等,而且因其高效,低毒以及吡唑环上取代基可以多方向的变换[2],在各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医药方面,吡唑类衍生物而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医药上具有抗肿瘤,消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功能。相关文献报道了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预计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氰基-5-氨基吡唑也可以发生同类的反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药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合成药效高、针对性好、副作用小并且使用方便的药物,成了众多制药工作者们努力的方向。而自从含吡唑环的退热药安替吡林发现后,化学家纷纷投入对吡唑类化合物的研究,从而开发出了一系列含吡唑环的药物。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类: (1)作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的抑制剂 Kobin等人的研究表明,一些吡唑衍生物作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 性激酶(CDKs)的抑制剂[3],如1-1. 治疗肿瘤、严重炎症、风湿性 关节炎等;Palol[4]等人的研究表明一些吡唑衍生物对CDK2/A具 有显著的活性,可以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2)作为脂氧化酶抑制剂[5-6],用于消炎药、止痛药等 Huang报道,5-芳基吡唑啉酮及1-芳基吡唑类化合物可以作为脂 氧化酶抑制剂(oxygenase enzymes inhibitors),例如1-2,可用作 消炎药、止痛药和退热剂。 (3)心肌撕裂素活化酶蛋白激酶抑制剂[7]。 心肌撕裂素活化酶蛋白激酶(MAPK)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传导系统之一,参与传导生长、发育、分裂、分化、死亡等多种细胞过程。这些MAPK能被多种炎症刺激所激活,并对炎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控作用。Nobuyoshi报道了几种可以用来作为MAPK抑制剂的含吡唑环的化合物,可应用于治疗炎症、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疾病中有疗效;(4)环氧合酶抑制剂,是一些炎症的有效疗物[8-9]。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 具有环氧合酶和过氧化物合成酶双 重酶的功能目前发现该酶有两种亚型,即COX-1和COX-2。近年来, 欧美等国家的科研人员对COX-2作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COX-2

5-甲基吡嗪-2-羧酸的合成

5-甲基吡嗪-2-羧酸的合成研究 关键词:5-甲基吡嗪-2-羧酸;合成;三乙胺 摘要目的:研究5-甲基吡嗪-2-羧酸的合成方法。 方法:以2,5-二甲基吡嗪和N-氯代琥珀酰亚胺为原料,经氯代、酯化、碱解、氧化四步反应合成5-甲基吡嗪-2-羧酸。 结果:合成的5-甲基吡嗪-2-羧酸的总收率为52.0%,结构经元素分析,MS,1HNMR确证。 结论:设计的合成路线合理,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适合于工业生产。Synthisis of 5-methylprazine-2-carboxylic acid Han guang(Kaifeng Medical Coll ege,Kaifeng 475001) han Baolai(Kaifeng Medical Coll ege,Kaifeng 475001) ABSTRACT OBJECTIVE:To synthe size 5-methylpyrazine-2-carboxylic acid.METHOD:5-methylpyrazine-2-carboxylic acid was synthesized from 2,5-dimethylpyrazine and N-chlorosuc cinimide by chlorinating,esterification,alkalisis and oxidation.RESULTS:The yield of the 5-methylpyrazine-2-carboxylie acid was 52.0%.The final p roduct was identified by element analysis,MS and 1HNMR.CONCLUSION:This is a good way to produce 5-methylpryrazine-2-carboxylic acid with t he mild condition and a relative high yield. KEY WORDS5-methypyrazine-2-carboxylic acid,synthesis,triethylamine 5-甲基吡嗪-2-羧酸(Ⅰ)是合成第2代口服降血糖药格列吡嗪(glyp izide),新型抗高血压药acipimox的关键中间体[1,2]。通常的合成路线为:将2,5-二甲基吡嗪(Ⅱ)用过氧化氢氧化成N-单氧化物,再与醋酸酐作用生成2-乙酰氧甲基-5-甲基吡嗪(Ⅳ),继而碱性水解得2-羟甲基-5-甲基吡嗪(Ⅴ),经高锰酸钾氧化得到(Ⅰ),收率为18%[3~5]。亦有直接用(Ⅱ)、2-氯甲

3,5-二甲基吡唑生产工艺规程

3,5-Dimethylpyrazole生产工艺规程 一、产品名称、结构式、分子式 1.产品名称:3,5-二甲基吡唑;3,5-Dimethylpyrazole;C.A.S No.67-51-6 2.结构式: N N CH 3 C H 3 H 3.分子式:C5H8N2 4.分子量:96.13 5.性质(理化): 白色结晶,熔点108℃,溶于水及丙酮、易溶于乙醚和苯。D/26=0.8839 二、产品质量标准 三、产品用途 应用于有机中间体的合成。 四、生产工艺流程 4.1反应方程式:

N N CH 3 C H 3 H 4.2工艺流程: 4.3操作方法: 4.3.1配料表: 4.3.2投料基数:

4.3.3操作方法: A.投料前检查工作: 首先检查反应釜的传动是否正常、减速机是否需要加油,检查釜底放料阀门及釜上各阀门是否灵活好用,再检查循环系统、真空系统、加 热系统是否正常,能否满足生产条件的需要,如有问题及时解决。 B.投料准备及方法: 首先班长开领料单去库房领料并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即分析检验单据、标识、包装完好状况、数量等)将符合要求的原料从仓库领出原料, 备在投料位置待用。 还要准备好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其他材料:如胶管、滤布、周转桶、包装物等,存放在规定的地方备用。 C.投料顺序 水 D.投料反应控制: ①检查设备清洗是否干净。 ②3000L反应釜投水1500kg,搅拌下投水合肼80%330kg,高位槽抽乙酰丙酮500kg备用。 ③在15℃左右滴加乙酰丙酮,并用冷循环水控制温度20℃以下滴加,滴毕保温反应(20℃以下)1小时,再冷却10℃以下出料。 ④温度达到要求,将反应釜物料放入抽滤槽,母液抽入201#釜后套用滤饼抽干后离心称重放入烘箱。 ⑤烘干a.每盘放料10kg左右,盖好布放入烘箱,先50℃烘5小时,再70℃烘6小时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发现历史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 黄曲霉毒素B1 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发展史 1960年,英国发现有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以前没见过的病,被称为“火鸡X病”,再后来鸭子也被波及。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饲料。这些可怜的火鸡和鸭子吃的是花生饼。花生饼是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残渣,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禽畜饲料。科学家们很快从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它被命名为“aflatoxin ”,就是全国人民在蒙牛的努力下学会的又一个科学名词——“黄曲霉毒素”。自那以后,黄曲霉毒素就获得了科学家们的特别关照,对它的研究可能是所有的真菌毒素中最深入最广泛的。目前发现的黄曲霉素有十几种。蒙牛介绍给公众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出现在各种奶中。M就是“奶”的意思。它还有一个兄弟M2。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毒性最强的排行“B1”,B表示蓝色,因为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除了亲兄弟B2之外,它还有堂兄弟G1和G2,因为在紫外光下发射黄绿色荧光而得名。B1 、B2和G1、G2,就是经常经常出现在农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代表。B1和B2被奶牛吃了之后,分别有一小部分会转化为M1和M2进入奶中。这就是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不想饿死的人类也只好无奈地吃下一些。世界各国,都只能设定一个“限量标准”。不超过那个标准,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这也就是那10万只可怜的火鸡被害的原因。或许会有敏感的读者想到:既然那些花生被污染了,那么它们榨的油呢?1966年,就有一篇科学论文探索过这个问题。研究者找了一批严重发霉的花生,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已经超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用ppb为单位,1ppb相当于1吨粮食中含有1毫克。中国的现行标准是花生中不超过20ppb,而那批花生中的含量是5500ppb,无异于毒药了。

缓蚀剂制备

苯骈三氮唑 制备方法:由邻苯三胺与亚硝酸钠反应而得。将邻苯二胺加入50℃水中溶解,再加入冰醋酸,降温至5℃,加入亚硝酸钠搅拌反应。反应物渐渐变成暗绿色,温度升至70-80℃,溶液变为桔红色,于室温放置2h,冷却,滤出结晶,用冰水洗涤,干燥得粗品,将粗品减压蒸馏,收集201-204℃(2.0kPa)的馏分,再用苯重结晶,可得熔点为96-97℃的产品,产率80%左右。曾有报道用亚硝酸钠处理多菌灵的缩合废水而得副产物苯并三氮唑。 5-甲基苯骈三氮唑 生产工艺 ①在反应釜中,将3,4二氨基甲苯置于纯水中,加热溶解; ②向步骤①所成的溶液中加入3,4二氨基甲苯的亚硝酸钠,进行反应; ③将步骤②所成溶液冷却; ④在步骤③所成溶液中滴入硫酸,出现大量结晶体生成; ⑤将步骤④所得混合物进行脱液处理; ⑥将步骤⑤所得结晶体加热,脱水; ⑦将步骤⑥所得结晶体进行蒸馏,制成所述的5-甲基苯骈三氮唑;本发明的生产方法以3,4二氨基甲苯为原料,通过中压合成、酸化、脱水、蒸馏处理,制备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工艺简单、制备过程容易控制,收率高、纯度高,生产成本低、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1. 一种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①在反应釜中,将3,4二氨基甲苯置于0.8~1.5倍重量的纯水中,加热、保持95~105℃的温度,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②向步骤①所成的溶液中加入0.4~0.7倍于3,4二氨基甲苯的亚硝酸钠,反应压力保持在5.6~5.8MPa,保持温度250~280℃、搅拌2.5~3.5 小时; ③将步骤②所成溶液冷却至温度180~200℃,压力降至0.7~0.8 MPa; ④在步骤③所成溶液中滴入硫酸,保持PH值为5-6,出现大量结晶体生成; ⑤将步骤④所得结晶体及液体的混合物进行脱液处理,保持20~30℃的温度;

3,5-二甲基吡唑红外谱图

1 40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800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50.0 90.5591.091.592.092.593.093.5 94.094.595.095.5 96.096.597.0 97.598.0 98.599.099.5100.0100.69cm-1 %T 3201 3109 2878 1596 1485 1307 1010 848 779 738 662 1028 2944 1421 1154 2 40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800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50.0 87.8088.5 89.089.590.090.591.091.592.092.593.093.594.0 94.595.0 95.596.096.597.097.598.098.599.099.5100.0100.54cm-1 %T 320131313109 3039 2944 2878 1596 1485 1307 1010 848 779 738 661 1028 3

40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800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50.0 77.2787980818283848586878889 909192939494.6cm-1 %T 3201 31313109 3039 2944 2879 1596 1485 1425 1307 1155 1028 1010 848 737 661 779

有机磷系列阻垢缓蚀剂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 Amino Trimethylene Phosphonic Acid (ATMP) 【CAS】 6419-19-8 别名:氨基三亚甲基膦酸Dequest:2000 分子式N(CH2PO3H2)3C 相对分子质量:299.05 一、性能与用途: ATMP具有良好的螯合、低限抑制及晶格畸变作用。可阻止水中成垢盐类形成水垢,特别是碳酸钙垢的形成。ATMP 在水中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水解。在水中浓度较高时,有良好的缓蚀效果ATMP用于火力发电厂、炼油厂的循环冷却水、油田回注水系统。可以起到减少金属设备或管路腐蚀和结垢的作用。ATMP在纺织印染等行业用作金属离子螯合剂,也可用于金属表面处理剂等。ATMP固体为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易吸潮,易于运输和使用,尤其适用于冬季严寒地区。由于纯度较高,可用作纺织印染行业的金属螯合剂及金属表面处理剂。 二、质量指标 三、应用范围使用方法ATMP常与其它有机磷酸、聚羧酸或盐等复配成有机碱性水处理剂,用于各种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用量以1~20mg/L为佳;作缓蚀剂使用时,用量为20~60mg/L。 四、包装与贮存 ATMP液体用塑料桶包装,每桶30kg或250kg;ATMP固体用内衬聚乙烯袋的塑料编织袋包装,每袋净重25kg,也可根据用户需要确定。贮于室内阴凉通风处,防潮、严防曝晒,贮存期十个月。 羟基亚乙基二膦酸(HEDP) 1-Hydroxy Ethylidene-1,1-Diphosphonic Acid (HEDP) 【CAS】 2809-21-4 别名:羟基亚乙基二膦酸Dequest:2010

真菌毒素分析

真菌毒素分析 一般固体食品多选用浸渍、洗脱、索氏回流方法等,将样品和提取液混合后搅拌30~40min,或快速搅拌3min;液体食品则多选用液液分配的方法。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真菌毒素时,为了降低动物蛋白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为使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有效释放出来,在提取溶剂系统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蛋白水解酶以提高回收率。必须对样品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在确保不损失待测毒素的前提下除去干扰杂质,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通常是将提取的有机溶剂经石油醚或正己烷处理,以除去脂质和杂质。但这一方法较为烦琐,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柱色谱法是最常用的净化方法,其具体方法虽因样品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操作是相同的。 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一直是制约真菌毒素与人类疾病研究进展的关键。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通常分为三类:①理化检测方法,包括层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液)质联用等;②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皮肤毒性实验、致呕吐实验、种子发芽实验等;③免疫化学检测方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进行真菌毒素检测,目前较为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三类方法中以免疫化学检测法灵敏度最高,但因需要特殊的抗体而受限制。 真菌毒素的分析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理化检测方法,分析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取 从样品中提取真菌毒素回收率的高低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食品基质严重影响真菌毒素的提取。食品基质不同,所采用的提取方法和溶剂系统各异。一般固体食品多选用浸渍、洗脱、索氏回流方法等,将样品和提取液混合后搅拌30~40min,或快速搅拌3min;液体食品则多选用液液分配的方法。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真菌毒素时,为了降低动物蛋白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为使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有效释放出来,在提取溶剂系统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蛋白水解酶以提高回收率。 在食品和农产品基质中提取真菌毒素所选择的溶剂取决于待测毒素种类(一种还是多种)、毒素性质、毒素在提取溶剂中的溶解度、提取溶剂的毒性和价格、非测定成分(杂质)在提取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等。一般选用毒性小、极性大、价格低廉的溶剂系统。常用的真菌毒素提取溶剂包括甲醇、氯仿、丙酮、己烷、乙酸乙酯、乙腈和水的一种或多种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评价一种溶剂系统提取效果优劣的依据是回收率和提取时间,优良的溶剂系统应是毒素回收率高、干扰杂质少、提取时间短。如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vnialenol,DON)标准品添加到饲料中,用乙腈水(21:4,体积比)充分混合搅拌3min即可将毒素几乎全部提取出来,而要从天然污染的饲料中提取相当量的该毒素则需要16min,因此确定检测方法的回收率时应以天然污染的样品为基

铜除锈方法

铜除锈 青铜器大多数曾经地下埋藏,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作为腐蚀介质土壤的毛细管及孔隙被空气、水和电解液充满。青铜器埋于地下,在空气、水、电解液的作用下,自然形成各种不同色彩的腐蚀覆盖层,有黑色的氧化铜(CuO)、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靛蓝色的硫酸铜(CuSO4)、蓝色的硫酸铜(CuSO4?5H2O)、绿色的碱式硫酸铜(CuSO4+3Ca(OH)2)、白色的氯化亚铜矿(CuCl)、白色的氧化锡(SnO2)等不同色彩。绝大多数属腐蚀产物,不仅没有破坏古代艺术作品,反而更增添了青铜器艺术效果。古色的腐蚀层,成为青铜器庄严古朴、年代久远的象征,锈层一般并未改变青铜器物的形态,而且铜锈的性质也较稳定,不致使器物破坏。所以这类腐蚀层应保留。但鉴于大多数出土青铜器基本上都是有土及锈包着,如要露出底色、花纹、图案、铭文,就必须除锈。但除锈又不能损伤铜器本胎,并要保留好的锈色。与基本除锈不同的是“粉状锈”的去除,青铜器锈蚀机理主要为氯离子的存在对青铜器的锈蚀影响最大,是产生“粉状锈”使青铜器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要保护好青铜器,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氯离子,怎样将氯离子从器物里层移出来加以除去,或者是把氯离子封闭、稳定在器物的内部,使之与氧气和水分隔绝,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去除多余铜锈及“粉状锈”方法很多,采用何种方法除要视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有一条原则,必须保持器物的原貌,特别不能伤害器物的铭文、花纹和古斑。除锈方法主要有处理方法有三类:即机械法、化学法和电化还原法。三类方法上相互配合使用。(1)机械方法:分为手工操作和机械操作。手工操作:多用于已暴露在青铜器表面上的粉状锈。可以用各种工具,如不锈钢针、锤子雕刻刀、凿子、錾子、不锈钢手术刀、多功能刻字笔、洁牙机等,直接在器物上操作,细心地将粉状锈剔除。在粉状锈去除后,往往会发现一层很薄的铜,这并不是青铜器的铜体,而是氯化铜水解过程中产生的铜。它的下面常掩盖着许多灰白色的氯化亚铜,因此,用钢针刺穿薄层铜质后,发现确系氯化物可将其去除,直至见到铜体为止。 机械方法包括:挖剔、削切、刮磨、锯解、扫刷、吹扫、打磨等。机械操作有:喷砂机:可用于清除金属表面上的锈蚀和腐蚀产生,它的去锈原理是利用气压喷射金属微粒,锈会被迅速去除。该方法一是快速,二方便,三去锈面积可大可小,这一点比激光器去锈、超声波去锈有更大优势,四有些洞隙深处的锈也能去除。激光去锈:采用激光对青铜器孔洞状深部病灶中氯化物的去除具有准确、易行的特点。主要利用激光的巨大光能,瞬时作用在表面锈层上,使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利用激光束同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光热、光化、光压等光学效应。由于锈层结构疏松,对该能量的吸收能力强,因而将锈蚀层迅速烧熔,汽化与本体分离,它能够快速、高效、无污染地清除掉青铜器表面的绿色有害粉状锈,从而达到延长青铜器寿命、有效保护文物的目的。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大面积有害锈的去除。超声波去锈法:超声波清洗器,是采用超声波微机械振荡波,无论在固相、还是气相介质中均可以波的方式传播。其机理:借空泡作用,而发生高频冲击及振动液体,在超声波的一个周期中的某个时间受到负压,液体在液固界面被引开使那里成为真空,产生空化气泡,在另一时期,又因承受正压而空泡形成至破裂过程,以高频反复进行,对被清洗物品上的污垢进行周期性的强力冲击,而使之脱离物品,而污垢物品表面的空化气泡的剧烈振荡作用,更促使污垢自物品剥离,故超声波能达到极好的清洗效果。也可加入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通过超声波加速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长时间的浸泡处理效果。另外,还可以用超声波洁牙机、刻字笔等。 化学法用化学试剂配制除锈液,除锈液配方较多。 l、用5%-10%柠檬酸、5%-10%氢氧化铵、碱性酒石酸钾钠,可直接将青铜器置于除锈液

有关阻垢剂成分分析

有关阻垢剂成分分析 中国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重点成分分析实验室) 阻垢剂(scale inhibitor):是指存在能疏散水中的难溶性有机盐、禁止或滋扰难溶性有机盐在金属外貌的积淀、结垢功用,并维持金属设施有良好的传热后果的一类药剂。冷换设施防腐阻垢剂以环氧树脂跟特定氨基树脂为基料,参加过量的各类防锈、防腐等各类助剂配制而成,为单组分。它存在优异的屏障、抗渗、防锈机能、良好的阻垢、导热性,精良的耐弱酸、强碱、无机溶剂等机能,它的附出力强,且膜层光明、柔韧、致密、坚挺。目次1作用机理2反浸透高效阻垢剂功用特征螯配合用疏散作用晶格畸变作用3机能特色4分类无机膦系列阻垢剂无机膦酸盐阻垢剂聚羧酸类阻垢疏散剂复合阻垢剂RO阻垢剂公用阻垢剂稀释阻垢剂5用量及使用6留意事项1作用机理从作用机理下去讲,阻垢剂的作用可分为鳌合、疏散跟晶格畸变三局部。且在试验室评定实验中,疏散作用是鳌配合用的调停办法,晶格畸变作用是疏散作用的调停办法。2反浸透高效阻垢剂功用特征1.没有需再别的加酸,能无效制止酸性物资对于设施等造成侵蚀。[1] 2.螯合成效不变,能预防铁、锰等金属离子在膜管上构成污垢。 3.实用于各类膜管资料。 4.加药量少,俭省加药老本,可以取得最经济的阻垢节制。 5.阻垢才能强,实用于各类水质,后果良好,可以减少对于膜的荡涤,延伸膜使用寿命。 6.该药剂的成效机不变性远远优于六偏磷酸钠或纯聚合物型的阻垢剂。螯配合用由核心离子跟某些符合必然前提的统一多齿配位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键合而成的存在环状构造的合作物的进程称为螯配合用。鳌配合用的成果是使得成垢阳离子(如ca2+,Mg2+等)与螯合剂作用天生不变的螯合物,从而禁止其与成垢阴离子(如co32一,5042一,Po4,一跟51032一等)的接触,使得成垢的多少率大大降低。螯配合用是按化学计量进行的,如1个EDTA分子鳌合1个二价金属离子。螯合剂的鳌合才能可用钙螯合值来表现。通常商品水处置剂的螯合才能(以下各药剂活性组分品质分数均为50%,螯合才能以CaCO3计):氨基三亚甲基麟酸(A TMP)—300 mg/g;二乙烯三氨五亚甲基麟酸(DTPMP)—450 mg/g;乙二胺四乙酸(EDTA)—15om岁g;经基亚乙基二麟酸(HEDP)—45om扩g。折合算来,1 mg螯合剂只能螯合没有足0.5 mgCaCO3垢。若需将总硬为smm0FL的钙镁离子不变在轮回水体系中,所需的螯合剂为l000m郭L,这种投加量在经济上是无奈蒙受的。由此可见,阻垢剂螯配合用的奉献只是个中很小一局部。但在中低硬度水中,起首要作用的还是阻垢剂的螯配合用。疏散作用疏散作用示意如图1所示。疏散作用的成果是禁止成垢粒子间的彼此接触跟凝集,从而可禁止垢的成长。成垢粒子能够是钙、镁离子,也能够是由千百个CaCO3跟MgCO3分子组成的成垢颗粒,还能够是灰尘、泥沙或其余水没有溶物。疏散剂是存在必然绝对分子品质(或聚合度)的聚合物,疏散机能的凹凸与绝对分子品质(或聚合度)的巨细亲密相干。聚合渡过低,则被吸附疏散的粒子数少,疏散效力低;聚合渡过高,则被吸附疏散的粒子数过多,水体变混浊,以至构成絮体(此时的作用与絮凝剂相近)。与螯配合用比拟,疏散作用是高效的。试验表白,1 mg疏散剂可使10一100 mg的成垢粒子不变具有于轮回水

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张晓琳汪洋*李爱科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 摘要:真菌毒素是某些有害真菌产生的分子质量小、化学性质稳定、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也给畜牧业和食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物理、化学脱毒法存在着营养成分流失、脱毒不彻底等问题,而不能被广泛应用。生物脱毒法不仅避免了上述缺点,还具有作用条件温和、安全环保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脱毒方法。本文对饲料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及其生物脱毒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生物脱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探求实用高效、经济可行的真菌毒素生物脱毒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饲料;真菌毒素;生物降解;生物脱毒;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S816.17;S37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某些真菌在污染谷物或者食品的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由其引起的中毒症状被称作是真菌毒素中毒症状(mycotoxicoses)。目前,已经发现真菌毒素的种类达400多种,其化学、生物学和毒理学性质多种多样,主要的毒性作用包括致癌作用、遗传毒性、致畸作用、肝细胞毒性、中毒性肾损害、生殖紊乱和免疫抑制。真菌毒素的存在不仅给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造成了相应的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被真菌毒素污染,约2%的农作物因污染严重而失去营养和经济价值,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另外,2003年末至2004年秋,由于养猪行业大量使用发霉玉米,动物出现多种并发传染病,养殖场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据调查,仅河南省死亡猪只就达1 000万头。如果以平均每头100元计算,经济损失达10亿元;如果再考虑饲料转化率低下、动物药品消耗增加,则2004年中国范围仅养猪业损失就在100亿元以上[2]。因此,如何解决真菌毒素对粮食和饲料的污染,对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人类食品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毒素污染饲料的脱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脱毒法。虽然物理、化学脱毒法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存在操作困难、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等缺点[3-4]。与物理、化学脱毒法相比,生物脱毒法具有作用条件温

甲基邻苯二胺应用与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16756038.html, 甲基邻苯二胺应用与前景 作者:王智刚王艳丽程希敏 来源:《科技视界》2012年第24期 【摘要】通过对甲基邻苯二胺的来源和应用的分析说明其应用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甲基邻苯二胺;甲苯二异氰酸酯;甲基苯骈三氮唑;缓蚀剂;防老剂 甲基邻苯二胺又叫邻甲苯二胺英文简称OTD或OTDA是重要的有机精细化工中间体,它常被用作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在国内有许多相关厂家生产其后续产品,OTD的来源在国内 主要由生产甲苯二异氰酸酯俗称TDI的厂家在生产过程种产生异构体副产物分离得到的。最初在国内由于没有下游加工企业国内TDI生产厂家将成产出来的OTD直接焚烧污染性很大如果花钱处理也很浪费,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国内外市场的逐渐扩大,OTD下游产品越来越丰富, 用途越来越广泛,使得OTD价格从开始的没人要到2~300元/吨直到现在的2~3万元/吨。 十年前在国内生产TDI的厂家不多,主要有蓝星太化、甘肃银光、沧州大化每年产量几万吨这几年由于TDI的需求增大和厂家不断增多和扩产又有烟台巨力、葫芦岛,上海拜耳、上海联恒、上海BASF、加入了生产。TDI总产量达到了近100万吨,而烟台万华、重庆长寿、福建等地的新建项目还在陆续建成投产。国内的OTD比例在TDI生产中占其产品的1%~2%也就是说每年有1~2万吨的国内产量,而直接从生产厂家出来的OTD含量不一,有些应用需要进一步精馏提纯才能用,由于下游产品的应用范围和用量逐步增大,许多国内厂家需要从外国进口OTD来解决原料问题,这更说明OTD下游产品加工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从目前在国内主要下游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总结有一下几方面: 1)缓蚀剂及其盐类俗称TTA。是以甲基邻苯二胺和亚硝酸钠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反应生成为甲基苯骈三氮唑为主要生产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能够作为苯骈三氮唑的替代物,它的有些性质超过苯骈三氮唑,有逐渐替代的趋势。它的用途很广范,主要用作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广泛用于防锈油(脂)类产品中,铜及铜合金的气相缓蚀剂、润滑油添加剂、循环水处理剂、汽车防冻液、涂料添加剂、合成染料中间体、合成洗涤剂的防腐剂、抗凝剂、高分子材料稳定剂、植物生长调节剂、防变色剂、紫外光吸收剂以及分析试剂。也可与多种阻垢剂、杀菌灭藻剂配合使用,尤其对封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缓蚀效果甚佳。各国化学工业、汽车工业和金属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全球对甲基苯骈三氮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2)橡胶助剂MMB。以甲基邻苯二胺、二硫化碳为原料合成橡胶防老剂2-巯基甲基苯并咪唑为主要生产方法。2-巯基甲基苯并咪唑是一种橡胶二次防老剂,用于丁腈橡胶、异戊橡胶、丁苯橡胶及其胶乳,无污染性。可与其他防老剂并用,起协同效应。应用于无硫硫化时,能得到良好的耐热性,也可用作氯丁胶硫化促进剂及胶料的热敏剂等;不仅可用于白色及浅色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真菌是微生物中的高等生物,是一类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叶茎,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微生物。自然界中的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用来加工食品,但在特定情况下又可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真菌本身不仅作为病原体引发人类疾病,其代谢产物真菌毒素(mycotoxins)也对人及动物造成危害。真菌毒素是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人畜进食被其污染的粮油食品可导致急、慢性真菌毒素中毒症(myco—toxicc)ses)。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麦、玉米、大米及花生等是居民的主要食品原料,每年因霉变而导致25000t粮食不能食用。出口粮食由于真菌毒素超过输入国限量标准而遭警告或降低等级的现象时有发生。某些食物中毒、慢性病及癌症的发生与摄入含有真菌毒素的食品有关。1985~1992年,我国河南、广西、河北、安徽和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共发生由赤霉病麦或霉玉米导致的人畜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vnivalenol,DON)中毒15起。特别是在1991年春夏之交,我国部分省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严重的安徽、江苏、河南等省正值小麦收获季节,暴雨使小麦的收割、脱粒等操作无法进行,导致大量小麦发霉,仅安徽一省就有13万多人因食用霉变小麦而发生急性中毒,严重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一、真菌毒素的种类 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了300多种结构不同的真菌毒素,其中已经被分离鉴定的有20多种。Hesseltine就真菌毒素对农业及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对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黄曲霉毒素,其次为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0TA)、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橘青霉素(citrinin)、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ST)、展青霉素(patulin,Pat)、圆弧偶氮酸(cycloplazonlc acid,CPA)等,该项调查进行之时伏马菌素(fumonisins,FMs)尚未被发现。调查还发现,被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农产品是玉米、花生和小麦。因此,真菌及其毒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真菌毒素生长环境及其食物中毒特点 真菌毒素的形成与真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大部分真菌在20~28℃都能生长,在30~100℃,真菌生长显著减弱,在0℃几乎不能生长。一般控制温度可以减少真菌毒素的产生。温度25~33℃、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最适合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最容易形成真菌毒素。真菌食物中毒是指产毒霉菌寄生在粮油食品或饲料上,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有毒代谢物,人畜摄食后导致的中毒。真菌毒素病的特点:无传染性;抗生素治疗无效;暴发常由某种食物引起;常有季节性;检查可疑食物,可发现真菌毒素。此外,根据真菌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或真菌毒素引起的病理现象,可将真菌毒素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震颤毒等。 三、防止真菌毒素污染的措施 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都有极大危害,但在自然界中要完全避免真菌毒素对食物的污染是很不容易的。目前仍没有十分可靠的方法可以完全去除农产品中的真菌毒素,因此,需要综合的预防和控制真菌毒素的污染,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防止产毒真菌直接污染食物,是防止真菌毒素污染食物的一种简单、经济的方法。 预防真菌毒素污染食品,必须做好两点。 ①隔离和消灭产毒真菌源区,尽量减少产毒真菌及其毒素污染无毒食品,造成二次污染。要防止粮食、油料等原料不被真菌污染,把好粮食、油料的入库质量关,如入库粮食不仅要作水分、杂质、带虫量以及一些品质指标的检测,而且应作粮油的带菌量、菌相及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 ②严格控制易染真菌毒素及其毒素的食品的贮藏、运输等环境条件,抑制微生物在食品

苯并三氮唑

简介 苯并三氮唑在国内生产的,有三种形状的,有颗粒状,片状,针状.国外的,大部分做颗粒和片状的.美国生产的苯并三氮唑大部分都做颗粒状.但是颗粒状的不好溶解,需要苯并三氮唑的国内厂家往往需要用溶剂溶解了之后在放到产品里面.近年来越来越多厂家使用德国洋樱集团生产的苯并三氮唑,德国的苯并三氮唑按照欧盟的REACH要求出口,而且是针状的,水油两用,既可以直接溶解在水里面也可以溶解在溶剂里面.使用很方便.国家为了抓环保,狠抓了生产苯并三氮唑的上游原料生产厂家,国内的生产苯并三氮唑的厂家已经大幅度减少生产的产量,产品成本也越来越接近进口的价格。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苯并三氮唑;BTA 产品编号: FZS137 中文名称:苯并三氮唑;BTA 中文别名: 1,2,3-苯骈三氮唑,苯并三氮唑,苯三唑 英文名称: 1H-Benzotriazole 产品外观 英文别名:1H-Benzotriazole 线性分子式: 1,2,3-Benzotriazole;Azimidobenzene;Benzene azimide;T706;BTA

编辑本段补充说明 苯并三氮唑主要作为水处理剂、金属防锈剂和缓蚀剂。广泛用于循环水处理剂,防锈油、脂类产品中,也应用于铜及铜合金的气相缓蚀剂、润 滑油添加剂。在电镀中用以表面纯化银、铜、锌,有防变色作用。BTA与铜原子形成共价键和配位键,相互多替成链状聚合物,在铜加表面组成多层保护膜,使铜的表面不起氧化还原反应,不发生氢气,起防蚀作用。对铅、铸铁、镍、锌等金属材料也有同样效果。BTA可与多种缓蚀剂配合,提高缓蚀效果。也可与多种阻垢剂、杀菌灭藻剂配合使用,尤其对封闭用循环冷 却水系统缓蚀效果甚佳,在汽车用防冻剂乙二醇和水中,涂料中添加BTA 都能挥发保护材料的作用。BTA为良好的紫外光吸收剂,对紫外光敏感的制品可起到稳定的作用,例如防止重氮染料褪色,用BTA处理纸、编织物、胶片、金属硬币等薄片制品可以防止变色。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将BTA加 入研磨油、切削油中,可以使加工的铜件不变色。该品还可用作分析试剂,与氨水及二胺四乙酸合用,可用于选择性地测定银、铜、锌。也可用作摄影防灰雾剂及有机合成中间体。 编辑本段合成方法: 1、邻苯二胺(Darschroder)法早期在冰醋酸的环境中,由邻苯二胺与亚硝酸反应,缩水闭环后得到产品。该产品反应条件苛刻,收率不高。近来有用亚磷酸酯代替亚硝酸来反应,然后在高温高压下脱去低组分闭环得到产品。 2、邻硝基苯肼法将邻硝基苯肼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溶剂中有乙醇胺和催化剂,通过高压加氢制备得到BTA。这方法的收率为80%~91% 3、1-羟基苯并三唑法将邻硝基氯苯与水合肼反应得到1-羟基苯并三唑,这一过程随着水合肼的过量其收率从87%上升到9.5%以上。水合肼用醇-水-肼共沸蒸馏来回收。1-羟基苯并三唑:铁粉:盐酸为1:2.5: (6.5~7.0),在85度条件下反应。再通过2-乙基乙醇反复萃取得到BTA 编辑本段检测方法:

现代微生物学技术复习大纲(14级)

一、名词解释 1、真菌毒素:是真菌的代谢产物,主要产生于碳水化合物性质的食品原料,经产毒的真菌繁殖而分泌的细胞外毒素。 2、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3、纯培养:纯培养是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 2.4、H抗原:细菌的鞭毛具有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或H抗原。同细菌的H抗原具有特异性,常作为血清学鉴定的依据之一。 3.5、酶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它以酶作为标记物,与抗体或抗原联结,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作用后,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作抗原抗体的定性和定量,亦可用于组织中抗原或抗体的定位研究,即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目前应用最多的免疫酶技术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4.6、核酸探针:核酸探针是指能识别特异核苷酸序列的、带标记的一段单链DNA或RNA 分子。即它是能与被检测的特定核苷酸序列(靶序列)互补结合带标记的单链核苷酸片段。 7、生物芯片:基因芯片是指按照预定的排列顺序,采用原位合成或显微点样技术,将数以万计的寡核苷酸分子(探针)固定(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很小的面积内所组成的微点阵列。 8、生物传感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作识别元件,将生化反应转变成可定量的物理、化学信号,从而能够进行生命物质和化学物质检测和监控的装置。 9、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10、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好氧及兼性厌氧,37℃经24h,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11、免疫球蛋白:凡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原有关的各种球蛋白(Ig)。 12、荧光免疫技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分子上标记荧光色素,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发荧光的抗原抗体反应物。 13、电子染色:为了加大反差,要对生物样品进行染色以增加电子散射能力,称为电子染色。 14、O抗原:又称菌体抗原,指存在于细胞壁、细胞膜与细胞质上的抗原。 15、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16、表面抗原:表面抗原指包围在细菌细胞壁外层的抗原,主要是荚膜或微荚膜抗原。 17、内毒素:内毒素是指在细菌活的状态下不释放出来,但当细菌自溶或使用人工方法使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