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指南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指南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指南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指南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指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大力推进我市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培育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等有关文件,结合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际,制定本管理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第二条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研究生教改项目”)是指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组织评审并批准立项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实践项目。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立项、实施及其管理,旨在鼓励全市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教师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围绕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大、难点或热点教学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

第三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立项的主要范围是研究生教育不同类型(学术型、专业型)、不同层次(硕士、博士)、不同培养方式(全日制、非全日制)中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考核、

研究生教学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科研创新、研究生学位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第四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按选题价值、拟解决问题的范围、影响大小等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三类。

1.重大项目是指对全市乃至全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有重大影响,可望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并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

2.重点项目是指对行业研究生教育教学中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有较大影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并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

3.一般项目是指根据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周期短,受益面相对较小的研究项目。

第五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和学位研究生处(以下简称“市教委科技学位处”)统一组织实施。

第二章申报与立项

第六条按“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择优立项、服务发展、培育成果”的原则,市教委每年5-6月集中受理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申报。

第七条申报研究生教改项目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申请者须为研究生指导教师、教学管理干部;

2.项目选题应围绕我市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重点问题,对我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

3.经项目所在学校组织初审和推荐,且学校能保证项目教学研究和实践条件。

第八条研究生教改项目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每个项目设一名主持人。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所承担的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管理与质量。

第九条在所承担的研究生教改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前,主持人不得新申报研究生教改项目。除接受委托任务外,项目主持人不得同时申请两个及以上的研究生教改项目。

第十条项目申报、立项程序

1.市教委发布研究生教改项目申报通知。必要时发布项目立项指南。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本校有关人员申报,申报人填写《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项目申请书》,见附件1-1),经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组织评审后,按当年市教委发布的研究生教改项目申报要求推荐申报项目。

3.《项目申请书》(一式三份)经学校审核并签署意见、加盖学校公章后,连同汇总情况,由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报送至市教委科技学位处。

4.申请项目经形式审查合格后,市教委组织专家采取网上评审与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评审。其中,对专家评审后推荐拟作为重大项目立项的项目,市教委将组织其进行会议答辩。

5.市教委根据专家评审、推荐和会议答辩的情况,择优确定项目立项,并正式行文公布。

6.立项项目公布后,所有项目均须填写《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任务书》(以下简称《项目任务书》,见附件

1-2),作为项目任务下达、项目管理及结题验收的依据。《项目任务书》一式三份,经市教委审核签署意见后,市教委科技学位处存档一份,返回学校两份(其中一份存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另一份存项目组)。

第十一条项目研究与实践时间从市教委行文批准立项之日起计算。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与实践时限一般为三年。

第三章项目实施与过程管理

第十二条项目立项后,由所在学校通知项目负责人按计划实施。项目所在学校要加强管理,大力宣传,为项目研究与实践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第十三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教委对立项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学校提交《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期报告书》(见附件1-3)。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研究进度,项目

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研究的情况,教改实践情况,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第十四条项目研究过程中,当项目研究计划、主要研究人员、研究时限需要进行重大调整时,须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调整申请单》(见附件1-4),经所在学校签署意见后,报市教委批准。当项目主持人因调离等原因不能履行主持研究工作职责时,所在高校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研究工作继续进行,并及时报告市教委。

第十五条项目经费按照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由市教委划拨到各高校,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各市属普通高校必须保证不低于1:1的额度给予经费配套,非市属高校配套补足的经费应不低于市教委规定的总经费。对未予配套补足或配套经费未到位的,市教委将取消该项目立项。

第十六条各项目所在学校要保证市级教改项目资助经费的专款专用,不得把项目资助经费挪作他用,不得将资助经费用于与项目研究及其教学实践无关的开支。

第四章结题验收与成果鉴定

第十七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由市教委科技学位处统一组织和实施。根据各项目所在学校对项目的管理情况,在学校申请的基础上,市教委也可委托学校组织部分项目的结题验

收。

第十八条项目研究任务完成后,项目组填写《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验收表》(见附件1-5),项目主持人向所在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提出结题申请,同时提供研究总结报告、成果附件及其他可以说明研究成果的有关材料。

第十九条受市教委委托的学校在开展本校相关项目结题验收工作时,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根据本校申请情况,以公函形式向市教委提出结题验收申请及结题验收工作计划,经市教委批准后执行。市教委不直接受理项目主持人的结题验收申请。

结题验收工作应聘请不少于5名具备正高级职称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专家组结构合理,组成人员中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家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本校专家不得超过二分之一。专家组名单须报市教委审定。重大项目的结题验收须采取会议方式进行。结题验收费用由所在学校或项目组负责。

第二十条项目结题验收合格后,相关材料均需报市教委科技学位处存档。项目通过市教委批准结题后,由市教委颁发统一印制的《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证书》(见附件1-6)。

第二十一条对初次结题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可暂缓结题,待项目组根据专家组的结题评审意见补充相应成果、完善相应材料、或开展教学实践后,再次申请结题验收。对研究时限已满、但仍未能完成研究工作的项目,项目主持人应向市教委提交延期

结题申请,说明延期理由与后续研究计划,经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市教委备案。

第五章成果应用与推广

第二十二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专利等)公开出版(发表时),应在醒目位置标注“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重点、一般)项目资助”和立项编号,未标注的不予列入该项目的验收材料。

第二十三条对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成果,项目所在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项目成果在教学和管理中推广应用,并对成果内容和应用情况加以大力宣传,积极向其他学校推广,使研究生教改项目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二十四条市教委将采取不定期方式对已结题的研究生教改项目的成果进行汇编、召开研究生教改项目成果报告会、择优报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等方式,促进优秀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指南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十六条本指南实施中的有关问题,由市教委负责解释。

附件:1-1.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1-2.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任务书

1-3.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期报告书

1-4.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调整申请单

1-5.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验收表

1-6.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证书

附件1-1:

项目所属学科申报类别代码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申请书

项目名称

申请人

学校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申请日期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制

填表说明

一、按表格填写各项内容时,要实事求是,表达要明确、严谨。

二、申请书为A4复印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一式三份(均为原件),由所在学校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市教委科学技术和学位研究生处。电子文档按文件要求上报,与纸质件完全一致。

三、在学校意见一栏中,应明确学校在人员、时间、条件、政策等方面的保证措施和对配套经费的意见。

四、“项目所属学科”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一级学科名称填写。“类别代码”中1代表“重大项目”;2代表“重点项目”;3代表“一般项目”。

项目主持人情况

项目

名称申请金额

项目主持人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

职务

行政

职务从事专业1.研究生教学工作简历;2.研究生教育主要教学研究领域及成果

项目组主要成员情况姓名

专业技

术职务

行政

职务

工作

单位

主要研

究领域

承担

工作

签章

一、立项依据及目标

1.现状与背景分析(包括已有研究生教学研究及其实践基础)

2.教学研究及其实践的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拟采取的方法和主要特色

3.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二、具体安排及进度

三.经费概算

(一)经费及来源:本项目共需要经费万元,其中:1.申请市教委经费万元;

2.学校配套万元;

3.其他万元。

(二)经费使用:

1.

2.

3.

四、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及配套支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五、项目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的经费投入和其他配套支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六、专家组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七、市教委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附件1-2:

项目编号: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任务书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主持人

学校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E-mail:

填表时间: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制

填写说明

一、《项目任务书》要逐项填写,不要减少栏目或改变栏目内容。填报内容应简明扼要。如因篇幅原因需对表格进行调整时,应当以“整页设计”为原则。要求一律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二、封面上的项目编号按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立项文件公布的项目编号填写。

三、经费管理要明确项目经费来源及经费使用计划。在学校意见一栏中,应明确学校在人员、时间、条件等方面的保证措施和对配套经费的意见。

四、《项目任务书》由所在学校审查、签署意见后,一式三份(均为原件),报送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和学位研究生处。

简表

项目简况项目名称

项目经费万元

配套

经费

学校万元起止

年月

自筹万元

项目主持人

主持人

姓名

性别民族

出生

年月

职称/职务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所在学校

学校名称电话

通讯地址邮编

研究生教育

主要教学工

作简历(最近

三年)

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

研究生教

育主要教

学改革和

科学研究

工作简历

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

项目组成员

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硕士本科参加单位数

姓名

出生

年月

专业技

术职务

工作单位

项目中

的分工

签章

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思路

国际商务函电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 1、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改革创新: 《国际贸易函电》开设时间设计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后,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较为扎实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后,减轻学习该课程的负担。不少学校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看似进行了整合,实则得不偿失,使学生顾此失彼,我校的设计很好地解决这个困境。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中,高度重视学生国际商务信函的基本知识、拟写原则和技巧、常用语句、专用术语,广泛覆盖国际贸易信函基础知识以及外贸磋商过程中各个环节往来函电,使学生对国际商务信函的格式、行文方法以及文体特点等有充分把握;教学内容来源广泛,有国内外同行业相关书刊,有来自进出口贸易一线的新鲜案例,有助于使学生在“海量”接触国际贸易函电实例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精讲多练”的教学效果,深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国际贸易英语的综合能力、沟通能力,打破了课程教学对教材过于依赖、“从一而终”的模式。努力实现“实用、能用、够用、有用”的课程建设目标。 (2)教学组织方法创新: 教师讲授法:在每一贸易环节函电单元,以教师为主体,讲授这一单元函电拟写的基本原则、套语、不同情境语言的运用方法、专业术语等基础知识。 学生训练法: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任务,开展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书面或口头练习等活动。 师生互动法:教师引导为主,学生积极投入。如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讨论、训练等,适用于解决较为复杂、综合的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立足课堂教学,力争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密切注意不同类型学生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反应,并进行合理调整。近几年来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化整为零教学法:即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根据学生认

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教学内容

渤海大学文件 渤大研字〔2015〕1号———————————————————— 关于印发《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并经校长办公会和校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渤海大学 2015年1月7日

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卓越发展目标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打破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探索以“师生互动为主线”、“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导—学—研—做”协调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树立“博雅教育”理念,实现科学与人文融通,做人与修业统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改革内容 1. 革新前沿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适用性、能力性、创造性为导向,体现学术研究的前沿性、热点性、实效性等特征。教学内容要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每学年专业基础课内容更新不少于5%;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内容更新不少于1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学习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2. 探索多样性教学方法 根据每门课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如项目驱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讨学习。增加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讨论、探究、实践、实验等课时比重。原则上,专业基础课讲授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80%;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讲授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60%。二级学院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对相应课程具体授课形式有所调整,但需要上报研究生学院备案。 3.开展多元化第二课堂 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等多种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学术训练、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形成而展开,主要以读书报告、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体;社会实践主要以访谈调查为方法,深入研究专业领域热点性、前沿性问题;学术活动主要指研究生听取专家学术报告,并积极参加国家级学术研讨会,结合研究方向独立做专题报告等。 4. 重构过程性课程评价方法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情况占10%;课堂讨论、作业等方面占30%;实践教学、社会调查等方面占20%。期末成绩侧重于考察本门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开卷、撰写小论文、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形成。 三、管理措施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 在整个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设计与社会、创新与实践、思维与技能等诸多方面紧密关联的意识,教学中全方位构建学生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技能到综合知识应用和表达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挖掘,同时也强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表述能力等,最终让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设计服务精神,成为真正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 (1)主动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实现知识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化,拟定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充实课程大纲,其核心是有效地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时权重。 (2)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现开设公共课19门,专业课87门,实验课19门,每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完整,设课重点突出。在学习普通教育理论知识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有造型基础、形态学装饰基础、电脑辅助设计、专业设计、专业理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教学课程类别

2、教学内容 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课程互为依托,交叉贯通,呈复合式、板块式、递进式螺旋状上升进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将各模块的知识点串成相关联的知识链,同时各知识链又交复式环环相扣,加强设计学科间的交叉课题,培养学生相对全面的、整合的设计意识。 (1)复合式——设计通识基础教学 在低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主要以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主,从应试思维模式向主动思维模式转换。教学中以思维开发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力求训练学生从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转换和接轨。这个阶段的教学主旨在于给学生搭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思维反复对接的思维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 (2)板块式——专业基础教学 二年级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延续下,进入以专业方向为主体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课程中,在一个或一类系统内容上设置课题,注重课题的广度和单元形式的深度训练,注重概念的开发和多手法、多方式、多途径的综合表达。注重课题的探索性和实验性,在相互链接的知识点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设置,在大纲总体要求下完备板块课程的系统性,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给予教师较大的自由度,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鲜和活力,持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原创力,为进入市场设计打下思索的基础。 (3)递进式——专业设计教学 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在专业基础的板块课程下重组或交融,以知识的系统构成为基点,形成各知识点和知识链的递进式训练,更加注重整合设计、深度设计,在具体市场和商业设计的限定下,持续地培养学生在概念原创以及适合的设计表达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培养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加强研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课程和环节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一般以项目设计对应具体的社会综合需求,从市场到策划,到创意到设计,到实施再回到市场推广,每一步都涉及到整合各阶段设计学习的深度思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规定修订版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 理规定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附件一: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调动教学和管理人员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设立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研究生教改项目),并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是指省教育厅在构建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批准立项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由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负责。 二、项目申报 第三条研究生教改项目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项目主要范围是: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 3、研究生实验能力培养; 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5、研究生培养管理; 6、研究生素质教育; 7、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8、研究生教学改革; 9、其它相关问题。

第四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申报人应为在岗教师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 第五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每年申报一次,申报时间一般在当年五月份。 第六条项目申报人每年只允许牵头申报一个项目,在其原有项目结束前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第七条项目申报人须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报表》,报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推荐。 第八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类项目分组评审,并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确定本年度研究生教改立项项目。 三、项目管理 第九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研究生教改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条省教育厅给予每个研究生教改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 第十一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费、印刷费、差旅费等,也可用于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课程调研、学术交流、论文发表、教材出版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第十二条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主持人应向本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交中期研究报告。 第十三条对未按计划进展或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或视情况暂停或撤销项目,追回研究经费,并及时报告省教育厅。 第十四条项目进行中需对研究计划、主要人员作重大调整、变更或有其它重大变化的,由项目主持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省教育厅批准。 四、项目结题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详细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为了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骨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有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3、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3)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4.2 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2.4.3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3.1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 3.1.2 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1.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3.1.4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规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3.2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和竞争力。 3.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3.3.1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3.3.2 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3.3 教学过程规,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3.3.4 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 3.3.5 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 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xx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调动教学和管理人员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设立xx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研究生教改项目),并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是指省教育厅在构建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批准立项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由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负责。 二、项目申报 第三条研究生教改项目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项目主要范围是: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 3、研究生实验能力培养; 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5、研究生培养管理; 6、研究生素质教育; 7、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8、研究生教学改革;

9、其它相关问题。 第四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申报人应为在岗教师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 第五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每年申报一次,申报时间一般在当年五月份。 第六条项目申报人每年只允许牵头申报一个项目,在其原有项目结束前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第七条项目申报人须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xx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报表》,报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推荐。 第八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类项目分组评审,并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确定本年度研究生教改立项项目。 三、项目管理 第九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研究生教改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条省教育厅给予每个研究生教改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 第十一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费、印刷费、差旅费等,也可用于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课程调研、学术交流、论文发表、教材出版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第十二条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主持人应向本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交中期研究报告。 第十三条对未按计划进展或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

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

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应针对专业设置特点,结合不同科目的变化,正确定位课程的功能和教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践证明通过改革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标签: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内容设计;考核方式;实践 研究生课程是储备基础知识理论引导学生从学到研的重要载体,其传授模式、方法、质量对研究生后续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扩展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而传统的教学存在模式单一、内容陈旧、考核评价不客观的问题,并不能很好的引导一个学生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转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变化,不同的院校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针对专业设置特点结合不同科目的变化,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设计了一套新的授课体系。实践证明,新的授课方式能够更快的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到课题研究工作中去。 一、正确定位课程的功能和教案 研究生的基础课程相较于本科生的区别在于其不仅仅要起到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获取应用知识,创新知识、扩展知识的能力。目前,国内院校普遍借鉴的教学思路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前者特点是基于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性的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而了解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获取了相关知识和相关问题的能力,知识具有工具性的作用;后者特点在于注重知识的结构性和专业性,通过对某一领域的专业学习研究从而获取解决该领域的能力。两者各有所长,前者能够使学生短时期能快速获取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后者更多的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现实中也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当时,目前我国院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和社会要求脱节的问题,对课程教育的功能认识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有些老师过于轻视课程教育的作用,因此,课程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现过于刻板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收效甚微。有些院校过于专注课程本事而忽略了其主要目的,用对待大学生的方法来对待研究生教学,缺乏实践。因此,虽然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理论知识却缺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研究生普遍基础知识相对扎实,科研实际能力薄弱以及机械工程学科知识范围广,内容多,实践应用多的特点,在部分课程教学上我们借鉴LPC(Lecture、Presentation和Comments的缩写)讲授(L)、团队学生讨论(P)、教师点评(C)三者结合的教学方式。探索出TQC(Task、Question和Comments的缩写)任务(T)、问题(Q)和评价(C)的新教案改革。任务包括了两个大部分,第一老师的任务,梳理讲解课程中最重要知识基本点,给出主要章节的专题模块。第二学生的任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老师拟定的专题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然后搜寻资料、总结最新、最重要的内容以老师的角色讲解分享给大家。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张群 摘要: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课程和专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实践,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在一些高等学校,尤其在地方一般院校,出现了重专业建设轻课程建设的专业“实体组织化”新趋势,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原本紧缺的人财物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就这一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课程和课程建设 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不管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看,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甚至决定“怎么教”,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汉语大词典》将课程的概念概括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课程建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的素质与水平,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总体系统建设。它既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条件的建设(教学大纲、三基方案、教材、教学设备手段等),也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教学工作状态的建设(教学工作文件、课堂教学、教改措施、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考试制度等)和传授知识的主导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就是根据现有条件和课程现状,按课程发展目标逐步完善课程的各相关要素,强化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系统,形成推动课程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目的。 二、专业和专业建设 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也指专门的学问,或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门。在高校,专业是指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设置取决于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性质。专业规定着学校培养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案

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 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

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我校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设要求、具体目标与建设思路(一)专业建设 建设要求:根据学校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进一步加强新上本科专业的建设,紧紧围绕农、工、理、管等学科领域进行专业布点,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大力培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关的专业生长点。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管理,整体提高专业水平,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申报、建设、评估与退出机制。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方案【模板】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一、总体思路 1. 根据研究生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全面设计; 2. 在帮助学生打基础的同时,着重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 3. 实行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需求; 4.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5. 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 6. 实行研究生院、外国语学院、各研究生培养学部(院)的沟通和合作。 二、课程设置 研究生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和功能英语两种课程类别,总学时数为108学时,计6学分。各模块的开课名称、开课时间及周学时数如下表所示。 学生根据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和专业需要选修相应的课程模块,具体方

法如下: 英语课采用小班教学,班级数和上课人数都有一定限制。入学成绩在50分以下的研究生,必须修读《核心英语1》和《核心英语2》;入学成绩在50分以上(包含50分)的研究生,可在第二学期选修一到两门功能英语。建议学生在第一学年修读公共英语课,因为英语学习需要保证一定量的练习时间,所以也不宜在一学期修完。如果第一学年因故不能修完规定学分,可以在第二学年修读。 三、教学改革配套措施 1. 根据研究生的年龄、智力、学习能力等特点,强调自主、探索、实践、尝试的方法;教学主要任务之一是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进度等;培养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根据研究生外语学习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参与学术活动所需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同时丰富相关的文化、学术要求等知识; 3. 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灵活性; 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环境; 5. 要将外语学习放在实际的环境中,提倡实战演练的教学方法,边学习边尝试。积极开拓现实生活中应用英语的机会。 四、学业成绩评定原则 1. 采用学分制,学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规定学分; 2. 学生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大纲另行公布)修完相应的课程,并考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提纲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 变革

精品资料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