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方法:高血压性脑室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室内出血病人,绝大多数有明显的高血压的病史,中年以上突然发病,意识障碍相对较重,偏瘫、失语较明显,脑血管

造影无颅内动脉瘤及畸形血管。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方法:动脉瘤性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40~50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前无特殊症状或有一侧

眼肌麻痹、偏头痛等。发病后症状严重,反复出血较多见,间隔时

间80%为1个月之内。病人有一侧动眼神经损伤,视力进行性下降,视网膜出血,在此基础上突然出现脑室内出血的表现,很有可能为

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脑室内出血,应及时行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明

确诊断。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方法:脑动静脉畸形性脑室内出血

易发年龄为15~40岁,平均年龄比动脉瘤性脑室内出血约小20岁。性别发生率与动脉瘤相反,即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前可有出血

或癫痫病史,进行性轻偏瘫而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或有颅后窝

症状,呈缓慢波动性进展。如突然发生轻度意识障碍和一系列脑室

内出血表现,应首先考虑脑动静脉畸形。确诊需要CT扫描及脑血管

造影术。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方法:烟雾病性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在发生脑室内出血之前,儿童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偏瘫,成人则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此基础上出现脑室

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示颈内动脉末端严重狭窄或闭塞,在脑底部有密集的毛细血管网,如同烟雾状为其特征表现。

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方法:颅内肿瘤性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成人,凡是脑室内出血恢复过程不典型或脑室内出血急性期脑水肿消退,神志或定位体征不见好转,查体发现双侧视盘水肿

等慢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或发病前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表现或脑肿

瘤术后放疗病人,应考虑到有脑肿瘤出血导致脑室内出血的可能。

必要时可行CT强化扫描确诊。

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系指出血来源于脑室脉络丛、脑室内及脑室壁和脑室旁区的血管。继发性脑室内出血是指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破入或逆流

入脑室内。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

是脉络丛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及颈动脉闭塞、烟雾病也是常见的病因,其他少见或罕见的病因有脑室内脉络丛乳头状瘤

或错构瘤囊肿、出血素质、胶样囊肿或其他脑室旁肿瘤先天性脑积水、过度紧张、静脉曲张破裂(特别是丘纹静脉或大脑大静脉)、室

管膜下腔隙梗死性出血、脉络丛猪囊尾蚴病、白血病、垂体卒中以

及术后(脑室穿刺、引流术、分流术)等,许多病因不明者可能与

“隐性血管瘤”有关,采用显微镜或尸体解剖详细检查脉络丛可能

会发现更多的“隐性血管瘤”。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

高血压、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其他少见或罕见的病因有凝血功能异常,约占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0.9%这

类脑室内出血一部分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另一部分为

抗凝物治疗的并发症。引起出血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

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病、维生素原减少症等脑梗死后出血

是继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另一少见原因,约占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

1.4%其他引起继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有出血体质、蛛网膜下腔出

血后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曲霉病、遗

传蛋白C缺乏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和代谢性疾病。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 一、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或胸部CT。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我院没有 (2)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3)C反应蛋白、 (4)超声心动、

(5)高同型半胱氨酸、 (6)D-2聚体、 (7)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8)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 (9)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七)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脑代谢改善及神经营养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长春西汀等),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2.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3.针灸治疗:多数可以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4.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微波、超声、红外线等治疗。 6.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7.康复训练:帮助指导合理进行康复训练。 8.护理:辨证施护。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表单

外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头皮血肿的鉴别诊断 1、头皮肿胀:一般无外伤史,且触痛不明显。 2、凹陷性颅骨骨折:患者有外伤史,CT及X线拍片有明显的骨折线。 颅内血肿(外伤性)的鉴别诊断(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1、脑挫裂伤:伤后昏迷持续时间长、局灶症状伤后立即出现,CT扫描可见点状出血及血肿带。 2、脑血管病出血:常有脑血管病史或高血压史,局灶性症状较常出现,CT扫描出现较为特殊的脑池内积血和某支供血血管区出血,DSA检查可确诊。 3、脑肿瘤内出血:出血前常有颅内增高症状或局灶症状。CT、MRI扫描动态观察待血肿吸收后,瘤灶仍存在。 脑震荡的鉴别诊断: 1、脑挫裂伤:意识障碍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头伤后昏迷时间多超过半小时,生命体征变化较明显,脉搏和呼吸增快,血压正常或偏高,清醒后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和定向力障碍,偏瘫、失语、偏侧感觉障碍,脑膜刺激症状如颈强直、克氏征阳性等。 2、硬脑膜外血肿:有头伤史,多有头皮损伤和颅骨骨折,头伤后出现短暂性昏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失语等,再次昏迷并加深,幕上血肿时,血肿侧瞳孔先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呼吸和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和出现病理性呼吸。 3、脑卒中:多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或青少年有癫痫或头痛病史,无外伤史,而CT和DSA可明确脑出血或脑栓塞部位。 4、脑胶质瘤:有癫痫,进行性加重的头痛病史、无外伤史,CT、MRI检查可明确性质。 脑挫裂伤的鉴别诊断: 1、硬脑膜外血肿:有头伤史,多有头皮损伤和颅骨骨折,头伤后出现短暂性昏

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失语等,再次昏迷并加深,幕上血肿时,血肿侧瞳孔先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呼吸和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和出现病理性呼吸。 2、脑卒中:多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或青少年有癫痫或头痛病史,无外伤史,而CT和DSA可明确脑出血或脑栓塞部位。 3、脑胶质瘤:有癫痫病史,进行性加重的头痛病史、无外伤史,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高血压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1、外伤性颅内血肿:即使有头部外伤的体征和病史,也要查明脑外伤和脑出血的发病先后和因果关系。 2、脑内肿瘤出血:中风前已有进行性加重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颅内压增高征和肢体无力、麻木、局限性癫痫等局部脑症状或病史。 3、脑梗死:发病于安静、休息状态中者较多,发病后偏瘫、失语、颅神经麻痹等定位体征明显,而没有或少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1、三叉神经炎:可因流感、下颌窦炎、骨髓炎、糖尿病等引起。头痛呈持续性,压迫神经分支所在处头痛加剧。检查三叉神经区感觉退或过敏,有时可伴有运动支功能障碍。 2、舌咽神经痛:较少见,多见于年轻妇女。头痛部位在舌根、软腭,扁桃体、眼部及外耳道等处,常在进食、吞咽、谈话时发作,扁桃体常有压痛,用4%可卡因或1%丁卡因喷涂于咽部及舌根部即可止痛。 肋骨骨折的鉴别诊断: 1、胸部软组织挫伤:病人胸痛的程度与呼吸深浅、咳嗽的关系不很密切,胸廓挤压试验可为阴性或可疑,X线胸片阴性。 2、肝脾裂伤:通常有明显的失血和上腹部压痛、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阳性,

2015-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最新诊疗指南

2015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最新诊疗指南 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ICH)仍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美国心 脏病协会 / 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了最新 ICH 治疗指南。该指南一方面是为更新2010 年出版的 AHA/ASA ICH 指南,纳入近五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文献;另一方面是提醒临 床医生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性。 该指南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大会和神经重症监护 学会认定,发表于近期的Stroke 杂志。这是一份有关急性ICH 患者护理的全面循证指南,包括诊断、凝血障碍的治疗、血压管理、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颅内压控制、手术、 预后的预测、康复、二级预防和未来思考等。 现将指南推出的 14 个方面的推荐意见归纳如下: 一、急诊诊断和评估: 1. 基线严重程度评估应该作为 ICH 患者初次评估的一部分(I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推 荐内容); 2. 采取快速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来鉴别缺血性卒中和 ICH(I 类推荐,A 级证据;同 上一版指南); 3. 行 CT 血管造影和增强 CT 以筛选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患者(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如果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疑,CT 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增强 CT、增强 MRI、MR 血 管造影、静脉造影对发现潜在器质性病变(包括血管畸形、肿瘤)具有一定价值(Ⅱa 类 推荐,B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二、止血和凝血障碍 / 抗血小板药物 /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 合并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适当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Ⅰ类 推荐,C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2. 由于服用 VKA(维生素 K 拮抗剂)而导致 INR 升高的 ICH 患者,应停用 VKA,补充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纠正 INR 值,并静脉应用维生素 K(Ⅰ类推荐,C 级证据);使用 PCCs(凝血酶原复合物)比使用 FFP(冰冻新鲜血浆)并发症更少,纠正 INR 更为迅速,作为首选考虑(Ⅱb 类推荐, B 级证据)。rFVIIa 并不能纠正全部凝血异常,尽管可 降低 INR,从而不能完全恢复正常血栓形成机制。因此,不推荐常规应用 rFVIIa(Ⅲ类推荐, C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3. 对于服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的 ICH 患者,可给予患者个体化考虑采用FEIBA(FVIII 抑制物旁路活性)、其他 PCCs 或者 rFVIIa 治疗。如果患者在发病前 2 小 时内服用过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可考虑使用活性炭。服用达比加群的患者可 考虑血液透析(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4. 对于服用肝素的急性 ICH 患者可考虑采用鱼精蛋白治疗(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 推荐内容); 5. 曾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 ICH 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并不确定(Ⅱb 类推荐, B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6. 尽管对于凝血机制正常的 ICH 患者,rFVIIa 可以限制血肿扩大,但是证据表明对未经筛 选的患者,应用 rFVIIa 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且缺乏临床获益证据,因此,不推荐应用rFVIIa(Ⅲ类推荐,A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7. ICH 患者在住院的前几天内应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Ⅰ类推荐, B 级证据);加压性弹力袜对减少 DVT 或改善预后无益(III 类推荐,A 级证据;较上一 版指南有修订); 8. 症状发生 1-4 天内活动较少的患者,在有证据提示出血停止的条件下,可应用小剂量低 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皮下注射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同上一版 指南); 9. 对于症状性 DVT 或 PE(肺栓塞)的 ICH 患者,或可考虑全身性给予抗凝药物或 IVC (下腔静脉)滤器放置(IIa 类推荐,C 级证据);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进行治疗需考虑很 多因素,包括发病时间、血肿稳定性、出血的原因以及患者总体状况(IIa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三、ICH 血压管理:

脑出血后遗症

记录时间:2014-03-29 10:30 患者龙云贵,男性,63岁。 病例特点:1、脑出血后1年。 2、患者自诉1年前曾患脑出血,一年来双下肢乏力,偶见头昏、头晕。间断性在我院就诊,给予西药及中药数剂口服(具体用药及计量不详)症状时重时轻。近两周来双下肢乏力加重,活动受限,行动不便,为求治疗来我院就诊,以"脑出血后遗症"收住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尚可,二便如常,否认近期体重有明显增减。 3、既往史:有“脑出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有“先天性耳聋”病史,无特殊药物过敏史。 4.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9/80mmHg 。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晰,精神尚可,面色如常,发育良好,营养中等,扶入病房,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全身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双侧眼睑无浮肿,眼球活动自如,睑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耳鼻道通畅无分泌物泌出,各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发绀,牙龈无出血,伸舌无偏斜,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胸式呼吸为主,呼吸节律规整。触觉语颤无增减,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心尖部无震颤及摩擦感。叩诊心界无扩大,心率76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桡动脉搏动有力,节律整齐,无奇脉、交替脉、水冲脉。周围血管征(-) 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及蠕动波。剑突下压痛,小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Murphy征阴性,麦氏点压痛阴性。叩诊呈鼓音,肝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无亢进或减低。双下肢无浮肿,下肢无静脉曲张及溃疡,无杵状指、趾,无水冲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双下肢肢体肌力II级,温度觉及痛觉如常。膝腱反射正常存。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5、门诊资料:无 初步诊断:1、脑出血后遗症 2、慢性胃炎 诊断依据:1、脑出血后1年。 2、患者为63岁老年男性。 3、既往史:有“脑出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有“先天性耳聋”病史,无特殊药物过敏史。 4、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9/80mmHg 。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晰,精神尚可,面色如常,发育良好,营养中等,扶入病房,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全身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双侧眼睑无浮肿,眼球活动自如,睑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耳鼻道通畅无分泌物泌出,各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发绀,牙龈无出血,伸舌无偏斜,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胸式呼吸为主,呼吸节律规整。触觉语颤无增减,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心尖部无震颤及摩擦感。叩诊心界无扩大,

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每次发作时间可能较长。 3、内耳眩晕症:常有眩晕、耳鸣、呕吐。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外,很少有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反复发作后常有持久的听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龄较轻(如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还见于良性位置性眩晕。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1、脑出血:脑出血常起病于活动时,有高血压病史,起病发展较快,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检查不难鉴别。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如何对症治疗脑出血后遗症

如何对症治疗脑出血后遗症 *导读:脑出血后遗症的发生给患者的行动以及语言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如何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是患者和家属最为关心的…… 脑出血后遗症的发生给患者的行动以及语言方面带来了很 大的影响,该如何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是患者和家属最为关心的问题,专家说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需要药物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相结合,这样愈后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具体内容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脑出血后遗症怎么治疗效果好,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解除病人的精神负担,认清疾病是功能性的,可逆的,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其次,合理安排病人的工作和生活,饮食起居规律化,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另外,脑出血后遗症的病人除服用药物治疗外,还应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生活规律化,纠正不良习惯和嗜好,尽早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则更有益于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康复。 一般治疗:安静休息,一般卧床休息2~4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应予以吸氧。危重患者应予以心电监测,进行体温、

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控制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会反射性升高,而过高的血压则会更加引起出血增加,而过低的血压又会影响到健康脑组织的血供,所以对于脑出血患者,应该选用较为有效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发病之前的基础血压水平。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颅内压的升高可引起患者较为明显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还会引起脑疝导致生命危险。所以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是脑出血治疗的总要措施,发病早期可用甘露醇脱水,并辅助以呋塞米进行脱水,同时注意监测患者肾功能,注意复查血电解质情况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以上介绍的是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心脑血管专家说治疗脑出血后遗症需要长期的过程,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相信脑出血后遗症是可逆的,另外在治疗的同时患者家属还应从心理方面多开导患者,让患者树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

脑出血

首次病程记录 2010年8月15日20:00 患者于晓玲,女性,57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于2010年8月15日20:00由门诊以“脑出血”收入院。 病例特点:①患者女性,57岁。②患者缘于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但能行走与持物,伴头痛及言语不利,无意识障碍及二便失禁,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未予诊治。就诊于陶瓷医院,查头CT示:右侧外囊脑出血,出血量约7ml,未予诊治,而来我院收入院。③现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头痛,时有胸闷,气短,夜间明显,纳食可,夜寐欠安,大便干,小便调。④查体:BP170/100mmHg。舌质淡,苔白,脉弦。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左:右=2:2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肢体肌力V级,双侧肱二头肌腱、膝腱反射(+),左Babinski征(+),右Babinski征(-)。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⑤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现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可。⑥头CT:右侧外囊脑出血,出血量约7ml。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中经络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西医诊断:1.脑出血 2.高血压病 3.糖尿病2型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故诊断为中风-中经络。患者老年女性,脏腑渐衰,肝肾阴虚,阳亢风动,走窜经络,脉络不利遂发肢体活动无力,舌质淡,苔白,脉弦,均为阳亢风动之象,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治宜滋补肝肾,熄风平肝潜阳为法。 中医鉴别诊断: 痫证:患者无肢体抽搐,双目上视及口吐白沫等症状,故不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女性,57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入院。 2.体征:BP170/100mmHg。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左:右=2:2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肢体肌力V级,双侧肱二头肌腱、膝腱反射(+),左Babinski征(+),右Babinski征(-)。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 3. 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现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可。 4.检查结果:头CT:右侧外囊脑出血,出血量约7ml。 西医鉴别诊断: 脑梗塞:症状、体征及神经系统检查定位体征与脑出血相同,24-48小时头CT可见责任病灶为低密度影,与此患者影像检查结果不符,可资鉴别。 诊疗计划: 1.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作者: ————————————————————————————————日期: ?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 一、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 编码:I69.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或胸部CT。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我院没有 (2)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3)C反应蛋白、 (4)超声心动、 (5)高同型半胱氨酸、 (6)D-2聚体、 (7)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8)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 (9)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七)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脑代谢改善及神经营养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长春西汀等),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2.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高血压脑出血首次病程记录模版

2012-09-23 14:45 首次病程记录 根据入院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归纳,本病例特点如下: 患者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8小时余”为代主诉入院。今晨4点患者因为亲人逝去悲伤过度在在省中医研究院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测血压240/110mmHg.在医院给予输液降压等治疗。5点左右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急来我院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颞叶大面积出血,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急诊科期间患者昏迷程度较深生命体征不稳,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考虑患者病情危重建议入ICU进行相关治疗。入我科后患者为自主呼吸及自主心率,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紧急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治疗。 初步诊断:1.右侧颞叶脑出血并脑疝形成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3.糖尿病 诊断依据: 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8小时余; ②查体:深昏迷状态,皮肤湿冷体温测不出,无自主呼吸及自主心率,颈动脉波动消失。氧饱和为0.双侧额纹对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固定于中立位,直径5.0mm,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张力(+)腱反射(+)双侧病理束征未引出。 ③头颅CT:右侧颞叶脑出血。 鉴别诊断: 1、脑梗塞:无外伤史,颅脑CT显示低密度病灶。 2、硬膜外血肿:多有外伤史,伤后多有短暂意识障碍或中间清醒期,以着力部位多见。CT显示颅板下双透镜状高密度影,可伴有对侧脑挫裂伤和着力部位颅骨骨折。 3、脑出血:多在活动中发病,数十分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多有高血压病史,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意识障碍较重,头颅CT/MRI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呈高密度,与周围组织多有明显界限。 4、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于5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通常不表现为症状仅持续数秒钟即消失的闪击样发作。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本病人发病后症状呈持续性,目前查体可见明确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故可排除TIA。 5、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常有高血压病史。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90%,发病突然,表现为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该患者主要为基底池的出血,首先考虑此病,可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6、脑血管畸形:主要发生于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内血肿、抽搐发作,但少部分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约占SAH的10%,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针对病情制定以下诊疗计划:

《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要点

《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要点 1 概述 自发性脑出血(以下简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引起的成人脑部大、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所致脑实质内出血。按照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其中,原发性脑出血在脑出血中约占80%~85%,主要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约占50%~70%)、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CAA,约占20%~30%)和原因不明脑出血(约占10%)。继发性脑出血主要包括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瘘、Moyamoya 病(烟雾病)、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碍、颅内肿瘤、血管炎、出血性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及药物副反应等原因导致的脑出血。 2 诊断 本共识主要针对原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如下: ①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②影像学检查提示典型的出血部位,如基底节区、丘脑、脑室、小脑、脑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叶(CAA患者);

③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液性疾病; ④CTA/MRA/MRV/DSA检查排除其他脑血管病变(选择1~2种检查); ⑤超早期(72小时内)或晚期增强MRI排除脑肿瘤。 3 院前与急诊室的急救管理 ⑴在发病现场进行急救时,首先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脉搏P、呼吸R、血压BP)及意识状况、瞳孔变化。应用急救设备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如患者呼吸道不通畅,应立即清理气道分泌物;如呼吸频率异常,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可现场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如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可用升压或降压药将血压维持在基本正常范围内。如患者发病时发生外伤,应注意检查有无骨折、开放性损伤及闭合性脏器出血,根据情况给予简易处理。经紧急现场处理后,立即转送患者至距离最近且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转运途中应注意使患者始终保持头侧位,减少颠簸。 ⑵到达急诊科,立即进行初诊。需再次确认患者生命体征,力争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急诊抢救过程中应高度强调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呼吸障

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

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 概述 自发性脑出血(sponteneoue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以下简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引起的成人颅内大、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所致的脑实质内出血。按照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其中,原发性脑出血在脑出血中约占80%~85%,主要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约占50%~70%[1])、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CAA,约占20%~30%)和原因不明脑出血(约占10%)。继发性脑出血主要包括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畸形、动静脉瘘、Moyamoya病(烟雾病)、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碍、颅内肿瘤、血管炎、出血性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导致的脑出血。 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脑出血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外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诊断 本共识主要针对原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如下: 1. 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2. 影像学检查提示典型的出血部位,如基底节区、丘脑、脑室、小脑、

脑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叶(CAA患者); 3. 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液性疾病; 4. CTA/MRA/MRV/DSA检查排除其他脑血管病变(选择1~2种检查); 5. 超早期(72h内)或晚期增强MRI检查排除颅内肿瘤。 院前与急诊室的急救 院前急救和急诊处理对抢救生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其流程如下: 1. 院前急救:在发病现场进行急救时,首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状况、瞳孔变化。应用急救设备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如患者呼吸道不通畅,应立即清理气道分泌物;如呼吸频率异常,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可现场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如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可用升压或降压药将血压维持在基本正常范围内。如患者发病时发生外伤,应注意检查有无骨折、开放性损伤及闭合性脏器出血,根据情况给予简易处理。经紧急现场处理后,立即转送患者至距离最近且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转运途中应注意将患者始终保持头侧位,减少颠簸。 2. 急诊处理:到达急诊科,应立即进行初诊;需再次确认患者的生命体征,力争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急诊抢救过程中应高度强调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呼吸障碍或气道不通畅的患者,必须立即进行气道插管,插管有困难的可紧急气管切开,推荐环甲膜穿刺、经皮气管切开或气管正位切开;根据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肢体活动障碍及语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

2015年脑出血诊疗指南(转载) 发表者:施俊峰3005人已访问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C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欒驻边東鏽肠鈐橱縉态儺該籁縣嶁洁钟须縟漵鹜鳌瘋贲维壘僥蓽類課鈞輦锊擊躦热蹑弃锚轨褸缀詭钰藶桢寫鎖徑镉竄还殺蝎評漣萤刪蘿贖。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项龛麩钱鸸厲攙織项与嵘槳矚霁遞屢鼋縶礬跻綆蛴诂伞擁親凜榉褻蝈謾腎鹄禀黄鲧紇蠟颉峦镏 韩酱鹾贻務風决帱韧谬鑰諸嵝镀濁祕鸱莱鳏。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嫻滗煙覯幃谡裊黪邐闯脑浏瀨測罢钰镇铄圍鱸鎖觎缅熾钢寬樱鉉讴渾鸺极販黩愤谳临个錟苁遺狰瓔鋮鋒觀 藶实滠儼齐鄆跃馱烦蠣陨東閨傳。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谝鐸轍發饧舉氲駱甌鳅鰓飆滟讣鵬喬臚枨纊虏繭詵财謙沦吶蘭髏麼島羋广斷駕犖銩謎幫嬋鹗场騁詛烂應乔轅 鈀馱贩諭晉訂护腊侪坞盧鋰锵。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脑出血的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 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刘日霞 自发性脑出血是全球范围内致残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还缺乏特意性的治疗。研究表明规范的内科治疗可以降低脑出血的致残和致死的死亡率,脑出血内科治疗的积极程度与脑出血日后密切相关。 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发性脑出血的概念,第二部分介绍一下 2010 年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 一、自发性脑出血的概念 首先介绍一下自发性脑出血。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分为深部出血和脑叶出血。 脑出血全世界发生率为 10-20/10 万人口,约占全部中风的 12 %,且随年龄增大而相应增加,男性发病率要比女性多,尤其是 55 岁以上的病人。 脑出血的病因包括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低胆固醇血症、血管结构病变、缺血性卒中史、凝血功能障碍、药物滥用、酗酒及 ApoE 等位基因。 高血压是所有自发性脑出血最重要且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占 ICH 病人病因的 75 %。高血压增加 ICH 的危险,尤其是年龄在 55 岁以上未服降压药者或吸烟者。 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直接损害或加重年龄相关脑小动脉的负担和磨损,最终导致 ICH 的发生。研究证明初始血压与以后发生的 ICH 有关。 (幻灯 9 )如图所示,随初始血压的升高脑出血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大。 CAA 长期被认为是无高血压或凝血病的老年人 ICH 的病理基础,嗜刚果红的淀粉样 β蛋白沉积在脑皮质和软脑膜血管壁内,易引起动脉破裂或发展为粟粒样动脉瘤,最后造成脑出血。

低胆固醇血症是引起脑出血的另一个原因,大量研究证实 : 血清胆固醇小于 4.1mmol/L 时, ICH 发病率高或死亡率高。 血管结构病变引起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引起约 10% 的 ICH 。血管畸形是年轻人 ICH 的主要原因。 既往的病史,可使自发性 ICH 相对危险率增加 5-22 倍。 凝血功能障碍、使用抗凝药占全部 ICH 的 8 %,其中华法令抗凝治疗者引起 ICH 最多。 药物滥用占全部 ICH0.5 %,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的比例较高。 酗酒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可增加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 ApoE 的等位基因 2 和 4 是与脑叶出血密切相关的基因型。 二、 2010 年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 第二部分内容 2010 年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 指南的核心内容包括脑出血的诊断,主要是急诊,院前急救以及急诊室的管理,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包括止血方法,血压的管理,以及住院病人的管理,第三部分是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最后是脑出血的预后评估,康复以及复发的预防。 (一)诊断、止血方法 首先说一下脑出血的院前急救,对于院前急救来说首先要为病人提供呼吸循环支持,并以最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到最近的具有诊疗 ICH 条件的医院,其次急救人员尽可能的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发病时间,既往用药史、吸毒史,最后急救人员应预先通知急诊室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 急诊室已经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或者具有快速转移 ICH 患者至专门的诊疗中心的预案具备神经病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外科学和重症监护设备及经培训的医护人员,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措施,并同时进行有效地病情评估,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进行快速诊断。 脑出血的诊疗通道的设立可以为重危 ICH 患者提供更有效地、标准化的整体治疗。神经外科医生应具有进行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有创 ICP 监测和处理的能力。神经介入医

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 鉴别诊断: 脑血栓形成: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缺血或梗死。可出现头痛头晕、口齿不清、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定位体征,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颅脑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脑栓塞:指因异常的固态、液态、气态物体(被称作栓子)沿血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动脉管腔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起病急,进展迅速,有风湿性心脏病或颈部动脉重度粥样硬化等栓子来源或/及身体其他部位(视网膜、肾、脾)栓塞的证据。神经系统查体有定位体征,颅脑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缺血或梗死区。急性硬膜下血肿:于急性颅脑外伤后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桥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可迅速出现因血肿压迫而导致的局造性神经定位体征,头颅CT可见硬膜下出血,可迅速出现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结合外伤史及脑CT可以确诊。 颅内占位:常慢性起病,以局造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表现,症状渐进加重,出现头痛呕吐等高颅压表现,患者一般有其他部位的肿瘤病史,颅脑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CO中毒:(对于昏迷患者)常见于有CO接触的患者,首发症状以意识障碍为主,早期常无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颅脑影像学检查早期无异常,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血COHb可升高。确诊依靠明确的病史。 诊疗计划: 1、脑血管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密切监测并稳定控制血压、心电监护,注意呼吸瞳孔等变化。 2、进一步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纤维蛋白等以助诊疗。及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颅脑CT。 3、患者卧床,保持大小便、呼吸道通畅。吸氧改善脑供氧。 4、脱水降颅压:甘露醇、甘油果糖、七叶皂苷钠。 5、低温脑保护治疗。 6、预防肺部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7、保护胃粘膜:奥美拉唑。 8、补充水电解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9、注意血肿变化,必要时手术治疗。 10、预防继发性癫痫:卡马西平。 11、预防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

自发性脑出血的术后处理

自发性脑出血的术后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病人的手术后处理要点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54例自发性脑出血病人的术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存活145例,按 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分进行疗效分析,其中Ⅰ级20例,Ⅱ级40例,Ⅲ级40例,Ⅳ级38例,Ⅴ级7例。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和颅内压增高,防治各种并发症是 术后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手术后治疗处理 我科自1998年6月至2009年7月采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54例,现对围手术期间处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91例,女63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8.5岁。入院前 明确高血压病史者23例,合并脑血管病11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8例,糖 尿病20例,肾功能障碍4例,脑梗塞病史15例,癌肿手术史1例。入院时意识 状态分级[1]Ⅰ级20例,Ⅱ级24例,Ⅲ级40例,Ⅳ级60例,Ⅴ级10例。偏瘫151例,失语40例,脑疝35例。全部病例均经头CT检查确诊。出血部位:壳核35例,丘脑25例,其中破入脑室系统40例,脑室系统原发性出血7例,皮层下出血5例,小脑出血10例,出血量(多田氏公式计算)10-15ml20例,16- 30ml25例,31-60ml 64例,>60ml45例,脑室系统出血量未测量。 1.2手术方式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50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74例,钻 孔脑内血肿穿刺并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加尿激酶溶解术20例,单纯侧脑室穿刺引 流术10例。 1.3术后处理术后病人均给以重症监护,2-3d内保持安静,防止躁动不安, 严密监测血压,保持血压稳定,不宜过高或过低,加强对基础病的治疗,积极监 控血糖的变化,防止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并发症的发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积极全身支持治疗。 2 结果 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Ⅰ级)20例, 部分恢复或独立生活(Ⅱ级)40例,需要帮助(Ⅲ级)40例,卧床但意识清楚(Ⅳ级)38例,植物生存状态(Ⅴ级)7例,死亡9例。 3 讨论 目前自发性脑出血的手术疗效明显提高,但术后并发症仍很多,管理不善, 死亡率仍较高。 3.1降低颅内压控制高血压早期手术是降低颅内压,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法,我们认为①应合理选用手术方法清除脑内血肿并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清除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积血。②术后保持患者安定,躁动不安者可使用止痛泵或其他镇静治疗措施,术后48小时内尤为重要。③术后合理使用甘露醇、速尿以调节 颅压,血压高者在排除再出血的可能后使用硝普钠针剂50mg微量泵滴入,将血 压控制140-130/100-90mmHg较为合适,术后清醒者可口服降压药物,术后昏迷 者48小时后停用硝普钠针剂改用鼻饲降压药物。 3.2加强基础疾病治疗本组28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其 中20例病人预后不良。脑出血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等炎性 物质,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律失常等,这些情况会加剧基础疾病 的恶化,导致肺部感染及心、肺、肾功能衰竭和高渗性昏迷的发生,反过来又加

第一篇脑出血后遗症及恢复

第一篇脑出血后遗症及恢复 百科名片 脑出血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脑出血是指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脑出血的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基本信息 特别是一些脑血栓、脑出血后遗症严重的病人他们偏瘫,全身瘫痪,四肢功能障碍,口眼歪斜等等的症状让大家惨不忍睹,真是一人患偏瘫,全家无笑颜! 而日常生活中,引发脑出血后遗症的因素有哪些? 1、冬秋季比夏季好发.这是因为冬天天气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而夏季天气转热、血管扩、血压下降的缘故.但是夏季中暑,出汗增多也会促发脑出血后遗症. 2、情绪激动也会使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脑出血后遗症. 3、过度疲劳和用力过猛会引起血压升高,成为脑出血后遗症的诱因. 4、过饱进餐和进食过分油腻的食物能使血液中的脂质增多,血液循环加快,血压突然上升,因而可导致脑出血后遗症. 一、发生 脑出血后遗症的症状脑出血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具体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疼痛等感觉减退或完全不知。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脑出血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精神和智力障碍:较大围或多次复发的脑出血意外,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 如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精神萎靡、易激动等。 二)失语 脑出血后遗症型失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表现为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病变累及优势半球Broca区,还有相应的皮质下白质等区域; 2、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病变累及优势半球Wernicke区; 3、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病

鉴别诊断病历模板

后循环缺血 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鉴于MRI 弥散加权成像(DWI) 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 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 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我们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凡明确为梗死或短暂性缺血的患者,不要给与本诊断,而尽量给与确切诊断,诸 如:小脑梗死、脑干梗死等等。本诊断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其实就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是很片面的, 因为后循环缺血是个很大的诊断,要给它写鉴别诊断,必须根据临床症状,但是缺血总有一个必须的鉴别 诊断,那就是出血,其余的可以根据病状加减。 此处总结了眩晕的鉴别诊断: 小脑出血:患者一般为老龄,常伴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于活动中动态下发病,多数表现突然起病的眩晕, 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少数呈亚急 性进行性,类似小脑占位性病变。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多在48 小时内引枕大孔疝而死亡。颅脑影像学可以明确诊断。 美尼尔病: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 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发作性 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可有或无颈椎病的症状。颅脑影像学检查无异常,部 分患者颈部的突然转动而诱发本病。 基底动脉偏头痛:患者有反复的脑干及小脑功能障碍,在基底动脉偏头痛发作时出现眩晕、复视、步态蹒 跚、共济失调、感觉异常、失明及焦虑不安,有些患者有意识丧失。脑血流的检查发现,在颞顶枕区常有 缺血性改变。经颅多普勒可发现BA 及MCA 血流速度持续增快。 前庭神经元炎: 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 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一般认为可能为病毒感染所致。发病年龄一般为20-60 岁(平均39 岁)的成人。大部分患者在起病前先有病毒性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起病突然,常在睡醒后发病,临床表现为严重、持 续性眩晕,伴跌倒,闭目卧床、不敢动、不敢睁眼,剧烈呕吐,持续性快速眼球震颤,无耳鸣耳聋及神经 系统体征。通常发作2-3 天后症状减轻。 神经官能性眩晕: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 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神经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 晃动感。颅脑影像学检查正常,神经系统体查正常。 诊疗计划: 1、脑血管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监测血压。 2、进一步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纤维蛋白以及颈部血管彩超、TCCD、颈椎平片等,以助诊疗。 3、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 4、扩张脑血管,保护神经元:尼莫地平。 5、降血脂,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 6、改善循环供血:丹参川芎嗪。 7、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神经元:依达拉奉。 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 鉴别诊断: 脑血栓形成:本病多见于50 ~60 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由于血流缓慢、 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缺血或梗死。可出现头痛头晕、 口齿不清、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定位体征,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