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透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血透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血透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血透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深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常规

深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常规 一、置管前的护理 1.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置管术前患者的健康教育. 2.穿刺前的准备:穿刺时,患者应取去枕平卧位,颈背下垫一小枕,头转向对侧。 二、置管中的护理 置管过程中的护理: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与手术者密切配合,正确选择穿刺点,尽量提高穿刺成功率。 三、置管后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通畅,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输液速度,避免管路打折及脱落,保证液体顺利输入。 2.防止发生局部穿刺处感染。置管期间每周换药2次:用碘伏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再用无菌贴膜固定,同时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红肿、触痛、液体外渗及导管脱出,以便及时处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静脉炎.妥善固定导管,必要时缝合固定.加强观察和交接班,若患者意识不清,烦躁时应加强看护,必要时予约束带固定,以免患者自行拔除导管或移动脱出,避免用金属器械夹持留置管. 3.对于出血、凝血机制正常患者,输液完毕后用肝素钠和生理盐水配制液封管。 4.监测体温变化,体温高者行血培养.同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及穿刺静脉有无疼痛,一旦发生及时做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5.导管的固定:导管固定要牢固,应每天检查导管的深度。为置管患者做其它操作时,应避免导管脱出或推入。 6.预防发生空气栓塞,及时更换液体,避免滴空,不要关闭输液调节器。 四、拔管护理 拔管时,用无菌持物钳或镊子夹住导管末端,沿进针方向缓慢拔出.切勿用力过猛,防止导管断裂.同时用敷贴密闭穿刺点以免空气经皮肤隧道发生空气栓塞,拔管后局部按压5~10分后用无菌纱布固定。..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 一、人员要求 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 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用肝素原液封管。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 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 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 2 遍,中间间隔30-60 秒。 5.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 ****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 或其它耐 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 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 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 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 院感办 2015-1-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27T17:20:39.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耿晴晴[导读] 导致CVC2RI 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有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规范的护理行为来避免。 耿晴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骨科一区山东淄博 255300)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363-0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输液、给药、术中监护、中心静脉压测定和静脉营养等。然而,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I )是让临床工作者们棘手的严重并发症。有文献报道,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2%~4 %[1] ,且直接影响着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因此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因素分析 1.1导管留置时间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导管留置时间大于7天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因素的机率逐渐增加,理论上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会则越大。 1.2 导管的选择导管材料可以影响血栓的形成和微生物的附着,应用聚氯乙烯导管时,其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为70 %, 而柔软的硅胶和聚氨酯导管更少形成血栓[2];抗菌导管的使用, 使CRI 的发生率是否下降至今还存在争议,指南中指出不常规推荐抗生素涂层导管。 1.3 置管部位置管位置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目前临床上比较一致的观点为:锁骨下静脉感染发生率最低,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最高。 1.4 置管的操作技术置管医师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操作熟练,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可减少导管移动的幅度,减少微生物侵入损伤部位的机会[3]。锁骨下静脉置管操作次数小于50次的医师,因其操作导致的导管相关脓毒血症的风险比熟练医师高2倍以上[4];3次置管操作失败后,应更换穿刺部位,否则将会导致相关并发症成倍增加[5]。 1.5 个体因素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原发病的严重程度等都会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及预后,很多因素都是医护人员难以控制的。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 增强无菌观念,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是预防感染的保证,也是减少CVC-RI的关键。CVC留置是一项有创的侵入性操作,所有操作者必须坚持无菌观念,保持环境清洁,无论在置管、换药、换管,还是在配液、输液、加药过程中,都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进行无菌操作。 2.2 严格操作人员的手消毒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非常重要,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可以有效地减少CRI 的发生。 2.3 置管操作后的维护 2.3.1 置管后局部及导管接头的维护置管后的第1 个24h,局部换药1次,以后每周1-2次,选择透气性好的贴膜。使用导管时加强导管接口护理,减少输液污染,导管接头用酒精棉片反复消毒优于用安尔碘棉签消毒,更换敷料及导管接头时要戴无菌手套。 2.3.2 置管后合理选择更换敷料的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早期,穿刺处或多或少总有些渗血渗液现象,穿刺处渗血渗液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为了防止细菌的生长繁殖,置管术后第1天应常规更换消毒敷料,随后更换敷料间隔时间以2d为宜,避免过于频繁更换敷料,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2.4 输液管理的护理输液液体宜现用现配,最好在洁净度高的环境下配制。在使用中,对输入血液、高营养高渗溶液或其他较稠厚的药物时,尽可能安排于其他液体的中间,或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营养物质残留和堵管而增加感染机会[6]。 2.5 早起发现感染及时拔管动态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局部感染症状或全身症状,保持插管部位干燥等,可为更换置管部位或拔管提供好的条件。出现局部感染症状,或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血象升高,应高度怀疑导管相关感染,立即做局部和导管内液细菌培养,并拔除导管,给予抗感染治疗。达到治疗目的后,尽早拔除导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置入导管而引发的并发症。 导致CVC2RI 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有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规范的护理行为来避免。其次是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如CVC动态护理记录单、CVC效果评估单等。护理人员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可使感染减少到最小范围。随着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如何使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得到更好的监控和预防仍是研究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 [1] 张林西. 中央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病机理及预防[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 ,16 (1) :25 -26. [2] 叶文,张建平,黄国良,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 ,3 (8) :5052507. [3] 邹琳,俞森洋.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05-407. [4] 刘鲁忻,孙艺铸,赖总善.中心静脉插管39例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54-355. [5] 宋平,李祖栋.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启示[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5):40. [6] 羊永梅.预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J].山东医药,2008,48(31):116.

深静脉留置导管冲管

深静脉留置导管冲管操作流程 一、常见深静脉的置管类型: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二、1.碘伏2.棉棒 3.酒精棉球4.无菌手套1-2付 5.敷贴2个(一个可带孔)6.无菌纱布1 块7.肝素帽2个8. 5ml空针1个9. 0.9%生理盐水20ml 10.肝素50mg+ 0.9%生理盐水2ml 11.手消剂 12.医疗垃圾袋 三、冲管操作流程 1.工作人员洗手戴口罩,携用物推治疗车至床旁,嘱患者仰卧,暴露插管位置(2) 拆下包扎的敷料弃于医疗垃圾桶内(3)护士观察插管处有无红肿和渗出,渗出是 血性还是脓性,用碘伏棉棒消毒插管处,以插管处为中心,消毒范围不小于15cm,每根棉棒用一次,消毒管柄及缝线处,待干贴敷贴,将敷贴外包装形成一个无菌面,置于导管下面; 2.护士戴无菌手套,用酒精棉球消毒肝素帽,每根导管和夹子; 3.拆去肝素帽,再次用酒精棉球擦洗管腔端口,连接5ml注射器,打开夹子,缓慢回 抽2ml血液(实为上次封管液)夹闭。同样方法消毒另一条导管,并抽取2ml血液 关闭夹子,如果回抽不顺利,可慢慢旋转导管直至抽出,将带血液的针管弃于医疗 垃圾桶内。 4.将事先准备好的0.9%生理盐水20ml每个管腔内各10ml脉冲式冲管,使管腔中无 肉眼可见的血色,用事先备好的肝素NS每个管腔各1.5ml脉冲式正压封管,再次 用酒精棉球消毒导管端口,擦干净端口的血水,拧上肝素帽。 5.用无菌纱布包裹导管,用敷贴妥善固定于皮肤上。 6.整理用物,将医疗废物一并弃于医疗垃圾袋内,不可放于治疗盘中。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戴口罩,手套,如果手部有污染,注意手消毒,在换药的时间应与 病人及家属做好沟通,告知大小便时一定不要污染插管位置,一旦污染应当给予换 药,日常做好会阴部的清洁,对于当日插管或凝血功能有问题的病人,应注意观察 插管处的渗血情况,对于意识不清的病人应嘱患者家属防止病人自行拔管,以免引 起大出血(出血不疼不宜察觉)。 2.所用污染物品一定置于废物袋内,切忌放于治疗盘中。 3.冲管前一定要先回抽,每边至少2ml;肝素封管液每边不超过1.5ml,如果有凝血 障碍者,肝素浓度遵医嘱。

深静脉置管护理

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一、置管前的护理 1、心理护理: 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前关知识的介绍,说明置管的目的,告知置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讲解配合要领及留置时间等,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评估患者对该项治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准备程度,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积极配合置管并签署置管同意书。操作时一般不应由家属陪同患者。 2、患者的准备: 做好个人卫生处置,于置管前1日沐浴、更换病员服,修剪指甲剃胡须。协助作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胸透、出凝血时间等。 3、治疗室的准备:所有患者的置管操作最好在一专门治疗室内完成。穿刺前室内行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30min/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技术准入制度。 二、置管后的护理 1、安置患者: 置管后应将患者护送回病室,取仰卧位。观察穿刺局部出血情况,如发现患者局部渗血较多,可用冰袋加压冷敷3~5min,一般多可止血。 2、肝素帽使用: 每次输液前严格消毒肝素帽,再将头皮静脉针刺入,并用胶布将针柄与肝素帽固定。 何时更换:每7天一次;肝素帽可能发生损坏时;每次经肝素帽取过血时;不管什么原因取下肝素帽后。 操作步骤:使用无菌技术打开肝素帽的包装,用生理盐水预冲肝素帽;把原来的肝素帽去掉,消毒路厄氏接头的外面;连接新的肝素帽,牢固固定肝素帽和连接处。 3、局部皮肤的护理:每天观察局部皮肤及其他异常情况。敷料贴膜定时更换,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置管处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由里向外消毒皮肤2遍,消毒范围要宽于敷料,直径大于7cm,再贴3M敷料贴膜。置管第二天更换3M敷料贴膜,以后为qod更换,做好更换记录。 有血液或渗液、敷贴脱落时及时更换。 4、拔管的护理: 导管的留置时间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决定,导管拔出时应从穿刺点部位;轻轻缓慢地拔出,用力要均匀,切忌暴力,防止损伤血管壁,拔管后立即压迫止血,用创口贴或无菌敷贴覆盖24h即可。 5、填写护理记录单

各种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各种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各种深静脉置管感染相关因素,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58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从年龄、体质、置管环境、置管部位、留置深度、留置时间、维护、临床观察等方面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 58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感染者35例,感染率为4.66%,CVC(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感染率为 4.83%,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21%;急诊置管感染率为3.96%,择期置管感染率为2.07%;恶性肿瘤患者置管感染率为5.52%,其他患者置管感染率为0.51%;病室内置管感染率为4.67%,穿刺室内置管感染率为1.37%.结论各种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与置管部位、置管时期、机体免疫功能、无菌操作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各种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控制医院感染。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eep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s reas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s.Methods: 580 cases of deep vein catheterization patients were monitored and analyzedfrom age, physical condition, tube environment, catheter sites, retention depth, retention time, maintenance, and other aspects.Results: 35 cases were infected in5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catheter, the infection rate was 4.66%, the infection rate of CVC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subclavian vein, jugular vein, external jugular vein, femoral vein) was 4.83%, the infection rate of PICC (peripherally central catheter) was 1.21%,the infection rate of emergency catheterthewas 3.96%, the infection rate of Selective catheter was 2.07%; the infection rate of cancer patients catheter was 5.52%, other patients catheter infection rate was 0.51%; the infection rate of Ward catheter was 4.67%, infection rate of the puncture chamber catheter was 1.37%.Conclusions: A variety of deep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theter site, catheter time, immune function, sterile operating environment factors, In clinical work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 , ensure patient safety an control the hospital infection. 【Key words】deep venous catheter;infection; reasons analysis;and intervention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深静脉置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和急、危重病患者等各种临床治疗中,但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静脉置管感染也时有发生,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报道,美国平均感染率为5.3/1000导管留置日,感染患者中平均死亡率为12%~25%。深静脉导管的相关感染主要包括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三种类型[1]。局部感染是指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液,范围在2cm以内;隧道感染是指感染症状沿导管插入方向延伸超过2cm;血行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等,可以从导管和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并除外其他感染源。不同程度的感染不但增加患者痛苦,延长病程,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探索各种深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我院对580例行深静脉置管术的患者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及有效防范对策。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对18例中心静脉置管病人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结果置管感染与插管过程污染、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管连接部位处理时感染、加入液体操作时污染、导管内血凝块堵塞、股静脉穿刺时污染、病人的易感性、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在准备输注的液体及处理管道接口时未行无菌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这些相关因素的控制,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可有效防范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对保证病人安全、控制医院感染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感染防范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深静脉置管术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救治、长期静脉营养等方面。与普通静脉输注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但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感染是发生频率最高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对本科2007年7月~2009年6月共发生18例中心静脉置管出现导管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15~84岁,导管留置时间3~31d。静脉置管途径:锁骨下静脉10例,颈内静脉5例,股静脉3例,共插管18次。 1.2 感染判定标准 1.2.1局部感染置管处皮肤有红肿、痛、硬结、伴或不伴有渗液,细菌培养阳性。 1.2.2 全身感染置管期间出现畏寒、发热伴血

培养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或经抗生 素治疗后菌血症即得到控制者。 2 结果根据拔管后导管尖 细菌培养结果,可能导致导管感染的各种相关因素 3.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权衡利弊,为了减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股静脉穿刺;少用颈内静脉。 3.2 穿刺前护理穿刺前应紫外线空气消毒30min,避免人 员走动和清扫地面。术者应戴无菌手套、帽子和口罩,按要求 备皮,用安尔碘消毒,消毒范围为10cm×10cm,然后扩大铺洞 巾、无菌巾形成一无菌区。穿刺者动作稳、准、轻柔、迅速, 尽量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暴露时间。 3.3 穿刺中配合在 进行中心静脉穿刺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在穿刺 过程中如误穿入动脉应立即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止血10~ 20min后重新穿刺,避免形成皮下血肿造成后期感染。 3.4 穿刺 后护理 3.4.1 妥善固定,防止滑脱,如有脱出,需 作好标记及管道标识。 3.4.2 穿刺口皮肤qod用安 尔碘消毒,再用无菌纱布用5×7cm大3M敷料覆盖,并保持穿 刺部位清洁、干燥,疑有污染或出汗明显应立即更换敷料。 3.4.3 肝素帽q3d更换,如滴注脂肪乳,输注血制品,或疑污染, 渗漏液体时应立即更换。 3.4.4 输液管道应每天更换。 若输血或蛋白制剂后应立即更换输液管道。 3.4.5 严 格消毒三通及导管各接口处,尽量减少接口处脱出和开启的几

201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剖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年版) 本指南是在200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 关性血流感染(CLABSI )的预防提供建议。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年7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 )、美国医院学会 (AHA )、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 )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 )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 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的风险 1.ICU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的风险很高。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患者 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 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非ICU人群:虽然在过去20年,主要关注ICU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发生在ICU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的后果 1.增加住院时间。 2.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美元至39000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2篇CLABSI研究的支持) 1.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1.1.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 1.2.长时间放置导管 1.3.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4.导管转换器岀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5.颈内静脉插管 1.6.成人股动脉插管 1.7.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8.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 1.9.I CU病人护士比例较小 1.10.全胃肠外营养 1.11.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 1.1 2.输注血液制品(儿童) 2.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 2.1.女性 2.2.抗生素使用 2.3.米诺环素-利福平涂层的导管 第二部分背景一如何检测CLABSI 一、CLABSIs的定义和监测方法 1.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2.适当的监测方法学,请参阅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 )手册:

深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深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 1474?CHINESEGENERALNURSINGJune2010V o1.8No.6A 深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Commoncomplicationsandnursinginterventionsof patientsacceptingdeepveincatheterization 周友惠.舒勤 ZhouYouhui,ShuQin (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ofPLA,Chongqing400038China) 摘要:介绍深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AbstractItintroducedtypesandcausesofcommoncomplicationsofpa一 类型,形成原因,综述深静脉置管护理tientsacceptingdeepveincatheterization.Itreviewedmaininterventionsto 中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preventcomplicationsinnursingcareofpatientsacceptingdeepveincathe一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并发症;护理;血terization. 栓形成Keywordsdeepveincatheterization;complications;nursing;thrombosis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0.016.049文章编号:1674—4748(2OLO)6A一1474—02 深静脉置管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维持时间较长的静 脉通道_1],可用于大量补液,测量中心静脉压,补充肠外营养等. 由于深静脉置管术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 等优点,在胃肠道高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静脉化疗,危重病人 抢救等方面已广泛应用并逐步扩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已经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如果护理不当则会造成导管堵 塞,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现将深静脉置管 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综述如下.

中心静脉置管及护理4

深静脉置管护理常规 (1) 深静脉置管病人(CVC、PICC)的维护和护理 (2)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常规 (6) 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运用及护理 (7) 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8) 深静脉置管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置管部位、时间、置管长度、是否通畅 2.局部皮肤情况,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有无局部肿 胀 3.患者有无原因不明的发热 4.输入液体浓度、有无刺激性强液体 5.患者对置管的认识程度 二、护理措施 1.预防感染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3-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后要戴无菌手套。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0%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导管不宜常规更换,如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应酌情更换。 (6)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7)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8)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2.保持导管通畅 (1)为长期保持导管通畅,在输注酸性、碱性药物之间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先输乳剂,后输非乳剂;输注刺激性药物及黏附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每次测量中心静脉压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通过导管进行抽血以免影响结果正确性和引起导管堵塞。 (2)静脉导管暂停输液时需封管,一般采用肝素盐水,其浓度至少为1 0∪/ml,每次用量为10 ml。 (3)注意不要扭曲导管,防止机械性堵塞。 (4)一旦发生堵管,可抽取少量肝素盐水或尿激酶溶液轻轻冲洗导管,然后尽量往外吸出血栓,不可硬性向内推注,以免形成血管栓塞。若抽吸无效,应拔除导管。 3.加强输液巡视对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的患者,要严格控 制好滴速,防止太快。确保衔接牢固可靠,输液完毕及时更换 液体,防止脱管或空气栓塞。 4.拔管如为颈内静脉穿刺,嘱能合作的患者屏气,轻缓地将导 管拔出,注意按压。拔管后24小时内用无菌敷料覆盖。 三、健康教育 1.告之穿刺部位不宜剧烈活动,以防管道扭曲、脱出。 2.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穿刺部位污染、受潮。 3.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 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深静脉置管病人(CVC、PICC)的维护和护理 (一)插管的方式 中心静脉置管(CVC ) 颈外静脉置管 锁骨下静脉置管

ICU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ICU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张明莉 深静脉置管目的 ,迅速开通大静脉通道 ,外周静脉穿刺困难 ,胃肠外营养治疗 ,药物治疗(化疗、高渗、刺激性) ,监测中心静脉的压力 ,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术 ,其他:放置起搏器、静脉造影、介入治疗 禁忌症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和感染的。 ,所选静脉通路有梗塞和损伤的。 ,大面积烧伤合并感染并高热时,避免引起败血症。 ,穿刺部位有炎症,胸部有畸形的。 ,严重肺气肿剧烈咳嗽者慎用锁骨下静脉穿刺。 ,不合作或躁动患者应给予适当镇静和麻醉剂。 ,极度衰竭的患者慎用。 常用置管途径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刺激性小、置管时间长,一般置管长度为14 ,18cm 。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风险大,易误伤动脉,造成血、气胸,置管长度为 12 ,15cm 。 ,颈外静脉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股静脉穿刺置管感染率高,易形成深静脉血栓,适用于短期置管患者,一般置管长度为20 ,25cm 。 一般以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为主, 便于护理,也有利于导管的护理。 深静脉置管术后护理---更换敷贴 , 置管后24,48小时更换第一次敷贴,而后应每7天更换一次。在敷贴被污染(或可疑 污染)、过多血迹、潮湿、脱落应及时给予更换,以免病菌侵入。 , 以导管进口为中心,将敷贴从四周朝向导管进口处剥离,然后由下至上沿导管方向小心 揭掉敷贴。 , 先以酒精对皮肤消毒三次,后以安尔碘对皮肤消毒三次,都是从中心向外围移动, 按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的顺序。消毒范围大于无菌敷料一定要避免酒精与导管接触 (会损伤导管)。 , 待消毒液干后,贴上新的敷贴,以免影响敷贴粘度。 , 透明贴膜上应该清楚地记录置管深度,置管时间,更换敷贴的时间 深静脉置管术后护理---管路护理 封管: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稀释液(0.9%氯化钠100ml加肝素钠 1ml)5ml以上,常规消毒肝素帽,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缓慢推注,边推边退,脉冲式封管,余0.5 ml,1 ml即全部拔出针头,完成封管。封管后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才能接上补液,不可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

如何保护及使用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

如何保护及使用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术有三种:第一股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术,它简 单易行,适用于基层医院和初学者,穿刺处两侧皮肤各缝一针固定导管,覆盖敷料即可进行透析,患者不能随意走动,下肢活动受限;第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术,可留置数月,患者可随意走动,颈部活动受限,导管感染机会少,是临床留置导管技术的首选;第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一般采用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部位易固定、易清洁、不易感染、活动不受限制,在临床中常用它。 1 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注意事项 在血液透析过程的前后,保护固定好留置导管,这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要反复进行宣教。 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注意事项: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淋湿感染,局部一旦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以防感染扩散;②患者不宜剧烈运动,防止留置导管滑脱,一旦滑脱,应立即压迫止血,及时就医;③ 血透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一般不宜另做他用,如果一定要用,使用后必须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要求封管,以防堵塞。 在临床实践中要护士观察及做到的有以下几点:①要认真观察导管国定是否牢靠,局部有无渗血、红、肿、有无分泌物,检查管路是否通 畅,血流量是否满意;②透析前应回抽导管的封管 肝素液及少量血液,注入纱布上检查是否有血凝块;③透析前如

回抽导管的封管肝素不畅时,要适当调整导管的位置,(调整导管位置前先消毒皮肤及切口处的导管,以防感染)再回抽。仍不畅时,应采用尿激酶溶栓法,使90%- 95%勺血栓得以溶解。具体方法:用25万单位尿激酶加生理盐水3?5ml分别注入留置导管的动静脉腔内,保留30min,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若一次无效可重复进行,溶栓过程也定期进行。一般间隔4?8w,如果溶栓无效,长期留置导管可更换新导管或另改其它血管路进行透析;④透析前要先抽静脉端封管肝素液及少许血液后,立即从静脉端导管注入首剂抗凝剂3?5min 后,再去回抽动脉端导管的封管肝素液及少许血液,这样的一个时间差,可使患者体内的血液达到一个肝素化的程度,在透析引血时会更顺利,透析过程顺畅;⑤透析过程中,嘱患者安静,避免移动置管侧的颈部或肢体,以免引起置管移位,引起血流不畅;⑥在透析结束前,深静脉穿刺导管局部要用无菌技术操作,更换敷料并固定好导管,如固定导管的缝线有脱落,要及时缝合再固定;⑦每次透析结束,要常规消毒置管的动、静脉端口,用生理盐水10?20ml 分别冲净静脉、动脉端管腔的血液。根据导管管腔的容量注入相应的肝素原液或其它抗凝剂(如:尿激酶)。防止管腔内血栓形成; ⑧至少为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局部换药2次/w ,并按每次 透析结束的方法重新注入抗凝剂封管,防止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或血栓形成。 只有医患密切配合,保护及使用好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保证透析时有一定的血流量,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没有明显的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的并发症。

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08T09:34:19.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2期供稿作者:潘丽娜谢瑾棣张晓柯[导读] 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生命线,而有效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的保证。 潘丽娜谢瑾棣张晓柯 (河南省漯河医专二附院血液净化室 4623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218-02 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生命线,而有效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的保证,而颈内静脉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了那些血管条件差、不适宜内瘘手术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为其提供了血流通畅、使用便利、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患者颈部可自由活动、顺应性好的血管通路。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感染、堵塞、血流不充足等并发症。我们通过护理,显著降低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具 体方法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长期留置导管患者19,男性10人,女性9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糖尿病肾病患者6人,多囊肾患者2人,高血压肾病5人,直肠癌并发症患者1人,血管条件差1人,肾小球肾病4人。 2、预防感染 2.1.1 置管早期,置管后一个月,涤纶套还未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时,导管出口处有缝合线固定,局部皮肤易发生红肿,有分泌物等感染现象。护士操作时需要观察涤纶套位置及导管口以上的情况,有无渗血及炎症反应,在每次换药时用0.5%的碘伏纱布覆盖,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局部伤口感染。 2.1.2透析时,严格无菌操作,按常规消毒双腔导管的动静脉端口,不能让端口暴露于空气中,上下机操作时,时刻用消毒纱布和治疗巾覆盖。透析结束后,消毒动静脉端口后用一次性肝素帽封管,用无菌纱布及治疗巾包裹并固定于胸壁上。 2.1.3透析间期,教育病人自我护理,应注意保持自身的清洁卫生,洗头洗澡时要防止打湿导管出口处敷料,注意导管出口敷料固定干燥无污染,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时更换,给患者备无菌的敷料,胶布,并教会患者和家属更换方法,包扎时防止胶布直接粘贴在导管上。 2.1.4教育患者配合医生纠正贫血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2.2预防堵塞 每次透析前,先抽出保留在管内的肝素钠和少许残余血液及血凝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肝素量,开始血液透析。无肝素透析时,应每小时用生理盐水200ml冲洗管路及透析器,保持血管通畅。有凝血倾向者,肝素可加量,以防导管内血栓形成,高凝状态的患者需日常口服抗凝剂(肠溶阿斯匹林、华法林等)。血流不畅或有血栓形成时可进行溶栓:用10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2ml、肝素钠12500u稀释,分别注入动静脉导管,每个导管注入2ml,保留30分钟后,回抽出溶解的纤维蛋白或凝血块,可重复此操作直至导管通畅,透析结束后可再用此方法封管。本组患者通过加强护理后感染率、堵塞率明显降低,透析时血流充足。 3、讨论 3.1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是永久性血管通路较好的方法,手术简单,痛苦小,易被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所接受。对需要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血管条件差,颈内静脉长期双腔导管的留置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快速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目前主要的长期血管通路,只要正确地使用和良好的护理,是可以为终末期肾病患者长期使用的。 3.2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和规范的护理可降低感染率,导管堵塞率,保证血液透析充分性。 4、总结 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要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涤纶套及导管出口处的变化,正确使用导管,再配合良好的护理,可延长静脉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和透析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叶朝阳.带涤纶套中央静脉留置导管的选择应用与并发症的防治.中国血液净化,2007,767:(365-368) [2]张赤兵,百玲,杨爱军.血液透析中永久性双腔导管并发症的防护措施.中国血液净化,2006,5:55(288) [3]朱菊平,常辉,才春华.72例中心静脉置管及并发症防治体会.中国血液净化,2006,12,5:12(865-866)

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1、密切观察:注意观察留置导管处皮肤有无渗血,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检查导管是否固定稳妥,导管夹是否夹紧。 2、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换药,一般2~3次/周,如发现敷料渗血、渗液或污染时应随时更换;血液透析过程中,导管口尽量不敞开,避免与空气长时间接触;遇到血流量不足时,应消毒后在调整导管的位置;遇到导管不完全滑脱或皮肤出口有浓性分泌物时应拔管。 3、防止导管血栓形成:每次血液透析完毕均应在动静脉导管内各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5~10毫升,保证导管内无血液后再正压封管。长期管正压封管采用12500单位的肝素与生理盐水配成4ml,临时管正压封管采用6250单位的肝素钠与生理盐水配成3ml,动静脉导管各注入一半剂量。 4、防止导管脱落:如发现缝线脱落后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下机后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导管,并妥善固定,以防导管脱出。 5、血流量不足的处理:关闭血泵,泵前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30毫升,解除因血流量不足抽吸时的负压;消毒导管和穿刺处皮肤后仔细调整导管位置或改变患者体位,有时血流量可恢复。双腔导管动脉侧引血不足时,可在通畅的静脉侧引血,用周围静脉回血。不能将动、静脉导管进行交换反接,否则再循环将达到60﹪以上。

6、专管专用:血液透析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一般只供血液透析使用,不宜另作他用,如抽血、静脉注射、输液、输血等。如必须使用时,应先抽出导管腔内抗疑剂,使用完毕按要求封管。 7、健康教育 1) 留置导管期间,患者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导管周围清洁干燥,避免污染。淋浴时,留置导管及皮肤处用3M胶布密封。 2) 每日测量体温。有体温升高或插管皮肤有红肿、发热、疼痛等导管感染迹象时,应及时就诊。 3) 观察插管处有无渗血,一旦发生,应轻压局部30分钟,若仍然不止,应及时就医。 4) 妥善保护导管:嘱患者不抓扯导管。颈部留置导管的患者睡眠时尽量仰卧或向对侧卧;避免颈部过度活动;应尽量穿开胸上衣,以免脱衣时将导管拔出。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不宜过多活动,穿脱裤子时避免将导管拉出。一旦导管脱出,应立即按压局部止血,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操作指南(试行)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操作指南(试行) 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皮穿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的导管。主要用于输注刺激性和发泡性药物、七天以上的静脉输液、测定中心静脉压及多次采集血样;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重大麻醉和癌症患者化疗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穿刺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前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尖端可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穿刺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风险-效益评估,并选择适当的置管部位。穿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所用物品、环境等做好必要的消毒与灭菌,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 一、置管预防感染流程 1.环境要求:中心静脉穿刺尽量选择在手术室进行。如遇紧急情况,需要在 急诊室、抢救室、ICU或病房进行时,应提前进行室内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并限制室内人员的数量及流量。 2.人员要求:操作者应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操作前应 按标准洗手方法洗手,无洗手条件时应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在非手 术室环境中,要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 3.消毒皮肤: 4. 5.1)、碘酒和酒精: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 6. 7.2)、洗必泰酒精:摩擦消毒,时间不少于30秒。 8. 9.消毒时消毒剂与皮肤充分接触,涂抹均匀;年龄﹤2个月的婴儿不建议使 用洗必泰酒精。 10.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少于20cm。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 刺的消毒范围包括颌下、颈、锁骨下区域;股静脉穿刺前需备皮,消毒范 围自脐下至大腿上1/3。

11.铺无菌巾: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无菌巾依次铺在操作者对侧、患者头侧、 患者脚侧、操作者同侧,穿刺点再覆以孔巾,铺巾范围要求覆盖患者全 身。 12.留置导管:若需留置导管,用套扎、缝合法将导管固定于穿刺点旁皮肤。 13.将导管的体外部分盘曲呈S形(降低导管张力,避免移动),用≧ 8×12cm的透明贴膜进行固定。如穿刺点有出血或渗出,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再用透明贴膜或胶布固定。记录体外导管长度及置管日期。 二.置管后预防感染流程: 1.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并及时处理。透明贴膜1周更换1次,出现潮湿、血迹或松脱时及时更换;无菌纱布1天更换1次,有污染随时更换;观察导管有无移位,定期测量体外导管的长度并记录,切忌将脱出的导管回送。 2. 通过导管接口给药、采血、冲管、封管时,操作者应先洗手,戴一次性洁净手套,按无菌操作原则消毒导管接口及肝素帽,避免污染。给药前需抽回血,以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常。 3.每日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减少导管使用天数,降低CRBSI的风险。需长期戴管者,不建议无感染换管。临床如怀疑CRBSI ,应先经导管接口和外周静脉分别取血进行血培养,微生物室初步报告高度提示CRBSI时,即拔除导管,留取经皮获取的血样及导管尖端,做 血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 4.血标本采集方法:洗手,常规消毒皮肤及导管接口。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口橡胶塞。成人采血量10ml/瓶,小儿2ml/瓶。培养标本至少2套,间隔﹤5min:导管保留者取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已拔管者,取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尖端5cm。 5.戴管≧24小时者,应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监测”,及时预测CRBSI风险, 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