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题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题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题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单元练习

班级姓名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12C和13C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互为同位素B.两者属于不同的元素

C.两者属于同一种核素D.两者互为同素异形体

2.下列关于元素化合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ⅢA族的B和Al都能形成+3价的化合物

B.ⅣA族的C和Si都能形成+4价的化合物

C.ⅤA族的N和P都能形成+5价的化合物

D.ⅥA族的O和S都能形成+6价的化合物

3.根据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同主族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B.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C.Cl-、S2-、Ca2+、K+半径逐渐减小

D.还原性强弱: F-<Cl-<I-

4.下列各组中两种微粒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A.S2-和Al3+B.CO和N2C.H3O+和OH-D.NH3和NH4+ 5.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6.同周期的A、B、D三种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HAO4 >H2BO4 >H3DO4,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A>H2B>DH3B.原子半径A>B>D

C.非金属性A>B>D D.阴离子还原性B2->A-

7.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X元素比Y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A.与H2化合时,X单质比Y单质容易

B.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C.X的原子序数比Y原子的原子序数大

D.X单质可以把Y从其氧化物中置换出来

8.有a A3+和b B n-两种离子,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n值是

A.a-3-b B.b-3-a C.a+3-b D.a-3+b

9.甲、乙两种非金属性质比较:

①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

试卷第2页,总4页

②甲单质能氧化乙原子的阴离子;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较,甲比乙的强;

④与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的数目比乙多;

⑤甲单质比乙单质容易与氢气化合。

上述项目中能够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10.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外电子数为7

B .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C .属于带正电荷的粒子

D .在化学反应中易被氧化

11.X 、Y 、Z 、W 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图所示。若Z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第一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 比Z 强

B .X 的最常见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酸性

C .Z 的单质与氢气反应较Y 剧烈

D .X 的原子半径小于Y

12.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 W 3+、b X +、c Y 2-、d Z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 .四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B .氢化物的稳定性H 2Y>HZ

C .离子的氧化性a W 3+>b X +

D .a +3=c -2

13.下列关于指定粒子构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

的是 A .37Cl 与39K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 .第114号元素的一种核素 X 与82Pb 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C .H 3O +与OH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D . 和S 2-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L 层上的电子数为奇数的原子一定是主族元素的原子

B .元素周期表中只有第IIA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

C .元素周期表中第Ⅷ族分占8、9、10三列,是元素种类最多的一族

D .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交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15.X 、Y 、Z 、M 、W 、N 六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 、Y 、Z 、M 、W 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 元素的某种核素无中子,W 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Y 、Z 、M 、W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N 是用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Y>Z>M>X

B .N 的一种氧化物可用作油漆和涂料

C .氢化物的沸点:Z 小于M

D .工业上制备W 单质的方法为电解熔融的W 的氧化物

16.合成尿素的反应为: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NH3的电子式;画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氧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周期第族。

(2)上述反应所涉及的4种元素,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3)上述反应所涉及的4种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17.用“>”或“<”回答下列问题:

(1)酸性:H2CO3H2SiO3

(2)碱性:Mg(OH)2Al(OH)3

(3)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2O H2S

18.某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固体单质A,呈淡黄色。它与另一常见的短周期金属单质B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C,C 与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 和一种臭鸡蛋味的气态氢化物E,D 是某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E 在足量空气中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G生成,G 在大气中能导致酸雨的形成。E 被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得到无色溶液F。溶液 F 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反应,生成物之一为H。H 与过氧化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单质A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写出化学式:沉淀D ,臭鸡蛋味气体E 。

(3)G 与氯水反应的氧化产物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

(4)溶液F 在空气中长期放置生成H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5)H 的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现象为。

19.工业上制取冰晶石(Na3AlF6)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Al(OH)3+ 12HF+ 3Na2CO3=2Na3AlF6+ 3CO2↑+ 9H2O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在上述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非电解质分子的化学式为。过量该物质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反应物中有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邻,下列能判断它们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是(选填编号)。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c.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d.单质与同浓度酸发生反应的快慢

(3)反应物中某些元素处于同一周期。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工业上侯氏制碱法的原料是。

20.X、Y、Z三种元素常见单质在常温下都是气体,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图所示变化,X、Y、Z为三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16.

已知一个B分子中含有的Z元素的原子个数比C分子中的少一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某学生在做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的实验现象。请帮助该学生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新制氯水、新制溴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四氯化碳

(3)实验内容(在下表横线中填写相关内容)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和讨论

①上述两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于氟单质过于活泼,所以很难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其氧化性的强弱。试列举两项事实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氯的强

、。

四、推断题

23.A、B、C是三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都小于18。A原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A原子与C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都为3,C原子的质子数比A少4。回答下列问题:

(1)A、B的元素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2)A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A与C组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_(用具体元素符号表示)。

(3)元素A的一种质量数为32的核素,与元素B的一种核素构成微粒为AB42-,1mol AB42-的质量为104g,则元素B的该核素中的中子数为_________。

五、计算题

24.某核素的氯化物XCl2 1.11g配成溶液后,需用1mol/L的硝酸银溶液20mL才能把氯离子完全沉淀下来,试计算:

(1)X的质量数。

(2)若X的核内中子数为20,求37gXCl2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5.某金属元素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该元素的单质0.6 g与足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可得到1.0 g氧化物XO。试通过计算推导出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试卷第4页,总4页

参考答案1.A

2.D

3.D

4.A

5.C

6.B

7.C

8.A

9.C

10.B

11.A

12.C

13.C

14.A

15.D

《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思南三中何显勇 一、教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及其排布规律; (2)会画原子结构图示意图; (3)知道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的;会画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课题3就给我们讲了有关离子的知识。在学习离子之前,我们再走进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万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述] 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宏观物体不同:它没有确定的轨道,我们不能测定或计算它在某一时刻所在的位置,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道。 [提问]是不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的运动就没有规律呢?核外电子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呢?如: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是聚成一堆在离核相同的距离处运动,还是分散在离核不同的距离处运动?为什么?(学生思考) [讲述] 在多电子原子里,一方面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因带有异性电荷而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倾向于把电子尽可能拉得靠近原子核。另一方面,电子和电子之间因带有同性电荷而相互排斥,这个排斥力迫使电子尽可能远离,当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平衡时,核外电子就分布在离核不同的区域运动,而且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电子能量不同。电子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电子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也就是说,核外电子是分区域运动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问] 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既然能量有高低,那么,可否把它们按照能量的高低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呢? [讲述] 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一,二,三,四,五,六,七层,通常用字母表示为:K、L、M、N、O、P、Q。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提问] 核外电子的排布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既然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那么核外电子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还是先排能量高的电子层? 1、核外电子总是最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即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依次类推。 [提问] 每一个电子层上容纳的电子数目有没有一个限度?(学生思考回答) 2、每一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序数) 3、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

【精品试卷】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单元测试题复习专用试卷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第十九章原子核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α射线的本质是高速氦核流 B.γ射线经常伴随α或β射线产生 C.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也是可分的 D.同一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时,会同时产生三种射线 2、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在下列哪些情况下没有发生变化() ①放射性元素放出α射线后,得到的新放射性元素 ②放射性元素与其他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 ③对放射性元素升温、加压 ④用高能粒子轰击,得到新的放射性元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3、“两弹一星”可以说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助了中国人的威风。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研究两弹的基本核反应方程式的是() A.14 7N+4 2 He→17 8 O B.235 92 U+1 n→90 38 Sr+136 54 Xe+101 n C.238 92U→234 90 Th+4 2 He D.2 1 H+3 1 H→4 2 He+1 n 4、太阳每秒辐射出来的能量约为3.8×1026J,这些能量是() A.重核的裂变反应产生的 B.轻核的聚变反应产生的 C.原子核的衰变产生的 D.热核反应产生的

5、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天然放射性的原子核由于不稳定而自发地进行衰变 B.放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看不见的射线 C.放射线中有带负电的粒子,表示原子核内有负电荷 D.放射线中带正电的粒子由卢瑟福首先确定是氦原子核 6、放射性同位素2411Na 的样品经过6小时还剩下1/8没有衰变,它的半衰期是( ) A.2小时 B.1.5小时 C.1.17小时 D.0.75小时 7、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 30 15P →3014Si+X 、9 4Be+21H →105B+Y 、42He+42He →73Li+Z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 是质子,Y 是中子,Z 是正电子 B.X 是正电子,Y 是质子,Z 是中子 C.X 是中子,Y 是正电子,Z 是质子 D.X 是正电子,Y 是中子,Z 是质子 8、如图1所示,x 为未知的放射源,L 为薄铝片,若在放射源和计数器之间加上L 后,计数器的计数率大幅度减小,在L 和计数器之间再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计数器的计数率不变,则x 可能是( ) A.α和β的混合放射源 B.纯α放射源 C.α和γ的混合放射源 D.纯γ放射源 9、下列哪些应用是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 ) A.利用α射线照射可消除机器运转中产生的有害静电 B.用射线照射种子可以使种子变异,培育出新品种 C.用伦琴射线透视人体 D.肿瘤病人在医院进行放疗 10、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使用,请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能发电对环境的污染比火力发电要小 B.核能发电对环境的污染比火力发电要大 图1

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答案

1.下列叙述正确的就是( ) A.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2.下列各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的原子序数为37的就是( ) 3.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差值可能为( ) A.6 B、 12 C、 26 D、 30 4.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就是( ) ①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②铊(Tl)既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氢气,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放出氢气,Tl(NO3)3溶液的酸性很强, ③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感光性很强,但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酸, ④锂(Li)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物就是Li2O2,其溶液就是一种强碱, ⑤硫酸锶(SrSO4)就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⑥硒化氢(H2Se)就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A.①②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5.X与Y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两者都能组合化合物X2Y3,已知X的原子序数为n,则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就是( ) A、n+11 B、n-5 C、n+3 D、n-6

6.1999年就是人造元素丰收年,一年间得到第114、116与118号三个新元素。按已知的原子结构规律,118号元素应就是第______周期第_________族元素,它的 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最可能呈现的状态就是__________(气、液、固)。近日传闻俄罗斯合成了第166号元素,若已知原子结构规律不变,该元素应就是第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元素。 7.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都可以按照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各组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她元素的可能归属按所给六种类型的编号填入表内。 其她元素所属类型编号: ①主族元素,②过渡元素,③同周期元素,④同主族元素,⑤金属元素,⑥非金属 元素组例外元素其她元素所属编号 (1)N、S、Na、Mg (2)N、P、Sn、As (3)K、Ca、Al、Zn (4)Cu、Fe、Ag、Ca 8.在Li、N、Na、Mg、Li、C中: (1)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互为同位素; (2)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 (3)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所以 不就是同一种元素。 9.1971年美国的斯图杰尔与阿佩里曼在0℃以下将氟气从细冰末上通 过, 成功地合成了一直认为不存在的氟的含氧酸——次氟酸。 (1)写出次氟酸的结构并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__; (2)次氟酸刹那间被热水分解得到既可表现氧化性 (对NaI)又可表现 还原性(对KMnO4)的溶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A、B、C为短周期元素,它们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B、C两元素 原子序数之与就是A元素的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的元素符号分 别:A_______、B_______、C______。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B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C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A的氢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必修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而本节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又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和元素,对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这一知识点也做了初步了解,所以在此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原子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常见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其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五、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板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提问】在进入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习的内容。初中的时候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当中我们就学习了原子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原子?原子由什么微粒构成? 【学生回顾】…… 【板书】 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的负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 中子:不带电 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1 【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则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提问】那么为什么原子对外显电中性呢? 【学生】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教师】很好,其中我们还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的等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互抵消,导致原子不显电性。 【过渡】好,我们都知道了原子的结构。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电子在原子核外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教师】大家来看ppt 上这张熟悉的原子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原子核外有一圈圈的层状区域,由里往外分为好几个圈层,这就是我们以前初三所学习到的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而核外电子就是在这样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这些都是同学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过渡】那么,大家知道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之后,是不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核外电子究竟是怎么分层排布的呢?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同学们的疑问——我们来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提问】我们来看这个原子结构,从黄色最里一层原子层到蓝色最外一层原子层,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44分)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它是极小的微粒,其直径数量级一般为_____米。 2.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__,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____________,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3.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大到小排列的次序一般是_____________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大小从大到小排列的次序一般是____________。 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写春情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出的芳香油________ 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子的发现说明_________ 是可分的,原子是由______ 和_______组成的,原子核由_____ 和______组成。 6.太阳是_________ 系的一颗____星,地球是____的一颗____星,月球是_____的一颗___星 二.选择题(32分) 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室内打开酒精瓶盖,过一会,整个室内都有酒精味,这是酒精分子运动引起的 B、固体分子作用力大,故固体分子是静止的 C、用锉刀锉铁件时,得到很多细小的铁粉,每一粒铁粉就是一个铁分子 D、分子间作用力要么只有引力,要么只有斥力 8.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 A、分子间有引力 B 、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无空隙 D、分子有一定的体积 9.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不搅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水变成红色,这表明() A、墨水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较大的引力 B、墨水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较大的斥力 C、墨水分子和水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水在不停地对流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证明分子间有斥力 C、打开香水瓶后,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证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D、煤堆在墙角的时间久了,墙内也变黑了,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1.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有较大的引力 B、液体很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只有斥力 C、液体很难被压缩的主要原因是液体分子间只有斥力 D、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其分子作用力大 12.下列例子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

最新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练习题答案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1.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 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2- 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点评】在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因周期表结构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同主族,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的判断。①第ⅠA、ⅡA族元素,相差上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所含元素的种数。②第ⅢA~ⅦA族元素,相差下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含有的元素的种数。 (2)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的判断。①ⅠA、ⅡA元素或ⅢA~ⅦA相邻元素相差1。②ⅡA、ⅢA元素:若为第二或第三周期则相差1,若为第四或第五周期相差11,若为第六或第七周期则相差25。 2.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在同周期,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 -和C-,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AB>C C.离子半径:A2->C->B2+ D.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A>C>B 3.在以离子键为主的化学键中常含有共价键的成分。下列各对原子形成化学键 时共价键成分最少的是() A.Li,F B.Na,F C.Na,Cl D.Mg,O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非金属元素不可能组成离子化合物②构成分子的粒子一定含有共价键 ③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④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⑤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⑥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的化学键一定都是极性键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只有④ 5.W、X、Y、Z均是短周期元素,X、Y处于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 为X2-和Z-,Y+和Z-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 B.单质沸点:X>Y>Z C.离子半径:X2->Y+>Z-D.原子序数:X>Y>Z 6.根据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同主族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B.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也相同 C.Cl ̄、S2 ̄、Ca2+、K+半径逐渐减小 D.35 17Cl与 37 17Cl得电子能力相同

(完整版)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中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原子——分子学说的观点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③D.①②③ 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A.S能级B.P能级C.d能级D.f能级 3.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Al 1s22s22p63s23p1B.S2-1s22s22p63s23p4 C.Na+1s22s22p6D.F 1s22s22p5 4.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A.ls22s22p63s23p1B.1s22s22p3C.1s22s2sp2D.1s22s22p63s23p4 5.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无关的是 A.焰色反应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D.夜空中的激光 6.某元素的电离能( 此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族数是 A.ⅡA B.ⅢA C.ⅤA D.ⅣA 7.元素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强的是 A.Na<K<Rb B.N<P<As C.O <S <Cl D.Si <P <Cl 8.对Na、Mg、Al的有关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NaOHMg>Al D.还原性:Na>Mg>Al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B.分子的种类由分子组成决定 C.32He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3个中子的氦原子 D.178O和188O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前者大 10.有关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 B.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普通物体不同,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C.在电子云示意图中,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11.超重元素存在原子序数为116号的同位素299 X,试根据原子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预测正确的是 116 A.299 X位于第七周期,第ⅥA族B.X是非金属元素 116 C.XO2是酸性氧化物D.X元素的化合价有+4和+6

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元素周期律测试题(B) 命题人:陈曼升 注意:试卷总分值:100 ,考试时间:40 分钟。 、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A. LiI B. NaBr C. KCl D. CsF 2. X、Y均为短周期元素,已知aX m+比bY n-少2个电子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只能位于第二周期 B. a 一定小于b C. (b —a+ m+ n) 一定等于16 D. Y 只能位于第三周期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四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 B . W 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C ?室温时,零族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 D ?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 4. 1995年我国科研人员在兰州首次合成了镁元素的一种同位素镁E39,并测知其原子核内 有148个中子。现有A元素的一种同位素,比镁T239的原子核内少54个质子和100个中子,则 A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 .第3 周期IA 族 B .第4 周期IA 族 C .第5周期IA族 D .第3周期IIA族 5.某主族元素的离子X2有6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 个电子,当把XO 2 溶于浓盐酸时,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X2+具有强氧化性 B . XCI2溶液呈酸性 C . X0 2具有强氧化性 D .该元素是H A族 6.已知a A n +, b B( n + 1)+, c C n-,d D( n + 1厂是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短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原子,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C > D > A > B B 原子序数:b > a > c > d C 离子半径:C > D > A > B D 单质还原性:A > B > C > D 7 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有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

第2讲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练习题

第二讲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练习题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常用电子层来表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由近及远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依次把它们叫做K、L、M、N、O、P、Q层。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如图。科学研究证明,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布L层,依次类推。 1-20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K L M N 1 2 3 4 5 6 7 8 9 10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1 2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钾 钙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8 1 2 8 2 2 8 3 2 8 4 2 8 5 2 8 6 2 8 7 2 8 8 2 8 8 1 2 8 8 2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是: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③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实验室制氧气主要过程为以下几步:①给试管加热②检查气密性③装配好仪器④装药品⑤收集氧气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移出水面。正确顺序为() A.②④③①⑤⑥⑦B.④②③①⑤⑥⑦ C.④③②①⑤⑦⑥D.③②④①⑤⑦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实验室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②④①⑤⑦⑥。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 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 b 与 c 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的质量集中在b和c上 D.原子中 a 与 c 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图中c表示质子,故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b是中子,c是质子,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故B选项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与原子核上,故C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a是电子,c是质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D选项错误。故选C。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测试题(含答案)

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下列各微粒中, 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A. N2和CO B. H2S 和H2O C. NH4+和H2S D. CO2和NO2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制备半导体材料的元素 B.硫酸的酸性比磷酸的酸性强,所以硫的非金属性比磷强 C.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 D.氢氧化铝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镁的碱性 5.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 不正确 ...的是 A. 酸性强弱: HI > HBr > HCl > HF B. 原子半径大小: Na > S > O C. 还原性强弱: F- > Cl- > I- D. 碱性强弱: KOH > NaOH > LiOH 和B 是同周期的相邻元素, B 和C 是同主族的相邻元素, 且A、B、C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则A、B、C三种元素分别是 A. N、O、S B. F、O 、S C. S、Cl 、F D. O 、F 、S 、B、C、D、E 是同一短周期的五种元素, 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碱性, 且碱性前者强于后者, C和D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 且酸性前者强于后者, 五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的离子半径最小, 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B A D C E B. E C D A B C. B A E D C D. C D E B A 10.元素碲(Te), 已知它与氧元素同族, 与铷同周期, 关于碲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原子序数为52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TeO4 C. 碲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硫化氢差 mol RO32-共有30 mol电子,则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第二周期 B.第四周期 C.第ⅣA族 D.第ⅥA族 15.下列各元素的氧化物中, 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又能够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 A.元素X: 它的原子中M 层比L 层少2 个电子 B.元素Z: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 ⅢA 族 C.元素Y: 它的二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总数与氩原子相同 D.元素W: 它的焰色反应颜色呈紫色 18.若某原子X的原子序数为26, 则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 X 是金属元素 B. X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C. X在周期表中位于第ⅧB族 D. X没有负化合价 19.短周期元素X 和Y 可以形成XY4型化合物, 若X 的原子序数为m , Y 的原子序数为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子,核外电子将尽可能地按能量最低原理排布,另外,由于电子不可能都挤在一起,它们还要遵守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一般而言,在这三条规则的指导下,可以推导出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在中学阶段要求的前36号元素里,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一——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要尽可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怎样才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呢?比方说,我们站在地面上,不会觉得有什么危险;如果我们站在20层楼的顶上,再往下看时我们心理感到害怕。这是因为物体在越高处具有的势能越高,物体总有从高处往低处的一种趋势,就像自由落体一样,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物体会自动从地面上升到空中,物体要从地面到空中,必须要有外加力的作用。电子本身就是一种物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在一般情况下总想处于一种较为安全(或稳定)的一种状态(基态),也就是能量最低时的状态。当有外加作用时,电子也是可以吸收能量到能量较高的状态(激发态),但是它总有时时刻刻想回到基态的趋势。一般来说,离核较近的电子具有较低的能量,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电子的能量越来越大;同一层中,各亚层的能量是按s、p、d、f的次序增高的。这两种作用的总结果可以得出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遵守下列次序:1s、2s、2p、3s、3p、3d、4s、4p…… 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也称能级)主要由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决定。当l相同时,n越大,原子轨道能量E越高,例如E1s<E2s<E3s;E2p<E3p <E4p。当n相同时,l越大,能级也越高,如E3s<E3p<E3d。当n和l 都不同时,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同时考虑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及电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力。由于其他电子的存在往往减弱了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从而使多电子原子的能级产生交错现象,如E4s<E3d,E5s<E4d。Pauling根据光谱实验数据以及理论计算结果,提出了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用小圆圈代表原子轨道,按能量高低顺序排列起来,将轨道能量相近的放在同一个方框中组成一个能级组,共有7个能级组。电子可按这种能级图从低至高顺序填入。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单元测试题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图中O 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则能正确表示该实验中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的图是( ) 3.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玻尔理论,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绕核旋转的半径增大B.氢原子的能量增大 C.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D.氢原子核外电子的速率增大 4.下列氢原子的线系中波长最短波进行比较,其值最大的是 ( ) A.巴耳末系B.莱曼系C.帕邢系D.布喇开系 5.关于光谱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发光的霓虹灯属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的是明线光谱 B.白光通过某种温度较低的蒸气后将产生吸收光谱 C.撒上食盐的酒精灯火焰发出的光是明线光谱 D.炽热高压气体发光产生的是明线光谱 6.仔细观察氢原子的光谱,发现它只有几条分离的不连续的亮线,其原因是( ) A.观察时氢原子有时发光,有时不发光 B.氢原子只能发出平行光 C.氢原子辐射的光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所以对应的光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 D.氢原子发出的光互相干涉的结果 7.氢原子第三能级的能量为 ( ) A.-13.6eV B.-10.2eV C.-3.4eV D.-1.51eV 8.下列叙述中,符合玻尔氢原子的理论的是

1 2 3 4 5 ∞ ( ) A .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只能是不连续的 B .大量原子发光的光谱应该是包含一切频率的连续光谱 C .电子绕核做加速运动,不向外辐射能量 D .与地球附近的人造卫星相似,绕核运行,电子的轨道半径也要逐渐减小 9.氦原子被电离一个核外电子后,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已知基态的氦离子能量为E 1=-54.4 eV,氦离子能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具有下列能量的光子中,不能被基态氦离子吸收而发生跃迁的是 ( ) A .40.8 eV B .43.2 eV C .51.0 eV D .54.4 eV 10.μ子与氢原子核(质子)构成的原子称为μ氢原子,它在原子核物理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图为μ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假定光子能量为E 的一束光照射容器中大量处于n =2能级的μ氢原子,μ氢原子吸收光子后,发出频率为ν1、ν2、ν3、ν4、ν5和ν6的光,且频率依次增 大 , 则E 等 于 ( ) A .h (ν3-ν1) B .h (ν5+ν6) C .h ν3 D .h ν4 11.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为-13.6e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 .用波长为600nm 的光照射时,可使稳定的氢原子电离 B .用光子能量为10.2eV 的光照射时,可能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 C .氢原子可能向外辐射出11eV 的光子 D .氢原子可能吸收能量为1.89eV 的光子 12.红宝石激光器的工作物质红宝石含有铬离子的三氧化二铝晶体,利用其中的铬离子产生激光。铬离子的能级如图所示,E 1是基态,E 2是亚稳态,E 3是激发态,若以脉冲氙灯发出波长为λ1的绿光照射晶体,处于基态的铬离子受激发跃迁到E 3,然后自发跃迁到E 2,释放波长为λ2的光子,处于亚稳态E 2的离子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的光就是激光,这种激光的波长为( ) A .122 1λλλλ- B .2121λλλλ- C .2121λλλλ- D .2 11 2λλλλ-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选择题 1.某粒子含有6个电子、7个中子,呈电中性,则它的化学符号可能是( )。 A .13Al B .13Al C .13C D .13C 2.下列粒子半径最小的是( )。 A .Na + B .Na C .Cl D .Cl - 3.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位素关系的是( )。 A .K 4019与Ca 40 20 B .T 2O 与H 2O C .K 4019与K 39 19 D .金刚石与石墨 4.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界处最容易找到的材料是( )。 A .制催化剂的材料 B .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C .制农药的材料 D .半导体材料 5.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 .Na 、Mg 、Al 还原性依次减弱 B .I 2、Br 2、Cl 2氧化性依次增强 C .C 、N 、O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P 、S 、Cl 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6.下列各组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 A .OH - 、H 2O 、F - B .NH 3、NH +4、NH - 2 C .H 3O + 、NH +4、NH -2 D .HCl 、F 2、H 2S 7.X 元素的阳离子和Y 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原子序数:X <Y B .原子半径:X <Y C .离子半径:X >Y D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 <Y 8.下列各组化合物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酸性:HClO 4>HBrO 4>HIO 4 B .碱性:NaOH >Mg (OH )2>Al (O H )3 C .稳定性:PH 3>H 2S >HCl D .非金属性:F >O >S 9.同周期的X 、Y 、Z 三种元素,已知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HXO 4>H 2YO 4>H 3ZO 4,则下列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 >Y >Z B .单质的非金属性:X >Y >Z

(完整版)高中物理第十九章原子核单元测试题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_5.docx

原子核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 本题包括10 小题 , 共 45 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 , 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 5 分 , 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 , 错选或不选的得0 分 )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半衰期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半衰期越长,衰变越慢 B.同位素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因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C.阴极射线和β 射线都是电子流,它们的产生机理是一样的 D.重核裂变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质量亏损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氢原子从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的激发态时,电子的动能增加,电势能增加,原子 的总能量增加 B. α射线是原子核发出的一种粒子流,它的电离能力在α、β、γ三种射线中是最弱的 C.原子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现象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D.将放射性元素掺杂到其他稳定元素中并大幅度降低其温度,它的半衰期不发生改变 3. 现在太阳向外辐射的能量是由于太阳内部氢聚变产生的,大约在40 亿年以后太阳内部 将会启动另一种核反应,其核反应方程为:, 那时太阳向外辐射的能量是由上述两种核反应产 生的 . 已知的质量为m1,的质量为m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3 m1>m2 B.3 m1<m2 C.3 m1=m2 D. m1=3m2 4.2006年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通过(钙48)轰击(锎249)发生核反应,成功合成了第118 号元素,这是迄今为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 实验表明,该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 3 个相同的粒子X,再连续经过 3 次α衰变后,变成质量数为282的第 112 号元素的原子核,则上述过程中的粒子X 是 () A. 中子 B. 质子 C. 电子 D.α粒子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研制核武器的钚239 由铀 239 经过 4 次β衰变而产生 B.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C.20 g的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其质量变为15 g D.在中子轰击下,生成和的核反应前后,原子核的核子总数减少 6. 北京奥委会接受专家的建议,大量采用对环境有益的新技术,如2008 年奥运会场馆周 围 80%~ 90%的路灯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奥运会90%的洗浴热水采用全玻璃真空太阳能聚热 技术 . 太阳能是由于太阳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聚变反应产生的,下列核反应属于聚变反应的 是 () A.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编制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B.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排序依据是原子的核电荷数 C.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排序依据是相对原子质量 D.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规律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列就是一个族 B .主族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 C .副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D .元素周期表每个长周期包含32种元素 3.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 B.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族 C.所含元素种数最多的族是Ⅷ族 D.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都是第ⅡA 元素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原子结构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由长、短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元素族称为主族 (除零族外) B .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C .短周期元素原子形成简单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 .互为同位素的不同核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不同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卤族元素都有正化合价 B.卤族元素的单质都只具有氧化性 C.卤族元素的最低化合价都是-1价 D.卤族元素氢化物都是强酸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卤族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因此不能与其他非金属元素反应 B.碱金属元素单质越活泼,其熔点和沸点就越高 C.卤族元素单质都能与水剧烈反应 D.卤族元素单质都能和氢气反应,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随单质氧化性的增强而增强 7、下列有关卤族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卤素单质从F 2到I 2,颜色加深,熔沸点升高 B.卤族元素从Cl 到I,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C.卤族元素从F 到I, HX 水溶液酸性增强 D.卤素单质氧化性F 2>Cl 2>Br 2>I 2,因此排在前面的卤素单质可将排在后面的卤素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下列有关卤族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密度:22Cl >Br B. 44HFO >HClO C.热稳定性:HBr>HI D.最外层电子数:Br>I

第2讲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练习题

第二讲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练习题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常用电子层来表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由近及远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依次把它们叫做K 、L 、M 、N 、O 、P 、Q 层。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如图。科学研究证明,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K 层,当K 层排满后,再排布L 层,依次类推。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是: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 2;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③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结构示意图(原子、离子) 2.电子式(原子、离子) [课堂练习]写出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 结构示意图:Na+;Cl-;Ar ;K+;N ;O 电子式:S2-;K+;S;P ;He 。 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B.所有粒子都带中子 C.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不含电荷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电子在核外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B.电子云中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C.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越不容易失去 D.在原子中,除最外层电子层,每层上的电子数必符合2n2个 3.下列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中性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中子数 B.中性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在R2-中:电子数=核内质子数-2 D.在R2+中:电子数=核内质子数+2 4.在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中,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 D.核外电子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