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1.园林植物造景的概念

园林植物(Landscape Plants),不同于一般的植物,它是指一切应用于园林绿化,具有一定的的观赏功能,可以美化景观的植物材料。它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木本和草本花卉、草坪和地被植物,不仅指观花植物,也指观果、观叶、观干、观茎、观姿、观形植物等。

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就是以园林植物为基本素材而创造的。

“植物造景”的概念,在众多的文献综述中,说法较为一致,现总结如下。顾名思义,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具体来讲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并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表达出一定的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景观空间,构成优美的园林风景。

要创作“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是植物造景的一条基本原则。植物造景的种植设计,如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造景的要求;如果所设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所以顺洁自然,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

植物造景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植物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美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它能创造出适于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

现在,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然而,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反复无常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使

人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就是人与自然发展的矛盾。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对矛盾,也意识到了只有从中找到平衡,才能使矛盾的双方共生并和谐发展。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追寻自然、崇尚自然,渴望拥有一片绿色的天空。这种趋势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园林思想的发展。“引入自然”、“回归自然”、“保护自然”、“再创造自然”已成为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植物作为造园的一种素材被重视并大力推广。

利用植物来创造优美的景观,从而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满足人类对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追求,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这就是在当今社会植物造景的重要意义。

2.植物造景的历史发展

运用植物素材造园,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然而古代的造园开始时所用的植物几乎都是从实用的种类开始的,尔后才逐渐转向观赏种类。这种转换可以从国内外造园历史发展中总结而出。

2.1 国内植物造景历史回顾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园林作为其中的一朵艺术奇葩更是为我国古老的文明锦上添花。作为造园四大要素之—的园林植物,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据有关文献记载,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两件刻有盆栽剑叶纹式洋的陶块,出自河姆渡第四文化层。由此,可推测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有花卉盆景栽培的历史了。

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它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起源于狩猎,它是将—定地锄口以限制管理,专门养殖供帝王贵族狩猎的禽兽。同时,为了便于禽兽生息和活动,广植树木,开凿挖渠等。甚至有的划出一定地段经营果蔬,成行成畦的栽植树木果蔬。可见当时植物已被运用,但是由于种植不是以观赏为目的,主要是实用。因此,谈不上植物造景。

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开始对树木重视起来,分别把松树、柏树、栗树作为夏、殷、周的“社稷之木”。根据《诗经》等文字记载,至晚在西周时的观赏树木已有梅、竹、柳、杨、榆、栗、梧桐、梓、桑、槐、枫、桂等品种,花卉已有芍药、茶花、女贞、兰、蕙、菊、荷等品种。东周时,园林的观赏对象已从早先的动物扩展到植物,宫苑的游观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树木花草以其优美的姿态而成为造园的要素。据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

(在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载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应”。可见,当时的园林植物在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观赏功能。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的品种日益繁多,据记载,当时著名的上林苑,“林麓泽薮连亘”,天然植被极为丰富。除此外,《西京杂记》中还提到武帝初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进贡的“名果异树”就有三千种之多。上林苑既有天然植被,又有人工培植的花草树木,可以说是—座大型的植物园。另外,为了保证由南方移植的品种能够成活,还配备温室栽植的设施。足以可见当时引种驯化活动的悄然崛起。值得一提的是,在秦代我国就有了较大规模的街道绿化,据《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凰肋耖I、,隐以全雄,树以青松”。由此可知,植物已经慢慢参与到造景的角色中。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六十九年里,在其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这种风尚大大影响了园林的发展,出现了各种自然山水园林的风格,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出现,观赏植物的普遍栽培,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植物造景。据《洛阳伽兰记》中记载:“……花林曲池,……莫不桃李夏绿……,竹林冬青……”,“人其后园,建沟渎赛产,石磴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园内树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其它的种属则因地制宜种植。另外,当时树木、花卉作为观赏的对象,常出现于文人的诗文吟咏中。由此可见,当时已很讲究植物的意境。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同时也是园林的全盛时期。山水画深深影响着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诗情、画意已开始有意识地于园林相揉合。观赏植物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记》,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均记载了大量的观赏植物。另外,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比如姚氏《西溪丛话》中把牡丹比为贵客,兰花比为幽客,梅花比为清客,桃花比为妖客,等等。从文献记载来看,在隋炀帝所筑的西苑中,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都精心布局。“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美草,隐映轩陛”,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如画的风景。

在唐代,文人官僚不仅参与了环境的美化,而且营造自己的私园,希望在园林的丘壑林泉中找到棚申寄托,使得园林附上了—层文人色彩,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造园,较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契合,顺乎自然之势,合乎自然之理,因此植物配置也日趋合理。另外,值得一提的事,唐代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严谨的一座国际性的对外开放城市,不仅城内大搞绿化建设,包括

街道绿化、居住区绿化,而且还以城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近郊、远郊等一个大面积的绿色环境。当时,影响波及海外。由此,不难看出植物造景以不仅仅局限于皇家宫苑、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它已经更多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中。

到了宋代,园林的观赏树木和花木栽培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出版了许多花木方面的书籍,如《牡丹记》、《梅兰谱》、《兰谱》、《菊谱》等等。据记载,太平兴国年间由政府编撰的《太平御苑》中,记载了果、树、草、花共计四百余种,可见当日描物素材的发达,这也为植物造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文献和宋画中记载和描绘的园林,大都以花木种植为主,成片栽植树木,如竹林、梅林、杉e林等,均借助“林”的形式来构成不同的景观。另外,由于文人喜好追求雅致情趣,诸如“竹”、“梅”、“菊”等植物已经拟人化,作为园林雅致格调的象征。宋代禅宗的兴盛使得禅僧经常用花木等大自然景物和景象来比拟禅境,这样植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境。此外,造园也十分注意植物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宋代还出现了以花木为主的园林,如天王花园子、归仁园、李氏仁丰园等。综上所述,宋代更注重植物园的艺术效果以及对其意境的追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宋代的园林被称为“写意山水园”。

元、明、清作为我国园林成熟的中后期极富诗隋画意的古典园林植物配置,造园针对植物的配置及造景,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观赏植物方面,继宋代之后,又出版了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刊物,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清初陈溟子《花镜》,汪灏《广群芳谱》等。元明时期,园林仍以写意创作为主导地位,十分注重植物配置技巧,并总结出一套植物艺术配置的传统手法。如明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到:“……竹坞寻幽,……梧阴匝阴,槐荫当庭;插柳沿堤,载梅绕屋;结茅竹里”,“杂树参天,繁花覆地”等等。清代陈澡子在《花镜》中写到,“花之喜阴者,引东旭而耐西辉;花之喜阳者,植北囿而领南熏”,“牡丹、芍药之姿艳,宜玉砌雕台,估以嶙峋‘隆石,修篁远映。梅花、蜡瓣之标清,宜疏篱竹坞,曲兰暖阁,红白间植,古干横施”等等。清代晚中期的园林,由于建筑物数量的增多,花木配植趋向量少而精致。如在粉墙前置湖石,再配植芭蕉、翠竹和其他花木或在漏窗、景窗前配植园林植物,极富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古人在数千年的园林发展史上,已掌握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并且将植物的生态特性和形态特征作性格化的比拟,引起人们的联想,极富园林意境。同时也注意到了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相结合,创造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形成我国园林特有的园林植物文化,并总结出了植物配置的传统手法。

2.2 国外植物造景历史回顾

植物在国外的园林中依旧经历一个从实用向审美转变的阶段。

把造园的历史追溯到旧约时代(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38年)。在《旧约圣经》和《圣经》均提到有关植物的记载,而且有关树木的记载要比花卉的记载更多。在以色列王国的第三代君王所罗们的著作《传道书》中:“栽植葡萄园,开辟园囿,在其中植各种果树,……”。另外,他还从各国收集各种各样珍贵植物移植到本国,并开始注重植物的芬芳美。

古代埃及的造园中,无花果一直是其主要园林树种。在早期园林中还引进了外国植物,如蔷薇、银莲花、矢车菊等。出现了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等实用园林,均采用规则对称的布局手法。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的巴比伦的“空中花园”(Hanging Gmden)中提到}藤蔓植物的应用。另外,古代的罗马帝国已在庭院中引植了许多乔灌木的观赏花木,还盛行对树木进行修剪造型。

在中世纪初期西欧各国的造园中,栽培植物以实用为首要目的。植物园(Herb Garden)包括饮食用的蔬菜和治疗用的药草。当时,果园也十分流行,绿茵遍地,树木蔽目,并且点缀大量的野生花卉。植物是中世纪庭院的主要材料。在《法令集》这本介绍栽培植物的文献中,列举了74种蔬菜和药草,16种果树以及两种花卉。在种植形式上,乔灌木基本都是单株种植的。另外,在中世纪出现了呈花结状图案的花坛,形式各种各样。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人们对园艺的兴趣日趋高涨。这一时期,人们并不将植物作为造园的材料来使用,而是从园艺的角度来观赏植物的。这是人们对庭院植物的应用作了选择,摆脱了过去植物园的影子,更有效的利用植物的个体美。另外,在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时代,人们猎奇求异之风的盛行下,造型树木大肆流行,造园"瞄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来对待,修剪各种形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成为巴洛克造园的一个特征。

随着法国勒.诺特尔式造园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具有勒.诺特尔式典型特征的“刺绣花坛”,它是将黄杨之类的树木成行种植成刺绣图案一般,美丽非凡。另外,还有丛林(bosco)、树篱等植物种植形式。

17-18世纪,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热衷自然的倾向使风景式造园兴起,18世纪产生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有别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巴洛克园林特色,它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水岸,成丛成片的树丛构成,植物配置自然有致,多采用疏林草地形式,摒弃对树木过分人工化的修剪,极富大自然情趣。

19世纪,以自然式风格为主的城市公园迅速发展,植物作为必不可少的素材被大力运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西方现代园林的发展,造园家越来越意识到植物的魅力,并成功地培育出成千上万的优美园艺品种,在设计中自由运用,形式多样。另外,造园师喜欢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赋予造园要素一些新的生命力。他们较自由地运用光影、色彩、声音等形体要素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风

格的园林。使得植物素材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运用,形成极具特色、个性鲜明的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3.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3.1关于现代园林

所谓现代园林,简单的讲,主要是指首先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发展起来的,与现代城市结构功能紧密相连的新型城市园林。

现代园林主要是在欧、美一些西方国家逐渐形成的,它可以说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一个产物,19世纪欧美的城市公园运动拉开了西方现代园林发展的序幕。城市公园(public park)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带给城市的各种不利影响,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提到现代园林,就不得不提起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文化界、艺术界发生的一股艺术浪潮,它涉及到诸多领域,如:绘画、文学、建筑、雕塑以及工业设计等等。它的出现使人门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评判标准。虽然与其它行业相比,园林在接受先进的思想方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保守性和迟钝性,而且许多学者认为现代艺术发生的一切与园林之间没有多少联系,有的甚至认为园林总体上没有经历现代主义这段历史。但是,无论如何,园林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园林现代主义运动的“美国萌芽”(Americanburgeoning Of modernism in landscapearchitecture),或许是园林界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可以说这些艺术运动促使西方园林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园林的风格。

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简洁明快,布局自由活泼,设计手法丰富,线条明快流畅,功能合理,空间多风格简洁明快的现代园林(Burnett Park,PeterWalker)变,造园材料的创新……这一切都体现了现代园林与以往不同的设计风格。

3.2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现代园林以其前所来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性带给人们耳目—新的视觉感受,植物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造园素材,与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杰出的代表人物巴西的风景园林设计大师布雷·马科斯(Burle Marx),他是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与造园家。马科斯青年时在德国学习艺术,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等先锋艺术的影响。另外,由于参观柏林达雷姆植物园(Dahlem Botanic Garden)时被其中美丽的热带植物所吸引,于是对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以后的设计生涯中,马科斯运用艺术的手法,使巴西当地的热带植物展现独特的魅力。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即使是植物配置都与艺术紧密相连。

他将绘画中的线条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构成园林图案的是抽象的块面、线条。其中最能体现马科斯绘画式平面的造园要素是自由流畅的曲线花床。他还常运用对比、统一、协调、韵律等艺术原理进行植物的搭配,并且注重突出植物的各自特性,这样植物形成大块面的色彩、质感、形式、高矮的对比,充分运用植物造景展现了整体美、抽象美和图案美,有“现代巴洛克”之称。马科斯的这种崭新的园林风格运用现代艺术与巴西当地植物材料相融合,影响巨大,从而创造了具有艺术气息的由植物组成的自由式巴西现代园林。

由此可见,由于受现代主义的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植物造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附上了现代主义的色彩,这也是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与以往的区别,独具时代特色的植物造景使得园林内容勋日丰富化、现代化。

另外一方面,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在这种趋势下,以研究人类和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逐步形成。现代园林也从中引进和吸收了大量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并运用到设计中。其中,最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的是196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园林教授麦克·哈根(1anLMcHarg)的经典著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综合性生态规划思想。他在书中写道:“……生态学就是关于家的科学……在探索自由的人的土地和勇士们的家园的新面貌的过程中,生态学的观点是主要的思想基础和组成部分。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相信这一点。”这种生态决定论的方法对于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影响下,植物作为最能直接改善生态环境的造园要素,已经不仅仅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观赏对象,它已成为地球绿色环境的缔造者,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在造景方面又有了新的方式和内容。逐渐采用生态群落的观点,多运用乡土树种等一些基本的生态学知识进行种植设计。许多的设计已经开始注重运用乡土植物群落展现地方景观特色,通过植物设计体现另一种设计理念:“设计并不是想当然地重复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要适合当地的景观、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及其他条件”(WilhelmA.Miller,1915)。

3.3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3.3.1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现状

比起西方的现代园林及其植物造景,我国的近现代园林发展速度和力度都比较弱。西方园林界所追随的现代主义、极少主义、地方主义、历史主义、文脉主义等等艺术思潮对于我国的园林界的影响微乎其微。我国的现代园林在内容、形式以及意境的创造方面,面临传统和外来的挑战,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不

可避免地波及到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虽然不像西方现代园棚6样受到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但是它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保留古典园林艺术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植物造景。

建国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All'J对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城市中园林绿地的范围扩大了,多样的植物以各种形式美化着All'J的生活。植物在具有观赏意义的同时,还增强了环保的作用。园林绿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已把每年的3月12日定方‘植树节”,由此可见国家对其重视程度之深。

七八十年代,我国建立了许多以植物景观著称的公园。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全园观赏植物共采用157种,以传统的名花牡丹、海棠、樱花为主调。另外,成都望江楼公园则以“竹”为主题进行造景。八十年代中期建设的洛阳王城公园则是以牡丹为主题。植物造景在我国现代公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公园注人了大自然的气息和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八十年代末期,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提出“生态园林”的概念。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园林建设的目标便是建设生态园林,人f,,)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它很好地呼应了这—时代的要求。因此,有人提出“园林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融游赏与生态环境之中“的口号。然而,由于近代景观设计的生态思想发展最早和最快的仍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这四种生态设计倾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园林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在园林设计中引入了生态设计思想,但是,多停留于理论阶段而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我国植物造景在风格上有了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抽象式之分;手法运用也多种多样,孤植、对植、群植、风景林、垂直绿化等等,各自生辉;空间造型上更注重多样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造型艺术规律。植物配置也作了基调与副调、主调与配调的区别,以上种种都表明了我国植物造景水平的提高。

然而,不难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我国目前对园林植物资源的利用开发力度不足,作为园林绿地种植的植物不超过200种,这与我国是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辜负了“园林之母”的美誉。另外,植物造景的科学性艺术性与国际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这需要我们认清差距,努力弥补。由于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它与美学、哲

学、生态学、植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连。因此园林工作者不仅要在自身的文化素养上下功夫,努力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而且更要向已经在这方面发展的较好的国家学习。然而,在这过程中,我国一些园林工作者为了使成绩尽,陕见效,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国外的一些模式,这使得目前随处可见一些不洋不中、不伦不类的作品,实在是对园林艺术的糟蹋。

3.3.2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

从对我国园林植物造景历史及现状的回顾中,可以总结出,我国的园林植物造景从最初的注重实用性运用阶段,发展到注重植物的观赏特性和植物自身文化内涵阶段,后来进一步运用园林艺术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直到发展到现在结合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阶段。

如今,以植物为素材造园已成为世界各国园林发展的总趋势,融合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园林的建设已势在必行。在这股大力提倡科学造园之风的盛行下,我国园林植物造景应该如何发展呢?这是我国园林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就是充分利用我国丰厚的文化艺术财富来创造丰富我国的园林,赋予造园要素以新的生命和活力,从而影响到了植物造景的发展,使我国园林植物造景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的意境美,让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奇葩,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骄傲。

由此可见,中国园林正是由于有文化底蕴,才得以在世界园林发展中独树一帜。融合生态学原理的园林设计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追求纯生态设计也并不可求。在我国景观生态领域颇有研究的北大教授俞fL坚在《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理论》一文中提到“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1andscapearchitecture)的核心,……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因此,在1998年北京市园林局就明确提出“文化建园”的方针,它预示着我国园林设计在生态学理沦的指导下逐渐走向文化设计,它代表着风景园林行业新时代的到来。

与之紧密相连的植物造景面临同样的境况和发展机遇。古时的文人墨客已经让植物融人一定的意境美,因此,现在和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植物造景必须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更注重文化效应,充分挖掘和创造富有现代园林特色的植物造景意境,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植物造景。这就是我国园林植物造景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武忠.园林美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

3.苏雪痕.植物造景[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科学出版社

5.刘天华.园林美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6.何湘.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的影响[J],四川建筑,1995,2

7.易小林,秦华等.当前植物造景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园

林,2002,1

8.孟春梅.略谈植物造景[J],北煤师院学报,1996,2

9.陈晓娟.论园林植物造景艺术[J],北林学院学报,1995,10

10.瞿辉.论园林中的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1997,4

11.韩景.赵善保.植物造景[J],建筑创作,2002,2

城市矿产项目总体概述

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概述 一、项目建设思路 本项目以报废汽车绿色拆解为切入点,按照园区化管理的模式打造集报废汽车、进口第六、七类废料及回收废旧机电设备等各类废旧资源的拆解、分拣、再制造、仓储、物流、交易的集散基地,建设城市矿产再生产品集合平台、城市矿产回收-处理平台、城市矿产再制造平台、专业设备研发生产和设备市场服务平台,实行园区集约化拆解、工厂化加工、无害化处理,形成以废铜、废铝、废钢、废塑料和报废汽车拆解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为主导的城市矿产循环经济 产业园区。 项目拟选址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用地3平方公里,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进行分期开发,其中2平方公里范围进行拆解、分拣、仓储、物流,剩余1平方公里范围主要进行产业加工,如铜、铝合金的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废旧机电设备再制造,回收塑料、黑色金属,建设新材料研发中心和研发生产专业设备并提供设备市场服务。 二、规划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并在园区内构筑四个平台、五个中心区及一个研发中心。 四个平台:

●建设城市矿产再生产品集合平台 ●城市矿产回收-处理平台 ●城市矿产再制造平台 ●专业设备研发生产和设备市场服务平台五个中心区: ●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区 ●废旧物资交易区 ●物流区 ●再制造加工区 ●配套服务区 一个研发中心: 新材料及资源循环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 具体功能区建设内容表

三、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预计总投资6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完成征地及园区规划,建成报废汽车拆解生产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生产线、进口废旧物资拆解生产线,形成年拆解报废汽车10万辆、年拆解、加工15万吨六、七类废料及废旧机电设备的处理能力,初步形成拆解设备、环保设备的生产装配能力,可形成年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一期达产出效的同时进行后续建设,形成年处理报废汽车20万辆、年拆解加工120万吨各类废旧物资的生产规模,项目最终建成达产后,整个园区产出总产值可达250亿元,利税可达25亿元。 (产出测算附后)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湿地概述

人工湿地定义(概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源于对自然湿地的模拟,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的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按一定坡度填充一定级别的填料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污水流经床体的填料缝隙或床体表面时,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处理。 人工湿地简介说明: 人工湿地是由水、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所组成的为处理污水而设计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的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按一定坡度填充一定级别的填料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依靠物理、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完成污水的净化过程,强化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去污能力。从自然调节作用看,人工湿地还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作用。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方法,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通过人工湿地内植物根区的吸收、吸附,微生物的同化、异化及与基质的系统作用完成的。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根系的输氧,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等复合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了COD、SS、N、P的处理效果。人工湿地具有投入少、运行成本低、工艺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景观效应好等优点。但人工湿地的推广应用仍受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1)潜流人工湿地进水端因难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和悬浮物长时间积累而堵塞,降低了湿地的使用寿命;(2)湿地的生物硝化和反硝化的效率低,总氮去除效果不理想;(3)冬季低温运行处理效果差;(4)受植物根系输氧能力限制,湿地一般较浅,占地面积较大。 复式潜流湿地工艺说明: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主要是针对目前各类人工湿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而提出的新型湿地技术:主要解决北方高纬度地区低温下湿地处理效果低下、人工湿地短命、总氮难以达标以及湿地占地面积较大问题,实现人工湿地技术的升级和推广。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是将传统潜流湿地床体简单的分为上下两层,在保留潜流型湿地诸多优点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下层厌氧区来创造更加理想的生物反硝化环境,使湿地的总氮去除率得以提高;通过厌氧消化所堵塞的物质,有效延长湿地使用寿命;通过厌氧区的水解功能提高进水的可生化性,为后段湿地提供微生物可利用碳源;床体深度增加和厌氧区的设置提高了湿地增温和保温功能,可实现低温环境下较高的处理效率;增加床体深度可有效减少占地面积。 ①技术简介: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从结构上说,是在水平潜流湿地的基础上增加深度,湿地进水和收水位于同一端,在湿地中间设置隔水层,使水流形成折返流。原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湿地后,首先进入湿地下层区域,进行深度厌氧反应,为湿地系统TN的去除提供了有利的厌氧环境;当污水流至末端,折返流入湿地上层,由于上层植物根系输氧以及大气复氧,上层DO含量高于下层,使污水有机物得到进一步去除;污水经上层好氧环境后,进入砂滤层,进一步拦截污水中的SS,然后通过收水花墙,进入收水槽后经排水管排出。 ②特点: 一、有效解决了人工湿地堵塞问题,延长了湿地使用寿命。 人工湿地的堵塞主要是污水无机物及有机质在湿地前端的积累。在相同有机物总量和总需氧量情况下,拥有高水力负荷与低有机物浓度的床系统和低水力负荷与高有机物浓度的系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SDN关键技术_综述

SDN关键技术及趋势 摘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中大量新型业务(如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未来网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随时访问性,高带宽,动态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基于专有设备手动配置的传统方法是繁琐且易出错的,而且他们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力。最近,软件定义网络(SDN)已经被称为未来互联网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之一。SDN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包括控制平面从数据平面中解耦并且为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可编程性。因此,SDN被认为能提供更有效的配置,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灵活性以适应创新的网络设计。本文总结了SDN活跃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首先通过介绍SDN的起源提出一个普遍接受的SDN定义。然后我们简要的介绍了SDN逻辑架构及其技术特征。接着详细介绍了SDN关键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我们描述了我们将来面临的挑战和SDN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OpenFlow;关键技术; Key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of SDN Abstract:Emerging mega-trends (e.g., mobile, social, cloud, and big data)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are commanding new challenges to future Internet, for which ubiquitous accessibility, high bandwidth, and dynamic management are crucial. However, traditional approaches based on manual configuration of proprietary devices are cumbersome and error-prone, and they cannot fully utilize the capability of physical network infrastructure. Recently,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SDN) has been tout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solutions for future Internet. SD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two distinguished features, including decoupling the control plane from the data plane and providing programmability for network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SDN is positioned to provide more efficient configuration, better performance, and higher flexibility to accommodate innovative network designs. This paper surveys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is active research area of SDN. We first present a gener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for SDN with introducing the origin of SDN. We then briefly present its 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We then dwell on its key technologies,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Finally, we describe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nd discuss future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is technology. Key words: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OpenFlow. Key technologies 引言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1]等业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大数据[3][4]正日益成为当前的焦点,其面向的海量数据处理也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应用依赖于预先定义好的计 算模式,在集中化的管理架构下运行,存在着大量的数据批量传输及相关的聚合/划分操作。数据的聚合和划分通常发生在一台服务器和一个拥有众多 服务器的服务器组之间,这也是大数据应用中最典型的网络流量模式。例如,在用于大数据处理的MapReduce算法的执行过程[2]中,来自众多mapper 服务器的中间结果需要集中汇总到一台reducer服务器上进行归约(Reduce)操作,而MapReduce 的洗牌(Shuffle)过程更是由mapper和reducer之前的多次数据聚合组合而成。大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每一次聚合都将导致大量服务器之间的海量数据交换,从而需要极高的网络带宽支持,而如果按照超额认购(oversubscribe)带宽的方式为每台服务器预留网络资源,将导致网络成为瓶颈,同时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对于大数据业务而言,他更需要对网络进行快速、频繁的实时配置,按需调用网络资源。 但是,传统的网络却难以满足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相关业务提出的灵活的资源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它已经过于复杂从而只能处于静态的运作模式。当前,网络中存在着大量各种各样的互不相干的协议,它们被用于在不同间隔距离、不同链路速度、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主机之间建立网络连接。因为历史原因,这些协议的研发和应用通常是彼此分离的,每个协议通常只是为了解决某个专门的问题而缺少对共性的抽象,这就导致了当前网络的复杂性。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Ξ 徐艳艳 徐艳东 (1.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山东苍山277700;2.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6) 摘 要 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湿地的概念和分类、形成和发育、湿地评价和健康评价、恢复和重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研究、人工湿地、全球变暖及湿地生态系统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据此提出展望。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 恢复 湿地(wetland)通常包括灌丛沼泽(swam ps)、苔藓泥炭沼泽(bogs)、泥沼泽(marshes)以及其他类似区域[1]。湿地广泛分布于地球各气候带,从赤道到极地均有分布。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6×106k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以亚热带比例最高占29.3%,寒温带占13.4%,寒带占11%,热带占10.9%[2]。 湿地是由喜水生物和过湿环境构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它位于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汇处,是各种能量和物质交换和作用的场所。它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 “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3]。因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但是湿地也是近代史上遭受人类活动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它是继其他生态系统如农业、林业、沙漠等之后,人类重视最晚的一种资源[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湿地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 1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 1.1 湿地的概念和分类 1.1.1 湿地的概念 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别极大,所以很难给湿地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的研究者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已统计到的定义近60种[5]。总的看来,湿地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定义,通常采用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国际湿地公约(Ramsar公约)中的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此定义比较具体,具有明显的边界,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湿地管理工作中易于操作[5],但其未揭示出湿地的内涵实质,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6]。另一类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从学科来看可以概括为水文学、动力地貌学、生态学、泥炭地质学、景观学、资源学[5-8]。杨永兴先生把湿地科学的定义为:“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的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湿地应该具有3个突出特征:湿地地表长期或季节处于过湿或积水状态;地表生长有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包括部分喜湿盐生植物),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生活湿生、沼生、浅水生动物和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类群;发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化过程。”[9]由于湿地是一个过渡带,因此范围界定比较困难,其中,1956年Circular39是美国最早的湿地定义之一;加拿大关于湿地的定义主要有:1979年Z oltai和T arnocai分别提出湿地的定义,1988年Z oltai对其前定义进行修正;[2]原苏联的沼泽概念比较全面,但语义不够确定[3]。 2.1.2 湿地的分类 同湿地概念一样,目前国际湿地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湿地分类标准、体 Ξ作者简介:徐艳艳(1979-),女,地理教师。

Spar平台涡激运动关键特性研究进展

第23卷第3期2008年6月中国海洋平台CHI NA O FFSH OR E PL AT FO RM V ol.23N o.3Jun.,2008收稿日期:2007-12-29 基金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2006AA09A107)作者简介:王 颖(1982 ),女,博士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研究。文章编号:1001 4500(2008)03 001 10 Spar 平台涡激运动关键特性研究进展 王 颖, 杨建民, 杨晨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 摘 要:介绍了目前国际上Spar 平台涡激运动研究的概况,并从涡激运动的形成机理、涡激运动响应特 征、涡激运动抑制方法、涡激运动研究及预报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其关键特性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这一课题 未来研究方向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Spa r 平台;涡激运动;减涡侧板;CFD;模型试验 中图分类号:P75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SPAR VORTEX INDUCED MO TIONS KEY CHARACTERIS TIC WANG Ying , YANG Jian min, YANG Chen jun (Shanghai Jiao T 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 r eview s the recent studies related to spar vo rtex induced m otio n phenomeno n,and presents some key points on the v ortex shedding m echanism,the r esponse characteristics,the suppression method,the model test and CFD simulatio n in detail.And so me sug gestions fo r fur ther studies in this field are pro posed. Key words:spar platfo rm;vortex induced motions;helical strake;CFD;model test 0 引 言 在工程各界,对物体在空气、水等流体介质中涡激振动(Vor tex Induced Vibrations,VIV )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涡激振动是在一定速度的来流中,由物体背后交替泻涡导致的脉动压力而引起的结构振动,可能发生在不同的结构上,如桥梁、电缆、工厂的烟囱、海洋管线等。 在海洋工程领域中,目前研究比较广泛、成果较多的是海洋平台立管及海底管线等大长细比柔性结构物的涡激振动。而Spar 平台作为近十年间才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大尺度海洋平台,一方面,它的大吃水柱状主体结构决定了它在一定的流场条件下产生漩涡脱落,从而根据涡激振动原理,也将产生相应运动现象的特性;另一方面,它相对较小的纵横比、整个结构体的刚性特征,以及作为海洋平台特有的漂浮、锚泊和水动力性能,又使得它在漩涡脱落的作用下,显示出与海洋立管等细长体完全不同的运动特征。 Spar 平台的柱形主体在强流作用下引起漩涡脱落,从而产生大幅的水平运动,增加立管及锚泊系统的载荷[1]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涡激振动,将Spar 平台这种独有的运动响应称为涡激运动(V ortex Induced Mo tions,VIM )。Spar 平台的涡激运动(VIM )是涡激振动(VIV)中的一个特例,它的响应幅值很大,周期较长。自从这种特殊的运动响应在安装于墨西哥湾的Spar 平台上发生并引起重视,海洋工程领域便诞生了一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国外现状 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社会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21世纪初期,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均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国内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42.99%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还将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突出。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断深化城市功能以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继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全面推动下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其他城市纷纷效仿,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风生水起,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甚至有些地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武汉、株洲、佛山等。截止2016年初,全国已经有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 2016年,我国将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等八大技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26部委将共推100各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根据《2015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整体智慧化程度较低,建设能力及落地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表现出区域差异,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良好,而东北、西北、西南等相对偏远区域,发展较为落后。智慧城市在各省份、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中投顾问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推进速度较快的已进入建设阶段,其它城市也开始进行规划与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当前,我国正在通过“两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基于对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演进趋势的预测,文章对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MI),关键技术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

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从宏观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由移动终端和移动子网、接入网络、核心网络3部分组成,如图1[1], 图1 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如图2[2], 图2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 1.1 研究背景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最令我

们惊喜的变化或许就是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对于任何品牌或者公司营销领域的人士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变化。因为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告知自己的客户“消费者、用户接入企业网站、服务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应对。”对于这一变化所发生的速度以及普及程度,我们或许可以用如下一系列数字进行说明: (1)在美国地区,如今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四倍。 (2)苹果在2011年总共卖出了4800万部移动设备,而同期苹果卖出的笔记本以及Mac机的数量则仅为490万台。 (3)48%的美国移动订阅数字内容用户都使用智能手机。 (4)2012年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率同比2011年上升了50%。 (5)91%美国人无时无刻都保持自己的移动设备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即无论去哪,都会随身带着移动设备)。 (6)2013年,移动手机将超越PC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途径。

“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型企业发展策略——以G企业为例(下)

“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型企业发展策略 ——以G企业为例(下) 2020年04月09日 3.购买者 “城市矿产”的购买者多为以再生金属、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金属加工企业。自2017年国务院下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弃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以来,国内金属加工企业只能通过回收利用企业回收的“城市矿产”资源来满足对原材料的需求。作为回收企业下游购买者的金属加工企业具有较少的议价能力,否则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所导致破产的窘境。 4.现有的竞争者 目前“城市矿产”回收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家庭作坊式的回收企业。这类企业不管是在规模、经济和回收资源的数量上都不占有优势,且这种传统家庭作坊的回收企业技术设备比较差,回收可利用资源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16]。第二类是葛洲坝、格力电器、启迪桑德、格林美等大型回收企业。这类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广阔的市场和先进的回收设备技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启迪桑德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外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回收利用型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创新,体现自己的优势,走差异化道路。 5.替代品 “城市矿产”回收企业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有原生资源和材质本身的替代资源。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属于替代品的关系,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差异,只是来源方式的不同,所以企业很难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区别产品。唯一有差异的在于价格方面,当原生资源的价格远远比再生资源高时,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再生资源。但由于材质不同,使得再生产品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通过产品差异化的策略可以取得超额的利润。因此,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成为回收利用型企业战胜其他资源再生企业的法宝。 三、 三、G G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G企业于2001年12月28日在深圳注册成立,2010年1月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是中国开采“城市矿产”资源、再生资源行业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十多年以来,G企业在多个省成功建立了十六大循环产业园,下面主要以G企业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一)定性分析 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G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G企业SWOT矩阵 外部环境 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 1.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劳动力丰富 3.循环园区优势 4.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优势 5.政府大力支持1.废料资源短缺 2.高端人力资源 相对缺乏 3.规模较大,融 资困难 4.营销体系不健 全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2.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 来需求的稳步提升 3.技术水平的提高 4.我国再生资源已进入战略机 遇期 1.主要集中电池产品回收 2.行业竞争的威胁①行业竞争对手规模扩大、竞争加剧② 替代品的威胁③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行业标准不规范 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自身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矿产”回收利用行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回收行业的大力支持,通过技术研发、设备的更新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对“城市矿产”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坚持自主创新的精神,打造企业整体的差异化,增加自身竞争能力,以此来消除来自行业中的其他企业的威胁。 (二)企业外部要素评价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是一种从外部环境来判断企业战略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组织G企业中各个阶层的管理者,根据这些要素对企业获得成功的影响程度赋予权重,并根据G企业现状对其要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权重从0—1分别表示“不重要”到“非常重要”。评分从1—4分别表示反应很差、反应为平均水平、反应高于平均水平、反应很好。一个企业所能得到总的加权评分为4、平均加权评分为2.5、最低评分为1。其中总加权平均分为4表示企业能很好地利用外部的机会而规避威胁。总加权平均分为1表示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外部机会来规避威胁。基于以上G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本文运用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对其外部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现行的G企业战略是否充分利用自身外部优势来规避风险,如表3所示。 表3 G企业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因素权重评分加权分数 机遇政策支撑法律政策0.040.1040.40 产业政策0.03 税收政策0.03 环境保护环保政策0.010.0530.15 低碳环保推进0.02 环保意识增强0.02 经济发展0.0840.32 技术支持技术研发0.050.1040.40 技术推广0.05 财政支持0.0530.15

spar平台

小平台是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一般分为二层或三层的模块结构,甲板形状为矩形。各个甲板之间用立柱和斜撑结构连接固定。平台主体顶部装有立柱基座,与主体的垂直防水壁形成一个整体,平台上体的主支撑立柱直接与立柱基座对接,并贯入主体内部以便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生产和生活设施基本上按照传统平台的甲板布局方式布置,根据设计要求,可在顶层甲板上安装重型或轻型钻塔,以完成平台钻探、完井和修井作业。 主体: 1.Classic spar:是一个在水中垂直悬浮的圆柱体,整体直径较大,主体尺度一 般都在100m以上,重心位于水线面以下很深的位置。庞大的主体内部采用垂直隔水舱壁和水平甲板分隔成多层多舱结构,并具有各自的功能。 分为:硬舱、中段和软舱。 硬舱:主体顶甲板至可变压载舱底部之间的部分称为硬舱。 z硬舱位于主体的上部,是整个spar平台系统的主要浮力来源。这部分中的舱室分为固定浮舱和可变压载舱。 z在靠近水线面处的浮舱外层还布置有双层防水壁结构,在平台撞击损坏时能够起到保护浮舱的屏障作用。 中段(midsection):可变压载舱底部至临时浮舱顶甲板之间的部分称为中段。 其功能是刚性连接spar平台主体硬舱和软舱,并且保护中央井中的立管系统不受海流力的影响。 z中段部分最主要的两个结构是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壳体位于主体的最外侧,负责保护主体内的舱室,贯穿整个中段部分,这就是平台的储油舱。 z另外,spar平台的系泊索与平台主体的连接点也位于中段,中段的主体外侧装有定滑轮结构的导缆器。 软舱(soft tanks)Spar平台主体在中段以下的部分称为软舱。Spar平台的压载大部分由软舱提供。软舱中的舱室分为固定压载舱和临时浮舱。 Truss spar 桁架结构: z是一个类似于导管架(jacket)结构的空间钢架,同传统Spar的金属圆柱中部结构相比,可以节省50%的刚才。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报告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大数据的概念 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企业在大型机上部署财务、银行等关键应用系统,存储介质包括磁盘、磁带、光盘等。尽管当时人们称其为大数据,但以今日的数据量来看,这些数据无疑是非常有限的。随着PC的出现和应用增多,企业内部出现了很多以公文档为主要形式的数据,包括Word、Excel文档,以及后来出现的图片、图像、影像和音频等。此时企业内部生产数据的已不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还包括大量的办公人员,这极大地促进了数据量的增长。互联网的兴起则促成了数据量的第三次大规模增长,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全民都在制造数据。而与此同时,数据的形式也极其丰富,既有社交网络、多媒体等应用所主动产生的数据,也有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等被动行为过程中被记录、搜集的数据。时至今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的进一步丰富,数据已呈指数级的增长,企业所处理的数据已经达到PB级,而全球每年所产生的数据量更是到了惊人的ZB级。在数据的这种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大数据”的概念逐渐在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引起热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分析的数据因为“大”,摆脱了传统对随机采样的依赖,而是面对全体数据;因为所有信息都是“数”,可以不再纠结具体数据的精确度,而是坦然面对信息的混杂;信息之“大”之“杂”,让我们分析的“据”也由传统的因果关系变为相关关系。 大数据热潮的掀起让中国期待“弯道超越”的机会,创造中国IT企业从在红海领域苦苦挣扎转向在蓝海领域奋起直追的战略机遇。传统IT行业对于底层设备、基础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在起点落后的情况下始终疲于追赶。每当企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技术突破时,IT革命早已将核心设备或元件推进至下一阶段。这种一步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状态在大数据时代有望得到改变。大数据对于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不会受困于基础设备核心元件的相对落后。与在传统数据库操作层面的技术差距相比,大数据分析应用的中外技术差距要小得多。而且,美国等传统IT强国的大数据战略也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阶段。中国市场的规模之大也为这一产业发展提供了大空间、大平台。大数据对于中国企业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随着对大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等各个角度研究的开展,企业逐渐认识数据已经逐渐演变成“数据资产”。任何硬件、软件及服务都会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逐渐被淘汰,只有数据才具有长期可用性,值得积累。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也应该是独立于软硬件系统及应用需求而存在的。大数据是信息技术演化的最新产物,确立了数据这一信息技术元素的独立地位。正因为数据不再是软硬件及应用的附属产物,才有了今天爆炸式的数据增长,从而奠定了大数据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