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大部分学者,从生态环境方面看问题:(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学者从社会各个方面看待问题:(1)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3)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4)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5)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根据主体分类,可以概括为:(1)政府引导;(2)企业推动;(3)公众参与。从社会各方面分类:(1)构建生态文明观;(2)构建生态文明制度;(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建立健全生态法制体系;(5)创造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6)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7)培育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发挥第三部门的参与作用;(8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按体系分类:(1)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价值体系。(2)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保障体系。十八大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

姬振海将生态文明分为四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与“生态产业文明”。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保障,生态产业和生态技术是建设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观是建设的精神动力,良好的法律法规是建设的坚实后盾。”周生贤在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有的研究中,也将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经济化、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等方面。总的来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体现在以下五部分中: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治理、生态技术与指标、生态制度。

2.1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生态伦理体系是由有关生态的认识程度、价值态度、道德行为和实践效果构成的整体。衡量一个社会生态伦理的发达程度,可以考虑包含认识、价值、道德和实践这四个层面的内容:是否理解当代生态运动的深刻意义;是否形成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是否自觉遵守生态道德原则规范;是否处理好生态伦理在实践当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现代生态伦理观念的提出,源于利奥波德和他的“大地伦理学”。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学”的小册子《沙乡年鉴》(1949年出版),被称为“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一本新圣经”。现代生态伦理建设具体体现在转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和态度,树立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式,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容易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生产和消费环保产品等。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只有以伦理信念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才能有效的得以贯彻落实。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

冯雷认为,生态伦理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标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责任原则、生态安全、节制和节约原则、正直、真实和可信原则、环境美。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地区利益和整体利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政府、企业、社会的全方位生态保护、生态伦理制度化水平。其中一个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市民生态伦理实践是生态伦理评价的核心内容。

2.2生态经济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是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国内外学者多强调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协调、共为整体的角度对生态经济进行定义。著名生态经济学家Costanza R.给出的定义“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的根源,而现有的学科不能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这个定义较好的把握了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特征。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认为“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这个定义强调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虽然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应该

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但其出发点却不尽相同。经济学家把环境看作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

生态经济也可以称为绿色经济,要立足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特征表现在低碳技术、小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生态经济也可以从建设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入手。生态工业主要包括:科学的产业布局、治理工业废物、推进技术改造、倡导植树种草;生态农业包括:立体种养、围垦增地、节能节水、产业循环。

当然,发展经济生态离不开生态产业。王如松等指出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我们也可以认为生态产业其实就是指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它们之间协调耦合的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在生态产业中,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物(末端治理)”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回用)”的反馈式流动的经济模式。通过产业调整,调整代谢过程与其支持系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达到生态整体优化。生态经济将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新的产业模式:从集中解决到分散处理,大时空输送到资源小循环、生态大循环、能源新结构、环保新模式。

2.3 生态技术与指标

科学技术犹如一柄双刃剑,在技术危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中,不少研究者转向了技术生态化和绿色科技的研究方向。其中,有借鉴SST理论分析方法,将其应用到生态文明相关研究中的。在运用SST分析中国生态文明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分为洁净煤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水电开发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核能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以及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在北京绿色生态技术展示平台上,绿色生态技术分为能源、植物、循环材料应用、水、通风、墙体等系统。也有根据生态技术的用途将生态技术分为农业生态技术、工业生态技术、企业生态技术等。总之,绿色生态技术及其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

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对生态文明进行相关科学化分析的基础。随着技术生态化、绿色科技以及生态治理等理念的完善和转变,自工业文明之后逐步出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如绿色GDP、福利度量理论以及HDI(人类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标的结合等,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依据综合指标形成了以资源生产率为基础的生态指标,具体来讲,有省域、城市(城镇、市县)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生态伦理实践的评价标准等。国内,目前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赂研究组(2009)通过层级进行的归类,采取了如下反映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是反映区域环境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排放强度指数、大气污染指数和水污染指数;二是区域生态水平,包括生态脆弱指数、气候变异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三是区域抗逆水平,包括环境治理指数、生态保护指数。

2.4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治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社会科学界开始形成并发展了治理理论,生态治理的概念便是随着治理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生态治理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治理模式与路径研究、生态环境现状研究、保障体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治理的科学技术等)、效果评价体系等。不论是从“生态启蒙”看,还是从其他的生态理论来说,生态危机几乎是生态治理的最直接的原因。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环境污染、气象灾害、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消失等,这促使我国逐步走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径。有的学者将治理模式分为政府控制(管制)生态治理模式、生态公共治理模式;有的学者将治理模式分为传统模式、理想模式、适宜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丁开杰、刘英、王勇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一文中指出,生态治理主要经过了“从治疗到预防”、“从局部治理到整

体治理”、“从政府管理到多元治理”的范式转变。总之,生态治理是一种节约资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通过善政走向善治的治理。

2.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变量。党国英认为: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水平,是生态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态制度文明程度的标尺。在沈满洪等著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中,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生态制度,提出生态法律制度、生态行政制度、生态经济制度和生态社会制度等基本内容;指出生态制度是指人们在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规则,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制度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各学者对生态文明制度看法存在一定差异,但大体都认为制度是规则规范一类,都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起步晚,发展迅速,但在具体的执行力上还有所欠缺。我国最早的生态法律文件是是1973年通过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9年《环境保护法》制度,80、9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法》、《森林法》等,2009年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发展方略。沈满洪认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该构建起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等所构成的制度体系。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中,除了一般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外,不少学者主张建立和完善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考虑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制度、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制度等。

3 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研究最多的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生态化,另外,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城镇化和经济转型,生态建设和治理呈现区域差异的非均衡性,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令人担忧,研究意义重大,所以,本文主要综述我国西部和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3.1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张红在《西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写到“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西部经济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的保护、恢复、重建、管理和发展,促进西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生态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建设、水土保持、沙漠化治理、植树造林等”。长期的滥垦、滥采、滥牧、滥伐和滥用水资源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及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加剧等问题。

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退耕还林、还草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有所缓和,但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对西部特有的生态问题的治理上,学者们的观点相互补充,主要有西部民族地区法律体系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林牧业的集约化程度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和财力投入,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还有认为,应适时地进行生态移民、异地安置。

3.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城市限污和农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等是出现农村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主要有污染型工业的排放物、生活废弃物肆意倾倒、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等,也有研究认为水土流失、植被减少、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是农村生态问题的表现。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基本形成一致的看法,

即在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并重中,加强农村的生态意识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经济,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保证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等。

4 结语

从上述来看,理论上,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治理等多方面与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农村建设、西部生态建设等多角度齐头并进、相互促进。但实践和理论还存在时间滞差、效果滞差等,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不少政绩工程,民众和企业的“生态自觉”意识仍需提高,有些生态文明制度也仍浮于表面。在下一步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我们的重点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力以及对当前问题切实可行的对策的研究,以期为“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支持。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大部分学者,从生态环境方面看问题:(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学者从社会各个方面看待问题:(1)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3)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4)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5)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 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

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内容的探讨表明,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已经确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问题,研究者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有人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通过破除自我中心论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 或者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 与地球表层的共存, 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 人类应形成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 从而使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由多个方面构成。一方面,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排放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导致空气、水质和土壤污染。据统计,中国每年减少的农田面积近千万亩,水质不合格的河流湖泊数量超过百分之六十。大城市的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湿地开垦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已经失去了自我修复和恢复的能力。湖泊和湿地的退化和破坏,导致水循环系统受到威胁,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中国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加强污染防治措施,推动工业企业减少排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中国加大了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建立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中国积极开展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保护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在过去几年中有所改善,重污染天数有所减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家,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转型,并在国际环境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还注重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民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很大。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努力,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共10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共10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一): 城市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我这有个不是城市化的. 生态文明一直都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生存,生产的条件.和蔼可亲,美丽的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人类的一员,我们坚持以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为一个梦寐以求,美丽的目标. 这几年,我们一直向着这个目标所努力,可是因为人们滥砍伐树木,不知有多少的小鸟无家可归,不知有多少的地区因为没有树木挡风沙而不断黄沙连连;可是因为人们无节制的浪费水,不知有多少清澈的小河失去了躯体,变成了干巴巴的土地,也不知有多少小鱼因为失去了家园而死在了干巴巴的土地上;可是因为泥土,砖瓦覆盖的烟囱喷出有毒的气体,以往那个令人怀念的,蔚蓝的,清新的天空被抹上了一层总是掉不下去的“黑纱”,那些带着各种香甜气味的空气也变得无影无踪;可是因为一片一片,一堆一堆的白色塑料袋,飘在了树枝上,飘在了草地上………不知有多少外国游人摇着头,离开了只剩下一群面色尴尬的人的旅游景点;可是因为多少双伸向小动物的“魔爪”,不知有多少小动物因为失去家人而默默流泪,不知有多少动物学家因为世界上仅剩下的几万种动物而不断摇头;可是因为人类没完没了的向大自然索取一切,不知大自然是如何惩罚贪婪的人类,不知地球是如何数着自己剩下的年岁而叹气;因为人类随意破坏我们的家园,违反了自然规律,不知电视上出现了多少幕令人掉泪的场景,不知地球是如何大发雷霆,用各种自然灾害来惩罚贪婪,无知的人类………….. 如果把无限,未知的宇宙空间比做一片大海,那么地球就是这片汪洋大海中的一艘孤孤单单的,唯一一条载有几亿人生命的航船.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驾驶它的钥匙,驾驶它的资格,作为一名合格的乘客,我们要齐心协力帮助这艘船,不管前方的海啸多么猛烈,不管前方是冰山还是土地,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做到一切!如果当船漏水了,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可能你们会说,什么草木葱茏,什么绿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与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曾经经历了一段史无前例的快速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这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然而,中国政府 在过去几年中加大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并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 一、历史 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它是基于我国环境保护长 期的积累。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就意识到环境问题的 严重性,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旧城市改造规划》、《城市环境卫生条例》等,这些法规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 我国城市环境的改善。 而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保护美丽中国已经成为 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中心任务。2016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 案(草案)》,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

二、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生态文 明建设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当前,我国的生态环 境形势依然严峻,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仍然广泛 存在,不过,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正势 头强劲。 首先,在能源方面,我国通过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 效地降低了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推广了新能源汽车,大力发 展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为环保事业做出了积极的 贡献。 其次,在工业方面,我国加大对企业环境政策的监管与执行力度,鼓励企业实现低排放、无排放。例如,国家对化工行业等高 污染行业实行了限产限能政策,钢铁行业提出了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征程。这意味着我国的工业结构正逐渐向清洁、低碳、环保 的方向转型。 最后,我国一直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节能和环保方向。例如,在采暖方面,各城市推广了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的取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成为了当代中国不可避免的使命。70年间,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注重实践,实施了一系列具有世界意义的政策。比如,中国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随后,国家先后制定了多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同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国政府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将环境保护纳入中国的五年规划中。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其次,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实质性措施。在空气污染问题上,中国大 力推进燃煤电厂的淘汰和替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此外,针对水污染问题,中国加强了 流域管理和水资源保护,并建立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在土地使用方面,中国推 出了可持续利用政策,开展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荒漠化土地治理等项目,实现了生态 恢复和土地保护。 再次,中国注重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中国通过宣传、教育、社会组织等手段,营造 了全民生态保护的氛围,使群众自觉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此外,中国还积极加入国际生态 合作机构,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进步。 最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生态 环境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需要中国继续加大力度进行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政策调整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和 平衡。 总之,新中国7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将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必须优先 发展的重要事项,并继续开展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文明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 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旨在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推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以下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综述: 1. 理念和背景: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损害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强调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发展。 2. 关键原则和特点: -全局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整体性和全球性,要求超越地域、国界的限制,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循环经济:提倡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经济系统的循环利用。 3. 政策与行动: -法规体系: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鼓励绿色产业、能源节约和环保行为,惩罚环境破坏行为。 -投资和资金:各级政府和国际组织鼓励和投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实践和案例: -生态城市建设:通过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推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生态农业:推动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5. 社会参与与教育: -公众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 -教育培训:强调培养生态环保的意识,通过教育培训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 6. 面临的挑战: -经济压力: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克服短期经济压力。 -全球协同:跨国性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协同解决,需要跨国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02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3篇

202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3篇 【篇一】202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摘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国土资源利用和开发是一项系统 工程。在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可以看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是 也要看到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等还存在很多的冲突或者矛盾,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政府研究和关注 的重点。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6109 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供给侧结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加强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现协调统一发展,成为当 前政府积极推进和研究的重点,只有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土资源丰富,但是在国土 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加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监管,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具有一致的逻辑性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在生态文明顶层体制设计方面还是理念 实施等层面,都强调和谐发展。国家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6大理 念和8个体系制度,强调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注重发展和保护之间的有机协调,要 求要从宏观角度和综合发展的视角来设计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制度建设,强化资源总量管理,积极探索节约有效利用机制,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态环境一直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压力,但同时也需要承认,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第一个阶段是“极端粗放型”的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中国处于经济落后、人口过剩、资源贫乏的时期。因此,当时的生态环境相当糟糕,长期以来,以非 理性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垦、过度的伐木和滥土地开发,导致了大量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引发了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并对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造成了威胁。 第二个阶段是“逐步规范型”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加强环境保护和 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开始出现了一些环保法规和措施。此时期内,环保法律法规形成了 完整的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刑事和行政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时期也是环保标准的 加强,例如建立了一系列的全国性环保标准,被国际公认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个阶段是“环保详细型”的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环保工作 的重视和支持。在“十一五”规划中,环境保护被列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国一直在深入实施了节能、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积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环保政策、法律法规、规划方案等相关计划,在环保产业、环保科技上进行大规模投资,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低碳经济。 此外,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开展大规模的荒漠化土地治 理工程,防护林草基本建成;改革全民林业绿化体系,全国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海洋生态 保护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之一,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法规和标准也 相继出台和修订。 总的来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与此同时,面临 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实 现各行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环保化,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的各项具体目标,展开大规模的环保投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关键词:生态文明;传统文明;文明发展理念;进步 1.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一样,都是历史范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情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方法 2.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承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 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期待和利益的。

中国建国时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建国时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建国之初,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长期的战争和剥 削导致了严重的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这使得环境 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任务。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艰苦而伟大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土地治理与水土保持 中国建国初期,许多地区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过度耕种和片面追求经 济效益而陷入了退化状态。为了恢复和保护土地生态,中国政府采取 了一系列的土地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新植被,保持水土,恢复土地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加强水质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污染,保护水源地 的生态环境。 二、大规模植树造林 为了改善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环境,中国建国时期实施了大规模的植 树造林计划。通过引进合适的树种,积极推动植树造林工程,在荒山、荒地和沙漠化地区进行造林,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 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此外,中国还注重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鼓 励人们参与到造林计划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推行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 在中国建国时期,为了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保护环境, 中国开始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政策。积极发展核能、风能、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同时,通过加强工业和 建筑领域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中国也加强了排放 标准,强化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 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四、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为了更好地掌握环境状况和环境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中国在建国时 期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了一批环境监测站和实验室,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和评估。通过环境信息 公开和环境评估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推动了环境 治理工作的开展。 五、倡导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 中国建国时期还大力倡导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通过教育 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鼓励人们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推广节约型经济和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实施,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制基础。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建国时期积极推动了环保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 分享环保经验,吸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组 织和会议,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 治理体系的构建,为推动全球环保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 当前有关生态文明的界定很多,学界认识并不统一,尚未发展出一个受到普遍接受的经典定义。不同论者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常常“名同而实异”,不利于学术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各说各话”。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分歧已触及生态文明的性质定位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急需慎思明辨,加以厘清。本文在此抛砖引玉,以推动问题之解决。 一、生态文明界定的基本分野 当前学界在生态文明界定上的主要分歧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或称“文明形态”、“社会形态”),还是任何文明都有的“构成要素”(或称“方面”、“社会结构”、“文明形式”、“文明的子系统”),对这两种观点,本文分别称为生态文明的“类型说”和“要素说”。“类型说”是当前学界主流,其从历史分期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文明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新类型,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人类文明。”①“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这种新的文明,可以称为后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为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文明。”②“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③“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④可以看出,类型说中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新颖性,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后工业”或“后现代”指向;(2)内容上的整体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包含构成文明的各种要素;(3)价值上的进步性,比以往文明更加“环境友好”,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文明。 “要素说”否认生态文明为独立的文明类型,其从文明构成的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任何文明都存在的生态维度,其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而是贯穿所有文明形态(从渔猎社会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始终的一种基本结构。”⑤“生态文明是任何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任何人类社会必须具有的结构维度。”⑥要素说所定义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普遍性,贯穿文明始终;(2)内容上的局部性,只涉及社会结构中与生态直接相关的那部分;(3)价值上的基础性,是任何文明得以存续的基础,也是文明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 “类型说”与“要素说”的区别是显然的。生态文明是社会生活的特定内容,还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整体?是从来就有、不断发展的,还是尚未实现、有待完成的?是中性的、开放的,在任何伦理思想、观念、制度、科技水平、生产力程度、生产关系下都存在的,还是“高级的”、有“条件的”,只有当社会发达到相当程度时才会出现的?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文明要素的关系是独立、并列还是交叉融合?对这些问题,在类型说和要素说的不同框架下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二者的分歧实已触及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郑传龙 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07期 摘要: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突出,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环境立法相继出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环境立法工作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依然存在。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和要求作为指引,进一步完善环境立法体系建设,在不断健全环境立法体系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立法,环境基本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之间权利关系的分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之下,以环境立法作为契入点,更能全面展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位。生态文明立法在法制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从立法角度来看,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广大民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这就为我国环境立法奠定了坚实物质、制度和群众基础。此外,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多部环境法,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和环境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笔者以环境立法的视角,从我国环境立法现状、环境立法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完善环境立法措施三个方面,谈一下环境立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一、环境立法现状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系统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的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进展快、成就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体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环境立法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环境立法是以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为基础,以国家制定的环境基本法和若干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立法体系。我国环境立法工作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立法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环境基本法的制定和修改 我国的环境基本法是环境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环境立法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核心地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制定环境基本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的一个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制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诉求,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概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对策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战争和社会动乱,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也已相当严重。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果之前能够更审慎地对待自然,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运转。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的发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关键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促进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问题,而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也在警醒我们: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的成绩,而应当在平衡生产与生态保护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在保护我们珍贵的生态资源的同时寻求经济发展的空间。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必须珍惜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遵循自然规律,如此才能获得更健康长足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1]。建设生态文明是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自然规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的任何力量都是渺小的,任何观点都是苍白的。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1952年伦敦烟雾,1953年日本水俣病,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新的文明——生态文明[2]。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这四个文明阶段分别由它们的独特象征:“蓝色文明”、。黄色文明”、“黑色文明”和“绿色文明”[3]。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上讲,生态文明是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自人类社会以来,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的角度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日而语[4]。 2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