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节原子的构成

第3节原子的构成

第3节原子的构成
第3节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并介绍张青莲教授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前面所学的微观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介绍多位科学家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的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及多媒体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一一学生活动一一问题讨论一一得出结论一一拓展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

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法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自主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

创设情景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动画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顾讨(学生思考回答)例:1、

论)。原子能不能再分?2、原

导入新课

子是怎样的?3、原子有(过渡启发)关于原子,同学们还想探究没有质量?等

哪些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原子的构成

(讲述)原子构成的发展史

(图片展示)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

生原子结构模型。(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思考讨论(屏幕演示)卢瑟福的散射实验。例:原子不是个实心体(讨论)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科学教育)对卢瑟福的这种科学态度进

阅读讨论行学习。

(学生阅读思考)原子核(动画演示)原子结构动画模拟。体积很小,在原子里,原

(指导阅读)P70页第一段,想像一下原子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

创设情景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绕核做高速认真

(投影展示)评判讨论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它能否再分呢?

知识巩固(屏幕演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图片并

进仃爱国主义教冃。

阅读讨论重放动画,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阅读表格中有关几种原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板书)原子的子的构成,并进行比较和结构、核电荷数二质子数讨论,得出结论:质子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的表4-2 ; 引导学等于核电子数;注意氢原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子内无中子。

知识巩固(板书)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投影展示我能做)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知识丁口tpr

1 .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儿巩固种?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练习题11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5 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 &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 8361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原子是___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在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微粒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微粒的带电性质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 836 1 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 (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 (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 4.1 200多年前,_________提出了“没有人能够将_________再分”的论断。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_________。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_________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 答案:道尔顿原子汤姆生电子卢瑟福原子核核外电子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第二节 原子的构成

第二节原子的构成(初三化学) 【学习目标】 1、加深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 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认识查阅元素周期表 4、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学法指导】以学生亲身尝试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做好点拨。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原子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在中性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 ___。 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3、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_____不同。能量高的离核______,能量低 的离核_____。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用_________________可以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原 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弧线表示_________,弧线上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子对原子的性质有很大影响。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容易_______; 许多非金属原子_________;稀有气体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Array ___ _。

6、在化学反应中,________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带正电的_______,得到电子后变成带负电的________。所以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例如:水是由_______ 构成的;金是由___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2、相对原子质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氢原 子的质量,所以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新知 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2、完成第48页《交流共享》比较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原子的结构 (1)卢瑟福推测原子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的,电子在______外“很大”的空间内运动。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构成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______,都比电子的质量______,因此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______上。 (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方便简明地表示______。在如图所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①圆圈表示______,②圈内的数字表示______,③弧线表示______,④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______。 (3)在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 2.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个______原子的实际质量的______作为基准,计算出其他原子的______,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计算公式为:相对原子质量=______,其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写。相对原子质量还近似的等于______之和。 3.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有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带______电荷的______,如多数______ 原子;有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变成带______电荷的______,如许多______原子,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是______的。有的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如______ 的原子。 4.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是由______构成的;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______。 m,则实际质量为g n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g ______。若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核内中子数为N,其核外电子数是______。6.已知溴的元素符号为Br,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化学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提升训练 1.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答案:D 2.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为akg,则实际质量为b 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b/a kg B.12b/a C.12a/b D.12a/b kg 答案:B 3.最近科学家制造出原子序数为112的新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85。下列有关112号元素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2 B.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73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

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85 答案:C 4. 为形象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 答案:C 6.“神舟”五号不仅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的科研任务。比如探索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发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与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答案: B 7.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③同种元素的原

人教版优质课竞赛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万全县第一初级中学张娟娟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案--2)沪教版九上化学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二) (教学案) 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 (三)、原子 图3—11 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 学生活动…… 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还能直接构成物质。我们常见的金属(如:)和稀有气体(如:)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因此,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微粒。 思考: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原子的构成]: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1、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 2、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 3、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解释:1、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__________),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

2、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_________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 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 3、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____________,所以只有很 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原子本身________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_______,电性_______,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的构成情况: 小结: 1.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2.电性关系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三)、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一、探究实验(一) 二、卢瑟福实验 多媒体演示 三、原子的构成情况 四、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实验探究]图3-14用α粒子轰击金箔,讨论后回答: (1)解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化学变化中______可分,而______却不可分。是由反应的______化分成______,然后 由____________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了________。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种类没变,________数目没有增减,________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只是________的最外层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居于原子中央)

九年级化学上册高频考点专训教案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考点专题训练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 ★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投影片:附表1、附表2。 ★课时建议 1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案(第二课时)

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basic particles of constitue nt matter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三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教学内容: 第三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 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难点 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2.初步认识核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具体内容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但这些微粒又是什么呢?科学家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 1.物质是由哪些基本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常见的金属(铁、铜、铝、汞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石墨、硅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活泼金属(钾、钠、钙、镁等)与活泼的非金属(如氯等)化合时,形成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像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练习题

第一节原子的结构同步练习2 一、选择题 1.原子中占有运动空间最大的粒子是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2.A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7个电子,第三层上没有电子,则A元素属于 A.金属元素 B.非金属元素 C.稀有气体元素 D.不能确定 3.原子核外有19个电子的某种原子,假如它失去一个电子后,剩余部分 A.不显电性 B.显正电性 C.显负电性 D.不能确定 4.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它获得两个电子后,发生改变的是 A.核电荷数 B.电子层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明显增加 5.镁原子和镁离子的区别是 A.镁离子核外电子数比镁原子多2个 B.核电荷数不同 C.镁原子和核外电子数比镁离子多2个 D.质量相差很多 6.核外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核外有10个电子的粒子,一定是 A.原子 B.分子 C.阳离子 D.阴离子 7.质子数不相同的粒子是 A.同种离子 B.同一种原子 C.同一种分子 D.不确定 8.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若要表示阳离子,可表示的种数为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9.某金属原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m个,在化学反应中,该金属原子最多能失去电子数目为 A.等于m B.大于m C.小于m D.等于2m 10.A元素原子电子层数为3,其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已知A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m,则A的核电荷数为 A.m B.m-2 C.m+2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 (1)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2)表示的含义是; (3)该元素原子核外有个电子层; (4)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是容易(得或失)电子。 2.下面几种离子结构示意图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复习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复习题及答案原子的构成 自主学习 1.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氧原子 C.碳原子的原子核 D.电子 答案:A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形卡(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原子相对质量 答案:B 3.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答案:B 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一定有(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和中子 答案:AC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答案:D 6.通常原子核是( ) A.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B.不能再分的粒子 C.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D.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答案:D

基础巩固 7.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答案:D 8.已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碳12原子的质量的为1.66310-27kg,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6 kg B.16 C.2.65710-26 kg D.1.66310-27kg 答案:B 9.已知某原子核电荷数为a,该原子中核内有b个质子和c个中子,核外有d个电子.则( ) A.a=b=c B.b=c=d C.a=c=d D.a=b=d 答案:D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因为中子不带电. 10.在电解水的反应中,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A.水分子B.氧气分子 C.氢、氧原子 D.氢分子 答案:C 11.铀-235是制造原子弹的一种原料,这种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5,核电荷数为92,其核内中子数为 _________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____.答案:143 92原子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核外 电子数=质子数.一般类似这样的题只要弄清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解决. 能力提高 12.下列有关原子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导学案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式的意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记忆常用元素的化合价。 3、熟知化合价规则,并能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化合价。 4、掌握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式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三、课前预习: 1、叫化学式,化学式不仅可以表示一种物质,还能表示,以及。 2、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由决定的,在化合物中, 为零,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3、有时候,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相互化合是靠各自提供电子,形成来实现的,这种情况下,化合价的数值就是。 4、为什么有些元素有可变化合价? 四、学习过程: 1、化学式H2O表示哪些意义?符号2H2O表示什么意义? 2、阅读课本P83“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表,完成“活动天地”4-3中的各题。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需记忆,你能总结出化合价的记忆口诀吗?) 常见元素化合价顺口溜: 一价氢锂钾钠银,二价氧镁钙钡锌, 铜汞一二铁二三,碳锡铅在二四寻, 硫为负二正四六,负三到五氮和磷, 卤素负一、一、三、五、七, 三价记住硼、铝、金。 观察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金素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各有什么特点? 3、阅读课本P89活动天地4-4中的内容,思考讨论: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写出化学式? 练一练:已知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请你按步骤书写氧化铁的化学式。 五、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 ①在H2O中,氢为1价,氧为2价。() ②一种元素只能表现一种化合价。()

③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 2、含磷洗涤剂因含Na 5P 3Ox ,大量使用会造成水污染。已知该化合物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则x 的 值为( ) A 、5 B 、7 C 、9 D 、10 3、下列化合物中,含有+7价元素的是( ) A 、KClO 4 B 、K 2MnO 4 C 、KClO 3 D 、H 3PO 4 4、说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H 2O NH 3 CH 4 通常,一种元素的原子能够与其他元素的原 子相互化合的比例,与 有关。 5、标出下列物质各元素的化合价。 MgO H 2O MgCl 2 K 2O AlCl 3 6、(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____。 (2)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7、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NO -22 H +1NO -23 N H +13 SO -22 H +12SO -24 Na +12S 8、根据名称写化学式: 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 、O 2 B 、Mg C 、H D 、C 60 2、下列几种物质是按氮元素化合价规律排列的:NH 3 N 2 NO ( ) N 2O 4,则括号内的物质应该 是( ): A 、N 2O B 、N 2O 3 C 、NO 2 D 、HNO 3 3、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①2H ;②H 2O ; ③Mg 2+ ;④CaO -2 ; ⑤2CO 。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6、已知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CaO , NaOH , H 2SO 4, Cu , H 2S , K 2O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掌握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以及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准确掌握有关化学式计算,规范书写格式。 二、重点和难点: 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三、课前预习: 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 四、学习过程: 根据化学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P90, 讨论总结: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应的原子个数之比=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总和的最简整数比 例:求硝酸铵(NH 4NO 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说法或列举的客观事实与对应的化学基本理念不相符的是 A.微粒观: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类观:根据元素组成的不同,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C.转化观:在一定条件下,CO2和CO可以相互转化 D.辩证观:任何一种物质都有“利”和“弊”的两个方面,氧气也不例外 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个反应可能有多种催化剂B.所有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C.不同元素的中子数不同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获得该反应快慢的信息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证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都可再分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说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 C.铁由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由此可见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D.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由于分子变小的缘故 4 . 铁是常见的金属元素,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中子数为30 B.该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C.该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5 . 下图是硅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 D.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6 . 2014年4月14日,科学家约翰?帕特森向人们展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原子手表,它内置了一个芯片级的铯原子钟,每1000年仅有1秒的误差.已知这种铯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5,相对原子质量为133,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A.188B.78C.55D.23 7 . 钛被称为航空金属,国产C919大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到9.3%。已知一种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和2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4B.22C.26D.48 8 .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关这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B.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时,其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离子也是不断运动的 9 . 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B.一般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成阴离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练习题

第三单元第二节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_______电的________和核外带________电的________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粒子构成的。 2.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________,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______,由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___,但电性___,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由质子决定,所以核电荷数=质子数=_____。不同的原子,______不同,由此可见,______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3.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 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中子、电子D.质子、中子 4.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 ) ~ A.原子不能得失电子B.原子中没有带电微粒 C.原子中的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D.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总数 5.下列粒子(微粒)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原子B.分子C.离子D.电子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Hzewail)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他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7.反质子、正电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分别与质子、电子的质量、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欧洲的科研机构曾宣称已制造出了反氢原子,那么,根据你的理解,下列关于反氢原子的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两个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 如右图是某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 B.它属于非金属元素 ? C它有3个电子层 D.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2.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A.B.C.D. 3.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 4.下列粒子中,最外电子层不是稳定结构的是()

2019版九年级化学练习10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2019版九年级化学练习10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一.选择题(本题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空气是由空气的分子构成的 B空气是纯净物 C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空气里的氮气、氧气等的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2.下列物质中存在着氧分子的是 ( ) A 氯酸钾 B 二氧化碳 C 水 D 空气 3.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原子质量 B原子数量C原子质量的简称D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4.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分割是实心球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形成离子,还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原子是电中性粒子,其组成的各部分均不显电性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 6.下列物质是一定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A.纯净物 B.混合物 C.蒸馏水 D.糖溶液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8.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没有变化的是()①元素的种类;②分子的数目;③原子的种类;④原子的数目;⑤物质的种类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①③ D.①②④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 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C 在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D 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分 10. 通过化学反应不能生成的是()

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学模式探究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