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1)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1)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1)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1)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第一章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的概述 (2)

第二章口语化语言的具体表现 (3)

一、采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 (3)

二、极强的口语节奏感 (4)

三、短句和反问句的灵活使用 (5)

四、词汇、句法和语气的把握和糅合 (6)

(一)丰富的口语化语句 (6)

(二)口语语气词的运用 (6)

(三)口语的节奏和语调 (6)

五、多类型口语的融合 (6)

第三章结语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摘要:本文将着重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是“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口语化”作为一种个性化的符号体系,它的独创性在于:以口语为基础,;另外根据作者本身的方言语言习惯,经过加工提炼,从而成为北京味儿很浓的艺术化口语;与此同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量适度地吸收与揉合富有生命力以及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创造出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口语化”的境界。

关键词:朱自清;口语化;语言艺术

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ZhuZiqing’s prose colloquial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language art of Zhu Ziqing's essays, especially the language art of “colloquial "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Colloquial " as a symbol system of an individual, its originality lies in: in spoken languag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s dialect language habits, processed refined, thus becoming Beijing smell is very strong artistic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expression, moderate absorbed some elements of classical Chinese expressions with a full of vitality and expressive force and the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 creates has the intellectual features of spoken language “spoken”. Key words: ZhuZiqing;Colloquial;The art of language

引言

朱自清(1898-1948)是我国自“五四”以来备受推崇的散文作家之一。在二十年代,他的散文就已经因为清新自然而独具匠心的风格享誉文坛,一直以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所熟知,他的文章严谨不拘,风格平易而且自然。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所说的:“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来,幽默是从深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大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至高。”[1]朱自清先生强调文学语言的朴素、自然与创新。

第一章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的概述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艺术有着很深造诣,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的建树方面。在1929年8月,《说话》一文中,朱自清第一次次提倡写文章要“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1932年10月和1934年10月,他又分别在《论白话》与《内地描写》中先后明确提出“尽量地采用活的北平话”和作品要像“寻常谈话一般”等建立“口语化”语言的艺术写作主张。在他后来所出的文集《国文教学》、《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一些篇章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其他一些具体的审美标准。这些主张以及学术的倡导,为他艺术语言的创造和进一步形成到成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他利用地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创作,主要是从北京口语和其他方言中提取有效的表达成分,包括口语词语词汇、口语句式句法和语音语调等,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求,适度吸收与结合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文言成分以及西方欧化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有很浓北京味儿的、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口语化”的语言特色。而这恰恰是一般作家难以达到的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境界,这也是他的散文作品极富艺术魅力,并且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在创作伊始朱自清先生,就注重学习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分,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特色的白话文学语言——“口语化”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读起来比较上口,并且充满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日常所说的话,不是那种不尴不尬的‘白话文’。[2]让这种知识分子的日常口语能在文学作品中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正因如此,才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拥有更多的读者,比当时的一般作家更加的接近人民大众。他的语言通俗而典雅,既用口语化的字词、句式,又点缀以书面语成分,同时采用朋友式促膝谈心的方式,形成一种清新、典雅、亲切、平等、自然、朴素的风格,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口语化语言的具体表现

一、采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

朱自清一向主张用“活的口语”、“真正的口语”来写作,来达到“求真化俗”的审美目标。他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3]他常常用百姓间日常说话的语气来写作。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对口语进行了精心地挑选和提炼,并且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的标准。因为他一直坚持着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一直在人们生活中富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再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里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其中“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人们不在意的时候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悄然,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童真并且生动自然,极富表现力。紧接着后面,作者借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玩耍嬉戏来写出春天里初生小草的生机与可爱,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都体现了童年时候的那种活跃与盎然的气氛。“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数量词都是不定量的,则着重表现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尽情和尽兴的情态跃然纸上。小草的柔和则是用“轻悄悄”,“软绵绵”表现了小草的柔嫩,这两组词也把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嬉戏的舒服劲儿都描绘出来了,春天带给孩子们欢乐,同时在另一方面孩子们也为春光增添无限生机,一幅让人其乐融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跃然纸上,就好像浮现在你眼前,让人忍俊不禁乐而忘返。因此可见朱自清先生运用少年儿童口语进行写作的手法是如此的巧夺天工。另一方面朱自清先生在使用口语时,还特别注重运用叠字叠词,这是他巧妙的运用口语的又一个突出特征,朱自清充分突出这一特点,创造并运用了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叠字叠词,在整篇散文中几乎是随处可见。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就用了二十六个叠字,这种形式词语词汇的巧妙运用,形成了朱自清散文中所独有的那种节奏感和韵律美,使文章具有和谐的氛围、强烈的节奏、以及乐感极强的的韵律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从总的来看,运用口语入文又有他自己的特色,首先是注意如何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

比如《春》中的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趋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遮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来描绘那种春天百花争奇斗艳的热闹,而不直接的说出花开的那种景象;在表达花的种类以及花到甜美的果实的过程也是用以自己所想象的,如平时那种诉说,满带二话音,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并且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这些文词语句都很简短,把很长的描绘的语句利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表达,充分符合口语的习惯。

二、极强的口语节奏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将鲜明轻快的口语节奏感融入在其中,行文的急促、舒缓、停顿、跳跃,都和感情的起伏内容的张弛紧密配合,形成了与口语表达一致的自然节奏,使散文语言获得了口语的音乐感和旋律美。然而这主要的特点是通过了口语的艺术化以及其句式的灵活表现和运用所体现出来的。

例如《儿女》中有一段文字,描绘的是家里开饭时,孩子们那种热闹的情景:“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了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

这段文字中句子与句子衔接得很紧密,语气也很连贯,有着口语那种一气呵成的节奏,同时随着所陈述的内容的变化,紧接着的是前后语句的节奏也发生变化。在这段话的开头,是写孩子们盼望着早点儿开饭,节奏还比较舒缓随和,但是随着孩子们急着做开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节奏也逐渐加快,等到孩子们因座位等琐碎在饭桌上争吵起来的时候,节奏就更加急迫了,这里散文所采用的全是短句,显得语气的那种紧凑急切,在这段话的高潮处则采用了“你要……他要……你说……他说……这个要……那个要……要……要……要……要……”的排比句式一口气贯穿的说下来,把孩子们那种如“潮水”一般的情景生动形象而有力地渲染了出来了。吃饭结束后,文中又用停顿较长的“……呀……呀·、…呀……呀”句式,节奏也逐渐舒缓下来。就是这种舒缓与急促节奏的交替运用,加强了口语的韵味和本色,对于抒发真挚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渲染与烘托效果。除此之外,把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他的散文语言之所以会更加显得自然和谐,就是因为他基本上使用“不欧化的口语”((你我·序))。这种口语化保持了汉族标准语的特点,所以读起来感觉干净、流利、亲切、洗练,没有那种生涩别扭感觉。《悼亡妇)这篇作品就是朱自清先生用北京

口语写成的代表作。就看看其中的一段:“这孩子生了几个月,你的肺病就重起来了。我劝你少接近他,只监督着老妈子照管就行。你总是忍不住,一会儿提,一回儿抱的。可是你病中为他操的那一份儿心也够瞧的。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睡过。哪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在这短话里,作者采用了“一会儿提,一会儿抱”、“……那一份儿心……”、“成天儿忙着”、“瞧着他硬朗点儿”的儿化音句式,体现了北京口语儿化的特点,给读者以亲切自然、如话家常的感觉。

三、短句和反问句的灵活使用

从朱自清先生散文中还可以看出他善于从口语中进行语汇字词的提炼,能发掘出灵活、简练、并且富有活力的口语化的句式。如果把语言艺术看成是万里长城的话,那么词汇是构成这长城的“石砖”,同时句法结构就成了它的一个“主要形态”,有着这两种主要基础的属性才能成就出好的语言艺术作品。然而正是口语化句式的灵活运用,才使得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成为了后来文学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的灵魂。

例如:“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松堂游记》)

在这段文字中“多得好”、“疏得好”、“疏不是?”“谁爱看?”还有在(《论吃饭》见前面引文)中“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又如:“老兄,真有你的,上海到底不曾太委屈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4]这段话中“老兄”是口语中常用的直称式称呼语:“真有……的”,“到底不曾……”,“瞧你那……的劲儿”,则是口语中一种约定俗成的句式结构。正是因为这种口语句式的广泛使用,才使得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具有一般书面语言所无法替代的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它灵活、洗练,让人读起来简单易懂,而又生动形象。朱自清先生在句式上多用短句复句,并且复句占句子总数的主体,而且偏正复句少,其中联合复句占复句总数的九成以上。在这些复句中一重复句最多,二重复句稍微少一些。一重复句中分句搭配关系是I/I型和I/1/I型最多,另外在二重复句中分句搭配关系是1/2型和2/2型最多,层次简单明了,逗号和分号又将层次划分的一目了然。联合复句内部是很少使用关联词语。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让行利落流畅,文简洁干净,起伏变化少;又因为陈述句占绝对优势,所以,语气语调舒缓平稳,念来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自然,把人的言行感受、物的状态平实明白且客观地展现给读者,娓娓叙来,朴实而无华,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独特的风格。

四、词汇、句法和语气的把握和糅合

(一)丰富的口语化语句

口语化句法的灵活变通和运用,使得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获得了口语化语言的灵魂。例如:“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上例中的“坐着”“躺着”“瞧去”是口语句法中一种极简短的紧缩形式;“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是口语中的同意复叠式的句法;“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这种句式,则是在“打滚”“踢球”这些动宾词组中间嵌入数量补语后的一种口语句法,并且常常可以连起来使用,构成口语化的排比句式。

(二)口语语气词的运用

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口语的语气词差不多是很齐全,几乎是应有尽有,使用率比较高的有“了”“啊”“呀”“吗”“呢”等。朱自清先生“口语化”的艺术语言虽然贴近口语,但是不等于是对口语的一种照搬照写,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口语跟平常人的说话毕竟还是又有一定区别的。朱自清先生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大量生动活泼的而且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语,经过他的进一步加工处理后再进行巧妙的大量运用,使他的散文语言获得了口语的本色和韵味,同时也有他个人散文口语风格的特点。

(三)口语的节奏和语调。

他的散文行文的舒缓、跳跃、急促、停顿都与散文内容的张弛和感情的起伏密切配合,形成与口语表达一致的自然的节调。艺术化口语节调的运用,使他的散文语言获得了口语的音乐旋律,这个特点是通过艺术化的口语句式的灵活运用表现出来的。作者还通过儿化词的选用来增强文章的口语色彩。这些儿化词往往带有“小“”喜爱“”亲爱”等感情色彩。

五、多类型口语的融合

从北京口语及其他方言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分使之成为具有艺术性的北京方言中的一些代表口语,这是朱自清口语化艺术语言创造的一条根本的经验。因为语汇是文章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材料,朱自清先生在材料的运用和选取上也是口语化上的挑选。使得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本土风格和朴素并且自然的艺术表现力。朱自清先生散文中口语特色的儿化词很多。例如《春》等文章中,都有许多儿化词语。儿化词的运用不但在一方面显示出作者博采北京口语的特色,而且另一方面增加了也词语的

表现力,加强了口语的意味,使语言富有一种更加亲和的感情色彩。其次是口语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清新、凝炼、通俗化、口语化的特色,创作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的作品,为当代文学画廊增姿添彩。在另一方面适当吸收文言和外来成分朱自清主张写“真正的口语”,其内涵决不是指那种绝对排斥文言和某些欧化因素的纯而又纯的俗语言。朱自清觉得文学创作中“口语不够用”,而且认为“本来文字也不能全合于口语”;他认为“中国语达意表情的方式在变化中,新的国语在创造中”,这就是“趋向欧化或现代化”,而且这是一种“自然趋势,避免不了的,因为在知识分子话的口语中就有欧化的因素。”因此,他主张在“尽量用口语”和对口语进行加工提炼的同时,有必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度地吸收与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现方式,使之“变为已有”,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了的口语。而这也正是朱自清“口语化”艺术语言创造的又一途径。在口语提炼过程中,朱自清对文言成分的吸收与揉合是多方面的。它包含对一些富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吸收,并且与口语句式相结合,用得很恰当,通俗晓畅,并没有佶屈聱牙之感,如《“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一文中,朱自清这样描写一支海棠:“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支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膀。”这里用了许多文言词语,比如用“扶疏”来形容花叶茂盛和高低疏密有致;用“错落”形容花叶交错纷杂;用“玲珑有致”形容花叶精巧细致;用“掩映”形容花蕊隐约可见;用“妖娆”形容花的娇艳;用“腾挪”形容花枝的摇曳多姿,都准确地再现了事物的状貌,而且这些词语都很典雅,与文章的整体风格相一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在吸收运用富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时又有所侧重,他的散文中吸收运用得比较多的是文言中的一些连词、代词及成语。朱自清对西欧语言的学习与借鉴是很审慎的。他的散文很少使用外来词,即使是使用,一般也只限于一些专用的名词。而对于这些外来词,他一般采取两种方法处理:一是译文与外文并存;二是尽可能用本民族口语里的相应的名词把它译过来。在词的构形法上,揉合了西欧语言利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的办法,偶尔将动词词尾“着”“了”活用在其它词类后面,这样更加有利于表情达意。口语提炼中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现方式的必要和适度的掺入与揉合,使朱自清的“口语化”的艺术语言又获得了知识分子口语的特点,达到了雅俗共赏、俗中见雅,在平易通俗的口语中,同时有着几分儒雅的艺术意境。

第三章结语

朱自清先生与一般的作家不同,他是个对汉语颇有研究的作家,特别是对口语化语体语言的研究,更是其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基于对口语化语体语言的研究,还有对“求真化俗”审美目标的追求,即使还是属于知识分子的口语,但他的却亲切自然,活泼上口,幽默中略带风趣,雅俗中兼容着共赏,这样就使得他的散文在读者中更

加的受欢迎,更加的被大众所接受并且喜爱,因此比起当时一般作家的作品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还是有很多更加优秀的地方,所以他对于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这里总结一下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一是提倡写实,要求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二是“以文载道”,要求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因此在这个基础上,他一直都是主张“写实的文学”坚信文学创作是来自于生活的。在语句上的总结,即各种句法口语式,句法从古文、当代、白话、欧话等一些外来和糅合一起的句法相结合。一位著名散文评论家曾经说: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就在于全写口语。我们应该一边认真的学习并且学会去借鉴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凝炼、清新、口语化、通俗化的独特散文特色,这样才更加有机会来创作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特色和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为当代文学的宝库再添佳作和色彩。

注释:

[1]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2]叶圣陶:《朱佩弦先生》[J]第267页,《中学生》,1948(9)。

[3]朱自清:《论雅俗共赏》1947

[4]朱自清:《子恺漫画?代序》《语丝》第54期1962(11)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朱自清,朱自清全集(3)【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339

(4)檀栋,朱自请“口语化”的语言艺术,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5)朱自清.论国语教育[M] //朱乔森主编.朱自清全集(第3 卷). 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1996:193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姓名:凌子茗 学号: 200903520810 学习中心:广西宾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高兴武 二〇一一年一月

毕业论文承诺书 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_____凌子茗_______ 日期:___2011年1月__________

目录 引言................................................................................................................................. (2) 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性 (2) 二、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基本特点 (3) (一)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 (3) (二)朱自清散文的绘画美 (4) (三)朱自清散文的情感美 (4) 三、布局谋篇的结构艺术 (5) (一)漂亮的构思 (5) 1.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5)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6) (二)缜密的结构 (6) 1.服务性 (7) 2.整体性 (7) 3.多元性 (8) 四、朴实清新的语言艺术 (8) (一)语言的诗化美 (8) (二)语言的口语美 (9) (三)语言的朴实清新 (9) 五、以形传神的抒情艺术 (10) (一)抒情与叙事相结合,追求一种真挚的美 (10)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的美 (11) (三)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追求一种“理趣”的美 (11) 结论 (12) 主要参考文献 (14)

朱自清散文特点

一、写景散文得语言特点 朱自清先生得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得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得特点,追求逼真得艺术效果,正像她在探讨中国传统得艺术手法时所说得,“‘逼真'等于俗语说得‘活脱’或‘活像’,不但像就是真得,并且活像就是真得."(《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得造诣很深,在她笔下,无论就是梅雨潭得绿色,还就是荷塘得月光与南方得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这些语言都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得,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与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叠音字得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得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得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得期盼。“春天得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得,绿绿得”.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得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得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得小草得特点。“风轻悄悄得,草软绵绵得”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桃树、杏树、梨树,您不让我,我不让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得色香,吸引无数得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用南宋志南与尚得“吹面不寒杨柳风”得诗句来状写春风得温暖、柔与; “像母亲得手抚摸着您".“风里带来些新翻得泥土得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得香,都在微微湿润得空气里酝酿”。“瞧,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南方得春雨连绵,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您得眼”。“雨夜,一点点黄晕得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与平得夜”。白天,“地里工作得农夫,披着蓑,戴着笠得”——这俨然就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就是得";写花,“您不让我,我不让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文字向对话一样娓娓道来,显得更加亲切,但又表现出丰富得内涵,显示了春天得生机勃勃。那流畅自如得旋律,那轻松活泼得节奏,那字字推敲得选词与灵活多变得句型,都就是十分精美得。朱自清不愧就是语言大师,她用文笔把短暂得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得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得美感.还有那“微微”得云,“油油”得绿意,“闪闪”得绿色,“汪汪一碧”得潭边,“滑滑”得明亮得绿,写出轻柔得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得质感,也表现出明快得节奏,清朗得格调。“这个亭踞在突出得一角得岩石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皮美蓉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写散文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下的功夫很深,因而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写得朴素自然些。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造诣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的作品,名义上叫”白话文“,其实是不伦不类的东西,绝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出那样的话。过于欧化的句法,过于长的句子,读者看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有时候只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其余的词语和腔调还是文言的,可是,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就用的是比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读他的作品,就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的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我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在这里,朱自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例如,他不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i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文句也都很简短,长话短说,符合口语的习惯。引文最后那几句话本来可以这样写:“遍地散在草丛里有很多杂样的野花,有些花是有名字的,有些花是没有名字的,有些野花杂在草丛里,风一吹,就象人的眼睛和天上的星星眨呀眨的”,但是朱自清却没有这样,而是象人们平常说话那样,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节奏,很好地表现作者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悦的心情。 即使是发议论的地方,朱自清也是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来写: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没饭吃会饿死,严刑峻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

目录 写作提纲: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朱自清散文的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特点 三、朱自清的散文如诗写出了情致 四、朱自清散文的总体风格特点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 ____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的散文写作,细致华美,具有诗歌之美。朱自清散文中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字:朱自清,缜密构思,语言艺术,文学地位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进步的教授;由一个旧社会的狷者,成为一个民主的斗士。他走过了自己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号召我们“写朱自清颂”。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 朱自清先生从小深受私塾教育熏染,家教严格,养成其温和规矩的性格。他好读书不好交际,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师范和中学教书,过的是平静清平而又师道尊严的生活,即使在成了大学教授之后也脱不了“土气”(叶圣陶、陈竹隐皆提到这点)。先生的生活缺少大波大澜,缺少激烈地情感撞击,缺少灵魂撕咬的痛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是“中性人生观”,这跟中国古代的“温良恭俭让”、“发乎情,止乎礼”很近似。山水校园、诗酒唱和、教书着文,是朱自清先生一生典型的生活方式。先生的诗太过平凡与他的生活与性情太过平实相关,其成就在散文,实因五四新文学诸文体中惟散文与旧文学冲突最小,与他性情较为相融。朱自清先生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着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着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二、朱自清散文的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特点 从语言上说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是朴实——朴实得近乎平淡。欣赏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听一个老人在那里絮语但不是絮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世态炎凉。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高度提纯的相当隽永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特别是他的写的散文可以说通篇都是诗——形式是散文的意境是诗的。 1、独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朱自清的散文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导读: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

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篇【2】: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散文集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战斗性较强的,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二是描述个人家庭生活,抒发自我感情以及描绘大自然景致的散文,如《背影》、《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朴实,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境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浓郁的抒情色彩;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缜密真意情致文美清秀)特色朱自清原是一位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①。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上,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②,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严整。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精要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使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很见匠心。 1.刻画描写,出奇制胜 朱自清的《背影》出乎常理,不去描写人物的眼睛或面部表情,而刻意从“父亲”的背影上下手,抓住人物的一瞬间形象去刻画描写,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文章。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散文最可以自由创作,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出息。 在绘画艺术中,早有人画过背影,如俄国画家保?别林斯基的《在校门旁》画了藏族妇女的背影,以为写背影是个创新,而没有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写出新意,也会成为老一套,不新鲜了。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又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从“离家”开始,至“归家”而终,其间,从小路、荷塘、荷叶、荷花到树林、远山,各层情景步步深化,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结构布局严谨精美。 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 2.设置文眼,凸显焦点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

朱自清的散文评论

朱自清散文评析 吴为公李树平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鲁迅曾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小品文的危机》)的确,“五四”时期文学的诸门类中,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朱自清 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中也高度评价了散文的成就,他说:“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在《〈背影〉序》中又说:“就散文论散文,这 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在这“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钟敬文《柳花集》,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初版),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华,号秋实。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后来的扬州中学),并考入北大预科,后转入哲学系。1920年毕业,到江浙一带做了五年的中学国文教员。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经俞平伯推荐,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他随清华大学迁入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6年又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教授及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去世。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更是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并且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同时,他还编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为之写了《导言》,第一次对新诗创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另外,他还第一次在大学课堂里开设现代文学课程——《中国新文学研究》,并且留有讲义稿本《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无疑,他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它们在新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他是继冰心等人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散文家,他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其次,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再次,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 话美文的典范,历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 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真实的自我美意境美语言美 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 一、真实的思想。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 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二、真切的情感。治学严谨的态度。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 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 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 温馨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 一、意境美。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 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物与我浑的妙境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历史的开掘理性的思考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 化的句式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4、朱自清先生还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真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用真和美去概括最合适不过了。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真实的自我真切的情感真率的话 语真实的思想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美朱先生的散 文意境美语言美如诗如画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 作特色。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 力提倡写实的文学。所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面叙述的人、事、还有景致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好像朱先生就我们在身边给我们讲 着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父亲他的爱人他的儿女他的朋友他的见闻、美景等等。 如《背影》、《儿女》、《择偶记》、《给亡妇》等都记录了先生 和家人的真实生活。这些散文虽然写法不同表现格调也不一样有的 欢快有的低沉有的朴实有的幽默。但是里面写的内容都是真实感 人的。你看不能忘怀的父亲的背影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小事那么平凡 那么有乐趣。甚至心中的烦恼、“丑事”也不遮不掩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特别在《儿女》一文“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 又有了阿菜。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 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现在回想起来那些 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1]其中朱先 生描述了自己由年轻时烦孩子、经常打骂孩子逐渐自己人到中年了成 熟了会爱会疼孩子了也能从家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生活的乐

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为什么朱自清的散文如此为人所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真,就是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善,是指作品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进步的,作者是非爱憎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美,当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别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语言秀美而富有韵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畅,又如橄榄般甘美耐嚼。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是怎样追求真、善、美的呢?从内容看,朱自清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大的事情有根有据,就是一个细节,也力求真实准确。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现丝毫不真实的地方。有这样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个读者写信告诉他,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觉得自己那晚确是听到了蝉声,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问了好几个人,并写信向某昆虫学家请教。结果大家都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尔才叫。朱自清因此怀疑自己是记错了,准备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时,

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一)

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一)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主要的是叙事抒情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都是十分精当的,显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点。 《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孕育和刻画的。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剧性的“背影”形象。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实。《背影》写作者的生活感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使这篇散文在当时获得单篇散文从未曾有过的脍炙人口、争相传诵的巨大影响。 《荷塘月色》、《绿》等是写景抒情见长的名篇。在《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月下荷塘,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 朱自清早期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说逼真与如画》)在长期的追求中,朱自清描写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类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绿》是一篇以描写醉人的绿色而著称的千字小品,中间两段文字,描写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的景物,没有雕琢,不加修饰,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他说,梅雨潭的绿波“像少妇拖着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像湿润的碧玉”,描绘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将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桓台县周家中学 张作元 2007年10月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张作元 【内容提要】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其突出成就表现在散文创作。他的散文以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和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树起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质朴无华、蕴藉腴厚”的风格,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他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并直接吸取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较少使用古文和欧化语,在具体语言表达方式上,他常用比喻,喜用叠词,注重炼字,有意避用“是”字句、“被”字句和“有”字句,并且善用工笔白描的艺术手法写人状物,使其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情景交融、清幽细密、质朴无华、蕴藉腴厚。 【正文】 朱自清(1898~1948),名自华,字佩弦,后改名自清。原籍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长期定居扬州,故自认扬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南从事中学教育工作。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系主任,直到病逝。抗战时期曾随校南迁昆明。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回北平,在艰难生活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他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跻身于新文学作家之列的。20年代中期以前他创作的五十多首新诗,大都收入文学研究会部分诗人的诗歌合集《雪潮》和他本人的诗文合集《踪迹》中。他的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既能体现白话的口语美,又能适当吸收古诗的优长。抒情长诗《毁灭》是朱自清全部诗作中最能代表其诗艺造诣和思想动态的作品,既有苦闷彷徨的呻吟,也有奋起追求的精神,寄寓诗人对人生切实的感受,带有朱自清当时遵奉的“刹那主义”的思想投影,因其真实地抒写了“五四”青年内心矛盾,又不失积极进取之心,而轰动一时。 1925年以后,朱自清绝少写诗。在此前后,他将主要精力开始移向散文写作。他的散文作品可分为三大系列: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三是写景美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散文以委婉真挚的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缜密精巧的结构和炉火纯清的语言,树起了现代中国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 40年代,朱自清改写杂文。一面是为了更有利于对严峻的现实发言,一面也是实践他提倡的“说话风”。他的杂文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秉承他一贯尊奉的“为人生”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哲理意味,用语朴实无华,感情不改其真,具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真实的自我美意境美语言美 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 一、真实的思想。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 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 活崇尚革新。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二、真切的情感。治学严谨的态度。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 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 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 温馨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 一、意境美。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 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 融物与我浑的妙境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历 史的开掘理性的思考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 化的句式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4、朱自清先生还有 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真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用真和美去概括最合适不过了。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真实的自我真切的情感真率的话 语真实的思想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美朱先生的散 文意境美语言美如诗如画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 作特色。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 力提倡写实的文学。所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面叙述的人、事、还有景致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好像朱先生就我们在身边给我们讲 着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父亲他的爱人他的儿女他的朋友他的见闻、 美景等等。 如《背影》、《儿女》、《择偶记》、《给亡妇》等都记录了先生 和家人的真实生活。这些散文虽然写法不同表现格调也不一样有的 欢快有的低沉有的朴实有的幽默。但是里面写的内容都是真实感 人的。你看不能忘怀的父亲的背影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小事那么平凡 那么有乐趣。甚至心中的烦恼、“丑事”也不遮不掩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特别在《儿女》一文“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陈建伟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独特结构上,抒情艺术上、诗情画意、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绘画美情感美语言美结构美 [ Abstract ] Zhu Ziqing is our country modern first new literary societies" Literature " in the most important prose writers. As an essayist, Zhu Ziqing with his unique prose styl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rose added a magnificent color,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new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with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prose system. He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especially in prose creation achieved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becomes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several prose masters. He polished prose works, has become so valuable a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says of Zhu Ziqing in the unique structure, lyric art,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language style. [ Key words ] painting beauty beauty beauty beauty emotional language structure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朱自清的此类散文,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积极追求,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真实情感的流露与再现。借景抒情的特点,使这些篇章成为作者创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真实情感的流露,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生命。没有真实情感的散文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导读: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

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1.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2.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3.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4.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5.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6.朱自清散文《论青年》 7.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8.朱自清《论别人》 上文是关于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朱自清散文特色的研究

朱自清散文特色的研究 导读:导语: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他的作品集共有二十六部,约一百九十万字,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几十年来,朱自清的散文始终享誉不衰,只要提到现代散文必提朱自清,所有现代散文选集也必选朱自清。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甚至编入中学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

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2、浓郁的抒情色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