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一、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绘画美、音乐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基本因素。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言的立体感

语言的立体感有首先得力于朱自清独特的艺术构思,其次它得力于朱自清对艺术辩证法奥妙的领悟和把握,对各种艺术手法的独到的妙用以及他遣使语言的精湛技巧。

例:《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眨的。”这幅画,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荷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魅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看,作者从天上“月光”远处“远山、树影”近处“灌木”到荷叶荷塘,水里的蛙声。这两段从空间、时间,从上到下立体的呈现一片灰朦的夜晚色彩。

2. 语言的色彩美

朱自清散文的色彩美因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色调,流露出的不同情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春》、《绿》为代表,显得明快简洁,富于亮色,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画。一类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为代表,显得朦胧飘忽,呈现灰色,是一幅幅飘渺虚无的南朝楼阁图。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的野花,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散散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

(二)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散文的意向性语言的描绘

朱自清极善于把意象化的画面转换同主观情绪、情感的变化有机揉和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一股含蓄深隐的情绪、情感之流,听到源于作者灵魂深处的心灵之声。

例:《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婷婷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例:“沿路听见的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过来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断续的歌声,一“飘”一“度”,分出了远近,从而显示出不同情意。

2.抒情性语言

朱德熙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我想,他所最求的应该是词语的贴切、形象与生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绿》)作者深深的喜爱绿,感情已达到了高潮,忘乎所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拍打之,抚摸之,亲吻之,陶醉其中。

二、朱自清散文修辞手法和句法结构的妙用

朱自清散文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丰富多变的句法结构来营造一种音乐魅力,并且注意对字词的考究和锤炼。

(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等,比比皆是。

例:《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绿比做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

突出其鲜润。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就连用了四个比喻: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 ,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

例:《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这里用了“通感”。文中还有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以博喻、拟人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天生丽质。“袅娜”、“羞涩”本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用来写荷花的饱满盛开状和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生命力和感情。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的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不矫揉造作,不雕章琢句;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读他的散文,像欣赏一曲悠扬舒缓的轻音乐,像观赏一副清新明丽的风景画,给人以美不胜收的享受。

(二)字词的考究和锤炼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烁烁’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漉漉’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 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连绵词,令人目不暇接,

自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春》中写道:“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背影》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感人至深。“我看见他......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特写的镜头,给作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如此费劲,父亲为什么还为我买橘子?因为爱子心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由衷的敬意。这一处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三、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口语化

托尔斯泰说:“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话。”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把文章写得朴素自然些。

(一)自然、亲切的谈话风

在《内地描写》,他说: “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读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谈话。用口语娓娓动听的表达生活感受,说之上口,听之悦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绿》)作者用明白如话的现代口语写,可以看出对绿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作者也融进了

绿色,读者也被感染了。

叶圣陶先生说朱自清写《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的时候,“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二)雅俗共赏的语言境界

《温州的踪迹》写道:“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色绿,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滴,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娇娆了。这一段只八十字,却用了双声连绵词“玲珑、仿佛、掩映”,叠韵联绵词“扶疏、错落、娇娆”,叠音词“微微、历历、闪闪”,使人读起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了。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使用整句,整句形式上整齐匀称,语势连贯,琅琅上口,有一种对称美或复沓美或回环美。从修辞上讲,就是善于使用对偶、排比、反复、顶针、回环等修辞格。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把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目善睐了。”(《温州的踪迹》)两个假设句,将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充分地透露了出来,同时两句结构大致相同,就像歌曲中的反复一样,有反复咏叹的韵味。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匆匆》)“徘徊”与“匆匆”间隔回环,起到突出作用。同时,叠韵词与叠音词往复呼应,造成很好的音乐氛围,烘托出惋惜的心境。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字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这是深得朴素辩证法的奥秘的经验之谈。朱先生在使用整句时常常配上散句,使文句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更富音乐性。

四、继承和发扬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朱自清最早是以新诗步入文坛的,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散文成就要大于诗歌成就。他早期的名篇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以及后来的《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情感的朴素、真挚,《荷塘月色》意境的幽雅、

优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特别擅长使用叠字,不仅有形容词的重叠,还有数量词、动词的重叠,叠字的运用使他的散文语气舒缓、亲切自然,易于营造出雅致的氛围;另外,他喜欢用女性作为喻体,更增添了散文的柔美韵味。他的散文典雅、清新,是现代散文中极富感染力的佳作,颇见功底,耐人寻味,意味深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至今被演绎音乐歌曲“荷塘月色”,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好评如潮。我想,不久的将来,像《春》、《绿》、《背影》等也会被广泛的运用到音乐、美术作品中,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楷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佩弦先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朱德熙:漫谈朱自清散文——语文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3】刘勰——《文心雕龙》

【4】张自忠——《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

目录 写作提纲: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朱自清散文的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特点 三、朱自清的散文如诗写出了情致 四、朱自清散文的总体风格特点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 ____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的散文写作,细致华美,具有诗歌之美。朱自清散文中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字:朱自清,缜密构思,语言艺术,文学地位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进步的教授;由一个旧社会的狷者,成为一个民主的斗士。他走过了自己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号召我们“写朱自清颂”。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 朱自清先生从小深受私塾教育熏染,家教严格,养成其温和规矩的性格。他好读书不好交际,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师范和中学教书,过的是平静清平而又师道尊严的生活,即使在成了大学教授之后也脱不了“土气”(叶圣陶、陈竹隐皆提到这点)。先生的生活缺少大波大澜,缺少激烈地情感撞击,缺少灵魂撕咬的痛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是“中性人生观”,这跟中国古代的“温良恭俭让”、“发乎情,止乎礼”很近似。山水校园、诗酒唱和、教书着文,是朱自清先生一生典型的生活方式。先生的诗太过平凡与他的生活与性情太过平实相关,其成就在散文,实因五四新文学诸文体中惟散文与旧文学冲突最小,与他性情较为相融。朱自清先生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着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着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二、朱自清散文的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特点 从语言上说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是朴实——朴实得近乎平淡。欣赏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听一个老人在那里絮语但不是絮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世态炎凉。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高度提纯的相当隽永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特别是他的写的散文可以说通篇都是诗——形式是散文的意境是诗的。 1、独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朱自清的散文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皮美蓉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写散文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下的功夫很深,因而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写得朴素自然些。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造诣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的作品,名义上叫”白话文“,其实是不伦不类的东西,绝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出那样的话。过于欧化的句法,过于长的句子,读者看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有时候只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其余的词语和腔调还是文言的,可是,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就用的是比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读他的作品,就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的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我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在这里,朱自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例如,他不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i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文句也都很简短,长话短说,符合口语的习惯。引文最后那几句话本来可以这样写:“遍地散在草丛里有很多杂样的野花,有些花是有名字的,有些花是没有名字的,有些野花杂在草丛里,风一吹,就象人的眼睛和天上的星星眨呀眨的”,但是朱自清却没有这样,而是象人们平常说话那样,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节奏,很好地表现作者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悦的心情。 即使是发议论的地方,朱自清也是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来写: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没饭吃会饿死,严刑峻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及文学史价值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价值 —以《背影》为例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构思布局情感文学史价值 朱自清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的一位突出的散文作家。当时的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而朱自清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迷信。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因此,说到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这方面的成就要和语体文运动共垂久远的。” 所以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艺术语言清新、自然、悠美、典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是他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的生动展现。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2.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背影》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3.抒情色彩浓郁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其中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导读: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

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篇【2】: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陈建伟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独特结构上,抒情艺术上、诗情画意、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绘画美情感美语言美结构美 [ Abstract ] Zhu Ziqing is our country modern first new literary societies" Literature " in the most important prose writers. As an essayist, Zhu Ziqing with his unique prose styl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rose added a magnificent color,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new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with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prose system. He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especially in prose creation achieved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becomes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several prose masters. He polished prose works, has become so valuable a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says of Zhu Ziqing in the unique structure, lyric art,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language style. [ Key words ] painting beauty beauty beauty beauty emotional language structure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散文集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战斗性较强的,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二是描述个人家庭生活,抒发自我感情以及描绘大自然景致的散文,如《背影》、《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朴实,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境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浓郁的抒情色彩;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缜密真意情致文美清秀)特色朱自清原是一位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①。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上,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②,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严整。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四篇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四篇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在读他的精美散文时,你会有怎 样的感受呢?以下是为大家的《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 景抒情的,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往往因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视。《背影》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这种感情。再如《春晖的一月》就体现了朱自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拂过我们灵魂深处;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给文字注入了新生,为读者打造了朴素流畅、清新自然的美。其各个时期的经典散文,使读者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的美,体味世界平凡中的美丽。”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们忽略,但他们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强大力量。这力量源自平凡,却足以令任何不平凡的事物汗颜! 让平凡拥有“美丽”,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写作宗旨。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写出了一篇篇著作,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令人回味无穷! 一篇《荷塘月色》令多少人沉醉其中。一词一句透出恬美意境,特殊写法营造出别样氛围,满足感溢满心房。此感正如卷首语“岁月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导读: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

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1.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2.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3.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4.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5.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6.朱自清散文《论青年》 7.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8.朱自清《论别人》 上文是关于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导读:艺术上,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著称。漂亮,指笔触的细腻、描写的生动、画面的优美;缜密,指构思的精巧、结构的严谨,讲究谋篇布局。朱自清与冰心同以文字优美闻名,冰心善抒情,朱自清善描写,在描写中抒发感情,在诗与画的交融上达到高度的成就。在朱自清之前的白话散文中已有游记和写景文。但那些写景文只是感叹“景色绝美”,“景色真是好看”,还不能以语言为工具画出山水景致的状与色。 朱自清散文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美。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朱自清有一双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而这种发现常常又是有他自己独到之处的。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朱自清十分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不苟同别人而强调亲自体味。他常能突破一般思索的框框,另辟新径,独出心裁,使作品产生一种超尘拔俗、不同凡响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①真挚深厚的感情。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取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追忆,《悼亡妻》中对妻子的怀念等这些身边的凡人琐事,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感情的质朴诚挚

而最能感动读者。 ②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景物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感觉独到,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深远的意境。《荷塘月色》中,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他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具,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③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通过自己敏锐的艺术神经,纤细缜密地书写生活的独到情绪和体验。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散文结构严谨的无懈可击。如他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由写画、析画、评画三部分组成,先是写画的形神备,后用一连串的问句做分析,层层深人引读者去分析咀嚼品味,最后用神韵之笔点出神韵之画,意味深远。前部分为后部分层层铺垫,由画到感情的抒发连接得自然婉转。 ④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丽凝练,喜欢用口语,清新朴素而又精到,在当时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的典范。《背影》中仅仅质朴地说了父亲送儿子的一段场景,他捕捉到的不可言说的典型动作细节将那种劳累奔波的老父亲形象展现于眼前;他爱用叠词,散文有着节奏感与韵律美。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 上文是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美 导语:是我国五四新和现代的开拓者,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现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大师级人物。拜读其散文,情感丰富用词考究,让人回味无穷。 一、散文中寓情于景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灵魂,主要是指采用艺术意象在结合现实意境的基础上把受众带入超时空的想象国度和富含感情的幻境中。对于散文意境来说,境是为意而服务,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意蕴。朱自清的散文向来重视对意境的铺陈,富含个人情感,不管哪种写作方法中都蕴含着浓厚的情趣。朱自清也是一个诗人,所以散文中也包含了诗的柔美。朱自清有很多借景抒情的散文,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风景各异的如诗画卷:秦淮河上的喧嚣热闹、荷塘月色中的淡泊宁静、梅雨潭边杨柳依依、威尼斯的水上风情、扬州城的古朴威严、微微的春风、柔和的春雨、羞怯的春花等等经过作者的刻画都染上了独特的色彩,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感。朱自清的笔下的各种自然景物都如同一首乐章,通过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精妙比喻赋予他们生命,山仿佛能动,水也会唱歌,万物都灵气十足遥相呼应。巧妙的寓情于景让读者如若身临其境。在《荷塘月色》中就有很多情景结合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月光下的荷塘静悄悄的,各种景物好像都沉睡着,形态各异但作者却抓住了一个切入点――柔和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微风不时送来阵阵清香。开篇作者表明内心“颇不宁静”,可是沿着幽静的小煤屑路走向宁静的荷塘:“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利用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深远意境。月色下的池塘风轻云淡,如家般宁静温馨,给作者提供了一个静心独处的安宁环境,宁静致远的情怀切合了作者的内心追求,给作者短暂的欢愉,但仍然可以读出字里行间那丝淡淡的哀愁,种种都构成了该篇交织纠缠朦胧意境之美。 二、散文中自然朴实的意境美 大自然的美是不加雕琢的纯粹之美,朴素平淡之间又藏着巧夺天工的秀丽。从平淡中挖掘出瑰宝是众多文学大师所向往追求的,因为往往真实平淡反而最能打动人心。古人有云:“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朱自清的散文并未追求华丽而是刻画简朴之美,这也是和作者自身性格的'映照。杨振声曾点评国朱自清的散文:“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就了他散文的风格,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分析朱自清散文中平淡朴实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真情流露的情怀 正所谓感人心者发乎于情,纵观朱自清描写家庭生活类的散文,由日常出发描写温馨幽默或伤感悲痛的人之常情,无不引发读者的共鸣。朱自清从尚真实自然,没有般的激烈,却又以真实的情感给散文渲染了丰富的色彩。如同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创作的才华。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以散文被人熟知,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被人们广为推崇。他的散文朴实,细腻,清新,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本文主要从漂亮的构思,缜密的结构上,情景交融,与描写结合,与与议论交错的抒情描写上以及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上浅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细腻清秀,情致盎然的散文艺术特点。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抒情艺术语言艺术

目录 一、结构的艺术 (4) (一)漂亮的构思 (5) (二)缜密的结构 (7) 二、抒情的艺术 (8)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 (9)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 (10)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 (11) 三、语言的艺术 (11) 四、参考文献 (12)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但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抒情上表现出来。而朱自清先生便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文风。叙事的细腻,描写的具体生动,令人称快。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在文章的结构上更是一绝。他对景物观察细致,描写入微,而且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情感和景物交织糅合在一起,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同样地,他的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中,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但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无不显得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

最新朱自清散文集阅读随笔.docx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随笔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随笔【一】《朱自清散文集》 在暑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透过这本书,我看到 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 绘出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不论是美景还是一切生灵,在他笔下,都 显得格外生动。 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 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 《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了岁月流 逝之快,不错,世间万物虽有毁灭的一天,但总会有重生的时候,而我们人,在这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来,岁月又何 尝可以倒流呢?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过的岁月,谁又会在意呢?所以,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就会 加倍地珍惜仅剩的时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笔下,就 更衬托出了它的价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十分优美,他对景 物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仿佛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随笔【二】《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我 合上书,回味着他纯熟、老练、独特的用笔,总有种莫名

其妙的快感。 他——朱自清,与我些文学大海中的一滴水相比,他在 无垠的文海中算上占有一席之地了。若他能存活至今,出的作品令上帝、众神之倒,更是有一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他是于 1948 年8 月 12 日因病逝于北平。 他的散文在用上不免精雕琢,熟的技使他脍炙人口的佳作 更加有力、美。他善于抨、打黑暗社会;也善于写 出情景交融、人以身其境般感的作品留千古。称他文学界一目的明珠一点也不份。 他的文章中我最喜的莫于文了。名言于想法的完美合,可 天衣无,美妙,人得一的教育,并将文中罕的美文佳作留于 后人,留百世。 我情不自禁地打开,再次欣他精要的文笔,欣字里行明 的政治色彩,欣本《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随笔【三】:《朱自清散文集》有感朱自清,我 已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大的散文家, 他以他独特的美文格,中国代散文增添了瑰的色彩。在初一,我就学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可以从那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我描了一幅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 不得不他的美的文字和的内心。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我感到十分意,于是我忽然察事物其就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 作者:冯文莉 学校:巴州电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11 春 学号:1165001204695 指导教师:伍海霞 2013 年 6 月

目录 一、结构缜密,注重文眼 (1)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 (2) 三、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 (3) 参考文献 (4)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主要散文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憎》、《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说梦》、《绿》等。他的散文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自成一体。他的文章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独具匠心,十分注重文章结构和文眼的安设,形成首尾呼应、严谨缜密的文章。他的散文还将抒情与叙事、议论、写景有机结合,借景抒情、“情”“事”交融、融情于理,使文章散发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上善用口语,注重修辞,具有极强的音乐美,形成了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这些构成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为后人散文的写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写作手法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选题比较狭窄,大多都是亲朋好友家人之间的琐事,这样的题材一般比较枯燥,但是朱自清却从这些人人都曾经历却最易忽略的细节去描写,通过文章结构和文眼的设置,将琐碎的材料自然巧妙的衔接起来,用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将叙事、议论、写景抒发浓郁感情,显示出他独特的写作手法。散文其归根结底都是关于结构的问题,即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对故事的各个部分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使文章成为一个骨架匀称、线条清晰、针线绵密、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一、结构缜密、注重文眼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能广泛、及时地反映社会,不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散文一般篇幅较短,因此布局比较难,因此,一篇好的散文,其魅力就体现在结构和“文眼”的设计上。朱自清的散文就十分注重文章的结构和“文眼”的安设,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首尾呼应,通体一贯,形成一篇缜密、严谨的散文。 (一)结构缜密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作者在结构行文时,也总是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写出深邃,写出曲折、给人以长久的回味”。理清了散文中的结构,便能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从而通过散文的表面的描述抓住其深刻的思想,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必须讲究结构的设置。朱自清的散文就十分注重结构的设置,他的散文表面看起来东一笔,西一语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信手拈来,随笔点染,看似自由、随便,实则能放能收,放收有序,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因此,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构思精美,结构缜密。如《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作者,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情深,而这种感情就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文章开头提出背影,结尾时再现背影,既首尾呼应,又与文中的特写镜头交相叠印,章法谨严。“背影"四次出现,每次都有所不同,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父亲老境的颓废,心情的忧郁,父子之情的真挚,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虚实并用,疏密有致。再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构思,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朱自清的散文主要分为: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题的;2、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品。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文化艺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成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先后写出了《背影》、《春》、《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儿女》、《给亡妇》等散文名作,这些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从而奠定了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一)

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一)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主要的是叙事抒情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都是十分精当的,显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点。 《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孕育和刻画的。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剧性的“背影”形象。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实。《背影》写作者的生活感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使这篇散文在当时获得单篇散文从未曾有过的脍炙人口、争相传诵的巨大影响。 《荷塘月色》、《绿》等是写景抒情见长的名篇。在《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月下荷塘,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 朱自清早期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说逼真与如画》)在长期的追求中,朱自清描写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类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绿》是一篇以描写醉人的绿色而著称的千字小品,中间两段文字,描写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的景物,没有雕琢,不加修饰,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他说,梅雨潭的绿波“像少妇拖着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像湿润的碧玉”,描绘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将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桓台县周家中学 张作元 2007年10月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张作元 【内容提要】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其突出成就表现在散文创作。他的散文以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和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树起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质朴无华、蕴藉腴厚”的风格,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他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并直接吸取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较少使用古文和欧化语,在具体语言表达方式上,他常用比喻,喜用叠词,注重炼字,有意避用“是”字句、“被”字句和“有”字句,并且善用工笔白描的艺术手法写人状物,使其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情景交融、清幽细密、质朴无华、蕴藉腴厚。 【正文】 朱自清(1898~1948),名自华,字佩弦,后改名自清。原籍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长期定居扬州,故自认扬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南从事中学教育工作。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系主任,直到病逝。抗战时期曾随校南迁昆明。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回北平,在艰难生活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他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跻身于新文学作家之列的。20年代中期以前他创作的五十多首新诗,大都收入文学研究会部分诗人的诗歌合集《雪潮》和他本人的诗文合集《踪迹》中。他的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既能体现白话的口语美,又能适当吸收古诗的优长。抒情长诗《毁灭》是朱自清全部诗作中最能代表其诗艺造诣和思想动态的作品,既有苦闷彷徨的呻吟,也有奋起追求的精神,寄寓诗人对人生切实的感受,带有朱自清当时遵奉的“刹那主义”的思想投影,因其真实地抒写了“五四”青年内心矛盾,又不失积极进取之心,而轰动一时。 1925年以后,朱自清绝少写诗。在此前后,他将主要精力开始移向散文写作。他的散文作品可分为三大系列: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三是写景美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散文以委婉真挚的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缜密精巧的结构和炉火纯清的语言,树起了现代中国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 40年代,朱自清改写杂文。一面是为了更有利于对严峻的现实发言,一面也是实践他提倡的“说话风”。他的杂文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秉承他一贯尊奉的“为人生”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哲理意味,用语朴实无华,感情不改其真,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