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能再忽视儿童成长空间

不能再忽视儿童成长空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17291863.html,

不能再忽视儿童成长空间

作者:田继鸣

来源:《中华家教》2018年第12期

所谓儿童成长的空间需求,并非指物理空间的需求,而主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空间或我们常说的心灵成长空间不应受到压缩,其心理发展的充分性和可能性要受到足够的保护。但现实中,我们整个社会所给予儿童的教育,并非在拓展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反而是在压缩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主要表现在:我们控制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制定成长规划,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用大量似是而非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等等。教育仅仅成了一个人生存就业的途径,而生存就业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导致当今社会一方面培养不出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艺术家;另一方面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多的

年轻“空心人”。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关注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

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本自具足,却被后天的教育所压缩。儿童在出生之时,除了身体上的限制之外,这个心灵成长空间是本自具足的,即使生命只存在于那个小小的軀体,但其心灵成长空间,则具备了儿童发展的一切可能。也就是说,他们如宇宙般宏大的成长空间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后天的教育,常常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压缩了这个空间,造成成长空间窘迫。常见的情况是:父母老师自身的心灵框架压缩了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也就是父母老师的认识局限,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干扰、压缩着儿童的心灵空间。比如,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都认为,人生是要有某种意义、目标、使命的。这种认识就使得他们在儿童成长早期,就开始了对儿童的人为雕琢,其结果是儿童的心灵空间和成长可能性便被大大压缩,许多潜能被早早扼杀。

教育有时会造成成长空间窘迫,但要摆脱这种状况,使人特别是儿童保有尽可能大的心灵成长空间,依然要依靠教育。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就应该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教育造成了心灵成长空间的压缩,教育又要解决这一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而好的教育就是要能从这种教育悖论中逃逸出来。

比如,教育儿童对“死亡”产生认知,可能就会大大压缩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我们当然不能对孩子说:你不会死。那是赤裸裸的欺骗;但我们可以和孩子讲人在死亡之后会怎么样,并且让他知道,解决这个人生终极问题,就叫作“信仰”。信仰教育在生命成长中,就是能保护儿童成长空间的有效方法之一,儿童因此就有可能突破生死范围的人生考量,而达至宇宙范围的人生考量。其实,信仰的作用,就是把恐惧、欲望等等限制在果壳里,而让心灵不再受它们的牵绊。

此外,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让他们具备自我拓展心灵成长空间的重要途径。独立思考能力能使儿童打破成年人强加在他们心灵上的观念框框,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这是因为教育产生的束缚作用,并不是教育的直接结果,而是通过“观念”来起作用的。换句话说,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的或自己头脑里所形成的“观念”,有可能对其产生束缚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