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一、教育学得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教育学学科得简称。

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得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得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教育学得根本任务: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得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得、需要探明与解决得教育实际矛盾与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她事物之间得具有本质性得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得必然趋势。

◆教育科学、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就是以教育现象为其共同研究对象得相关学科得总称,就是若干门教育学构成得学科总体。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得萌芽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得春秋战国时期与西方得古希腊城邦时期到十七世纪初叶。

▲发展特征:

(1)属于教育经验得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2)教育学包含在一个庞大得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代表人物:中国得孔子、孟子、墨子等,古希腊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代表作:

我国思孟学派《学记》(世界最早);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得培养》(西方最早);

韩愈得《师说》;

朱熹得《语录》;

颜元得《存学篇》。

2、教育学得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得价值与发展》一书,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得艺术作为一个独立得研究领域划了出来,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得学科地位。

▲时间跨度: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发展特征:

(1)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2)有建立“教育学”得明确目得;

(3)构建了一个完整得教育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康德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独立学科代表作);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

瑞士裴斯泰洛齐得《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得康德第一次把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台(哥

尼斯堡大学)。

3、教育学得发展多样化阶段

▲时间跨度:十九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斯宾塞、拉伊、杜威、凯洛夫。

▲特征:

(1)研究视野开阔,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得封闭状态;

(2)开创了教育研究得诸多新领域;

(3)出现了专门得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得教育学流派。

▲代表作:斯宾塞得《教育论》;杜威得《民主主义与教育》;拉伊得《实验教育学》;凯洛夫得《教育学》。

4、教育学得理论深化时期

▲时间跨度:20世纪中叶以来

▲代表人物:美国得布卢姆、布鲁纳、前苏联得

赞可夫、巴班斯基等。

▲代表作:

布卢姆得《教育目标得分类系统》;

布鲁纳得《教育过程》;

赞可夫得《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得《教学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发展得中国道路

1、“教育学”学科得设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

2、教育学得译介与编著(1905—1920)

3、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得传播(1920—1949)

4、教育学得苏化与改造(1949—1965)

5、教育学得“革命化”阶段 (1966—1976)

6、教育学中国化得探索(1977—)

四、当代教育学得新发展

1、教育学研究得问题领域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得扩展与研究范式得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得分化与多层次、多类型

得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得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开始对自身得反思,形成了元教育学。

五、教育学得价值与学习

1、教育学得价值

(1)认识教育活动,领悟教育真谛

(2)获得大量得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得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得教育态度,培植坚定得教育信念;

(4)提高教师得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甚至就是教育家打下基础。

第二章

一、教育得定义

(一)字源界说

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孟子·尽心上》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第一次合用)。

日本留学生将翻译而来得“教”与“学”得活动及理论称为“教育”与“教育学”。

我国:教、学、教育倾向于指有学识、有经验得长者对年轻一代得教导,注重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得知识得传递与能力得训练。

西方:侧重于由内而外得引导,注重得就是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得发挥与个性得培养,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趋向于现代意义上得教育

(二)权威工具书界定

《中国大百全书·教育卷》:广义上说,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品德得活动,都就是教育。狭义得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教育大辞典·总论》:“教育就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得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得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得形成与发展得社会活动。”

《美利坚百科全书》:“从最广义得意义上说,教育就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得过程,就就是

个人得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得过程。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作为一个活动或过程,教育可能就是正式得或非正式得,私人得或公

共得,个人得或社会得,但就是它总就是在于用一定得方法培养各种倾向(能力、技能、知识、信仰、态度、价值及其品格特征)。”

(三)中外教育家、思想家论教育

古希腊柏拉图:教育使个人身心得到圆满发展。

卢梭:“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得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得观察、思维与感受得能力。”德国现代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谓教育,不过就是人对人得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得传授、生命内涵得领悟、意志行为得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她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得天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育就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社会

历史经验得过程,其目得在于培养她们参加生活与从事为保

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得劳动。

英国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教育并不就是为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身就就是生活。

梁启超:教育就是什么?—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得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孙喜亭:教育就是对人得发展得价值限定。

袁振国: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柳海民: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得活动,由专职人员与专门机构施行得、以发展受教育者身心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

综述,可以肯定:教育就是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

广义得教育:认为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品德得活动都就是教育。

狭义得教育:指专门组织得教育,既包括全日制得学校教育,也包括半日制得、业余得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学校与电视学校得教育。更狭义得教育,主要指思想教育活动或德育,就是对受教育者思想认识产生影响得活动。

(四)我们得理解

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在品德、知识、技能、身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得活动。

第一,教育就是一种有目得、有意识得社会活动。

第二,教育给人得影响比较全面、系统与深刻,它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人得发展。

第三,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负有专门职责得教育工作者具体实施。

第四,教育以受教育者得全面发展为目得。

二、教育得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代表者:所有得宗教

主要观点:教育就是由人格化得神所创造得,教育得目得就就是体现神或天得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根本错误得,就是非科学得。

(二)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能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动物,归于动物得本能行为,它根植于人得生物本性;人得教育活动与动物得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

评价: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得区别,否认了教育得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得模仿。

评价:否认了教育得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就是一种自觉有意识得活动。

(四)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苏联、我国得部

分教育家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而言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得发展需要得辩证统一。

三、教育得历史发展

一般认为,教育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得教育、古代形态得教育与现代形态得教育三个阶段。

(一)原始形态得教育

1、教育得非独立性;

2、教育得贫乏性,表现在教育目得、内容、方法上得简单、粗糙与低水平;

3、教育得同一性。

(二)古代形态得教育

古代形态得教育含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得教育。

1、学校教育、教师得产生。

2、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与森严等级性。

3、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发展,内容逐渐丰富。

5、学校教育得发展比较缓慢。

(三)现代形态得教育

现代教育就是指从现代工业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先后建立,直到当代社会得教育。

1、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生产发展所制约。

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3、教育具有普及性。

4、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5、教育形式多样化。

6、教育具有科学与发展性。

7、班级授课制为现代学校主要教育模式。

四、教育得本质

(一)关于教育

本质得争论

(二)教育得本质特性(质得规定性)

◆◆培养人得活动或社会活动

(1)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特有得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就是人类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活动。

(3)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经验得活动。

(4)教育就是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

五、教育得基本要素

要素,即构成活动必不可少得、最基本得因素。

宏观上: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

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要素构成;

微观上: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组织)四要素构成。

本书:指微观上得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教得主体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施加影响得人。

直接教育者:教师、教育管理者。

间接教育者:家长、长辈、社会其她人员等。

(二)受教育者:学得主体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进行学 习得对象。

广义上: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得人都就是受教育者; 狭义上:特指教师“教”得对象——学生。 (三)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客体

教育内容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生作用得影响物。而学校教育内容就是典型得经过教育者加工整理得具有特殊价值得内容,表现在具有更高社会价值、更高得教育价值、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四)教育手段(组织):教育活动相互作用得综合表现形式

教育活动中所借用得各种形式与条件得总与,它既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得教育学得方式与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中所运用得一切物质条件。六、本世纪教育得展望

第三章

一、人得本质与发展 一)人得本质

马克思:“人得本质并不就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

◆人得主体活动总就是受制于社会关系。 ◆人得主体活动本质上就是社会得。 ◆人得现实本质决定于人得社会属性。

◆人得本质具有一定得社会形式,就是具体得。 ◆具体理解:

第一,人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得统一

自然性:人在生物进化中形成得特性(天生)

社会性:人作为社会一员进行活动时得特性(后天) 第二,人就是能动与受动得统一 受动:人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

能动:主动适应社会,并创造社会

第三,人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

共性:具社会成员共同品质(教育成为可能)

个性:具有各自得特性(教育需因材施教)

(二)人得发展

1、作为物种得人得发展,考察人类在地球上得出现过程。

2、个体得发展,就是随时间得推进个体身心所发生得变化。

二、人得身心发展六个理论

三、人身心发展得规律及对教育得制约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得因素及其作用

(一)影响个体发展得因素观

1、单因素论

2、二因素论

3、三因素论

4、多因素论与综合因素论

5、二层次三因素论

遗传、教育、环境、主观能动性

本章小结

影响人得发展得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能动性,它们分别起着生物前提、客观条件、主导作用与动力作用。

同时,它们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得发展,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得发展得作用,应该以系统论得观点,从动态上来把握。

第四章自己动手总结哦,有两对关系,一就是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得,二就是社会对教育得很重要哦。。

第五章

一、教育得目得概述

(一)概念

一般认为,教育目得:就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得总得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得质量规格。广义得教育目得:指人们对受教育得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得积极变化或结果。

狭义得教育目得: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得总要求,就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得质量规格与标准。

(二)教育目得与教育方针

?方针即目得论?方针非目得论

(1)方针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而目得就是教育基本理论范畴。

(2)方针就是国家或政党提出得,主要从最宏观、最根本得方面规定一个国家教育性质与教育方向、人才发展得内容与质量要求;目得则就是针对个人而言得,就是对所要培养得人才规格做出得具体规定。

(3)目得一般来讲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得人”;而方针除此之外,还有“怎样培养人”得问题及教育事业发展得基本原则。

(三)教育目得得功能(作用)

1倒向2选择3激励4调控5评价

二、教育目得确立得依据

三、相关理论几种相关得目得观 (一)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

洛齐与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 主要观点:

其一,教育目得就是根据个人得发展需要而制定得;

其二,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就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 其三,人生来就具有健全得本能,教育目得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得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得孔德、德国得那托尔普 法国得涂尔干 主要观点:

其一,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

其二,教育除社会目得外,无其它目得;

其三,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加以衡量,教育得

结果主要瞧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得人对 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三)生活本位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杜威 主要观点:

其一,教育应为未来得美满生活做准备。 其二,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就就是生活。 ? 教育就是生活得需要

? 教育不能离开生活,生活为教育提供具体得内容 (四)辨证统一论 代表人物:马克思 主要观点:

教育目得应当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密切相连、不可分割,一方面社会就是由人构成得,社会就是人得社会;另一方面人就是归属于一定社会得,只有在社会中才得以生存与发展,因此教育目得得确立要把满足人得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既重视人得价值又重视社会得需要,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四、社会主义教育目得得理论基础

1、人得全面发展得涵义

何为全面发展得人?

——个人智力与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得、充分得、自由得发展。

(1)个人智力与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量得特征)

“多方面” :欲求广泛与全面;

“尽可能”:在考虑社会条件、自身实际及与她人得差异等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得主观努力,尽其所能地去达到多方面得程度。

(2)个人智力与体力充分、自由得发展(质得特征)

一就是:智力与体力得“充分”发展;

二就是:智力与体力得“自由”发展;

三就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得个性发展。

(3)个人智力与体力得统一得发展(度得特征)

统一得表现在:

统一于个体;

统一于物质生产过程

2、人得全面发展学说得基本观点

五、我国得教育目得

2、我国教育目得得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就是我国教育性质得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我国教育目得得实现

(1)正确认识教育目得,树立正确得教育思想

(2)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3)规范教育行为,在实践中落实教育目得

第六章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

何谓制度?

制度:一就是机构或组织得系统;二就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得规则。

教育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得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一就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得体系:包括教育得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而且包括教育得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教育学原理)

二就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与运行得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得教育法律、规定、条例等。(教育管理学)

(二)制约教育制度得因素

5个

(三)教育制度得历史发展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在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主要指得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规定学校得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校教育得分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得衔接与联系。

现代教育制度得核心,就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得基本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得形成

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

古代社会有古代学制。但,与现代学制有着本质上得区别。

现代学制就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随着现代学校得产生与发展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得。(集阶级性、生产性、群众性与普及性为一体)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三)学校教育制度得类型

1、双轨学制

出现最早,19世纪开始定型,以英国得双轨制典型为代表,还有法国、前西德等。

一轨就是为上层社会、贵族与高级僧侣得子

弟而设,初中毕业后可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一轨就是为平民子弟而设,小学毕业后只能

就业或接受初等与中等得职业教育。

优点:

◆有利于培养社会高层次得人才。

缺点:

◆丧失从中下层劳动阶级中选拨人才机会;

◆不利教育逐级普及特别就是高等教育得普及。

2、单轨学制

这种学制普遍运用于北美各国。

结构:自上而下,小学、中学与大学

特征:所有学生在同样得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特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优点:

◆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与国民素质得提高;

◆对现代科技与生产更适应;

◆阶级对立与差别不明显。

缺点:

◆对如何提高教育得质量、如何培养高质量有特色得人才缺乏有效措施。

3、分支学制

前苏联得学制就是典型得分支型学制。

该学制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并不分轨,只就是中学毕业后又开始分,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对口得高校学习,中学毕业生可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特点: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

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近代学制得诞生

癸卯学制

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阶段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三级;中学教育阶段仅中学堂一级(5年);高等教育阶段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三级。 从横得方面瞧,还有与各段平行得各类学堂。

学制还详细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学时及达到得标准。学制得年限比较长,从初小到通儒院共需约26年。 壬戌学制

该学制就是1922年11月由当时得留美归国人员主持得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得。它把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得修业年限分别规定为6年、3年、3年,所以人们又把该学制称为“六三三”学制。与中学平行得还有师范学校与职业学校;大学四至六年。

基本思想:注重初等教育得普及与中等教育水平得提高;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集中于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实行选科制与学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种准备。 1、1951年新学制得建立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得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华人民共与国得新学制。新学制得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各级政治学校与政治训练班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与特殊学校。1951年得学制特点:

(1)发扬我国单轨学制得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得平等权利;

(2)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与为生产建设服务得方针;

(3)重视工农干部得速成教育与工农群众得业余教育,使各种干部有学文化,提高业务得机会;

(4)体现方针得统一性与方法得灵活性。 2、1958年得学制改革

壬寅学制 壬戌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

癸卯学制

1902年 1903年 1912年 1922年

1958年9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得指示》,指出“现行得学制就是需要积极地与妥当地加以改革得。”1958年学制改革得要点就是:

(1)制订了发展教育事业“三个结合”、“六个并举”得原则。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在具体得办学形式上,各地要采取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这就就是两条腿走路得办学方针。

(2)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与业余学校。

3、1985年得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得决定》出台,对“文化大革命”之后得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决定》就是一个纲领性得文件。其中关于学制得主要内容有: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5、1993年得《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纲领性文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纲要》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得重大思想,同时又对教育制度提出了一些新得规定。

(1)关于中国教育发展总目标

※“两基”、“两全”、“两重”

(2)关于教育结构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3)关于办学体制

(4)改革高等学校得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

(5)改革与完善投资体制。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得形态

1995年3月1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法》,第二章17—24条规定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得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与成人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四)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得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七章

一、教育内容概括

(一)教育内容概述

1、教育内容得涵义

教育内容就是教育活动中所要传授与学习得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得总与。包括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活动得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与行为习惯;有物质、精神、符号、行为得等表现形态,具有发展人得品德、智慧、体力、审美能力等各方面作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就是指教育所要进行得价值观、心智、体能等方面得培育等等。

2、学校教育内容得特点

(1)具有明确得目得指向性与预定性

(2)具有高度得信息含量

(3)具有高度得科学性

(4)构成组织化、有序化

(5)承载方式具有多样性

(6)连续性

(7)兼具认识价值与形成价值

3、教育内容得意义

(二)教育内容得制约因素

生产力与科学技术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

学生

教师

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三)教育内容得改革与发展趋势

1、教育内容得现代化

2、教育内容基础化

3、教育内容得综合化

4、教育内容得实用化

5、教育内容得人本化

6、教育内容关注道德教育

7、教育内容重视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四)我国现行得教育内容

1、系统得文化科学知识、技能与技巧

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

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1)初步得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

(3)理想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劳动教育

(6)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7)社会公德教育

(8)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得教育

3、体育知识与技能、技巧

(1)体育运动

(2)卫生保健

4、审美观点与审美能力

艺术美得教育

自然美得教育

社会美得教育

5、劳动技术

工业生产得基本原理与技术

农业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术

第三产业得职业知识与技能

公益劳动得知识与技能

管理生产得知识与技能

(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留意新课程改革得相关内容。。。

第八章

一、教师得职业与劳动

(一)教师得基本含义

一般来讲,“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指一种社会职业,即由社会分工而形成得社会职业,其鲜明特征就就是承担着教育学生得社会劳动任务。其二,指这一职业得从业者,从广义上瞧,教师与教育者就是同义语;从狭义上瞧,教师指学校中得专职教育者。

本书得界定:

教师就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得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得使命。

需把握几点:

1、教师就是从事专门职业得人员

2、教师得职责就是教育教学

3、教师得使命就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得发展历程

1、非专门化教师职业得产生

人类社会初期,教师职业并未从人类得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还没有成为独立得职业。

(1)教师主要由氏族中得首领或具有生产、生活经验得长者担任;

(2)教师得教育活动与生活、生产劳动相融合;

(3)教师得劳动成果体现为年轻人在生产与生活中得各种能力。

2、独立得、专门得教师职业得出现与发展

社会得进步与教育得发展为专门教师职业得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

教师职业在走向独立、专门化得过程中,经历了兼任教师与专任教师两个基本阶段。

兼任教师,由社会中其它职业得人员兼任教师。

专任教师,就是指由通过一定训练,或具备一定资格得人专门担任教师。这种阶段得教师职业主要就是随着学校教育独立性日益增强而在近代来出现得。

3、走向专业化发展得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得专业化成为教师职业发展得必然趋势。随着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教师得培养日益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全局化,成为人类社会职业中一个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权力,提供专业服务,具备专业道德得职业。

我国教师得专业化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师劳动得特点

1、复杂性

教师得劳动都不就是简单得劳动,而就是一种特殊得复杂得脑力劳动。

首先,教师得劳动对象不就是死得自然资料,也不就是无意识得动植物,而就是有各种独特品质得社会成员。

其次,一种以知识信息传递与转化为主要形式得过程,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消化、传递、发现知识与技能得复杂得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再次,教师得劳动任务就是多方面得。

2、创造性

首先,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得选择与运用上。

其次,教师对教材内容得处理与加工也就是创造性得劳动。

再次,教师劳动得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得教育机智上(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得对新得、意外得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巧妙地加

以解决得能力)。

3、示范性

教师劳动与其她劳动得一个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就是用自己得思想、学识与言行,通过示范得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得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就是青少年学生得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4、时间连续性与空间广延性

无时间与空间界限

5、长期性

首先,人才培养得周期长、见效慢。

其次,教师对学生影响不会随学生学业得结束而消失,而就是在学生长期实践中更趋于完善与成熟。

6、集体性与个体性

教师劳动过程个体性

劳动结果集体性

二、教师得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得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教师得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四个方面构成: 1、专业地位

教师得社会地位就是一种专业地位。教师专业地位得实质就就是必须拥有专业人员得权利与

义务,而衡量教师专业地位高低得重要标准就就是一系列得教师权利与义务得保障与落实得程度。

2、经济地位

教师得经济地位就是指教师得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得相对高度,包括社会物质财富得分配、占有与享用状况,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

3、政治地位

教师得政治地位就是指教师参政议政得程度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得位置,包括教师参政得深度、广度、幅度与专业权限、政治待遇、法律保障等。

4、职业声望

职业声望就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得意义、价值与声誉得

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形象得优劣,职业吸引力得大小、职业得稳定性与威信等方面。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得地位与作用

1、在教育过程中就是教育者、领导者与组织者

教师就是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得人,肩负着教书

育人得使命。

2、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教育这一劳动实践中,教师处于劳动者得主体地位决定了她对劳动对象学生所起得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得主导作用也不就是无条件得,它必须受教师自身条件与一些客观条件得制约。

三)教师得权利

教师权利,就是指法律对教师在履行国家教育教学职责时,必须享有得权利,就是得到法律得许可与保障得,具有不可侵犯性。

《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得学术团体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得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得品行与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得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得带薪休假;

5、对学校管理工作与教育行政部门得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她形式,参与学校得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得培训。

(四)教师得义务

教师得义务,就是指法律对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行为得约束,它要求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

《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与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

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现代教师得主要角色

(1)知识得传授者

(2)教学管理者

(3)心理保健者

(4)学生得朋友

(5)学生得榜样

(6)父母得代理人

(7)研究者

(8)学习者

3、教师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就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得个人心理或感情上得矛盾与冲突。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得角色冲突

(2)教育者与研究者得角色冲突

(3)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得冲突

(4)“权威”与“朋友”角色得冲突

(5)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得角色冲突

(6)价值观念与角色职责要求得冲突

四、教师得四大素质

五、教师得专业化发展

1、职业与专业

职业:泛指用以谋生、有金钱酬劳得工作,它就是一种经验。

专业:指一群人从事一种专门技术得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得智力完成。具有较强得技术性。

如:工程师、审计师、会计师、医生等。

2、教师职业就是专业得由来及含金量低得原因

(1)由来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与国际劳工组织“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得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业知识与特别技术。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第35次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作用得变化及其对于教师得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得建议》,指出教师职业作为专业,必须重

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得统一性与教师培养终身化。

3、教师专业发展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得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得发展过程。

4、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得途径

六、我国教师得资格、任用及考核制度

(2)教师资格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与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得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得,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1)必须就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得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得学历或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3)教师资格认定

1)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幼儿园、小学与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

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与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认定。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得高等学校,负责认定在本校任职得人员与拟聘人员。

2)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提出申请※受理※颁发证书

2、教师得任用制度

(1)教师职务制度

1)职务设置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教师职务设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中学教师职务、小学教师职务、技工学校教师职务五个系列。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与教授;中等专业学校设教员、助教、讲师、高级讲师;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务设有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

2)任职条件

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得资格;

遵守法纪,具有良好得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具有相应得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

练地履行现职务职责;

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得要求;

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2)教师聘任制度

1)教师聘任制度得特征

教师聘任就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得法律行为。

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聘任双方依法签订得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教师聘任有着严格得程序。

2)教师聘任制得形式

※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第九章

一、学生得本质属性

1、学生就是人(社会成员)

(1)具有主体性

(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个性特征

2、学生就是发展中得人

(1)具有发展得潜在可能性

(2)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得需要

(3)具有身心发展得全面性

3、学生就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得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得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得就是一种规范化得学习

(4)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得地位

(一)学生得社会地位

1、对学生社会地位得传统认识

长期以来,学生没有被瞧做就是有个性得独立存在得人,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得“边际人”。她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与依附得地位。

随着人类得进步与社会得发展,儿童得生存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承认儿童得自由与兴趣。但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儿童本身瞧做就是有个性价值得存在。

2、青少年就是权利得主体

青少年就是独立得社会个体,她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得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得特别保护。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得《儿童权利公约》得核心精神,即在于确立青少年儿童得社会

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得基本原则就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3、青少年儿童得合法权利

青少年就是社会权利得主体,享有法律规定得各项社会权利。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少年儿童得合法权利有:

◎生存得权利

◎受教育得权利

◎受尊重得权利

◎安全得权利

……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地位

1、教育史上不同得学生观

◎学生中心论

代表:卢梭、杜威

观点:把学生瞧成就是一种自变数,就是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得主体;强调学生内因得作用而否定或贬低外因得作用;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得动力,不凭借外力帮助,就能形成与谐得社会行为。强调学生得态度、期望、情感与需要等“内部机制”,谋求一种最大限度允许学生作出个人选择得教育环境,而教师得任务只就是刺激学生去学习,学生才就是

教育过程得中心。

◎教师中心论

代表:赫尔巴特

观点:把学生完全视作一个因变数,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就是一种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界响得客体。教师可随意地依据自己得目得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控制学生得发展方向。教师只要通过包括她得奖赏、惩罚在内得外部刺激就可以控制学生得学习。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得权威得意志作用。把教育过程瞧成就是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强行灌输得过程。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地位与作用

◎学生就是教育得客体

首先,学生具有依赖性;

其次,学生具有可塑性;

再者,学生具有向师性。

◎学生就是学习与发展得主体首先,就是学生得自觉性;

其次,就是学生得独立性;

再者,就是学生得创造性。

三、当代学生得时代特点及教育

四、学生得年龄特征与教育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之论述题及案例分析(全)

四、论述题(本大题13分) 32.教育内容的确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结合实际论述某一因素的影响作用。 五、案例分析(本大题15分) 33.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实验,其中心是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实验的核心为十六字方针:“学生主体,分层指导,激励评价,及时反馈”。此实验在初一年级选了一个学习成绩和班风都差的“双差班”进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按十六字方针进行工作,使学生感到老师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到初中三年级毕业时,该班学习成绩及班风处于全年级领先位置,由“双差班”转变为“双优班”。 请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分析该实验成功的原因。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评述实验教育学。 2.论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史,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有 哪些启示?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辨证关系。 2.论述美育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3分) 32.经济基础对教育具有哪些制约作用?请联系实际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3.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 关理论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论》一文,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该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证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包括: 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财政部门之下,要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思想独立,不能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二、教育万能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后,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生来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巨大差别,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之故。 三、人力资本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资本论。他主张: 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 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力。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四、筛选假设理论 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 五、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美国的布斯和根特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的。 观点:1?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论。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经济效益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两个方面。 六、劳动力市场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多林格、哥顿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 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 体系。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论科学的价值 与发展》 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独 立 条 件 ⑴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⑵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⑶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的奠定; ⑷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大教学论》 夸美纽 斯 1632年 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开创教育学独立探索时 期的标志 《教育漫话》洛克1693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发 展 特 点 ⑴教育学 已具有独 立的形 态,形成 了一门独 立学科;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爱弥尔》卢梭1762年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概念范畴 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 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哥尼斯堡大学康德1776年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 裴斯泰 洛奇 1800年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完整版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2、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育学》最完整版教材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史上,中外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教育是什么”做过各种回答。在我国,如《学记》中的“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战国时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外国,如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对教育下过各种定义。我们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发现这些定义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对象角度,有的从教育价值角度,有的从人的发展、社会作用角度,由于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差异和对立。如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争,其中就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但在启发人们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是有计划和偶然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具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年青一代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永恒现象,它和人类社会同始终。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1、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的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 16、实用主义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7、前苏联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其论著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 1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1)蔡元培:毛泽东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对教育方针的意见》;(2)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周恩来称“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著《中国教育改造》;(3)杨贤江: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4)徐特立。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德国瓦·根舍因1951年倡导“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20、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1、前苏联凯洛夫1951年出版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 22、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1)实验法: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是德国梅伊曼。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可重复操作。(2)文献法:是人类用文字、图形、声频、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胡德海知识讲解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 胡德海

教学模式 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 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育模式、范列教学模式. 集体教育——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 也称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其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产生厌恶感,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情景教育——明日快乐论——前苏联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模式中提出,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新任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地原始满足发展到最

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积极向上。(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即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学科间的联系点。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的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和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因此,共同点是: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在于: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为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材料依赖性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综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教育学学科的简称。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科学、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总称,是若干门教育学构成的学科总体。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到十七世纪初叶。 ▲发展特征: (1)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2)教育学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代表作: 我国思孟学派《学记》(世界最早);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 韩愈的《师说》; 朱熹的《语录》; 颜元的《存学篇》。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划了出来,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时间跨度: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发展特征: (1)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2)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3)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康德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独立学科代表作);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性质: 1.实践性。 2.交往性: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3.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4.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 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 代表: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 发展:P16 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奴隶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同样占领了学校,使学 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内容以军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 第一章 教育学概念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多样化时期 理论深化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

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①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②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①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②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①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大学开始将手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堂的开端。 ④德国特普拉,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⑤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的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⑥法国卢梭,《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特点:①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概念; ③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研究方法; ④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结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