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地基土承载力地方标准

成都地基土承载力地方标准

成都地基土承载力地方标准
成都地基土承载力地方标准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表F.0.1 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

F.0.2 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应按附录E中E.0.3-3式的规定将表F.0.2-1至表F.0.2-5的极限承载力基本值乘以回归修正系数。

1 粘性土

表F.0.2-1 粘性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uo

单位:(kPa)

注:1 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

2 折算系数ε为0.1;

3 在湖、塘、沟、谷与河漫滩地段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其工程性质一般较差,这

些土应根据当地经验选取分项系数。

2 粉土

表F.0.2-2 粉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uo

注:1 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

2 折算系数ε为0;

3 在湖、塘、沟、谷与河漫滩地段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其工程性质一般较差,应

根据当地经验选取分项系数。

3 淤泥及淤泥质土

表F.0.2-3 淤泥和淤泥质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4 素填土

表F.0.2-4 素填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注:1 本表只适用于堆填时间超过十年的粘性土以及超过五年的粉土;

2 压实填土地基的承载力,可按本规范有关条文采用。

5 膨胀土

表F.0-.2-5 膨胀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uo

注:1 折算系数ε为0;

2 含水比V为天然含水量ω与液限ωL之比值(V=ω/ωL)。

F.0.3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试验指标应按附录E(E.0.3-1)式的规定进行修正。

1 根据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按表F.0.3-1确定卵石土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及变形模量:

表F.0.3-1 卵石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及变形模量E

2 根据重力触探锤击数N63.5,按表F.0.3-2确定松散卵石、圆砾、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表F.0.3-2 松散卵石、圆砾、砂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

3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轻便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N10,按表F.0.3-3

至表F.0.3-4确定砂土、粉土、粘性土和素填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表F.0.3-3砂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

表F.0.3-4粉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表F.0.3-5粘性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注:本表不适用于软塑~流塑状态的粘性土。

表F.0.3-6 粘性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表F.0.3-7 素填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4 根据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 s,按表F.0.3-8至表F.0.3-11确定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表F.0.3-8 砂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

单位:(kPa)

注:中砂用低值,粗砂用高值;粉砂用低值,细砂用高值。

表F.0.3-9 粉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

表F.0.3-10 粘性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及压缩模量E

表F.0.3-11 素填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及压缩模量E

注:本表只适用于粘性土组成堆填时间超过10年的素填土。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人 户籍人口: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户人口:2.72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10.94% 15~64人,占79.35%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9.71% 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67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54人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8人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 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2人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 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7人成华区: 常住人口:938785人 户籍人口:641275人 常住人口家庭:322754户 家庭户人口:85481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5人

【2017年整理】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一.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1.野外鉴别法 岩石承载力标准值f k(kpa) 注:1.对于微风化的硬质岩石,其承载力取大于4000kpa时,应由试验确定; 2.对于强风化的岩石,当与残积土难于区分时按土考虑。 碎石承载力标准值f k(kpa) 注:1.表中数值适用于骨架颗粒空隙全部由中砂、粗砂或硬塑、坚硬状态的粘土或稍湿的粉土所充填的情况; 2.当粗颗粒为中等风化或强风化时,可按其风化程度适当降低承载力,当颗粒间呈半胶结状时,可适当提高承载力; 3.对于砾石、砾石土均按角砾查承载力。 2.物理力学指标法 粉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1.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 2.折算系数§=0。 粘性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1.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 2.折算系数§=0.1。

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对于内陆淤涨和淤泥质土,可参照使用。 红粘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1.本表仅适用于定义范围内的红粘土; 2.折算系数§=0.4。 素填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本表只适用于堆填时间超过10年的粘性土,以及超过5年的粉土;所查承载需经修正计算。3.标准贯入试验法 砂土承载力标准值f k(kpa) 注:1.砾砂不给承载力; 2.粉细砂按粉砂项给承载力;3.中粗砂按中砂项给承载力; 4.细中砂按细砂项给承载力; 5.粗砾砂按粗砂项给承载力; 6.N63.5需修正后查承载力.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 k(kpa) 注:N63.5需经修正后查承载力。 花岗岩风化残积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花岗岩风化残积土的定名: 2mm含量≥20%为砾质粘性土; 2mm含量<20%为砂质粘性; 2mm含量=0为粘性土

成都市地方标准写字楼物业服务规范

成都市地方标准写字楼物业服务规范前??? 言 本标准由成都市房产管理局、成都市物业管理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成都华昌物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都诚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富力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学明、蔡任重、姜礼、巫庆敏、庞琳、 曾光德、杨波、董伟、何昌伟。 ? 写字楼物业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写字楼物业服务规范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客户服务、房屋共用部位、共同设施设备的运行及维护、秩序维护、环境卫生的维护、绿化的维护。 本标准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写字楼物业服务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7051?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DL/T 5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则 DB51/190? 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建设部、卫生部令第53号《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56号《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 卫监督发【2006】53号《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卫生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四川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成都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 《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 3.1 ? 写字楼 为商务、办公活动提供空间的建筑及附属设施、设备和场地。 3.2 ? 物业管理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 市数据统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人 户籍人口: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户人口: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 15~64岁人口约:人,占%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 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 B50007-2011【28条】3.0.2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3)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4)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3.0.5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 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γo) 不应小于1.0 。

地基容许承载力与承载力特征值

地基容许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地基的容许承载力是单位面积上容许的最大压力。容许承载的基本要素是:地基土性质;地基土生成条件;建筑物的结构特征。极限承载力是能承受的最大荷载。将极限承载力除以一定的安全系数,才能作为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浆砌片石挡墙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将基础改为砼基础是为了增加挡墙的整体性.这也只能是相差不大时才行.一般来说要深挖直至达到要求.如果深挖不行只有扩大基础,降低压强.或者改为其它方案 从现场施工的角度来讲地基,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地基就是基础下 地基;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 地基容许承载力与承载力特征值 所有建筑物和土工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时,均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路堤和挡土墙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尚应验算地基稳定性。通常地基计算时,首先应限制基底压力小于等于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设计值) ,以便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底面尺寸,然后验算地基变形,必要时验算地基稳定性。 地基容许承载力是指地基稳定有足够安全度的承载能力,也即地基极限承载力除以一安全系数,此即定值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同时必须验算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变形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地基稳定有保证可靠度的承载能力,它作为随机变量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同时也要验算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变形值。因此,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定义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基础沉降的计算值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 地基容许承载力:定值设计方法 承载力特征值:极限状态设计法 按定值设计方法计算时,基底压力P不得超过修正后的地基容许承载力.

[建筑地方标准] 成都电力隧道工程建设设计技术导则(成建委〔2014〕421号).doc

成都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设计 技术导则 2014-12-12 发布2015-01-01 实施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联合发布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供电公司

前言 本导则根据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市供电公司和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 导则编制组在参阅了相关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地方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规划、设计及建设的实际情况,完成本导则的编制工作。 本导则涵盖成都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设计等方面,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电力隧道总体设计;4 电力隧道土建建设工程;5 电力隧道附属工程。 本导则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管理组”(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政编码:200092)。 本导则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导则参编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市供电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李初元张锁梅森林张敏 何东潘翀马骏逸陈俊材 帅颖姬永红聂俊英陶风德

目录 1.总则 (1) 2.术语 (2) 3.电力隧道总体设计 (4) 3.1一般规定 (4) 3.2电力隧道总体设计 (4) 4.电力隧道土建建设工程 (7) 4.1一般规定 (7) 4.2工程基础条件调查 (8) 4.3结构上的作用 (8) 4.4材料 (9) 4.5电力隧道结构型式 (12) 4.6构造要求 (13) 5.电力隧道附属工程 (15) 5.1电力隧道消防系统 (15) 5.2隧道内电气与照明系统 (16) 5.3通风系统 (18) 5.4排水系统 (18) 本导则用词说明 (20) 引用标准目录 (21) 条文说明 (2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题目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一、填空题 1.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前,必须具备完备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工程附近管线、建筑 物、()和其他公共设施的构造情况,必要时应作施工勘察和调查以确保工程质量及临近建筑的安全。答:构筑物 2.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专业资质,并应建立完善的()和质量检验制度。 答:质量管理体系 3.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专业资质,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 答:质量检验制度 4.地基加固工程,应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验段施工,论证设定的施工参数及加 固效果。为验证加固效果所进行的载荷试验,其施加载荷应不低于设计载荷的()倍。答: 2倍 5.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桩复合地基、砂桩地基、振冲桩复 合地基、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及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其承载力检验,数量为总数的(),但不应少于()处。有单桩强度检验要求时,数量为总数的0.5%~1%,但不应少于3根。 答:0.5%~1%,3处 6.灰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铺设的厚度、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的()、 夯实时加水量、夯压遍数、压实系数。答:搭接长度 7.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施工前应对土工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单位面积的质量、 厚度、比重)、强度、延伸率以及土、砂石料等做检验。土工合成材料以()㎡为一批,每批应抽查5%。答:100㎡

8.强夯地基施工中应检查()、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围。 答:落距 9.高压喷射注浆地基施工结束后,应检验桩体强度、平均直径、桩身中心位置、 桩体质量及承载力等。桩体质量及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d进行。答:28d 10.桩基工程中,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 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且不应少于()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根。答:1%,3根,2根11.静力压桩包括()及其他各种非冲击力沉桩。 答:锚杆静压桩 12.桩基工程中,打(压)入桩(预制混凝土方桩、先法预应力管桩、钢柱)的 桩位偏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斜桩倾斜度的偏差变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答:15%13.桩基工程中,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 标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本章的各节要求执行。每浇注50立方米必须有()组试件,小于50立方米的桩,每根桩必须有()组试件。答:1组,1组 14.静力压桩施工中,压桩过程中应检查压力、桩垂直度、接桩间歇时间、桩的 连接质量及压入深度。重要工程应对电焊接桩的接头做()%的探伤检查。答:10% 15.先法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桩的贯入情况、桩顶完整状况、电焊接桩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人 户籍人口: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户人口:2.72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10.94% 15~64人,占79.35%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9.71% 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67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54人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8人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 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2人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 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7人成华区: 常住人口:938785人 户籍人口:641275人 常住人口家庭:322754户 家庭户人口:85481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5人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11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 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 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 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 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 标准冻结深度 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 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 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 Ground treatment, Ground improvement 为提高地基强度,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 Composite subgrade,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11 扩展基础 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12 无筋扩展基础 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成都市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标准

成都市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标准(试行) 1.说明 成都市绿化养护管理标准,依据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50016—1998《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操作规程》结合成都市绿化实际情况制定。 本标准养护管理工作的内容:浇水排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松土除草、补栽、扶正支柱、绿地容貌、设施维护等。 本标准养护管理适用范围: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等。 本标准适用成都市绿化养护施工及其工程管理和监理。 本标准特殊术语说明 1.5.1绿化养护管理是指在绿化工程竣工验收之后,为使园林绿地达到整洁美观,园林植物正常生长而采取的一切养护管理措施。 色块灌木指绿地中成片种植的彩叶植物或开花灌木。 造型灌木指用修剪、捆扎等方法整修成特定形状的灌木。 花卉指木本观花植物及草本观花植物的总称。 盆草花指盆栽草花及地栽草花(含宿根花卉)的总称。 花灌木指观花类灌木及小乔木。 2.养护的直观标准 长势树木长势旺盛。 叶片叶色正常、叶大而肥厚、不黄叶、不焦叶、不卷叶、不落叶、无明显虫屎、虫网、被虫咬食叶片数量、每株在10%以下。 枝干树干挺直、倾斜度不超过10度,树干基部无蘖芽滋生、枝干粗壮、无明显枯枝、死桩、基本无蛀干害虫的活卵、活虫,介壳虫在主,侧枝上基本无活虫。树冠树冠完整美观、分枝点合适、侧枝分布均匀、枝条疏密适当,内膛不乱,通光透光。 行道树分枝点高低、树高、冠幅基本一致,无连续两株缺株、相邻5株的高差<10%。 花灌木着花率高、开花繁茂、无落花落蕾现象。色块灌木无缺株断行、覆盖度达100%,色块分明,线条清晰流畅。 绿篱、造型灌木形状轮廓清晰,表面平整,园滑、不露空缺、不露枝干、不露捆扎物。 藤本长藤分布合理、枝叶覆盖均匀、附着牢固、覆盖度达85%以上。 盆草花生长健壮、花繁叶茂、无残花败叶。花坛整洁美观、四季有花、层次分明、图案清晰、色彩搭配适宜。 草坪生长茂盛、叶色正常、基本无秃斑、无枯草层、无杂草、无病虫害、覆盖度达98%以上,留茬高度经常保持在6-8 cm。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来源:发布时间: 2004-7-7 15:55:28 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 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工程局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备案 实行日期:1984年5月1日 关于批准颁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83)城科字第760号 我部组织进行了国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的重新修订工作。修订稿业经会审通过,现批准颁发,并报国家计委备案,自一九八四年五月一日起实施,编号为GBJ202—83。 这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工作,是在上海市建委主持下,由上海市建工局主编,会同铁道部、水电部、河南、广东、陕西省建工局,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所属设计、施工、科研单位进行的。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希函告上海市建工局,以便解释和修 正。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修订说明 根据原国家建委(79)建发施字第168号文件通知,在上海市建委主持下,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任主编,会同铁道部,水电部,河南、广东、陕西省建工局,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所属设计、施工、科研单位,共同对原国家建委颁发的《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修订本)进行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有关单位意见,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原则,保留了原规范适用的条文,删除、修改了不适用的条文,增加了已通过鉴定并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经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审定后修改定稿。修订后的内容,除保留原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标准值允许值之间的关系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标准值允许值之间的关系

3、地基承载力 ⑴《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第2.1.6条:地基承载力容许值为地基压力变形曲线上,在线性变形段内某一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 第3.3.1条文说明: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载荷试验地基土压力变形关系线性变形段内不超过比例界限点的地基压力值。 第4.4.2条:刚性基础下地基接触压力的三种分布形式:马鞍形(一般荷载)、抛物线形(荷载较大)、钟形(荷载接近破坏荷载)《土力学地基基础》P75。 ⑵《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第4.4.1条:地基容许承载力:系在保证地基稳定条件下,桥涵和涵洞基础下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承载力。地基的基本承载力:系指基础宽度b≤2m、埋置深度h≤3m时的地基容许承载力。 ⑶《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第2.1.14条:地基地基容许承载力:在确保地基不产生剪切破坏而失稳,同时又保证建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容许值的条件下,地基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的最大压力。 第2.1.15条: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指基础短边宽度不大于2m、埋置深度不大于3m时的地基容许承载力。 ⑷《铁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第2.1.14条:地基容许承载力:在保证地基稳定和建筑物沉降量不超过容许值的条件下,地基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的最大压力。 第2.1.11条:地基基本承载力:指基础短边宽度不大于2m、埋置深度不大于3m时的地基容许承载力。 第2.1.12条:地基极限承载力:地基岩土体即将破坏时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 第2.1.12条: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地基承载力,在某一置信概率下的数值。 ⑸《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1 总则 1.0.1 为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统一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制订本规范。 说明:1.0.1 根据统一布置,现行国家标准《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中的“土方工程”列入本规范中。因此,本规范包括了“土方工程”的内容。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说明:1.0.2 铁路、公路、航运、水利和矿井巷道工程,对地基基础工程均有特殊要求,本规范偏重于建筑工程,对这些有特殊要求的地基基础工程,验收应按专业规范执行。 1.0.3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施工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说明:1.0.3 本规范部分条文是强制性的,设计文件或合同条款可以有高于本规范规定的标准要求,但不得低于本规范规定的标准。 1.0.4 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配套使用。 说明:1.0.4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对各个规范的编制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在具体执行本规范时,应同GB50300标准结合起来使用。1.0.5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说明:1.0.5 地基基础工程内容涉及到砌体、混凝土、钢结构、地下防水工程以及桩基检测等有关内容,验收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与本规范相关的国家现行规范有: 1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1 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1 3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4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1 5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2 6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完整版)成都市2030人口预测

成都市2030年人口预测 一.成都市基本情况: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中部。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相接,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与眉山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辖区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现辖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双流县、郫县、温江区、大邑县、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等9区6县,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4市。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成都常住人口1404.76万人,流动人口241万人。 二.数据采用与分析 人口预测是根据基期的人口数据,根据一定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增长率),利用选定的人口增长模型计算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口规模的计算预测。本文采用综合分析法和一元回归线性分析法来成都市2030年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一)综合增长分析法 2000年以来,成都市的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2000年的1124.4272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404.76万人,流动人口从213.47万增长到241万人

成都市2000到2010年的人口总人口以及人口增长率统计表; 人口增长率平均值:α=∑αi/n =(1.58+0.23……-0.1)/1000=0.74/1000 根据综合分析法的公式: Pt=P0*(1+α+β)t+P 取2000年为基期,2010年为为报告期,t为10年,P0为1013.3475万人,Pt为1404.6万人,P为241万人,α为0.74/1000. 得到β=1.023/1000 同样取2000年基期的流动人口数据为P0,2010年的数据为报告期数据,由公式P=P0(1+Y),得到:y=0.012

四川省地方标准-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桥式起重机安全评估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二〇一四年十月

《桥式起重机安全评估规程》是2014年成都市地方标准制定计划项目之一,由成都市特种设备检验院和成都市标准化院联合起草。起草组在起草过程中,充分结合了成都市实际情况,并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协调、论证、修改,同时还广泛地征求了起重机械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使用单位以及检验机构和监察部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现在的《桥式起重机安全评估规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现将《标准》编制中的主要情况说明如下。 一、工作简况 1.必要性 起重机械作为八大类特种设备之一,广泛使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已成为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设施。截止2014年1月,成都市在用起重机械2万多台,其中桥式起重机高达1万4千多台。数量众多的桥式起重机特别是一些使用年限已较长的起重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使用管理水平低下;2、维护保养未及时跟进,不能落实到位;3、设备服役时间长,工作等级高,结构及机构损耗大。多方面因素导致了该类特种设备存在不同程度的带病运行。 目前,我市大部分桥式起重机的使用单位严重依赖特检机构每2年一次的定期检验。而起重机械的定期检验是国家法定的强制性检查工作,该项工作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手段都是检验技术规程所规定,只能反映起重机械静态的安全状况,即设备检验当时的状况。由于使用工况的繁重,加之维护保养水平、使用管理水平、工作环境和相关设备参数的不同,该类特种设备的综合安全状况不能通过定期检验工作体现出来。显然,要彻底解决起重机械的安全问题,仅仅依靠每次的定期检验是无法满足的。因此,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对一些使用年限已较长的桥式起重机的安全状况进行预测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保障该类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掌握桥式起重机该类特种设备的实际工作状态,加强监督管理部门对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的宏观控制,变该类特种设备的安全事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Code for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building foundation 1总则 1、0、1 为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统一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1、03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施工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1、0、4 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配套使用。 1、0、5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 geosynthetics foundation 在土工合成材料上填以土(砂土料)构成建筑物的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可以就是单层,也可以就是多层。一般为浅层地基。 2、0、2 重锤夯实地基 heavy tamping foundation 利用重锤自由下落时的冲击能来夯实浅层填土地基,使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层来承受上部载荷。强夯的锤击与落距要远大于重锤夯实地基。 2、0、3 强夯地基 dynamic consolidation foundation 工艺与重锤夯实地基类同,但锤重与落距要远大于重锤夯实地基。 2、0、4 注浆地基 grouting foundation 将配置好的化学浆液或水泥浆液,通过导管注入土体孔隙中,与土体结合,发生物化反应,从而提高土体强度,减小其压缩性与渗透性。 2、0、5 预压地基 preloading foundation 在原状土上加载,使土中水排出,以实现土的预先固结,减少建筑物地基后期沉降与提高地基承载力。按加载方法的不同,分为堆载预压、真空预压、降水预压三种不同方法的预压地基。 2、0、6 高压喷射注浆地基 jet grouting foundation 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钻至土层的预定位置或先钻孔后将注浆管放至预定位置,以高压使浆液或水从喷嘴中射出,边旋转边喷射的浆液,使土体与浆液搅拌混合形成一固结体。施工采用单独喷出水泥浆的工艺,称为单管法;施工采用同时喷出高压空气与水泥浆的工艺,称为二管法;施工采用同时喷出高压水、高压空气及水泥浆的工艺,称为三管法。 2、0、7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 soil-cement mixed pile foundation 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搅拌机械将其与地基土强制搅拌,硬化后构成的地基。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14047625人 户籍人口:11426985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12354454人 平均每户人口:2.72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10.94% 15~64岁人口约:11146427人,占79.35%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9.71% 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67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 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54人 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8人 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 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2人 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 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7人 成华区: 常住人口:938785人 户籍人口:641275人 常住人口家庭:322754户 家庭户人口:85481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5人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标准值,容许承载力概念分析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标准值,容许承载力概念分析: 回复:土的承载力的标准值与特征值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地基承载力在74-2002规范不同提法来说起。在74规范修编时,就把地基承载力取值定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中的比例界限内的直线段,即容许承载力(或叫承载力容许值)。并以此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大量不同土类的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资料,用多元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粘性土中的F与e、IL的关系、F与N(标准贯入试验)的关系、F与Ps(静探比贯入阻力)等的关系式,并以此建立了不同土类的地基承载力表,而且在使用地基承载力表作了许多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地基承载力容许值。而到了89规范修定时,因为荷载规范发生了重大变化————通俗地说就是将荷载人为地放大了约1.25倍,对应载荷试验应为比例界限的1.25倍左右。而74规范中的地基承载力表中的数据仍然为比例界限点,故在89规范修定时将地基承载力表中的数据均进行了人为的少许放大(不超过1.25倍),但用载荷试验法确定地基承载力时仍取比例界限点。这就是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目的是为了对应荷载规范。而新的2002规范,因为荷载规范将荷载组合改回了原来的组合,在修定时又将地基承载力取值方法改回了比例界限点。同时,考虑到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地方地基土差异较大,若仍延用地基承载力表格查表法确定承载力时,会产生浪费或安全问题。故在修定2002规范时将地基承载力表格取消了,而强调原位测试法(包括载荷试验)及地区经验法。而地区经验法的使用决不是工程师“拍脑门”,而是要求本地区要自已收集整理以往资料,或做大量实验,自己建立地方性的地基承载力表格。而为避免发生混淆,不论是未进行深宽修正,还是经过深宽修正的承载力,统一叫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这就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来。经比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关系:地基承载力容许值[R]=1.25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成都市社区用房建设规范》(征求 意见稿)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工作组 二〇一四年九月

一、工作简况 1.编制背景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居民的生活观念、方式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城乡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增强,对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构建和谐城区迫切需要通过社区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建立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保障。而社区服务保障是建立在具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之上的,社区用房(或称社区公共用房)是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市社区用房存在建设不均衡,面积差异较大,功能布局不科学,服务不完善,标识标牌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规范社区建设方面先后出台了文件,并做出了具体要求。如(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要求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0%,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2)四川省委办公厅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创新管理服务的意见》(川委办〔2013〕22号), 明确提出到2015年,每百户居民拥

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社区服务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3)成都市委办公厅于2013年出台了《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成委发〔2013〕3号),明确要求城区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涉农社区及村的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400平方米。为推动社区用房的规范化建设,成都市民政局在综合成都市社区用房现状和政府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成都市社区用房建设规范》研制工作,并委托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起草标准。 2.编制目的和意义 为了保障社区服务功能的建立和完善,使社区居民在寻求社区公共服务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得到应有的服务,对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进行标准规范是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的基础。 本标准对成都市各类社区用房的总建筑面积做出了明确要求,并针对社区应具备的服务功能,按照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原则提出了社区用房分类及其相应面积要求;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和保障社区用房的稳定,本标准对社区用房的标识标牌、管理和维护也做出了相应规定。 目前国外的管理体制和对社区所赋予的服务功能不同,在社区公共用房方面没有相应规定;国内部分省市虽然在社区用房上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基本都是从宏观层面对社区用房总面积提出了要求(具体情况见附表),本标准则是从具体层面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