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告成都市文化产业规划.doc

报告成都市文化产业规划.doc

报告成都市文化产业规划.doc
报告成都市文化产业规划.doc

四、发展重点

(一)传媒业。

发展目标:2009—2012年,全市传媒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2012年,成都传媒集团年产值达

到40亿元,数字新媒体收入占集团媒体总收入10%以上,集团资产规模达100亿元,成为国内知名的以全

媒体深度融合为特色的综合传媒集团。建设3—5个传媒产业园区,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打造全国领先的

数字内容基地。

推进措施:扶持成都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新媒体业务。发展网络媒体和

移动媒体。优化提升“成都全搜索”网站、“house100”等新闻门户网站和社区网站,建立“环球商业

博览”网络会展平台,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网络媒体。推出手机报和手机杂志,推广双向互

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培育新媒体内容提供商。发展数字视听和移动内容。与通信运

营商实施战略合作,建设“成都东区”数字音乐产业园,获取无线通信增值业务市场份额。以网络教育

为切入点,建立数字出版发行平台。支持“美食天府”数字电视频道实现跨区域播出,发展高增值业务

,培育数字内容提供商和内容集成平台服务商。

加快传媒资源整合。规划建设和打造“保利音乐主题公园”、“成都大魔方”城市娱乐中心,举

行体育赛事及演艺活动,打造传媒活动平台。打通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资源通道,最大限度调度和使用

新闻资源。推进传媒资源与网游动漫、电信移动等资源整合,实施跨行业资源整合。

(二)文博旅游。

发展目标:2009—2012年,文博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2012年,规划建设1—3座公益性

博物馆,2个以博物馆群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完成1—3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修复与利用,兴

办一批民间街区博物馆。完善文博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市场机制,建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博旅游之

都”。

推进措施:加大文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文博资源对文化旅游业的支撑作用。保护开发水井坊、

宽窄巷子(二期)、大慈寺等三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加快建设“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规划建设“

浣花文博旅游产业片区”,构建“三区两片”特色文博旅游产业发展区。新建成都博物馆、都江堰虹口

深溪沟地震遗址保护和配套工程、抗震救灾纪念馆等特色文化主题博物馆,发展民间博物馆,构建特色

鲜明的博物馆体系。打造“天府古镇”品牌,充分发挥成都文旅集团的机制优势,以古街、古镇和博物

馆为开发重点,通过资本运作,吸引战略投资,建立完善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营销平台。

提升现有重点文博旅游品牌,完善文博旅游价值链。以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

址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等为重点,提高展陈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延伸文博旅游产业链,提

升我市文博旅游品牌影响力。

实施整合营销,塑造成都特色文博旅游品牌形象。聚集全市博物馆主体,联合国内外媒体、旅游

组织和旅行机构,构建文博旅游营销网络,推进旅游中转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三)创意设计。

发展目标:2009—2012年,创意设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培育1—3个创意设计产

业集聚区,引进10—20个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工作室,扶持1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设计企业

,打造1个在中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初步形成“成都设计”品牌效应,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意设计

基地。

推进措施: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载体资源,打造“红星路35号”

、许燎源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园、“锦绣工场”时尚设计街区、“UK028”家居文化艺术创意街区。依托“

198”区域,规划建设“成都国际创意社区”等创意设计产业基地。构建“两园两街一区”创意设计产业

发展格局。围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家居设计等领域,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创意设计企业和

机构,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

完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搭建工业设计共性技术平台,建立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展示交易、行

业交流等平台,促进设计成果转化。扶持本地重点企业和知名设计机构,发挥骨干企业和领军人物的行

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培育成都设计品牌。组织开展创意设计推广活动,举办“太阳神鸟”杯创意设计大

赛、创意设计精品展、创意设计论坛等各类交流活动。鼓励本地设计企业参加国内外设计展览、学术交

流、项目合作和设计创意类奖项的评选,支持具有成都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设计产品的市场推广。

(四)演艺娱乐。

发展目标:2009—2012年,演艺娱乐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制作一台具有全国影响

力的经典剧目,创作3—5部文化旅游剧并实现常态演出。新建大中型剧院3—5个,增加座席数5000个。

演艺娱乐业主要指标及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打造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

推进措施: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深化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培

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演艺市场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创作主体、经纪中介主体、营销推广主

体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演艺娱乐,支持民营演出企业和团体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骨

干企业。

大力培育演艺市场。以旅游演艺为重点,创作《英雄·三国》大型旅游剧、《道解都江

旅游实景剧等演艺剧目,构建旅游演艺品牌体系。创新经营机制,以剧目创作、演员管理、演艺经纪、

推广营销为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构建演艺市场协作网络,提升我市演艺

娱乐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演艺娱乐载体建设。实施《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新建新声剧场、

成都艺术剧院金沙旅游实景剧场、杂技团剧场和区级文化聚落等现代化大中型剧场,支持和推进四川省

体育馆、锦城艺术宫、成都艺术中心和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支持实验剧场建设,营造开放的公共艺术

空间。

(五)文学与艺术品原创。

发展目标:2012年,打造1—3个以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支持建设四川

美术馆。重点扶持5—10个现代化、专业化的艺术品经营机构,引导和规范艺术品市场秩序,构建多层次

的市场体系。打造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学与艺术原创中心。

推进措施:规划建设载体,打造文学与艺术品原创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旧厂房、“198”区域和近郊

区域,规划建设“成都东区”、“艺术之家”、三圣艺术品原创与交易基地和“洛带文化艺术村”,聚

集国内外知名、具有潜力的作家和艺术家,引进现代经纪画廊等机构,完善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展示、

交易、交流、培训等功能,打造以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支持建设四川美术馆和

一批私立美术馆,完善艺术品研究、收藏、展示和公众艺术教育等公共功能,带动机构收藏和私人收藏

,促进艺术品原创和交易。

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和提升艺术品市场活力。依托《青年作家》和成都画院,探索建立全国性的

文学与艺术品创作交流平台,壮大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人才队伍。扶持现代经纪画廊、拍卖行等市场营销

推广主体,提高我市文学与艺术创意的产业转化能力和水平。

搭建交流平台,优化文学与艺术品原创环境。探索设立成都文学艺术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本地文

学和艺术优秀作品的创作,参与文学与艺术品投资,调动社会力量促进产业发展。培育“成都文艺双年

展”等文学与艺术品博览品牌展会,构建以艺术交流和艺术品展示交易为核心的会展平台,营造良好氛

围。

(六)动漫游戏。

发展目标:2009—2012年,动漫游戏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2012年,引进1—3家在国内有影

响力的知名企业,打造1—2个以动漫游戏为特色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数字电

影、动画制作为重点,建设全国动漫游戏研发运营中心、动漫游戏体验消费中心、动漫游戏实用人才供

给中心。

推进措施:提高动漫游戏产业集中度。引进国内知名动漫游戏企业,充分发挥盛大、金山、腾讯、蓝

猫等知名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借鉴其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提升本地动漫游戏研发运营能力

,延伸产业链,带动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扶持博瑞梦工厂、叶网科技、斯普软件、欢乐数码等

本地骨干企业,提高我市动漫游戏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规划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园。引进国内龙头企业,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研发生产和旅游消费为核心

,集动漫游戏、特效电影、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延伸动漫

游戏产业链,促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动漫游戏产品原创研发。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

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保持我市动漫游戏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七)出版发行。

发展目标:2009—2012年,全市出版发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2年,我市出版发行业年

总收入突破220亿元。打造1—3个出版发行产业基地,支持市域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发展,打造全国

领先的出版发行中心。

推进措施:深化国有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培育出版发行市场主体。实施成都时代出版社、成都音

像出版社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成都传媒集团所属报刊杂志社,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期刊

业领军企业。

加快基地和园区建设,促进出版发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出版基地、四

川文化产业园和成都现代印务基地,完善出版发行产业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闻出版、网络发行和

现代印务。引导大型出版发行集团数字化转型,鼓励跨行业、跨媒体、跨区域经营,打造复合型特色文

化创意产业基地。

健全文化产权要素市场,完善版权服务体系。依托版权服务中心,建立集文化产权交易、投融资

服务和文化产业项目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孵化、登记、展示、推介、交易

、经纪等各类服务,构建中国西部综合性的文化产权要素市场。通过建设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逐步

构建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综合性版权服务体系。

提升品牌节会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持续举办“成都全民读书活动暨成都购书节

”,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培育阅读消费市场。努力办好2010年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创新展会

内容与形式,强化辐射引导功能,繁荣出版物市场,提高我市在全国出版发行领域的市场地位。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项目价值分析

一、地块隐含的三大价值体系: 商业 地产产业 创意产业园

二、产业价值、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关系: 如果从运作创意产业 园的思路出发,本项目地 块的各方资源中蕴涵着三 大价值体系:产业价值、 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 这三者关系表述为: 以产业概念为主导经营实 体,将产业概念做大、做 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来带动和提升地产开发价 值与商业经营价值,同时, 地产开发与商业经营又需 为产业经营提供合理的、 优越的、与之匹配的生活、 工作、休闲、居住等服务 设施,形成产业的”产学 研“与居住、消费、一体 化的运作模式。

三、本案地块存在的决策因子: 宏观市场条件:?城市特性的影响;?政策的限制因素;?创意产业发展基础(人力资源、产 业发展、资源整合能力、市场环境及机遇 等); 项目自身条件: ?地块的区域特征及现有资源; ?交通状况及未来发展; ?地块体貌特征的影响;定位决策产业定位 商业经营 地产开发

四、地块面临几个核心问题: 1、国家政策上对工业性质地块的限制,未来本案将面临如 何入市的问题; 具体问题:仅出让使用权、无法按揭;营销推广限制 2、未来经营过程中,如何平衡“产业、商业、地产”三者 的价值关系问题; 具体问题:产业概念嫁接问题;地产开发、商业引进与产业经营的 互补关系处理;商业与地产的开发比例; 3、区域市场是否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 具体问题:市场可行性论证: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休闲产业等发 展成熟度,以及人力、财力投资力度与相关政策辅助; 4、地块的“产业、商业、地产”的价值解析; 具体问题:地块自然环境的再造和利用;旧有建筑的包装利用;园 区内三大实体的空间布局关系;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 学院:艺术与建筑姓名:翁明杰 班级:12新媒体艺设7班学号:1206022705 一背景: 伴随人类步伐的前进,我们发现,人类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创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渠道。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手段也随之变化,新传媒产业也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媒体创新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随着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的新媒体产业价值也令人瞩目。 二新媒体的产生与含义: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电脑、手机等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共享性、时效性等特征,最快速度让信息不“过时”,并且还一定程度的进行储存。这就要求信息只有依附于科技所创造的先进的传媒方式,这就促生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媒体传播技术,即新媒体传播。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各种电子屏幕等设备为终端向

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三发展环境分析: A政策:过去十年,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将把文化产业建成我国的支柱产业,确立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方向。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必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面向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范畴,这些技术领域均是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新媒体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获得长足进展的必要保障。预计2012-2016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增长。 B市场: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了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56亿,同比增长17.5%,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在从新媒体产生的影响来看,目前新媒体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极大的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且新媒体注重个体需求,通过网络和数字电视等摆脱了按点固定收看电视广播节目的束缚,并且在网络上和手机媒体,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捕捉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 划简介 1 2020年5月29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12月至 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经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境图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市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成都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目前,成都市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尽管成都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模式和做法,产业格局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成都较为成功的园区化形态代表有三圣花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锦里民俗文化街,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等。“锦里”通过创意点石成金,由过去无人涉足的建筑垃圾摇身变为如今寸土寸金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的成功还在于其建设符合“三态”统一的原则,即文态、形态和业态。以三国文化为支点,植入了文化底蕴,通过消费产生效益,符合审美和消费的需求,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知名品牌。 在建设楼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LOFT热。“LOFT”英文愿意为阁楼或高大空间的建筑。LOFT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为了逃避市区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通过对郊区旧厂房、旧仓库创意性地改造,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时下,LOFT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新宠,较成功的是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即原798工厂)”。成都“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项目,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新都的北村艺术村等就是LOFT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红星路35号”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改造旧厂房发展以设计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在带动成都创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品牌价值等方面显示出昂扬姿态。 1、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布 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于锦江区和成华区,在武侯区和新都县也有零星分

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书

扬州博远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书 扬州博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目录 一、项目背景 (1) 二、整体规划 (4) 三、发展目标 (5) 四、项目意义 (6) 五、社会影响 (8) 六、产业园外观形象设计 (9) 七、产业园第一期功能介绍 (13) 八、产业园第一期平面图及功能布局 (16) 九、产业园建设进度安排 (20) 十、招商计划 (21)

扬州博远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书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的机遇 1、扬州文化产业备受关注 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各地区都在探索发展文化产业之路。扬州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一批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从传统产业看,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琴筝制造、印刷出版、文化旅游等。扬州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扬州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文化产业激励政策和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扬州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批起点较高、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形成规模,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将快速成长。 在“十二五”期间,扬州市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确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国家低碳文化产业特色区、江苏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地、宁镇扬都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的产业定位,围绕“达成三大目标、落实七项重点任务、推进十个重点项目”的发展思路,为建

设扬州“文化强市”奠定基础。 2、广陵区文化产业积淀深厚 做强广陵服务业,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广陵区是扬州的主城区,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很大。近年来,广陵区配合市有关部门,打造了双东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了一批古街古巷,修缮了不少历史建筑,弘扬了一批老字号。扬州古城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博览之城已初现雏形。拓展文化产业,应当切实把握住自身的特色优势,科学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广陵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认为可从休闲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创意产业等几个方面入手。 3、创意印刷潜力巨大 近年来,创意印刷备受市场青睐。创意印刷,即是运用创新性思维,对印刷品进行非传统的、独特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与印刷。当前,国际间对印刷产业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绿色要求日益提高,亦成为我国印刷业“十二五”的主攻方向和未来的行业标准,而且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性化的消费愈显突出,创意印刷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扬州市具有良好的创意印刷基础。扬州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

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营销

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营销 摘要:当今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数字化新媒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文化传播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政府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于是,文化产业的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时尚、创新的营销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近段时间产生了世界轰动效应的《江南style》的新媒体营销进行探索、分析,思考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的启示。 引言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在当今社会中不断发展,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渐渐地与新媒体紧密联系起来,文化生活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得到丰富。于是,在市场化背景下,新媒体营销对商品或者活动的宣传、销售也显得尤为重要。 1.对新媒体营销的理解 1.1 新媒体营销的含义。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新媒体的营销模式是将传统营销的宣传模式转变为受众的卷入度,使广泛的受众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卷入到营销的活动中来。注重关系的形成,情感渗透、微链运转效应的运用,切片营销的实施。 1.2 新媒体营销的渠道。或称新媒体营销的平台,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门户、搜索引擎、微博、播客、BBS、WIKI、手机、移动设备、APP等。新媒体营

销并不是单一地通过上面的渠道中的一种进行营销,而是需要多种渠道整合营销,甚至在营销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与传统媒介营销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 2.新媒体营销在《江南style》中的运用分析 2.1 相关情况简介。《江南style》是韩国歌手朴载相(Psy,又称“鸟叔”)的一首单曲,于2012年7月15日通过YouTube网站上传首发,随后通过其他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等的传播,以及各路明星、名人的推荐,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走红,受到各类人士的疯狂追捧。Psy也在2012年第40届AMA全美音乐奖中获得了“新媒体奖”这一荣誉。而这首歌的爆红,为其团队、国家赢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附加值成倍增长。 2.2 运用方式分析 2.2.1采用网络媒体营销的方式,达到迅速扩散和传播的营销目的。《江南Style》选择了在YouTube上首发,拓宽了其传播渠道,使传播范围扩展到国外。随后,Twitter这个全球性的平台迅速形成了第一波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做了预热,紧接着各种社交媒体又迅速放大了这一热潮。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双管齐下,具有一定的炒作技巧。由于正版音乐下载价格很低,韩国音乐公司转向另一种商业策略:进军国外市场。“海归”《江南Style》以及鸟叔本人较之于土生土长的本地音乐和音乐人,显得更为耀眼,也更具国际范儿。 2.2.2放宽版权限制,为更方便的网络传播和模仿传播提供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网络传播,传统唱片公司也做出了妥协,放弃了MV版权,人们可以任意山寨《江南Style》,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对《江南Style》的模仿,上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下到平民老百姓;在韩国,在美国,在中国;

新媒体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一、背景 伴随人类步伐的前进,我们发现,人类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创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渠道,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手段也随之变化,新传媒产业也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媒体创新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随着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的新媒体产业价值也令人瞩目。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无疑为文化传媒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在这一年里中国传媒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央对中国传媒长期发展的总体产业布局及自上而下推动深化改革的产业政策,为未来的传媒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体制下的企业运行机制更加市场化,使媒体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二、新媒体的产生与含义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电脑、手机等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共享性、时效性等特征,最快速度让信息不“过时”,并且还一定程度的进行储存,这就要求信息只有依附于科技所创造的先进的传媒方式,这就促生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媒体传播技术,即新媒体传播。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各种电子屏幕等设备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三、新媒体分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汇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占GDP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浅谈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浅谈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结构升级;栽体特质;盈利模式论文摘要:新媒体形态与传统文化产业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制作方式和传播平台,催生了在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兴产业部类引领着文化产业走向全球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的催化剂。赋予了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内涵。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本文仅就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略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新媒体催生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部类1.新文化产业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催生了电脑、网络和手机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对于文化产业的作用最直接的是在传媒业内部及其相关领域诞生了诸多新的产业。世界主要国家也都将新媒体相关产业纳入了该国文化产业的范畴。像美国的版权产业分类中包括的网络出版与传播,因特网服务等。其它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将新媒体相关产业纳入该国文化产业中。从世界范围产业规模的角度看,有些新媒体相关产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中国移动2006年上半年数据业务中,彩铃和A上开通了手机广播。电视方面,2007年末,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用户将要达到505万左右。此业务的年收入可达到l8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底手机电视发展将更加完备成熟,其用户可增加到3080万户左右。全年手机电视业务收入将达到110亿元人民币。上述可见,新媒体为文化产业阵营增加了新的成员。3.新媒体成为文化产业技术升级和传播手段更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以电视为例,除了我们所熟悉的通过虚拟现实等电脑特技打造的大场面和大制作以外,电影发行同样可以直接由卫星数字传输到用户终端,用户在家便可观看。不用再为把电影发行到电影院,而复制很多拷贝。这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文化产业的会展业、旅游文化服务、文化保护与文化设施服务等行业,新媒体促使其产生了全新的展示。营销、设计及反馈等方式融人了体验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构想,打破了原有展览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再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开通,该国会图书馆成为北美乃至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服务商,每天上网访问的读者达到了3万人次。围绕网络进行数据库服务的年收入达到了3亿多美元。其文化产品已由原来的图书胶片发展为光盘、网站、数据库等形式,成为全球文献信息服务的最大企业。新媒体作为媒体的新形态,生而具有媒体的载体特质,文化产业搭乘新媒体是建构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选择。二、新媒体是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和结构升级的催化剂1.新媒体是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的催化剂随着传播媒介的告诉发展和信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08-6-28 17:41:34 成都市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把成都培育成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的目标,现已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演出和娱乐业、数字娱乐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2003——2005年三年时间里,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成都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其创造的增加值6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6.0%,增幅高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个百分点;占成都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单位有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579.30万人)的2.6%。全市有各类娱乐场所1800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100家,演出场所28家,演出团队57个。尤其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出三个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总收入高达232.54亿元,占全省的83%,发展规模更是在西部地区领先。 一、出版发行业 全市(不含中央、省属在蓉企事业单位)有公开报刊27种,其中报纸12种,期刊25种。各类印刷企业1109家,各类发行企业1663家,从事电子出版物经营的商家289户。报业方面,成都市拥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等大型综合报。2002年9月,《成都日报》、《先锋》杂志、《成都商报》、成都时代出版社、《工厂管理》杂志等合作成立了成都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就已进入全国同行业前10位,该集团主要报刊广告占成都平面媒体广告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报刊期发行超过100万份,并已建立了完备的报刊发行网络,1500个发行站点覆盖全市、辐射全省,占据成都地区2/3的读者市场。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以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其投资兴建的西南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广告传媒)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对策研究:高新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一、从区域经济的视角:高新科技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基础现状分析 第一部分是从理论的角度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这一部分,本研究将关注我国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并通过示意性的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政策、法规等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由各省市自治区依据自身具体实际进行具体解读。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纷纷制订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适应性政策,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各省之间相比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省际差别。同样,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这是各省实施文化产业高科技转化的技术基础。研究者在此采用各省市的数据,示意性地说明科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省选择自身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数据上,研究者选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中的“中国2004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分项情况统计”为代表,因为这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颁布《文化及其相关分类》统计指标后的统计数字,同时因为这一数据是来自权威的年鉴,可以采信;另一方面,我国自从2005年后就没有再发布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宏观数据,这也是唯一可以使用的一批数据。 在描述各省市、自治区的新媒体技术基础的数据选取上,研究者最终选择了《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6(电子卷)》中的“中国2005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中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原因如下:一方面,信息产业是与新媒体技术最为接近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信息、传播、媒体汇流的时代这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基础,这就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再有,选择“工业增加值”这一增量数据是为了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对应,具有可对照性;最后,文化产业数据是2004年的,信息产业的数据则是2005年的,研究者在这里只是示意性地说明全国范围的产业发展态势,而从产业发展的延续性上看04、05年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所以这些数据是可以使用的。 下表3显示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其中省份是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括号中是排名)。为了直观,研究者还在下面两个图3、4中显示了各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省文化产业在全国所处的位势及其新媒体技术基础在全国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将全国这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种类型: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列,在信息产业——也即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上也位于全国前列; (2)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湖南、山西、云南、广西为代表,表现在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列中上,但是其科技基础只能列在中下甚至处于落后状态; (3)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北京、天津最为典型,表现在其信息产业位列全国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4)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青海、海南、贵州、宁夏、甘肃为典型,表现在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 (5)二者都差强人意:这类省市如辽宁、安徽、河北,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处于中游。 表3 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1:括号内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 注2:缺少西藏和台湾的数据,故未列入。 (二)我国各地区基于科技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按照上文的分析[FS:PAGE],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各自独特的科技基础,因此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也应该加以考虑: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 本文以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为背景,探讨对比分析了该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并给出建设性对策:优化文化产业链,保护知识产权体系,培育产业区集聚文化。 标签:产业集聚;文化产业;成都;北京;问题;发展对策 文化产业能体现一个民族和地区的生命力、创造与影响力,是国家及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许多国家、城市地区的文化已经趋向于融合,它们以文化产业的形式集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的发展态势,提升了城市对外的综合竞争力、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压力,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建设的文明化发展进程。成都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国以后,政府更是提出了要把成都市培养成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到目前为止,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数字娱乐等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发展前景良好。 一、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集聚让成都市的科技、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合理发展的趋势,它影响了成都的整体发展,使得成都文化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巩固了城市在四川省文化中心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科技发展价值和重要社会意义。 成都市政府多年来坚持认为,想要将成都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大文化产业名城,就必须坚持贯彻集聚这一理念,让其推动整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已经拥有了近25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涉及到了成都市周边的14个区县,基本覆盖了整个成都地区,而且也聚集了上万家文化企业。 2009年,成都有关部门认定并审批通过了成都地区内的8个文化产业集聚区,这8个集聚区先后入驻了1300余家文化企业,他们为成都所创造的文化产业总收入竟达到了城市年文化产业总值的18.4%。这一利好让成都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性,在随后的两年中,成都又认定了10余家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立不但促进了政府提出对产业实施优惠政策的频率,也吸引了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者加入进来,使得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改善了成都的城市气质。 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在经过多次考察后在会议审议上通过了成都动漫文化产业集聚区,并在同年年末完成了该文化集聚区的审评认定工作。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经完成了25个目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成都市“十一五”时期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中所强调要达到的2013年之前建立30个产业集聚区的宏伟工作目标。可以说,成都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了成都地区产业特色鲜明、定位规划科学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