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套

陕西省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套

陕西省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套
陕西省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套

《经济生活》知识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发行标准: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经济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信用工具: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7、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9、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价值决定价格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的影响

①消费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

②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1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客观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总体水平

主观因素(消费心理):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水平

1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③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1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变化原因: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1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③消费调节着生产。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1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19、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1、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2、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24、我国公司

形式:①有限责任公司②股份有限公司。

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监督机构(监事会)

25、公司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注意: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6、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就业问题

原因:①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就业信息不畅通。

措施: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②劳动者个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27、劳动者维权: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维护合法权益的基础。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28、储蓄存款:

主要机构: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种类:①活期储蓄(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手段)②定期储蓄。(最常用的是整存整取)

29、商业银行

业务: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营利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30、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

生命力:流通性。特点:高收益、高风险

投资收入:①股息和红利收入;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31、债券特点:稳健的投资

我国债券,根据发行者不同,主要可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国债:风险小。但收益相对于其他两者低。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履行的债券。

企业债券:风险最大。

32、商业保险它可分为两类:①人身保险:②财产保险:保险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33、我国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4、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5、在我国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和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分配。

36、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者关系:①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38、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包括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39、财政收入来源:①税收收入(主要来源);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40、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影响因素);②分配政策。

41、国家财政支出的用途: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42、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

A、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有利于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43、税收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45、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基本税率是17%。

增值税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46、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7、我国税收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违法行为:①偷税;②欠税(纳税期限);③骗税(税收优惠政策,集中在出口退税);④抗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9、合理配置资源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50、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

51、良好的市场秩序应该坚持的市场交易原则?

①自愿(违反:强买强卖、搭售);②平等;③公平(违反:缺斤短两等);④诚实守信

5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自发性:②盲目性:③滞后性:

5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4、宏观调控原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计划;②法律手段;(立法和司法活动);

③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十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55、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方针)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利益和民族生存发展)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8、经济全球化:载体 (跨国公司)

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

利:推动了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弊: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9、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60、世界贸易组织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议,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主要有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61、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遵循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政治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4、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权利(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包括:…)(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政治义务(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A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C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

(3)等额选举(4)差额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

各自优点: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民主决策:

意义——发扬民主,让决策科学化。、、、、、、、、(课本P22)

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3、民主管理:

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4、民主监督:(坚持实事求事原则,必须依法)

(1)民主监督的方式A 通过信访举报制度 B 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C 通过舆论监督制度

D 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2)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意义):

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B 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C 有肋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A 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也是判断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B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C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职能:

A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C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2、政府责任:对人民负责

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要求:(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2)依法行政的根本或实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4)原因:——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5)意义:A有利于保障、、权利和自由B 有利于加强、、建设,增强、、权威

C防止、、、、、、、、 D 带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P44 (6)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P44

A 加强立法、、,提高、、、、、

B 建立、、、、、、、、

C 加强、、、,提高、、、、、

D 深化、、改革、、、、、

2、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为什么要监督?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2)如何监督?

A 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B 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

(3)监督有什么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A 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 才能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D 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政府的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

特点。这一制度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 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间接行使权力,人民代表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3、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5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根本的是: 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或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政府的宗旨)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的职能(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

多党合作——不能说——共同执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友党关系)

2、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原因:

(1) 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 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只有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保证 体现

4、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惯彻三个代表思想关键: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作用):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 重要原则:民族团结 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

(4)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1)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1、(1)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

(2)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

(3)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

(4)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

(6)国际组织的不同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

(7)政府间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矛盾。(8)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9)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

(10)联合国发挥的积极作用。

(11)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

2、(1)国际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2)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4)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5)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

(6)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主要不安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3)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4)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5)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3)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特点

(1)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每个人都具有文化素养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物质决定意识)

2.文化、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的反作用: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特殊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二、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先是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作用:积极方面——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消极方面——成不变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3)特点:

继承性——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相对稳定性——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鲜明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辨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3)保持和发扬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改造或移除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四、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区别: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联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是源头,发展是动力),继承和发展是

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五、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创新的要求:

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5.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6.文化创新与民族文化关系

(1)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2)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

(3)是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7.文化创新与外来文化关系

(1)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要有海纳百川、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第三单元

一、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博大精深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意义: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6.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地位:(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之瑰。

(2)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作用: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华民族

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体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是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立足点: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主体: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主要途径:(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色彩斑斓,文化选择多样化(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2.文化生活的喜和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内涵: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文化选择)

(1)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怎样发展先进文化:

(1)最根本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特征

(3)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5.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关系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6.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

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6、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注意: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和错误的意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要求: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六、实践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八、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2)真理是有条件的。(3)真理是具体的。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

1.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客观性:

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⑴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⑵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⑵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系统①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发展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⑶方法论要求:①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前途充满信心;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区别: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质

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⑵联系:①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

世界观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2.创新的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6.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阶级性、差异性。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知识点

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知识点 1. 遇淀粉变蓝的物质 I2(碘水、碘酒) 2. 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物质 Cl2 3. 最强的含氧酸是HClO4 4. 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HF 5. 描述下列实验现象: (1)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铁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2)H2在Cl2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的火焰,瓶口有白雾 (3)CH4与Cl2混合光照,黄绿色变浅,瓶内壁有油状液滴 6.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Ca(ClO)2 漂白液的有效成分 NaClO 7. 检验Cl-先加稀HNO3,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8. 引发酸雨的污染物 SO2和氮氧化物 9. 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SO2(颜色可复原)、Cl2(颜色不可复原) 10.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SO2,如何区分CO2、SO2? 11. 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难挥发 12. 检查肠胃用作“钡餐”的 BaSO4 13. 检验SO42—先加稀盐酸,后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 14. 常用作金属焊接保护气、代替稀有气体填充灯泡、保存粮食水果的气体 N2 15. 在放电情况下才发生反应的两种气体 N2与O2 16. 遇到空气立刻变红棕色的气体 NO 17.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18. 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 NO2 19.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NH3、HCl 20. NH3喷泉实验的现象红色喷泉、原理压强减小 21. 能使蛋白质变黄的物质浓硝酸 22.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23.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3 24. 两种气体相遇产生白烟→NH3遇HCl 25. 某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气体,气体一定是NH3;溶液一定含NH4+ 26. 检验某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 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固体为铵盐。 27. 某溶液加入H2SO4的同时加入Cu.铜溶解溶液变蓝,该溶液中含有: NO3- 28. 浓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易分解】、强氧化性、易挥发 29. 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 SiO2 30.不能贮存在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的是 NaOH、KOH、Na2SiO3等 31. Na+的焰色黄色、K+的焰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3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钠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响,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33. 能与Na2O2(淡黄色)反应的两种物质 H2O、CO2 34.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 NaHCO3、Al(OH)3、Mg(OH)2等,胃壁溃疡不能用NaHCO3等 35. 碱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 (无法置换金属) 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3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较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方程式为: 37.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NaHCO3加热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 成NaHCO3 38.过氧化钠作为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39. 常用作净水剂的物质明矾→Al(OH)3胶体 40 .常用作耐火材料的物质Al2O3 41.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3、NaHCO3、氨基酸

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S”。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P。 2、(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 (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现象是橘黄色或红色。注意事项: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 注意事项: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都至少 ..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 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 ...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4、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②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③运输载体(血红蛋白)④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生长激素)⑤免疫功能(抗体) 5、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R 6、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为:NH2-C-COOH H 7、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 至少 ..存在m个-NH2和-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 (n-m) 8、核酸分为DNA和R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 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9、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 染成红色。DNA主要存在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完整版)广东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doc

广东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学习笔记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 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mol )。 ( 2) 1 mol 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 0.012 kg 一种碳原子( 12 C )所含的碳原子数= 6.02× 1023 ( 3)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 ):约为 6.02× 10 23 - 1 mol 。 ( 4)物质的量( n )、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 )与微粒数( N )之间的关系: n = N 。 N A 2.摩尔质量 (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M ),单位为 g?mol - 1。 ( 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 /原子质量。 ( 3)物质的量( n )、物质的质量( m )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 M 。 3.气体摩尔体积 ( 1)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 m ), 单位为 L?mol - 1。 ( 2)标准状况下, V m ≈ 22.4 L ?mol - 1。 V ( 3)物质的量( n )、气体的体积( V )和气体摩尔体积( V m )之间的关系: n = V m 。 4.物质的量浓度 ( 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B 的 物质的量浓度( c B ),单位为 mol?L - 1 。 (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n )、溶液的体积( V )和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 c B )之间的关系: n = c B ?V 。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 1~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 丁达尔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和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2.酸、碱、盐是电解质;其它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4.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时,可溶性的酸碱盐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不改写。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复习

技术与设计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1、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技术为人提供了抵抗不良环境,防止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的功能。 发展人:技术促进了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 第二节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性质有: ①目的性: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 进行的改造。(例:助听器的发明) ②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例: 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③综合性: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 ④两面性: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带来好处,也会带来危害。 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但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 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用于胎儿鉴别) 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用于医疗,但也会挑战人类伦理道德) 核技术(可以用于发电,但也会用于战争) 空间技术(可以用于科学实验、卫星通讯,但也会产生太空垃圾) 转基因技术(可制造符合人类要求的动植物,但可能会产生负作用) ⑤专利性:保护技术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例:复印机的专利壁垒)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科学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例如:科学活动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定律;技术活动有瓦特发明蒸汽机、贝尔发明电话、莫尔斯发明电报、纳米技术等。 3、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 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4、专利的申请和获得:提交申请→受理→初审→公布→实质审查→授权。 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20年样题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020年样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建立于19世纪的细胞学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时至今日,人们对细胞的认识已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下列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细胞是动植物体的组成单位,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B.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繁殖不在细胞内进行 2.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B.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是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C.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需要提前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等量混合 3.细胞中的元素大多以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种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少 B.西瓜汁的含糖量很高,是用于还原糖鉴定的理想实验材料 C.DNA只分布在细胞核中,RNA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D.胆固醇、性激素以及维生素D都属于脂质 4.细胞膜是细胞生命系统的边界,对于维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在成分和结构上相似 B.制备纯净细胞膜通常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材料 C.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磷脂分子的种类和数量 D.细胞膜表面的某些物质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5.研究表明,水生植物丽藻细胞液中的K+浓度比它们生活的池水约高1065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K+进入丽藻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水进入丽藻细胞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复习

高中物理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复习提纲(一) (适用人教版 )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要点】 1.质点(A )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 A B C A B C 图1-1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化合物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单质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

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学说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不必继续研究 2.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首先要分析它的物质组成与功能。下列化合物与其功能不符的是( ) A.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B.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C.糖类是细胞内唯一能源物质 D.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B.两分子氨基酸缩合成二肽需脱去2分子水 C.生物体中的蛋白质都具有催化作用 D.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与空间结构无关 4.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与其大小、性质以及细胞膜的结构有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氧气分子进出细胞不消耗能量 B.抗体以胞吐(外排)方式排出细胞 C.协助(易化)扩散速率与载体无关 D.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5.细胞内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这些反应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酶与ATP的重要作用。下图表示在酶1和酶2催化下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TP分子的结构简式是A~P~P~P B.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C.酶1、酶2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D.酶1、酶2专一性保证图示反应有序进行 6.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细胞核中 B.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非常详细非常好)

2015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核外电子 Z

详细版2018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2018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必修一】 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 并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A ∪B 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A ∩B 补集:就是作差。 1、集合{}n a a a ,...,,21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有2n –2个. 2、求)(x f y =的反函数:解出)(1y f x -=,y x ,互换,写出)(1 x f y -=的定义域;函数图象关于y=x 对称。 3、(1)函数定义域:①分母不为0;②开偶次方被开方数0≥;③指数的真数属于R 、对数的真数0>. 4、函数的单调性: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的某个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f(x 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 上是增(减)函数,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5、奇函数:是()()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0x =在其定义域内,则(0)0f =); 偶函数:是()()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6、指数幂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0,1)x y a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r s r s a a a +?=;②()r s rs a a =;③()(0,0,,)r r r ab a b a b r s Q =>>∈。 (3)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对数函数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log (0,1)a y x a a =>≠叫对数函数。 (2)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 :01log =a ;③底真相同的对数等于1:1log =a a , (3)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 > 0 , a ≠ 1 , M > 0 , N > 0,那么: ①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②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③)(log log R n M n M a n a ∈=。 (4)换底公式:)0,10,10(log log log >≠>≠>= b c c a a a b b c c a 且且

陕西省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2019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界存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 A.有无细胞膜 B.有无DNA C.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D.有无核糖体 2.同自然界的许多生物一样,细胞也是由多种分子组成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纤维素是人体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B.自由水是细胞中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溶解在其中 C.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阐明生命规律必须建立在对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掌握的基础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B.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的功能 C.生物体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为 D.DNA仅分布在细胞核,RNA仅分布在细胞质 4.物质跨膜运输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小分子物质均可通过自由扩散(单纯扩敢)方式进出细胞 B.主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其成分及结构无关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为了验证酶的某种特性,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步骤操作试管1 试管2 1 注入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2ml 2ml 滴加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 2滴/ 2 滴加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 2滴 适当时间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内液面上方,观察 3 现象1 现象2 卫生香复燃的情况 A.过氧化氢酶可降低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生物试题第1 页(共10 页)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化学必修1知识点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科学发展史 1 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 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 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 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 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 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 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8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9 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11 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12 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瓷 10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键相间的六边形结构,简称凯库勒式; 二化学基本概念 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和分子的基本微粒。(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 +、Na + 阴离子:Cl-、OH - (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 、Na2SO 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等 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从宏观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从微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 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由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包括:复杂离子如:酸根离子,有机基团。 8.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变化本质: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9.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10.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它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不同的同位素原子组成同一分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与D2O混合为纯净物。 1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1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13.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 常见强酸如:HClO4、H 2SO 4、HCl、HBr、HI、HNO3… 常见弱酸如:H2SO3、H 3PO4、HF、HNO2、CH3COOH、HClO、H2CO3、H2SiO3、HAlO2… 14.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常见强碱如:NaOH、KOH、Ca(OH)2、Ba(OH)2… 常见弱碱如:NH3.H2O、Mg(OH)2、Al(OH)3、Fe(OH)3… 15.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盐的分类①正盐 ②酸式盐③碱式盐④复盐(电离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的盐) 16.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等 17.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全)

物理知识点公式汇总 必修1知识点 1.质点(A )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时,我们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注意:不能以物体的绝对大小作为判断质点的依据) 2.参考系(A )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描述研究对象相对参考系的运动情况时,可假设参考系是“不动”的 3.路程和位移(A )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用这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是矢量 4.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如果在时间t ?内物体的位移是x ?,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 t x v ??= (1) 由(1)式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如果t ?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 t x ??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 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速度是表征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5.匀速直线运动(A ) 任意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加速度(A )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t v a ??= a 的方向与△v 的方 向一致,是矢量。 加速度是表征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速度v 、速度的变化x ?v 均无必然关系。(怎 样理解?)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 ) 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纸带上连续3个点间的距离除以其时间间隔等于打中间点的瞬时速度。 可以用公式2 aT x =?求加速度(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逐差法求)。注意:对aT x =?要正确理解: 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位移差... 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B )

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汇总

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 道尔顿:原子论 汤姆逊:发现电子及葡萄干面包模型 卢瑟福: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及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三、化学键 1、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2、离子键概念: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的相互作用 Na Cl + - [:..:].. [:..:][:..:].. .. Cl Mg Cl -+ -2 Na O Na + -+[:.. :].. 2。 K 2S CaCl 2 NaOH NH 4Cl Na 2O 3、共价键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NH 3 H 2O HCl H Cl :.. :.. 、 Cl 2 :..:.. :.... Cl Cl N 2 CO 2 4、金属键概念: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形成的强作用力 六、元素周期表 5、半导体材料:梯字区两边元素 农药、化肥:周期表右上角元素 强电解质有哪些:强酸(H 2SO 4、HNO 3、HCl 、HBr 、HI 等)、强碱(KOH 、NaOH 、Ba(OH)2、Ca(OH)2)和绝大部分的盐。 弱电解质有哪些:弱酸、弱碱、水 4、电离方程式: H 2SO 4 → 2H + + SO 42- NaOH → Na + + OH - Ba(OH)2 → Ba 2+ + 2OH - HCl → H + + Cl - NaClNa ++Cl - CH 3COOHCH 3COO -+H + NH 3·H 2O NH 4+ + OH - NH 4Cl → NH 4+ + Cl -

CH3COONa → Na+ + CH3COO- H2CO3H++HCO3- HCO3-H++CO32- H2O H++OH- 7、PH计算式:pH=-lg{c(H+)} 8、水的离积常数及影响因素:K w=c(H+)×c(OH-)=10-14 9、溶液酸碱性判断依据:酸性c(H+)>c(OH-);25℃时,pH<7 中性c(H+)=c(OH-);25℃时,pH=7 碱性c(H+)7 11、常用指示剂及指示剂变色范围:酚酞:无色8—粉红—10红色 石蕊:红色5—紫色—8蓝色 甲基橙:红3.1—橙色——4.4黄色 12、离子方程式书写方式:只拆强酸强碱,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13、离子共存概念:能形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NO3—、Fe2+)的离子不能共存 14、盐类酸碱性判断:无弱不水解,有弱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 15、盐类水解规律:谁强显谁性,两强相遇显中性 16、盐类水解实质:在溶液中,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促进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 2、氯气的物理性质: 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 2H2O 实验室制备 Cl2 3、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与水、与碱、置换反应) 2Fe + 3Cl2—点燃→ 2FeCl3褐色烟,溶于水后得棕黄色溶液 H2 + Cl2—点燃或光照→ 2HCl 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光照下则爆炸。白雾。 Cl2 + H2O HCl + HClO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Cl2 + 2NaBr —→ 2NaCl + Br2 卤素间相互置换,可用 CCl4萃取 Cl2 + 2KI —→ 2KCl + I2 Br2— CCl4橙红色 Br2 + 2KI —→ 2KBr + I2 I2— CCl4紫红色 H2S + Cl2—→ S↓ + 2HCl Cl2的强氧化性 4、新制氯水中的微粒和性质:分子:Cl2、HClO、H2O;离子: Cl-、H+、ClO-、OH- 久制氯水中的微粒:Cl-、H+、H2O 次氯酸的性质:漂白性、不稳定性2HClO—→2HCl+O2↑ 5、氯碱工业:2NaCl + 2H2O —电解→ 2NaOH + Cl2↑ + H2↑ 实验室制HCl:NaCl(S) + H2SO4(浓)—△→ NaHSO4(浓) + HCl↑ 6、漂粉精的制备: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 CaCl2+Ca(ClO)2有效成分:Ca(ClO)2 漂粉精工作原理: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漂粉精在空气中失效: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7、卤素单质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8、通常情况下Br2、I2的颜色与状态、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 9、卤素单质的递变性(半径、氧化性、非金属性): 10、卤素离子检验:药品AgNO3(反应和现象) Cl- + Ag+—→ AgCl↓(白) Ag+ + Br-—→ AgBr↓(浅黄)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

V R p = 3 4 3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2016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 复习必背知识点 必修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 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n 2个 2、对数: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 :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 1log =a a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商的对数: 幂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log =; 3.奇函数()()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必修二 一、直线 平面 简单的几何体 1、长方体的对角线长2222c b a l ++=;正方体的对角线长a l 3= 2、球的体积公式:球的表面积公式:24 R S π= 3、柱体h s V ?=,锥体 4.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及定理: (1)四公理三推论: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该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推论一: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二: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三: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3)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也称为共面直线。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用两分法进行两次分类。 它们的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符号分别可表示为a α?,a A α=,//a α。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推理模式:,,////a b a b a ααα???.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推理模式://,,//a a b a b αβα β?=?.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两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两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推论: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推论模式:,,,,,,//,////a b P a b a b P a b a a b b ααββαβ'''''''=??=??? (2)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 A.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B.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2)垂直: 1.线线垂直 判断线线垂直的方法:所成的角是直角,两直线垂直;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必垂直于另一条。 2.线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面面垂直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 V s h = ?1 3 log log m n a a n b b m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