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字与画》教案及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字与画》教案及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字与画》教案及课后反思

关注我关注我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字与画》教案及课后反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

7

2015新北师大版《比例尺》教学设计

比例尺(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比例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2分钟?为什么?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把一些实际的物体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画在图纸上。这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知识——比例尺。 二、探究新知 1.淘气和笑笑分别根据右面的信息画 了图,他们画得合理吗?为什么?与 同伴交流。 2.什么叫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认识数值比例尺1∶10000 比例尺1∶10000所表示的意义是“图上1cm表示实际100m”。10000cm=100m 强调:(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00m 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先算一算,再在笑笑的图中标出来。(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400m=40000cm 40000÷10000=4(cm ) 实际400m 就要在图上画4cm 。 4.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不仅可以写成数值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一幅图的比例尺。你能说说图中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图中线段比例尺意思是: 图上1cm 表示实际距离90km 。 90km =9000000cm 图上1cm 表示实际距离9000000cm 数字比例尺1:9000000 三、新知应用 1.学校一幢教学楼长42m ,宽9m 。在纸上画出教学 楼的示意图,并和同伴交流你是如何画的。 2.说说下面两幅图的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1)比例尺 1:9000000 意义:图上1cm 表示实际距离9000000cm ,也就是90km 。 (2) 意义:图上1cm 表示实际距离5000000cm ,也就是50km 。 3.北京到广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920km ,在一幅地图上量得这两地间的距离是20cm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1920km =192000000cm 20:192000000=1:96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9600000。 四、小结:比例尺有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数值比例尺 1∶10000 线段比例尺 【课后反思】 0 90km 比例尺 比例尺 0 50km 100km 0 90km 比例尺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字与画》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字与画》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比较下面每组字,你发现了什么? 1.比较下面每组字,你发现了什么? 日——目 木——禾 十——土 我发现:________ 二、b二/b、把相同笔画数的字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2.选出相同笔画的字。 三笔:________ 四笔:________ 五笔:________ 三、你能照样子口头组词吗? 3.照样子,组词。 例:日:日子红日明日日期 月: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口: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四、你能猜出下面的谜语说的是哪个字吗? 评卷人得分

4.你能猜出下面的谜语是哪个字吗? 画时圆,写时方,冷时短,热时长。(打一字) ——谜底________ 五、读读写写 5.读读写写。 游乐园里有mù________马。 6.读读写写。 我家养了shí________只小鸡。 7.读读写写 水田里有绿油油的hé________苗。 六、看拼音写汉字。 8.看拼音写汉字。 shān shí tián t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七、把相同笔画数的字写在一起。 9.把相同笔画数的字写在一起。 四七五田石山六土九 二画:________ 三画:________ 四画:________ 五画:________ 八、增加笔画,写成新的字。 10.增加笔画,写成新的字。 “二”加一笔:________;加二笔:________。 11.增加笔画,写成新的字。 “十”加一笔:________;加两笔:________。 九、猜谜语

北师大版《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材第41~43页)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出正比例的含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难点: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件、弹簧秤、钩码。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秤上加钩码。 (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 (2)弹簧的长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师:弹簧的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作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知道什么叫作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1.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一个问题及表格。 边长/厘米123 周长/厘米4 边长/厘米123

面积/平方厘 1 米 根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填表,相互交流、讨论。 师:表中有哪两种量? 生1:周长和边长。 生2:面积和边长。 师:你发现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生1: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2:正方形的面积也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1: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而面积与边长的商在发生变化。 生2:=4,=4,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 生3:=1,=2,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 生4:可用=4表示,也就是说在变化过程中,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4,是不变的。 师:周长和边长、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什么不变? 生: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说比值一定;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同,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种变化的量的关系,为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2.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二个问题及表格。 时间/时1234567 路程/千 米90180270360 师: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 师: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生:路程÷时间=90。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 生1: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2: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 师:从上面两个例题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字与画》教案及原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字 与画》教案及原文 【原文】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教案】 【教材简析】 生动形象地记叙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全文分翠鸟的外形、行动敏捷和栖息习性三部分写成。文笔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启发学生树立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新词,会用“机灵”、“愿望”造句。 3、复习总分的句群关系,懂得分述部分分几方面写。 【课前准备】投影片、录像带、翠鸟图片、手绢。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尝试审题: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看是谁呀?(投影片出示翠鸟) 翠鸟生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许多地方,它不仅美丽,还有高超的捉鱼本世纪领,所以人们又称它“叼郎”。今天我们就一起

北师大版《比例尺》教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根据比例尺解决有关问题(课本第3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关键: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关系。 教具准备: 直尺、挂图等

教学环 节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一、 联系 实际,创设 情景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在我们的学校中 生活了六年了,你熟悉我们的学校吗? 再过几个月大家就要离开自己的母校 了,在离开前你不想留点什么吗?今天 我们一起来从数学的角度画一画我们 学校留个纪念好吗? 2、出示数据,引出问题 师:我们学校长73米,宽45米,该怎 么办才能把它画在我们的图纸上呢? 学生思考,想出解决 方法。 学生发言,说说自己 的想法。(把学校的 长和宽缩小就行了) 二、 探究 新知,深化 理解1、引发思考,学生操作 (1)师:如果要把学校画在黑板上, 应当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才行呢? (把长和宽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比 较合适) 方法:实际长度÷100=图上距离 (2)、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学校平 面图 (3)教学楼长29米,宽8.5米,该怎 么画呢? 学生思考后相互交 流,说说方法。 学生计算得出合适 长度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独立列式求出 教学楼图上距离。 学生思考,提出自己 的见解。

一年级语文上册 1《字与画》知识链接: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素材 北师大版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字体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简介 中华民族的汉字,来源于汉族,中国文化的字迹繁多,汉族占多数以汉文为中华民族文字,称“汉字”。汉字的写法为“规范汉字”也就是“规范简化字”。繁简字初探为书写汉字提出了方式方法。 中国汉字为书法提示了多种演变的依据,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可爱的泉源。 历史起源 汉字从仓颉造字到清朝光绪年间被王懿荣发现的甲骨文,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汇总学习资料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 第一册(北师大版) 上学了 1.字与画 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人口目木禾竹马鸟鱼 语文天地 2.学写字 学写字 语文天地 3.数字 数字歌 山村 语文天地 4.家 我的家 家 语文天地 5.字与拼音(一) a o e i u ü 咏鹅 小书架 6.字与拼音(二)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大家都说普通话 7.字与拼音(三)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早操 8.字与拼音(四)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登鹳雀楼 9.字与拼音(五) 复习拼音 东西南北 看图讲故事《妈妈,你看》一朵云 10.太阳和月亮 小小的船 太阳 语文天地 11.大海 我家住在大海边 浪娃娃 语文天地 12.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 13.手和脑 两件宝 乌鸦喝水 语文天地 14.梦想 小鱼的梦 想飞的乌龟 语文天地 15.劳动 锄禾 小母鸡种稻子 语文天地 16.冬天 冬天是个魔术师

雪地里的小画家 语文天地 17.成长 我长大了一岁 马莎长大了 语文天地 北师大版第二册 1.元宵节 元宵节 看花灯叶 语文天地 2.家园 小山村:教案课件水乡歌:教案课件语文天地:教案课件 3.春天 春天的手 插秧 语文天地 4.植物 老树的故事 一粒种子 语文天地 5.动物 啄木鸟 大熊猫: 语文天地 6.爱护 特别的作业 珍贵的纪念 语文天地 7.愿望 拔苗助长 丁丁和牵牛花 语文天地 8.认真

燕子妈妈笑了 画鸡蛋 语文天地 9.车的世界 车的世界 语文天地 10.雨 雨铃铛 美丽的彩虹 语文天地 11.星空 数星星的孩子 问银河 语文天地 12.朋友 冬冬读课文 池塘边的叫声 语文天地 13.时间 长歌行 小闹钟 语文天地 14.丁丁冬冬学识字丁丁冬冬识字1 丁丁冬冬识字2 丁丁冬冬识字3 丁丁冬冬识字4 15.长大 这个办法好 好事情 语文天地 16.快乐 大家都快乐 快乐的小公鸡 语文天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

正比例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

(完整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 )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关系式是( )。 2、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 )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关系式是( )。 3、练习本总价和练习本本数的比值是( ).当( )一定时,( )和( )成( )比例. 4.35:( )=20÷16=25 ( ) =( )%=( )(填小数) 5.因为14 X=2Y ,所以X :Y=( ):( ),X 和Y 成( )比例。 6.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 7.向阳小学三年级与四年级人数比是3:4,三年级比四年级少( )% 四年级比三年级多( )% 8.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2:3,甲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 二、判断题: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7.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8.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 9.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 ) 10. 正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 ) 11. 订阅《今日泰兴》的总钱数和分数成正比例。 ( ) 12.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三、选择题: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1《字与画》教学反思素材.doc

《字与画》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和学生都有所提高,本以为太放手会影响教学质量,课堂会杂乱无序。但事实却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活泼的教学形式及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主要有以下两点深刻的感触: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几乎都认识课文上所涉及的生字。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已有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互相教,互相学。如:请学生自由上台,为汉字找朋友。并运用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的这一手段,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们在小组中大声读。此时,我发现即使原来基础不是很好的孩子,学习的兴趣也顿时高涨起来。学生有一定认知基础,我只是为其创造展示的机会。然而,这却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汉字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难怪《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把:“使学生喜欢学习,对本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低年级阶段目标中的第一条。 二、转变教师教学形式,实现新的师生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参与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是主人。作为教师,就应摆正位置,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比如,“课堂中整体呈现八幅象形图,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他们在我的引导下,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成为课堂的主人。 有位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的最佳境界,不是追求教师自我的一种愉悦感、满足感,而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愉悦感、满足感。”我想,或许在反思中我才能“跳”出语文的“圈子”看语文,才会变得比较清醒。新的语文课程是在传统语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语文的革新。为此,我会在实施中及时反思、及时完善。我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逐步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伴”。 在经历了新理念、新思路的洗礼之后,面对新旧观念的撞击,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以“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信心才有创新”为准则,还学生自由驰骋的天空!

北师大版六年《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2学情分析评论.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掌握成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想看吗?可是看完动画,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可以吗?课件演示成语,请同学们猜猜, 这是一则什么成语: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小结:也就是说船的高度随水面的变化而变化,在数学上,我们就把这样的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两种量(板书) 2、考考你,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吗? A、小明买《新少年》,买的数量和总价。 B、圆的直径和周长。 C、放羊人的羊龄和羊的只数。 3、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生活式学习中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吗? 4、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在许多相关联的量,寻这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它们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出示课件书41页每一个问题及表格。 A、请同学读题。

B、打开书41页,把上而的表格填好, C、组织汇报。 2、课件出示。 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正方开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说比值一样,南明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 师小结。 3、课件出示书41页,第二个表格。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A、请同学们把书41页每2个表格填好。填好的同学把低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B、组织汇报。 C、观察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小结:对,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们在数学领域中叫做“一定”。板书“一定”。4、从上面两个例题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有什么不同呢? 师小结:说的非常好,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人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正比例”板书课题。 5、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6、课件出示。 A、是不是所有相关联的两种量都成正比例? B、是不是所有成正例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 7师小结:要想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它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个量也随之发生变化。B:它对应的对值相等。 8、练一练 三、运用知识,巩固提高。 1、填空 自来每吨2.7,小明家3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小明家3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的()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 2、书42页第二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比例尺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比例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和()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2、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1 ()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3.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二、选择: (1)用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A. 5:200 :4000 C. 5:20000 :4000厘米 (2)长4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 1:10 B. 10:1 C. :1 二、实际应用: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 (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3、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在一张世界地图上,用6厘米长的线段表示2100千米的实际距离,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6、一种机械手表上的螺丝直径是4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厘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 7、在一张图纸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度是6厘米,已知这张图纸的比例尺子是1/100,求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 8、一张地图的经例尺是1/20000,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60千米,求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9、一条跑道长200米,如果用1:5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应画多长 10、学校操场长60米,宽45米,用1:15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长和宽应各画多长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长

北师大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字与画》教案及原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字与画》教案及 原文 【导语】《翠鸟》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以下是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字与画》教案及原文),希望帮助到您。【原文】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教案】【教材简析】 生动形象地记叙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

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全文分翠鸟的外形、行动敏捷和栖息习性三部分写成。文笔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启发学生树立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新词,会用“机灵”、“愿望”造句。 3、复习总分的句群关系,懂得分述部分分几方面写。 【课前准备】投影片、录像带、翠鸟图片、手绢。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尝试审题: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看是谁呀?(投影片出示翠鸟) 翠鸟生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许多地方,它不仅美丽,还有高超的捉鱼本世纪领,所以人们又称它“叼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翠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课后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课后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判断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 )○( )=单价(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2. 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速度(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的米数和时间。() ( )○( )=每小时织布米数(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4.幼儿园老师分给每个小朋友的饼干的块数一定,小朋友的人数和所需的饼干数。()(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5.订阅《中国小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6.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7.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8. 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周长和长。()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9.小麦的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0.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1. 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2.圆的周长和半径。()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3.圆的面积和半径。()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4.甲地到乙地,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5.小明要做了12到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做的题。()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6.三(1)班的出勤率一定,全班人数和出勤人数。()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二、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正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正比例.() 7.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9.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 三、填空. 1.两种()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19—p21《正比例》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设计理念: 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学习正比例,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折,即思维从静止走向运动,从离散走向连续,从运算走向关系,所以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秉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纸、学生备用题,。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你听过《数青蛙》这一首儿歌吗? 青蛙只数 嘴巴数 眼睛数 腿数 1 1 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 骊山新家园小学蒋向超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二、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

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

(完整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课后练习题

150 六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比例尺一) 填空。 1. ( )和( )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 ?比例尺分为( )比例尺和( )比例尺。 3?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4. 上海到延安的实际距离是 125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 : 37000000的地图上应是 ( )厘米。 5. 在一幅比例尺是30 : 1的图纸上,一个零件的图上长度是1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 ( )。 6. 在一幅地图上,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 8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 1 7. 比例尺是3000,它表示地面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 8. 0 50 100 150 200 千米 ---- ' --------- ! ―' 的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9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 1 : 300000的地图上,两地的图上距离是(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符号填在括号里。)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A. 一定大于 B. 一定小于 C. 一定等于 D. 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 2. 在一幅比例尺是1 :1000000的地图上,用( )表示60千米 A. 0.6厘米 B. 6 厘米 C. 60 厘米 3. 在一张图纸上,用 6厘米的线段表示3毫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A. 1 : 2 B. 1 :20 C. 20 :1 D. 2 4线段比例尺0 50 100 150 200 千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1 _ 1 A — B --------- 50 500000 C. 1 5000000 D. 丄 A.比例尺是一种尺子。 B.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相比, 叫做比例尺。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尺教案(共三课时)

比例尺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二、思考并讨论 1、引导观察。 他们画得合理吗?与同伴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汇报。 2、引导探索。 师:在笑笑画得这幅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比例尺1:10000是什么意思? 师: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比例尺。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整数比。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比例尺? 3、出示例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 师板书:400米=40000厘米 40000÷10000=4(厘米) 4、探讨线段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与前面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它的意义吗?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试一试 四、作业。 完成练一练。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的应用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