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完)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完)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完)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完)

浅谈林黛玉形象的悲剧美

李强

[内容提要]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塑造出来的极富诗意美的悲剧形象。秀外慧中,喜散不喜聚、强烈的叛逆精神,是林黛玉性格的主要特征。林黛玉的爱情和命运也是悲剧性的,其悲剧的形成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林黛玉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性格命运悲剧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曹雪芹笔下塑造出来的《红楼梦》中极富诗意美的悲剧形象,她就是林黛玉。这首词中尽显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此外,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的才学横溢,这些都与她的悲剧命运密不可分。

一、林黛玉的悲剧及其具体体现

(一)黛玉的性格

秀外慧中,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之一。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

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敏感多疑,自尊心很强。黛玉在《红楼梦》中的正面出场便是到了京都,弃舟登岸,坐上荣国府来迎接的轿子,向荣国府走去。这里别的都不写,只写林黛玉的思想活动。“黛玉常听得她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1从这一心里描写足可看出黛玉小小年纪便如此敏感,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又因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敏感多疑”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另外在后文中描写的周瑞家的最后送花到黛玉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一声儿也不敢言语。这足以表现黛玉的多疑和锋芒毕露。另外有两个情节更能表现她的这一性格特征。一个是:“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话音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另一件是: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确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都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由此可以看出,黛玉的自尊心是多么的强烈。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的高傲自大,其实她也是很谦和、很善良的。她从不视下人卑贱,而且也常常是以礼相待,没有恶言相对过任何一个人。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时,林黛玉因听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毫不介意。第二十二回,宝玉一时“感忿”写了一个字帖儿,林黛玉看了“不觉可叹可笑”,还把它带回去与湘云同看。此中并不因湘云刚不久曾当众说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大风波而记恨湘云,可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但被人视

之为“小性儿”的心胸狭隘的林黛玉却能做到,足见其气量宽宏了吧!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黛玉的谦和。在第四十八回中,写香菱要学诗,林黛玉就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多么热情!在教诗的过程中,又先对她讲一般的原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又给她推荐好书,并借给她必读书《王摩诘全集》等,帮她解释诗意,然后命题作诗。批改诗篇,尤其认真仔细,真正做到了其自诩的“诲人不倦”。在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的热心的人呢?何况香菱还是一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呢!林黛玉关心他人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当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晚上给她送来一包燕窝时,林黛玉命她外头“吃茶”,还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冷,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并“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在贾府又还有谁能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婆子呢?只有林黛玉能做到,这就足以说明她那颗心是善良的了。从这些片段都可以感觉到她的和善与坦率,我们应该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黛玉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故此人以为欢喜之时,她反以为悲恸。”○2从上述原文中就可以体会到她这一天性。喜聚不喜散,是人之常情;而黛玉却与之相悖,一定有其原因。在常人的眼里,相聚时快乐,分别时才悲伤,人们之所以会感到悲伤是因为彼此将要分别;但在黛玉看来,相聚才使人悲伤,如果不相聚,悲从何来?所以会认为悲伤的本源在于相聚。长聚不散,天下必无此理。如果朝朝暮暮相聚不散,此可谓天长地久,花常好月常圆,有情美满,这当然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如果没有相聚的分离,就算是同心的伴侣,天各一方,不也就成了你是你,我是我,甚至于你不记得有我,我不记得有你,悲剧是什么,爱憎是什么,也都将无从谈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都是人们所无法支配的。“聚必有散,理固然耳;聚不欲散,情谊有焉;欲情理之悖实难。”○3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人以为欢喜时她反以为悲,这就是潇湘子与众人不同之处。

林黛玉叛逆反抗。由于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生活在思想最前卫、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对她的衷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

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支持贾宝玉的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她从不讲“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她不遵守封建社会对妇女规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喜爱作诗填词,甚至连被视为“淫词”的《西厢记》、《牡丹亭》也记得烂熟。在林黛玉生活的时代,一个女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婚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都有封建礼法的即成规范。可是林黛玉不甘就范,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他与宝玉的爱情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她的这些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行为,必然要同她所处的环境发生尖锐冲突。但她又无力战胜险恶的环境,于是流泪就成了她苦斗与抗争中的一种表现,这种泪水,既有对宝玉的同情,也有对自己身世不幸的悲叹。

封建传统观念与叛逆因素并存。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第三十四回)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第四十二回)从此变得跟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

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

流到冬,春流到夏!○4

这曲词所描写的就是宝黛的爱情,黛玉来到人世,就是为了“还泪”。她与宝玉是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伴随吵架,最终被贾母等人残忍的扼杀了,黛玉的爱情悲剧以泪尽而逝告终。

(二)黛玉的爱情和命运

宝黛吵架。宝玉和黛玉经常吵架,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时候就开始吵架,直到后来,整个恋爱过程中,还是不断的吵、吵、吵。这一对恋人,从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时候,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几乎就是吵架。书中写出的宝黛吵架共有十次。其中,作者写从第二十九回到第三十回这场吵架,特别用力,除了深入细致曲折的心理分析外,还有这么一段极重要的话:宝玉对黛玉“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那黛玉偏生他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5这等于对历次的吵架的原因和性质做了一个概括的说明。而这次吵架的最主要结果是:一是宝玉向黛玉发出了“你死了,我做和尚”这样严重的誓言;一是贾母说宝黛二人“不是冤家不聚头。”似乎对他们的爱情有了初步的觉察。两人最后一次吵架是在第三十二回,吵架之后,黛玉走了,宝玉还不知道,还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当做黛玉,继续倾诉,于是在这个由衷仇恨宝黛爱情的敌对者面前,彻底暴露了爱情的秘密。接下去就是宝玉挨打后,派晴雯给黛玉送手绢,作为爱情的信物,从此宝黛爱情进入平静发展的阶段,再也没有吵架,宝黛的爱情,既是坚贞的,又是软弱的;既是纯真的又是矛盾的;既是一往情深的,又是拘谨束缚的;既是肝胆相照的,又是猜疑重重的。总的来看,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得那么痛苦,那么沉重。他们几乎以吵架为谈情说爱的唯一方式,正是他们爱情的痛苦和沉重的性质所决定的。

黛玉葬花。全书其实写了两次葬花。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中,宝玉先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之间一阵风过,书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正在把这些花片送进池中,以免脚步践踏,黛玉来了。她说搁在水里不好,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她自己准备了一个花冢,不如把花片埋在那里,让他们日久随土化去,才彻底干净。她肩担花锄,锄挂花囊,手拿花扫,正是来葬花的。二人刚要一同葬花,黛玉发现了宝玉看的《西厢记》,要过去看。宝玉趁此机会突然借《西厢记》词句,向黛玉作了第一次爱情的表白。黛玉大概是没有思想准备,只觉得冒犯了她贵族小姐的尊严,引起一场小的口角。当宝玉吓得赔礼讨饶时,黛玉又笑了,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的胆小,等于侧面接受了他的表白,于是两人一起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这次葬花,是浓郁的春光,纯洁的爱情,诗意的戏曲,三者的交织。这时黛玉的心情,虽然也有伤感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从《西厢记》得到启发的爱情觉醒和听到宝玉第一次表白的欢心,一场口角结束,更增加了这一次葬花的喜剧气氛。

第二次葬花是在第二十七回中,宝玉来到花冢,发现黛玉正在这里,一面悲泣,一面吟诗,吟的就是堪称《红楼梦》主题歌的《葬花词》。诗中哀诉的不仅仅是她同宝玉吵架这么一件具体的事,也不仅仅是她个人寄人篱下的身世和痛苦无望的爱情。他的《葬花词》是其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比,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

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追求。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但这末了的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花的命运也就是黛玉的命运。这完全成了誓言,成了遗嘱,成了自挽歌。这次宝玉的解释是痛苦的,从“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惊心动魄的两句开始,直到“只怕你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一番心,有怨无处诉。”这样呕心沥血的几句为止,完全是悲剧的语言,同上一次什么变个王八驼石碑那样喜剧式的语言完全不同了。

很显然,第二次葬花,是宝黛爱情发展中的一个高潮,也是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的一个预兆。

当宝、黛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此爱生怨,由怨而恨。黛玉魂归离恨天之际,无力撕手帕,便“挣扎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份儿,那里撕得动?”○6然后黛玉要笼火盆,黛玉烧诗帕,烧诗稿,‘焚稿断痴情’,断了痴情也就是断了人生。这样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动地的爱情,震撼了无数的心灵。不知有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黛玉从爱出发,走了一遭,剩下的只有恨,而宝玉还蒙在鼓里,不但对掉包婚姻是蒙在鼓里,而且精神上一直陷入痴呆的状态而不能自拔,这种爱情的悲剧性,恨与痴的至死互不理解,互不相通,这是比离异,争斗,嫉妒,乃至奥赛罗式的误会情杀,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双双殉情都更加具有悲剧的悲剧性。

二、林黛玉悲剧的形成原因及其悲剧意义

(一)林黛玉悲剧形成的原因

1、自身原因

林黛玉是个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博爱的新女性。这种思想意识只代表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只具有思想意义,如果想要广泛落实却是难的。她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当时社会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在污浊的社会现实中,她的这种思想的确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更是黑暗中的一丝光亮。然而这点光亮太微弱了,封建社会秩序不容许它呈现出燎原之势。

她追求爱情,反对宝玉走仕途之路,这对封建社会秩序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封建社会决不容许她这样去做。同时我们也应该辨证的看待封建传统文化,男

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固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它要求男子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家庭的社会责任,这无疑是积极的、可贵的。而黛玉对此的反叛,理所当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她的这种做法使得宝玉放弃了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感,从这一点来讲,黛玉的失败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她的思想只具有自我意识,不可能实现。但也正是这样,她才是林黛玉,她才会给人以悲剧的震撼。

2、社会原因

要想了解林黛玉的悲剧,我们必须将其必然性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联系起来。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在沿海地区得到迅速发展,西方思想也漫漫渗透到人们的思想领域,对封建末期的中国人,给以精神上的巨大冲击,当时的人们要求个性独立,向往自由的意识也开始萌芽,并反映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林黛玉正是这类人中的一个。然而,以农耕文化为其根本的农业文明对国人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渗入到中国人的“骨髓”,要想在中国扎根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它需要在生活方式、生产关系、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对中国以全领域的影响才能开花结果。

林黛玉没有认识到,那种用封建主义、用私有制度所组织起来的家庭关系,并不是真正温暖和幸福的源泉,而是一切悲哀和不幸的产地。正是这样的家庭关系,才把她牢陷在封建社会的牢笼里,使她承受着千头万绪的痛苦。

林黛玉的心站着,身体不得不倾倒下来。这个永远追逐着爱情、追逐着反封建主义生活道路的少女,终于在人生的征途上艰难地走了一大圈之后,仍然又被驱回到这个严峻的现实面前——这就是那一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铁律:不准追求自由的爱情,必须遵从父母与命运的安排,毫无反抗与怨言地生活下去!

这不可改变的悲剧根源,是由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土地上,找不到一块可以让林黛玉和贾宝玉栖身的国土。这必须是一块对于人类的灵智和感情、对于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尊敬的国土,必须是一块可以让正当的自由和合理的生活要求得到伸展的国土。总之,必须是一块与封建制度、道德观念等等大相径庭的国土。——是的,这样的国土,距离林黛玉所生活的时代太遥远了。她不仅不能用脚步走到,而且也不能用头脑想到。

因此,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命运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她所依附的那个封建没落阶级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的悲剧,她的悲剧不可避免。

(二)林黛玉的悲剧意义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

百科全书,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这是一个关于人、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的生活的多彩世界。作者以极大的悲怆心情描述了封建道德下人性的悲哀:“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封建道德无情地压制着人性,遵从者失去的是人性,不遵从者失去的是性命。《红楼梦》中所有美好的人物、美好的事物最终都灭亡了,林黛玉的悲剧就是其中之一。林黛玉的人生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信》)正如王昆仑在《林黛玉的恋爱》中所指出的:“黛玉命运之不幸,就是《红楼梦》题材之不幸;黛玉所不能战胜的环境,就正是作者所不能改造的社会。”作为一个在“人”和“人性”上具有了觉醒意识的进步形象,林黛玉身上又具有以往文学形象所没有的性格特征,这些进步特征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毁灭了,但却同时深刻地展示了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新事物一定会获得胜利的历史趋势,这就是林黛玉这个艺术典型的悲剧意义。

林黛玉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寄人篱下的生活凸显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于是她经常自叹自怜,触景伤情。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甚至自然界秋风夜雨,落花飞絮,无不在她内心挑起无限的伤感和凄楚,所以,流泪,更成了她生活中的常事,由于宝玉和黛玉从小生活在一起,性格相投,特别是在反封建主义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他们终于由两小无猜发展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是,以贾母为首的一群封建家长组成的封建势力,使林黛玉感到爱情带来的沉重压迫。无奈她最后不得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封建家长的旨意上。这就是致使宝黛爱情最终只能是以悲剧结束,为自己的一生命运画上了一个唯美的悲剧休止符。

注释:

①曹雪芹、高鄂《红楼梦》第三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0页;

②曹雪芹、高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28页;

③余平伯著《余平伯点评红楼梦·林黛玉喜散不喜聚论》,团结出版社,2004年11月;

④曹雪芹、高鄂《红楼梦》第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22页;

⑤曹雪芹、高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23页;

⑥曹雪芹、高鄂《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437页。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蔡义江《红楼韵语》,中华书局,2004年9月;

3.余平伯《余平伯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11月;

4.舒芜《红楼说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

5.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修订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9月;6.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2007;

7.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广南县董堡乡中心学校陆杰 《红楼梦》不知翻过多少遍,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所有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倾倒的感慨,同情与喟叹,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草本之身的病西施——林黛玉。她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我喜欢她,爱恋她,因为她有稀世之美貌,有兰草之气质,有芙蓉之风骨,有纯美之爱情(尽管最终只是“镜花水月”),更主要的是缘于她是美与艺术的统一与象征。 一、林黛玉是一种悲剧美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在百花斗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为什么独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因为悲剧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越壮美越动人。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最悲者莫过于林黛玉之悲了。 (一)寄人篱下的悲剧 林黛玉的悲剧,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恨来人间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生于没落贵族之家,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二)爱情婚姻的悲剧 爱情,是多么光辉耀眼的字眼,多少人为它魂牵梦绕,多少人为它欢乐,多少人为它流泪,多少人为它如痴如狂,多少人为它轻掷了生命。它就像一团烈

(完整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导论 一个是阆苑仙姝,一个是风尘奇葩,一个是冰清玉洁的白色芙蓉,一个是明媚鲜妍的红色山茶。18世纪,在亚欧大陆两端的古老国度——中华帝国与法兰西,两位文采卓然的文学大师,曹雪芹与小仲马,“分别运用中国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西方艺术的‘再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传神之形和玛格丽特真切感人的悲剧女性形象”。1中国古典小说的奇葩《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和诗意的手法,将封建社会的衰落这一宏阔画幅作为这场悲剧收尾的爱情故事的背景。《红楼梦》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永久的谈论主题。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全书的主线,对读者而言,林黛玉更是成为了不朽的“潇湘妃子”。小仲马先于1848年写下小说版的《茶花女》,后改编成为戏剧。受小仲马的启发,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1935年,《茶花女》被搬上荧幕,名为《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故事》。茶花女这一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两个看似生平迥异的女子,却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异曲同工的美感。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以作者曹雪芹和小仲马的生平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红楼梦》和《茶花女》的小说本身以及林黛玉、茶花女的原型等角度为切入点,对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生平、性格、爱情悲剧及根源、文学艺术之美进行多角度比较。 关键词:红楼梦,茶花女,林黛玉,曹雪芹,小仲马 第二部分正文 第一章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简介及其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1.1 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介绍及比较 1.2 曹雪芹与小仲马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第二章《红楼梦》与《茶花女》简介 2.1.《红楼梦》简介 2.2.《茶花女》简介 2.3.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原型小考 第三章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比较 3.1.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比较

金陵十二钗悲剧命运

“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 李锦文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指出林黛玉和薛宝钗在争夺贾宝玉的爱情婚姻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直接干预,林黛玉含恨而死,而薛宝钗也守活寡,使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封建礼教的信奉者同归于尽,这是封建社会大观园悲剧的高峰。此外王熙凤和她的唯一的女儿巧姐,元春四姊妹,李纨和秦可卿,史湘云和妙玉等都因为处于封建社会的末世而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关键词金陵十二钗;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二重性格;封建末世;悲剧命运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堪称中国文学史上艺术的顶峰,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红楼梦》是一部千古悲剧,描写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悲剧故事和悲剧人物。本文试图对“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作一初步探讨。 一、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舅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两姨表姐。在贾宝玉的爱情婚姻上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所谓“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 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生得聪明俊秀,父母爱如掌上明珠,延师教训,因此从小知书识字。但她命薄,幼年时死了母亲,贾母怜惜,接来身边抚养;不久又死了父亲。从此林黛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虽说在外祖母家,也总觉得是寄人篱下,常常遭人白眼,受人冷遇,因此养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她每每触事触景,想起自已孤独无依的苦楚;乃至想起李后主的话来:“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但是林黛玉又不甘示弱,她在内心深处总想要和她的这种命运进行抗争,因此又特别显得高傲,一般不愿意与人周旋,特别是不愿意故作虚伪去逢迎别人,因此在别人的心目中,黛玉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也就不愿意与她接近。岂止是下人们,就是那些朝廷命官,王侯贵族,黛玉也一向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也不劝宝玉去求取什么功名,走什么“仕途经济”的道路,这是他们的思想相通之处。但宝玉对北静王却很爱戴,将北静王所赠蕶零香串珍重取出来,转送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由于黛玉生性聪明,对任何细微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在“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以后,探春、湘云来看她,黛玉见他二人不免又伤心起来。“探春、湘云才要走时,忽听外面一个人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混搅!’黛玉听了,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反插上去。” 这一段,实际上是“惊恶梦”的继续,在恶梦中,黛玉曾苦苦地哀求贾母让她留下来,贾母并不应许,因此她现在听到老婆子骂人,自然就会疑心是骂她来了。可怜黛玉在一气之下,竟然“肝肠崩裂”,哭的死过去了。由此可见黛玉心灵的创伤是何等的严重!“半晌,黛玉回过这口气,还说不出话来,那只手仍向窗外指着。”多少疑惑,多少创伤,多少难言的苦楚,都在这只手上表现出来了。 黛玉的忧思苦闷还表现在“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般人看戏听曲子,看了听了也就过去了,有谁去细细体会呢?但黛玉却不是这样,当她听到《牡丹亭》里“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时候,心里就“十分感慨缠绵”,越听下去,越与自己的思想关联,“不觉心动神摇”,“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此时古人诗中词中之句,“都一齐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撰写者:刘慧玲导师:徐文新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那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她的内慧外秀的气质,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本文主要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叛逆精神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人物。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精神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于1784年写成的经典巨著,全书一百二十回,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的无休无止的斗争。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盛衰之路。全书呈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上半部写“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红楼梦》打着“无材补天”【1】,“深自忏悔”的旗号,对封建末世腐朽的经济基础和全部上层建筑作了全面的、无可辩驳的否定,热烈而又隐晦地歌颂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奴隶们、市民子女。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3】,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4]。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5]。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早期红学研究中扬黛抑钗的多,以后有钗黛互补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推崇薛宝钗,林黛玉倒越来越不合时宜,但从作者曹雪芹创作人物的初衷来年,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也是他精神情感的归依和指向。她是一个被艺术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姿容绝丽、才华出众。作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也是对林黛玉性格的一种象征,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因此有“潇湘妃子”一称,这也是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神仙般的仰慕。因此,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烙上了作者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的唯美情绪。然而,她孤僻多疑,身世凄惨,以及体弱多病,再加上封建礼数的约束,因此决定了她的一生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人们对红楼梦的评论也进行了二百多年,而随着《红楼梦》的走向世界,林黛玉这一形象也越来越为各种不同肤色、文化的人所了解。她的美丽、纯情,她的眼泪和悲剧命运,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感动着善良的人们。因此,林黛玉一直是备受学人关注的红楼女性形象之一,但林黛玉形象的本质特点至今仍无一致意见。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分析。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 (一)绝美容颜 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般神韵。作者为了塑造林黛玉这一纯美形象,在她的外貌描写上确实是深思熟虑,苦心孤诣,匠心独运。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挟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寥寥几笔就把林黛玉之美推至一个高度。 作者还通过了王熙凤的赞扬和贾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王熙凤称赞林黛玉“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1],王熙凤本是一个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深细之人,她自己标致不说,就府中的众姐妹也是不同一般,所以,她说的“竟”、“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就显出林黛玉容貌的绝美。

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标题】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作者】黄英玲【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原因? 【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 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对于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研究,有的侧重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的着重其诗才的挖掘,有的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存方式进行比较,有的则对宝黛爱情做多方位的剖析。 而对黛玉性格的评论,恐怕是《红楼梦》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未有公正和满意的结论。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叛逆说”、“正统说”、“中间人物说”三种。“叛逆说”认为黛玉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种说法是自五十年代开始迄今这四十多年间林黛玉性格阐释的主旋律,高校中文系大都采用此说法,其影响面之大是可想而知了。“正统说”和“中间人物说”是近年来出现的说法。前者认为林黛玉是“真诚、自觉”地“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后者认为林黛玉是介于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典型人物。 本文并不偏向于其中任一观点,而是通过对“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的理解,从而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

悲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准确地理解林黛玉,把握人物的永恒价值,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 一、贾府中的两次“黛玉葬花” 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1]葬花。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此时的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并且宣称要把花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足以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二月二十二日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葬花”这种早觉的伤感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等到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已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众姊妹祭花神,“满园里绣带

浅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目录 1内容摘要 (2) 2引言 (3) 3社会环境 (4) 4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6) 5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7) 6结束语 (11) 7参考文献 (12)

浅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内容摘要 《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索,通过对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作品用贾林的爱情悲剧来为当时的社会唱最后的挽歌。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把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推向了高峰。爱情悲剧来反映社会悲剧,社会悲剧衬托爱情悲剧,女性悲剧凸显家庭悲剧。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王国维语) 【关键词】《红楼梦》爱情悲剧;社会根源及家庭环境;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根源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o aristocratic young Lin Jia and love as the central tragedy of clues, through Jia, Xue Xing, such as the failure by the family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reflected the deep mid-eighteenth century the social reality of a vast, centralized feudal grip a variety of sharp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a complex struggle against the feudal ruling class to expose the evil nature of the feudal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xx: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 “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小说史上任何一部名著所不可比拟的。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 关键词:美,高洁,才华横溢,叛逆,悲剧.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

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权进凤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 一、概述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 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林黛玉是孤独的,《葬花词》[1]是黛玉对生命孤独的真切感悟与集中表现,她没有父母亲眷,寄人篱下,忍受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摧残,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她的身心深陷孤独,她的孤独是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生命的孤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寄人篱下加之孤独多病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个性。她在贾府中始终是外戚,一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被这个大家庭接纳,稍有不顺便会引发她的寄人篱下之感。第三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拒绝开门,这原本是个误会,但却严重伤害了她,她想到:“虽说是在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自出生起就有先天“不足之症”[2]会吃饭时便吃药,给宝玉看病的王太医在顺便给她瞧病时道出黛玉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导致其心浮气躁,敏感多疑。 凄凉的境遇使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期都沉浸在浓厚的感伤气氛中,并影响了她的一生,跟她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 作者在第一回就交代了,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灌溉之恩,此生特来以泪相还,而眼泪则多伴随着痛苦与哀伤,这样,从一开始就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090502班宫智双 摘要:曹雪芹先生用大量心血和笔墨刻画的林黛玉形象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我们看来,她胜比西施,绝顶聪明,满腹才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寄人篱下,她有些自卑,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她纯真透明、天真宽厚,对人谦和。但有些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对待爱情,很是小气,但真诚、执着,渴望得到真爱,有着对封建礼教十分叛逆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最终,香消玉损,泪尽而逝,走完了她凄惨悲凉的一生。本文我们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华,性格和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再来审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才貌双全自卑多愁叛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出之作。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其评价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四大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一.形容娇美满腹才华的女诗人

《红楼梦》第三回合描写林黛玉外貌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林黛玉刚刚进入贾府,作者借宝玉之眼,凤姐之嘴写出了这样一个有娇美姿容的林妹妹形象。她是宝玉眼中的“神仙似的妹妹”。她胜如西施,有着西施“捧心而蹙”的清瘦外形之美。 林黛玉的美还体现在她的才华上。她才学横溢,绝顶聪明,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富有诗人气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而且她还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红楼梦》中写道: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书中讲到初建海棠社时,李纨限韵限时众人所作《咏白海棠》诗。众人得题后,纷纷苦思起来,独黛玉依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头们嘲笑。待得众人诗皆成时,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何等风流。如此才女,是为人间少有。继而在随后的“菊花诗”中,这个雅号为

浅谈林黛玉

浅谈《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我看来,是一部旷世奇书。也许乍一看,它仅是一部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的言情小说,然而深读之后你会发现,它是通过对君主专制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兴衰史的描写,来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性世态以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全书有着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阶级的挖掘,对爱情的深刻体会以及对人生的感叹,体现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红楼梦》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部不可逾越的鸿篇巨制。 而林黛玉,这一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书始终的第一女主角,是曹雪芹集中其全部文化智慧精心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她不仅是大观园女子中最清纯、最优秀的代表,也是全书的情感中心点和灵魂所在。要全面分析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对我来说难度太大。下面仅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谈谈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美的,而且这种美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美,那是一种人间少有的绝代芳容,更是一种超凡脱俗,仙气灵秀的飘逸之美,又是一种清高孤傲,遗世独立之美。曹雪芹是这样描写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初见时,凤姐惊叹其标致,宝玉也称其为“神仙似的妹妹”。从对黛玉的描写中,我们便可看出她的特点:天生丽质,娇美,柔弱,拥有绝世的姿容,心思更是

胜过比干的七巧玲珑心,还有西施般的清瘦之美与病态之美。再者,黛玉的前世本是一株绛珠仙草,为“还泪”而投到人间,本身就有着仙人的不凡与灵性,给人清新、飘逸的感觉。 不得不说的是林黛玉的才情。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像黛玉那样才华横溢的女子实属罕见,堪称奇女子。身于世袭列侯的官宦之家兼书香门第,黛玉自幼读书,这使得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她拥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的诗,在大观园中也是出类拔萃,堪称一绝的。黛玉诗思敏捷,记得书中有一回是说元妃让宝玉即兴作诗,而宝玉一时无从下手求助黛玉,只一小会儿功夫,黛玉就帮着作出了一首妙诗,诗作一挥而就,信手拈来且风流别致,让宝玉都自叹不如。每次诗社赛诗,黛玉总能标新立异,技压群芳,常常夺魁。而《葬花吟》,更是黛玉的代表作品。“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两句,着实佩服黛玉的才华,总能将普通的草木山石诗化成有血有肉的形象,融情于景,赋予其灵魂。 林黛玉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多愁善感,“见花掉泪,对月伤心”,孤芳自赏,顾影自怜。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黛玉从小体弱多病,是泡在药罐子里长大的,对于自己的久病不愈,黛玉是无能为力而又自怜伤感的,只能是郁郁寡欢。再者,黛玉幼年丧母,过早得承受了丧母之痛,后来父亲也相继去世,留下黛玉一人,身世漂零,寄人篱下,为人处事只能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要看人家的脸色行事,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太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何燕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人物之一,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争议,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身世之悲使她的人物形象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她的敏感多疑,善良纯真,缺少心计的性格又使得她在贾府无法长久的留存,加之自身体弱多病,家道中落,父母双亡给她的人生蒙上了许多阴影,再加上当的社会制度最终导致了他和贾宝玉爱情的失败,人生走向了悲剧的命运。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造成她悲剧性格和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剧命运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世和命运凄惨迷离,令众多的读者所感叹惋惜,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她悲剧性格的形成、以及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美化成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相当于神仙转世来到了凡间,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似乎也是机缘巧合,神仙都要经历许多磨难才能得道升天,《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列入仙班,《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是命运如此多作弄。她的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凄美”二字。“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气质、才气内涵”。这两者相加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总体性格可以概括为聪明伶俐,悟性极强,内向多疑、敏感善变而又孤高自诩,同时又带有自卑自怜的成分。比如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特点,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她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她把贾宝玉当做一颗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方面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林黛玉这种猜疑和消极的性格,结果一方面伤害了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了自己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怯懦。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林黛玉也是一个有新思想的女子,她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命运和与宝玉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坚持和宝玉自由恋爱,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在她的内心里还是有一股敢于反抗和冲破封建社会的内在精神。 形成林黛玉这种悲剧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林黛玉的身世遭际和多变命运有密切的关系。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出生于封建社会一个书香望族和钟鼎之家,她是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生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林黛玉本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 褒有贬,各执一词,本文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和高尚的精神品格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 物,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以期更深层的了解林黛玉这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性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 刻画的三位女主角,但作者曹雪芹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更加情有独钟,“潇湘妃子”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 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 作者虽倾情如此,最后却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就使得更多 读者对黛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众多读者为黛玉而狂,甚至为 她而死。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么,她 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而她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 出,又是因何而感动读者,成为古典文学长廊中青春永驻的人物 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对林黛玉进行全面研究,以 求得更为准确的结论。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 (一)绝美容颜 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股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赞扬和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 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 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 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

汉语言文学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学士学位论文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作者: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准考证号: 成绩: 完成时间年月日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摘要: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的悲剧。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使得薛宝钗更符合封建家长的心意、封建礼教的束缚、家庭背景的对比,使薛宝钗更胜一筹等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爱情、悲剧、婚姻、贾宝玉、林黛玉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 一、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相互融合的悲剧事件,这场悲剧中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在宝黛钗之间展开的。这是一种不由个人选择的社会关系,把他们三人联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性格之间、爱情与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酿成了一场可气、可悯、又可叹的人间悲剧。 二、黛玉、宝玉的性格 (一)、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出生在书香之族、钟鼎之家。只是至其父林如海时家道中落,支庶不盛。她无兄弟姊妹,又长得聪明清秀,故父母爱之如珍宝。孰料年幼时,母亲去世。外婆贾母念其无人依傍教育,便派了船去接。黛玉本不忍离开,无奈贾母致意务去;再加上父亲时为扬州盐政官,为解除顾盼之忧也劝其前往。于是,便来到京都贾府,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涯。后来,父亲又不幸辞世,她就成了一个孤儿。在神话世界里,林黛玉与贾宝玉有“木石”奇缘,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两人初见时就都有似曾相识、久别重逢的惊异感与亲切感。贾母呢,对黛玉更是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跟宝玉一样,因而使二人的亲密友爱也不同于别的姊妹。在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中彼此产生了真挚的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