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望舌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望舌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望舌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望舌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望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诊察外部现象→测知内在脏腑

见微知著:通过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

以常衡变:认识正常的基础→发现太过、不及等异常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查

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见微知著”主要是指

A.从轻微的表现预测严重的病变

B.从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

C.从隐蔽的症状测知明显的症状

D.从易忽略的体征中求得病情

E.运用特殊诊法诊断出病证

『正确答案』B

望舌

舌诊原理

舌可反映心、神的病变:

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别系舌本。

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是受心神的支配。

舌可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

舌象是全身营养和代谢功能的反映,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

舌可反映其他脏腑的病变。

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规律:

舌质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舌苔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舌尖反映心肺

舌中反映脾胃

舌根反映肾

舌两侧反映肝胆

舌可反映气血津液的盛衰

舌诊方法

望舌的体位和伸舌的姿势

患者采用坐位或仰卧位,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望舌的方法

顺序:舌尖——舌中——舌边——舌根

先看舌质,后看舌苔。

刮舌与揩舌

刮舌——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用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刮三五次。

揩舌——用消毒纱布卷在食指上,蘸少许清洁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意义: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诊舌注意事项

光线:以白天充足的自然光线为佳

饮食或药品的影响:

过食肥甘之品及服大量镇静剂——舌苔厚腻

长期服用抗生素——舌苔黑腻或霉腐苔

某些饮食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

如:牛奶、豆浆、钡剂、椰汁等可使舌苔变白、变厚。

如有疑问,可询问饮食、服药等情况进行鉴别。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牙齿残缺——同侧舌苔偏厚

镶牙——舌边留有齿痕

睡觉张口呼吸——舌苔增厚、干燥

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特点——色:淡红鲜明

质:滋润

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

苔:均匀薄白而润

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意义: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望舌质

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特征

荣舌(有神) 枯舌(无神)

色红活明润晦暗枯涩

体活动自如活动不灵活

意义

荣舌——阴阳气血精神皆足,生机旺,预后好

枯舌——阴阳气血精神皆衰,生机微,预后差。

舌色(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淡白舌

特征: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甚至全无血色(枯白舌)

意义:气血两虚、阳虚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水湿内停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气血两亏

枯白舌——脱血夺气

淡红舌

特征: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意义:气血调和

正常人

病轻者

红舌

特征:舌色较淡红色为深,甚至呈鲜红色,可见于整个舌体,也可见于舌尖

意义:实热、阴虚

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略红——外感风热表证初期

舌色鲜红,舌体不小,或兼黄苔——实热证

舌尖红——心火上炎

舌两边红——肝经有热

舌体小,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虚热证

绛舌

特征:较红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意义: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或伴有红点、芒刺——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青紫舌

特征:舌呈现青紫色,或局部出现青紫斑点

舌淡青紫——淡紫舌

舌红青紫——紫红色

舌绛青紫——绛紫舌

舌体局部出现青紫斑点——斑点舌

意义:血行不畅

全舌青紫——全身性血行瘀滞

舌有紫色斑点——瘀血阻滞在局部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药物、食物中毒

舌淡紫而湿润——阴寒内盛,或阳气虚衰所致寒凝血瘀

舌紫红或绛紫而干枯少津——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老嫩

老舌

特征: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

意义:实证。

嫩舌

特征: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

意义:虚证。

胖瘦

胖大舌

特征:舌体较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者,称为胖大舌

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不能缩回者,称为肿胀舌

意义: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舌淡胖大——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舌红胖大——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舌红绛肿胀——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舌青紫肿胀——可见于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

瘦薄舌

特征:较正常舌瘦小而薄

意义:主气血阴液不足

舌体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点刺舌

特征:点——指鼓起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

大者为星,称红星舌

小者为点,称红点舌

刺——是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

意义: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点刺越多,邪热越盛)

舌红而起芒刺——气分热盛

舌红而点刺色鲜红——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

舌红而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根据点刺出现的部位,可区分热在何脏

舌尖——心火亢盛

舌边——肝胆火盛

舌中——胃肠热盛

裂纹舌

特征:舌面出现明显的裂沟

意义:阴血亏损

舌红绛而有裂纹——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舌淡白而有裂纹——血虚不润

舌淡白而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脾虚湿侵

健康人出现裂纹,裂沟,裂纹中一般有舌苔覆盖,无不适感觉——先天性舌裂。(应与病理性裂纹舌鉴别)

齿痕舌

特征:舌体边缘见牙齿压迫的痕迹

意义:脾虚、水湿内停

(多因舌体胖大受齿缘压迫所致)

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舌红肿胀而有齿痕——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先天性齿痕,如果在病中提示病情较轻,也可见于小儿或者气血不足者

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强硬舌

特征: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活

意义: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

舌红绛少津而强硬——邪热炽盛

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风痰阻络

舌强语言謇涩,伴有肢体麻木、眩晕——中风先兆

痿软舌

特征: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

意义:伤阴;气血俱虚

舌淡白而痿软——气血俱虚

新病舌干红而痿软——热灼津伤

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颤动舌

特征: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意义:肝风内动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而颤动——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而颤动——阴虚动风

酒毒内蕴也可见舌体颤动

歪斜舌

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意义:多见于喑痱、中风或中风先兆

吐弄舌

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

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摇动不停者,为“弄舌”意义:心、脾二经有热

吐舌——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见于热甚动风先兆

吐弄舌——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短缩舌

特征: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

意义:危重证候

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

舌短缩,色淡白而胖嫩——气血俱虚

舌短缩,体胖而苔滑腻——痰浊内蕴

舌短缩,色红绛而干——热盛伤津

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特征:舌下络脉是指舌下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

意义: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或紫色珠子大小不等的结节改变,均为血瘀的征象。

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望舌苔

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薄、厚苔

临床意义——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舌苔由薄转厚——为病进

舌苔由厚转薄——病退的征象

润、燥苔

临床意义——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

润苔——体内津液未伤,多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滑苔——水湿之邪内聚,主寒证、主湿证、主痰饮

燥苔——体内津液已伤(高热、大汗、吐泻、久不饮水或过服温燥药物)

糙苔——热盛伤津之重症

腻苔

临床意义——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舌苔薄腻——食积、脾虚湿困

舌苔白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

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脾胃湿热

舌苔黄腻而厚——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

腐苔

临床意义——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腐苔——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

脓腐苔——内痈、邪毒内结

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病邪消散

病中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胃气衰败

剥落苔

光剥苔——舌苔全部退去,舌面光洁如镜

花剥苔——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

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界限清楚,形似地图类剥苔——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

前剥苔——舌前半部分苔剥脱

中剥苔——舌中部分苔剥脱

根剥苔——舌根部分苔剥脱

鸡心苔——舌苔周围剥脱,仅留中心一小块

临床意义——了解胃气胃阴之存亡及气血的盛衰,从而判断疾病预后

舌红苔剥——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而舌色红绛——胃阴枯竭

舌色白如镜——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舌苔部分脱落,未剥处仍有腻苔——正气亏虚,痰浊未化

动态观察舌苔之剥脱:

舌苔从全到剥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衰败的表现

舌苔剥脱后,复生薄白之苔为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

真、假苔

临床意义——辨别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真苔——病之初期、中期

假苔——新病出现假苔,病情较轻;

久病出现假苔,病情危重。

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白苔

临床意义——表证、寒证、湿证,特殊情况下,也可见于热证。

薄白苔——正常舌象,或见于表证初期,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

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

苔白厚腻——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苔白厚而干——痰浊湿热内蕴。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称“积粉苔")——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时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糙裂苔”)——内热暴起,津液暴伤。

黄苔

临床意义——主里证、热证

薄黄苔——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苔淡黄而滑润多津(黄滑苔)——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为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苔黄而干燥,甚至干裂——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苔黄而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灰黑苔

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苔灰黑而湿润——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苔灰黑而干燥——热极津伤。

苔黄黑(霉酱苔)——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或湿热夹痰。舌象综合分析

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观察舌体可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津液的盛衰;

察舌苔重在辨病邪的寒热、邪正消长及胃气的存亡。

舌诊的临床意义

判断邪正盛衰

区别病邪性质

辨别病位浅深

推断病势进退

估计病情预后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中医执业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 望舌(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望舌 一、A1 1、舌痿软而淡白无华可见于 A、气血虚衰 B、风痰阻络 C、肝肾阴亏 D、热极伤阴 E、阴虚火旺 2、舌短缩色青紫而湿润者多属 A、痰湿内阻 B、寒凝筋脉 C、热盛津伤 D、脾虚不运 E、气血俱虚 3、镜面舌的形成机理是 A、热甚伤津 B、水湿上泛 C、胃气大伤 D、胃肠热甚 E、热入营血

4、舌苔苔质粗大疏松而厚,揩之易去为 A、滑苔 B、糙苔 C、腻苔 D、腐苔 E、无根苔 5、舌苔脱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者称 A、花剥苔 B、地图舌 C、镜面舌 D、光滑舌 E、类剥苔 6、属于连舌本,散舌下的是 A、手少阴心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 7、舌与脏腑经络关系中,足厥阴肝经 A、挟舌本 B、系舌本

C、络舌本 D、连舌本 E、散舌下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引起舌象生理变异的是 A、年龄因素 B、气候因素 C、环境因素 D、地域因素 E、禀赋体质因素 9、舌质胖大淡嫩并有齿痕多见于 A、血虚 B、气虚 C、肾虚 D、寒湿壅盛 E、湿热痰浊 10、温病热入营血的舌色是 A、红舌 B、紫舌 C、绛舌 D、青舌 E、淡红舌

11、舌绛少苔或无苔多见于 A、阴虚火旺 B、热入营血 C、气分实热 D、阳明热盛 E、瘀血阻滞 12、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多为 A、寒凝血瘀 B、酒毒内蕴 C、瘀血内阻 D、脾胃湿热 E、肺气壅滞 13、舌中部点刺者多为 A、肝胆火盛 B、心火亢盛 C、肺热壅盛 D、胃肠热盛 E、大肠湿热 14、舌红胖大多见于 A、脾肾阳虚 B、心脾热盛

C、水湿内停 D、脾胃湿热 E、阴虚火旺 15、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深浅,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有无 B、舌苔的厚薄 C、舌苔的颜色 D、舌苔的真假 E、舌苔的润燥 16、望舌诊的临床意义是 A、判断邪正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推断病势进退 D、区别病邪性质 E、以上均是 17、外感秽浊与热毒之邪相合的舌象是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苔 E、腐苔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诊断学 10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诊断学-(10)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A1型题{{/B}}(总题数:38,分数:57.00) 1.濡脉与弱脉不同之处的主要表现是 ?A.脉形粗细 ?B.脉位浮沉 ?C.脉力强弱 ?D.脉之频率快慢 ?E.脉之紧张程度 (分数:1.50) A. B. √ C. D. E. 解析: 2.弦滑数脉不常见于下列哪项病证 ?A.肝火夹痰 ?B.肝胆湿热 ?C.肝阳上亢 ?D.痰火内蕴 ?E.肝郁气滞 (分数:1.50) A. B. C. D. E. √ 解析: 3.关于真脏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表示病邪深重 ?B.元气衰竭 ?C.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外浮 ?D.胃气衰败 ?E.脉律仍有序 (分数:1.50) A.

C. D. E. √ 解析: 4.小儿指纹偏红提示 ?A.外感表证 ?B.里实热证 ?C.疼痛惊风 ?D.血络郁闭 ?E.脾虚疳积 (分数:1.50) A. √ B. C. D. E. 解析: 5.虚里搏动迟弱者,可见于 ?A.气胸 ?B.悬饮 ?C.鼓胀 ?D.心阳不足 ?E.心肺气绝 (分数:1.50) A. B. C. D. √ E. 解析: 6.按肌肤尚温,汗出如油,脉躁疾无力者是 ?A.实热证 ?B.亡阳证 ?C.亡阴证 ?D.阴虚证 ?E.气虚证 (分数:1.50) A. B.

D. E. 解析: 7.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稍久即感灼手者,多属 ?A.真热假寒证 ?B.表热证 ?C.里热证 ?D.湿热蕴结证 ?E.阴虚内热证 (分数:1.50) A. B. C. D. √ E. 解析: 8.下列不属八纲辨证内容的有 ?A.表证,里证 ?B.标证,本证 ?C.虚证,实证 ?D.阳证,阴证 ?E.热证,寒证 (分数:1.50) A. B. √ C. D. E. 解析: 9.下列不属表证症状的是 ?A.恶寒发热 ?B.鼻塞喷嚏 ?C.脉浮苔薄 ?D.咳嗽吐痰 ?E.头身疼痛 (分数:1.50) A. B. C.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提分试题及答案:望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提分试题及答案:望诊 一、A1 1、下列哪项是形盛气虚的表现 A、体胖能食,肌肉坚实 B、体胖食少,神疲乏力 C、形瘦能食,舌红苔黄 D、形瘦颧红,皮肤干焦 E、卧床不起,骨瘦如柴 2、病人卧时向外,躁动不安属 A、阳证 B、阴证 C、寒证 D、虚证 E、虚寒证 3、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 A、哮病 B、肺胀 C、气胸 D、痰饮停肺 E、夺气失血 4、头发成斑片状脱落的多见于

B、气血两虚 C、久病体弱 D、血虚受风 E、血热 5、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于 A、先天不足 B、疳积 C、血热 D、肾精亏损 E、血虚 6、目的脏腑分属中,白睛属肺,称为 A、血轮 B、风轮 C、肉轮 D、气轮 E、水轮 7、全目赤肿多见于 A、脾胃湿热 B、肝经风热 C、心脾积热 D、肺热壅盛

8、小儿脐风,上下口唇紧聚称为 A、口噤 B、口撮 C、口喎 D、口振 E、口动 9、口腔肌膜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疼痛者为 A、口疮 B、口糜 C、鹅口疮 D、口撮 E、以上都不是 10、瞳孔缩小可见于 A、青风内障 B、颅脑外伤 C、颅内肿瘤 D、川乌中毒 E、杏仁中毒 11、唇色深红多见于 A、胃气充足 B、热盛

C、煤气中毒 D、血瘀 E、寒凝血脉 12、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多为 A、燥热津伤 B、阴虚火旺 C、心脾积热 D、胃火亢盛 E、以上都不是 13、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 A、吗啡中毒 B、有机磷中毒 C、毒蕈中毒 D、脏腑精气耗竭 E、氯丙嗪中毒 14、咽部溃烂成片或凹陷者多为 A、肺胃热轻 B、肺胃热盛 C、火毒壅盛 D、阴虚火旺 E、以上都不是 15、小儿口角流涎多属于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诊断学-(10)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诊断学-(10) 一、A1型题 1. 濡脉与弱脉不同之处的主要表现是 A.脉形粗细 B.脉位浮沉 C.脉力强弱 D.脉之频率快慢 E.脉之紧张程度 答案:B 2. 弦滑数脉不常见于下列哪项病证 A.肝火夹痰 B.肝胆湿热 C.肝阳上亢 D.痰火内蕴 E.肝郁气滞 答案:E 3. 关于真脏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表示病邪深重 B.元气衰竭 C.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外浮 D.胃气衰败 E.脉律仍有序 答案:E

4. 小儿指纹偏红提示 A.外感表证 B.里实热证 C.疼痛惊风 D.血络郁闭 E.脾虚疳积 答案:A 5. 虚里搏动迟弱者,可见于 A.气胸 B.悬饮 C.鼓胀 D.心阳不足 E.心肺气绝 答案:D 6. 按肌肤尚温,汗出如油,脉躁疾无力者是 A.实热证 B.亡阳证 C.亡阴证 D.阴虚证 E.气虚证 答案:C 7. 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稍久即感灼手者,多属

A.真热假寒证 B.表热证 C.里热证 D.湿热蕴结证 E.阴虚内热证 答案:D 8. 下列不属八纲辨证内容的有 A.表证,里证 B.标证,本证 C.虚证,实证 D.阳证,阴证 E.热证,寒证 答案:B 9. 下列不属表证症状的是 A.恶寒发热 B.鼻塞喷嚏 C.脉浮苔薄 D.咳嗽吐痰 E.头身疼痛 答案:D 10. 对于里证的表现,下列哪项认识最准确 A.恶寒、发热 B.壮热、口渴

C.腹痛、腹泻 D.心悸、气喘 E.无代表症状 答案:E 11. 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 A.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 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 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 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 E.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答案:D 12. “寒热”是 A.辨病因的纲领 B.辨虚实的纲领 C.辨病位的纲领 D.辨病性的纲领 E.辨标本的纲领 答案:D 13.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述哪项 A.经常畏冷 B.不渴不饮 C.恶心呕吐 D.舌淡苔白

中医诊断学.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6.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7.症: 28.主诉: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9.现病史: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30.潮热: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定时者。 31.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32.自汗:经常清醒状态下汗出较多,活动尤甚者。 33.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阴虚或气阴两虚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中医诊断学历年考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试题中医诊断学历年考题中诊2000 A1 25.患者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其证型是:(D) A.实热内炽 B.阴虚火旺 C.肝胆湿热 D.真寒假热 E.真热假寒 26.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是:(C) A.舌色青紫 B.舌色晦暗 C.舌紫肿胀 D.舌脉粗长 E.舌多瘀斑 27、气血两虚证的舌象是:(A) A.舌体淡瘦 B.舌淡齿痕 C.舌尖芒刺 D.舌暗瘀点 E.舌红裂纹 14、阳虚湿盛的舌象是:(B) A.舌红苔白滑 B.舌淡嫩苔白滑 C.舌边红苔黑润 D.舌红瘦苔黑 E.舌绛苔粘腻 29.咳声如犬吠样,可见于:(B) A.百日咳 B.白喉 C.感冒 D.肺痨 E.肺痿 30.唐代以前所称的哕,是指:(A) A.呃逆 B.嗳气 C.恶心 D.干呕 E.噫气 31.外感热病中,正邪相争,提示病变发展转折点的是:(A) A.战汗 B.自汗 C.盗汗 D.冷汗 E.热汗 32.痰湿内阻所致头晕的特征,是伴有:(E) A.胀痛 B.刺痛 C.眼花 D.耳鸣 E.昏沉 33.下列哪项不会出现口渴多饮:(E) A.热盛伤津 B.汗出过多 C.剧烈呕吐 D.泻下过度 E.湿热内阻 34.肝胃蕴热的口味是:(A) A.口中泛酸 B.口中酸馊 C.口甜粘腻 D.口中味苦 E.口中味咸 3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脉象有胃气的特点:(C) A.不浮不沉 B.不快不慢 C.柔和有力 D.从容和缓 E.节律一致 35.邪盛病进时,常见的脉象是:(B) A.实 B.大 C.紧 D.滑 E.长 )E(、下列哪种脉象主虚证:3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滑 B.结 C.促 D.动 E.疾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3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气血不足证的常见脉象:(E) A.虚 B.细 C.弱 D.微 E.结 39.下列哪项不属子八纲辨证的内容:(B) A.病性寒热 B.病变吉凶 C.邪正盛衰 D.病变类别 E.病变部位 40.辨别寒热真假时要注意,真象常出现于:(D) A.面色 B.体表 C.四肢 D.舌、脉 E.以上均非 41.阳虚证最主要的表现是:(E) A.舌质淡白苔薄白 B.口不渴或少饮 C.面色白而无华 D.脉沉细无力 E.经常畏寒肢凉 42.下列肝胆病中,哪项不见眩晕症状:(E)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备考习题及答案:望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备考习题及答案:望唇 A.咽部溃烂,分散浅表 B.咽部溃烂成片或凹陷 C.咽部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 D.咽部溃烂,其上覆白腐松厚 E.咽部溃烂,其上覆白腐坚韧 上述各项,属虚证的是 上述各项,属疫喉的是 『正确答案』C、E 『答案解析』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多属虚证。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此属重证,多是白喉,又称“疫喉”。 咽喉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者,称为 A.乳蛾 B.喉痈 C.鹅口疮 D.咽喉成脓 E.伪膜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伪膜是咽部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者。

成脓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者,多已成脓;压之坚硬则尚未成脓。 望头面五官 头发瘙痒,多脂多屑,头发脱落,其临床意义是 A.肾经亏损 B.血虚受风 C.肝经风热 D.血热化燥 E.脾胃湿热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头发已脱,头皮瘙痒、多屑多脂者,多为血热化燥所致。 小儿睡时露睛,多由于 A.脾虚气血不足 B.肾虚阴精亏耗 C.肺失宣降 D.肝经风热 E.肝风内动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睡眠露睛多属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 目部的肾脏相关部位是 A.眼胞

B.白睛 C.黑睛 D.瞳仁 E.内外眦的血络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五轮学说认为,白睛所属的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脾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望皮肤 小腿部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称为 A.抱头火丹 B.麻疹 C.流火 D.瘾疹 E.赤游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按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按诊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诊察外部现象→测知内在脏腑 见微知著:通过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 以常衡变:认识正常的基础→发现太过、不及等异常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查 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见微知著”主要是指 A.从轻微的表现预测严重的病变 B.从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 C.从隐蔽的症状测知明显的症状 D.从易忽略的体征中求得病情 E.运用特殊诊法诊断出病证 『正确答案』B 按诊 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 触法——轻轻接触——了解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 摸法——稍用力寻抚局部——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以辨别病位及病性的虚实

按法——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以辨脏腑虚实和邪气的痼结情况 叩法——叩击病人身体某部——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按肌肤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诊寒热 寒冷——阳气衰少。 灼热——实热证 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亡阳 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亡阴 身灼热而肢厥——真热假寒证 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表邪已解 无汗而灼热——热甚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身热不扬 局部病变通过按肌肤之寒热可辨证之阴阳: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者,多为阴证;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者,多为阳证

诊润燥滑涩 干燥——未出汗 干瘪者——津液不足 湿润者——已出汗 肌肤枯涩者——气血不足 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气血未伤久病肌肤枯涩者——气血两伤 肌肤甲错者——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诊疼痛 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虚证 硬痛拒按者——实证 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 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151.里实热证多是 A.舌红,苔黄厚 B.舌淡,苔白润 C.舌红,苔黄腻 D.舌淡红,苔薄 E.舌红绛 答案:A 152.阴虚复感风寒可见 A.红瘦舌,黑苔 B.绛舌,薄白苔 C.绛舌,黄白苔 D.淡舌,黄裂苔 E.红舌,白滑苔 答案:B 153.阴虚里热炽盛可见 A.红瘦舌,黑苔 B.绛舌,薄白苔 C.绛舌,黄白苔 D.淡舌,黄裂苔 E.红舌,白滑苔 答案:A 154.病人热入营分,气分有湿,其舌象是 A.舌红绛,苔黄燥 B.舌红绛,苔黄腻 C.舌红绛,苔自滑 D.舌红绛,少苔 E.舌红绛,苔黄白 答案:C 155.舌气淡白光莹,属于 A.气血两亏 B.阳虚证 C.寒凝 D.血瘀E.阴虚 答案:A 156.青舌黄苔的主病是 A.湿毒内盛 B.寒湿化热 C.寒湿内盛 D.寒凝血脉 E.宿食内停 答案:C

157.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多由 A.气郁化痰,痰火扰心 B.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C.心气不足,神失所养D.痰气郁结,阻蔽神明 E.瘀热互结,上扰神明 答案:C 158.短缩舌与痿软舌的共同病机是 A.寒凝筋脉 B.痰浊内阻 C.风痰阻络 D.热入心包 E.气血俱虚 答案:E 159.郑声的病机是 A.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B.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C.瘀血阻遏心窍 D.热扰心神,神明失主 E.痰湿阻闭心窍答案:B 160.语声重浊多为 A.外感风燥 B.外感风寒 C.外感风热 D.寒邪客肺 E.热邪壅肺 答案:B 161.引起哮病发作最常见的诱因是 A.宿痰内伏 B.感受外邪 C.劳倦过度 D.过食辛辣 E.情志失调 答案:B 162.水逆证的呕吐特点是 A.饮后即吐 B.吐利并作 C.朝食暮吐D.吐物酸腐 E.呕吐如喷 答案:A 163.嗳气、呃逆、呕吐的病机是 A.肺气上逆 B.肝气上逆 C.胃气上逆 D.肝郁气滞 E.脾失健运 答案:C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

第六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 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辨别病位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六淫 疫毒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 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与解析(中医诊断学)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与解析(中医诊断学) A1型题 1.湿热熏蒸的面色是 A.黄而鲜明 B.黄如烟薰 C.苍黄 D.淡黄消瘦 E.淡黄浮肿 答案:A 大纲内容: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二望面色要点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 考察点:望面色 难易程度:★ 2.下列除哪项外,均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A.目暗睛迷 D.舌苔骤剥 C.脉微欲绝 D.抽搐吐沫 E.昏迷烦躁 答案:D 大纲内容: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三望形态要点望姿态异常(颤动、抽搐、撮空、痿、痹)的临床意义 考察点:望姿态异常 难易程度:★ 3.下列各项,属实热证的是 A.头颅过大 B.头颅过小 C.囟填 D.囟陷 E.解颅 答案:C 大纲内容:第二单元望诊细目四望头颈五官九窍要点望头形、囟门、面肿、口眼歪斜的临床意义 考察点:望囟门 难易程度:★ 4.齿燥如枯骨者,属中诊3 A.热盛伤津 B.阳明热盛 C.肾阴枯涸 D.胃阴不足 E.肾气虚乏

答案:C 大纲内容:第二单元望诊细目四望头颈五官九窍要点望齿、龈的(主要内容)临床意义 考察点:望齿 难易程度:★ 5.风痰的特征是 A.色黄粘稠 B.白而清稀 C.清稀多泡沫 D.白滑而量多 E.少而粘稠 答案:C 大纲内容: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要点观察涕、痰的临床意义考察点:望痰 难易程度:★ 6.舌红绛而光者,属 A.阴虚 B.气虚 C.血虚 D.气阴两虚 E.水涸火炎 答案:A 大纲内容:第三单元望舌细目二正常舌要点舌象胃、神、根的含义 考察点:望舌质 难易程度:★ 7.患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脉浮紧。其舌苔应是 A.白厚 B.薄白 C.黄腻 D.花剥 E.白腻 答案:B 大纲内容:第三单元望舌细目四望舌苔要点苔色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白、黄、灰、黑) 考察点:望舌苔 难易程度:★ 8.独语、错语的共同病因是 A.风痰阻络 D.热扰心神 C.心气大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 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