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1)这样的正面意义是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例如在今天的社会中,当国家有难就会有八方支援的情形。
在天灾地震面前,这样的伦理范式就会在人们的心中大势扩张使人们团结到一起,共同面对困难。
这种文化伦理范式已经深入人们的心里。
(2)而负面意义是形成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
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这样的负面影响使人们缺乏创新精神,“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
2.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
(1)其积极影响是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深有体现的从古至今都深有体现,如中国的抗日战争、现在的反新疆恐怖分子等都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人们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
(2)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
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过分迷信,个人自信心都缺乏,文人影射传统等等。
形成了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现象和个人的奴性意识,因此“官本位”思想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这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
而且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这是这种负面影响的表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摧残抑制。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中国礼仪的发展和影响礼仪有着悠久历史 ,想知道古人是怎么施礼吗 ?和现代人施礼有什么区别 ?想知道礼仪带来的改变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中国礼仪的起源娱发展历程1、礼仪的萌芽——原始社会起源于原始人类的两大信仰 :天地信仰 ,祖先信仰。
礼仪是原始人类为求风调雨顺、祖先显灵的祭神拜祖仪式。
2、礼仪的正式形成——奴隶社会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礼制——完备的标志 : “三礼”周(代出现的《周礼》《、仪礼》、《礼记》)3、礼仪的发展变革——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二、礼仪的分类按应用范围一般分为 :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类。
政务礼仪 :是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国家权力和管理职能所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
商务礼仪 :实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准则。
服务礼仪 :是指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主要适用于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商界人士、职场人士、企业白领等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士。
社交礼仪 :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
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
涉外礼仪 :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 ,逐步形成了外事礼仪规范 ,也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 ,是约定成俗的做法。
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
三、古人的礼仪我国是礼仪之邦 ,历来注重礼仪 ,甚至繁文缛节。
了解古人礼仪,对我们了解汉文化大有裨、益。
【揖】即为拱手行礼 ,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作揖”。
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 ;三专用于同姓宾客 ,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属于比较轻的一种敬礼。
行礼时取站姿 ,身略俯折 ,两手合抱 ,当胸而稍向下移。
第4节宋明理学考纲要求宋明理学。
课标提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体系】1.背景①汉末: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治。
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韩愈和李翱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道视为“夷狄之教”,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2.含义宋代形成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新"在何处?)。
3.代表人物(1)程颢、程颐兄弟(北宋)思想主张:①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发挥“仁”的学说.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思想主张: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②修养论。
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
③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④为“四书"做注解。
《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一、名词解释4个1、周公的思想(德治包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天命不常)(1)敬德保民:这是由周公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有:敬德是要求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明察实情,用贤去奸,慎于用刑。
要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善于维护奴隶制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
保民就是使奴隶和平民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永远保持奴隶制贵族的统治。
这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民情,以民为鉴。
(2)明德慎罚(中罚):这是由周公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有:“明德慎罚”包含了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两层含义。
明德有两解:一是说赏罚都要公开公正,二是慎终追远让老百姓知道好歹;慎罚就是要谨慎的处罚下属,后世引申为慎赏明罚,就是说得到好处和失去利益都要确实,不能出冤假错案,否则会打击国民的积极性。
“明德”是核心关键,“慎罚”是辅助手段。
以德化人,教而后刑。
(3)天命不常(遵崇天命\天命):这是由周公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有:周公用天命不常的观点申明,小邦灭掉大邦殷,不是人为的事情,而是天命使然。
但周公指出,天之无常,并不是天不可靠,而是人类自己行为所造成的。
以此告诫统治者要谨慎治国,否则天命就会转移。
2、董仲舒的思想(1)大一统:这是由董仲舒提出的,其“大一统”思想就是以老庄的“天道观”、阴阳家的“五行说”来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
这一思想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为基础,以维护和巩固专制集权为主要内容。
它为汉武帝提供了施政依据,也使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由董仲舒提出的,其主张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务使并进。
”于是在汉代兴起一股尊儒热潮,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②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③儒学独尊局面形成,禁锢人们思想,扼杀创造力(3)君权神授:这是由董仲舒提出的,他把君主加以神化,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由天神授予的,君主的地位是由天神决定的,所以君主应叫做天子。
浅谈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影响与意义一法律儒家化的起源1)汉代是法律儒家化的起源法律儒家化一说从陈寅恪开始,见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但真正指出法律儒家化的起源于汉代的是瞿同祖,但他认为汉代已有端倪。
美国学者布迪与莫里斯在其合著的《中华帝国的法律》一书中也附和法律儒家化的观点,他们指出,虽然法家思想中可能有一些内容为中国法律所保留,但在整个帝国时代,真正体现法律特点的是法律的儒家化。
关于法律儒家化的原因,瞿同祖认为,在秦汉时代,中国法律是法家化的。
在汉朝,法律本身是法家化的,因为法律不能被随意变化,从而采用了以经义决狱的方法。
梁治平却认为,董仲舒的引经断狱往往不是因为当时缺少可资援用的法律规范,而是另有缘故。
这缘故或者是法律秩序道德的不利,或者是人们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未能把握儒家的纯正精神,却很难归结为当时的法律是非儒学的乃至反儒学的。
董仲舒援引经义都只是辨明事实,而不曾以经义否定成法。
另外,汉代的大儒都写法律章句。
儒家一直是法律的反对者,他们为什么对写法律章句感兴趣呢?究其因,这是他们以此对法律的适用施加影响,用儒家的思想观点左右法律的实施的积极方式。
梁治平等学者认为,古代的律学,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其要旨在于发掘律文的道德意蕴,其结果,一方面是保证且深化了法律的道德化,另一方面是强化了古代法律的反系统倾向,通过儒法合流形成了一个法制多元主义架构。
2)封建法制史中的儒家思想的起源。
儒家思想产生于先秦的春秋战国之际,其缔造者是历朝历代中国文人膜拜的孔子,当时社会处于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剧烈动荡时期。
在思想领域,西周以来的天赋神权观念已经动摇,反映并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也已崩溃。
孔子对这些变化嗤之以鼻,希望恢复周代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及其于这种制度而产生的社会秩序。
为了这一目的,孔孟推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儒家思想核心,其中“仁”指的是仁爱之心,施于政治便成为仁政,“义”指的是公直、正义;“礼”则指的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和家庭理规范,“智”则指的是智慧及其运用,而“信”则指信用、信誉。
第33讲宋明理学一、兴起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于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
“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
二、理学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到宋代,新兴的儒学逐渐建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三、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人物基本主张程朱理学“二程”(北宋)朱熹(南宋)天地万物的始源:“理”;求理方法:“格物致知”;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核心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方法:“发明本心”王守仁(明中期) 思想核心:致良知;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材料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守仁强调内心反省。
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1)政治上: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董仲舒的主张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二、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第41讲宋明理学,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 理一理一、形成背景—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形成过程1.程朱理学(1)思想主张①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人性;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1)形成背景 ①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1.积极影响①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 想一想 1.“三教合一”是不是三教合并呢?提示:“三教合一”不是简单的三教合并,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
2.理学与儒学是什么关系?提示: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3.程朱理学有什么特点?提示:(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8)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仁义礼智四母德。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十教”。
(3)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五伦十教:是孟子对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
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影响: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
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心存仁义;智勇诚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坚守节操。
儒家倡导君子人格的主要目的:儒家把君子塑造为众人切实可行的效法榜样,激励世人积极进取,朝着理想人格努力奋斗。
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其创设是一“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主要的任务是讲学、著述和育才。
它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术自由发展的体现、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缩影,也是古代教育容纳百家、思想自由的体现。
2、六艺六艺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孔子为栽培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从政君子而选择的教学内容。
它是孔子对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的批判继承,虽沿袭“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它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为道德教育服务,对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价值。
3、有教无类“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
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数贵族弟子,而大多数出生贫贱。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一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人伦“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所谓“人伦”,是指人与人这间的相互关系。
在封建社会,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两伦。
要求子对父孝,弟对兄悌。
家庭中的“孝”和“悌”应用到社会上,便是臣对君要忠,民对官要顺。
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5、虚壹而静荀子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首先,心能接受与储藏来自外界的知识,这是藏;但又不能让已获得的只是成为成见,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这就是虚。
其次,心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这是两或多;但心一旦专注于此物,就不能被为心所感的他物干扰思索,这就是壹。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
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一般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基本核心的是“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亦即根据上下、尊卑之序,严格加以界定的三种伦理关系;所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亦即五种恒常不变的道德准则。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般人所信奉的所谓“名教”、“礼教”、“世教”以及“王教”,其实指的都是“三纲五常”。
学术界普遍认为,三纲五常是儒家政治伦理的根本原则;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一、孔孟儒学主张的是“正名”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思想、制度都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按孔子的说法,当时是“礼坏乐崩”、“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的僭越无度的状况。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必然是关注国计民生的,要求社会稳定、人民富庶;所以,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便格外关注建构一种实用的政治伦理原则,以恢复或重建社会稳定的正常秩序。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有人认为是“仁”,有人认为是“礼”;其实,这不应该是有多大分歧的。
孔子自己就说过:“克己复礼为仁。
”[1]“仁”是孔子实现其理想的动机或目的,而“礼”则是其手段,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孔子提倡以礼治国,就是要求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严格遵守“礼”的规定,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级名分来取得财产,分配财产;每个人都应该安分守己,安贫乐道,不要犯上作乱等等,做到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倘若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天下自然就“归于仁”了。
礼治的起点是“正名”[2],即把维护君臣父子的名分当作治国的根本。
这一主张落实在政治之上,其基本要求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意思是说做君王的要像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各自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礼节和道德标准。
孔子强调的主要是以礼作为君臣之间和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等等社会关系的准则,如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在孔子那里,儒家共有的基本道德概念和范畴,如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等,都已出现,特别是仁和礼,更是孔子宣讲的重点。
以孔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重在对不同的社会政治伦理关系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这正是“正名”的本意。
如:《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中庸》则特别标举五种关系为“天下之达道”,所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在儒学体系中突出了仁、义、礼、智,并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组成一个系列,认为仁义礼智这人性四善端是人心所内在固有的。
孟子也谈“信”,但与仁义礼智相比,还只是一种有关交友的行为准则的第二位的德目。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学可以说是论述“三纲五常”这类君臣等关系的“始作俑者”;但是,他们所主张的“正名”方式强调的是以仁、礼为规范的相互的、温和的、名实相符的职责和义务。
孔子一再宣称“和为贵”,提倡“中庸”之道。
而孟子,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的论断。
在他们的思想中,并无后来的那种以君、父、夫之权为专断、独尊的论述。
二、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的出台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包括儒学在内的诸多学派彼此论辩,互相诘难,从而相互融合与发展。
孔子死后,儒学一分为八,除以孟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学号为显学外,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别宗”也形成显学。
荀子在坚持儒学立场的前提下,又批判地吸收了道、墨等学说的思想要素,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荀子主张君臣、父子、夫妇间的关系应是尊卑主从的关系。
他在《富国》中说:“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
”这是强调君权。
他在《致士》中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在《议兵》中又说:“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
”这是强调君权和父权。
君权父权之外,荀子对父权也加以肯定。
他在《君道》中说:“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
”在荀子看来,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是人伦的纲纪:“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曰切磋而不舍也。
”[6]是与天地同始终的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
”[7]杂家以《吕氏春秋》为经典。
然而,前人早就指出:《吕氏春秋》“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
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
”[8]它的《恃君览》说:“父虽无道,子敢不事父乎?君虽不惠,臣敢不事君乎?”专制主义的口吻十分突出。
所以,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吕书》书中的关于政治理论的系统大体上是因袭儒家,虽然在君道一层颇近于道家,有时甚至有些法家的气息。
”荀子的学生韩非,是从学儒家经典始,而最终成为战国末期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者。
韩非对孔孟颇不以为然,他在《忠孝》中批评“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
他主张:“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人主虽不孝,臣不敢侵也。
”即是说,君主再坏,父兄再恶,为臣为子弟的也只能是绝对地服从、侍奉,不能有丝毫的不满和怀疑。
就是如桀、纣一类的暴君,也是不能反对的。
他说:“汤、武为人臣,而杀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
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9]韩非关于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以及“子事父、妻事夫”的论点,与孔子的“勿欺也,而犯之”的观点,和先秦正统儒家提倡的“民为贵”,“民为邦本”的思想,是根本不同的。
这种不同,正是法家与儒家的学说差别。
但是,韩非所提出“三者”,在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设计上,虽无“三纲”之名,而确有“三纲”之实了。
韩非把孔孟儒学提倡的各尽其名实相符职责的人际伦理关系,改变为强调君、父、夫“三权”的专制,并作为“天下之常道”、天下之大纲,即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能改变的,从而使这种法家主张的社会伦理关系达到了愚忠、愚孝和愚从的迷信程度。
韩非的理论,正迎合了建立君主集权帝国的秦始皇的需要,因而使“三权”专制理论的确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天下之常道”。
三、“三纲五常”的正式形成秦始皇依靠韩非所提出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以“势”的军事强力征服六国,统一了中国;以“法”的形式废除奴隶制,“使黔首自实田”,建立地主土地所有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全面推行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以“术”为手段,“焚诗书,坑术士”,实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
这一系列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展开的,并为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基本沿袭的全面封建制度,却仅仅开了个头,秦王朝就迅速覆灭了。
这表明,韩非的君主专制理论尚有缺陷,还不完善。
刘邦继秦之后建立了封建的西汉大一统政权,虽然他在经济、政治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在思想理论上,却总结了“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10]的经验教训,根据当时经济形势的要求,提出以主张“无为”的黄老思想作为统治的政治理论。
到了汉武帝时代,封建经济已经恢复并发展。
而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力,造成中央与地方、汉民族与匈奴贵族、地主与农民等矛盾日益尖锐的状况。
再提倡黄老“无为”,就必然危及封建统治。
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一政权,弥补韩非“三权”理论的缺陷此时显得十分必要。
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董仲舒是汉代始推阴阳而“为儒者宗”的一代大儒(其实此时的儒家已经不同于孔孟正统儒学,而是吸纳了其他学派许多思想只是仍然被称为儒家的学派),他不仅以神学的观点论证了“天子受命于天”的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政治伦理关系纳入了“阳尊阴卑”的思想构架。
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又说:“三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11]在董仲舒看来,作为“阴”的臣、子、妇必须屈从于作为“阳”的君、父、夫之道。
他还明确地把仁、义、礼、智、信规定为“五常之道”,在“天人对策”里说:“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12]董仲舒认为,作为“王道”的“三纲”和“五常”都是天的意志和永恒的“自然法则”,“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13]这样,他也就对封建纲常的神圣性、永恒性做了一种神学的论证。
到东汉章帝时,召开了白虎观会议,会后史臣班固根据章帝的意旨,撰定了具有相当“国宪”性质的《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一书,书中对封建纲常名教作了更为具体完备的规定,“三纲”、“五常”也由此被正式列入了国家法典,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白虎通·三纲六纪》说:“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何为纲纪?纲者,张也。
纪者,理也。
大者为纲,小者为纪。
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性情》说:“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最早是由两汉之际将儒学神秘化的纬书之一《礼纬·含文嘉》明确提出的;而“五常”指的是人生而具有的“仁、义、礼、智、信”之五性,这是“三纲”赖以施行的人性基础。
《含文嘉》中的“罗网”二字,正表明了法典化的《白虎通》宣扬“三纲”、“五常”的政治伦理原则的用意所在,它企图依此编织天罗地网,用以经纬社会政治人伦、维护和强化封建社会等级化的政治伦理关系的统治秩序。
不过,无论是董仲舒还是《白虎通》,都还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三纲五常”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
马融在他的《论语注》一书中,为《论语·为政》篇的“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句注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
”虽然马融的这个注释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原句中的“因”、“损益”是沿袭、废除之意,孔子时代何来三纲五常),但他毕竟在这里把两汉时代逐渐形成的“三纲”“五常”连提并称了。
这种连提并称,意味着封建主义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
四、“三纲五常”对封建社会的作用自马融发其端绪,隋唐以降,“三纲五常”的提法便很普遍了。
隋朝时,王通所著《文中子·王道》说:“子之家六经毕备,朝服祭器不假。
曰:三纲五常自可出也。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常以三纲五常并提:“三纲五常,礼之大体。
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