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高血压患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高血压患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高血压患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高血压患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高血压患者腹腔镜全子

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不同

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b组患者采用单纯全麻,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在t0、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2、t3、t4时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a组患者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b组给予单纯全麻。患者均采用仰卧位,术前给予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a组患者先行l1~2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2%的盐酸利多卡因5 ml置管注入,待抽吸无脑脊液空气顺利进入则表明已经进入硬膜外腔。出现感觉阻滞平面后追加0.75%盐酸罗哌卡因8 ml。两组患者麻醉用药均为静脉咪唑安定0.08 m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i︰e=1︰2。术中持续给予1%~3%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2]。此外,a组患者加用0.75%盐酸罗帕卡因5 ml/h。术中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发现波动则间断注射芬太尼,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七氟烷吸入浓度,以维持稳定的血压、心率水平。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1/ 47

麻醉方法的分类麻醉方法简单分类如下:1、全身麻醉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2、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3、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硬脊膜外腔阻滞(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骶麻)腰硬联合麻醉4、复合麻醉 5、基础麻醉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麻醉重点掌握基础麻醉的:概念适应症基本操作原则常用药物基础麻醉的目的主要在消除病人的精神创伤 3/ 47

基一、概念础麻醉麻醉前使病人神志消失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后者—则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 基二、适应症础麻醉1、需要手术而又不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5/ 47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对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的影响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对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11-15T14:23:37.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李显才姜义张遇春张桂文[导读] 气管拔管时会出现喉痉挛、通气障碍等呼吸道并发症,而呛咳可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心肌缺血缺氧、支气管痉挛、眼内压和颅内压升高、伤口裂开出血等诸多问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 李显才姜义张遇春张桂文(辽宁省阜新市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麻醉科辽宁阜新 12300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201-02 【关键词】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气管拔管时会出现喉痉挛、通气障碍等呼吸道并发症,而呛咳可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心肌缺血缺氧、支气管痉挛、眼内压和颅内压升高、伤口裂开出血等诸多问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因此我们力求找到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呛咳反应的麻醉方法。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呛咳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行胸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A组50例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B组50例行单纯全麻,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排除存在咽部不适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前30min肌注长托宁0.5mg,安定10mg,其他患者均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10mg。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开放外周静脉。A组取相应的硬膜外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行全麻诱导,依次静注咪达唑仑1.5~2mg,芬太尼3~5ug/kg,依托咪酯0.2~0.3mg/kg,利多卡因1~2mg/kg,维库溴铵0.08~0.1mg/kg,诱导平稳,插管顺利,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维持每隔50分钟硬膜外腔注入1.33%利多卡因与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5ml,同时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0.1ug/kg.min、异丙酚2~4mg/kg.min,间断静注维库溴铵。B组全麻诱导,依次静注咪达唑仑1.5~2mg,芬太尼3~5ug/kg,依托咪酯0.2~0.3mg/kg,利多卡因1~2mg/kg,维库溴铵0.08~0.1mg/kg诱导平稳,插管顺利,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维持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0.25ug/kg.min、异丙酚4~8mg/kg.min,间断静注维库溴铵。术后患者意识清醒,咳嗽、吞咽反射恢复,自主呼吸频率>12次/分,潮气量大于350ml以上,呼吸空气5分钟SPO2≥95%时拔除气管导管。 1.3 监测指标记录气管拔管期的拔管质量评分(1分为平稳拔管,无呛咳;2分为呛咳1~2次;3分为呛咳3~4次;4分为呛咳5~10次;5分为拔管困难,喉痉挛或呛咳>10/分)。 统计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记量数据以x±s表示。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拔管质量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表1)。 表1 拔管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 1分 2分 3分 4分 A组 50 42 6 2 0 B组 50 5 36 6 3 3 讨论 呛咳常会引起机体内环境瞬间发生剧烈变化,胸膜腔内压明显升高,影响静脉回流,脑脊液压力升高。剧烈呛咳还可能损伤肺泡壁造成气胸,严重时会导致暂时性大脑局部缺血,颅内压升高,面部和颈部小血管破裂出血[2]。全麻患者气管拔管期,常因麻醉减浅、吸痰、气管导管刺激及伤口疼痛等,引起呛咳、呼吸急促甚至躁动,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围拔管期危险性明显增加,设法减轻全麻拔管期呛咳等反应及其引发的心血管反应一直是临床致力解决的问题[3]。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率明显降低的可能原因:(1)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苏醒更彻底。硬膜外阻滞可直接作用于神经根,降低外周与中枢敏感化,从而有效地削弱炎症与疼痛所致应激反应,因此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明显地减少了全麻药的用量,(2)硬膜外麻醉具有超前镇痛作用,有效的缓解了术后疼痛,因此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明显地减少了躁动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呛咳反应,(3)硬膜外麻醉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临床麻醉中部分患者在接受椎管内阻滞后就表现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尤其在麻醉平面较广的患者,镇静作用更明显[4]。因此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气管拔管期很少发生躁动,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呛咳反应。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呛咳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Gulerg,Akin A,Tosun Z,et al.Simple-dose dexmedetomidine attenuates airway and circulatory reflexes during extubation.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5,49:1008-1091. [2]余骏马,陶汉,董春山,等.瑞芬太尼抑制气管内表面麻醉时呛咳反射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558-559. [3]罗铁山,钱若筠,黄建成,等.帕瑞昔布钠术前给药对拔管期应激反应和耐管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37-139. [4]马汗祥,马妮娜,毛晶晶,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静脉全麻时丙泊酚镇静剂量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779-780

麻醉前讨论制度

麻醉前讨论制度 为了进一步落实麻醉科相关工作制度,提高麻醉质量,确保患者麻醉安全,现制定麻醉科术前讨论制度如下: 1、麻醉科术前讨论为每日晨会常规,时间为工作日上午7:45,参加人员为麻醉科全体医生及实习进修医生,地点为麻醉办公室,由科主任或科副主任主持。 2、术前讨论内容及程序 1)由值班医生汇报值班期间麻醉情况,麻醉是否顺利,患者转归,有无特殊情况,并作具体说明。如有特殊情况,由科主任主持全科讨论。 2)当日麻醉前讨论。麻醉医生术前1日访视病人,对以下患者病情需提请科室晨会讨论: a)新开展的手术麻醉患者,或新业务、新技术对麻醉有特殊要求的患者; b)手术科室申请会诊且有特殊病情或有全体麻醉医生应该重视的麻醉相关问题的患者; c)有重大麻醉风险或困难的患者,危重抢救的患者; d)麻醉用药或麻醉技术对提高全体麻醉医生素质或麻醉安全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的患者; e)既往有麻醉并发症或与麻醉安全有关的合并症的患者; 麻醉医生详细汇报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方式、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等情况及拟实施的麻醉预案及注意事项;参会医生发言,全面分析讨论病例,科主任根据患者及手术情况对围麻醉期安全管理进行总结评价,提出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相应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3)如麻醉医生的执业能力不足以承担高风险麻醉,术前汇报科主任或上级医师。科主任可及时更换麻醉医师或指派有相应权限的麻醉医师作为上级医师指导麻醉。 3、麻醉前讨论内容由相关医师详细记录,必要时需向医疗主管部门报告备案。

麻醉风险评估及分级标准 1、依据卫生部及医院病情评估制度,结合麻醉科专业特点,制定科室麻醉前访视与病情评估制度。 2、麻醉前或临床诊疗前麻醉医师应亲自访视病人,同时对病人依据专业病情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我科现阶段病情评估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临床麻醉指南》、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疼痛诊疗技术规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近年陆续公布的26个临床麻醉诊疗指南和河北省麻醉质控专家委员会《临床麻醉质量控制标准》等专业标准或规范为基础,根据科室环境、设备、技术特点确定(详见:麻醉科病情评估技术标准)。 3、麻醉病情评估应当包括麻醉前、麻醉中和麻醉后三个环节。麻醉前病情评估主要是病人合并症及其对麻醉诊疗活动医疗风险评估;麻醉中评估主要是对病情演变、麻醉诊疗操作及手术操作等对病人生理功能影响的评估;麻醉后评估主要是对麻醉诊疗效果与麻醉并发症风险的评估。 4、麻醉病情评估是以病人详细病史、系统查体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为基础,以拟行手术、麻醉治疗操作、使用设备和自身技术水平为依据,对病人诊疗过程中病情演变、相关并发症等诱发病人生理功能改变且可能造成生理功能损害的风险及后果进行预测,所有预测结果及其防范措施应当记录于病历并有效地向病人或亲属(法定代理人)说明。 5、鉴于麻醉科临床工作特点,从病人安全与科室协调角度考虑,麻醉科医师在病情评估中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应首先向主管医师说明,必要时可亲自下达医嘱补充相关资料。若相关病情评估资料涉及病人安全应暂缓手术或诊疗操作,待评估资料齐全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或诊疗。 6、手术麻醉病人麻醉前病情评估以ASA病情评估为标准,ASA Ⅲ级及其以上者应当按要求适时向上级医师汇报;科主任根据汇报情况,经与相关专业科室科主任沟通协商,确定麻醉前病历讨论或呈报医务部。涉及公检法、新技术项目、临床教学和特殊危重手术或诊疗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应当由科主任审核,必要时上报医务部和主管院长审核。 7、麻醉诊疗病人(包括无痛诊疗、危重病抢救和中心静脉置管术等)在实施诊疗操作前应当认真阅读主管医师完成病历资料,有效追述麻醉相关病史并重点查体;门诊患者则应当亲自病史询问与查体,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有效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尤其是患者对麻醉诊疗耐受水平。高风险麻醉诊疗应当请示上级医院并有效与患者及亲属、相关诊疗医师沟通协调,有效降低麻醉诊疗的风险。 8、所有手术麻醉与麻醉诊疗方案与实施均应以病情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麻醉与诊疗方案须包括评估风险防治措施、应急处理流程与病情知情同意等内容。极高风险患者麻醉与诊疗须经科室讨论且由二名以麻醉医师共同负责实施。 9、任何人、任何时间与任何麻醉或诊疗活动均应确保病人病情进行有效评估,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依据相关考核规定对病情评估进行动态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违规操作与麻醉管理导致病人损害麻醉医师个人按规定承担相关地处罚。 10、麻醉医师应当针对日常病人病情评估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完善措施,经科室质

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

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 (一)术前准备和术中辅助用药 局麻下病人神志清楚,术前应向病人介绍手术和麻醉的主要过程,并向病人保证手术不痛,消除一切顾虑。详细洵问有否手术、麻醉史,局麻药和其他药物过敏史。术前不可忽视对心、肺功能的佔价,检査有无凝血机制障碍,纠正脱水和血容量不足、贫血、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等。注意穿刺部位体表解剖标志是否清楚,皮肤有无感染或瘢痕组织。术前应禁食6小时。术前2小时肌注咪达唑仑,成人0.05?0.07mg,或苯巴比妥钠0.1lg,不仅能使病人进手术室前保持安静,且可减轻局麻药引起中枢神经毒性反应的症状如惊厥等。在较大手术时除给镇静药外,宜另加吗啡l0mg或哌替啶50mg肌注。 术中辅助药的使用要及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病人处于昏睡状态反而影响手术进行。若局麻效果完全,而病人情绪紧张不安,宜酌情增加咪达唑仑用量;若麻醉效果不够完善,可以重复局麻穿刺,同时补充小量镇痛药,以提卨效果;经上述方法处理后依然无效,应考虑更改麻醉方法,可静滴氣胺酮,或吸人氧化亚氮等。 (二)局麻的基本操作 1.检査所用的器材是否消毒、齐全、能用,不同的局麻方法准备不同的消毒器材包,为了防止交叉感染,一次性(disposable)的器材已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注意针尖不可有“钩”,针柄与注射器紧密相配,不漏气或漏液。 2.将病人置于舒适的体位,使其乐意接受局麻操作,防止穿刺过程中因体位移动而发生意外,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操作。

3.根据手术的要求和不同的局麻方法选择最合适的局麻药,核对局麻药液标签的名称和浓度无误方可使用,为了减慢局麻药大量吸收和延长药效,在局麻药中加人肾上腺素1:20万至1:80万浓度。 4.熟悉体表解剖标志和局部解剖学,选择正确的穿刺点,先用24?25G细针做皮丘,然后按不同的局麻方法选择各种规格的穿刺针做深部浸润。 5.穿刺时应缓慢地进针,动作要轻柔,仔细分辨针尖到达的部位。在熟悉解剖的基础上,不同的局麻方法各有特征以确定针尖的正确位置,如硬膜外阻滞、臂神经丛阻滞腋窝法,当针尖穿过黄韧带或腋鞘时都有阻力消失感。 6.注人药液前必须回抽无血、无气、无液体(如脑脊液),然后将局麻药分次注入,并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7.手术开始前,应反复测试局麻效果,待出现预期效果后,方可进行手术。 (三)并发症的防治 局麻并发症可由以下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所造成:①术前病人和所用器材准备不够;②技术水平较低;③对局麻药了解不全面,或使用上有差错;④病人解剖上有异常,或受病理生理的干扰。 1.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其防治措施参见前文。 2.气胸可见于肋间神经阻滞、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臂神经丛阻滞锁骨上法,其发生率与技术不熟练有关。在操作过程中若病人突然有不明原因的咳嗽、胸闷、气急,应怀疑针尖损伤胸膜,立即做物理检査和床边X线摄片检查。若肺被压缩在20%以下,可暂不处理而继续严密观察,但症状明显,或24小时后压缩的肺未再膨胀,均应考虑做胸腔负压引流。

胸腔镜肺癌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观察

胸腔镜肺癌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3-16T14:01:51.6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冯周恒 [导读] 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患者具有非常理想的麻醉效果,肺癌手术成功率更高。 (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观察与探析在治疗胸腔镜肺癌患者中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至2017年04月期间接收的58例胸腔镜肺癌患者,并将58例患者依据掷骰子法随机分为28例对照组与30例实验组。将应用全麻组作为对照组,将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作为实验组。观察与比较两组麻醉期间的相关指标(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结果:实验组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与拔管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患者具有非常理想的麻醉效果,肺癌手术成功率更高,麻醉起效快,恢复早,因此颇具临床应用的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胸腔镜;肺癌手术;全麻;硬膜外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092-02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死亡率与发病率非常高,根据大量医学资料显示,肺癌发病原因与长期吸烟密切相关,手术治疗、化疗治疗与放射性治疗时肺癌的首选方法[1]。其中有效的麻醉方案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促进疾病的康复与痊愈。本文将观察与探析在治疗胸腔镜肺癌患者中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至2017年04月期间接收的58例胸腔镜肺癌患者,所有患者经过肿瘤标记物、肺部CT、肺部穿刺活检与纤维支气管镜等相关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包括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患者。 将58例患者依据掷骰子法随机分为28例对照组与30例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3.36±6.69)岁;非小细胞癌13例,小细胞癌15例。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4.47±6.98)岁;非小细胞癌14例,小细胞癌16例。经过统计学计算,58例患者在等基础资料方面不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对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麻醉前禁食禁水8小时,取健侧卧位,将画着你和腋下胸部垫高。手术部位可以用消毒铺巾对备皮进行常规消毒,行胸段硬膜外抢置管。对照组胸腔镜肺癌患者给予全身麻醉,麻醉药物包括1mg/kg丙泊酚+2g/kg维库溴铵+0.2mg/k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行气管插管。实验组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穿刺置管,静脉注射0.5%罗哌卡因控制麻醉平台T2-10。静脉地主5ug/kg、0.1mg/kg维库溴铵、0.5~1.5mg/kg丙泊酚诱导下,行全麻气管插管与单肺通气。术中静脉注射1~2mg的维库溴铵、吸入2~4%七氟烷维持麻醉效果。 1.3 护理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麻醉期间的相关指标(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用(x-±s)表示,行t检验比较。比较二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 2.结果 实验组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与拔管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胸腔镜直视下肺癌治疗手术时间较长,创伤性较大,开胸后肺癌根治术将会引发纵膈移动、肺萎缩与反常呼吸等剧烈的应激反应,常规静吸镇痛药与肌肉松弛药用量较大,将会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与内脏器官造成严重的影响[2]。 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麻醉停药时间、手术时间与拔管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经过统计学计算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如下:肺癌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急、胸痛、咳嗽、胸闷、痰中带血等局部症状以及发热、消瘦、恶病质与贫血等全身症状,最终会引发肺外症状。胸腔镜直视下行肺癌手术,麻醉方法的主要症结在于保障双腔管完全分离,术侧肺充分萎缩,让术野充分暴露[3]。单纯应用全身麻醉不能够彻底阻断因为手术操作与插管等刺激而引发的肾上腺髓质与脑垂体分泌激素增加,提高患者血液皮质醇与茶酚胺含量,使得患者心率增加与血压升高,造成血流动力学异常。因此对于胸腔镜肺癌手术的麻醉深度要求比较高。而硬膜外麻醉能够对交感神经活性得以有效抑制,缩短免疫抑制时间。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可以实现完善的镇静、镇痛与肌松效果,减轻了肺癌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缓解免疫功能的抑制,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从而减少肺不张、肺炎与心血管意外发生。 综上,联合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患者具有非常理想的麻醉效果,肺癌手术成功率更高,麻醉起效快,恢复早,因此颇具临床应用的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忠民,冯趁霞,冯桂真,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联合术后镇痛对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内分泌及循环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5):2315-2317. [2]李庆学,尹震.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肺癌患者行肺叶或肺叶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9):138-141. [3]高飞,金善良.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7):929-931.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比较全面)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 1、呼吸性酸中毒 即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主要由于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体内CO2蓄积所致。麻醉期间CO2蓄积的常见原因包括:麻醉药的呼吸抑制、呼吸管理不善、麻醉器械故障或CO2吸收装置失效等。 2、meyer-overton法则 本世纪初meyer和overton先后测定了常用吸入麻醉药如乙醚、氧化亚氮和氯仿等在橄榄油中的溶解度,并比较它们的脂溶性与全麻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吸入全麻药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并与其效能成正比。因此认为全麻药是和神经中的脂质成分发生松散的物理-化学结合,致使神经细胞中各种成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产生麻醉作用,称之为meyer-overton法则。 3、PCA 即病人自控镇痛,通过特定的PCA控制系统允许病人自行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物,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控制系统对病人的第二次给药要求不会作出反应,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过量。当采用PCA时,每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时,病人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有效避免了传统镇痛方法不灵活、依赖性、不及时的缺点。 4、癌性镇痛三级用药阶梯 癌痛三阶梯镇痛方案的给药原则是: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用药个体化、辅助用药。(1)第一阶梯:轻度癌痛,第一线镇痛药为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NSAIDs,必要时加用辅助药;(2)第二阶梯:中度癌痛及第一阶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用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也可并用第一阶梯的镇痛药或辅助药;(3)第三阶梯:对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的重度癌痛,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也可辅助第一、第二阶梯药物。 5、TOF 即四个成串刺激,是一串由四个频率为2Hz,波宽为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四个成串刺激引起四个肌颤搐(T1、T2、T3、T4),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时,四个肌颤搐幅度相等,但当部分非除极化阻滞时出现衰减,四个肌颤搐的幅度依次减弱。 研究表明,非去极化阻滞时,每串刺激的第四个肌颤搐(T4)和第一个肌颤搐(T1)的比值(T4/T1)与该串第一个肌颤搐和用药前对照值(C)的比值(T1/C)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可以直接从T4/T1的比值来评定阻滞程度,还可以根据有无衰减来确定阻滞性质。 部分去极化阻滞时,虽然四个肌颤搐的幅度均降低,但T4/T1>0.9或接近于1.0。非去极化阻滞程度增加时,T4/T1比值逐渐降低,当T4消失时,约相当于单刺激肌颤搐抑制75%,阻滞程度进一步加深,T3、T2和T1依次消失,这时分别相当于单刺激肌颤搐抑制80%、90%、100%。T4/T1>0.75提示临床上肌张力已经充分恢复。 6、FRC 即机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残留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男性约2500ml,女性约1600ml。机能余气量在气体交换中对肺泡气PO2和PCO2分压的变化起着缓冲作用。仰卧位时,机能余气量减少,仰卧位病人麻醉诱导后进一步减少。机能余气量增加时,可使吸入麻醉的诱导和苏醒延迟,并使缺氧的改善缓慢。 7、ETCO2 即呼出气二氧化碳曲线。是使用无创技术监测肺功能特别是肺通气功能的一种方法,

硬膜外复合全麻病人心脏停搏11例临床分析精品

【关键字】情况、方法、动力、监测、自主、充分、平稳、持续、提出、关键、需要、作用、标准、分析、保护、管理、指导、完善、实施、中心 硬膜外复合全麻病人心脏停搏11例临床分 析 作者:李井柱李晓征赵圣钧王明山王强毕燕琳 【关键词】麻醉,硬膜外;麻醉,静脉;心脏停搏 硬膜外复合全麻已成为胸腹部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之一,心脏停搏是麻醉期间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回顾总结了青岛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3年内硬膜外复合全麻期间心脏停搏病例的临床资料,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青岛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共施行硬膜外复合全麻11054例,其中青岛市市立医疗集团6714例,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2254例,青岛市中心医院2086例。所调查病例为普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妇科手术病人。麻醉期间心脏停搏的诊断标准:①心电图有以下三种表现之一:心室颤动或扑动、心脏停搏、心脏电机械分离;②伴有血流动力学指标迅速恶化:血压测不出,大动脉搏动消失、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急剧降低。 1.2麻醉方法 均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硬膜外用药为12~20g/L利多卡因或2.5~5.0g/L罗哌卡因;全麻诱导药为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

维库溴铵、阿曲库铵、顺式阿曲库铵、芬太尼、利多卡因等,维持药为丙泊酚、异氟醚、七氟醚、维库溴铵、阿曲库铵、顺式阿曲库铵、芬太尼、瑞芬太尼等。 1.3结果 麻醉期间发生心脏停搏11例(0.10%),男6例,女5例;年龄45~86岁。发生心脏停搏的可能原因为:硬膜外麻醉与丙泊酚有协同降压作用,加上插管时的迷走神经反射使心脏停搏1例;硬膜外麻醉使交感神经广泛阻滞,浅全麻下迷走神经反射依然存在1例;肺栓塞1例;肌松剂使用不当1例;低血压、单肺通气等造成心脏缺血低氧,冲洗胸腔时对心脏的刺激导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低血容量、低血压,搬动脾脏时发生迷走神经反射1例,合并房颤导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顽固性低血压,各种升压药均不敏感2例;硬膜外麻醉的交感神经阻滞,加上插管时的迷走神经反射使心脏停搏1例;麻醉医生责任心差,低血压未及时处理1例。11例中死亡9例,抢救成功2例。6例死亡病例(6/9)的主麻医生为住院医师,其中1例由主麻医师脱岗引起。 2讨论 本文11例均为胸部及上腹部大手术者,而下腹部手术无心脏停搏发生者,说明高位硬膜外复合全麻的危险性较低位硬膜外复合全麻为高。一般认为阻滞平面达T14即可干扰心交感神经功能,使自主神经功能失衡,而低位硬膜外麻醉无此影响。本组10例病人术前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10例年龄大于65岁,提示此类病人应慎重选择硬膜外复合全麻。通常情况下,硬膜外复合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的临床方法对比研究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的临床 方法对比研究 目的探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反应影响情况。探究何种治疗方式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以及最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疗效,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进行医学治疗,以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方法选择该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进行糖尿病腹部手术的患者62例,将在62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为31例,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及对照组的全麻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反应情况以及治疗状况,记录有关数据,以便结果分析。结果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优于全麻(90.3% vs 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认知障碍,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低于全麻(P<0.05)。结论全麻复合膜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及全麻两种方式虽然都能够达到有效的麻醉效果,但相比较而言,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临床上建议广泛使用此种方式进行麻醉,帮助患者进行优质治疗。 标签: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全麻;糖尿病腹部手术 糖尿病患者的腹部手术是老年患者的常见手术之一,在手术的过程中具有出血量大、创伤刺激强的特点,加之老年人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较差,恢复速度较慢,而且糖尿病的患病通常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等疾病,产生复杂的疾病交错情况。因此,为麻醉带来了极大的风险[1]。为了采用最好的麻醉方式,起到最佳的治疗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我们特选择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方式应用于糖尿病腹部手术,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结果选择。在试验的过程中,该院特选择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进行糖尿病腹部手术的患者62例,采用分组对比试验的方式分别使用这两种麻醉方式进行手术麻醉,记录有关数据,最终通过实验结果得出有效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进行糖尿病腹部手术的患者62例,将在62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均为31例,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及对照组的全麻麻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其它并发症史、家庭基本情况、精神状况等基本信息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认不会影响试验数据以及试验结果,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本人以及家属同意书,确认清楚该次试验的调查内容并参与试验。 1.2 方法 于麻醉前30 min 肌注0.5 mg 阿托品,0.1 mg 苯巴比妥钠。观察组吸入异

局麻药表面麻醉作用的比较

局麻药表面麻醉作用的比较普鲁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丁卡因对兔的毒性作用 实验教案 药学院药理教研室:刘凤岐 2006年2月12日

局麻药表面麻醉作用的比较 一、实验目的: 1. 比较普鲁卡因和丁卡因的表面麻醉作用强度; 二、实验原理: 1. 局部麻醉药(局麻药)概念: 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有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暂时性感觉丧失的药物。 2. 局部麻醉方法有五种: (1)表面麻醉:又称黏膜麻醉; (2)浸润麻醉; (3)传导麻醉; (4)硬膜外麻醉; (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蛛网膜下隙麻醉、腰麻)。 3. 局部麻醉方法: (1)表面麻醉:又称黏膜麻醉,是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滴、喷或涂布于黏膜表面,使黏膜下的神经末梢麻醉。常用于眼、鼻、咽喉、气道、尿道 等部位的手术。 (2)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皮下或手术野附近,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常用于浅表小手术。 (3)传导麻醉:(传导阻滞麻醉) 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周围,阻断神经冲动传导。常用于四肢、面部、口腔等手术。 (4)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硬膜外隙,麻醉通过此隙穿出的神经根. 麻醉范围广,常用于胸、腹部手术。 4. 局麻药的作用: (1)局麻作用: 通过阻断Na+通道,减少Na+内流,从而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呈现麻醉作用;用药后痛觉、温觉、触觉、压觉依次消失,恢复时顺序相反。 (2)吸收作用: 用量过大或意外血管内注入,可产生吸收作用,由于中枢抑制性神经元比兴奋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更敏感之故。 5. 常用局麻药: (1)普鲁卡因Procaine : (奴佛卡因) ①局部麻醉作用:本药对黏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作表面麻醉。主要用于 浸润麻醉、传导阻滞、腰麻和硬膜外麻醉。 ②局部封闭作用:用0.25-0.5%的普鲁卡因溶液注射于病灶周围,可减轻病 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劣性影响,使损伤部位的症状缓解。 ③敏反应:极少数人用药后可发生皮疹、哮喘,甚至休克等过敏反应; 用药前常规作皮试! ④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意外血管内注入,可产生吸收作用,出现中毒反应! (2)丁卡因Tetracaine (地卡因)特点:

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比较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吞咽反射恢复时间为(6.12±1.19)min、平均拔管时间为(7.08±1.16)min、平均唤醒时间为(12.03±1.16)min、完全清醒时间为(16.19±1.31)min,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患者在全麻时的药物用量更少,术后拔管及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对于提高术后苏醒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硬膜外麻醉阻滞;复合吸入全麻;全凭静脉麻醉 近年来,随着手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麻醉在手术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1]。特别是对于腹部手术等应激反应较强烈的手术类型,对麻醉的处理要求较高,往往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因而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法,在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同时,尽量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促进患者及时苏醒,降低因麻醉而引起的并发症[2-3]。全凭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都是临床中重要的麻醉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回顾性分析160例全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其中男86例,女74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48.2±10.6)岁。160例患者中,胃癌根治术22例,胆囊切除术42例,肾结石术46例,脾切除术17例,半肝切除术7例,其他腹部手术26例。160例患者的ASA 分级均为Ⅱ~Ⅲ级,入选患者均无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无心肺功能障碍,同时排除存在硬膜外穿刺禁忌症及对阿片类药物敏感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16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的全麻方式相同,均给予芬太尼5 μg/Kg、咪达唑0.07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3 mg/Kg及丙泊酚1.5 mg/Kg开始诱导。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控制患者呼吸,根据患者身体及手术情况调整通气参数。术中给予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进行维持,根据患者状况调整维持剂量。对照组患者不采取硬膜外阻滞,单纯采取全凭静脉麻醉。研究组患者采取硬模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在麻醉诱导前进行硬膜外麻醉阻滞,患者左侧卧,于T8~T9椎间隙进行外穿刺,于硬膜外注入3%罗哌卡因 5 mL进行试验麻醉,确定麻醉平面后给予全麻诱导,硬膜外注射3%氯罗哌卡因10 mL,同时术中给予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 1.3观察记录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全麻药物用量,及术毕至拔管时的相关指标比较情况。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下腹部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年龄>55岁的下腹部肿瘤手术患者86例,性别不限。ASAⅠ~Ⅱ级,手术时间120~180min。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行硬膜外阻滞成功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采用静脉咪唑安定0.05mg·kg-1,芬太尼3μg·kg-1,维库溴铵0.1mg·kg-1,依托咪酯0.2mg·kg-1。麻醉维持采用硬膜外1.0%利多卡因6~10ml·h-1泵注,异丙酚TCI靶控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泵注,适时追加芬太尼。对照组亦采用上述全身麻醉方式。两组术中BIS值维持在40~60。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术前C反应蛋白和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的C反应蛋白,IL-6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相同意识深度麻醉下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术后的炎性反应程度较单纯全麻为轻。 标签: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是机体对外部伤害的积极防御措施,对抵御外部伤害性刺激,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减轻机体受损程度,并对组织损伤起到修复作用。但是过度的炎性反应常常对机体造成损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耐受力。最近的研究表明,过度的炎性反应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炎性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机制。所以对于有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倾向性的易感人群,我们有必要采用合理的麻醉方法来减少炎性反应的过度表达。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取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行下腹部手术的年龄>55岁患者86例(男39例,女47例),年龄60~79岁,ASA分级Ⅰ~Ⅱ级,既往无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听力及视力障碍者;排除合并有心、肝、肾脏和内分泌及凝血系统疾患者,以及术前使用抗胆碱药物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43):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 组)。 1.2方法全部患者均常规禁食8h,禁水6h,术前不给抗胆碱药物,术前1d 均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压、ECG和SPO2。开放静脉通路,快速输入乳酸林格液10ml·kg-1·h-1。观察组依照手术部位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给予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待出现平面后开始麻醉诱导。麻醉诱导:两组病例均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mg· kg-1,芬太尼3μg·kg-1,维库溴铵0.1mg·kg-1,依托咪酯0.2mg/kg。待意识消失,肌松完全后插管,行机械通气,设定呼吸参数:潮气量8~10ml/kg,频率8~12次/min,PETCO2 35~45mmHg。術中维持按照BIS范围(40~60)靶控调节异丙酚输注量,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利多卡因6~10ml/h微量泵硬膜外泵入,并适时追加芬太尼及维库溴铵。术中血压低于基础血压20%,心率低于70bpm给予麻黄素

【科普】“麻醉师”与“麻醉医师”的区别

【科普】“麻醉师”与“麻醉医师”的区别 麻醉师?还是麻醉医师?目前,大多数人还是搞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别,其中也包括许多非麻醉专业的医生。人们习惯上以“麻醉师”称呼他们,但他们更希望病人称其为“麻醉医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在人们的印象中麻醉医师/麻醉师就是术前给病人麻醉、术中做监护工作、术后把病人送回病房的医务人员了,不都是做麻醉、给药、监护的人吗,这加个“医”字就不一样了吗?这个当然是不同的。 中国麻醉医学界的大家,曾因明教授曾经将从事麻醉医学的人员粗分为“麻醉匠、麻醉师与麻醉医师”三类。“麻醉匠”就是只会所谓的打麻醉,不知道为什么打、怎么打、打哪种的人,就是只会做气管插管、腰穿、凭经验用镇静、镇痛药物的医务人员。而“麻醉师”则知道了为什么打、怎么打、打哪种对病人好、知道各种药物的应用适应证、禁忌证,管理手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预见性和处理能力。“麻醉医师”则是具有深厚的医学知识,能够掌握内、外、妇、儿、B超、心电图等医学基本知识,各项检查指标的意义能信手拈来,术中管理平平稳稳,并且能够提前做好应对一切突发事件准备的医生。 其实“麻醉师”这个称呼,和最初我国麻醉医学及麻醉医生的发展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人们都知道,现代医学,也就是咱们口头上常说的“西医”是从欧美传人我国的。而在西方医学

中,最初的麻醉实施者是由外科医生到护士,再发展为麻醉医生。直至到了现今,麻醉医师在现代医院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美国,麻醉医师的收入是医生行业中最高的,这足以说明麻醉医师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在国外,从进人大学到获得麻醉医师的资质,如果中途不间断,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大学本科4年+医学院4年+普通医学轮转1年+麻醉专业训练3年)。在我国,虽然现代医学传人时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麻醉学的发展确实又经过了一遍其诞生最初时的经历。解放最初,百废待兴,当时我国大多数的医院都在筹办组建当中。由于对麻醉专业的不了解,最初医疗机构的设置中都没有设立单独的麻醉科。“麻醉”只是隶属于大外科中的一个小组,称为“麻醉小组”。而当时从事具体麻醉工作的也多是护士或者技师,所以都被人称为“麻醉师”。直到20世纪80-90年代,麻醉科才逐渐从大外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科室。当然,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麻醉医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可。护理人员也早已不允许实施麻醉了。虽然我国麻醉医生的培养没有如西方国家一样需要经过12年之久(这是由整个医学教育的体制决定的),但也都是由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学生获得资质后担当的。而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麻醉医生的培养也必将走上“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培训一麻醉专科培训”的道路。

联合麻醉 (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 常规详细总结

联合麻醉(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常规 一、联合麻醉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联合麻醉的适应证 (1)联合麻醉适用于胸部及以下部位的手术,尤其常用于血管外科手术( 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血管外科大手术)、普胸外科手术、腹部外科手术和下肢手术; (2)老年病人的手术; (3)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变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4)慢性呼吸功能不全的手术; (5)需要进行控制性降压的胸部及以下的手术。 2.联合麻醉的禁忌证 (1)病人不愿接受硬膜外阻滞; (2)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 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病人) ; (3)严重休克的病人; (4)严重低血容量、水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的病人; (5)其它硬膜外阻滞的禁忌证,如穿刺部位感染、脊柱畸形或脊柱外科手术后的病人等。

二、联合麻醉的主要优缺点 1.联合麻醉主要优点 (1)可在浅全麻下完成手术,从而减少全麻药用量; (2)病人苏醒迅速完全,苏醒时无疼痛,因而比较舒适; (3)有利于控制气管插管和术中的应激反应,避免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4)硬膜外阻滞促使肠管收缩,有利于手术野的显露; (5)在血管外科手术时,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6)术后给予硬膜外镇痛,有利于呼吸功能不全病人术后呼吸功能锻炼; (7)术中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对冠心病病人有利。 2.联合麻醉的缺点 (1)操作比较费时,有发生硬膜外阻滞并发症的可能; (2)诱导期间虽然高血压的发生率减低,但如果全麻诱导前硬膜外药量掌握不当,则低血压的发生机会增加; (3)麻醉期间液体用量增加,有造成水钠潴留的可能; (4)如方法掌握不当,病人有发生术中知晓的可能。 三、联合麻醉的实施 1.术前常规访视病人,与病人及家属讲解麻醉实施的过程,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门脉高压断流术中的应用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门脉高压断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于门脉高压断流术围术期循环的影响,及患者恢复苏醒时间的差异。方法:选择ASA Ⅰ~Ⅲ级择期行门奇静脉联合断流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静脉全麻组(A组)和静脉全麻复台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0例。分别于诱导前(T1)、插管(T2)、切皮(T3)、切脾(T4)、吻合器使用时(T5)、拔管时(T6)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停药至拔管时间。结果:单A组在T3、T4、T5、T6时SBP、DBP 和HR均高于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P<0.05),单纯全麻组的T也明显长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P<0.05)。在T1、T2时的SBP、DBP和H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腔神经阻滞与单纯全麻相比,在抑制手术区域神经元兴奋,阻断疼痛向中枢传递,镇痛充分,肌松完全,应激反应小,减少术中不良反应和术终苏醒时间方面有较大优势,在抑制插管反应方面两种麻醉方法作用相似。 标签:单纯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门脉高压断流术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9-0034-02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方式有很多,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经腹联合断流术。该方法有断流更彻底,术后消化道出血复发率低的优点[1]。但联合断流术患者对循环系统改变的适应能力和代偿能力差,麻醉的风险及麻醉管理难度较大。笔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0例择期行门奇静脉联合断流术患者,ASA Ⅰ~Ⅲ级,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随机分为单纯静脉全麻组(A组)和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组(B组),每组30例。两组性别比例、年龄及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禁食6~8 h,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患者入手术室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动脉血压、呼气末CO2分压。开放外周静脉通路。A组以异丙酚单次静注1.5~2 mg/kg,插管前3 min静注枸橼酸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2.5 g/kg,意识消失后以琥珀酰胆碱1~1.5 mg/kg静注。随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异氟醚吸入。B组先于T8~9硬膜外间隙穿刺置管,注入1.8%碳酸利多卡因4 ml,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后,再按A组方法行气管插管。插管后B组以维库溴铵0.04~0.08 mg/(kg·h)及异氟醚吸入,瑞芬太尼0.02~0.06 g/(kg·min)维持麻醉。B组间断经硬膜外导管间断注入0.5%罗派卡因4~6 ml,总量为(15.0±1.1)ml。其余用药同A组。术毕时停止所有麻醉药。待患者呼吸完全恢復(呼吸频率≥10次/min,PETC02≤50 mmHg),睁眼后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诱导前(T1)、插管(T2)、切皮(T3)、切脾(T4)、吻合器使用时(T5)、拔管时(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