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媒体:大屏幕。

四、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

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x的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

②y = - x/5;

③y = 3/x ;④y = 4x ;⑤y =x(3x+1)-3x ;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

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y =(m+1)x + 2- 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 的位置关系:

k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0) ;b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当k>0时,直线 ; 当k0时,直线交于y 轴的 ;当b0, b>0时,直线经过 ;当k>0, b0时,直线经过 ;当k 初中函数及其思想问: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函数定义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您可以谈谈函数定义的发展历史吗?

▲史教授:是的,函数定义的形成确实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即使在今天,在我们数学教科书中,函数的定义在初中、高中、大学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函数定义的发展历史。

最初,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在他的一部手稿中,用到了function一词。是用来表示任何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变动而变动的量,例如,切线、法线、次切线等的长度和纵坐标等,那是在17世纪(1673年)。 [2]

到了18世纪(1718年),贝努利(bernoulli)给出了函数的解析定义:是由变量x和常数组成的式子。

欧拉(euler)首先给出了函数的变量定义(1755年):“如果某变量以如下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者变化时,前者本身

也发生变化,则称前一个变量是后一些变量的函数。”可以看到,我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关于函数的定义就采用了这一说法。

后来,黎曼(riemann)给出了函数的对应定义(1851年):“我们假定z是一个变量,如果对它的每一个值,都有未知量w的一个值与之对应,则称w是z的函数。”这可以被看作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关于函数定义的雏形。

到了上个世纪(1939年),布尔巴基学派认为,函数的定义应当强调关系,于是借用了笛卡儿积:若x、y是两个集合,二者的笛卡儿积是指集合{(x,y|x∈x,y∈y)},笛卡儿积中的子集f被称为x与y之间的一种关系。如果关系f满足:对于每一个x∈x,都存在唯一的一个y,使得(x,y)∈f,则称f是一个函数。在美国中学的一些教科书中就采用了这种定义, [3]我国的一些大学数学教科书也有采用这种定义的。 [4]

有时,分别称上述三种定义为变量说、对应说和关系说。

问:既然函数的定义可以是多样的,那么函数定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史教授:我认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的核心是研究关系,具体来说研究三种关系,即数量关系、图形关系和随机关系,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这一点。 [5]函数研究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个变量的取值发生了变化,另一个变量的取值也发生变化,这就是函数表达的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有三点是重要的:一是变量的取值是实数;二是因变量的取值是唯一的;三是必须借助数字以外的符号来表示函数。我想,这些就是函数定义的核心思想。关于符号表达,无论是借助解析式,还是

利用图像或者列表都是可以的。

问: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您能否谈一下在中学学习函数的重要性?

▲史教授: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突出函数的内容,这是数学家们长期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克莱因(f.klein)在为中学数学教学起草的《米兰大纲》(1905年)中明确提出:“应将养成函数思想和空间观察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在他的名著《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中,他进一步强调用近代数学的观点来改造传统的中学数学内容,主张加强函数和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和充实代数的内容。 [6](19—21)

刚才已经谈到,要表达函数必须借助数字以外的符号。利用符号表达是具有一般性的,因此函数表达是数字表达的抽象和深化。同时,利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得到的结论也是具有一般性的,正因为这一点,使得人们能够借助函数构建模型,能够更好地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并且通过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解释现实世界。这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科学、体现在工程技术上,也逐渐广泛地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上: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都有可能以各种不同的函数作为它们的数学模型。这些,又促使数学家们深入地研究各种函数的性质、运算以及与空间形式的关联,使得数学经历了从常量到变量、从有限到无限、从低维到高维的发展,一批新的数学分支应运而生。因此,无论是从数学的应用还是从数学本身的发展上,函数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问:函数、方程、不等式都是中学代数的重要数学内容,您能否谈一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史教授:函数、方程、不等式是从不同角度刻画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比如,令f(x)=x2-3x-4,这是一个函数。表面上看,f(x)=0与方程x2=3x+4是等价的,但是二者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表示函数取0值,而后者表示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同样,f(x)>0与不等式x2>3x+4所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应当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比如,在求不等式的解的过程中,可以先求出等式的解,借助等式的解画出函数的图像,然后通过函数的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是社会、数学、教育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期望与要求,即一定阶段的学校数学课程力图达到的最终目标。数学课程目标反映了数学课程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体现了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数学教育价值。在学校的数学教育中,数学课程目标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和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应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新数学课程应该具备现代数学的观念。数学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不再只是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从事“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信心等。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与“知识与技能”这四个领域的要求并列在一起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即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还应包括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方面,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发展的要求,这种从整体上考虑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在实施新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在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现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的活动来进行。这两方面的目标实际上都体现了《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说的“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这样就形成了数学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四个领域”教学目标,简称为“三维四领域”教学目标[1]。

数学教学目标是数学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数学课程目标在具体的“单元”教学、“课时”教学中的落实。教学目标应体现课程目标的“三维”要求,教学目标也应分类描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即“三维四领域”目标,以此来表述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二.“三维四领域”目标的内涵及分类

1.“三维四领域”目标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新数学课程应该具备现代数学的观念。数学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不再只是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从事“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信心等。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与“知识与技能”这四个领域的要求并列在一起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即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还应包括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方面,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发展的要求,这种从整体上考虑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在实施新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在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现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的活动来进行。这两方面的目标实际上都体现了《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说的“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这样就形成了数学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四个领域”教学目标,简称为“三维四领域”教学目标

[1]。

2.总体“三维”目标内涵的阐述[2]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与代数)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空间与图形)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统计与概率)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与代数)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与图形)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统计与概率)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实践与综合应用)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事实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3.“三维四领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3]

《标准》中所提出的关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不同目标领域的目标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

首先,“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应当将数学课程目标的这“四个方面”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如只关注知识与技能、只关注解决问题等),或是只将其中的某一个目标(如情感与态度)作为实现其他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

其次,“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

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完成的,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它们设置专门的课程或专门设置几节课来学习;二是学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应当首先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实现。

最后,《标准》指出,学生在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后,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作用

教学目标之所以对教学过程来说举足轻重,主要是因为这经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4]:

(1)指向作用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所要实现的预期成果,关系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变化。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对于教学程序与方法的设计与挑选的恰当合理性的判断也就失去了依据;;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将会显得可有可无。

(2)控制作用

控制就是操纵、支配的意思。教学的“航船”一量启动,就立即被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或制约之中,使它沿着正确的航道,朝着预定的方向“航行”。教学活动难道不是在教师的完全控制之中吗?教师组织教学,安排学生做课堂练习,随时矫正教与学中的

错误,布置课后作业等。那些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也常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规劝,使之服从于教师。然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却不能超越特定的教学目标所界定的范围;教师不能偏离教学方向,也不能一直止步不前,必须“老老实实”地朝着教学目标指明的方向前进。换句话说,教师这个“司令”是“听令于”教学目标这个“元帅”的。

(3)激励作用

教学活动中的动力源于对教学预期成果的追求。当清楚完整表述的教学目标为师生双方所明确,为了达到目标,必将促使教师积极工作,精心地设计与组织教学;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反复练习,不断进取。当教学“航船”一量发生了“故障”或偏离了方向,前言的目标也将激励我们振奋精神,增强信心,拨正“船头”,排除故障,执着地向既定的目标前进。所以,教学目标对参与教学的师生都具有激励作用。

(4)衡量作用

衡量是幽默、评定的意思。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也是衡量学生发生预期变化的标准。清楚完整表述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实况进行衡量;如果学生在教学目标界定的教学内容范围已达到了目标所要求的认知水平,我们就可以作出他们已经达到了(或完成了)这条目标的价值判断;否则就是没有“达标”。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 ,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最全-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任课教师:张老师授课时间:年11 月16 日

图像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可叫“两点法”。] 一般的y=kx+b(k≠0)的图象过(0,b)和(-b/k,0)两点画直线即可。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一般取(0,0)和(1,k)两点。(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条直线。 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 (通常找函数图象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是-k分之b与0,0与b). 2.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3. 在一次函数y=kx+b中: 当0 k>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三象限;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负半轴,必过一、三、四象限. 当0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四象限;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三、例题讲析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2),且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请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关于x、y的一次函数()12 y m x =--的图象经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三、四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3、函数(0) y kx k k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4.一次函数21 y x =-的图象大致是()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 y x =+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6、如图,直线l上有一动点P(x, y),则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 7、已知f (x)为一次函数。若f (-3)>0且f (-1)=0,判断下列四个式子, 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A) f (0)<0 (B) f (2)>0 (C) f (-2)<0 (D) f (3)>f (-2) 8、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3) ,与(21),,则这个一次函数y随x的增大而. O x y O x y O x y y x O A.B.C.D.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章节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章节教案查字典数学网初中频道提供大量初中生学习资料,在第一时间更新初中资讯。以下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章节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 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 12 面积y(m2) 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四章一次函数 第1节《函数》教学设计 开阳县金中镇中学:王正权课题:§函数 一、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量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理解的很肤浅,也缺乏理论高度,另外本章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深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体会了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普遍性,感受到了学习变量关系的必要性,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函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能主动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函数概念,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数。 教学难点: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函数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见过弹簧秤吗使用过吗你们打过吊针吗在上面的情景中各个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上常用函数来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函数是什么用函数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想了解这些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函数。(板书课题:§函数)(二)共同探究,构建模型 问题一: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如左下图) (1)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右上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2)从图象上,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3)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根据右上图进行填表: t/分012345…… h/米 (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然后相互交流。) 问题二:圆柱形物体的堆放层数与物体总数的关系 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层数n12345… 物体总数y… 问题三: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如温度降低到–273℃,则气体的压强为零,因此,

(完整版)函数初中数学教案

函数初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一、复习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思考一下我们最后得到的表达式都有哪些?(学生思考的同学教师板书表达式) 师:很好,看大家下去都有很好的复习。现在请大家看黑板,这两个式子是上节课我们所得到的,其中这几个字母表示的含义我们知道了,那它们在数学上应该怎么称呼呢?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生:略。 师:大家不知道。没有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的内容——函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的观察这两个数学表达式,从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请第三排靠窗户的男同学你回答。 生:略。 师:观察的很仔细,不错,请坐。这位同学说:“这两个表达式中都有两个变量。”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略。

师:非常正确。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的时候,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大家现在验证一下,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 师:是对的,看大家现在的观察能力是越越强啦。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观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略。 师:很好,中国人口统计表,在这个表格中都有哪些变量呢? 生:略。 师;对,年份和人口数量,那年份与人口数量之间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略。 师:很好,老师听到一种说法是:“也是两个变量,每一个确定的年份都对应一个确定的人口数量。”另一种说法是:“如果用表示年份,表示人口数量,给定一个,就会有唯一一个值与其相对应。”大家的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的很快。这其实就是我们函数的概念。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函数的概念。 师: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与,如果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称是自变量,就称为是的函数。这就是函数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如果现在令,我们就称是的函数值。这是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优秀教案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巩固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3.通过对图象性质的研究,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让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不仅使他们记忆犹新,还能建立自信心.由学生自己思考再经过合作交流完成的数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使他们互相增进友谊.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中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类推归纳概括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总结出当k >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 <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并讨论了反比例函数y=x 4与y=-x 4 的图象的异同点. 这是从函数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来研究了反比例函数的. 我们知道在学习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象时,还研究了当k >0时,y

的值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 <0时,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即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以及函数图象与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本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性质. Ⅱ. 新课讲解 1.做—做 [师]观察反比例函数y= x 2,y=x 4,y=x 6 的形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表达式中的k 都是大于零的. [师]大家的观察能力非同一般呐! 下面再用你们的慧眼观察它们的 图象,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 (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 值的增大.y 的值是怎样变化 的?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能与x 轴相交吗?可能与y 轴相 交吗?为什么?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生](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 (2)从图象的变化趋势来看,当自变量x 逐渐增大时, 函数值y 逐渐减小. (3)因为图象在逐渐接近x 轴,y 轴,所以当自变量取很小或很大的数时,图象能与x 轴y 轴相交.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不同意(3)小的观点. [师]能解释一下你的观点吗? [生]从关系式y = x 2 中看,因为x≠0,所以图象与y 轴不可能能有交点;

初中数学《变量与函数》教案

初中数学《变量与函数》教案第14章一次函数 14.1变量与函数(1) 教学目标 ①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②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副弹簧秤和挂件,一根绳子.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面的表,再试着用含t的式子表示s:t(小时) 1 2 3 4 5

s(千米) 2.已知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那么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人为y元,怎样用含x 的式子表示y?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画面积为20cm2的圆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注:(1)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2)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 动手实验 1.在一根弹簧秤上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填入下表: 悬挂重物的质量m(kg) 弹簧长度l(cm) 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重物质量m(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用10d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的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用表格表示).设矩形的长为xdm,面积为Sd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初中数学_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知识与技能: 1.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巩固、新知探究、知识应用、巩固提升、小结与拓展、当堂达标。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 活动内容:如图所示在 Rt△ABC中,∠C=90°。 B (1)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 。 c a (2)sinA= ,cosA= , A b C tanA= 。 sinB= ,cosB= ,tanB= 。

(3)若A=30°,则 c a = 。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环节新知探究 活动内容:探索30°角的三角函数值 ①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 多少度? ② 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③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 学生探讨、交流,得出 30°角的三角函数值 2.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 3.请学生完成下表 三角函数角 sinαcoαtanα 30° 2 1 2 3 3 3 45° 2 2 2 2 1 60° 2 3 2 1 3(1)我们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复习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复习课) 教学的实质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或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探究互动过程,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思想方法,达到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识的创新.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一次函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研究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渗透数形结合、函数模型等重要思想方法,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重要知识储备,我们常常利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复习—探究—归纳—巩固—反馈”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因此,本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复习课,在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其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举贴近学生生活的国庆小长假租共享汽车出游的实例,结合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复习课,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知识点;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等活动,探究发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本节课的设计上,尽量把一次函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在例题的选取上,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函数模型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设计

课题函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4.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难点: 在于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 问题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 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 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下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是多少?给定一个t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值吗? 问题2.瓶子或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这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问题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若温度降低到-273℃,则气体的压强为零.因此,物理学把-273℃作为热力学温度的零度.热力学温度T(K)与摄氏温度t(℃)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T=t+273,T≥0. (1)当t分别等于-43,-27,0,18时,相应的热力学温度T是多少? (2)给定一个大于-273 ℃的t值,你能求出相应的T值吗? 第三环节:概念的抽象 1.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的共同点,进而揭示出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的问题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的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点明函数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两个变量,一个x值确定一个y值,它们是判断函数关系的关键。 3.再通过对上面3个情境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三个情境呈现形式的不同(依次以图像、代数表达式、表格的形式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函数常用的三种表示方法: (1)图象法;(2)列表法;(3)解析法。 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 1.介绍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 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球的表面积S(cm2)与球半径R(cm)的关系式是S=4 R2 (米/秒)向上抛一个球,小球的高度h(米)与小球运(2)以固定的速度V 动的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式是h=V t-4.9t2. 2.概念应用举例 1. 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速度是15千米/时,你能表示出他走过的路程s与时间t之间的变化关系吗?S是t的函数吗?路程s随时间t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略解:S=15t,是函数,图像略.

一次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2.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一次函数y =kx +b(k ≠0)的性质。 3.能利用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一次函数图象性质的过程,感受一次函数中k 的正负值对函数性质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意识。 2.观察图象,体会一次函数k 的取值和直线位置的关系,提高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探究,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归纳、整理,得到实物的内在规律,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或时,图象的变化情况,一次函数图象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一次函数图象性质的应用。 学情分析 0k >0k <()0y kx b k =+≠()0y kx b k =+≠

学生已经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探究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学生是较容易掌握的。并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情况,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对教材内容及练习题做适当设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践探究、讲练结合、动手操作 教学手段:平板和平台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老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板书课题) 老师:在我们学习本节课之前,回去一下我们以前已经解决了的有关一次函数的知识

学生:老师提问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纠正。 老师: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目标有一下几个,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学生:朗读问题目标 二、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平台在平板上给学生发布任务,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平板,小组合作,两个人进行画图。

初三数学_函数及其图象专题复习教案

初三数学函数及其图象专题复习教案 魏县牙里中学母慧芹 第10-11周共计10课时 教研组意见:审批时间: 一、总述 函数及其图象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函数与许多知识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关联着丰富的几何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所以,以函数为背景的问题,题型多变,可谓函数综合题长盛不衰,实际应用题异彩纷呈,图表分析题形式多样,开放、探索题方兴未艾,函数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复习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的有关概念,知道各象限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能确定一点关于x轴、y轴或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2、会从不同角度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 4、明确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知道图象形状、位置与解析式系数之间的关系。 5、会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知识要点 ( 不属于任何象限。 (二)一次函数 解析式:y = kx + b(k、b是常数,k ≠0), 当b = 0时,是正比例函数。 (1)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三)二次函数 1、解析式: (1)一般式:y = ax2 + bx + c (a≠0 );

(2)顶点式:y = a ( x – m ) 2+ n ,顶点为(m , n); (3)交点式:y = a (x – x 1 ) ( x -x 2 ),与x 轴两交点是(x 1,0),(x 2,0)。 2、抛物线位置由a 、b 、c 决定。 (1)a 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a >0开口向上;a <0开口向下。 (2)c 决定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 ① c >0图象与y 轴交点在x 轴上方; ② c =0图象过原点; ③ c <0图象与y 轴交点在x 轴下方。 (3)a 、b 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a b x 2-=。 ① a 、b 同号对称轴在y 轴左侧; ② b = 0对称轴是y 轴; ③ a 、b 异号对称轴在y 轴右侧。(4)顶点)44,2(2a b a c a b --。 (5)△= b 2-4ac 决定抛物线与 x 轴交点情况: ① △>0抛物线与 x 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 △=0抛物线与 x 轴有唯一的公共点; ③ △<0抛物线与 x 轴无公共点。(四)反比例函数 解析式:)0(≠=k x k y 。 (1)k >0时,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2)k <0时,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四、例题选讲 例1.为预防“非典”,小明家点艾条以净化空气,经测定艾条点燃后的长度y cm 与点燃时间 x 分钟之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已知点燃6分钟后的长度为17.4 cm ,21分钟后的长度为8.4 cm 。 (1)求点燃10分钟后艾条的长度。 (2)点燃多少分钟后,艾条全部烧完。 解:(1)令 y=k ·x+b , 当 x=6 时,y=17.4,当x=21时 y=8.4,则 215 3 +-=∴x y x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与 6k+b=17.4 21k+b=8.4 解得 21 53=-=b k

初中数学八下 《一次函数》教案

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教案 年级八年级课题一次函数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 2.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 3.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通过实例总结函数三种表示方法。 过程 方法 1.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一次函数,体会数学研究方法多样性. 2.进一步提高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 态度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分析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联系,从而提高比较鉴别 能力. 教学重点1.一次函数解析式特点. 2.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联系规律. 教学难点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 2.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15℃,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km 时,他们所处位置的气温是y℃.试用解析式表示y?与x 的关系. 分析:从大本营向上当海拔每升高1km时,气温从15℃就减少6℃,那么海拔增加xkm时,气温从15℃减少6x℃.因此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y=15-6x (x≥0) 当然,这个函数也可表示为: y=-6x+15 (x≥0) 当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0.5km时,他们所在位置气温就是x=0.5时函数y=-6x+15的值,即y=-6×0.5+15=12(℃). 这个函数与我们上节所学的正比例函数有何不同?它的图象又具备什么特征?我们这节课将学习这些问题.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讨 论 。 教师根据问题设计引 导学生写出函数解析 式。 学生口述老师在黑板 上板演这几个函数的 解析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去指导生活。 培养学生的发现 能力。 学生利用函数知 识解决实际生活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初中数学《-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复习” 。 二、内容解析 《二次函数复习》是在学完二次函数整章知识后所进行的一节复习课。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一个简单问题入手,经过一系列的问题串把本部分关于二次函数的概念、平移、图象及性质串到一起,层层递进。另外,其中蕴含的类比、归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研究、解决函数问题,以及终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灵活应用。 三、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内涵,掌握了二次函数的相关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感到函数难学,学习的信心不足。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二次函数有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通过采用学案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小组合作交流、拓展提高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内化、巩固复习内容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及概念。

2.掌握各类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图象及性质,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并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导入,出示课题: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复习一下(出示课题)。 2. 知识梳理,建知识树(所学二次函数的内容)。生:一小组展示整理的知识树,其他小组补充完善。师:展示整理的知识树,做重点强调。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过的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知识梳理,使其纳入所属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并做好知识的前后衔接 3. 典例解析,变式应用。

最新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

最新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一 关于教学设计: 备课过程,我认真研读教材,认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就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与一次函数及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所以,我在讲授新课前安排了对“函数”、“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概念及“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复习. 为了更好的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思考”的问题的位置,将它放到函数概念引出之后,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境设置: 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v(km/h)的变化而变化. (1)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来表示t吗? (2)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习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和“议一仪”中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我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式进行变形,并安排了相应的例题. 一般式变形:(其中k均不为0) 通过对一般式的变形,让学生从“形”上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结合“思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神”神上体验“反比例函数”. 为加深难度,我又补充了几个练习: 1、为何值时,为反比例函数? 2是的反比例函数,是的正比例函数,则与成什么关系?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一次函数知识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点:1、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定义 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4、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并掌握其性质 难点:1、根据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一、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函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就叫做x的函数,其中x做自变量,y是因变量. (1)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①整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②分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 ③二次根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嗣是使被开方数是非负数的实数,若涉及实际问题的函数,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函数值:对于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值所求得的函数的对应值. 3.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1)图象法:形象、直观;(2)列表法:具体、准确;(3)解析法:抽象、全面。由函数的解析式作函数的图象,一般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范例讲解 例1、一汽车油箱中有油30升,若每小时耗油10升。 (1)写出油箱中剩油量Q(升)与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指出其常数、自变量、因变量; (3)Q是t的函数吗?为什么? 巩固练习 1、设路程为s,时间为t,速度为v,当v=60时,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为,这个关系式 中,是常量,是变量,是的函数。

初中数学函数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函数”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的必要性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其目的是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解题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数学能力,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操作方法都与新授课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平时教学中点状、零散的知识需要系统化,成为线状、网状。平时学生所学知识的疑惑点需得以澄清,平时所学知识中重要的思想方法需加以提炼,通过复习课能更好的完成上述教学任务。一个教学阶段的前、中、后或各种考试之前常需要进行复习,比如:课前、课中的随机性复习,章、节的终结性复习,期中、期末的考前复习,中考总复习等。在复习阶段,如果我们能够转变教学理念,恰当地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就能使复习课的效率“ 事半功倍”。 上好复习课是复习备考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材,融合新课程标准,切实结合中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涵盖所学知识点,并突出重点,详解难点。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正确指导,使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为了优化初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复习课的地位和作用,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用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成功的关键。 二、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类型

复习课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概念复习课,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图表,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网络,使知识点系统化和结构化; 另一类是习题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逐层递进的题组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加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 三、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复习方法有哪些? 1、课本回顾: 针对自己的弱点重新翻看教材,使得复习有序把零散的知识串联成条条框框,编织成网络,为了在考试时能应答自如,就要及早统筹安排,寻求更好的复习效果。要清楚自己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全过程中,哪些知识学的好,掌握的好,遗忘的少;又有哪些知识漏洞较多,基本训练不过硬,是课堂上没有学透。复习既不能拔的过高,复习范围太大造成浪费;也不能落点太低,复习范围过小造成缺漏,所以要力争把握尺度。我们更要重视考纲、研究考纲、多见新题型。 2、系统梳理: 对教材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按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在每个复习专题中对本部分的知识点从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这四个层次上进行归纳和强调。根据重点难点进行,典型例题要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另外在所选的例题中要侧重体现数学思想及方法。如: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通过复习要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更加明确,应用起来更加自觉,更加熟练。 3、综合训练 数学新题型的训练有应用型问题、阅读型问题、探索型问题;数学综合题训练如中考最后三道题的类型,一般来说,在试卷里属于比较难的,难就难在它的综合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还有像方程型综合题训练、三角形综合题、几何型综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 - x/5; ③y = 3/x ;④y = 4x ;⑤y =x(3x+1)-3x ;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 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y =(m+1)x + 2- 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 的位置关系: k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0);b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当k>0时,直线;当k<0时,直线。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为此直线y=kx+b(k≠0) 的位置有4种情况,分别是: 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 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 基础训练二: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 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函数y = ax+b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 。0 8、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9、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