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学

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学

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学

从PC到移动互联网,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在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同时,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使我国的政治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提高群众政治参与度的同时,也使得政府权力受到了人民群众更广泛的监督,让权力更加公开透明。而移动互联网已经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介入到政治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移动互联网传播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对立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移动互联网传播对政治的影响,这样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当代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随着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让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移动互联网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移动互联网传播与政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正因为如此,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灌输政治知识

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政治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传播和灌输政治知识是实施政治运作、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要求。因此了解更多的政治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社会中,移动互联网是人们获得政治信息、了解政府活动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现实的描述、说明、解释,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行为。比如在我国党政机关内部都有定期的有关政治的自媒体号或者公众号等,传播党政知识和最新政策,以便加强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给他们灌输一些必要的政治知识,通过自媒体形式宣传各种政治思想。因此,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充分得到了实现。

(二)引导政治舆论

移动互联网传播将新近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通过信息自媒体的过滤和筛选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是,同时他们也将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分析、解释传达给受众。从而影响人们对这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引导和控制政治舆论的焦点和走向正确的发展之路上。马克思曾经说过,“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个体在政治文化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可见媒体对于群众政治观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自媒体所引导的政治舆论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而自媒体的发展背景正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三)树立政治典型

移动互联网传播媒介根据政治发展的需要,要不断地树立一些政治典型。它们几乎描绘各种可以想象的政治行为形式,从而为个人提供模仿和学习的模式。当人们对于自媒体传播媒介描述的人物模式产生认同时,这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模仿其行为。如果模仿来的行为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或者受到社会的鼓励、支持,那么就会成为个人稳定的行为方式。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自媒体制造政治人物、树立正面典型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社会规范个体的行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激发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移动互联网传播不断向公众

灌输政治知识,传递政治信息,以及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报导,逐渐增加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关心,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互动,从而提高公众对政治事务的兴趣以及对政治期望的追求,激发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见,自媒体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当代移动互联网传播使政治自媒体化

自媒体作为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社会政治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它与政治的联系非常紧密,政府如果很好地利用移动互联网传播,会对他们的政治活动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能够使政府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移动互联网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媒体报道也主导政治事件的产生、发展和结局,主导着政治人物的命运。比如最近发生的外交事件,自媒体做出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形成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自媒体的政治化也带来了政治新闻的娱乐化、八卦化。由于政治人物地位的显著性,所以有关政治人物的话题也成为了自媒体报道的焦点。这也体现出其政治面目通过娱乐化后更接近生活本源的回归,政治与移动互联网传播联系的也更加紧密,政治自媒体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在中国,虽然自媒体对于政治的作用已经开始逐渐凸显。媒体法制化管理的水平已经有明显的提高,也开始有了提供信息、普及知识、传达思想、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的功能,甚至有限度的批判政府政策。这表明,中国自媒体业逐渐向自由化发展。所以,中国政府应该改善媒体生存的现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改革,使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从当代移动互联网传播对政治的各方面影响来看,政府必须利用好移动互联网传播才能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传播也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向社会传达一些客观事实,监督政府,充分发挥自己对于社会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促进移动互联网与政治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我们更加美好的社会。

网络政治学

中国视野下的互联网政治学/ 曾卫 ——关于《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的书评 《互联网政治学》作者查德威克,译者任孟山。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互联网内部的管理政治学;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对于政治的影响,即互联网的政治应用。 前者的研究重点在于,梳理了互联网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的政治因素,以及因互联网生长历史而形成的内部政治,谈到了互联网治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主要价值与观念。 在互联网的国内治理方面,流行着一种“大体共识”的自我治理理念,它在本质上所指的是一种非正式的但又缜密的做决定方式。这种理念坚持认为传统形式的国家管制不适用于这个去中心化、分散的媒介,支持自我管理网络的组织要求民族国家要把权力移交给他们。互联网当然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媒体,在治理方式上也理应跟随技术的革新而有所创新,但是,将治理权力全部下放到民间,甚至完全按照一种非正式甚至无规章的自我治理方式,那无疑是危险而且也是不现实的。这一理念其实跟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十分相似,它们都想当然地将政府当做一种恶性力量,在前提假定上就犯下了错误。政府并非天然的自由之敌,即使是崇尚自由的美国人,也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只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来自政府的力量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具体来讲,就是让其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而对其权力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部分加以合理限制,以保障互联网的安全有序运行。 而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存在着主要两种理念的博弈,它们被划分为社会福利派和电子商务派。社会福利派认为互联网具有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应当被用来为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服务。而电子商务派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开放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重要性,更多的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很明显,前一派的中坚力量是众多威权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后一派则以美国为代表。这让人联想到“构建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争议,部分发展中国家认为世界信息的传播极不均衡协调,亟需加以改变以发出更多它们的声音,而在国内,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涉及到国家整体利益的时候,管制互联网也是十分必要而合理的。但是另一方(主要是发达国家)却不这样认为,发达国家同样需要在国际上代表本国的市场力量争取利益。这让互联网成为与环境气候等全球性问题一样,成为双方互相扯皮互相推卸的一个无解之题。客观地分析现在的世界信息传播格局,发达国家资讯占绝对优势确实是既有事实。倘若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求发达国家停下脚步等一等(这本身就不现实,在发达国家市场有市场自身的发展逻辑),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却将互联网作为政治工具,不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让互联网自身茁壮成长,这是否又是一个悖论呢? 以上都不是重点,本书重点探讨的主要是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互联网对于政治的影响,即互联网的政治应用。作者举了大量美英两国的实证案例,如果把这些案例所反映的普适性理念放到中国的大背景下,我们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和多元化一般被认为是推动社会民主化的三驾马车。 市场经济的力量自不言说,改革开放在经济领域做的放松管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对于一个社会民主化的重大意义。市场经济的内嵌价值观包括等价交换和契约精神,通过在市场经济中三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逃离了随意长官意志的计划经济的掌控,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社会财富因此变得较之前极大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环境和现实需求,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本文将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对策。 一、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信息化带来的认知变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他们更容易受到 多元化的信息冲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持怀疑态度,不愿意被灌输理念,更注重 自我意识的发展。 2.思想意识的转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转型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更 多地关注个体价值和民主思想,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缺乏认同感。 3.教育方式和手段的落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讲课来进行,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大学生接受意愿不高,教育效果待提升。 二、应对策略 1.发挥新媒体优势: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为了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思政 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在新媒体上展开教育工作,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进行在 线学习和互动,开发基于手机的APP等教育工具。 2.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思想难点等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大学生思考问题,增加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强化实践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校内外营造良好的实践教育 环境,利用社会实践、考察、比赛等方式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内容。 4.提高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座、小组讨论、在线课程、学生研究等多种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多领 域进行融合,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多重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 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者必须结合新媒体和新技术, 充分发挥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审辩能力和自我意识, 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新时代,针对高校学生特点和社会变化的趋势,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以时代需求为导向,积极拥抱新科技,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一、以时代需求为导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以时代需求为导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身心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成长需求等等。在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发挥学习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练就更加全面的素质,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以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需求。 二、积极拥抱新科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积极拥抱新科技。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课堂等先进科技手段的优势,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活泼。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网络辅导、在线交流、微信答疑等,让学生更加接近社会。 三、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高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更加注意,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打造积极向上、善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学生将会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整体的素质水平。 四、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学校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对教学过程标准和评价机制的制定和落实,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完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取新时代社会的最新信息,形成深入实践的能力和特点。 五、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高校应该注重开展个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实践,并且帮助学生量化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和自主的习惯和品质,树立理想

政治学研究范式演化与新趋势研究

政治学研究范式演化与新趋势研究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诞生以来就一直面临 着不同的挑战和变革。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制度、政治 结构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学科,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随着时代的变 迁而不断发生变化,这也促使了政治学研究范式不断地演化和发展。本文将探讨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演化与政治学研究的新趋势。 一、政治学研究范式演化 1. 传统政治学研究范式 早期政治学研究主要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方面的问题,重 点研究政治权力的来源、分配和运行机制,探讨政治机构的组成、职责和功能以及政治流程的运作机理等。这种政治学研究范式被 称为传统政治学,其典型代表是马克斯·韦伯和哈罗德·拉斯维尔。 2. 行为政治学研究范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安东尼·道金斯提出了行为政治 学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把政治学的研究重点从政治机构和政 治流程转移到了政治参与者和政治行为方面。行为政治学借助心 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政治参与者的态度、价 值观、感情和行为的决策过程,研究政治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及相 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这种研究范式对行为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非常大。

3. 结构政治学研究范式 1960年代后期,由威廉·里克纳提出的结构政治学研究范式引 领了政治学研究的新潮流。结构政治学认为,政治制度和政治行 为是社会结构在政治领域的反映,通过政治结构、文化和经济环 境等方面因素对个体的政治行为产生影响和限制。这一研究范式 的典型代表是所谓的现代化理论,试图通过研究人口、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因素,分析国家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如何决定其 制度形态、政治行为和战略目标等。 二、政治学研究的新趋势 1. 多元方法论的应用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与多元方法论不可分割。政治学研究亦然。 政治学的多元方法论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协作和融合是越来 越必要的。政治学家们选择不同的方法和范式,为政治学的发展 提供了新的领域和视野,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在方法上, 政治学家们积极借助定量研究、定性分析、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历史分析和理论研究等多元方法,为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和 多元。 2. 比较研究的发展 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以 国家和政治制度为研究单位,主要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政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大数据时代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 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成为 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 背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创新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等新技术的应用,让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 媒介。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人们的行 为和思想,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和数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困扰。由于大数据技术的迅猛 发展,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快,这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假新闻、谣言等不实信息的传播,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数据技术 的应用也使得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个人的大量信息被搜集和传播,容易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和滥用。信息超载的问题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大量的 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认知能力,使得人们很难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着许多问题。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炸使 得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庞杂和多样,这给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了障碍。大量的信息可能会 使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无法准确地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也面临着变革的压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很难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契合,这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度。大数据时代的交流和互动方式也发生了 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更喜欢通过互联网、社交 媒体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学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鉴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路 径探索。 1. 引入大数据技术,深化教学内容 大数据技术具有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人们行为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将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本质。 2. 构建在线教育平台,拓展教育渠道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尤 其是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已经 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围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及对策展开讨论,以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困境 1.信息过载导致传播渠道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多样化,信息也愈发 丰富。高校学生在接收信息的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难以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 的内容。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良信息和思想也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学生中间, 对其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这也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众多的信 息中传递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网络空间存在不良信息和思想传播 随着网络的发展,不良信息和思想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越来越严重。一些违法甚至有 害的信息和思想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到高校学生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虚假信息、低俗内容、暴力思想等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潜在的威胁,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网络传播速度快,难以阻止有害信息的扩散 相比传统的宣传渠道,网络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更广泛。不良信息和思想通过网 络渠道传播到学生中,具有了更大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导致阻止其扩散变得更加困难。一 旦产生不良信息和思想在网络中传播,可能会造成言论的过激、情绪的波动,甚至引起学 生的不良行为,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对策 1.建立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我们首先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体系。这个体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形成一个 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 网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强大 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健康的思想品德,增强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 信息获取更加便利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工具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信息。这为学 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 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观点,这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 互联网的世界里,各种观点和思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支持者,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 来了挑战。 3. 学习交流更加便捷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和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同龄人进行交流和学习。这种多元 化的学习交流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了学生的思想交流,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是一个新的机遇。 1. 信息真伪辨别难题 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信息的影响,导致思 想观念的偏离和扭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 他们的思想素质。 互联网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多元化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 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思想自信和辨别能力。 3. 学习交流中的负面影响 虽然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不良信 息的传播、网络暴力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健康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增强他们 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避免陷入不良的网络交流之中。 1. 借助互联网资源加强教育宣传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传播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传播策略 1.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传播策略的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政治传播。政治传播策略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传播策略,并分析其对现实政治和民众行为的影响。 2. 社交媒体:新兴政治平台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分享信息。政治人物也开始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选民进行直接对话,并成功地将年轻选民动员起来。 3. 社交媒体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社交媒体在选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候选人可以更好地了解选民需求,并调整自己的竞选策略。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了候选人之间进行攻击和辩论的舞台。 4. 网络舆论:新型公共领域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报道,网络舆论成为了新型公共领域。政治人物和政治团体通过网络舆论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观点。同时,网络舆论也成为了选民表达自己意见和参与公共讨论的重要渠道。 5. 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崛起 微博、微信等平台在中国互联网时代起到了重要作用。政治人物通过微博来发布和观点,与选民进行互动。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了政治人物传播信息、组织活动的重要渠道。 6. 网络谣言与信息操控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政治人物和团体可以利用网络谣言来攻击对手或操控舆论。这对于选民来说,需要更加警惕并

进行信息辨别。 7. 网络活动与社会运动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活动成为了社会运动组织、传播信息、凝聚力量的新途径。例如,阿拉伯之春运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组织抗议活动并呼吁政治改革。这些活动对政治传播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8. 数据分析与选民行为预测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策略离不开数据分析。政治人物和团体通过对选民行为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选民需求,预测选民行为,并调整自己的竞选策略。 9. 网络隐私与信息安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政治人物和团体需要更加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以免遭受黑客攻击或个人隐私泄露。 10.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共参与 互联网时代下,公众参与政治活动更加便捷。通过网络平台,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相关部门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对于促进民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互联网时代下的虚假信息问题 虚假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更加迅速,并可能对公众产生误导作用。相关部门、媒体以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打击虚假信息,并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来源。 12. 互联网时代下的国际政治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不再受国界限制,政治人物和团体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全球范围内的受众进行直接对话。这对于国际政治传播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13.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参与门槛 互联网时代使得政治参与门槛降低,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对于民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需要关注网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快,可以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好处,但同时也给政治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政治传播面临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的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已被颠覆。在过去,政治信息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发布和传播,如电视、报纸等。政治信息的传播渠道单一,掌握媒体话语权的对政治舆论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电脑等设备获得各种信息。政治信息的传播不再限于传统媒体,而是向着更广泛的领域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是政治传播的一种新趋势。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政治信息。社交媒体的普及更是为政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平台可以让人们直接关注政治人物或组织,也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与其他政治爱好者交流,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二、政治传播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从原来的一个平台转变为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存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政治传播方面,互联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治传播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也是政治信息传播的一个新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已经从一个纯粹的政治信息传递变成一个个体感知和表达的过程。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这样的表达不再被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更方便的得到了传播。 三、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政治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政治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政治舆论的引导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传播需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调,提高政治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精准度。政治传播也需要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界、扩大政治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口碑传播。

短视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与进路

短视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与进路 短视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与进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短视频迅猛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然而,短视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话语传播提供了新的进路。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短视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与进路。 第一方面,短视频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的挑战是内容浅薄和碎片化。短视频时代以简短、有趣、易于传播为特点,使得大多数短视频内容都追求娱乐性和吸引力,忽视了深度思考和系统性传达。由于短视频时长有限,很难涵盖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误导性,无法真正满足广大受众的思考和学习需求。 另外,短视频时代产生的大量碎片化信息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带来挑战。短视频形式的信息传播更为迅速,但也更容易产生信息过载和内容不够准确的问题。在面对大量碎片化的短视频内容时,受众常常只能接触到零散的知识点,没有整体的内容框架和系统的思考方式,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 然而,短视频时代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进路。首先,短视频的普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覆盖面。短视频具有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特点,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短视频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能够更广泛地传递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年龄层。 其次,短视频时代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短视频可以利用图像、配乐、剪辑等多种元素,更好

地传达和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短视频也可以利用互动等形式,促进受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和参与,加强教育效果。 此外,短视频时代还可以通过合作与整合,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可以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共同推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内容,充分利用平台的流量和用户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成完整的内容架构和传播体系。 综上所述,短视频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进路。在应对挑战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和特点,制作更有深度和品质的内容,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合作与整合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使其更好地适应短视频时代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短视频时代中更好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力量,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短视频时代的兴起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许多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短视频的快节奏、碎片化的特点使得人们更容易得到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信息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短视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同时保持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 首先,短视频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基数巨大,不同年龄层、职业阶层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短视频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群体更加多样化,能够覆盖更广泛的群体。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当今社会,环境、资源、人口、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震撼着人类社会,并从科学技术层面向其他领域迅速渗透。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对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层面的影响日益深化。总结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历史脉络 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博客、即时通讯、P2P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在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时间上亦保持了与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相继性,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和逐步深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果涌现。 (一)萌芽阶段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nternet(因特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ll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因特网(互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R)——建成并开始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从此,开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 (二)始建阶段 以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小组创建的“红色网站”为标志。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b119140541.html,)是植根于学生党员、党课学习小组和入党积极分子,面向广大同学的群众性理论学习网站,是大学校园中的学生网络性协会组织,与TMS 协会、求是学会、业余党校协作(“两会一刊一站”),一起共同建设清华大学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同时,哈尔滨理工大学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这个由大学生创办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被当代大学生誉为网络思想政治状况晴雨表,也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在此期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作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和发展,其对于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互联网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对未来的政治发展进行展望。 一、互联网为政治发展带来机遇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交平台,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高度的互动性。在政治领域,互联网平台为公民提供了实现政治参与、表达意见和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进一步推进了政治权利的民主化和普及。此外,互联网还可以加速信息传递和流通,为政治活动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新兴国家中,互联网平台成为了向外界展示自身情况、倡导政治变革的主要途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和意见,可以快速地被推广到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互联网提供的匿名性也使得许多人敢于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为政治变革带来了有力的声音。

此外,互联网还为政治活动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工具和组织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轻松地实现多地点的互动和沟通,为政治领袖、政治组织提供了更便利的协调、沟通、宣传和组织方式。 二、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虽然互联网为政治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大量信息传播,增加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的验证难度,也给政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例如,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存在,使得政治活动很容易受到 不实信息、虚假攻击等困扰。这也让网络的宣传和影响更加难以 控制。此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等方面的信息,互联 网也存在风险,容易被某些不法分子滥用。 另外一个显著的挑战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政府的互联网 审查制度使得政府可以控制和限制公民的言论和自由。这威胁到 互联网作为公开、透明和自由的在线平台的存在和发展。 三、未来展望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的,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三 阶段‛,认为‚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创业者需要找到自己的‘互联网+’‛。2014年4月,腾讯总裁 马化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是一个趋势,‚+‛的是传 统的各行各业。接着,在2015年的‚两会‛上,马化腾在 人大提案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进行了迄今为止最权威的解释,指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二、‚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恩格斯曾经强调,在历史的创造过程中,‚有无数互相

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力量的冲击下,也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 1、‚互联网+‛的‚小黑屋‛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广泛地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手指头代替你走路‛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网站、微信、微博、QQ 等网络平台获取和传播信息。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具有来源广、种类多、信息杂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形式等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如何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构成的‚小黑屋‛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挖掘有效资源和信息,寻求信息价值‚正能量‛的最大化,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2、信息误差 ‚互联网+‛时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达,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获得有效的信息和数据,解释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主体在获取或使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误

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呈现蓬勃态势。近年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的迅速流行也使互联网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每个角落。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政治。2014年11月6日,我校国际关系学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荣誉课程班的同学们以此为主题,围绕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下面将同学们在本次研讨课上的观点进行简要梳理。 一、互联网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积极作用 1.互联网成为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 孔雀认为,互联网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和发声平台,在政府制定的该政策使可以形成一种双向互动,从而增强民主监督,进而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意识。这样就可以改变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减少因单向传播缺乏反馈而造成的政策失误。 陈欣认为,“网络问政”制度,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了一个互动平台。这样的双向互动不但可以推进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还可以督促政府对政策进行不断改进,使得社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减少,并使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更容易被政府考虑。 李智源认为,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一些社交媒体与网上论坛的扎堆出现,给了许多民众以发表个人言论的空间。由此看来,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民主。 朱越超认为,互联网解构了以前的社会信息传导方式,也解构了金字塔式的等级集权制的权力结构。信息是权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信息权力在信息时代越来越重要。随着信息流动的扁平化大众化多向化,信息传输的路径变得纷繁复杂,使得信息垄断越来越难。 2.互联网成为民主参与的新手段

曹文邦认为,网络发展作为一种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人民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使人们表达和聚合的自由增强了,言论自由增强了,例如:各种论坛、贴吧里的讨论非常活跃。而且信息更加通畅,与民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更加有助于大众参与政治,从精英政治向大众政治的转变。 朱越超认为,互联网为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民众参与变得更加便利而且成本较低。 3.互联网成为民主监督的新渠道 孔雀认为,在所有的媒体中,只有网络是比较纯粹的市场主体,而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方意志的影响甚至控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的代表,例如:CCTV、人民日报、中国之声等在新闻发布方面近乎等同于政府进行信息发布,而非官方的新闻发布则比较少。相反,在互联网上,几大新闻网站,如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在信息发布的角度上体现出了非官方性,甚至会对官方的报道提出质疑。互联网已经作为民众监督政府的一种工具。 曹文邦认为,网络作为一种监督手段,可以提高民主的质量,最近一些突发事件就是有群众把视频发在网上或者有人匿名向中纪委举报。网络的发展削弱了集权控制的能力,打破了对信息的垄断或控制,对政治候选人的了解和选择余地也变得多样化了。 朱越超认为,在网络上,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对公权力的监督,网络舆论在当下社会的作用确实越来越突出了。 二、当今互联网政治发展的局限 1.网络自由化难以完全实现 陈欣认为,互联网政治的发展的确对中国民主政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网络技术的发达并不意味着民众在互联网上是绝对自由的。政府对互联网也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和干预。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政府控制互联网既可以为了国家安全将一些具有危害性的信息进行删除,也可以以此为借口对民众进行监视和控制。公众是否应拥有网络隐私权?政府的干预是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思考

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思考 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思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个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来思考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挑战:短视频时代下的碎片化阅读和思维模式 短视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碎片化,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短视频内容,这种碎片化阅读和思维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入性,而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使得学生容易在片面的信息中形成偏见和单一的思维方式。 解决方案:个性化学习和多角度解析 为了应对碎片化阅读和思维模式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转变教育方式,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多角度解析。个性化学习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量身定制教育内容和方法。高校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育课程和活动。 此外,多角度解析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制作多种风格和观点的短视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重大思想和政治问题。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讨论会和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多方观点的对比中形成全面、客观的思考能力。 二、挑战:虚假信息和价值观引导

在短视频时代,虚假信息的传播和价值观导向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短视频平台上存在大量的低质量、虚假和有害信息,这种信息泛滥给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强化筛选和引导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信息筛选和引导责任,确保学生接触到高质量的和真实的信息。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媒体工作团队,负责对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审核,筛选掉低质量的、虚假的和有害的信息。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和学科专家制作正面和有价值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利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制作有趣、有价值的短视频,传递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价值判断能力。 三、挑战: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和轻松娱乐的性质使得学生在接触短视频时往往缺乏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缺乏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解决方案:思辨训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短视频时代,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思辨训练和批判性思维培训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思辨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训练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判断能力。高校还可以邀请批判性思维专家和学科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互联网时代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研究 作者:吴淑逸高云 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3期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概念 公民政治参与是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定义,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在国内有代表性的为北京大学教授王浦劬的观点:“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的过程的行为”[1]。本文公民政治参与的定义也基于此。 近年来,学者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亦有很多,但多数都是基于公民政治参与概念进行后续阐述。李斌从利益驱动的角度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特指各种政治参与主体借助互联网进行利益表达、参与决策从而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2]。房正宏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认为网络政治参与首先是合法的,其参与主体以网络为参与平台,通过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两个向度实现政治参与,并试图影响政府、集体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决定及其活动的政治行为就是网络政治参与[3]。另外,还有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要素进行分析。郑兴刚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指网民以信息为媒介、以网络空间为载体所进行的旨在影响政治过程的政治行为,其中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网民,其客体是电子政府或现实中政治系统的政治过程,其参与途径是互联网,其参与形式多样化[4]。 通过对不同学者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解释界定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本文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公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又因为自己的意见对政府机关的民主决策、制度制定等产生一定影响的政治行为。 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的应对之策,只有区分网络政治参与和平常网络活动的不同以及关联,理清其规律和特点,才能依法有效推进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 在互联网普及以前,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大多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具体表现为通过选举投票、竞选、听证会、民主评议会、信访、向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反映、拨打政府热线电话等,这种传统方式的政治参与具有程序繁琐、政府主导性过强、公民可操作空间相对较弱的缺点,使得公民政治参与难度较大。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传播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传播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传播策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政治传播的方式和策略发生了革命性的 变化。互联网为政治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政治信息可以迅 速传播并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 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传播政治信息变得十 分容易。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直接与公众进行 互动和沟通,使政治信息更加透明和及时。同时,网络用户可以在社 交媒体上自由表达自己对政治事件的看法,形成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这种即时性和参与性的传播方式使政治传播更加民主化和多元化。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策略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各种因 素的综合考虑。以下是一些在互联网时代下进行政治传播的策略。 首先是定制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兴趣和需求可以被精 确地追踪和分析。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定 制个性化的政治信息传播策略。通过使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可 以了解公众对某一政治议题的关注度和态度,从而针对具体情况进行 传播策略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是多媒体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文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取 信息的需求。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多媒体功能,使用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来传播政治信息,以更好地吸引公众的 注意力和兴趣。同时,多媒体传播方式也可以更直观地呈现政治信息,使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外,实时传播也是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的重要策略之一。互联 网的即时性和快节奏要求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能够及时地发布政治信 息和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实时传播政治信息,政治人物可 以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增强公众的信任和认同。 此外,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的策略还需要注重网络广告和网络宣传。互联网平台的广告投放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特征为政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手机、平板电脑、PC 等数据来源或数据承载方式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数据量出现了极速增长,大数据浪潮扑面而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样也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部结构。如何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目前需要深入思考和充分实践的重要战略性课题,探索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促进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大数据及其特征 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大数据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认定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时代势必引起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大数据更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充分运用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流行趋势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时效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科技日新月异的趋势的增强,为此高校应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加强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掌握数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 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教育、思想意识等带来的大变革 (1)大数据给高校师生给的生活带来的变革用高新信息技术传播数据己经成为当今社会人类获取消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页浏览,以及通过微信等随时关注的事件动态数据进行分析与评论。借助数据快速、便捷的传递特点。也能够让高校学生在大数据信息资源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方式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当然,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数据传播速度快,数据价值低等的缺陷容易导致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参与性层度低下、对社会道德约束的限制不够重视。对互联网信息工具的高强度使用使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交流以及生活的时间大大减少,逐渐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症。并且随着高新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使用率的提高,网络犯罪率也逐渐增加,进而使得高校学生在现实社会不安全意识也呈正相关增长态势。这些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得以重视,利用数据技术的优势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防微杜渐,做到有备无患。这也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关注特殊群体,防止意外发生。 (2)大数据给高校师生教育带来的变革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数据时代,则是基于数据技术如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达到无线网络教学,使原本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的翻转课堂转变。大学生在数据交流平台随时随地地传播数据,探讨科研问题和生活问题。更多的是在数据平台中进行,作业和考试也可以在数据平台进行,考试结束成绩即时出来,大数据时代传播数据的快捷性、开放性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知识信息资源的储备和容量,特别是利用数据技术进行数据资源信息共享对于增强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了自己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而且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掌握最新科技研究成果,这使得高校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己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探究无疑都是最有效的。但是,大学生利用数据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式方法,面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到来,高校学生们对知识下载的有效经验不足、思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