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考试资料】-动物免疫学-整理

【大学考试资料】-动物免疫学-整理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M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16. 树突状细胞(DC):来源于骨髓和脾脏的红髓,成熟后主要分布在脾和淋巴结,结缔组织中也广泛存在。是由不同干细胞分化而来的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一类细胞。

17.抗体(antibody)抗体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血液、淋巴液、粘膜分沁物和组织液中,是构成机体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物质。

18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血清球蛋白,由多种成分组成,具有非特异性杀菌活性的物质。

19.细胞因子(cytokine,CK):一类由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相关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蛋白质分子。

20. 抗原(antigen , Ag):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1.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多为小分子物质,如荚膜多糖、类脂、脂多糖。

22.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因而又称为抗原表位。

(1)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为多价抗原;

(2)单价抗原: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如简单半抗原。

(3)单特异性决定簇抗原:只有一种特异性决定簇的抗原。

(4)多特异性决定簇抗原:含有两种以上不同特异性决定簇的抗原。

23.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4. 共同抗原:两种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则称为共同抗原

25. 异嗜性抗原指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性质相同的抗原(交叉抗原)。

26.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它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的差异,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IgM、IgA、IgE和IgD

27.白细胞介素(IL):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主要负责信号传递,联络白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28.干扰素(IFN):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的可溶性糖蛋白。

29.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3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31.抗原加工:蛋白质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能与MHC分子结合的肽的过程。

32.抗原递呈: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将其展示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过程。

33.内源性抗原: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抗原,包括自身抗原和非己抗原----MHCⅠ分子递呈(所有有核细胞)

34.外源性抗原:由细胞外摄入细胞内的蛋白质抗原,包括非己抗原和自身抗原---MHCⅡ分子递呈(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淋巴细胞、朗罕细胞)

简答:

1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识别的基础,免疫细胞,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功能非常精细,识别功能降低:感染或肿瘤;识别功能过强、紊乱或功能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异性;免疫记忆

2免疫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消灭、清除病原生物的感染和侵袭的功能。自身稳定:指机体具有清除衰老和破坏的组织细胞的一种功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保证机体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免疫监视:指机体具有发现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

3.发展简史分3个阶段: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独立学科形成时期

4.T细胞:成熟的T细胞又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

作用:细胞免疫、免疫调节。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65—80%。

亚群:按功能不同分多个亚群: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TH):协助体免、细免功能,释放IL2、4、5、6,IFNr活化T、B细胞。抑制T细胞(suppressor T cell,Ts):CD4-、CD8+,抑制体免、细免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Tc,CTL):CTL、CD4-、CD8+,杀伤带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等其他T细胞

T细胞的表面标志: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T细胞表面具有能特异地识别和捕获抗原的结构,称TCR。TCR由α、β链组成,有可变区、恒定区,TCR 也存在独特型抗原决定簇,故称TCR为Ti分子或Ti抗原。E受体:即CD2,异种动物红细胞受体。识别T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E花环试验。有丝分裂原受体:有丝分裂原是植物种子提取的糖蛋白,如PHA、ConA,与相应受体结合,能非特异地激活静止T细胞转化为母细胞。DNA合成增加,发生有丝分裂。PHA—淋转。Fc受体(IgFc—R):Ts有IgGFc受体(FcrR),TH有IgMFc受体(FcuR)。等其他受体

5.B细胞:成熟的B细胞又称为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one dependent lymphocyte)或囊依

赖性淋巴细胞细胞(burse dependent lymphocyte),简称B细胞。

作用:(1)参与体液免疫(2)递呈抗原,为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①受体(BCR)

介导内吞作用②胞饮作用

来源分化:人和哺乳动物B细胞在骨髓分化成熟。禽类在腔上囊。

亚群:B1—T细胞非依赖性。B2—T细胞依赖性。

B细胞表面标志:B细胞抗原受体(BCR ):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是细胞表面的

免疫球蛋白(membrane surface immunoglobulin,SmIg),是B细胞识别和捕获抗

原的结构,也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依据。Fc受体(FcR):T、B、单核、中性粒、

NK、均有FcrR。补体C3b受体(C3Br)(CR1):T细胞无此受体。单核细胞、

中性粒C、血小板及人RBC上也有CR1,其功能与Fc受体相似。

6. 红细胞免疫作用主要有:(1)识别携带抗原(2)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3)增强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4)促进巨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吞噬作用(5)红细胞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对免疫复合物起着巨噬细胞的同样杀伤作用。

7.构成抗原的条件:异源性,又称异物性。只有非自身物质进入机体才能具有免疫原性。微生物、异种组织、细胞及蛋白质均是良好的抗原。(1)异种物质:通常动物亲缘关系相距越远,种系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好。(2)同种异体物质:人类ABO血型系统,移植器官(3)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无免疫原性,下列情况则具免疫原性,①自身组织结构发生改变。②

机体免疫识别功能紊乱。③隐蔽的自身抗原:终生与免疫系统隔绝的成分。大分子: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分子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分子量小于5000其免疫原性较弱。分子量在l 000以下的物质为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但与大分子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分子结构:在大分子中,蛋白质的免疫原性最强,其次是复杂多糖,再次是核酸、类脂物质。通常情况下,大分子的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佐剂)

完整性所以抗原物质通常要通过非消化道途径以完整分子状态进入体内,才能保持抗原性。

8.免疫球蛋白:所有种类免疫球蛋白的单体分子结构都是相似的,即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四条肽链经二硫键连接构成的‘‘Y’’字形分子。

(1)重链与轻链重链(heavy chain) 简称H链,根据重链抗原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α、γ、μ、δ、ε五种,据此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分别为:IgA 、IgG 、IgM、IgD 、IgE。轻链(light chain)简称L链,可分为κ链及λ链两种。天然Ig分子中,重链同类,轻链同型,因此我们可以将Ig分为五类十型。

(2)可变区与恒定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简称V区,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和H链的1/4,这个区段的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是可以变化的。恒定区(Constant region)简称C 区,位于L链靠近C端的1/2和H链靠近C端的3/4区域,这一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稳定,所以叫恒定区。

(3)高变区与骨架区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简称HVR 或HR,是V区中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变化频率更高的区域,也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又称为决定簇互补区(CDR),又是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主要存在的部位。其中重链有4个高变区,轻链有3个高变区。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V区以外的部位,稳定HVR的结构。(4)绞链区(Hinge region )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具有很好的弹性,可以自由展开至180度。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免疫球蛋白分类:IgG :分4个亚类;血清含量最高,持续时间长,主力免疫;出生后3月开始合成,半衰期长21天左右;唯一通过胎盘的Ig;抗感染、抗肿瘤、超敏反应。IgM:分子量最大;合成最早、但持续时间短,早期抗感染免疫,先锋免疫;具有强大的调理、激活补体及杀菌作用;血型抗体主要为IgM;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单体IgM:SmIgM 为B细胞最早出现的重要表面标志

IgA:血清型IgA: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免疫作用弱;分泌型IgA:双体、三体及多体。粘膜免疫: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外分泌液中;局部免疫、激活补体(替代途径)、ADCC。IgD:血清含量极低,极不稳定,易降解;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与免疫记忆有关;防止免疫耐受的发生

IgE:正常时含量极低(0.002%)抗寄生虫免疫,参与超敏反应

9.抗原抗体反应: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是互补性的特异性结合;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结合力,疏水作用力)

反应特点:特异性: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而起反应的专一性能。比例性:最适比或等价点最迅速出现沉淀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或量比。可逆性:是指原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10.补体: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当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激活因子时,可以被激活而发挥杀菌、溶菌溶细胞和杀伤靶细胞等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和抗体的防御能力。

补体由C1~C9 9种蛋白质组成,C1 又由C1qC1rC1s 3个亚单位组成,共有11个组分。补体的特性:1. 合成部位的广泛性: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2. 多数组分为糖

蛋白。3. 含量的稳定性: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4.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5. 性质的不稳定性:加热56℃,30min失活,其它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和某些添加剂等均可破坏补体。6 .作用的非特异性和两面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生反应,同时也可导致免疫损伤。7 .连锁反应性:某一成分活化后,其他成分可相继活化,形成级联酶促反应。

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补体功能:细胞溶解作用;调理作用;补体介导的炎症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作用

10.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致敏阶段:又称感应阶段,又称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进入体内,APC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2、反应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3、效应阶段:是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CTL与TD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与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而共同清除抗原物质的过程。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M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知识点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点 本期考试辅导资料关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备考执业兽医师的考生有所帮助。 1、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细菌生长繁殖的:缓慢期 2、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对抗生素最敏感的时期是:对数期 3、构成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粘肽 4、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表达正确的:缺乏五肽交联桥构造 5、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6、细菌的“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质粒 7、大多数细菌荚膜的化学成分组成是:多糖 8、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构造是:细胞壁 9、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构造是:细胞壁 10、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构造是:菌毛 1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构造是:鞭毛 12、从细菌形态构造上鉴别伤寒沙门氏菌与志贺氏菌的主要依据是:鞭毛的不同 13、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构造是:菌毛 14、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构造是:荚膜 15、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构造是:荚膜 16、可作为细菌鉴别和细菌分型依据的构造是:荚膜 17、病毒的最根本构造是:核依壳 18、革兰氏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结晶紫-碘液-乙醇-稀释复红 1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包括:色素、细菌素、热原质、抗生素 20、大肠埃希菌的定基质试验为阳性,是因为大肠埃希菌能分解:色氨酸 21、硫化氢试验是检测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 22、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 23、实验室常用干烤法灭菌的器材是:玻璃器皿、温度是:160-170 摄氏度、时间是:2小时。 24、热空气灭菌法常用温度和维持时间:160摄氏度,2-3小时 25、保存菌种最好的方法是:半固体培养基 26、紫外线杀菌的最正确波长是:265-266nm 27、适用于普通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28、能用于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物品有:普通培养基、玻璃器皿、生理盐水、实验动物尸体〔血清不可以〕 29、血清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流通蒸汽灭菌法 30、适用于血清、抗毒素等除菌的方法是:滤菌器过滤 31、紫外线杀菌原理是:破坏DNA构型 32、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的主要依据是:生化特征 33、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根底是:侵袭力和毒素 3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构造是:普通菌毛 35、细菌在机体的组织内生长繁殖产生的扩散因子是:透明质酸酶 36、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脂多糖 37、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是:脂多糖 3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脂质A 39、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发热、休克、DIC、白细胞反响〔神经中毒不是〕 40、内毒素:来源于革兰阴性菌、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性质稳定,耐热、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是错误的〕 41、外毒素: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可刺激机

执业兽医考试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第七篇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1、球菌菌体通常在0.5-2.0um;杆菌两端大多呈钝圆形,长 2.0-3.0um,宽0.5-1.0um;螺菌菌体较长,为3.0-6.0um。 2细菌培养时间为一般18-24h,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Colony)若菌落连成一片,称菌苔(Lawn)。细胞壁较厚(20-80nm),由肽聚糖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细胞壁较薄(10-15nm)外膜由外膜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组成。 3、杀灭芽孢的可靠方法是160℃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水菌。 4、细菌的染色方法一、革兰氏染色法方法是将标本固定后先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min。水洗后加碘液染1min,然后用95%乙醇脱色30s,最后用稀释的石炭酸复红或沙黄复染1min 后水洗。干后镜检,被染成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性菌。二、瑞氏染色法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的细胞胞浆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 5、高压蒸汽灭菌法:当压力在103.4kPa 时,容器内温度可达121.3℃,在此温度下维持15-30min可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煮沸法:100℃煮沸5min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杀死芽孢则需1-3h。若水中加入2%碳酸钠可提高沸点至105℃,即可加速芽孢的死亡,又能防止金属器械生锈。流通蒸汽法:是利用蒸笼或蒸汽灭菌器产生100℃的蒸汽,维持30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芽孢。 6、主要的动物病毒第一节痘病毒科一、鸡痘病毒[形态]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形或长方形,大小为280-330nm。[致病特性]黏膜型鸡痘又称鸡白喉,死亡率较高。二、绵羊痘病毒与山羊痘病毒第二节弹状病毒科(圆柱状的核衣壳呈螺旋形对称)狂犬病病毒[分子特征]基因组为单分子负链单股RNA。RNA聚合酶。[致病特性]主要传播途径为被带毒动物咬伤。而且病毒不在唾液腺中增殖,秒为固定毒。第三节圆环病毒科猪圆环病毒2型[形态]PVC2 无囊膜,呈球形,平均直径为17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单链DNA。[致病特性]PCV1无致病性。第四节疱疹病毒科一、伪狂犬病毒[形态]病毒粒子呈球状,有囊膜,囊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例的纤突,与病毒的感染有密切关系。[分子特征]定功能的病毒蛋白包括11种糖蛋白;gB、gC、gD、gE、gG、gH、gI、gK、gL、gM和gN。其中gB、gD、gH、gL、是病毒体外复制和感染所必需的糖蛋白;gC、gE、gG、67 gI、和gM是病毒复制的非必需糖蛋白。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使用的基因缺失苗就是伪狂犬病毒的tk基因缺失疫苗。[抗原特性] 伪狂犬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致病特性]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二、马立克氏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其主要特征是外周神经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和肿大,引起一肢或两肢麻痹。[抗原特性]MDV 可分为3个血清型:一般所说马立克氏病病毒系指致肿瘤性的血溶型;2 型为非致瘤毒株;3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第五节腺病毒科腺病毒无囊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直径80-100nm。组为单分子线状双股DNA。一、犬传染性肝炎病毒[致病特征]病毒经鼻咽、口及黏膜途径进入体内,最初感染扁桃体,因产生抗原抗体复合而致氏有膜水肿及肾小球肾炎,前者导致“蓝眼”。 二、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形态]病毒粒直径75-80nm,无囊膜。[抗原特性]省吃俭用有1个血清型。第六节副黏病毒科一、新城疫病毒新城疫病毒

兽医免疫学学习资料

兽医免疫学学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系统:是与人体和动物机体执行和完成免疫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组成体系。 2.免疫器官:是机体中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中枢 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3.免疫细胞:是所有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过渡型细胞,终末效应细胞的统称。 4.免疫记忆:免疫具有记忆功能,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 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如再次接触 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5.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主要指机体依赖自身的免疫功能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及其 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 6.免疫监视: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 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此类细胞并将其清除,这一功能称为免疫监视 7.抗原性:抗原具有的两种基本特性,包括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8.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9.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10.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 11.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 性质相同的抗原。 12.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13.超抗原: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强烈刺激多克隆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免疫应 答的抗原分子。 14.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分布于生物体有核细胞表面的抗原性物质。 15.免疫分子:是现代分子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抗原、分泌型免疫分子(抗体、 补体、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膜分子等。 16.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 能与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交叉反应或类属反应用抗原免疫动物所获得的抗体,除能与本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有共同抗原的另一种抗原发生反应抗体: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中浓度最高。完全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又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出现可见反应的抗体。不完全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的抗体。单克隆抗体(McAb):只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产生的单一高纯的抗体干扰素:是生物细胞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类具有高活性、多功能低分子量的可溶性糖蛋白。作用:①抗病毒作用;②抗肿瘤作用;③免疫调节作用。 CK是细胞因子,IL是白细胞介素,LK是淋巴因子,IFN是干扰素,GF是生长因子,TNF是肿瘤坏死因子,CSF是集落刺激因子补体:是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具有酶原活性的一组不稳定球蛋白,因为它可以补充抗体的作用,故称补体。组成:固有成分、调节和控制补体系统激活的成分、补体受体和膜结合蛋白CD,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子,是位于白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是由一组高度多态性基因组成的染色体区域。MHC分子:MHC基因在不同细胞表面所表达的产物,称MHC分子或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疫苗:是指用病原微生物、其代谢产物或基因所制成的生物制品,用于免疫预防。活疫苗:将弱毒或无毒微生物而制成的疫苗。异源疫苗:利用具有共同保护性的不同种微生物,而制备的疫苗,称异源疫苗。灭活疫苗:将病原微生物经理化学方法,杀死而制成的疫苗。代谢产物疫苗:利用细菌的代谢产物而制成的疫苗。多价苗: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联苗: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NK细胞表面表达IgG1和IgG3的低亲和力受体FcγRIII(CD16),可与抗体Fc段结合,介导NK细胞识别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此种以IgG抗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从而杀伤与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多克隆抗体PcAb):抗原分子通常具有多个抗原决定簇,免疫动物后可刺激多种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因而可产生多种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些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 McAb):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每种单克隆抗体其类、亚类、型及亲和力完全相同,具有高度均一性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人工被动免疫:将免疫血清或自然没发病后康复动物的血清人工输入未免疫的动物体内,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的抵抗力。人工主动免疫: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注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生物制品,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变态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作出的强烈的异常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免疫耐受:在某些情况下,抗原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非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的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载体效应:只有再次免疫与初次免疫使用的载体半抗原复合物相同才能产生再次应答,称此现象为载体效应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称为佐剂。抗体(Ab):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表面抗原:指在淋巴细胞或其亚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也成分化抗原。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白细胞介素: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根据抗原来源分类:一、异种抗原二、同种异型抗原三、自身抗原四、异嗜性抗原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首先分化为前T 淋巴细胞,前T淋巴细胞进入胸腺后,在胸腺素的诱导下,分化增殖为成熟T细胞,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参与细胞免疫应答。亚群:①辅助T细胞[Th]:辅助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及合成抗原的作用;②抑制T细胞[Ts]:抑制 B 细胞产生抗体,调节免疫的作用;③细胞毒T细胞[Tc]:杀伤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等;④迟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TD]: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导致炎症反应。 T细胞功能:①参与细胞免疫;②参与免疫调节;③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④释放淋巴因子。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首先分化为前B淋巴细胞,前B淋巴细胞在禽类的法氏囊或哺乳动物的骨髓中分化发育为成熟B细胞,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参与细胞免疫应功能:①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②参与免疫调节,提呈抗原产生淋巴因子等。简述构成抗原的条件。答:⑴异源性(异质性)。指某抗原的理化性质与其所刺激机体的物质间的差异程度。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间差异越大,则抗原性越强。 ①同种异体间的物质;②自身物质。⑵大分子物质。抗原物质要有一定的分子质量(大于10000u)。⑶分子结构复杂。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越复杂,抗原性越强。⑷物理状态。①一般球状分子蛋白质的抗原性较直链分子蛋白质强。②聚合状态的较单体状态的抗原性强。③添加佐剂—常可增强其免疫原性。⑸适当的进入途径。抗原分子只有完整的进入免疫活性细胞所在的场所(如脾、淋巴结、血液)才能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叙述微生物的重要抗原答:⑴细菌抗原:①鞭毛抗原,又称H抗原,由鞭毛蛋白或鞭毛素构成。②菌体抗原,主要指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抗原,又称O抗原。菌体抗原由多糖、类脂和蛋白质组成。③荚膜抗原,由细菌荚膜成分组成的抗原。④菌毛抗原,许多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表面菌毛成分组成的抗原。菌毛由菌毛素(蛋白质)组成,有很强的抗原性。⑵病毒抗原:①囊膜抗原,有囊膜的病毒,抗原特性主要由囊膜上的纤突决定。②衣壳抗原,无囊膜韵病毒,其抗原特异性决定于颗粒表面的衣壳结构蛋白。③可溶性抗原,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出现,不具有感染性。⑶毒素抗原,某些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成分组成的抗原。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或其他适当方法(酸处理,39-40℃加热)处理后,毒力减低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物质。⑷寄生虫抗原。寄生虫抗原成分复杂,由多种物质组合而成。在这些抗原成分中,有的是弱抗原,有的是强抗原,后者可以激发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1. IgG: 血清含量最高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调理、ADCC、激活补体经典途径通过胎盘 2. IgM:分子量最大初次免疫应答早期出现的抗体激活补体作用最强天然抗体为IgM 3. IgA:血清型IgA(单体)和分泌型IgA(二聚体)参与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 4. IgD:血清型功能不清;膜型为BCR的重要组成成分,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5. IgE:血清含量最少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参与I 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免疫有关简述抗体水解片段的种类及生物学功能 答: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分子,使H链间二硫键连接部位的N侧断裂,产生 2个Fab片段和1个Fc片段;胃蛋白酶水解免疫球蛋白,使H链间二硫键连 接部位的C侧断裂为1个F(ab’)2和2个Fc’片段。功能:Fab和F(ab’)2 片段能与抗原结合,故称抗原结合片段,Fab片段为单价,F(ab’)2为双价。 Fc片段含有多个功能区(CH2,CH3):①可作为补体结合位点;②组织细胞上 的Fc受体结合;③决定抗体的抗原性。 简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答:①与特异性抗原结合;②激活补体系统;③促吞 噬作用;④4.结合组织细胞;⑤选择性传递。 免疫的基本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已:对自身组织成分不起反应,对非己成 分则发生明显反应;②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对抗原物质 极细微的差异加以区别;③免疫记忆: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部分分化 为记忆细胞。免疫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阻止病原微生物侵人机体,避 免疫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功能。②免疫自身稳定: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 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③免疫监视: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 变细胞的功能。 中枢性免疫器官或外周性免疫器答:⑴中枢免疫器官是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 其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①骨髓具有造血和免 疫两方面功能,与免疫有关的红髓主要分布在管状骨的两头,其中骨髓的多 能干细胞(又称造血母细胞)具有分化潜力的祖先细胞。②胸腺是T细胞分 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上皮细胞分泌胸腺素,能使幼稚的小淋巴细胞分化 增殖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③法氏囊是诱导分化B细胞成熟的场所。 ⑵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 激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①淋巴 结的功能:a.滤净化淋巴液;b.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c.淋巴细胞 再循环,血液—淋巴结—胸导管—血液。②脾脏的功能:a.血液滤过作用; b.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c.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 d.制造和贮存血细胞; e.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③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发挥局部和免疫功能。 免疫细胞有哪几种?答: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只有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如T、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等。免疫细胞有:①免疫活性细胞,如T、 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等;②抗原提呈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等;③其他免疫细胞,如粒细胞、K、NK、D、N等细胞 .McAb与常规血清抗体有何不同?何谓杂交瘤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答: McAb,即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的浆细胞产生,仅识别单一抗原表位,抗 体种类相同,质地均一,结构一致,特异性高,亲和性一致,不与其他抗原 交叉反应,有效Ab含量高,其他血清蛋白少,不与抗原发生沉淀反应。常 规血清抗体,即多克隆抗体,有多克隆性细胞产生,可识别多种抗原表位, 为不同特异性、不同类别的抗体的混合体,批与批之间的特异性与亲和力不 同,个体间有差异,常与其他抗原交叉反应,有效Ab含量低,其他血清蛋白 较多,可与抗原发生沉淀反应。杂交瘤技术:用经抗原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 (淋巴细胞)与特定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培养、筛选和克隆化,建立既 能分泌针对预定抗原特异表位的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系,用来 生产McAb的技术,即为单克隆抗体技术,又称为杂交瘤技术。基本原理: ①B淋巴细胞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②B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寿命短,不 易培养;③骨髓瘤细胞在体内外寿命长,容易培养;④只有杂交瘤细胞在HAT 选择培养基上生存;⑤杂交瘤细胞能产生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并且 寿命长、容易培养。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性。答:⑴发挥效应具有非特异性,无抗原特异性和MHC 限制性;⑵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效应,量微而作用强;⑶发挥效应的多 效性;⑷发挥效应的重叠性;⑸发挥效应的拮抗性、协同性、增强性和网络 效应性;⑹具有双重作用:①有利:免疫调节、促进造血、抗感染,抗肿瘤; ②有害:炎症、休克、发热、自身免疫病、肿瘤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①理化特性:细胞因子是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分子量蛋白 或多肽,约8-80kD。②高效性:pmol水平(10-9~12g/ml)即可显示明显的生物 学效应。③局部性: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发挥效应。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 本身和邻近的细胞。④短暂性:半衰期短,合成过程受到严密调控⑤复杂性: 多样性;重叠性;双向性;网络性;抑制性调节。 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又称传统激活途径、C1激活途径,完整过程包括:识 别单位的激活、C3转化酶的形成、C5转化酶的形成以及攻膜复合体的形成, 参与成分有:识别单位Clq、Clr、Cls,激活单位C4、C2、C3,攻膜单位C5~ C9。主要激活物质:IgG或IgM—抗原复合物(IC) MBL途径旁路途径 .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形成过程抗原识别阶段:抗原与相应的成熟淋巴 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从而使静止状态的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被选择 性地激活。⑵免疫细胞激活阶段:淋巴细胞被分化、大量增殖。T淋巴细胞 先分化为淋巴母细胞,之后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先 分化为浆母细胞,之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⑶效应阶段同抗原再次进入 机体后,刺激致敏淋巴细胞,使其分泌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同时,抗 原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因素:⑴抗原方面:①抗原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抗原, 可导致不同的免疫应答;抗原的形状不同,产生免疫应答的速度也不同;活 苗比灭活苗免疫效果好。②抗原的用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抗原用量与抗体 成正比关系;在一定的限度内抗原的用量与免疫应答成正比关系,但抗原的 用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则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免疫 麻痹。③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由于注射途径不同,抗原在体内的停留时间 及接触的组织也不一样,因而产生不同滴度的抗体。粘膜途径:常在粘膜下 淋巴组织中产生微量抗体。静脉接种:则引起全身性免疫反应,并产生大量 抗体。皮下接种:既可产生足量抗体,又不引起过大的副作用。消化道接种: 应避免消化道酶的破坏作用。④佐剂的作用:佐剂本身不具有免疫原性,但 与抗原合并使用时能增强抗原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⑵动物机体方 面:①营养状况:营养不良降低抗体的产生,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缺 乏维生素A,皮肤粘膜易发生感染。②年龄因素:初生动物的免疫系统发育 还不够成熟,老龄动物的免疫功能,一般趋于衰弱。⑶自然因素方面:气候、 温度、湿度、电离辐射等对机体的免疫力也有一定影响 简述病毒逃逸机体免疫反应的机制答①通过抗原变异或产生大量血清型不 同的病毒株;②通过抑制免疫应答;③通过诱导免疫耐受;④通过免疫选择 和抗原改变:敏感的病毒被消灭而不敏感的病毒存活下来;⑤逃逸NK细胞的 杀伤;⑥病毒抑制细胞凋亡 简述抗肿瘤免疫中体液免疫的作用机理答:①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抗体 与瘤细胞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使细胞膜溶解穿孔。②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ADCC作用):粒细胞、巨噬细胞和K细胞与抗体(1gG和IgM) 的Fc片段结合,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③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在肿瘤 细胞抗原中,某些成分是参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及转移过程。这些抗原 与抗体结合之后失去其功能,干扰瘤细胞的粘附作用起拮抗作用。④抗体的 调理作用:吞噬细胞可通过其表面Fc受体的调理作用,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吞 噬或杀伤。 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 ⑴外源性抗原提呈:指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取、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 Ⅱ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细胞表面,供CD4+T 细胞识别的过程。①APC摄取外源性抗原②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加工,外源 性抗原通过摄入和内化形成包被小体,再运输到内体,然后在溶酶体和酸性 环境中形成外源性多肽,再形成肽:MHC复合物,APC表面提供TCR识别。 ⑵内源性抗原提呈:胞浆内的抗原,经酶解成小的肽片段,与MHC-Ⅰ类分子 结合成复合物,然后转送到细胞膜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的过程。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理化特性:细胞因子是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分子量蛋白或多肽,约8-80kD。 ②高效性:pmol水平(10-9~12g/ml)即可显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③局部性:以自分泌(autocrine)和旁分泌(paracrine)形式发挥效应。 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和邻近的细胞。 ④短暂性:半衰期短,合成过程受到严密调控。 ⑤复杂性:多样性;重叠性;双向性;网络性;抑制性调节。 变态反应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1 、致敏阶段: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产生相 应的过敏性抗体,吸附于相应的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 、发生 阶段:当抗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而出现异常反应的过程。变态反应的类 型:第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型:由亲细胞性的抗体 IgE介导的变态 反应称之。第II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反应:引起细胞溶解 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IgG和 IgM,当其与细胞上的相应抗原或吸附在细胞表面 (或和细胞结合)的相应抗原或半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可通过激活补体 系统引起细胞裂解破坏。第 III 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反应第四型变 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1、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2、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 的反应性;3、改变免疫应答类型;4、形成抗原储存库;5、促进局部炎症反 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形成局部肉芽肿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 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 统收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 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补体系统:指参与补体激 活的固有成分、调控补体激活的各种灭活因子和抑制因子以及分布于多种细 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变态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 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统称为变应原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2、抗体与补体的结合3、 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调理作用,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 选择性传递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ADCC:K细 胞表面具有l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与相应的lgG抗体结合,K细胞可与结 合在靶细胞上的lgG的Fc片段结合,从而被活化,释放溶细胞因子,裂解靶 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三种抗原决定簇:同种 型决定簇,同种异型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骨髓的功能:1、体内重要的造血 器官白细胞介素主要作用:1促进T、B细胞增殖分化2、增强NK细胞以及单 核细胞的杀伤活性3、刺激造血,参与炎症反应4、诱导抗体产生5、促进血 小板的生成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一、1、均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2、短 暂的自限性分泌,在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的活化过程中合成和分泌3、 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4、表现为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效应 MHC主要功能:1、引起移植排斥反应2、参与抗原加工和递呈3、参与T细 胞的限制性识别4、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致 敏阶段: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过程2、反应阶段:免疫细胞的活化和 分化过程3、效应阶段: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共同发挥作用,产生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效应。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递呈:一、外源性抗原的内化; 二、内体和抗原肽片段的形成1、抗原物质经内化形成吞噬体2、吞噬体与溶 酶体融合后形成吞噬溶酶体3、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中被多种水解 酶水解成抗原肽片段;三、抗原肽片段院MHCⅡ型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及递呈 抗体的免疫学功能:1、中和作用2、免疫溶解作用3、免疫调理作用:一些 毒力较强的细菌,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后,则容易受到吞噬细胞的吞噬4、 局部粘膜免疫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ADCC)6、对病原微 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7、免疫损伤作用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1、免疫粘附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调 节作用4、参与炎症反应5、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血清学技术:抗原与相应抗 体相遇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外界的作用下出现某种反应,如凝集或沉淀, 借此可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又称为血清学 反应。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⑴外源性抗原提呈:指外源性抗 原被APC摄取、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Ⅱ 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的过程。①APC摄 取外源性抗原②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加工,外源性抗原通过摄入和内化形成 包被小体,再运输到内体,然后在溶酶体和酸性环境中形成外源性多肽,再 形成肽:MHC复合物,APC表面提供TCR识别。⑵内源性抗原提呈:胞浆内的 抗原,经酶解成小的肽片段,与MHC-Ⅰ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然后转送到细 胞膜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的过程。变态反应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1 、 致敏阶段: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产生相应的过敏性抗体,吸附于相应的细胞 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 、发生阶段:当抗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 而出现异常反应的过程。变态反应的类型:第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型:由亲细胞性的抗体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称之。第II型变态反应——(细 胞毒型)细胞溶解反应:引起细胞溶解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IgG和 IgM,当其 与细胞上的相应抗原或吸附在细胞表面(或和细胞结合)的相应抗原或半抗 原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细胞裂解破坏。第 III 型 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反应第四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形成过程抗原识别阶段:抗原与相应的成熟淋巴细胞 的特异受体结合从而使静止状态的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被选择性地 激活。⑵免疫细胞激活阶段:淋巴细胞被分化、大量增殖。T淋巴细胞先分 化为淋巴母细胞,之后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先分化 为浆母细胞,之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⑶效应阶段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后,刺激致敏淋巴细胞,使其分泌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同时,抗原刺 激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动物南开大学2021年8月《微生物学》及南开大学2021年8月《免疫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0

动物南开大学2021年8月《微生物学》及南开大学2021年8月《免疫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 案(参考) 1. 奈替米星的特点是( ) A.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 B.尿路感染无效 C.肾毒性最高 D.可透过血 奈替米星的特点是( ) A.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B.尿路感染无效C.肾毒性最高 D.可透过血脑屏障E.以上都不是 A 2. 阿苯达唑的临床适应证是( ) A.蛔虫感染 B.鞭虫感染 C.绦虫感染 D.旋毛虫病 E.囊虫症 阿苯达唑的临床适应证是( ) A.蛔虫感染B.鞭虫感染C.绦虫感染D.旋毛虫病E.囊虫症 ABCDE 3. 下述血气参数中,最能反映肺的通气状况的是( )。A.PCO2B.PO2C.H+D.pH 下述血气参数中,最能反映肺的通气状况的是( )。 A.PCO2 B.PO2 C.H+ D.pH 正确答案:A 4. 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是颗粒性抗原,参与沉淀反应的抗原是可溶性抗原。(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5. 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静脉怒张,心音脉搏减弱及全身性的浮肿(静脉淤血和缺O2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低垂部位水肿明 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静脉怒张,心音脉搏减弱及全身性的浮肿(静脉淤血和缺O2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低垂部位水肿明显),是哪种疾病的临床特征,并说明治疗原则。 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静脉怒张,心音脉搏减弱及全身性的浮肿(静脉淤血和缺O2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低垂部位水肿明显),是哪种疾病的临床特征,并说明治疗原则。 心力衰竭; 治疗原则:加强护理,减轻心脏的负担,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排血量以及对症疗法。 6.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利弊?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利弊? 合理地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可提高疗效,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扩大抗菌谱,有利于治疗混合感染,降低单药剂量,减低毒性等。不适当的联合用药也可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如二重

免疫学资料

免疫::指动物机体对自身(self)和非自身(nonself)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自身内(肿瘤)、外(微生物)敌人进行斗争的防御系统。包括:免疫组织和器管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抗原性物质、免疫应答的规律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性: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免疫原性而缺乏反应原性的物质 免疫原: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耐受原: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这些抗原称为耐受原。 变应原:有些抗原还可以引起机体发生过强的免疫应答而导致组织发生病理性损伤,称为超敏反应。该抗原称变应原 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因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类型: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简称佐剂。作用机制:1、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增加抗原表面积、辅助抗原暴露2、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3、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如由产生IgM转变为产生IgG(不同细胞因子刺激)4、形成抗原储存库5、促进局部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形成局部肉芽肿(迟发型超敏反应)。抗体: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过去曾称为γ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分子结构:由两条相同的较大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较小的轻链4条肽链通过轻链与重链之间的二硫键连接起来构成的“Y”字形的分子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决定簇:指在同一种属动物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免疫球蛋白抗原决定簇,就是说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不表现出抗原性,只是在异种动物之间才表现出抗原性同种异型决定簇:指免疫球蛋白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呈现出的抗原性。多为等位基因编码细小的氨基酸差异。独特型决定簇;由抗体分子的可变区呈现出的抗原性就称为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独特型,或称个体基因型,可变区内的抗原决定簇称为独特型决定簇,其中单个的抗原决定簇又称为独特位。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或者说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colonal antibody, McAb)。制备的基本程序: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创了小鼠B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动物机体的识别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可以识别抗原决定簇), 2、特异性: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免疫记忆:用与初次免疫相同的的抗原物质或疫苗再次加强免疫时,机体可以迅速产生比初次接触抗原时更多的抗体。免疫具有记忆功能。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的能力。 2.免疫稳定:将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清除出体内,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即识别、清除畸变和突变的细胞如肿瘤细胞。 三、补体的特性: 1)含量的稳定性补体占血清总蛋白的含量是相当稳定的,不受免疫的影响。以豚鼠血 清中含量最高,故在实验中一般用豚鼠血清作为补体的来源。 2)补体的性质很不稳定补体成分对热不稳定,经56oC30分钟即可灭活,许多理化因素如紫外线、机械振荡、酸碱等能破坏补体。 3)作用的非特异性和两面性补体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生反应,没有特异性。补体系统不仅是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机体免疫损伤的因素之一。 4)连锁反应性补体系统成分中除C1q外,其它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但某一成分活化后,以后的成分相继活化,形成“级联”酶促反应。 5)合成部位的广泛性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蛋白,但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 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四、免疫应答的特点:一是特异性,即只针对某种特异性抗原物质;二是具有一定的免疫期,这与抗原的性质、刺激强度、免疫次数和机体反应性有关,可达数月至数年,甚至终生; 三是具有免疫记忆。 五、构成抗原的条件 1.异源性(或异质性) 1)异种物质:绝大多数抗原是异种物质。 2)同种异体物质: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的组织或细胞。 3)自身物:如眼球晶状体、甲状腺蛋白等平时不能进入血流,一旦外伤或其他原因进入血流,可刺激本身产生抗体;自身的组织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机体识别功能紊乱。2.分子大小 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通常在1万以上,且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因分子量越大,在机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并且其抗原表位也越多,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3.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抗原分子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分子量外,相同大小的分子其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不同,它的免疫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越复杂的物质免疫原性越强。分子构象稍有变化其抗原性也会随之改变。 4.物理状态和易接近性 不同物理状态的抗原物质其免疫原性也有差异。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如果抗原的空间构象改变则其易接近性也改变。 5.进入机体的途径抗原物质只有完整进入免疫应答场所,如脾、淋巴结和血液循环,才能产

【期末高分题集】[东北农业大学]《兽医免疫学》考核必备52

134681--《兽医免疫学》2022年东北农业大学期末复习题集 单选题: (1)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不包括()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和骨髓 C.骨髓和法氏囊 D.胸腺和法氏囊 参考选项:A (2)下列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B细胞 D.上皮细胞 参考选项:B (3)抗体上与抗原决定簇结合的部位在()。 A.恒定区 B.可变区 C.细胞结合点 D.补体结合点 参考选项:B (4)免疫的本质是()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C.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参考选项:C (5)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的有()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骨髓和禽类特有的法氏囊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参考选项:B (6)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 A.抗原 B.半抗原 C.丝裂原 D.致热原 参考选项:A

(7)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E受体 B.IgG 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 参考选项:A (8)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 ) 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E.超抗原 参考选项:D 多选题: (1)下列哪种受体属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模式识别受体() A.细胞因子受体 B.补体受体 C.TCR D.Toll样受体 E.BCR F.甘露糖受体 参考选项:DD (2)T淋巴细胞根据其TCR分子的组成不同可分为哪些亚群()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αβT细胞 D.γδT细胞 参考选项:AB (3)具有免疫记忆的细胞有( ) A.APC B.NK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E.中性粒细胞 参考选项:CD (4)再次应答具有下列特点() A.潜伏期较短 B.维持时间短 C.抗体效价高 D.抗体种类以IgM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