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免疫学重点

动物免疫学重点

动物免疫学重点
动物免疫学重点

2特异性3 免疫记忆

免疫防御2免疫自身稳定3免疫监视

(禽类特有)。

D细胞,来源于骨髓和脾脏的红髓,成熟后主要存在于脾脏、淋巴结核结缔组织,无吞噬作用,专职抗原提呈,是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一类细胞。

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特点是只能杀伤与抗体结合的细胞,所以这种杀伤作用也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应的细胞。

-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调节细

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分类:1

的蛋白)功能:促进细胞免疫、促进体液免疫、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和/或各系不同分化阶段前体细胞生长和分化、

参与炎症反应,重要的炎症介质;;2

抗肿瘤和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糖蛋白。)功能:I型INF—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3

6

1)免疫调节作用;(2)介导免疫效应功能;(3)促进炎症反应;(4)刺激造血功能;(5)促进血管生成等。

T细胞表面能够识别和结合抗原分子的结构

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二者统称为抗原性。

分子物质:抗原要有一定的分子质量,越大越强(三)分子结构复杂:要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越复杂越强(四)物理性状:球状分子蛋白质的抗原性较直链分子蛋白质强,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状态的蛋白质抗原性强 (五)适当的进入途径:抗原分子只有完整的进入免疫活性细胞所在的场所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化学基团决定,这些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按T细胞依赖:胸腺依赖抗原TD、胸腺非依赖抗原TI 2、按抗原的物质性质:天然抗原、人工抗

原、合成抗原 3

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细菌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菌体抗原、荚膜抗原、菌毛抗原}、病毒抗原{囊膜抗原、衣壳抗原、可溶性抗原}、毒素、寄生虫)2.动物免疫血清3.异嗜性抗原4.超抗原Sag(某些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T细胞克隆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的一类抗原物质称为超抗原)分为外源性

超抗原、内源性超抗原。二、同种异型抗原1.红细胞抗原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不是一个,而是含有若干位点的染色体区段组成的一组连锁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3.白细胞分化抗原三、自身抗原1)因外伤等原因释放的隐蔽性自身抗原(2)经药物、感染等因素使自身组织细胞发生改变而成为修饰性自身抗原。四、肿瘤抗原1.肿瘤特异性抗原(TSA)2.肿瘤相关抗原(TAA)五、其他抗原(某些食物、花粉、药物、激素等)

B细胞分化成熟的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重链)组成。

、V H和V 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2、C H和C L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3、IgG的C H2和IgM的C 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4、IgG借助C H2部分可通过胎盘5、IgG的C H3可结合各种细胞表面的FcR,IgE的C H2和C 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受体结合。

存在形式:膜型— 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分

泌型—分泌进入体液,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1、IgG多为单体,分为四个亚类;

2、半衰期最长(21~23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

3、IgG1、IgG2和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4、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

IgG生物学活性(1)通过胎盘(新生儿抗感染);(2)激活补体(裂解细胞); (3)调理作用(促进吞噬);(4)介导ADCC (细胞毒作用)。

实际意义(1)抗感染;(2)自身抗体→自身免疫病;(3)介导变态反应(Ⅱ、Ⅲ型);(4)封闭抗体→肿瘤细胞逃逸;

(5)亲合层析法— IgG纯化; (6)免疫学检测。

、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2、人类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的Ig;占血清Ig含量的5~10%;

3、IgM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

4、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5、IgM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能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IgM 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明该儿曾有宫内感染

6、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故检测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7、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8、也可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1,单体,分泌型:IgA2。2、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3、分泌型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4、半衰期6天;5、占血清Ig含量的5~15%;6、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7、聚合IgA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 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2、单体分子,占血清Ig含量的1%;3、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SmIgM,后来出现SmIgD,他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的成熟。4、存在形式分泌型—血清中,功能不清;膜结合型— B细胞表面, 5、半衰期 3天

、又称亲细胞抗体2、单体分子;血清中含量最低(占Ig的0.002%);3、呼吸道和胃肠道浆细胞产生;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5、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增高。5、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6、半衰期3天

裂解部位:IgG铰链区H链链间二硫键近N端侧切断。裂解成3个片段:1、2个Fab 段(抗原结合片段) 每个Fab段由1条完整的L链和1条约为1/2的H链组成。2、Fc段(可结晶片段) 由两条约1/2的H链所组成。Ig在异种间免疫所具有的抗原性主要存在于Fc段。

H链链间二硫键近C端切断。裂解片段1、F( ab′)2包括VH、VH1和

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隆化,建立既能分泌针对预定抗原特异表位的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系,用来生产McAb的技术。

细胞的准备2骨髓瘤细胞的准备3.饲养细胞的准备 4选择培养基.5.细胞融合6.检测抗体7.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8.生产单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经典途径2、甘露聚糖结合素结合细菌启动的MBL激活途径3、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的替代途径

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C1仅与IgM的CH3区或IgG1-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的Fc段结合才能被激活。)1、识别单位的激活(识别单位: C1q、C1r、 C1s (活化的C1)2、活化阶段(激活单位: C4、C2、C3( C4b2a是C3转化酶,C4b2a3b是C5转化酶)3、攻膜阶段(攻膜单位:由C5~C9组成)

C5的激活到攻膜复合体的形成,损伤和溶解细胞的机制相同。不同点:激活原和参与的补体成分不同,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和组成不同。

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并可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响应受体集合,产生和促进炎症反应)3C3b和C4b片段的免疫复合物作为调理素可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伤活性。)4、

结合免疫复合物后可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APC,如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郎罕氏细胞等具有C3片段受体,通过结合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C3片段捕获和提呈抗原。)

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特异性(只针对特定的决定簇——选择性识别和应答2识别自己与异己(自身抗原耐受,异己

抗原反应)3多样性(可识别的决定簇数量巨大——109以上)4记忆性—免疫记忆(对已接触过抗原反应更快、更强烈,质量也常有差异,有一定的免疫期——短的1~2个月,长的数年)5自限性(免疫应答不会无限制增强——免疫调节,而且在抗原消除后,随时间逐渐消失)

2、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

3、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围广⑤是特异性免疫的的基础

主要由四部分组成:①宿主的屏障结构②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③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④炎症反应性

、皮肤与黏膜(皮肤与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皮肤与黏膜分泌物的化学屏障作用、皮肤和某些腔道黏膜表面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屏障作用)2、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及其血管内壁上的巨噬细胞组成。可阻止微生物和毒素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而侵犯神经组织)3、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此屏障可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胚体内)

M细胞

态。抗病毒蛋白主要作用于病毒mRNA的转录和翻译,从而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而对宿主蛋白合成无影响。)

力。

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

1、活疫苗:强毒苗、弱毒苗与异源苗

2、灭活疫苗:组织灭活疫苗、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油乳剂灭活疫苗、蜂胶灭活苗

3、代谢产物和亚单位疫苗: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类毒素(细菌的代谢产物如毒素、酶等都可以制成疫苗。破伤风毒素、白喉毒素、肉毒梭菌毒素经甲醛灭活后制成的类毒素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主动免疫制剂。)、亚单位疫苗、化学疫苗

4、生物技术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苗、抗独特型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DNA 疫苗等

(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一次免疫可达预防几种疾病的目的。

、掌握疫情和接种时机 2、疫苗与流行的病原体型别一致3、提高接种密度:群体免疫 4、合理的免疫程序 5、注意被免疫动物的体质及疫病情况 6、注意疫苗的外观及理化性状 7、注意消毒灭菌 8、稀释后的疫苗要及时用完9、注意抗菌药物的干扰 10、疫苗剂量及免疫次数 11、免疫途径

1、点眼、滴鼻(仅限于接种弱毒疫苗,多见于禽类的免疫)

2、饮水(仅限于接种弱毒疫苗)

3、气雾

4、注射(灭活疫苗必须采用注射的免疫途径)

5、刺种(适用于某些弱毒疫苗,如鸡痘和MDV疫苗)】

、动物机体方面(1.遗传因素2.营养状况3.母源抗体的干扰)2、环境因素(应激反应、卫生状况)3、疾病的影响(1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引起免疫抑制。(MDV、ALV、CIAV、REOV、REV、大肠杆菌病)、中毒病、球虫病2当地流行病原与疫苗血清型不同3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活苗与灭活苗同时使用。)4、疫苗方面(1.疫苗质量 2.疫苗保存和运送 3.疫苗选择不当4.疫苗稀释剂 5.疫苗的使用6.不同疫苗的相互干扰作用)5、免疫程序(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6、其他因素(饲养管理不当、免疫方法不当)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邻近未受感染的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系统2、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

胞的发生、发展、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引起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症。

染常变为非常严重的持续性感染;③在同一个动物个体表现出不同病原体的同时感染;④通常仅在幼龄动物表现为亚临床感染的病症反复发作;⑤使一些感染变得很难治疗;⑥疫苗诱发的保护性免疫水平下降。

是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作出的强烈的异常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机体生理功能紊乱。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

第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型:由亲细胞性的抗体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称之。

第II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反应:引起细胞溶解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IgG和 IgM,当其与细胞上的相应抗原或吸附在细胞表面(或和细胞结合)的相应抗原或半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细胞裂解破坏。

第 III 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反应

第四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

:1

激后能分化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免疫细胞(ICC),也称为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2干细

胞系、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其他APC1膜型分子:TCR、BCR、CD分子、粘附分子、MHC。○2分泌型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分子、细胞因子。

1生理性反应)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病理性反应)超敏反应(过度)

)清除损伤的或衰老的细胞、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病理性反应)自身

3)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肿瘤细胞);(病理性反应)肿瘤发生(失常)持续性感染

)血液滤过作用。2)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3)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4)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

T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的方式表达抗原的过程。

血液中单核细胞、组织中固定的巨噬细胞、组织中游走的巨噬细胞。作用机制:膜表面具有多种功能不同的受体分子,通过与IgG和补体结合,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吞噬功能。不具备特异识别功能

K细胞表面存在IgG的Fc受体,称为FcγR。ADCC作用中,IgG与靶细胞的结合时是特异的,但K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的,不需要识别Ag和MHC分子。K细胞参与: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移植物排斥反应、清除自身凋亡细胞

但半抗原不是免疫原。

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

无免疫原性的低分子化合物为半抗原(hapten, H),免疫原性蛋白质为载体(carrier, C)

、复合半抗原(无免疫原性,有免疫反应性)

结合发生反应,此即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1免疫原性的特异性。2反应原性的特异性。

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同种型(指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的表位,在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同种型主要包括Ig的:类和亚类,型和亚型

2、同种异型(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抗原性的不同,在同种异体间免疫可诱导免疫反应)

3、独特型(独特型为每一种特异性Ig 可变区上的抗原特异性)

2、同种抗体

3、自身抗体

4、异嗜抗体

2、活化补体

3、结合Fc受体

4、通过胎盘

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并可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响应受体集合,产生和促进炎症反应)3C3b和C4b片段的免疫复合物作为调理素可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伤活性。)4、

结合免疫复合物后可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APC,如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郎罕氏细胞等具有C3片段受体,通过结合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C3片段捕获和提呈抗原。)

细胞间直接接触2、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或其它介质间接的作用。

免疫细胞间或介质与细胞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膜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其它分子,细

)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功能: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T细胞是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的简称

、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是低分子量(15~30kD)的蛋白或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2.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3.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4.生物学功能的高效性5.合成分泌的快速性6.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7.细胞因子功能的网络性8.需与靶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特异结合后才发挥生物学效应,且不受MHC限制

、短暂性、局部性

、细胞因子间可相互诱生2、细胞因子可调节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3、细胞因子生物活性之间的相互影响

原因:1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共同的抗原组成;2不同抗原分子之间存在共同的抗原决定簇;3不同决定簇之间部分构型相似

称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抗原的基因。

独特型的抗原决定簇称为独特位,可在异种、同种异体及自身体内诱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

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D-J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变,而发生C基因重排,使其表达的抗体分子发生H链类的改变,称为类别转换。

(1、抗体是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免疫功能最主要的免疫分子;2、抗体所具有的功能是由其分子中不同功能区的特点所决定的。)

抗体功能区1、V区的功能:识别和特异性的结合抗原2、C区的功能:激活补体;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CD分子的主要功能:CD分子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例如: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抗原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免疫效应功能的发挥;参与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调控;参与炎症发生;参与细胞的迁移(如肿瘤细胞的转移)。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潜伏期长,量少,不持久,亲和力低,IgM为主;再次应答:潜伏期短,量多,持久,亲和力高,IgG为主(BmTm 参与)。

四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区别:

Ⅰ型:体液免疫, IgE,无C,脱颗粒,过敏,快;

Ⅱ型:体液免疫, IgG、IgM+C,细胞上Ag,溶细胞;

Ⅲ型:体液免疫, IgG、IgM+C,可溶性Ag,粒细胞性炎症;

Ⅳ型:细胞免疫,无Ab+C, TD+Tc--单核细胞性炎症,慢。

研究生动物免疫学考点

免疫的传统概念:防御疫病(传染病) 免疫的现代概念 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二、免疫的基本特点 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 抵御.监视:肿瘤(自身变化)、病原(外源) 2 特异性和多样性:氨基酸、核酸序列 3 记忆:免疫接种的理论基础 4 自我调控:基本生理特点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1.抗感染 2.免疫耐受: 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抗肿瘤 四、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1. 免疫学经验时期(17世纪前) 特点:纯经验性 2. 经典免疫学时期(18-20世纪) 3.近代免疫学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 超敏反应,免疫耐受,抗体生成克隆学说,免疫学技术( 血凝等) 4.现代免疫学时期(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免疫应答细胞分类,免疫调控,分子水平,免疫学技术 五、现代免疫学的进展和热点 1. 理论: 分子和细胞 免疫遗传学和免疫调控机理(MHC) ,肿瘤免疫学(肿瘤发生、发展),免疫病理学(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缺陷) 2. 应用: 免疫学方法 实验免疫学(单克隆抗体,基因疫苗,标记技术,肿瘤治疗) 六、免疫学的应用 诊断:血清学治疗:抗血清预防:疫苗超微量测量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等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等 三、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第二节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 一、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二、组成 组织器官: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 脾脏、淋巴结等。 细胞:吞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体。 三、特点 先天(不感染)性;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无再次反应;作用快范围广。特异性;记忆性;获得性 第三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炎症反应2. 吞噬:清除异物3.补体激活4.干扰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 1.一般过程:激活、反应、效应 2. 反应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初次反应和再次反应 三、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1. 抗原 2. 机体 3. 免疫方法 第四节免疫调节 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互相作用 二、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 1. 神经内分泌调节 2. 免疫细胞间调节: T细胞Th Ts B,NK,CD, 红细胞(CR1) 3. 细胞因子的调节: IL,IFN,TF,MF 4. 抗原抗体的调节: 反馈 5. 基因调节: 对不同抗原的反应性(MHC识别抗原),个体差异,品种间差异,种间差异, 免疫缺陷等 第二章免疫学技术概论 概念免疫学技术与血清学技术

听评课记录

听课时间执教老师 2012.5.28 胡美霞听课地点听课老师大二周雪容动活名称、领域小松鼠的礼物(语言)活动过程班级大班评析意见 一、问好备注二、导入。①音乐,欣赏后知道这首音乐说的是谁?(关于爸爸、妈妈)②出示挂图,引出“松鼠”一家。③老师讲述故事,边讲边出示小图片。④讲述第一遍后,提问:故事的名称?故事里有谁?⑤提问:自己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给自己过生日送什么礼物?如果爸爸、妈妈过生日你会送什么礼物?⑥再次讲故事。 ⑦出示字词“美丽”“礼物”。⑧游戏:吹泡泡。请小朋友从小声到大声读字词、直到泡泡“破了”。⑨ 让幼儿复习字词。教师将字宝宝写在“花朵”背后,放在花篮里,教师边念儿歌,边出示字词让幼儿认,认对了,把字卡送给宝宝。⑩以游戏形式结束课堂。优点:①教师语气柔和,富有吸引力。②运用多种游戏法学习字词。缺点: ①个别字发音不够准确。②活动环节衔接不过准确,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建议:①能设置情境,让幼儿感受父母对宝宝的爱以及给予父母的馈赠。②对故事加以熟悉。 xx幼儿园听课记录表 听课时间执教老师 2012、5、28 张小蓉听课地点听课老师中三周雪容动活名称、领域复习2、3的相邻数(计班级中三算)活动过程评析意见 一、律动进入活动室。备注二、复习上节课内容。①教师带上“小兔“头饰,引导幼儿复习数字宝(1—10),知道“顺数”、“倒数” ②让幼儿说出单数(1、3、5、7、9);双数(2、4、6、8、10)③猜谜,引出“小白兔”。 ④律动“开火车”。⑤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逐个引导幼儿说出数字1、2、3。△ 说出任意一个数字,引导幼儿说出比比数字少1,多1的数,如:1 、2 、3 ⑥游戏:找朋友。给幼儿发数字卡片,请拿到数字的任意一个宝宝,请他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如:数字“3”去找“2”。⑦律动走出活动室。⑧户外游戏结束活动。优点:课堂秩序好,活动环节衔接紧凑,结合活动内容,充分利用教具。缺点:操作教具时不够规范,疏忽一些细节;教师语气生硬,不够温和;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镜面”教学。建议:①多给幼儿表现的机会,做到每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②本次教学活动容教师采用的是“坐”的教态效果会更好。

第九章__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九章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一部分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它是免疫应答的另一种重要类型,同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不同。 免疫耐受既可天然获得,亦可人工诱导。前者称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后者称获得耐受(acquired tolerance)。外来的或自身的抗原均可诱导免疫耐受,这些抗原称耐受原(tolerangen)。针对自身抗原呈现的免疫耐受称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 按照免疫耐受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耐受和不完全耐受。 按对T细胞或B细胞产生的耐受分另称T细胞耐受或B细胞耐受,对抗原分子上的某一特定决定簇产生耐受而不涉及对其它决定簇的应答,这些现象称为分离耐受(split tolerance)。 不完全耐受尚可表现为抗体分泌细胞在再次受抗原刺激后,产生低亲和力抗体或缺失,抗体类别转换,是为免疫偏离(immune deviation)。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比较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原因细胞系消失或不活化Ts 细胞的抑制作用 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殖分化障碍 产生条件可先天或后天获得,特 别是免疫功能未成熟或 减弱时容易形成 先天缺损或人为产生,如X- 射线,免疫抑制药物,抗淋 巴细胞血清的作用 特异性高无

持续性长期的,一时性的终生一时性 临床应用实验治疗阶段已应用于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和移植 合并症无感染与肿瘤1、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1)抗原方面的因素 (1)抗原的性质 耐受原仅是一个功能性定义,有许多因素可影响某抗原使之成为免疫原或耐受原。此外,可溶性抗原常为致耐原,而颗粒性抗原则易于引起正相免疫应答。 (2)抗原的剂量 一般情况下,抗原剂量越大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小剂量抗原引起T细胞耐受,而大剂量抗原则引起T细胞和B细胞都耐受。 致耐受所需抗原量与个体的年龄有关,也与抗原的类别有关。 (3)抗原注射途径 一般情况下,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性,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及肌肉注射最难。 (二)机体因素 (1)年龄因素 年龄与耐受易感程度密切相关,胚胎期与新生期的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极易导致终生或长期的耐受性。 (2)遗传因素 小鼠免疫耐受诱导及维持的难易程度随品系不同而异。 (3)免疫抑制的联合应用 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对成年机体诱发耐受性,而常需要与各种免疫抑制措施联合应用。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全身淋巴组织照射,应用抗淋巴细胞血清(anti-lymphocyte serum,ALS),抗T H细胞抗体,环磷酰胺,环孢素A,糖类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题(附答案)讲解

免疫学部分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4.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9kD C.=10kD D.>10kD E.>100kD 5.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6.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7.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8.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9.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10.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11.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A.特异性 B.交叉反应性 C.分子量大 D.异种性 E.化学结构复杂 12.HLA是人类的

听课评课记录

活动记录 时间:2014年9月22日 地点:梁头塬中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李军平郝建锋王鹏吝春薇王红喜闫永军王建文主持:王建文 活动主题:听课评课《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内容及过程 1.各位教师听杨光老师课.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交流研讨 王红喜:说课稿 第一部分设计思路 本框题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根据九年级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九年级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高,他们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用学过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情景探索和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要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分析情景,从教材中重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教学难点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最新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 案

《免疫学基础》 一. 填空题(每空0.5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获得性免疫包括:________获得性免疫和_______获得性免疫。 2.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遗传因素、__________、________和应急因素。 3. 构成抗原条件之一的异物性是指异种物质、___________物质、______________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 4. 任何一种完全抗原均可看成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复合物。 5. 常见的T细胞亚群有____________T细胞、____________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 6. 其他免疫细胞包括有_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粒细胞和红细胞等。 7. 免疫球蛋白有五种,即IgA、_______、_______、IgE和IgD。 8. 构成单体分子的重链又称为_____链、轻链又称为______链。 9.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是_______,最后出现的是________。 10.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经过三个阶段完成的,第一为________阶段,第三为___________阶段。 11.请举出两种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因子: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胞免疫效应的意义包括__________作用,引发__________反应,引发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 13.参与免疫因答调节的细胞亚群主要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 14.变态反应中的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________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 ___________型变态反应。 15.抗急性侵袭性感染免疫是由抗体、________、________酶和吞噬细胞相互配合,以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16.免疫性不育的原因有:精子抗原性不育,________抗原性不育和__________感染性不育。 17.机体对肿瘤免疫的应答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尤其是________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细胞、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等。 1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pH值、杂质异物。 19.举出两种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_________、_______。 20.举出两种与标记抗体有关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 抗原必定是异体物质。 2. 半抗原即抗原决定簇。 3. 给动物注射高免血清,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4. 所有的抗原物质均可经消化道进行免疫。 5. Ig分子的C区,其氨基酸排列是比较稳定的。 6. 异噬抗原的存在,可引起机体发生自身免疫病。 7. II型变态反应是体内抗原抗体的量比例不合适而造成的。 8. 免疫抑制剂是免疫调节剂之一。 9. 毒素与相应抗毒素结合后,毒素被中和,但经稀释或冻融,毒素又可重现毒性。 10.电解质对血清学反应影响不大。 11.环状沉淀反应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血清。 12.某些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在补体存在时可发生溶菌反应。 13.补体不能单独与抗原结合,但可以和抗体结合。 14.疫苗只能保护接种动物本身。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 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称为抗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 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 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 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 为不完全抗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 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0.5mL。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 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免疫调节听评课记录word精品

《免疫调节》听评课记录教师:播放泡泡男孩视频,提问为什么泡泡男孩要生活在泡泡里呢?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免疫,给出广义上的免疫概念,提问: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什么?学生说出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机 制。承上启下,快速进入主题。并且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板书:第4节免疫调节(第 1 课时)提问:要实现免疫调节,需要我们人体的什么系统参与?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四)师生互动教师:大家自主学习教材P35-P36 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2)免疫器官包括哪些器官? (3)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有什么关系呢? (5)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 (6)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阅读教材P35-P36 有关内容,并思考回答。 (点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前三小题的答案,最后一题可能有点困难,教师要适当加以提示。 教师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师:在初中的时候关于免疫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我们知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几道防线? 学生:有三道防线。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 联系生活举例:喷嚏和咳嗽说明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动物世界节目中老虎受伤了用舌头舔伤口,说明唾液的杀菌物质不是第二道防线,而是第一道防线。强调第二道防线是深入人体体液中的物质和细胞。 提问:三道防线中哪些有特异性,哪些没有特异性呢?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教师: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板书: 1. 体液免疫 教师:课件展示图2-15: 从图中指出抗原抗体,并引导学生说出其概念,强调抗原与病原体的关系。讲解抗体的特点时,用被毒蛇咬伤”的事例,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用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生病说明抗体的分布。 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37 关于体液免疫的内容和图2-15,学生:阅读、分析相应内容并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点评:材料阅读,示意图的分析,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体液免疫过程比较复杂,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讲解。) 教师:根据教材“图2-15 体液免疫示意图” ,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引导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 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 抗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免疫学实验61977

实验四免疫学实验 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一)凝集反应 【目的】 了解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及胶乳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既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和鉴定未知的抗原(如鉴定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既可用作定性检测,又可用于定量检测。 凝集反应分两种。一种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另一种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休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将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 【材料】 伤寒诊断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培养物、载玻片、生理盐水等。 【方法】 ①取载玻片1张,左侧加生理盐水1滴,中间及右侧各加伤寒诊断血清1滴; ②用接种环取伤寒沙门菌培养物少许,分别与盐水及中间的伤寒诊断血清混匀。同法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与右侧伤寒诊断血清混匀; ③轻轻摇动玻片1~2min后,观察结果; ④观察后,将玻片直接投入消毒缸,不要冲洗,以防污染。 【结果】 出现凝集物者为阳性反应,均匀混浊无凝集物 者为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 玻片凝集反应 ①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以及前一试剂残留。 ②用接种环取细菌时应先烧灼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挑取细菌。 ③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先烧灼接种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血清中。 【结果分析】 左: 中: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 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 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 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 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2)一定 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原决定簇通 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细胞表位 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为不完全抗 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用 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

免疫调节听评课记录

免疫调节》听评课记录 (4) (5) (6) 学生: (点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前三小题的答案, 教师要 适当加以提示。 教师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师:在初中的时候关于免疫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我们知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 体有几道防线? 学生:有三道防线。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 联系生活举例:喷嚏和咳嗽说明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动物世界节目中老虎受伤了用舌头 舔伤口, 说明唾液的杀菌物质不是第二道防 线,而是第一道防线。强调第二道防线是深入人体体液中的物质和细胞。 提问 :三道防线中哪些有特异性,哪些没有特异性呢?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 异性免疫的概 念。 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教师: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 板书: 1. 体液免疫 教师:课件展示图 2-15: 从图中指出抗原抗体,并引导学生说出其概念,强调抗原与病原体的关系。 讲解抗体的特点时,用被 教师:播放泡泡男孩视频,提问为什么泡泡男孩要生活在泡泡里呢?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免疫,给出广义上的免疫概念, 提问: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什么?学生说出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机 制。 承上启下,快速进入主题。并且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引导学生认 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板书:第 4节 免疫调节(第 1 课时) 提问:要实现免疫调节,需要我们人体的什么系统参与?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四)师生互动 教师:大家自主学习教材 P35-P36 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2)免疫器官包括哪些器官? (3)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有什么关系呢?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 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教材 P35-P36 有关内容,并思考回答。 最后一题可能有点困难,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 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 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3.TD-Ag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14.TI-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18.Forssman 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 an抗原”。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M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免疫学实验教案

[键入公司名称] 免疫学实验教案 研究生教育实习 潘熙萍(Y20090201) 2011/1/1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 了解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原理 将抗原物质经适当途径,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免疫动物,经过一定时间,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并释放入血液,当血中抗体达到一定效价时采血,分离血清,即为特异性免疫血清(又称为抗血清)。因抗原具有多种表位,可激活多个克隆的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因此,这种免疫血清又称为多克隆抗体。 本实验以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免疫原,以家兔为免疫动物,制备兔抗养红细胞免疫血清(也称为溶血素) 三、器材和材料 1.动物健康成年家兔,雄性,体重2-3kg;健康成年绵羊。 2.试剂生理盐水、碘酒、75%酒精。 3.器材剪刀、镊子、无菌注射器、量筒、无菌毛细滴管、无菌试管、离 心管、三角烧瓶(200ml)、动物固定架、手术器械一套、塑料放血管等。 四、实验步骤 1.抗原制备 (1)用碘酒和75% 消毒绵羊皮肤,抽取颈静脉血液,注入含有等量阿氏液的三角烧瓶内,混匀。阿氏液既有抗凝作用,又适于储存SRBC。分装后置4℃冰箱内,可使用3周。 (2)无菌取上述绵羊血于离心管中,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2000r/min,离心5min,吸弃上清液和白细胞层,再用无菌生理盐水与SRBC混匀, 2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最后一次离心10min,以使血细胞沉积于管底,弃去上清液。 (3)根据红细胞积压,用生理盐水配成20%SRBC悬液。 2.免疫动物 (1)全班分为4组,每组选择健康雄性兔1只,用于免疫。

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基础》 一. 填空题(每空0.5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获得性免疫包括:________获得性免疫和_______获得性免疫。 2.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遗传因素、__________、________和应急因素。 3. 构成抗原条件之一的异物性是指异种物质、___________物质、______________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 4. 任何一种完全抗原均可看成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复合物。 5. 常见的T细胞亚群有____________T细胞、____________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 6. 其他免疫细胞包括有_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粒细胞和红细胞等。 7. 免疫球蛋白有五种,即IgA、_______、_______、IgE和IgD。 8. 构成单体分子的重链又称为_____链、轻链又称为______链。 9.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是_______,最后出现的是________。 10.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经过三个阶段完成的,第一为________阶段,第三为___________阶段。 11.请举出两种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因子: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胞免疫效应的意义包括__________作用,引发__________反应,引发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 13.参与免疫因答调节的细胞亚群主要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 14.变态反应中的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________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 ___________型变态反应。 15.抗急性侵袭性感染免疫是由抗体、________、________酶和吞噬细胞相互配合,以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16.免疫性不育的原因有:精子抗原性不育,________抗原性不育和__________感染性不育。 17.机体对肿瘤免疫的应答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尤其是________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细胞、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等。 1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pH值、杂质异物。 19.举出两种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_________、_______。 20.举出两种与标记抗体有关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 抗原必定是异体物质。 2. 半抗原即抗原决定簇。 3. 给动物注射高免血清,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4. 所有的抗原物质均可经消化道进行免疫。 5. Ig分子的C区,其氨基酸排列是比较稳定的。 6. 异噬抗原的存在,可引起机体发生自身免疫病。 7. II型变态反应是体内抗原抗体的量比例不合适而造成的。 8. 免疫抑制剂是免疫调节剂之一。 9. 毒素与相应抗毒素结合后,毒素被中和,但经稀释或冻融,毒素又可重现毒性。 10.电解质对血清学反应影响不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