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新青年》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创办

1915 年盛夏,闷热的天气几乎使人们透不过气来。

5 月9 日政府屈服于日本政府的压力,准备接受最后通牒,签订中国与

日本之间关于南满、东蒙、山东的“条约”和关于福建、汉冶萍及旅大租借

期延长的“换文”(即二十一条)以来,各地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议集会、

抵制日货运动,在大总统袁世凯的严令敦促下遭到镇压。不久,报纸上又登

出政府聘请的宪法顾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古德诺鼓吹中国宜实行君主

制的言论。紧跟着,那位因写了《君宪救国论》而被袁世凯誉为“旷代逸才”

的杨度,联络总统府顾问孙毓筠、国学大师刘师培等发起组织“筹安会”,

以筹划“一国之治安”为名,发表鼓吹帝制文章,掀起关于国体问题的争论,

并且配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府要员,四处组织请愿团。一时间,帝制

风潮沸沸扬扬,政治空气的热度不断上升。筹安君子们热得发昏,一心想黄

袍加身的袁大总统烧得发昏,而那些追求民主的真正爱国志士、知识分子则

气得发昏!

陈独秀名庆同,字仲甫,1879 年生于安徽怀宁(即现在的安庆)。因家

乡附近有一坐独秀山挺拔屹立,后来他写文章时一度使用“独秀”、“独秀

山民”的笔名,久而久之,“独秀”反而成为人们熟知的名字了。

青年时期的陈独秀强烈感受到了大清王朝的衰败不堪,以及列强势力威逼压迫给中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他奋起投入反清斗争,办报纸,结

交名士,组织革命团体,联络同志进行活动,并数次受到清政府的通缉,有

时不得不流亡国外。

辛亥革命以后,陈独秀目睹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派人刺杀民主斗士

宋教仁,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步步走向独裁,而多数国

民浑然不知不觉,甚至附和专制、拥护复辟的现实,感到忧心如焚。

1914 年11 月,他在日本协助着名政论家章士钊办《甲寅》杂志时,发

表了一篇题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指出真正的爱国应该认识国家的

目的和形势,爱人民的国家、民主的国家,而不应该盲目地以忠君思想去“爱”

滥用国家威权,残民误国的“恶政府”。文章中悲愤过激的语言遭到不少人

的非议。为此,他想办一份杂志,进一步宣传他的“自觉心”思想。他找到

主持亚东图书馆的同乡好友汪孟邹,请求资助。汪虽然与他是莫逆之交,但

苦于财力不足,难以承担杂志的印刷与发行,于是向陈介绍了群益书社的陈

子佩、陈子寿兄弟。陈氏兄弟知道陈独秀即是10 年前驰名全国的《安徽俗话

报》的创办人和主笔“三爱”先生,当即拍板,同意为陈每月支出编辑费200

元,出版一期刊物。刊物的名称定为《青年杂志》。后来因上海青年会向群

益书社提出《青年杂志》与该会出版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有冒名之嫌,

陈子寿与陈独秀相商,于1916 年9 月发刊第二卷时起,将杂志更名为《新青

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依仗“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强迫清

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备受屈辱。一开始,人们以为中

国只是武器、运输工具和工商业比西方国家落后,因此开办军械厂、船政局,

制作洋枪、洋炮、火轮、舰艇,又开办民用企业,以及铁路、航运、电报局

等通讯交通事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挨打的局面。中日甲

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开始认识

到,单靠“器物”的更新还不足以救国,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是导致

国家衰弱的更为重要的原因。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戊戌变法运动,

幻想依靠有开明思想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政治和社会的进步,但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破坏,落了一个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康、梁亡命国外的结局。其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从而也结束了中国

几千年来的封建皇权政治。

然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和富强。国家政权落入野

心家手中。短短几年之间,“中华民国”就成了一块徒有虚名的招牌。这时,

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才进一步认识到:国家政治的进步仅靠政治本身的变革也

还是不行的。政治的更新有赖于国民思想觉悟的提高,而国民思想是与千百

年来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影响分不开的。要改变国民思想,就必须对传统文

化进行根本改造;要建立近代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必须使国民具备近代西方

国家人民的思想。陈独秀就是基于这种想法创办《新青年》杂志的。

《青年杂志》之所以以“青年”命名,是因为在陈独秀看来,青年好似

初春、朝阳,好像刚刚开放的花朵,如果把社会比作人体的话,青年就是新

鲜活泼的细胞。他希望青年“自觉奋斗”。“自觉”就是认识到自身存在的

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自强自尊;“奋斗”就是要发挥各人的智慧和能力,

同陈腐落后的人物与思想作坚决斗争,决不与之同流合污,也决不受其影响。他在《青年杂志》第1 号开篇《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青年应具有“自主

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

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思想和行

为品质。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说的是人应当有平等自主权利,用自己的双手

劳动谋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善恶;一切思想、信仰、

行为取决于自己的思考,决不盲从别人、依赖别人,当别人的奴隶,也决不

让别人当自己的奴隶。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说的是人应当跟上宇宙发展、时代进步的潮流,

不断求新,接受先进的事物。认识到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风俗已

落后于时代,失去存在的价值。不应当让这些落后的“国粹”束缚自己。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说的是人应当勇于进取冒险,在艰难的环境下

抗争,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切勿为洁身自好而忍让退缩。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说的是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已渐成互相之间紧

密联系的统一体。生当此时的青年应丢掉闭关锁国的思想,了解世界,掌握

各国知识。否则个人将落于时代,国家也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说的是应接受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实利主义”、

“实验哲学”,以“利用厚生”为人类生活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重视物质文

明和现实生活问题,抛弃同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的表面文章和道德说教。“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指出科学是空想的对立物,是消除迷信、根治无

知的武器,是推进社会发展、知识进步的重要因素。近世欧洲之所以进步,“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中国人民若想脱离

蒙昧和浅陋,“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即应把科学放到与人权同等的地位

来看待。

以上六条即是陈独秀对青年提出的

希望,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他理想中

新的时代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人民所应具备的新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这六条

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和第六条,也就是“人权”与科学。这里的人权主要是

指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属于民主思想范畴,或说民主精神、民主原则。它与

民主政治观念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被归结为民主思想。对民主和科学的宣

传也正是新文化运动的首要内容,《新青年》杂志后来发表的许多文章是围

绕这两项内容展开的。

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新青年 青年何为而云新青年乎?以别夫旧青年也。同一青年也,而新旧之别安在?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为取得青年之资格也。 自生理言之,白面书生,为吾国青年称美之名词。民族衰微,即坐此病。美其貌,弱其质,全国青年,悉秉蒲柳之资,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昔,力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非吾国今日之现象乎?且青年体弱,又不识卫生,疾病死亡之率,日以加增。浅化之民,势所必至。倘有精确之统计,示以年表,其必惊心怵目也无疑。 世界各国青年死亡之病因,德国以结核性为最多;然据一九一二年之统计,较三十年前,减少半数。英国以呼吸器病为最多;据今统计,较之十余年前,减少四分之一。日本青年之死亡,以脑神经系之疾为最多;而最近调查,较十年前,减少六分之一。德之立教,体育殊重,民力大张,数十年来,青年死亡率之锐减,列国无与比伦。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故其青年之壮健活泼,国民之进取有为,良有以也。 而我之青年则何如乎?甚者纵欲自股以促其天年,否亦不过斯斯文文一自面书生耳!年龄虽在青年时代,而身体之强度,已达头童齿豁之期。盈千累万之青年中,求得一面红体壮,若欧美青年之威武陵人者,竟若凤毛麟角。人字吾为东方病夫国,而吾人之少年青年,几无一不在病夫之列,如此民族,将何以图存?吾可爱可敬之青年诸君乎!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于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 更进而一论心理上之新青年何以别夫旧青年乎?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备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之而无所顾惜;人间种种罪恶,凡有利此目的者,一切奉行之而无所忌惮。此等卑劣思维,乃远祖以来历世遗传之缺点(孔门即有干禄之学),与夫社会之恶习,相演而日深。无论若何读书明理之青年,发愤维新之志士,一旦与世周旋,做官发财思想之触发,无不与日俱深。浊流滔滔,虽有健者,莫之能御。人之侮我者,不曰“支那贱种”,即曰“卑劣无耻”。将忍此而终古乎?誓将一雪此耻乎?此责任不得不加诸未尝堕落宅心清白我青年诸君之双肩。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之青年,均无论矣。吾可敬可爱之青年诸君乎!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头脑中必斩尽涤绝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诸青年之做官发财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始得谓为新青年而非旧青年,始得谓为真青年而非伪青年。 青年之精神界欲求此除旧布新之大革命,第一当明人生归宿问题。人生数十寒暑耳,乐天者荡,厌世者偷,惟知于此可贵之数十寒暑中,量力以求成相当之人物为归宿者得之。准此以行,则不得不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岁不我与,时不再来;计功之期,屈指可埃。一切未来之责任,毕生之光荣,又皆于此数十寒暑中之青年时代十数寒暑间植其大本。前瞻古人,后念来者,此身将为何如人,自不应仅以做官求荣为归宿也。 第二当明人生幸福问题。人之生也,求幸福而避痛苦,乃当然之天则。英人边沁氏,幸福论者之泰斗也。举人生乐事几十余,而财富之乐居其一;举人生之痛苦亦十余事,而处分财富之难,即列诸拙劣痛苦之内。审是,金钱虽有万能之现象,而幸福与财富,绝不可视为一物也明矣。幸福之为物,既必准快乐与痛苦以为度,又必兼个人与社会以为量。以个人发财主义为幸福主义者,是不知幸福之为何物也。 吾青年之于人生幸福问题,应有五种观念:一曰毕生幸福,悉于青年时代造其因;二曰幸福内容,以强健之身体正当之职业称实之名誉为最要,而发财不与焉;三曰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四曰自身幸福,应以自力造之,不可依赖他人;五曰不以现在暂时之幸福,易将来永久之痛苦。情能识此五者,则幸福之追求,未尝非青年正当之信仰。若夫沉迷于社会家庭之恶习,以发财与幸福并为一谈,则异日立身处世,奢以贼己,贪以贼人,其为害于个人及社会国家者,宁有纪极! 夫发财本非恶事,个人及社会之生存与发展,且以生产殖业为重要之条件,惟中国式之发财方法,不出于生产殖业,而出于苟得妄取,甚至以做官为发财之捷径,猎官摸金,铸为国民之常识,为害国家,莫此为甚。发财固非恶事,即做官亦非恶事,幸福更非恶事;惟吾人合做官发财享幸福三者以一贯之精神,遂至大盗遍于国中。人间种种至可恐怖之罪恶多由此造成。国将由此灭,种将由此削。吾可敬可爱之青年!倘留此龌龊思想些微于头脑,则新青年之资格丧失无余;因其精神上之龌龊下流,与彼腐败堕落之旧青年无以异也。 予于国中之老者壮者,与夫比诸老者壮者之青年,无论属何社会,隶何党派,于生理上,心理上,十九怀抱悲观,即自身亦在诅咒之列。幸有一线光明者,时时微闻无数健全洁白之新青年,自绝望消沉中唤予以兴起,用敢作此最后之哀鸣! 一九一六,九,一。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蒋文祥 【论文提要】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首创《新青年》杂志,明确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和旗手;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先后撰写各类文章和随感录多达四十篇,还亲自起草并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他是当之无愧的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陈独秀首倡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的设计师和创始人。 【关键词】陈独秀五四运动总司令 毛泽东在1945年《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中曾经盛赞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今天我们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时候,当然不能忘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陈独秀。本文仅就陈独秀与五四运动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识者方家。 一、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首创《新青年》杂志,明确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和旗手 说到五四运动,不能不说到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又是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这个刊物起初完全由陈独秀个人主办。1917年1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并委以文科学长,这样《新青年》编辑部便随之由上海移到北京。1918年1月由个人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参加了编辑部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这样就以《新青年》为中心,大体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 《新青年》创办伊始,由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中国得到传播,在中国思想界当时影响最大的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即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这是五四以前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陈独秀宣扬的就是这种思想。他在《新青年》创刊号首篇文章《敬告青年》中说:“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1]他在《抵抗力》一文中又说:“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优胜劣败,理无可逃。”[2]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生物科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师曾经给以极高的评价。列宁明确指出:“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继性。”[3] 当然,陈独秀的功绩并不在于宣扬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而在于向西方寻找真理,明确提出了“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即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明确宣告“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新时代·新青年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

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新青年首先应该有着健康的体魄,而不是遵从旧社会所提倡的孱弱书生形象。其实陈先生的观点放在今天也是有警示意义的。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点线上,很早就开始给孩子增加各种各样的学习负担,让年仅十岁左右的孩子身负重压,生活重心只有学习,忽视了锻炼,忽视了身体的重要性,小小年纪就老态龙钟,活力不足。今天的孩子就是以后的青年,未来的国家栋梁。这些本应该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们现在的形象是:架着近视眼镜,耷拉着脑袋,背着硕大无比的书包。尽管学习很重要,但是身体同样不能忽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教育里本来就应该包含体育和锻炼,不能让素质教育仅仅成为口号。 然后从心理上来说,旧青年的头脑里延续的是做官发财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先生对于做官发财这种腐朽思想的鄙夷和不屑,在他看来,新青年头脑中必须斩尽这种腐败堕落陈旧的思想,必须有真实新鲜的信仰。只有这样的青年才可称之为二十世纪新青年,所谓的新主要是要有新的观念,新的精神,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去追求新的生活,才会建立起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广大血性青年身上,他用

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714602210155 姜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714602210155 姜鹏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人的自我救赎 人们常常从整体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角度来评判五四运动。这导致了对这场不是事先计划好的复杂事件简单化的观点,因为这一事件是不能从这些角度来分析的。随着旧政治结构和农业经济迅速解体和新的本国工商业的兴起,士绅、地主、官僚为维护他们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传统联盟开始崩溃,并由一个新形成的联盟取而代之。由此新知识分子对统治势力开始了反叛。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思想、制度和习惯,以及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举起了义旗。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反帝活动得到了工人、商人和实业家们的支持。在这种社会秩序的变革中,知识分子首先开始在思想意识方面开始对现状的反叛。我们可以将这种变革称之为革命或背叛。在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中,从没有一个时期的人们像这个时期的青年人一样对新的知识和思想有着如此的渴望;在这个时期,新的标准开始形成,整个知识阶层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扩大和改变。而作为思想传播的媒介工具,报刊杂志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思想启蒙与《新青年》的创办 从1915年冬到1917年夏,两次帝制运动使全国陷入骚乱之中,旧派官僚和士绅忙着准备即位复辟和宣扬儒家信条;不明真相的群众当中散播着“天子重归”的谣言;新建的民国遭受着外侵的国耻和内政的阴谋,整个中国又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大批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带回了他们救亡图存的新观念,这其中就包括1915年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同年秋天,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前身。陈独秀认为:“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基本改变之后,中国才有解脱军阀桎梏的可能”。 正如陈在创刊号的首篇《敬告青年》中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予所欲泣涕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他又进而提出青年行动的六大原则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根本目的就是攻击守旧主义,并打倒没有价值的传统。 三、《新青年》的改革与创新 正如陈独秀所期盼的,轰轰烈烈的批判与改革开始了。 《新青年》首先开始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孔教与礼法,正如陈在《新青年》上撰文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的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提倡求实态度和理性主义,反对神权,反

陈独秀与新青年

陈独秀与《新青年》 ——论《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雷 【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思想家、政治家、编辑学家。由他创办的《新青年》对中国人民起了启蒙作用,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年的敬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通过文化、政治、载体等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展望未来前景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依托,也使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新青年》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关键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时,中国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时期,国内军阀统治黑暗,中国人民日益开化,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作为反封建的先锋者,满腔热血尽注一个新中国,他为了这个新中国辛苦奔走,创刊的《新青年》成了他进行革命的重要的一步。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思想与事迹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流血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实现了从《新青年》开始的中国政治文化飞跃性的现代转型。 在《青年杂志》1卷1号,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问,他以充满感情的文字说: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

新青年创刊及主编陈独秀

新青年创刊及主编陈独秀 《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在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进而加紧策划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上,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宣扬鬼神迷信,严重阻碍了人民的觉醒。现实的教训引起先进人士的深思,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是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 陈独秀(1879~1942),《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字仲甫,笔名三爱、实庵、?眼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又赴南京考举人,落榜。由于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他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而走向寻求西方新学,从1901年他21岁起的五六年中,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同时,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1903年在上海协助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1904年在安庆(后迁芜湖)与人合作创办并主编《安徽俗话报》半月刊,1914年,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他为报刊撰写时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的志气,克服“奴隶根性”。1915年夏,在袁世凯卖国复辟的危难时局中,陈独秀回国即着手筹办《新青年》,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新民”的舆论基地。1918年与李大别等合办《每周评论》。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1920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参与领导《新青年》的改组,《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的创办和编撰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他领导创办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向导》周报、《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并参与编撰。大革命后期,在革命实践和宣传工作中出现严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上他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29年他因进行分裂活动被开除出党后,成立托派组织,出版托派刊物《无产者》、《火花》、《热潮》等,1932年他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抗战爆发后获释,1942年在四川江津病故。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他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一)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二)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三)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陈独秀又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他一共撰写发表了一百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通信专栏署名记者的答疑辩难文章大都是他写的。他在主持《新青年》的7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平时还经常受到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恶毒咒骂和人身攻击,但他始终不为艰难困苦所动,坚持《新青年》的革命方向,并和读者一起前进。《新青年》成为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重镇,和陈独秀的精心编撰、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

陈独秀《新青年》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创办 1915 年盛夏,闷热的天气几乎使人们透不过气来。 5 月9 日政府屈服于日本政府的压力,准备接受最后通牒,签订中国与 日本之间关于南满、东蒙、山东的“条约”和关于福建、汉冶萍及旅大租借期延长的“换文”(即二十一条)以来,各地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议集会、抵制日货运动,在大总统袁世凯的严令敦促下遭到镇压。不久,报纸上又登出政府聘请的宪法顾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古德诺鼓吹中国宜实行君主制的言论。紧跟着,那位因写了《君宪救国论》而被袁世凯誉为“旷代逸才” 的杨度,联络总统府顾问孙毓筠、国学大师刘师培等发起组织“筹安会”,以筹划“一国之治安”为名,发表鼓吹帝制文章,掀起关于国体问题的争论,并且配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府要员,四处组织请愿团。一时间,帝制风潮沸沸扬扬,政治空气的热度不断上升。筹安君子们热得发昏,一心想黄袍加身的袁大总统烧得发昏,而那些追求民主的真正爱国志士、知识分子则气得发昏! 陈独秀名庆同,字仲甫,1879 年生于安徽怀宁(即现在的安庆)。因家 乡附近有一坐独秀山挺拔屹立,后来他写文章时一度使用“独秀”、“独秀 山民”的笔名,久而久之,“独秀”反而成为人们熟知的名字了。 青年时期的陈独秀强烈感受到了大清王朝的衰败不堪,以及列强势力威 逼压迫给中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他奋起投入反清斗争,办报纸,结交名士,组织革命团体,联络同志进行活动,并数次受到清政府的通缉,有时不得不流亡国外。 辛亥革命以后,陈独秀目睹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派人刺杀民主斗士 宋教仁,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步步走向独裁,而多数国民浑然不知不觉,甚至附和专制、拥护复辟的现实,感到忧心如焚。 1914 年11 月,他在日本协助著名政论家章士钊办《甲寅》杂志时,发 表了一篇题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指出真正的爱国应该认识国家的目的和形势,爱人民的国家、民主的国家,而不应该盲目地以忠君思想去“爱” 滥用国家威权,残民误国的“恶政府”。文章中悲愤过激的语言遭到不少人 的非议。为此,他想办一份杂志,进一步宣传他的“自觉心”思想。他找到 主持亚东图书馆的同乡好友汪孟邹,请求资助。汪虽然与他是莫逆之交,但苦于财力不足,难以承担杂志的印刷与发行,于是向陈介绍了群益书社的陈子佩、陈子寿兄弟。陈氏兄弟知道陈独秀即是10 年前驰名全国的《安徽俗话报》的创办人和主笔“三爱”先生,当即拍板,同意为陈每月支出编辑费200 元,出版一期刊物。刊物的名称定为《青年杂志》。后来因上海青年会向群益书社提出《青年杂志》与该会出版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有冒名之嫌,陈子寿与陈独秀相商,于1916 年9 月发刊第二卷时起,将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依仗“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强迫清 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备受屈辱。一开始,人们以为中国只是武器、运输工具和工商业比西方国家落后,因此开办军械厂、船政局,制作洋枪、洋炮、火轮、舰艇,又开办民用企业,以及铁路、航运、电报局等通讯交通事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挨打的局面。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开始认识

浅论陈独秀“新青年精神”

浅论陈独秀“新青年精神”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是时代转型的代表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当时思想界堪称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是党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作为社会工作者,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于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的“新青年精神”不仅滋养了二十世纪青年的茁壮成长,对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引领功能依然强大。 标签:陈独秀;新青年;知识分子 ①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3页。 ②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0页。 ③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④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⑤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4页。 2014 — 09 — 20 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中心议题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不懈努力,然而鲜有成果。面对帝国主义瓜分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国难当头、民心涣散的国情,陈独秀提出通过办杂志的办法启发民智进而提高全民思想素质。在“要救亡首先要启蒙”思想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他于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运动。他将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定位在青年群体,同时给出新青年何以成为新青年的标准并对新青年殷切寄语。 (一)新旧青年之区别 “新青年”是相对“旧青年”而言,“新青年” 的提出实则是对“旧青年”的摒弃和否定。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明确提出新旧青年划分标准:“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

陈独秀与北大

陈独秀 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谱名庆同,青年时官名乾升,1879年生于安庆后营一个小户人家。父衍中,字象五,屡试不第,以教书为业,是个穷秀才,1881年在苏州教书时染上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这时候陈独秀只有两岁。母查氏,精明能干,疏财仗义,亲戚本家都称她为女丈夫。陈独秀兄弟姐妹四人,陈独秀排行老四。 陈独秀自小天资聪颖,性格倔强,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1896年,陈独秀中进士,后因反清宣传,流亡日本。先后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东京正则英语学校、早稻田大学学习。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后因支持二次革命被捕,出狱后再次东渡日本。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916年,蔡元培被委任为北大校长,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的指导下,蔡元培大胆邀聘一批思想激进的学者进入北大,而当时陈独秀正好为筹集扩大《新青年》的发行经费,到达北京,求贤若渴的蔡元培亲自在雪天登门拜访陈独秀,请他进入北大。进入北大对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杂志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仅就《新青年》发行量而言,在到陈独秀到北京的第一年,便由原先的千余份猛增至1.5万份以上。而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也对北大,乃至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年后,鲁迅曾回忆道:“我必得纪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也感慨地说过:“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他还说:“我同他(指陈独秀)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北京大学当时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当时北大不设副校长,在北大,文科学长是仅次于校长的重要职位。而陈独秀来校后,便被聘为文科学长,和蔡元培一起,积极推动北大的改革。其担任文科学长期间文科的“人事、行政,一切由陈独秀先生主持”蔡元培“不稍加干涉。”于是陈独秀以《新青年》为依托,放手招募新派教授,为北大文科建设引进了丰厚的学术资源。李大钊是陈独秀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时结识的老朋友,也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陈独秀便请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章士钊曾说:“独秀得此良佐,声气骤腾之。”。刘半农原是才子佳人派的作家,陈独秀对这位“头大,眼有芒角,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很感兴趣,刘半农更为陈敏捷而雄辩的谈吐所折服。1917年夏,“经陈独秀的介绍并应蔡元培的邀请,去北京大学预科任国文教授。”周作人于1917年4月1日由绍兴抵北京。到京的第九天就去拜访了陈独秀。被暂时安置于北大附设的国史编纂处工作,之后被陈独秀正式聘为文科教授。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于《新青年》之后,也被聘为北大的兼职讲师,开讲中国小说史。 当然陈独秀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将民国最大的“海归”胡适招引到了北大。早在1915年,陈独秀便与胡适相交,胡适也投稿于《新青年》杂志,两人相辅相成,共同为新文化运摇旗呐喊。1917年胡适回国,便被北大聘任,就任后,胡适作了《大学与中国高等学问之关系》的演讲,他开了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中国古代哲

陈独秀、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陈独秀、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任课教师:陆发春 作业题目:《新青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院系专业:社会与政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学号:S3******* 姓名:张震 日期: 2016.11.29

《新青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摘要: 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具体说,《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本文仅就《新青年》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一、《新青年》的创立 《新青年》是在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诞生的。 1916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这次革命使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欢呼声中诞生。人们沉醉在兴高采烈的狂欢中。可是透过表面上热烈的景象,冷静地观察一下便不难看出:在这种现象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危机。新生革命政权建立伊始,革命营垒内部便已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混乱景象。轰轰烈烈的一场大革命,只是赶走了皇帝,挂起了一块“中华民国”的招牌。压在人民头上的封建军阀官僚政治机构,除换了个

名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动。袁世凯窃国后,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结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时间,全国上下尊孔读经,祭孔祀天,熄灭了辛亥革命燃起的希望之火,黑暗重新笼罩大地。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痛苦的反思。当时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在于只进行了政治革命,而未进行文化革命。为了推进革命,建立真共和,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不久,为避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混名,遂从第2卷第1号起易名为《新青年》。它的创世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青年杂志》没有宣言,但可以把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作为宣言看待。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拟定的《敬告青年》。他满怀激情讴歌:“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新陈代谢之疲乏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起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总之,陈独秀认为,在目前充满着“窒息之绝望”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中国青年应

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

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 作者:黄有东 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08期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以期借鉴。 一陈独秀成功创办《新青年》的过程 陈独秀对办报办刊有着极为特殊的情结,刻意要创办独树一帜的报刊,直到《新青年》的创办才真正成功,陈独秀也随着《新青年》的巨大影响而迅速成为文化界的翘楚。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灵魂人物,从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到最后一期刊出《世界革命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他始终为《新青年》倾注心血。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有一个准备阶段。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留日,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反清革命活动。1903年春,陈独秀被清廷驻日使馆遣送回国后,参加《苏报》的编辑,首涉报刊。《苏报》被封后,又在上海参加章士钊、张继等人编辑出版《国民日日报》并任主笔,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陈独秀两次参与办报,不仅积累了办报经验,还结识了一批新派人物,接受了新思想、新思潮。1904年初《国民日日报》因为清廷所禁,陈独秀从上海回到安庆老家,在汪孟邹等朋友的支持下,创办并主笔《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在安庆编辑,上海印刷,芜湖发行。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锻炼了办报的能力,为创办《青年杂志》积累了经验。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正式创刊,名为“青年杂志”,1926年7月25日终刊。从《新青年》的作者群体及出版地等方面综合分析,可将其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8月,编辑部在上海。第1至3卷,由陈独秀“主撰”,吸收的作者主要是皖籍学人。1916年9月第2卷《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从第2卷开始,《新青年》突破了皖籍作者为主的局面,作者群大为扩展,大都是与陈独秀有一定交谊的朋友。第二阶段:1917年1月至1919年11月。1917年1月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杂志编辑部迁往北京。从第4卷开始,《新青年》变为同人刊物,至第6卷6期止,《新青年》要邀请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轮流主编。作者主要为北大师生。《新青年》迅速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 提到《新青年》和陈独秀,我们都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有关的历史背景。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袁世凯加紧复辟。在思想文化上鼓吹封建思想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一些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着这一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唤醒了大批爱国人士。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我的模范。”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虽然有评价说《新青年》不会辩证的看问题,写到的好就是大好,坏就是大坏。但是我认为在当时混乱的背景下,再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文章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激烈的言辞和猛烈的抨击与颂扬才能触动沉睡中的中国人,这也正是《新青年》受到广大愤青追捧的一个原因。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可以说《新青年》对新中国的建立都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当然,《新青年》的彪炳千秋也离不开它的主编陈独秀先生。对于陈独秀,我一直都怀着敬畏和崇拜的心情来看待他。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很多伟人一样,陈独秀犯过很严重的错误,也曾给共和事业添乱。在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错误,使革命遭到失败。有人说他是一个失败的先行者。但这一切也不是他主观愿意的,后期所犯的错误也不能全归咎他,有共产国际的原因,加上中共太年轻,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所以他所犯的错误

陈独秀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 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对于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已经有很多论著进行了论述,但还是肯定得不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陈独秀至少有六大历史贡献、两大杰出成就,并为我们做出一个杰出的表率. 其六大历史贡献是: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第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第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