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独秀与北大

陈独秀与北大

陈独秀与北大
陈独秀与北大

陈独秀

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谱名庆同,青年时官名乾升,1879年生于安庆后营一个小户人家。父衍中,字象五,屡试不第,以教书为业,是个穷秀才,1881年在苏州教书时染上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这时候陈独秀只有两岁。母查氏,精明能干,疏财仗义,亲戚本家都称她为女丈夫。陈独秀兄弟姐妹四人,陈独秀排行老四。

陈独秀自小天资聪颖,性格倔强,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1896年,陈独秀中进士,后因反清宣传,流亡日本。先后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东京正则英语学校、早稻田大学学习。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后因支持二次革命被捕,出狱后再次东渡日本。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916年,蔡元培被委任为北大校长,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的指导下,蔡元培大胆邀聘一批思想激进的学者进入北大,而当时陈独秀正好为筹集扩大《新青年》的发行经费,到达北京,求贤若渴的蔡元培亲自在雪天登门拜访陈独秀,请他进入北大。进入北大对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杂志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仅就《新青年》发行量而言,在到陈独秀到北京的第一年,便由原先的千余份猛增至1.5万份以上。而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也对北大,乃至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年后,鲁迅曾回忆道:“我必得纪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也感慨地说过:“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他还说:“我同他(指陈独秀)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北京大学当时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当时北大不设副校长,在北大,文科学长是仅次于校长的重要职位。而陈独秀来校后,便被聘为文科学长,和蔡元培一起,积极推动北大的改革。其担任文科学长期间文科的“人事、行政,一切由陈独秀先生主持”蔡元培“不稍加干涉。”于是陈独秀以《新青年》为依托,放手招募新派教授,为北大文科建设引进了丰厚的学术资源。李大钊是陈独秀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时结识的老朋友,也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陈独秀便请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章士钊曾说:“独秀得此良佐,声气骤腾之。”。刘半农原是才子佳人派的作家,陈独秀对这位“头大,眼有芒角,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很感兴趣,刘半农更为陈敏捷而雄辩的谈吐所折服。1917年夏,“经陈独秀的介绍并应蔡元培的邀请,去北京大学预科任国文教授。”周作人于1917年4月1日由绍兴抵北京。到京的第九天就去拜访了陈独秀。被暂时安置于北大附设的国史编纂处工作,之后被陈独秀正式聘为文科教授。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于《新青年》之后,也被聘为北大的兼职讲师,开讲中国小说史。

当然陈独秀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将民国最大的“海归”胡适招引到了北大。早在1915年,陈独秀便与胡适相交,胡适也投稿于《新青年》杂志,两人相辅相成,共同为新文化运摇旗呐喊。1917年胡适回国,便被北大聘任,就任后,胡适作了《大学与中国高等学问之关系》的演讲,他开了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中国古代哲

学三门课,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哲学研究所,自任主任,很快成为北大最年轻最有名望的教授。

若依次数下去,从1917到1918年进入北大文科的教授刘文典、杨昌济、王星拱、程寅生等几乎都是在陈独秀学术、思想、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先后汇到《新青年》的杏黄旗下,之后又进入北大的。即使是不属于《新青年》的“国故派”代表人物刘师培,也是陈独秀将之引进北大的。

十月革命后,陈独秀逐渐接受了马列共产主义思想,并成为了其最积极的宣传者。形成了南陈北李建党的局面。并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大革命后期,由于其对国民党右派采取妥协退让的右倾政策,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中共中央政治局改组后,陈独秀离开领导岗位,之后逐渐接受托洛斯基主义,离开中共,成为托派分子。1932年,陈独秀被国民政府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浅谈陈独秀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陈独秀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陈独秀代表中国人民翻帝反封建,追求进步的社会理想,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陈独秀不仅在国家斗争和社会进步中大有作为,在现代文学发展中也有他卓越的贡献。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而陈独秀与现代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 一、陈独秀“打倒孔家店”: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思想,因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这种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五四以前,所谓的文学大都是雕琢阿谀的,陈腐铺张的,迂晦艰涩的,而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中所倡导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恰恰是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过程。陈独秀主张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文章内容也要趋向实际,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使中国传统的文言文形式发生改变,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使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这无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陈独秀的文化建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勉励青年冲上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陈独秀等人的带领下,“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期刊中的文中所运用的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从而更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而这就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使现代文学朝着更加社会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三、文艺理论主张:文学之文以情为主,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 所谓“无用”,即无实用之意,并非无价值。文章区别于文学,正是在实用与不实用上划清界线。应用之文以理为主,应该朴质而有用,清除“阿谀、虚伪、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的恶劣文风。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碑铭墓志,极量称物,读者决不见信,作者必照例为之。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苫块昏迷。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岐黄,即曰著手成春。”陈独秀深谙此弊,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底分家。陈独秀对应用之文和文学之文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使文学更趋于文学性,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代文学得以发展和壮大,与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及其一生的文学

陈独秀

陈独秀 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可以像陈独秀一样让人如此难以窥测而其光采完全不输于他的任何一个后辈的人物,他集大任于一身的登上了革命舞台,文学舞台,政治舞台,不像有的人夹着尾巴逃离,有的人无视昔日的正义而随波逐流,他自始至终都在保持着他的硬脾气,傲风骨,就像他自己说的,白发了,他仍是一老书生。 先生在他简短的自传中说了一下自己的身世。陈家虽然世代读书,但到他父亲这辈才算有了出息,父亲和叔叔都有了功名。可惜的是他父亲去世的早,所能依靠的只有考取举人并已经做了大官的叔叔陈衍庶,他把幼小的陈独秀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但陈独秀却一直对人宣称他是个没父亲的孩子,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之间的信念不同。叔叔对独秀很好,在公干时也会把他带在身边给以教导,独秀的国学基本功在幼时就被迫打下了基础,一面是在陈家时祖父的严厉教导和哥哥的苦心开戒,一面是叔父的悉心培育。值得说的是陈衍庶国画技艺,书法很好,陈独秀小时就对国画和书法有了初步的接触和研究,再加上他固已有的对八股,科场的十足厌倦,急促的暴脾气再添上了一把火,这为他日后掀起批判旧文化的大运动先打了牢靠的基础,也为他自己的学者风范打下了基础。他不是专门的书法家,却很擅长小篆和隶书,对楷书和草书也有研究;他在政治困顿时都投入了学术研究中,对文字学如痴如迷,音韵研究也有心得;他虽最先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但旧诗做的非常优秀,他对绘画,儒,道,佛都有研究,不然不可能深知儒教弊病和国学烂柯,不可能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引路者。 陈独秀生于1879年,逝于1942年。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前半期的那段动乱,屈辱,流离,波诡云谲的日子都被他赶上了。一般而言,乱世出英豪,像众所周知的三国。就连唐末五代也是有英雄的,即便在这个时候流氓横行。但也有例外,比如说日本的应仁动乱时期,没有一个出色的英雄,这在他们本国人的眼里也很反常。陈独秀和那个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为寻求救国而东渡日本,并且去过五次。对中国学生来说,去日留学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路途近,文化接近,国情相同,并且维新后的日本成了各种新思潮的聚汇地。在日本有许多已翻译的西方文明著作和优秀的学者。在那里,陈独秀饥渴的翻阅他感兴趣的书文,他是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离开家庭后他的每次进步都是他自己学来的,他总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不喜欢按着常规做事,于是在日本很自然的他陷入了各种思潮的包围之中。在他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之后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毛泽东早期在党的地位中的提升与影响离不开陈独秀的赏识,但陈独秀落难后毛泽东一句异议都没有提,这和受到陈独秀关怀的其他人的表现相差太远,对此我不想为毛做任何辩解。 学说的存在本就有合理性,只要实际情境中有这种需要,学说就不会过时,刚开始的陈独秀无法对一下子接触到的如汪洋一般的学说逐个做个分析,比较然后再选择,更要紧的是国内局势不待人,于是他把驳杂的理论都吸收了,并且倾向于无政府主义,当这种主义追不上他的步伐时他便抛弃了它,不会有别人的难舍之情。作为思想的启蒙者,不管他的思想怎样随时代而变化,终其一生,他从西方学来的民主思想从未变过,民主是他一生都在寻求的东西,不管他扮演的是反清志士,反袁大将,共党领袖还是托派首领,而且他是以赤子之心来寻找它的。 陈独秀最早参与的大范围的社会运动是领导安徽民众反抗沙俄侵略中国,这是他第一次在自己的家乡以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出现,也第一次在安徽—一个相对闭塞的省域—吹起了一股新风,从这时起陈独秀的通缉生活就开始了—为了政治活动必须付出的代价。这大大背离了他母亲对他的期望—希望他安稳的博个功名。这时候年轻的陈独秀开始为人所知。他最早写报论是在上海的《国民日日报》上,这份报刊是他和章士钊,何梅士,苏曼殊一起办的。当时条件刻苦,几个热火朝天的年轻人挤在一间租来的狭窄房子里,工作辛苦不分昼夜,为此陈独秀衣服上还冒出了不少的虱子,但报纸因政治性被当局查封。吸收经验,陈独秀回安徽后创办了自己的不带政治性的《安徽俗话报》,当时一些先进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俗话报,

浅谈陈独秀(吴云峰作)

浅谈陈独秀 摘要: 一是对陈独秀思想的评述基本是按照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为脉络进行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对陈独秀的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前后比较,看出一个思想家思想变化的过程。 二是将陈独秀的思想与其生平事迹结合起来写,将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置于其人生道路的变化之中。这样可以使这本思想研究类的书变得生动、具体,读起来活泼一些。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因此把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写,就会更具体丰满,读起来也有趣味得多。 三是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关键词:陈学政治选择思想与生平事迹五四运动《新青年》 正文: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出现了比较热烈的局面,尽管学术界经常有人戏称“陈学”是“险学”,但“铤而走险”的研究者还是大有人在,于是此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综观近30年来对陈独秀研究的成果,确实非常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陈独秀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是魏知信,他的著作《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专门论述了陈独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1949年以前,有三本书涉及陈独秀的思想。其一是王森然著作《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严书屋1934年6月10日初版),该书对陈独秀的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了很中肯的评价;其二是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5年11月初版),该书对陈独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其观点很有价值;其三是尼司编《陈独秀与所谓托派问题》(新中国出版社1938年5月版),该书对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陈独秀与中共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对于了解陈独秀的托派思想和托陈之间关系的变化很有帮助。 而我所做的研究是在吸取和学习了以上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所进行的。如果没有他们的成果供我学习借鉴,不敢谈论“陈学”。 首先,我们关注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他青少年时代参加科举考试,后来进行反清爱国运动,组织岳王会,参与谋刺清廷五大臣,参加辛亥革命,求学日本,创办《新青年》杂志,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被中共开除党籍,出任中国托派中央总书记,被逮捕判刑8年,声明脱离托派,支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思想上的自由主义者。终其一生,他几乎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所有重大运动(事件),并发挥了重大影响。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直接导致陈独秀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 但是,我们对领导这一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陈独秀,还怀有某种偏见,觉得他好像就是革命的叛徒,背离了党,背离了人民------这样的认识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凤凰卫视台在纪念五四运动90年之际能够给我们讲述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陈独秀同胡适先生一样创办了《新青年》,开始通过唤醒民众思想的方式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北大领导进步青年进行思想研究,当发现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政党来解决民主自由独立的问题的时候,他却被北大开除出校园(由于当局觉得他是个危险分子)。只身一人来到上

评陈独秀

评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对陈独秀先生,我觉得应从功与过两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是功绩方面。对于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已有很多著作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说,我认为他主要有以下几大贡献: 一.在辛亥革命之前陈独秀组建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 鼓动革命,后来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出自岳王会可见,陈独秀领导的岳王会对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多大的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 以《新青年》为战斗堡垒培养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己任的新人;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率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众所周知,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运动,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70至80年代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影响最早而且时间最长的当然是第一次,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如果没有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就没有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三.被毛泽东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的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以 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束缚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于是在1919年5月4日这天掀起了思想解放热潮,这个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四.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他在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他和李大钊一起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如今还在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毛泽东说过:“陈独秀给我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我想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也许就是陈独秀提倡科学精神的延续吧,毛泽东一直很尊敬与欣赏他的前辈兼老师陈独秀先生,但遗憾地是他没有继承和发扬陈独秀的民主与自由的普世真理而是走向了民主与 自由的反面____独裁(专制),也没有陈独秀的学识渊博和高尚人格,进而酿成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带来了专制这个消极影响,如果毛泽东很好贯彻了陈独秀的民主自由与科学那今日之中国也不会出现国共两党两岸对立,也不会出现众多的官僚与贪官,经济发展也会比现在

陈独秀

陈独秀 一、人物简介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早 年读私塾。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1901 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 志学社”,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和拒俄义勇队,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920年5月,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3年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陈独秀参加领导了上

陈独秀与张国焘的恩怨合离

陈独秀与张国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个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他们都曾为中国共产党做过开拓性的有益工作。但是,他们后来都走到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去了。陈独秀虽与党分道扬镳却仍不失耿介清白的气节和操守,张国焘则投靠国民党,成为被历史所唾弃的叛徒。 初期密切交往 1916年,当陈独秀已是蜚声中国学坛的著名人物时,张国焘只是一个刚刚迈入北京大学校门的学生。当时陈独秀尚在上海,张国焘通过《新青年》才认识了陈独秀。五四运动中,当北大被捕学生越来越多的时候,陈独秀为了营救被捕学生,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并于6月12日亲自走上街头散发。但却不幸被暗探跟踪,被捕入狱。 正在上海参加全国学联会议的张国焘,得知陈独秀和北京学生联合会11位主要负责人先后被捕的消息,立即返京投入营救工作。 当时正值暑期,各校学生大多离校,北京学生联合会和北大学生会的成员有的被捕,有的去了外地,有的为避免被捕而不再露面。营救工作开展得很艰难。张国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疲倦了就在办公室的长椅上睡觉,吃饭也在办公室里。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陈独秀和学生们被无罪释放。陈独秀出狱后不久,为了避免再次被捕,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离开北京,于1920年2月到达上海。不久,张国焘也因同样的原因离京赴沪。 在上海,张国焘见到了陈独秀,两人开始了密切交往。张国焘于5月初曾回北京。7月初,他带着李大钊的重托,再次到上海与陈独秀面谈建党的问题,并应邀住在陈家。 中共一大后,陈独秀辞掉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于9月回到上海任中央局书记。 中共二大在上海秘密召开时,张国焘所主持的小组集中了刚从莫斯科和法国回国的一些青年党员,因而显得朝气蓬勃,气氛活跃。 陈独秀对张国焘提出批评 当时主持中共上海区委工作的陈望道,主张党应秘密不应公开。这使得一些刚回国的党员大为失望,他们本来是带着满腔热情准备大干一场的。这种情况也引起张国焘的不满,而陈独秀对此却并不在意。所以在中共二大闭幕后,张国焘的小组仍然经常开会讨论如何开展工人运动。 当陈独秀得知张国焘等人经常开会的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搞“小组织”活动,是要架空他。盛怒之下,陈独秀提出辞职。这样一来,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一时间,“张国焘企图推翻陈独秀的领导地位,以己代之”、“张国焘组织铁血团要暗杀陈独秀”等流言四起。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陈独秀在报告中专门对张国焘提出批评,他说:“张国焘同志无疑对党是忠诚的,但他的思想非常狭隘,所以犯了很多错误。他在党内组织小集团,是个重大的错误。” 中共三大上,张国焘再一次与陈独秀发生矛盾。陈独秀支持国际代表马林关于国共党内合作的主张,并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而张国焘则认为从事工人运动的人不能加入国民党,否则就会失去共产党的特殊任务,即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的任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张国焘败北。这一失败加上小组织问题,使得张国焘在中共三大上落选,甚至连中央委员也没被选上。 张国焘叛离延安,二人断绝往来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深陷于极度的苦恼之中。他认为,中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共产国际强制推行的党内合作所致,可是,共产国际却将责任全都推给他。随后,陈独秀立即给中央去信,辞去他所担当的中央总书记之领导职务。 正是在这短暂的日子里,张国焘和周恩来、李维汉、张太雷、李立三等人组成临时中央

关于著名党史人物陈独秀的讨论会

关于著名党史人物陈独秀的讨论会 xxx三人在6501教室举行了一场关于著名党史人物陈独秀讨论会,品评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宣传者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讨论了陈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中巨大作用,功过得失。这次讨论会由我们三人共同参与,每一位都积极发言,表达了对著名的党史人物陈独秀先生的看法和思考,让我们对陈独秀先生不管是个人的气节还是历史作用都有了有个更加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是由xxx发言,阐述了陈独秀的主要历史贡献,内容入下: 第一,五四爱国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单纯地呼吁思想启蒙,而是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与推动现实的政治斗争积极地结合起来。这使他的影响力更加巨大。五四爱国运动既是在以他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爆发的,他本人又奋勇地投身到这场运动中。他不仅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还亲自上街散发《宣言》,并遭逮捕,被关押近百天。所以,毛泽东说,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在五四运动中有左翼、右翼,陈独秀、李大钊是代表左翼的。毛泽东也是这个伟大事件的亲历者,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立者。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也由此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和上海分别成为中国南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在上海,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李大钊在北京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遥相呼应,既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广泛传播,又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尽管党的一大召开时,陈独秀、李大钊都未能出席,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摘要】 陈独秀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宣传思想特点及其表现: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舆论、反映人民舆论、新闻要讲政治、提倡白话文,新闻宣传应有战斗风格等方面,对新闻宣传思想起到积极作用。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成因:思想启蒙和早期的革命宣传、辛亥革命的失败、鼓吹舆论,西方民主思想等,对他以后从事报刊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他有关舆论、党报工作者的品格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提倡白话文运动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现代新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宣传民主与科学特点表现成因白话文现代新闻思想

Abstract Chen duxiu in practice reflect the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dare against unreasonable public opinion, reflect people's opinion, news to tell politics, advocate vernacular, news propaganda aspects should be fighting style of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en duxiu's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auses: thoughts enlightenment and early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the revolution of 1911 failure, public opinion, western democracy advocates to him later thought, etc., in the newspaper activities have laid a good ideological basis. H e ‘’party newspaper’’ w orkers about public opinion, such aspects about the character and advocate a movement from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history of modern journalism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fluence 【Key words】Duxiu Chen Publicity Democracy and science Features Performance Causes Vernacular Thought of Modern News

浅谈陈独秀

浅谈陈独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位学者不得不提,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他就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先生。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文化解放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陈氏云:“社会的中坚分子应该挺身而出,组织有政见、有良心的、以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其它对人民无用、腐朽的政党。”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几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在校期间,进行了几次慷慨激昂的演讲与空前绝后的举动,其他教授们是不敢效仿的。陈氏如是说:“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陈独秀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在其它各处领域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

陈独秀眼中的鲁迅

陈独秀与鲁迅,同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且一为《新青年》主编,一为《新青年》重要作者。以常理论,这两人之间产生亲密友谊似乎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回首当日与新青年同人的交往时,鲁迅却如是说:“假如将韬略比做一间仓库吧,独秀先生的是外面树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的。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关着门,门上贴一张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的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刘)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陈鲁二人终未成挚友,原因大概的确也只能归于性格。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彼此做出精当的评价。即如以上鲁迅的寥寥数语,便传神刻画出了陈独秀那外表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内心实无城府的独特性格。 反过来,对于鲁迅,陈独秀也有着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深刻见解。鲁迅逝世后,陈独秀曾有一篇小文——《我对于鲁迅之认识》,只是此时的陈独秀,无论在政坛上还是文坛上,都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这篇短文也就不大为人所知了。然而历经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再回首凝眸,却越发见出其睿智清醒。 “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的作者之一。然而他们二位,都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的哪一个人而参加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 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之前,一帮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钱不值。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帮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外,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这位老文学家终于还保持着一点独立思想的精神,不肯轻于随声附和,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陈独秀的文字并未对鲁迅的具体作品进行评价,然而“毁誉过当”四个字,实在是写尽了鲁迅身前身后的是是非非,也预言式地写尽了鲁迅研究界数十载风风雨雨。“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的朴素断语也实在比后世那么多光辉赞誉要深刻得多。 而“独立思想”四个字,则更是对鲁迅的相知之言,点出了鲁迅最大价值所在。不过,这位曾叱咤一时而后经历坎坷的新文化运动主将,这位曾被讽为“陈独兽”的孤傲书生,在说这些话时,心中恐怕比一般的评论家有着更深的感触吧!

陈独秀与他的两个儿子

陈独秀与他的两个儿子 陈独秀、陈延年 陈延年和陈乔年,同为中共五届中央委员。陈延年任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江苏省委书记。陈乔年任五届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等。他们为革命英勇壮烈牺牲时,陈延年29岁,陈乔年26岁,他们是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者。 陈延年和陈乔年,是陈独秀与原配夫人高晓岚的儿子。可是,由于陈独秀坚持“父道尊严”致使父子之间关系一直淡漠。当 儿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陈独秀才领悟到儿子是尊重和爱戴父亲的,也体会到父子情深…… 少年蒙难 1898年,陈延年出生时,陈独秀随升任辽阳知州的养父陈 昔凡在东北,没有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没有看见襁褓中儿子的笑容。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百日维新”运动影响的陈独秀,不顾家庭的阻止,抛下娇妻幼子独自赴杭州入求是书院求学。继后,开始了最初的革命活动。 陈延年4岁时,弟弟陈乔年出生了。此时,在杭州进行反满演说受到警察追捕的陈独秀逃往南京避难,继而在家乡安庆建立藏书楼传播革命思想,成了被清朝政府列为缉拿的首要分子,匆匆流亡日本。

为革命奔走呼号的陈独秀,无暇顾及孩子和家庭。陈延年、陈乔年只好由祖父陈昔凡养育,并受到祖父母和母亲的呵护。1913年,15岁的陈延年和11岁的陈乔年,突遭不幸。他们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的父亲陈独秀协同都督柏文蔚举旗讨袁,因“二次革命”失败,柏文蔚、陈独秀东逃日本。他们的 家被袁世凯派来的部队洗劫一空,幸亏兄弟俩机灵地互为人梯越墙逃到乡下,才没有被斩草除根。 苦则立志 1915年,回到上海的陈独秀得悉家中遭了劫难,决定将两 个儿子领来上海读书。陈延年、陈乔年经多方辗转周折,终于“找”到了父亲。 两个儿子虽然到了上海,可是,教育孩子方法独特的陈独秀,不让儿子在家里吃饭、住宿,而是把他们寄住在上海四马路亚东图书馆《新青年》杂志发行所店堂里,托亚东图书馆经理、同乡好友汪孟邹每月给陈延年和陈乔年10元生活费。 陈氏兄弟俩经法国语学校补习法文后考入复旦大学,仍然依靠每月10元生活,除了交纳学费后所剩无几了,生活十分 清贫。他们不得不半工半读,每天吃大饼,喝自来水,过着夏无蚊帐,冬无棉衣,一件夹衣四季不离身的生活。生活的清贫,劳作的苦累,兄弟俩却坚持不向父亲索取,不要家庭接济,而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10电子信息工程林源鑫学号:2010052707 记得陈独秀曾经说过:“树将枯,岂可一枝独活,全巢将覆,焉能一卵独完。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若是大家坏了,我一身也就不能快乐了,一家也就不能荣耀了。” 在我看来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首任领袖是陈独秀最为辉煌的时刻,在那时候,他的思想高度与先进行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只是播种者,而不是收获者,他把先进的思想种子散播到神州大地上,让人们觉醒,但最后又由于思想反复和右倾路线的推行,走向被撤消总书记的职务和开除党籍的深渊。 1914年,陈独秀发表了《《双枰记》叙》与《爱国心和自觉心》两篇文章,企图把愚弱的国民真正惊醒起来。为一个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社会文化风气得以开创,一个从根本把中国人的思想乃至中国社会引入现代化轨道作铺垫。 文学革命的兴起对于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比巨大。就陈独秀而言,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设计者,同时也是由胡适首先发难的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诱发者和最有力的支持者。正由于陈独秀有力的督促和诱发,胡适很快就把自己的理论主张写成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从而以发难者的身份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 可见,五四文学革命,虽为胡适首先发难,陈独秀继而相应,但整个革命的兴起及其深入发展,陈独秀却起了特殊的作用:在当时情况下,倘若没有陈独秀的督促诱发,胡适未必能够很快地把自己的主张贡献在国人面前;同样,倘若没有陈独秀以《新青年》的阵地对他作坚强有力的支持,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也不可能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发生广泛积极的影响。对此,胡适本人也反复强调过,谓正因为文学革命得以陈独秀的声援,以及像他“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大运动”。 陈独秀根据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特点,选择几个重要的方面主攻:(1)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清算封建主义旧道德,倡导以“独立自主人格”为核心的新道德。(3)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倡导科学。(4)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由此观之,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在全面指挥和重点攻坚方面,建有特殊的功绩。 由陈独秀倡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给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震动以及留给后人的历史启示,远远胜于在这之前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和政治动乱。这是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适时地为一个行将衰亡的民族提出了一个最深刻最严峻的问题:当闭关锁国主义再也无法抵挡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以坚船利炮为物质形态的猛烈冲击时,古老的中国要想避免亡国灭种的实现危险,必须不失时机地追顺世界文化潮流,通过真正的经济变革和政治革新来迎接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陈独秀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缺陷:(1)体现了较浓厚的轻视群众的思想倾向。(2)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既有反复,也有矛盾。(3)在处理党内矛盾及党内同志相互关系时,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缺陷,爱大发脾气。(4)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中国共产党陷入绝境。(5)政治上的幼稚天真。 陈独秀的主要错误是:对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政治面目没有清醒的认识,

浅析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9695997.html, 浅析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作者:李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 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革命领导者,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谈及辛亥革命之时,人们时常将其和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相联系,殊不知,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陈独秀;辛亥革命;贡献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32-0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辛亥革命的成功进行,是社会各阶级联合的结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陈独秀等优秀的党员,他们对革命的贡献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在革命运动的初期,陈独秀作为青年爱国知识分子,代表着中下层的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投身于革命之中,对辛亥革命的顺利开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协办《国民日日报》 陈独秀早年考中过秀才,人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905 年3月,陈独秀在安庆举行爱国演说会时,邹容在上海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名著《革命军》。陈独秀深受启发,此时恰逢“《苏报》案”发生,陈独秀前往上海。后章士钊创办《国民日日报》,章士钊担任期刊主编,陈独秀帮助其发行报纸。对陈独秀在报社工作期间的工作情况,章士钊提到:“这个报是他和陈独秀总理编辑事宜,负责全部文字和校对,两人常常彻夜工作到第二天凌晨才休息。”《国民日日报》是一份资产阶级性质的报纸,它从近代中国屡屡惨败中看到了国民的劣根性,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对国民性改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国民日日报》对唤醒中国人的新国民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辛亥革命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准备。在刊物发行期间,陈独秀以“由己”为笔名作诗两首,分别是《哭汪希颜》与《题西乡南洲游猎图》。在诗中抒发了陈独秀的爱国情怀,他认为要摆脱中国落后的现状,就要向西方学习,实行新的制度。为达到这个愿望,他决心带领国人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贪图富贵名利。诗中表达了作为一个革命者坚强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 二、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进步思想。唤醒广大劳苦大众的思想觉悟 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通常是以办报来宣传革命思想的。1904年,陈独秀从上海潜回安 庆,来到桐城学堂,他在演说时痛批清政府的腐朽与没落及国人的劣根性:中国即将亡国灭种

陈独秀6个子女今何在

陈独秀6个子女今何在? 陈独秀6个子女今何在?陈独秀共有6个子女,即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三子陈松年、四子陈鹤年(后改名陈哲民)、长女陈玉莹、次女陈 子美(其中,延年、乔年、松年、玉莹为陈独秀和结发妻子高晓岚所生,鹤年、子美为陈独秀与高曼君所生)。这6个 子女,大都走上了献身革命、自立自强的道路,其中,陈延年和陈乔年,同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之所以能够献身革命、自立自强,是与陈独秀的教子有方分不开的。 疼爱而不溺爱,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死于国民党手中 长子陈延年 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陈独秀对自己的子女非常疼爱。但是,陈独秀常年为革命奔走,公而忘私,无暇顾及家庭子女,不仅未能在家庭生活上给子女带来幸福,反而还曾因他从事革命活动而连累了家人,危及子女的生命安全。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安徽都督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被袁世凯的爪牙倪嗣冲通缉。由于柏文蔚、陈独秀迅速逃往上海,倪嗣冲没有抓到他们,便对陈独秀在安庆的家人进行迫害。他们将魔爪伸向陈独秀的两个尚

未成年的儿子延年和乔年,并扬言要斩草除根。幸好陈家事先得到了消息,让延年和乔年去乡间躲避,倪嗣冲才未能得逞。延年和乔年在乡间躲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了安庆。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俩越来越感到,在安庆这个小地方,已经学不到更多的知识了,他们渴望外出求学。他们的这一愿望和志向得到了祖母和母亲的默许。 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筹办《新青年》杂志之事。就在这时,他接到了安庆老家的来信,得知延年、乔年兄弟俩想出来读书的消息。陈独秀感到儿子已经长大,应当让他们出来闯一闯。因此,他对延年、乔年兄弟俩的想法表示赞成,并回信让他们立即到上海来。 于是,兄弟俩辞别母亲和祖母,乘舟东下,于1915年冬天抵达上海。那时延年17岁,而乔年才13岁。兄弟俩初到上海时,一度与父亲住在一起。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从父亲住处搬出,寄宿于《新青年》杂志发行所店堂,白天在外工作,谋生自给,晚上则去法国巡捕房附设的法语学校学习法文,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当时,陈独秀虽然已闻名全国,但收入却不多,每月给兄弟俩的钱为数很少,只能维持他们最低的生活水平,剩下的开支全由兄弟俩自己谋取。平时,延年兄弟俩只能“食则侉饼,饮则自来水 ”。由于生活艰苦,“故颜色憔枯,人多惜之”。

陈独秀论文 3000字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期末论文 题目: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姓名:徐梦园 年级:2013级思政二班 学号:2013040097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年12月

论文提要 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在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我的论文就是讲述陈独秀晚年的主要思想和我对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我对他的晚年民主思想是采取总分的模式,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系统阐述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就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接下来是分别从两个理论观点阐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他的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他对于苏联经验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思想;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得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析陈独秀。

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徐梦园 摘要: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因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29年11月,他被开除了党籍。以后他又和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处了13年徒刑。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的爆发,他被释放出狱。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民主思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个是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 关键词: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新“二次革命”论苏联经验反对法西斯 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一生崎岖坎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当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思想上及其思想活动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撤销了他总书记的职务。大革命失败之后,他没有听从党中央的劝告,继续走下坡路,1929年11月,被开除了党籍。之后他又与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决13年徒刑。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陈独秀是一个生前和身后都引起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廖盖隆先生曾评价他:“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也有人认为他的错误大约功绩,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正确的思想和地方。 在面对反动派压迫和贫困生活的折磨下,陈独秀并没有思想和意识上消沉,反而继续探索属于他自己的民主思想。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我把1929年11月至1942年5月这一时期称为他的晚年时期,也就是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到1942年5月病逝这个期间。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不仅与他自身非凡而独特的经历密切相关,也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及其外部环境有关。下面,我就从总体角度阐述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 一、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总体阐述 陈独秀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的一生,他对待民主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早年时期,他的民主思想唤起了民众向封建堡垒冲锋陷阵的号角。在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他所宣传的民主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特性,但是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实现独立民主之人格,自由平等之人权。在后期,他又对民主的真正内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吾人第一须知民主之定义,即为由大多数人民管理即治理国家。”“以言民主,其一即由大多数人民管理的政治,亦即由大多数人民代表政制行使国家统治权,此乃君主一人统治及贵族少数人统治之对称也。”总的来看,他的民主理论观点主要是有民主的历史发展、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制与独裁制、社会主义与民主这几个部分组成的。

陈独秀的生平和事业

陈独秀的生平和事业 朱洪 (本文根据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历史研究中心朱洪教授给安庆英德利企业集团党员职工上的党课录音整理) 光绪五年(1879年),陈独秀出生在安庆黄家操场东面,建康路小学附近(海军116医院)。1897年,陈独秀与高晓岚结婚。高晓岚有大家子女的风范,长相很清秀。陈独秀和高晓岚生了三子两女,大儿子陈延年(1898-1927),中共五大政治局候补委员;二儿子陈乔年(1902-1927),五大中央委员;小儿子陈松年(1910-1990)。大女儿玉莹(1900-1928),小名叫筱秀,后来陈独秀化名陈独秀,也有与女儿的名字一致的意思。小女儿,比乔年小,比松年大,夭折。 一、走上革命道路 1901年,陈独秀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成为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者。1903年春天,陈独秀和邹容、张继一起,把学监姚昱的辫子给剪掉了。之后,他们被日本人驱逐回到了上海。这是陈独秀第一次遭受政治打击。 和邹容分手后,陈独秀回到了安庆,在安庆藏书楼发表演说,针对在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宣传反对俄国,被安庆知府通缉,陈独秀跑到上海。这件事,是陈独秀第二次被打击。到上海后,陈独秀协作章士钊办《国民日报》。这是陈独秀办报之始。 1904年春,陈独秀在安庆酝酿办《安徽俗话报》。编辑在安庆,印刷在上海,发行在芜湖。办了不久,为了便于发行,陈独秀搬到芜湖长街,住到汪孟邹大亚东图书社小楼上办公。 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以后,安徽省都督孙毓筠邀请陈独秀回安庆,帮助自己治理安徽。于是,陈独秀回到安庆,住在宣家花园(现在的安庆六中西边)。1913年夏天,二次革命失败,陈独秀逃到了芜湖,生活异常困难,后来不得已,到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