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

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

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

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

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

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

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

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

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

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

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5、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

代谢的一些特征。

四、研究微循环的意义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

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

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任何

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据估算,人体内大概有100亿根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500-700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

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

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织细

胞中去的,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

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

自己的规律,这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因此微循环也

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

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

时还把对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废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

微循环又具有自我调节的重用作用。调节分为稳定调节和应变调节,稳定调节是为了

保证全身或主要器官的循环血量和血流量的相对恒定,并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应变性调节是

为了适应组织器官的需要,来调节血液的灌流量。调节是为了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适应全身

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化的需要。为了保证生命活动,必需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和保证全身或重要

器官临时变动所需要,只有及时适当地改变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循环功能并相应地改变全身及部

分器官的微循环状态才能满足上述需要。微循环调节的意义就在于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保证

临时循环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保证代谢临时变化的

需要,这些调节的根本意义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所以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

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

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

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象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

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例如当心肌需求障碍时,

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循环

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

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

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

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

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通常微循环是非常通畅的,但由于血脂高、血粘度高、红细胞聚集、心脑血管疾病等

因素的影响,微循环血流中会出现白色的微小血栓,它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旦因为血管变

细、扭曲变形而堵塞血管(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轻则头昏、失眠、眩

晕、嘴唇麻木、心慌、胸闷,如果出现大面积的脑部或心脏堵塞则会造成半身不遂、语言障

碍、心肌梗塞等。因此应通过微循环的检查及早发现血栓,积极抗栓溶栓,疏通微循环,防患

于未然。目前,发现微循环的主要手段是用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而一般的如CT,磁共振,X 光,B超等都不能发现,因此临床微循环比宏观检查具有较早发现较早诊断的作用。

同时,亚健康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主要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灌流不足,

血管模糊不清,血流缓慢。通过微循环的检测也可以迅速发现目前身体所处的状况,及时及早

的进行改善微循环,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改善亚健康状况。

如果微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灌流量减少时,就不能满足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需要,是

机体产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它根据血流循环的整体性和体表内脏的相关性,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出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前苏联一位著名医

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所以微循环是当前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微循环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微循环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管壁和体液的相互关系。

2.研究各脏器(组织)微循环的特点,以及和脏器特殊功能代谢的关系

3.研究各种疾病发生时微循环的改变及其在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针、选择救

治措施中的重要意义。

4.微循环改变是许多病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变化,临床微循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索

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的防、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5.尤其对现在普遍流行的心脑血管疾病,通过微循环的检测,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和

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6.证明各种改善微循环的产品的特殊疗效。

第二章甲襞微循环的检测的基本知识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

襞微循环的检测。

1、甲襞微血管的形态及结构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甲襞表面为鳞状上皮覆盖,其中有皮肤真皮突起

形成的乳头,每一乳头区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此毛细血管呈袢状,因此称其为毛细血管袢。

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

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

毛细血管袢由较细的输入支,袢顶和较粗的输出支组成,正常大多呈“发夹”状。血流

从输入支基底部流入,经袢顶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流入毛细血管输入支的血流来自细动脉,

回收输出支血液的是细动脉。

2、仪器、设备

进行人体甲襞微循环检查需要以下主要仪器:

1)、显微镜:微循环专用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或普通显微镜均可选用,常用倍数为40—100;

2)、光源:要求照度好,聚光好,温度低的光源,光源产生的温度不宜超过体温为宜。

(高压汞灯);

3)、目镜测微尺:选用刻度细的,使用前必须经过标准核对;

4)、照相、录像设备:显微镜可连接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及检测器;

5)、固定托架:宜保持手臂姿势自然,并与心脏同高,减少手指颤动。有条件还可配置

光点扫描仪血流测速仪或微循环多参数仪。

3、测条件

1)检查室温度和温度应保持相对恒定,检查室温度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70%左右;

2)、受检查者一般取坐位,手的高度应与心脏同高;

3)、备石蜡油或香柏油,在甲襞皮肤处滴1-2滴。(目的:提高透光度,减少皮肤散

射。

4)、检查一般应在上午或下午,复查最好在同一时间。

4、检查对象

1)、检查前一小时避免激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

2)、检查前休息15—30分钟。

3)、检查前禁服对心血管有影响的药物。

4)、检查前一小时不吸烟、不洗手、不吃东西。

5)、注意女性经期时的影响。

如下图

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

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

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

(一)形态

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1.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

质化、皮肤粗

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

(不清)

(模糊)

正常为清晰,

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

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

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1mm范围内的均计入。如下图:

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

正常:监视器上可以看到7-9条

(上图管袢数为5条)

(上图为9条)异常:a.管袢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管袢少:低血压、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

1.管径:是指血管中上部的直径。分为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袢顶直径、管长。

1-输入枝管径 2-输出枝管径3-袢顶管径 4-管袢长度

异常:

(A增宽)(B变细)

(C短

小)(D超长)

异常:

a.增宽: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血脂、高血粘度等

b.变窄:贫血、急性肾炎、低血压等

c.短小: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水肿、休克

d.超长:小动脉硬化,遗传高血压等

★如果血管粗细不均匀,表明血管调节不稳定,循环状态不良,在过度疲劳中比较常见。

1.管袢形态:正常为发夹形,异常为交叉和畸形,交叉的比例数应不超过30%,畸形应不

超过10%

(正常血管1)

(正常血管2)

(交叉型)

(畸形)

异常:交叉和畸形血管比例过高,

可能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

(二)流态:

①流速:由于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正确测定血流的速度非常困难,田牛教授采用半定

量法,根据血液流动状态,将流速分为7个等级。

1.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毫无颗粒感,形如塑料带(正常)

2.线粒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稍有颗粒感三,形如绸带(正常)

3.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成线,有明显颗粒感,形如布带(轻度异常)

4.粒流:血流较慢,轴流、缘流混杂,如泥沙流,形如麻布(中度异常)

5.粒缓流:血流呈泥沙状,连续缓慢流动。(中、重度异常)

6.粒摆流:血流呈泥沙状,前后摆动仍能向前流动。(重度异常)

7.停滞:血流停滞不前。

也可使用光点跟踪法,调节软件中的光点速度,使之同血流同步,此光点速度即为血流速度。

②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聚集在血流中,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

红细胞的聚集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

轻度:在管袢内可见2-3个血细胞聚集,呈颗粒状

中度:较轻度严重,多数颗粒状聚集

重度:聚集呈絮状,团快状,其间有血浆柱,出现血细胞和血浆分离

③血管运动性:

甲襞管袢自发地出现管径增宽和变细,或血流速度快和慢的交替变化,称为毛细血管运动性。

白细胞离开轴流沿着管壁翻滚而过的现象,称为白细胞翻滚。正常状态下,可以有少

数白细胞翻滚,但如有多数白细胞沿管壁翻滚,则属于病理现象,白细胞粘附管壁一段时间停

滞不动的现象,称为白细胞帖壁。

1.白微栓:

白微栓是由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粘附、聚集而形成。因此凡是能引起血

小板聚集和凝固活性升高的因素都可导致白微栓的形成。又分为壁栓和流动的白微栓两种。

白微栓的判断

白微栓在血管里流动的时候,容易和白细胞、血浆柱混淆,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

1.白微栓体积大,直径大于30微米或比白细胞大3倍以上的白色团块,体积接近管径或

比管径稍大。

2.形状不规则,像棉花团似的。

3.通过管袢时比较滞涩,挤涨管袢漂浮而过。

4.出现在乳头下静脉丛中或明显扩张的管袢中。

5.出现部位比较局限,数量比白细胞少。

6.白细胞的特点是:颗粒小(只有管径的1/3左右)、不透明、不挤涨血管、流过迅速。

7.血浆柱的特点是:血浆柱透明、不挤涨血管、通过狭长的细小输入枝时会变长、流过管

径较大的流速快的输出枝时会被冲散而不形成团块状、血浆出现在红细胞严重聚集有血

球和血浆分离的管袢中。

血色:

注意区分淡红、浅红、暗红、暗紫色。

在进行了形态和流态的观测后,还应对周围的状态进行观察:

1.渗出:是指血管内血浆成分过量地通透血管壁并存积于微血管周围的一种现象,是常见

的微循环的改变之一。特征:管袢周围间隙扩大、明亮;管袢影像模糊,长度缩短。

2.出血:红细胞出至血管外的现象。

应区别外伤或其他非致病因素造成的出血,如果是漏血性出血,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壁的损伤,导致通透性亢进及血流变等的改变。

3乳头下经脉丛:

是指多个毛细血管管袢连接于细静脉而成,小儿与老人可见,但不扩张,体循环回流受阻可见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

明显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提示:右心衰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疾病,大面积炎症、结缔组织疾病等。

4乳头

乳头正常呈锯齿状、波浪形,每个乳头下有1-2根管袢,异常可见浅波纹和平坦。

(波浪形)

(浅波纹)

(平坦)

异常的乳头形状提示:血管动力差、免疫力低等。

?汗腺导管:在管袢之间可见白色线条或螺旋线条,有时和汗滴相连

三、甲襞微循环异常分度诊断标准

根据微循环各项指标改变的程度和加权积分值,甲襞臂微循环检查的综合判断可分为:正常、大致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和重度异常等5级。

1.甲襞微循环重度异常

(1)具备以下1项变化者

管袢数减少至3条/mm以下,或减少80%以上。

红细胞重度聚集,血细胞与血浆分离且多数管袢血流呈粒缓流甚至全停。

血流中出现非局部因素引起的多数白微栓。

管袢出血大于或等于7条/1指甲襞。

(2)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8

2.甲襞微循环中度异常

1.具备以下其中2项变化者

1.管袢数减少40%~60%。

2.输入枝管径缩小20%~60%或增宽60%;或管袢缩短80%或增长50%以上;或输出

枝管径增宽100%以上。

3.明显的渗出。

4.红细胞中度聚集,多数管袢血流为粒流。

5.管袢出血达3~6条/1指甲襞。

6.血色暗红,管袢形态短时间内变化,畸形加交叉型达40%~100%。

7.乳头平坦。

2.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4。

3.甲襞微循环轻度异常

1.具备下列其中3项变化者

1.输入枝、输出枝或袢顶管径增宽或缩窄达20%,管袢增长250%~50%或缩短20%,

管袢畸形加交叉达40%。

2.血流呈粒线流。

3.有轻度渗出或出血1~2条/1指甲襞。

4.乳头下静脉丛明显且扩张变粗。

5.管袢模糊。

6.血流中白细胞全无或增多大于30个/15s。

7.汗腺导管3~4个/1指甲襞。

2.综合积分值大于2。

4.甲襞微循环大致正常

综合积分值小于或等于2。

5.甲襞微循环正常

综合积分值小于1。

四、临床意义

甲襞微循环重要改变对临床的提示举例

?短期内管袢数的急剧减少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明显的血压降低,循环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或末梢血管特别是细动脉收缩等。应结合临床判断并提出治疗方面的相应建议。急剧减少的管袢又重新出现,表明病情可能有好转。

?管径显著增宽,形态特殊血流减慢

提示:病人可能患有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缺氧等。

?多数管袢血流停滞或呈粒摆事实流,管袢增宽,乳头下静脉丛明显可见,并扩张。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各种伤病(血容量不减少)的危重时期。停滞或严重减慢的血流重新逐渐慢快,预示病情可望有所好转。

?严重的红细胞聚集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血浆成分的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高指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增多、血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增多症。亦常见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慢性进行性红细胞聚集,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子,治疗上应考虑相应的对症措施如活血化淤等。

?两手多数管袢及乳头下静脉丛内出现多数白微栓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DIC,常是心、脑血管意外的“先兆”或由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结晶缔组织疾病、妊娠毒血症等所致应结合临床建议医生做相应的检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多数管袢连续或进行性出血

提示:病人估内存在引致出血的因素或病理改变,应建议临床做进一步的检查。在抗凝治疗或服用大量降血压药过程中,出现管袢出血(除外月经周期和局部因素的影响)时应结合临床建议停药或减少药量。

?短期内管袢周围明显渗出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中毒、过敏、血管通透性亢进等。

五、重要指标的改变

红细胞聚集

(一)定义

红细胞聚集在血流中,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习题答案

第1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思考题答案 l.检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答: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或检测装置通常是由传感器、测量电路和显示记录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分别完成信息获取、转换、显示和处理等功能。当然其中还包括电源和传输通道等不可缺少的部分。下图给出了检测系统的组成框图。 检测系统的组成框图 传感器是把被测量转换成电学量的装置,显然,传感器是检测系统与被测对象直接发生联系的部件,是检测系统最重要的环节,检测系统获取信息的质量往往是由传感器的性能确定的,因为检测系统的其它环节无法添加新的检测信息并且不易消除传感器所引入的误差。 测量电路的作用是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电压或电流信号.通常传感器输出信号是微弱的,就需要由测量电路加以放大,以满足显示记录装置的要求。根据需要测量电路还能进行阻抗匹配、微分、积分、线性化补偿等信号处理工作. 显示记录装置是检测人员和检测系统联系的主要环节,主要作用是使人们了解被测量的大小或变化的过程。 2。传感器的型号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何意义? 依次为主称(传感器)被测量—转换原理—序号 主称——传感器,代号C; 被测量——用一个或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标记。见附录表2; 转换原理—-用一个或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标记。见附录表3; 序号-—用一个阿拉伯数字标记,厂家自定,用来表征产品设计特性、性能参数、产品系列等。若产品性能参数不变,仅在局部有改动或变动时,其序号可在原序号后面顺序地加注大写字母A、B、C等,(其中I、Q不用)。 例:应变式位移传感器: C WY-YB—20;光纤压力传感器:C Y—GQ—2. 3。测量稳压电源输出电压随负载变化的情况时,应当采用何种测量方法? 如何进行? 答:测定稳压电源输出电压随负载电阻变化的情况时,最好采用微差式测量.此时输出电压认可表示为U0,U0=U+△U,其中△U是负载电阻变化所引起的输出电压变化量,相对U来讲为一小量。如果采用偏差法测量,仪表必须有较大量程以满足U0的要求,因此对△U,这个小量造成的U0的变化就很难测准.测量原理如下图所示: 图中使用了高灵敏度电压表-—毫伏表和电位差计,R r和E分别表示稳压电源的内阻和电动势,凡表示稳压电源的负载,E1、R1和R w表示电位差计的参数.在测量前调整R1使电位

微循环检测培训书

微循环 知 识 手 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5、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四、研究微循环的意义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据估算,人体内大概有100亿根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500-700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织细胞中去的,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把对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废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检测技术题库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检测技术是一门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技术学科。 2.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或检测装置通常由传感器、测量电路和输出单元及显示装置等部分组成。 3.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其中敏感元件是必不可少的。 4.在选用仪表时,最好能使其工作在不小于满刻度值2/3 的区域。 5.准确度表征系统误差的大小程度,精密度表征随机误差的大小程度,而精确度则指准确度和精密度的综合结果。6.仪表准确度等级是由系统误差中的基本误差决定的,而精密度是由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中的附加误差决定的。 7、若已知某直流电压的大致范围,选择测量仪表时,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其量程大于被测电压而又小于被测电压1.5倍的电压表。(因为U≥2/3Umax) 二、选择题 1.在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中,完成信息采集和信息转换主要依靠 A 。 A.传感器 B. 测量电路 C. 输出单元 2.构成一个传感受器必不可少的部分是 B 。 A.转换元件B.敏感元件C.转换电路D.嵌入式微处理器 3.有四台量程均为0-600℃的测量仪表。今要测一约为500℃的温度,要求相对误差≤2.5%,选用精度为 D 的最为合理。 A.5.0级B.2.5级C.2.0级D.1.5级 4.有四台量程不同,但精度等级均为1.0级的测温仪表。今欲测250℃的温度,选用量程为 C 的最为合理。A.0~1000℃B.300~500℃C.0~300℃D.0~500℃ 5.某采购员分别在三家商店购买100kg大米、10kg苹果、1kg巧克力,发现缺少约0.5kg,但该采购员对卖巧克 力的商店意见最大,在这个例子中,产生此心理作用的主要因素是B。 A.绝对误差B.示值相对误差C.满度相对误差D.精度等级 6.在选购线性仪器时,必须在同一系列的仪表中选择适当的量程。这时必须考虑到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 欲测量的C左右为宜。 A.3倍B.10倍C.1.5倍D.0.75倍 7.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频率上限为5kHz)测量100kHz、10V左右的高频电压,发现示值不到2V,该误差属 于 B 。用该表主流电压档测量5号电池电压,发现每次示值均为1.8V,该误差属于 A 。 A.系统误差B.粗大误差C.随机误差D.动态误差 8.重要场合使用的元器件或仪表,购入后需进行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其目的是为了D。 A.提高精度B.加速其衰老C.测试其各项性能指标D.提高可靠性能 9.电工实验中,采用平衡电桥测量电阻的阻值,是属于 B 测量,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微小变化,是属于C 测量。 A.偏位式B.零位式C.微差式 三、计算题 1.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200℃,精度为0.5级,求: 1)该仪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 2)当示值分别为20℃、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 2.已知待测拉力约为70N左右。现有两只仪表,一只为0.5级,测量范围为0~500N;另一只为1.0级,测量范围 为0~100N。问选用哪一只测力仪表较好?为什么? 3.有一台测量压力的仪表,测量范围为(0~10)Mpa,压力与仪表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为U0=a0+a1p+a2p2,式中a0=1V, a1=0.6V/ Mpa,a2=-0.02V/Mpa2 求: 1)该仪表的输出特性方程; 2)该仪表的灵敏度表达式;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就是微循环? 微循环就是生命活动得基础,就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得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得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得组成: 血管系统就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得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就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得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得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就是通过高倍得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得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得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得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得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与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得通路; ②作用:就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得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得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得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得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就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得指标。甲襞就是手指远端得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得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得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得改变具有重要得临床意义。以远心端第一排血管袢中部1/2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得另一排管袢计入。计数每毫米内得管袢数,取三个视野得平均值;凡1mm内得所有管袢数均应计入。 正常值:8-10(7-9)根/视野(第一排) 异常:A、袢增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袢减少:血压下降,循环血量不足。末梢血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等。 3)、管径:测量部位为血管袢得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 正常人输入枝与输出枝之比为:1:1、3。 正常值:输入值—11±mm 输出值—14±3mm 袢顶—15±3mm 异常:A、管径增宽:高血压及冠心病(早期)袢细长,部分病例输出枝扩张。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血流粘度增加,输出枝,特别就是袢顶增宽。 B、管径变窄: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由于动脉压升高,毛细血管阻力增加,管袢特别就是输入枝管径明显变窄。血压低,房间隔缺血,严重贫血。(因血液灌流量减少,管袢变细) 4)、管袢形态 正常得管袢形态为发夹型(∩)、交叉型与畸形,三者比例为6:3:1。 异常:交叉型及畸形增多,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肌梗塞(95%异性管袢) 5)管袢长度:测量受观察角度,手指得位置、照明等影响较大。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毛细血管前括约肌T真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通血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动-静脉吻合支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

理化检验技术(基础知识100题)

理化检验技术/试题/基础知识100题 1食品卫生检验时,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1个月) 2农药六六六中以(γ-HCH)异构体的药效最高 3斐林试液由(硫酸铜、酒石酸钾钠与氢氧化钠两组溶液组成) 4与苯甲酸比较,关于苯甲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最正确的是(增大) 5标况下10.0L空气,在室温20℃和大气压1.013×105Pa时的体积是(10.7L) 6室温20℃,大气压1.000×105Pa时,二氧化碳测定仪读数是0.09%,标况下的浓度是(0.090%) 7下列污染物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的是(可吸入颗粒物) 8下列污染物中,在空气中是蒸汽态的是(汞) 9在标况下,影响气体体积的因数是(气体分子数量) 10以下微量元素人体每日需要量最大的是(铁——碘铜锌钒) 11关于常量元素镁的生理功能下列描述正确的是(镁离子主要参与ATP的能量传递反应过程) 12直接干燥法测定食品中的水分是利用水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13淀粉属于(多糖) 14维生素C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C 6H 8 O 6 15在常规理化检验质量控制中,两个空白试验值的相对偏差应(≤50%) 16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原子半径S>F) 17下列化合物,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晶体是(O 2 ) 18关于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说法正确的是(ⅦA族单质自上而下,随原子量的增大熔沸点增高) 19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中其中水是(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20鉴别Cl—Br—I—可以选用的试剂是(氯水、四氯化碳)

21下列物质中含原子数最多的是(0.5mol氨气——标况下11.2L的氧气,0.2mol 磷酸钠,36g氯气,40g氯化钠) 22说法正确的是(氨为弱碱则铵盐一定水解。铵盐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水解能力有差别,其水溶液可以是酸性碱性或中性) 23测得某浓度的NaH 2PO 4 溶液的Ph=5,据此做出的判断合理的是(H 2 PO 4 ---电离的 趋势大于水解的趋势,溶液中离子浓度为Na +>H 2PO 4▔ ,此溶液的pH小于相同 浓度的Na 2HPO 4 溶液的pH,溶液中有存在HPO 4▔ ,多元弱酸的酸式根既能电离又 能水解,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 24下列离子既能电离又能水解,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的是(HCO3)其 他不可CH 3COO,HSO 4 ,HPO 3 ,CO 3 . 25下列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并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后在干燥的空气中又会风化的是(氢氧化钠) 26关于周期表说法正确的(有7个周期16个族) 27溶解过程是(物理化学过程)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的大小与稀溶液的浓度有关)根据渗透压=CRT可得 29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的大小与(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组分的浓度比)有关 30要配置pH=6.00的缓冲溶液, NaAc与HAc(Ka=1.8×10—5)的摩尔数比为(18:1) 31在滴定分析中,标定盐酸溶液常用的基准物质是(硼砂) 32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摩尔浓度是(20mol/L)(溶液的比重是1.56百分浓度是52%) 33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0.1 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时,所用的指示剂为(酚酞) 34在酸碱滴定中,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指示剂变色的pH必须在(化学反应等电点)范围内 35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范围在pH为(7.70~9.70) 36某一弱碱的浓度为Cb,其电离常数为Kb,在(Cb·Kb≥10—8)时该弱碱才可以用强酸直接滴定。

电线电缆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电线电缆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电线电缆产品检验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对产品质量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颁布的电线电缆技术产品标准及有关保证产品质量的制度。实践证明,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用电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关系到企业的声誉。但是高产优质的电线电缆产品绝不是单凭检验判断出来的,而是在设计与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后年再经检验判断出优质产品。产品质量是企业综合反映,所以,提高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依靠群众,保证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检验不仅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不断地加强对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的质量检验工作。 第一章检验 一、电线电缆检验在电线电缆制造中的作用和任务 二、电线电缆检验的内容及方式 三、电线电缆产品检验的名词术语 四、产品检验结果处理 第二章电线电缆结构及外观要求 一、控制外观结构尺寸对保证产品性能的意义 二、测量电线电缆常用计量工具 1 游标卡尺 2 外径千分尺 3 投影仪和读数显微镜 三电缆的结构 1 电缆结构 2 电缆型号组成 四电线电缆检查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1 电缆导体的测量 2 绞合导体的测量 3 绝缘和护套厚度的测量 第三章电气性能试验 一直流电阻的测量 二电线电缆成品耐压试验 三绝缘电阻的测量 第四章过程检验 一原材料检验 二工序检验

第五章有关带电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一工频火花试验机操作规程 二ZC—90型绝缘电阻试测仪操作规程 三ZNY—TA绝缘耐压试验机操作规程 四QJ直流双臂电桥操作规程 五25kVA电线电缆工频耐压试验机操作规程 文档来源:东莞中诺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联系人:邓斌 商务: 电话:-801

《现代检测技术基础复习题》

现代检测技术基础试题 一、阐述仪器线性度的概念,说明有哪些直线拟合方法。阐述回程差、灵敏度和分辨力的概念。 二、仪表的精确度等级是怎样规定的?写出计算公式。某测温仪表的测温范围为0---600℃,准确度等级为2.5级;另一测温仪表的测温范围为0---1200℃,准确度等级为1.5级。现欲测量温度为500℃的设备温度,问选哪种测温仪表会更好?计算说明为什么? 三、(1)假设你开发一台称重仪,在实验室完成了传感器、放大电路和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制作,但是没有条件施加标准砝码或标准力对传感器和你的系统进行实际标定,你只有一块可用来测量电压和电流的表(或万用表), 在这种条件下你应该首先对仪器的那些指标进行测定?从误差的角度出发,你对你使用的表有何要求? (2)设传感器误差为0.1%;测量放大电路误差为0.03%;系统采用的A/D转换器为10位,试分析仪器最后能达到的最好精度等级是多少? (3)用干电池分压的办法模拟传感器输出信号对电路进行测试,试在整个量程范围内确定其测试点。若每一个测试点测试了十次,说明你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方法并写出数据处理公式。 三、画图并说明光电池的下列特性: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与光照度的关系; (2)输出电流与负载电阻及光照度的关系。 四、画图并说明光电二极管与放大器的电流放大连接法、电压放大连接法和阻抗变换连接法。说明各连接法适用于哪些测量情况。 五、(1)怎样测试光敏电阻的好坏?(2)比较光敏电阻、光电池、光电二极管的异同点。(3)说明选择光电检测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六、写出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说明各符号的含义。 七、用于测量输送皮带上粉粒物料的近红外水分仪为何要采用三个波长进行测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4-2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4-2 (总分:39.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23.00) 1.不属于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 ?A.热原质 ?B.维生素 ?C.抗生素 ?D.甲酸 ?E.细菌素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细菌利用分解代谢中的产物和能量不断合成菌体自身成分,同时还合成一些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包括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 2.O139群霍乱弧菌的暴发最早出现于 ?A.北非 ?B.南非 ?C.北美洲 ?D.南亚 ?E.亚洲西部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1992年10月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霍乱弧菌血清群(即O139群)。 3.兔肠段结扎试验检测LT,阳性结果判断标准为每立方厘米肠段的液体量大于 ?A.1ml ?B.1.5ml ?C.2ml ?D.2.5ml

?E.5ml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LT是不耐热肠毒素,可用兔肠段结扎试验检测,可使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液分泌大量增加,试验每立方厘米肠段的液体量>1ml为阳性。 4.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能在血平板上生长的细菌最可能是 ?A.脑膜炎奈瑟菌 ?B.军团菌 ?C.变形杆菌 ?D.伤寒沙门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脑膜炎奈瑟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可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而且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 5.我国研制的流行性出血热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有 ?A.6种 ?B.3种 ?C.5种 ?D.2种 ?E.1种 (分数:1.00) A. B. √ C. D. E.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习题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习题 例3-1 以阻值R=120?,灵敏度S=2的电阻应变片与R=120?的固定电阻组成电桥,供桥电压为3V ,并假设负载为无穷大,当应变片的应变值为2με和2000με时,分别求出单臂、双臂电桥的输出电压,并比较两种情况下的电桥灵敏度。(με:微应变,即10-6) 例3-2 有一钢板,原长l=1m ,钢板弹性模量使用BP 3灵敏度E=2*1011Pa ,使用BP-3箔式应变片R=120?,灵敏度系数S=2,测出的拉伸应变值为300με。求:钢板伸长量Δl ,应力σ,ΔR/R 以及ΔR 。如果要测出1με应变值则相应的ΔR/R 是多少?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习题 例3-3 一电容测微仪,其传感器的圆形极板的半径r=4mm ,工作初始间隙d =0.3mm ,空气介质,0试求解: 1)通过测量得到电容变化量为ΔC=±3*10-3pF ,则传感器与工件之间由初始间隙变化的距离Δd=? 2)如果测量电路的放大倍数K =100V/pF ,读数仪表的灵1p 敏度S 2=5格/mV ,则此时仪表指示值变化多少格?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习题 例3-4 为防止电容传感器击穿,在两极之间加入厚 度为a的云母片(见图3-82),其相对介电常数为εr ,空气介电常数ε0,求传感器的总电容量C=?(圆形极板直径D,两云母片间距离δ0)。 a A D 电缆则此时的电压灵敏度S =?电荷灵敏度有无变化?(g u 为重力加速度) 图2 例3-5题图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习题 例3-6 压电加速度计与电荷放大器联接的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图中C为传感器固有电容、电缆电容和放大器输入电容之和。已知传感器的电荷灵敏度 S q=100pC/g,反馈电容C f=0.01μF。试求:当被测加速度为a=0.5g时,电荷放大器输出电压是多少? C f C q E 图3 例3-6题图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习题 例3-7 极距变化型电容传感器采用比例运放电路如图4所示。图中:C0为输入阻抗电容;u i为激励电压; u o为输出电压;C x为反馈电容;也即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电容,且C x=ε0εr A/δ;δ为传感器变化极距 。试求: 1)输出电压u o与变化极距δ之间的关系。 2)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灵敏度S=du i/dδ=? 图4 例3-7题图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习题 例3-8 磁电式绝对振动速度传感器的弹簧刚度 K=3200N/m,测得其固有频率f=20Hz,欲将f减为 00 10Hz,则弹簧刚度应为多少?能否将此类结构传感器的固有频率降至1Hz或更低? 例3-9 参量式传感器与发电式传感器有何主要不同。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习题 例3-10 有一霍尔元件,其灵敏度S H=1.2mV/mA x kGs ,把它放在一个梯度为5kGs/mm的磁场中,如果额定控制电流时20mA,设霍尔元件在平衡点附近做±0.01mm摆动,问输出电压可达到多少毫伏? 例3-11 设计利用霍尔元件测量转速的装置,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例3-12 用电涡流传感器实时监测轧制铝板厚度δ的装置,试画出装置框图,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知识手册 第一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如下图 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 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 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 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 (一)形态 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不清)

(模糊)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 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1mm范围内的均计入。如下图: 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

微循环基本测试题目

微循环基本测试题目 一、填空题:(共45空,每空1分,共45分); 1、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循环; 2、微循环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组成; 3、微循环的功能主要是供给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的代谢产 物,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稳定人体内环境的作用。 4、微循环障的常见原因有毛细血管痉孪、小血管栓,血流速度缓慢及红血球、白血球、血脂等异常。 5、甲襞是附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6、毛细血管袢由较细的输入支,袢顶,和较粗的输出支组成,正常多呈“发夹状”;细动脉的血液从输入 支流入,经袢顶从输出支流出。 7、微循环检测时,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70%左右;检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一般先休 息10至30分钟;避免饮酒,同时检查前一天禁服对心脑血管有影响的药物。 8、微循环检测在左手无名指甲襞部位涂少量香柏油(提高透明度),并亲自托起顾客的手放进检测仪(手 指和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9、甲襞微循环正常管袢的形态是发夹型,动脉臂与静脉臂的比例为1:1.3,无袢顶膨大,无红细胞聚集。 10.管袢血流速度分别有7种,分别是线流、线粒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停滞; 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分值不同); 1、正常甲襞微循环的特点?(共7点,每1点5分,共35分) (1)乳头线:锯齿形、波浪状;表示细胞有活力、免疫力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强。表现为睡眠质量隹,精神饱满、面有光泽、不易疲劳、新陈代谢旺盛。 (2)管袢形态:正常管袢的形态是发夹型,动脉臂与静脉臂的比例为1:1.3,无袢顶膨大,无红细胞聚集。 (3)血流速度:管袢中的血流速度分为线流、线粒流、粒线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前三种为正常血流,后两种为异常血流,粒流为分界线。血流速度缓慢表示血粘度增高,容易导致红细 胞聚集,影响到组织细胞正常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结果是导致人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 降低,从而出现如头昏、头痛、疲劳等症状。 (4)静脉丛:正常情况下是无静脉丛出现,只有在病理情况下如冠心病、结缔组织性疾病等才会出现静脉丛。如冠心病引起的静脉丛则表示右心功能衰退,患者下肢会出现水肿、疲劳等症状。 另一种情况是近期内服用各种药物,或者是长期嗜烟嗜洒以及近期比较疲劳等到也容易出现静 脉丛。 (5)管袢排列:健康人的管袢排列整齐,长度一致。久病或体质虚弱的人管袢排列少紊乱,大少不 一. (6)管袢长度:管袢过短标示血管紧张度增高,外周力大。常见于各种血管痉孪性疾病,如血管神经性头痛、肢端缺血性疾病,高血压等。管袢过长标示血管紧张度降低,外周阻力小。常 见于贫血、低血压等。或者长期服用降血压药、抗炎药等也可出现管袢过长的情况。 (7)管袢周围:健康人的管袢周围清晰,边有一层透明圈。当管袢周围渗出时可见静脉臂下端模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传感器大作业-传感器的应用与发展综述

传感器的应用与发展综述 班级,姓名A 学号分工 班级姓名B学号分工 班级姓名C学号分工 一、引言 一个测试系统的第一个环节是信号的传感,传感即将被测的量或被观察的量通过一个被测量传感器或敏感元件转换成一个电的、液压的、气动的或其他形式的物理输出量,被测的或被观察的量与被转换的输出量之间根据可利用的物理定律应该具有一种明确的关系。用来完成这种转换的装置称为传感器或敏感元件。其中敏感元件是指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对其进行转换的单元,而传感器则是敏感元件及其相关辅助元件和电路组成的整个装置,其中敏感元件是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本文通过对部分常用传感器的原理、性能、应用等方面的探究,做出对传感器发展趋势的展望。 二、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一)电感式传感器 电感式传感器由振荡器、开关电路及放大输出电路三大部分组成。振荡器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当金属目标接近这一磁场,并达到感应距离时,在金属目标内产生涡流,从而导致振荡衰减,以至停振。振荡器振荡及停振的变化被后级放大电路处理并转换成开关信号,触发驱动控制器件,从而达到非接触式之检测目的。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它是把被测量(如位移等)转换为电感量变化的一种装置。按照转换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感式(包括可变磁阻式与涡流式)和互感式(差动变压器式)两种。电感式传感器主要用于位移测量和可以转换成位移变化的机械量(如力、张力、压力、压差、加速度、振动、应变、流量、厚度、液位、比重、转矩等)的测量。电感式传感器组成如下图1所示。 图1 (二)磁电式传感器 磁电式传感器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磁电相互作用将被 测量(如振动、位移、转速等)转换成感应电动势的传感器,它也被 称为感应式传感器、电动式传感器。根据电磁感应定律,N匝线 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磁通的变化率决定。磁 通量协的变化可以通过很多办法来实现:如磁铁与线圈之间作相 对运动;磁路中磁阻变化;恒定磁场中线圈面积变化等。因此可以制 造出不同类型的磁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是一种机一电能量 变换型传感器,不需要供电电源,电路简单,性能稳定,输出信 号强,输出阻抗小,具有一定的频率响应范围,适合于振动、转 速、扭矩等测量。但这种传感器的尺寸和重量都较大。 一种装在柴油机上的磁电式传感器原理如右图所示,它主要

岩土工程测试与检测技术试题doc

一、选择题 1.可以采用 ( C )方法测试地基土的变形模量和承载力。 A.动力触探 B.静力触探 C.静载试验 D.波速试验 2.应力波在桩身中传播时,遇到截面阻抗变大的界面会产生反射波,该反射波产生的质点运动速度与入射波产生的质点运动速度的方向 ( C ) A.相同 B.不同 C.相反 D.垂直 3.采用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必须在地表铺设( B ) A.塑料排水管 B.排水砂垫层 C.塑料排水带 D.排水沟 4.用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判定沙土的密实度,其划分标准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当判定沙土的密实度为稍中密时,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是多少( B ) A. N<=10 B.1030 5.在静荷载试验中,若试验的土层性质为软弱黏性土,粉土,稍密沙土,每级荷载的增量为( A )KPa A.15~25 KPa B.25~50KPa C.50~100KPa D.100~200KPa 6.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的落距距离( B ) A. 50cm B.76cm C.100cm D.60cm 7.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的落锤质量( B ) A.10kg B.63.5kg C.120kg D.30kg 8.在一级基坑工程监测过程中,下列不是应测项目的是 ( C ) A .墙体水平位移 B.墙体内力 C.土压力 D.坑底隆起 9.在一二三级基坑工程检测中,不属于应测项目的是( D ) A.墙顶水平位移沉降 B.临近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 C.地下管线沉降和水平位移 D.土体深层竖向位移和侧向位移 10.在一级基坑监测中基坑墙体最大位移允许的变形值为( D ) A.30mm B.35mm C.40mm D.60mm 11.在二级基坑监测中,地面允许最大沉降值为( D ) A. 25mm B.30mm C.40mm D. 60mm 12.下列为选测项目的是( D ) A.周边位移 B.拱顶下沉 C.锚杆和锚索内力及抗拔力 D.围岩弹性测试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

静载检测技术基础理论考试(师)A

2011年江苏省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技术培训班 静载检测技术基础理论考试(检测工程师)A (满分120分,时间100分钟) 姓名考试号得分 身份证号单位 第一部分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职业道德准则》第十六条:坚持原则,。A.坚持真理 B.实事求是 C.刚直清正 D.不做假试验,不出假报告 2.被测桩拟进行承载力检测,其桩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倍,且不得低于。 A.C25 B.C30 C.C35 D.C40 3.承载力检测前,基桩在非饱和粘性土里的休止时间至少应达到天。 A.7 B.10 C.15 D.25 4.桩长38.0m,桩径1000mm的钻孔灌注桩,Q-s曲线呈缓变型,可取s= mm对应的荷载值作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 A.40 B.50 C.60 D.100 5.产生桩侧负摩阻力的情况很多,例如。 A.大面积地面堆载使桩周土压密 B.桩顶荷载加大 C.桩端未进入坚硬土层 D.桩侧土层过于软弱 6.某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1000kN,静载试验时宜采用单台出力 kN的千斤顶。 A.0~1000 B.0~2000 C.0~3200 D.0~500 7.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需在水平力作用平面的受检桩的两侧对称安装两个位移计。当在水平力作用平面以上50cm的受检桩两侧对称安装两个位移计是为了。A.测量水平位移 B.测量平均水平位移 C.测量桩顶转角 D.测量桩身弯矩 8.地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采用的是0.5 m2园形承压板,它的有效影响深度约为 m。

A.0.5~0.8 B.1.1~1.5 C.1.5~2.0 D.2.0~2.5 9.岩基载荷试验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面积为 m2。 A.1.0 B.0.5 C.0.1 D.0.07 10.岩基载荷试验中,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应符合:。 A.预压2级,30min后卸载为零,然后开始试验; B.加压前,每隔10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不变可开始试验; C.加压前,每隔10min读数一次,连续二次读数不变可开始试验; D.加压前,每隔10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小于0.01mm可开始试验 11.试验时,静载荷的大小可以通过在液压油路的精密压力表(荷重传感器)指示。A.安装 B.并联 C.连接 D.串联 12.应按照的方式用试验机率定液压千斤顶。 A.在千斤顶的回程过程中; B.试验机推压千斤顶活塞; C.千斤顶的活塞顶升试验机; D.由试验机加压。 13.单桩水平承载力静载试验,采用单向多循环加载法加载,完成一个循环的最短时间为 min。 A.4; B.6; C.30; D.60。 14.承载力检测前,基桩在饱和粘性土里的休止时间应达到天。 A.7 B.10 C.15 D.25 15.当水平承载力按桩身强度控制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倍为单桩水承载力特征值。 A.0.5; B.0.8; C.0.9; D.1.0。 16.在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中,试验基坑的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 的倍。 A.一; B.二; C.三; D.四。 17.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位移测量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直径或边宽不小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计; B.桩顶上拔量的观测点固定在桩顶平面上; C.直径或边宽不小于4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计; D.位移计的测量误差不大于0.2%FS,分辩率优于或等于0.01mm。 18.某条形基础宽度为0.8m,地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应选用边长 m方形承压板。A.0.5; B.1.0; C.1.5; D.2.0。 19.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的沉降测定平面应在部位。 A.千斤顶上; B.载荷板上; C.桩顶; D.桩顶以下200mm。 20.沉降测量采用的位移计,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其中FS表示。 A.显示值; B.可读数; C.满量程; D.1/2量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