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10.2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预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2、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知识梳理】: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1)出现道德冲突的原因:

(2)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试一试1:

道德冲突( )

①是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反映②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③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④是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D.①③④

(二)、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1.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和思想道德的含义

(1)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试一试2:

关于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属于思想道德修养

B科学知识的学习是文化修养的内容

C.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

D.知识文化修养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关系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表现在:

(1)

(2)

3.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试一试3: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观点( )

A.割裂了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B.认为“才”比“德”更重要

C.认为“德”比“才”更重要

D.认为“德”“才”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试一试4:但丁的名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这一观点

A.强调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认为道德要远远比智慧更重要

C.认为智慧比道德更重要D.认为道德和智慧是完全对立的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课堂探究:思想道德的差异,反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①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健康等,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②有钱就有一切,无钱

寸步难行;③人生在世,“吃穿”二字;④大公无私,先公后私;⑤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

人;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来衡量这些观点,你赞成哪些观点?反对哪些观点?

1、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1)

(2)

(3)

◇试一试5:

关于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理想是指实现共产主义 B.最高理想太远、太大,根本无法实现

C.共同理想足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D.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物质前提

◇试一试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我们必须( )

①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②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脚踏实地,不断实践④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一试答案:CDDAC D

10.2课堂检测

【自主探究】(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

1.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2.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相互冲突的。()

3.青少年只要自觉接受文化的陶冶就会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理想。()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活动一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材料一: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事业,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这和他平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严于律己是分不开的。他自己曾经说

过:“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成长的,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熏陶,在我心中树

立起了共产主义的人生坐标。”正因为有着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崇

高境界,克己奉公、清正廉明的高尚品德,他才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关注民生,心系百姓。

材料二: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在贫困中,在艰辛填满的四千多个日子里,

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让传统的孝道充满了每个细节。

结合上述模范人物事迹,谈谈我们青年学生应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活动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材料一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模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

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材料二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

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0.2【当堂检测】(相信自己,力争全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限时5分钟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与道德修养介绍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与道德修养介绍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篇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与道德修养介绍 ],希望能帮助到你。 与平庸的酒店相比 ,一流的酒店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流的酒店 ,都有其一流的特 征和标志 ,除了建筑上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与设计以及内部功能的细节设计与装饰布置外 ,更重 要的是酒店服务人员所呈现给顾客的一流的服务标准。在中国 ,一流的酒店主要集中在国际 品牌 ,少部分是国内品牌。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规范提升酒店形象 因此 ,国内酒店要想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就要重视对酒店服务员的综合素质的培 养。酒店总台服务员的素质直接反映了该饭店、宾馆、商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在 服务工作中要特别讲究礼仪 ,给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用心思考 ,用心观察 ,就能发现你的客人所好和需要。 用心去做 ,精益求精 ,就能做到别人做不 到的效果。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规范 酒店总台客房预订礼仪 客人与酒店的第一次直接接触是在总台接待处 ,因此总台服务员要能够明确客人的性质 ,分 情况对待来客。 一般情况下来酒店住宿的客人可分为预订团体、 预订散客及零星散客。 掌握 这些资料 ,可以提高为客人进行客房预订工作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 ,对于预订客人 ,总台服务员要事先为客人做好分房、 定价 ,并准备好登记表 ;对于 非预定的散客 ,要及时收集客人资料 ,以便进行分房与定价。 总台服务员在服务客人时 ,要做到礼貌、热情、周到 ,用文明礼貌的态度接待客人 ,使客人感 到宾至如归。 酒店总台入住登记礼仪 总台服务员要在客人抵达酒店的第一时间就为其办理住房登记手续 ,保证总台经营的高效 率,使客人满意。 总台服务员在进行客人入驻登记时 ,要注意尽量缩短时间 ,保证快速敏捷地为 客人分配 ,避免造成部门之间沟通不完善 ,导致客人登记所花的时间太长。 酒店总台服务员在办理客人入住登记手续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要求员工每次上班后 ,核实 分房、客人抵达情况和结账情况 ,看看是否一切无误 ,完全正常 ;要保证信息反馈通畅 ,做好入住 登记控制信息沟通 ,保证酒店客房能够及时租出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给酒店带来损失。 酒店总台退房礼仪 遇到客人退房 ,要温婉有礼 ,不能态度粗鲁或不高兴。要耐心向客人讲清酒店的有关退房规 定 ,按规定给客人办理退房手续。酒店总台服务员要将准备工作就绪 ,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 就能使退房过程顺利 ,有效地进行并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酒店总台结账礼仪 总服务台员工在客人登记入住时必须正确了解客人选择的结账方式 精心、小心、耐心 ,因为一位客人的自我价值、自尊心都是与钱有关 保持冷静、 自信,同时态度要温柔、和蔼可亲 ,严谨、 准确、 快捷的为客人办理结账 ,简化手续 , 认真核实。 酒店总台职业道德修养提升 酒店总台组织纪律观念 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 人员众多 ,层次不一 ,为使众多的具有不同素质的员工按规范 要求进行工作 ,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来进行约束和作为保证。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是酒 店正常运转的基础 ,也是酒店职业道德的原则之一。 酒店总台集体主义原则 ;给客人结账时要做到 ,被视为极端重要 ;要时时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礼仪与道德修养复习

礼仪与道德修养复习 教学目标:通过对礼仪与道德修的复习以达到中职学生对礼仪与道德修的深度理解 教学重点:出示每节的题目 教学难点:灵活掌握知识点不是死记硬背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公共财产包括国土、资源、园林、古迹、文物以及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邮电、广播等通信设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厂房、机器、仓库等企业财产。 2.文明礼貌包括尊重他人、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待人热情、谦虚恭敬、谈吐文雅、举止端庄、仪容整洁、仪表大力等。 3.助人为乐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关心、乐于帮助他人。同志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等等,都应助人为乐。 4.公共场所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车厢、商店、饭店、医院、剧场、阅览室等。 5.公共秩序主要指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活动都必须以自己的活动不妨碍和影响他人的正常活动为前提,应该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它是对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的共同利益。 6.男女平等,是指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女子和男子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夫妻还应该以互敬、互爱、瓦信、互勉、互让、互谅、互慰为准则,为建立和睦的家庭提供条件。 7.邻居之间应该以礼相待、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搞好邻里团结重要的是互相尊重。要尊重邻里的人格、民族习惯、生活力式、爱好、兴趣和职业。不要随意妄加评论和指责,更不能以财欺人,以势压人。要做到邻里团结,和睦相处,就要助人为乐,心里有他人,不乱挤占共用场地和设施。一定要尽量地多为他人着想,多为他人提供方便,做到处理事情合情合理。

国际交往活动中陪同人员礼仪要求

国际交往活动中陪同人员礼仪要求 国际交往活动中陪同人员礼仪要求 在国际交往中,外宾初来乍到,作为主人理应陪同客人在我国参观、访问、学习、洽谈。陪同是自始至终的事,要当好陪同,必须 了解陪同礼仪。 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东道方往往会指派专人陪同来宾进行活动,以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同时为客人的活动提供方便。陪同人员必须 高度重视陪同工作,并认真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 国际交往对陪同人员的要求 在国际交往活动中,陪同人员往往需要与外方来宾长时间相处。在外方人士眼里,陪同人员的个人形象往往代表着东道方全体人员 乃至其单位、地方、民族、国家的形象,所以,陪同人员在工作岗 位上必须注意严于律己。 要求一、谨慎从事 陪同工作是国际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陪同人员都绝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而应当高度重视,谨 慎从事。 要求二、服从领导 不论是集体活动还是单独与外方人士相处,陪同人员都必须遵守有关纪律,服从上级领导。在工作中,要按照政策办事,服从国家 与集体利益,切勿掺杂个人兴趣或感情。 要求三、少说多听 少说多听是对陪同人员的普遍要求。为防止喧宾夺主、言多语失,陪同人员与外方人士相处时,一定要谨言慎行,既要事事争取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己一言一行的直接后果,宁肯不说、少说、慢说,

也绝对不能胡说、乱说。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避免发表不必要 的个人意见。 要求四、计划周全 要求五、注意保密 要求六、距离适度 与外方人士共处时,陪同人员必须不卑不亢,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既要在生活上主动关心、照顾对方,努力满足对方的一切合理 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维护自己的国格、人格,切切不可与外方人士 不分彼此。不要借工作之便与外方讨价还价,提出不合理要求,索 取财物,或在其他方面随意求助于外方,也不要对外方的一切要求 不加任何区分地有求必应。 国际交往中陪同人员基本礼仪 按国际交往礼仪,外宾前往参观访问时,一般都要有身份相应的人员陪同。陪同人员宜少不宜多。陪同人员主要包括主人、解说员、导游、保安人员、司机、翻译人员等。主人陪同的身份、地位一般 最好和外宾相同。指定的陪同人员不能中途离去或不辞而别。向外 宾介绍情况时,一般是边看边介绍。介绍情况要实事求是,数字、 材料要确切。 但涉及要保密的内容则不能介绍。参观项目的.基本情况尽可能 事先发给书面材料。参观时,对于外宾提出的问题,应区别对象酌 情回答,回答时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繁琐,自己没有把握的 问题,不要轻易回答或允诺,陪同人员应主动向外宾介绍地方的历史、建设成就、风土人情、传统工艺以及地方风味等。 参观过程中,陪同人员不要只对少数几个人讲述情况而冷落其他人,而应以眼神等表示你再对每一个人讲话。除了照顾好访问团的 主要外宾,还要注意照顾好其他外宾,不要使参观队伍拉得过长, 首尾不接。 有些外宾对参观内容兴趣大,看得慢,这时应有专人照顾,并做好前后的联络工作,使大家都看好、听好。同时,如果参观沿途有

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和合”与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它和个人修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例如:孝亲尊师,尊老爱幼,慎独修身,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谦敬礼让,勤劳节俭等等,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世世代代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通的,讲的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诸多元素之间的状态。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园融。 “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互相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和合”最形象而生动的表述,则要算“太极图”了――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天3 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这个“太极图”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吻合,构成一

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三点内涵中,以第三点内涵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中国传统文化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中庸”与修养 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立足社会达到理想目标,同时也要使有关的人立足达到目标。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可融洽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会太平。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

国际交往礼仪的基本原则

国际交往礼仪的基本原则 个人的礼仪修养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形象,也涉及到国家的尊严。因此,学习了解国际交流礼仪知识,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基本礼仪包括行为举止、气质、风度、服饰等内容。国际交往礼仪基本原则 1、基本要求。 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皮鞋应擦亮。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到不雅的小动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纸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响。 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说话客气,注意身份。说话时神情衿持和蔼,面带微笑。随便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发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在图书馆、博士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守约遵时。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亲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必须讲“信用”,按时做好。 2、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能传达爱心与礼节,使说话人更被人敬重。“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国际交往中要经常使用: “请”。几乎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都应该说“请”。 “谢谢”。只要别人为你做了什么,都应该说声“谢谢”,包括家人或关系密切的朋友。 “对不起”。凡是不小心妨碍或干扰了别人,都要说“对不起”。 “再见”。“再见”不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也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后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 3、尊重隐私 在国际交往中,尊重隐私也是重要的礼仪规范。 尊重隐私,要坚持以个人为交往对象的礼仪原则。如:给一家人中的某个人帮了忙或送了一份礼物,这行为本身也仅是对某个人而言才有意义,除受惠人会表示感谢外,其他家人一般不会因此而致谢,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尊重隐私,不能侵犯属于个人的空间与领域。一家人同住一栋房子里,各个房间便是每个家庭成员自己的天地,不敲门,不经允许,便不能突然闯入。拜访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办公室洽谈,都须预先约定。 尊重隐私,在交谈中应回避涉及个人隐私的任何话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不问”:一不问年龄;二不问婚否;三不问去向;四不问收入;五不问住址。 4、女士第一

文化与道德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受到了冲击,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完善。文化的衔接出现了脱节,人们的道德趋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因此,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就必须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下大力度发展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注重整体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三是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四是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五是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六是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土管1101 朱少春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2)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

2019国际礼仪概论作业答案

2013年国际礼仪概论 第1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作为一项国际礼仪的基本法则,“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是:在国际交往中,与在国内交往中一样, 任何行为均应有意识地尊重并保障人权。 2、在国际交往中,做到热情有度,就是要做到:关心有度、批评有度、距离有度和交往有度 3、涉外人员要想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键是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强化服务意识,二是做好服务工作。 4、良好的涉外人员个人形象,对一个单位所具有的价值可概括为:形象是一种宣传、效益和服务 5、“求同存异”对涉外人员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承认差异、入乡随俗和区别对待。 6、遵时守约的主旨,就是要求涉外人员在国际交往中必须信守约定。其基本含义是:在国际交往中, 每一位涉外人员都必须义无反顾地遵守自己对他人所作出的各项正式承诺,坚持以信为本。 7、在国际交往中贯彻“尊重隐私”的法则,主要是要求涉外人员养成莫问隐私、保护隐私的习惯。 &根据惯例,只有在社交场合中讲究“女士优先”法则,才是最为得体的。在公务场合中,人们普遍强调的是“男女平等”。至于在休闲场合中,“女士优先”法则则讲究亦可,不讲究亦可。 9、在坚持“不宜过谦”的法则时,重点是要做到善于肯定自我,并且要在展示实力、突出业绩、表达敬意等方面多下功夫。 10、广大涉外人员要想在其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真正摆正自己与交往对象之间的位置,首先需要调整好 自己的心态,具体而言,就是要:接受他人、善待自己、和而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涉外人员在国际交往中涉及人权问题时必须坚持以下基本立场:(ABCDE。 A.中国是尊重人权的 B.中国是保障人权的 C.中国对人权有自己的理解 D.中国反对曲解人权 E.中国反对滥用人权 2、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在“保护环境”的具体问题上需要严于律已,具体要求包括:(ABCDE。 A.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B.不可到处随意吸烟

礼仪文化与道德修养讲课教案

礼仪文化与道德修养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颗闪耀着文明光芒的璀璨明珠。大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小至家庭的和谐、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礼仪文化的熏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曾几何时,我们引以为荣的礼仪形象悄然发生了变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礼仪被忽视,对道德约束力的认识日渐淡薄,这些现象的频现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正视礼仪文化的影响力,正视礼仪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礼仪与道德关系极为密切,是“形于外而诚于中”的关系,“德”成于中,“礼”形于外。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美德是精神上的宝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礼仪具有道德功能,道德亦具有礼仪功能,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一方面“德”决定“礼”。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日常生活中,得理不饶人、失理不道歉、无理搅三分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都源于心中无“德”。一个有道德追求的人,他会处处为他人着想,尊敬他人,因为他懂得“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说,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由道德决定的,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另一方面“礼”可导“德”。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

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之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礼仪使抽象的、无形的道德变成真实的存在,文明礼貌的言行折射出道德的“真”与“善”,礼仪素养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礼仪和道德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完善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提倡用道德和礼节来感召人,使之达到知耻而向善的目的,这是一个长期学习、熏陶的过程。现在社会很多人崇尚速食文化,无论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对经验的积累,都希望能一口吃成胖子,然而效果却是一时的,并不能终生受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礼仪与道德感的养成,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引导。学校,是一个最直接的知识传导站,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形式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礼仪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家庭,是一个影响最深远的重要阵地,家庭礼仪教育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载体,开展家庭礼仪教育,通过言传身教亲身感知、实践,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个人修养。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我们要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不仅要知,更要行。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人谈到文明礼仪就侃侃而谈。可是看见公共场所中随处丢弃的垃圾,

礼仪与修养

礼仪与修养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 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 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前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得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载,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第二,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礼仪的本质。 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第三,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

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的建设。 第四。 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 道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 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 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太差了。 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 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 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 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无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 作为大学生应注重礼仪修养。 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 古人云:相由心生。 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

国际交往的礼仪

国际交往的礼仪 国际交往的礼仪注意事项 任何服装都应做到清洁、整齐、挺直。上衣应熨平整,下装熨出裤线。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鞍应上油擦亮。穿中出装要扣好领扣、领钩、裤扣。穿长袖衬衣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长裤裤筒也不允许卷起。两扣西跟上衣若系扣子,可系上边一个,若是一扣或多扣西服上衣。均应扣全。男同志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穿短裤参加涉外活动。女同志夏天可光脚穿凉鞋,穿袜子时,袜口不要露在衣、裙之外。 参加各种涉外活动,进入室内场所均应摘去帽子和手套,脱掉大衣、风雨衣等送入存衣处。西方妇女的纱手套、纱面罩、帽子、披肩、短外套等,作为服装的一部分允许在室内穿戴。在室内外,一般不要戴黑色眼镜。有限疾须戴有色眼镜时,应向客人或主人说明,并在握手、交谈时将跟镜摘下,离别时再戴上。 在家中或旅馆房间内接待临时来访的外国客人时,如来不及更衣,应请客人稍坐,立即换上服装、穿上鞋袜,不得赤脚或只穿内衣、睡衣、短裤、拖鞋接待客人。 在交际场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喧致意;关系亲切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时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应只轻轻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仲出手后再握。多人同时擂手,切忌交叉进行,应等别人握手完毕后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在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国家见面时双手合什致意;日本人行鞠躬孔;我国传统的拱手行礼。这些礼节在一些场合也可使用。 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举起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也可脱帽致意。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微笑致意。 涉外交往中,在与外商谈话时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点人。谈话时的距离要适中,太远太近均不适合,不要拖拖拉拉、拍拍打打。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可待别人谈完;有人主动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若谈话中有急事需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时若超过三人,应不时与在场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同个别人只谈双方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果所谈的问题不便让其他人知道,可另约机会。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摘要: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可谓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它依然熠熠生辉。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还对当下个人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往中国人的血脉里注入了“兼恭、宽厚、诚信、勤敏、施惠”的仁人品德;向华夏子孙的个人修养中添加了“自强不强、正道直行”的优秀品德;让炎黄子孙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 关键字:传统儒家文化、个人修养、仁人品质、自强不息、内心修养、意义深远。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换言之,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儒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创新,而其对当下个人的意义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待人接物上影响重大。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谦逊恭敬、宽容厚道、诚实守信、勤劳机敏,都是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仁”,“仁”是孔孟时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而“恭、宽、信、敏、惠”也是儒家文化对仁士的五个要求。 “恭”是谦恭。孔子言“恭则不悔”,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自己的人生过的有尊严,不招致无端的冲突乃至灾祸。你就应该毕恭毕敬地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正所谓:不真不诚,难以动人!这想必就是当下我们对人谦恭的依据吧!“宽”是宽厚。孔子言“宽则得众”,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讲求折中的思想,凡事都留有余地,所以处理他人对自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不会把事情极端化处理,而是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样便能得道众人的拥护。“信”是诚信。孔子言“信则人任焉”,即为守信用的人,人们也愿意相信他。传统儒学思想认为信是立人之本,这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同样适合。一个人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信任,而信任本就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之一。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正做到儒家文化中的”信”,又哪里来的作弊,哪里来的假药、黑心肉呢?如果个人修养达到了诚信,又哪里会引来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呢?“敏”是勤敏。孔子言“敏则有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这告诉迫切渴望成功的当下人,成功并非是凭空而来,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当下人渴望成功那颗浮躁的心正是不懂“敏”的意义的体现。再有就是“惠”了,孔子言“惠则足以使人”,字面意思就是说,对别人施以恩惠才能让人更好的为你所用。我想这是当下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个人修养,就像一位成功商人所说“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只有给员工以足够恩惠,企业才能具有持久竞争力。 其次,儒家文化还影响了当下个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正气直道的民族气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便是理学。而理学也就主导了中华民族精神。 当下我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就是理学大家所提倡的重要精神。在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意味着一个人应该:立功、立德、立言。这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朽”!细细想来,这三不朽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一个人应该有立功的信念,这倒不是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汲汲于功名,而是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追求。这恰恰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立德了,中国古代讲求立德,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的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立德呀!如今社会,“德”字尤为重要,我暂且把“德”简单的理解为道德和品德。良好的品行、优良的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是我们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的“立德”远比他“致慧”来得重要得多。最后便是“立言”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了。所谓“立言”,便是指提出真知灼见。这是在告诉我们,个人修养里应当注重“言”的质量,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说话时,应当说那些重要有含量的话。至于废话,多说无益,反倒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了。“功、德、言”是古代君子自强的内

国际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国际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摘要】:当今,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为中西方的各种交流提供了机遇。然而,由于各国各民族的习俗不同,中西方的礼仪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礼仪便有了其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说明了国际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关键字】:国际礼仪国际交往作用文化 “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我国远古时代,人们便注重礼仪,人与人的交往必遵礼。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礼”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世上,是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礼”已不再是个人之间的交往的“私人礼节”,而是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涉外礼仪便是从这时候发展的。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而同时,又不断发生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协定)等国际行为。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国际礼仪是各国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广泛使用。无论在官方的或民间的友好往来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国际礼仪总的发展趋势:逐渐简化,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实效。 现代国际礼仪是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形成发展的。一个人在涉外场合的行为举止,不仅是一种私人行为,更代表着一定的对外形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和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国际礼仪的作用日显重要,那么国际礼仪究竟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 一、从国家层面上讲,国际礼仪代表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地位。就像我上文提到的一样,不管是民间的私人交往或官方的涉外交往,你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你不再是一个个体,你代表的是“中国人”,你的行为直接决定或影响他国人对中国的评价。近年来,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这个开放性的大社会中,国际礼仪成为涉外交往中的一门必修课。每个国家的礼仪不尽相同,所

第2章----礼仪与道德修养第一节

第2章礼仪与道德修养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 2、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要求的礼仪规范。 教学重点: 1、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含义。 2、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要求的礼仪规范。 2、能自觉地以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 讲授方法:讲授法、举例法、讨论法、提问法等等 新课导入: 看课文的一个小故事 新课讲解: 1、第一节道德简述 2、一、社会公德 3、二、职业道德 4、三、家庭美德 2、看3幅图画,并说出图片想表达的含义。 3、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

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最低层次。 社会公德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并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维护,任何人违反了都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既保护社会利益,也保护个人的合法利益。 4、举例: 小丽和妈妈乘公交车去市里。途中上来一位老奶奶,她双手扶在扶手上,两条已经成“O”字形地罗圈腿站在那里,看样子腿脚有些不方便。小丽起身给老奶奶让座,说:“老奶奶,您到我这儿来坐吧!”可是,没等老奶奶走过来,一位叔叔走了过来抢先坐下。车上的人都朝他看过来。只见他舒舒服服的坐在那儿,正兴致勃勃地拿手机聊QQ呢!后来还是一位阿姨给老奶奶让座的。小丽本来心想:那位叔叔不脸红才怪呢!可是,他不但没有脸红,反而异常平静,好像那个座位本来就是他应该坐似得。 5、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 1.遵守公共秩序 ? 2.爱护公物 ? 3.讲究文明礼貌 ? 4.助人为乐 ? 5.保护环境 6、举例1: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曰本东京一家餐馆打工,老板要求洗盆子时要刷6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商务礼仪与文化的关系

商务礼仪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 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 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华访问。在华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三个月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这位学者是一位科学家,自从年轻时获得博士学 位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美国人均以“戴维斯博士”或“戴维 斯教授”来称呼他,中国人叫他“戴维斯先生”时,他常浑然不觉 是在叫自己。他还对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地称呼我为教授,也 可亲切地称呼我为博士,或者是把我当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 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国人时,称之“戴维 斯先生”者十之八九。他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中国人在故意贬低他,郁闷三个月之后,得出了“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称呼 是用于对高级学者的尊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先生”这个 称谓就是对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的尊称,如“屈原先生”、“鲁迅先生”、“蔡元培先生”等等。中国人称“戴维斯先生”,并不是把他当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实是很尊重他的,这就是 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幸好当时戴维斯先生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人 叫他“戴老”——在中国称“老”是极为尊敬之意,美国人听来就 是在侮辱他、嫌弃他年龄大不中用了。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 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 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