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知识讲解

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知识讲解

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

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

苏君韬

内容提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而时习之,有益于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提高。学而时习之,关键是将树立文化信仰,落实到工作实践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师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句,俯拾即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情绪容易失去平衡的调适,心理压力不能有效地排遣,而牢骚满腹,情绪低落,烦恼报怨之类的表现成为很普遍现象。

教育工作者长期读书,教书,满腹的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是除了语文老师,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较少,而且,一些语文老师除了课本上教的传统文化名篇名句,对其余的精华内容却也知之甚少,这样的文化积累现状,使得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世俗的压力、对比、名利影响而陷入“亚历(压力)山大”“羡慕嫉妒恨”的负面情绪之中,影响工作与生活。

对待这些“情绪病”“心理病”或“思想病”,只靠打点滴吃药片,或者学校的开会、制度、校长讲话,收效是很微小的,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与实践传统文化,才是治疗这类普遍的“思想压力病”的灵丹妙药。

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一直在倡导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无论是在国内讲学习的重要性,还是在出国访问的重要讲话或是与外国记者的问答中,习近平总能根据当时讲话的主题,恰当地引用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来表述他的思想。

2014年2月24日,在一次集体学习中,关于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

人们普遍意识到,习主席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人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太平衡的关键时刻,给中国

社会精视文明的建设指出了光明的方向,这就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树立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信仰,接续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人类文化的哺育者,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塑造者,在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复兴时期,应该意识到任重而道远,应该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师德修养,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行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这些话都说明了,有了良好端正的师德修养,就有了感召力,有了教育影响力。

笔者认为,以孔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进行传统文化的补习,有益于师德修养。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十三经,老子《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黄帝四经》等等,满腹经纶,思想意识自然充满正思想,正意识,不会被西方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等歪风吹昏头脑,而思想扭曲,成为负面思想的传播者,污染源。因为传统文化的名著名篇名句,都是公德仁善的,是我们中国人文化基因的特点,与人为善,以德为尊,以缺德为耻,以“知道”

为日常的提醒。

“审问之”就是指有针对性地提出请教,遇到不明之处,积极地请教于同事,请教于网络,请教于国学专家。例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文以载道”,道与德是什么关系?“仁义礼智信”与德又是什么关系?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的修养原则是怎样的?教师自己如果在教育工作中对应这些品德的修养?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网络上,国学的学习中得到解答。

“慎思之”“明辨之”是指学会周全地思考,明确辨析传统文化的源渊流变,从而正本清源,回到文化源头汲取甘泉营养。传统文化派流庞杂,一般认为分为儒、释、道三家,三家文化在历史上有过争辩,世人对这三家文化腐败褒贬不一,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的大会上讲话指出,儒家文化一直是包容各家文化,而不是孤立地一家独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将儒家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持续了2000余年,但这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而进行的“文化绑架”,到后来进行更为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而转化为八股文化,犬儒文化,封建礼教文化。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是全民共享,尊道贵德,自觉修身而和谐人际关系,奉献国家,正直上进的丰富思想,只有抛弃门派之见,辨明传统文化思想与封建思想的区别,才能取其

精华,弃其糟粕,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重新焕发光彩,造福于社会。

“笃行之”是指积极地把文化思想付诸于日常行动。古人言,“知易行难”,诚然,传统文化的思想,识之,诵之,流于口头容易,而躬行实践却比较难,只有入脑入心见行动,才能使传统文化融入身心,从而使学习者真正受益。

具体对应教师的思想问题,心理需求,谨举明代山阴金先生所做的《格言联璧》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举例:(一)自身修养方面: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力行忠孝,才能坦然立身。)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虚心处事,仁爱万物,则和气畅通,愉悦自生。)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制怒节欲,保护肝肾,水木清华,避免在烦琐的教学工作中陷入抑郁。)

只要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心不放肆,是指心中有文化修持,有正确的思想主持心意,有主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