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劝学》课时作业

(完整版)《劝学》课时作业

(完整版)《劝学》课时作业
(完整版)《劝学》课时作业

文本8 劝学(节选)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辨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以为轮( ) ②须臾.( ) ③吾尝跂.

而望矣( ) ④假舆.马者( ) ⑤跬.步( ) ⑥驽.

马( ) ⑦锲.而舍之( ) ⑧金石可镂.( ) ⑨蟹六跪而二螯.

(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 木直中.绳( )中.国( ) ②?????

其曲.中规( )歌曲.( ) ③????? 槁暴.( )残暴.( ) ④????? 日参省.乎己( )山东省.

( ) ⑤????? 君子生.非异也( )生.命( ) ⑥????? 功在不舍.( )房舍.

( ) ⑦?????

下饮.黄泉( )饮.马长城( ) 2.词语释义

①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曲.

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

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金就.

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吾尝终.

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声非加疾..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而神明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圣心备...

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无以..

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在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出于蓝(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④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1.实词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以为..

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金就.

砺则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善假.

于物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蚓无爪牙..

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用心..

一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以为.轮: ②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 ③利????? 金就砺则利.: 非利.足也:

④一????? 骐骥一.跃: 用心一.也: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①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④不能十步..

: ⑤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 ⑥登高.

而招: ⑦积善.

成德: 2.虚词

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②而?????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

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

思矣: 登高而.招: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锲而.

舍之: ③以????? 学不可以.已: 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④则?????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矣: ⑤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⑥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⑦之????? 使之.然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之.

博见也: 蚓无爪牙之.利: 锲而舍之.: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5.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三、技法迁移

喻证法

[文本回顾] 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晓畅,使文章既具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首先,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生活现象或事物。

其次,设喻方式多样:有正面设喻,有正反设喻,有反复设喻。

再次,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自然段,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技法点拨] 喻证法就是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人们较为熟悉的形象或具体的事物作比喻,以说明有关的道理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应该注意哪几点?

①用来比喻的事物应该是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

②比喻的事物必须与观点所包容的本质问题有类似的特点。例如:“如果说虚伪是一朵美艳无比的塑料花,永远不会结果,那么,诚信就是埋在地下多年的酒,一旦开启,就会散发出悠长而醇厚的味道,因此,我们必须远离虚伪,坚守诚信。”塑料花与虚伪,它们类似的特点是空有其表,埋藏多年的酒与诚信的共同点是货真价实,注重内质。

[迁移运用] 以“现金、负债、额度、本钱、存款、增值、资产、折旧”等与金融有关的事物为喻体,构思一段文字,来谈论你对人生的认识或体会,不少于200字。题目自拟。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槁暴..(ɡǎo pù) 参省..(cān shěnɡ) 靛.青(diàn) 其曲中.

规(zhòn ɡ) B .蓼.蓝(liǎo ) 须臾..(xū yú) 跬.步(kuǐ) 骐骥..

(qí jì) C .锲.而不舍(qì) 舆.马(yú) 蛟.龙(jiāo ) 金石可镂.

(lòu) D. 以为轮(róu)跂而望(qí) 舟楫.(jí) 驽.

马(nú)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之然.也(这样) 功在不舍.

(舍弃) B .蚓无爪牙之利.(锋利) 筋骨之强.

(强壮)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 声非加疾.

也(快、速) D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声非.

加疾也(不是) 3.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B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C .蟹六跪.

而二螯 D .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驴不胜怒,蹄.

之 A .登高.而招 B .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C .积善.成德 D .非利.

足也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劝学(节选)》,回答5~9题。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 .假.

舟楫者 假:凭借、利用 C .神明..

自得 神明:精神、思想 D .用.

心一也 用:使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①以.为轮②无以.

至千里 C.?????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蚓无爪牙之.利 7.试简析比喻在本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写了哪些人?这样写的意图何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

指 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

,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

..

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选自《逊志斋集》) 注①剟(duō):砍,割。②膂:脊梁骨。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色渥然

..渥然: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而.终为大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水为之而寒于.水

D.则.宜以拇病为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下列五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是(3分)()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

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5.仿照例句,再写三个句子。(句子的字数可以增减)(6分)

天真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娇憨,有如幼儿在母亲膝下随心所欲的嬉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与画线句相同,语意连贯。(4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róu②yú③qì④yú⑤kuǐ⑥nú⑦qiè⑧lòu⑨áo

(2)①zhònɡ、zhōnɡ②qū、qǔ③pù、bào④xǐnɡ、shěnɡ⑤xìnɡ、shēnɡ⑥shě、shè

⑦yǐn、yìn

2.①动词,“停止”。②名词,“弯曲度”。③连词,“即使”。④动词,“接近,靠近”。⑤参:检验。省:反省、省察。⑥形容词,“整”、“全”。⑦加:增。疾:洪亮、大。⑧神明:本文指高尚的精神,而今天指神的总称或指精神状态。自:自然。得:获得。

⑨圣心:圣人的思想。备:具备。⑩没有用来……的办法。?功:成功。舍:停止。?因为。?在文中是比喻人经过学习可以获得提高;现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后人可以超过前人。

3.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君子生非异也

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文本互动

1.(1)①“有”通“又”;“暴”通“曝”,晒干。②“”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而“”则指车轮的外周。③“知”通“智”,智慧。④“生”通“性”,本性。

(2)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做成”。今义:动词,“认为”。②古义:金属的刀类。今义:黄金。③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④古义:动词,“凭借”,“利用”。今义:形容词,与“真”相对,指虚伪的,不真实的。⑤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⑥古义:因为心思。用:连词,“因为”。今义:动词,“集中心思”。⑦古义:藏身。今义:托付,寄予,多指精神方面的。

(3)①动词,“凝结成”,“冻结成”/动词,“做成”,“制成”。②形容词,广,广泛/形容词,大,范围大。③形容词,“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④数词,“一”/形容词,“专一”。

(4)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②名词作状语,“每天”。③名词作动词,“游泳”。④数量词用作动词,“走十步”。⑤“上”、“下”,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⑦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2.①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不译。②连词,表转折,“却,可是”/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事理承接或因果,“因而”/连词,表转折,“却”。③与“可”合用,表“能够”/介词,“把”/介词,“用来”。

④连词,表承接,“就”/连词,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那么”。⑤助词,表停顿,下文解释原因/代词,“……的人”。⑥兼词,“于此”,从这里/句末语气词,“了”。⑦代词,“它”,指车轮/结构助词,用在定语“须臾”和中心语“所学”之间,可不译/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它”,代所刻的东西。

3.(1)介词结构(或“状语”)后置句。(2)省略句,“以为”应为“以(之)为”。(3)定语后置句,“利”、“强”分别是“爪牙”、“筋骨”的定语。(4)一般陈述句,而不是判断句。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应是同一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4.(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

(3)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人的精神自然就能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5.“劝”在古代汉语中是“劝勉”、“鼓励”之意。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文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上看,荀子所劝的学是指人的道德规范,规劝人们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技法迁移]略。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1.B[A项“省”读xǐnɡ。C项“锲”读qiè。D项“跂”读qì。]

2.B[A项舍:停止。C项疾:这里引申为“洪亮”。D项非:没有。]

3.D[A项“爪牙”古义是兽类的爪子和牙齿,今义多指供驱使而帮助坏人作恶的人。B项“寄托”古义是寄居,今义是“托付”或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C项“跪”古义是脚,今义是跪下。]

4.B[A项“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B项与例句相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5.D[用:因为。]

6.C[A项①介词,“从”/②介词,“比”。B项①介词,“把”/介词,“用”。C项①②,代词,“……的人”。D项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译/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①文中的比喻起到了充实文章内容,并给文章增彩的作用。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而对每个方面都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为喻体。这样就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便于人们理解、接受。

8.①文中写的人有“君子”和“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但“吾”比“君子”的境界要低一层。②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9.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②螃蟹有六条腿,两只蟹钳,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心思浮躁。

10.B[示:给……看。]

11.C[A项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B项连词,表转折,“却”。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连词,“那么,就”。]

12.C[①所述情形原文说“未足深畏”。③所述是郑君个人的情况。]

13.D[文章是给筹谋治国大计的人的提醒与警戒,但“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属无中生有。]

14.(1)这是种奇特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它的实际情况是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

将会丧命。

(2)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没有忧患不知畏惧,这真能说是聪明吗?

参考译文

浦阳的郑仲辨先生,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不曾生过病。一天,他的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样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住,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种奇特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它的实际情况是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病将近形成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已经形成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膈,轻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却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克服,天下的事,像这拇指的,真是太多了。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萌发在一般人不去担忧的地方,又隐藏在看不到的苗头之中,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轻视它,这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哪里只是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只是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样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没有忧患不知畏惧,这真能说是聪明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会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郑先生以后如果做官的话,就应该以大拇指长疹子的事作为“谋国”的借鉴。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写。

15.天真是一种毫不做作的神韵,有如袅袅炊烟穿过夕阳的余晖,交织成摇曳多姿的辉煌天真是一种自然吐露的芳艳,有如花苞在潇洒的春雨中懒懒地开翕天真是一种神游八极的宁谧,有如农夫在田间垅头,悄然闯入一个有关收获的梦

16.它既是一把裹挟风沙的尖刀,会刮蚀我们美丽的心田;又是一道污浊的水流,会浸垮我们思想的堤岸。

最新劝学优秀教案(3课时)

《劝学》教案 高一第二周共三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论证的运用。 2、全文的背诵,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学习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研习一、二段 一、课前三分钟 由一名学生讲一首诗词或一则哲理故事等。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毕淑敏说: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 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如果我们也想获得教养,那就要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两千多年前的荀子也早在《劝学》里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2、介绍荀子即《荀子》 学生看课下注释,投影补充。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认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

3、解题 学生查字典明确《劝学》的“劝”的意思。应是“劝勉”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自主研读课文 阅读要求: (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借助字典及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考论证方法。 (3)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1、自主学习检测 (1)学生上黑板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参省 ..(cān)(xǐng)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 ..(xū)(yú)跂.(qì)舆.(yú)马 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 ..(qí)(jì) 驽.马(nú)锲.(qiè)而不舍朽木不折.(zhé) 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2)找出通假字(学生在作业本上写,投影学生的作业并纠正)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研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质疑自主学习时的疑惑,学生查字典解答疑惑,对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在引导理解。 (2)提问学生翻译本段,指导学生翻译方法技巧,并强调本段的重点实、虚词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而行无过.矣 ...己则知明 (3)提问:“学不可以已”一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面的论述。 (4)要求学生指出本段论述的事物。

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 定语后置 (1)定义: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作“定语后置”。 (2)一般规律: ①“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②“中心词+定语+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③“中心词+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1)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完整版)《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三劝学 复习指导: 1.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劝学》是一篇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 是:;《孙权劝学》的成果 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 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刮;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优质教案教学内容

《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课后习题答案

《劝学》课后习题答案 一、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更快地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 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比喻句,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只要把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理清了,课文的内容也就能理解得比较透彻。 参考答案: 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 也。 4、木受绳则直。 5、金就砺则利。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20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至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至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至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三、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 2、以为轮 3、其曲中规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君子生非异也

《劝学》复习题

一,基础巩固 1.注音 (1)靛()青(2)中()绳(3)槁暴() (4)参省()(5)须臾()(6)跬()步 (7)驽()马(8)金石可镂()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3)君子生非异也。( 通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实词。 (1)学不可以已。已: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彰: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水:绝:4.“而”在课文中主要有四种用法: A. 表示顺接关系,相当于“就”“那么”等; B.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等; C.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等; D.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着”“地”等。 下列各句分别属于哪种用法,试把正确用法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4)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德,圣心备焉。(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拓展延伸 (1)荀子,名(),又称()。战国后期()家、()家,先秦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的意思是()。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证?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本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喻义是什么? 3.本文第一至三段各有一句直接论述学习意义或作用的关键句,请把它们摘录出来。 四、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出自本段的一个成语是()。 2.区别下列加点词的句中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1) 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句中义:;现代常用义:。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优质课《劝学》教案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了文意。 1.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 读课文,根据标题,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 已”。已, 停止. (2) 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点名让学生读第2 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 段。 3. 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 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劝学》教案

9.劝学 荀子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9课《劝学》。 二、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理解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同时注意一些重点词语,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 持”“专一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1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五、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六、教法选择: 诵读-体会 七、学法指导:读思结合,感悟作品。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

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 òu(4)zhòng(5)yòu 通“又”;pù(6)zhì 通“智”(7)xìng 通“性” 4.指名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孙劝劝学 课后作业 (2)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形似字区别 (3)解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 卿今者才略(语气词,不译) 士别三日(分别)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 见事之晚(认清事物) (4)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5)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6)多义词辨析 (7)古今异义 【重点句子分析】 本文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2)阅读知识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作者用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因此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遭遇处境紧密相连。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者,其作品多体现平民百姓的疾苦;而那些无意仕途的作者,文笔就较轻松,多山水风景、儿女情长的作品;至于一些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作者,常会在作品中抒发郁闷伤感之情。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也很重要。每篇文章都有其一定的创作背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上的障碍已经不少,若对内容理解再有困难就更不利于学习了。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劝学-练习题

南乐职专15级(下)语文周练(一) 1.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参省 ..( ) 跬.步( ) 骐骥.()埃.土()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4.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 今义: (8)劝.学古义: 今义: (9)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 (1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 今义: (11)无可寄托 ..者古义: 今义: (12)而青.于蓝古义: 今义: 5.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登高而招: (6)用心一也: (7)积善成德: 6.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9)善假于物也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荀子《劝学》三课时导学案

必修四第15课《劝学》(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荀子以及作品风格。 2、正确朗读文章的疑难字词。 【学习重难点】 学习第一段,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结合课本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担任稷下学官祭酒。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自主学习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劝学课后作业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 骐骥.(jì) 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 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 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 B.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吾日三省吾身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二、文本研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9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劝学练习题

劝学练习题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g.代词,同“尔”,你,你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5)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2.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 (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车柔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假舆马者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加:增加。 D.虽有槁暴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6.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輮以为轮古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劝学》优秀教案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PPT显示,学生朗读,标记 重点):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荀子》共32篇,内容异常丰富。他一生“序列著述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论题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笔力浑厚,音节整齐,语言质朴、精炼。 三、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PPT) 中zhōng 輮róu 砺lì参cān省xíng 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 跂qì臾yú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

(完整版)《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权谓吕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语段中画线的词语。 ①谓:②博士: ③涉猎: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而吕蒙却以“ ”为由推托了。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2)孙权指出的读书办法是“”。(3)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 3.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见;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当;①但当涉猎②卿今当涂掌事 D.今;①卿今者才略②卿今当涂掌事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蒙/乃始就学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讨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想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即更刮目相待 C.肃遂拜蒙母 D.见往事耳 (2)古代不同身份的人,称谓是不一样的:“卿”是;“孤”是: ;“寡人”是。 (3)你知道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吗?写出来并解释其含义。 (4)吕蒙对鲁肃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一句话包含着哪几层意思?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发?

《劝学》试题及答案

輮使之然(r du) 跬步(ku i) 弩马(n 锲而不舍(q i) () 舟楫(j i) 骐骥(j i) 生非异(x i g) 二螯 (do) 舆马(y ? 爪牙(zh ao) 洞穴(xu 0 参省乎己(x m g)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 中:合于。 B 虽有槁暴 C 假舆马者 假:借助。 D 君子生非异也 3.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 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强 D 人强马壮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 超越。 B 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 结论。 C 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 要性。 D 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 成就。 6.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来举例说明任何 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劝学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槁暴(p ? B 蛟龙(ji e) C 镂金(l du) D 跂而望(q 》 暴:晒干 生:出生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 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7.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啊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 1.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原因在于论述道理时巧妙运 用了大量比喻,且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是否)2. 《荀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是否) 3.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是否) 三、填空题 1. 荀子,名 ____ ,又称旬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先秦 _家学说的 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劝学》原文填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