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莱蒙托夫文学创作中的西方观

莱蒙托夫文学创作中的西方观

莱蒙托夫文学创作中的西方观
莱蒙托夫文学创作中的西方观

莱蒙托夫文学创作中的西方观

摘要莱蒙托夫是俄国19世纪著名诗人、散文家、剧作家,也是个有着极强民族主义思想的作家,特别是对于全球尤其是西方欧洲其他民族国家而言。莱蒙托夫认为西方是衰朽的、已失去生机的,而俄罗斯民族是年轻的、有生命力的。

关键词:莱蒙托夫西方观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莱蒙托夫是俄国19世纪著名诗人、散文家、剧作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20多首长诗以及数篇小说、戏剧等。当细细品读他的创作时,我们会发现其独特的西方观,这西方观也构成了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莱蒙托夫是个有着极强民族主义思想的作家,特别是对于全球尤其是西方欧洲其他民族国家而言。莱蒙托夫认为西方是衰朽的、已失去生机的,而俄罗斯民族是年轻的、有生命力的。

众所周知,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是俄罗斯思想方面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由于地跨欧亚两洲和东西文明的交界地带,这一地理特点使得俄罗斯这个民族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优越感。“俄罗斯有别于西方欧洲”——这一普遍的观点,在俄罗斯文学或是哲学中如谈到俄国的历史命运时,总是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观点出现。本文试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视角上分析诗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中,赞颂俄罗斯的优点在反映卫国战争的诗歌和政论作品非常多见,其中莱蒙托夫的诗歌中就有许多是表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 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重的是生,而不是死。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

中西方的爱情观

中西方的爱情观 记不清是在电影里或者小说里看过这样的情节:一个西方的男人(也许是成熟的绅士,也许是英俊的军官或者文雅的书生),遇见了一个东方女子(也许是大家闺秀,也许是小家碧玉,但都很美,而且不知道自己的美)。 终于在一个迷人的夜晚或者清晨,他对她说:“我爱你。”然后他们一起坠入情网。然后发生点什么,使他须面临金钱、前途、名誉(或者别的你能想得出来的对人有诱惑的东西)与爱情冲突。他们必须抉择。然后问题就来了:西方的男子觉得自己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相爱过了也就彼此付出也得到过,他准备放弃,他觉得女子应该理解并且有一个完美的告别——他并没有想伤害她,更不想毁掉可以成为美好回忆的爱情。 但是,女子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她不仅是惊讶、失望、悲伤,她简直是愤怒了——你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你怎么可以骗我!他说:我没有骗你呀,我确实爱你的。——那你怎么会要离开我,你怎么忍心让我的爱破碎,你这样做是毁了我的一生,你知道吗? 在深深的震惊和痛苦中,他们还是分手了。西方的男子觉得委屈——“她误解了我”,东方的女子觉得绝望

——“他骗了我。” 之所以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反映一种冲突,是因为这样才有必然性——那不是性格的冲突,也未必是人格。品质的冲突,而是“理想的冲突”。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合理的。而这理想又如此不同,所以悲剧在所难免。 同样的一句“我爱你”,对于东方与西方,也许意义从来是不同的。 当一个东方人说“我爱你”时,不仅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承诺、一种誓言,它表达的是:我现在爱你,将来爱你,永远爱你。我将只爱你一个人,我将和你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而西方人说“我爱你”时,并没有这些附加的潜台词。那只是表达:我现在爱你,那更多的是表达感情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或者此时此刻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东方人一旦说了“我爱你”(并且对方接受),就是两个人上了一条船,从此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了。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https://www.doczj.com/doc/b015017989.html,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 王恩界,乐国安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 WangEnjie@https://www.doczj.com/doc/b015017989.html,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 1.引言 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 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 1 -

【名仕生活】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马晓蕾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何种文化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却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看着自己统帅的英武的军队浩浩荡荡向希腊进发时,突然心头一酸,潸然泪下。他转过身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的确,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每个人不论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还是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最后都要殊途同归地完成一次生命的终结。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世间万物,有生有死,但惟有人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的终极性。人永远追求永恒和绝对,但在现实的局限性即人总有一死的前提下,给人的无限性追求以彻底的摧毁。因此,人对于人生意义、目标及种种终极性的追索都无不起源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与世界上其它文化一样,生死问题在人们众多的苦难问题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生有生的痛苦,死有死的可怕,而人们又总是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既是宗教需要解决的,又是哲学需要解决的。中国人很早就对生死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对待生死的态度多种多样。其中,代表中国文化主流各层面的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的生死观也各不相同,但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影响,并且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一、儒家之生死观:道义超越生死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其影响也最大。儒家从现实出发,很重视人的生命,不轻生。《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其中“五福”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而“六极”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儒家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儒家重视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他们看来,人活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尽一天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关系。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回避不了的。但是,对生采取敷衍塞责态度的人对死是恐惧的;而对生采取积极负责态度的人对死则是顺其自然的,并且不追求死后或来世的幸福。对于将来之死,儒家认为应坦然处之,不必担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这样一种死亡观念,也成为中国死亡观的主流。汉代杨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教案)

第二单元 第5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教学时间:4月29号主备人:黄海涛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 2、了解柏拉图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3、认识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点:1、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 2、柏拉图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并评价柏拉图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2、归纳并分析柏拉图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柏拉图的生平与他思想的联系 2、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3、柏拉图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柏拉图的生平 1、出身名门 2、追随名师:苏格拉底 3、游历四方:西亚、北非、南欧 4、创办学校:387BC,阿卡德米学院 Academy 二、柏拉图的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思想产生的背景 A、①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 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实质是:奴隶制寡头政 治的斯巴达打败了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雅典。 ②苏格拉底被处死刑 ——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 满。 B、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理念论(哲学思想) A、观点: 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①世界: 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

② 理性世界——————————————————感性世界 ③ 知识先天固有,学习即是回忆。 B 、评价: ① 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 ② 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 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3、理想国(政治思想) A 、代表作:《国家篇》(《理想国》 B 、观点: ① 理想国家: ② 国家统治者——哲学王 C 、评价: ① 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 社会; ② 理想国终成乌托邦。 三、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 1、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2、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 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 开设课程:算、几、天 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 教学历年:全面、和谐、发展 3、影响: 生命中的转折点,传播政治理想,培养众多人才; 欧洲文化史上大事件,为后来欧洲文教、科技、哲学等发展奠定基础。 四、评价柏拉图 1、受到人们尊敬,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 史上是奠基者,世界影响巨大。 2、思想存在争议,其理念论、知识论、理想国存在局限;但其一生 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境界令人佩服。 对立 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 护国者——执政 “智慧之德” 卫国者——军队 “勇敢之德” 生产者——生产 “节制之德”

中西方道德教育观的比较与高校德育创新

中西方道德教育观的比较与高校德育创新 摘要:中西方在道德伦理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上,从传统到现代均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尽管中西方道德本位与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都有一种对传统观念的超越,在德育观念与方法上呈现一种整合发展的趋势。挖掘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德育中积极的思想,同时借鉴西方德育进步的思想,无疑是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德育的创新点主要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内容选择的现代性;注重教育的无意识性和渗透性;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西方道德教育观;比较;高校德育;创新点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政治与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无论在道德伦理思想,还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上,都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比较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观的异同与整合发展趋势,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发现教育规律,推进当今高校德育的创新。 一、中西方道德与伦理思想的比较 这方面专家讨论很多,本文仅谈两个关键的不同点。 1.以群体为本位与以个人为本位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家国一统的基础上的,宗法等级制度延续了几千年。《丧服小记》中有“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的规定;“三纲五常”更明确规定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形成了以家国(群体)为本位的道德核心价值观。“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显示了这种精神。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提倡“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西方则相反,个体本位是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核心。西方的伦理思想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奴隶民主制时代。早期的智者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尺度”的命题,认为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以个人的欲望和私利作为行为规范的标准。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提出:“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特点更加强化了西方注重平等自由、强调个人权利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近代笛卡儿从“我思”出发建立了主体性形而上学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道德和价值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被当做一切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1]。 2.以“仁爱”为核心与以利益为核心 基于道德本位的不同,伦理标准也就不同。中国传统道德推崇“仁爱”原则,

生死观

如果说人生哲学是对人生切要问题的智慧反思,那么关于人之生死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核心。对生死问题的反思,从中可能获得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领悟。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关于生死的讨论,不乏智者与睿者,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两大派别--儒道两家,都是围绕人生价值这一核心著书立说的人生哲学。并且儒、道两家对“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都有着深沉的思考,且都有独到的见解,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对中国人之生死观有着强有力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儒道两家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儒家重生慎死,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时对死又持一种慷慨凛然、泰然处之的态度,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道家顺其自然的生活观,是不主张追求、而是珍惜、热爱生命的。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问时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先哲们对生的看法。 对宇宙的思考最多的就是老子,老子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儒家对宇宙的思考比较简单,儒家的宇宙观主要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主义。 老子哲学并非单纯探讨有关宇宙客体的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生命存在自身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其它问题,如生命的存在。笔者认为,老子对于个体生命之生,主要探讨了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个至关重要问题。老子对人世间诸多问题的形而上思考,始终贯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终极指向。老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在这条天地人的大法则的指引下。在人的生死问题上,他认为生死乃是自然变化的必然轨迹,视生死为一种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于世,恰好是因为他们从不强求让自己永久的存在。他们从不要求世间万物给予回报,无私博大,无欲无求,这就是他们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仁”不是儒家所推崇的仁爱,而是偏爱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好恶。圣人也是如此,他们对待百姓也是一视同仁,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规律‘道’运行发展,其间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在这里老子击破了主宰之说,更重要的,他强调了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仁”的原则,那么,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也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所以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一味地贪生,而在于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仁道。儒家认为“天行有常”而人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儒家会为了道而献身乃至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可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孔子还把“见危授命”视为“成人”必备的一种品德和素质,在孔子看来,见到利益便能想到义的要求,见到危险能够献出生命,长久处于贫困仍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品德完备的人了。在生死关头,当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时侯,决不能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应当义无反顾,舍生取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儒家在生死问题上的崇高气节。 说完了生,我们再来看看死。 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对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状态算是死亡呢?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浙江理工大学王彬彬 Q10600132 爱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神圣的精神平台。每一个人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从她身旁走过。爱情,或者说是一个魔术师,只要哪里出现了爱情之花,哪里就是一幅春气盎然的无边无际的田野图,自由、舒畅。爱也让人迷糊,迷糊的不知方向,她存在,却又消隐着,提着看不见的细线,操纵着一对对迷失在爱情里的人。但是如果说爱是一个缘的,那么份就爱情的最终归属。一个完美的爱都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残缺的爱才是完美的。虽然爱都来自一个与世隔绝的内心里,但是一旦开放进了表面,那必然开始了一个面目的像变。正因为如此,中西方的爱情观便出现了差别。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 1:爱情在中西方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比如柏拉图把“爱”看作是对美的憧憬,提出了“精神之爱”;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希伯莱——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概念是“神爱”;中世纪骑士文化张扬“骑士文化”等等,爱情在西方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人的神,是不可侵犯的。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爱情是低微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属于次位系统。但是从古代的诗歌比如《诗经。国风》,也有对爱的大量描写,只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心中的爱情被一直压抑着。虽然在其中也出现大量突破封建理念的爱情事例出现,但是真正的改变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 2: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 爱情不管在任何国界,都是存在局限性的,即使是西方那么崇敬爱情的地方,也少不了宗教的束缚。但是如果与中方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微乎其微的。西方的人们更容易为了爱情摆脱社会的一切束缚,在特洛伊战争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历代史中都没有出现为了爱情,敢放弃爱情的皇帝,虽然在唐朝出现了一个桥段,但是却被朝中大臣们死死的压制下去了,杨贵妃也上吊自杀了。在中国,个人是出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而家庭和封建专制国家则对个人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大量的“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礼教,实际上已经扼杀了妇女的爱情。 3: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现模式。 为什么把这两个放到一起写?因为中西方的的爱情表达方式实际上是在表现模式的基础上的。西方的爱情观建立在希腊民主制和基督教文化模式之上,主张爱情至上,所以西方的爱情都是直露、开放的。而中国古代的爱情观过早地渗入了国家、义利、善恶等道德因素,所以中国的爱情都是含蓄,低调的。不要相信古装剧里的爱情,在现实的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 当然中西方的差异存在都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形成的文化土壤不同。 西方爱情观形成的文化土壤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莱-基督教文化。由此而产生了西方爱情观的两种形态:古希腊式的欲望之爱与古希伯莱——基督教式的圣爱。第一种宣扬尘世的欲求和渴望,以两性的结合为最终目的,但爱情的关系却是建立在自由和尊重的默契之中。而后者不惜牺牲自我,超越一切代价,只求对方的幸福,两性关系建立在神的绝对权威之下。不管怎么说,西方的爱情的土壤比较肥沃,孕育出的爱情都是灿然的。而中国,却一直压抑在无数的礼教中。中国爱情观形成的土壤是宗法制道德伦理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土壤上产生了中国爱情观的两种形态:“夫妻美和,人之大伦”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一种形态和古希腊有想通之处。爱情在这时期看作是自然、美好、纯洁的感情。但是却

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

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比较 根据百度百科对道德解释,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现在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分析中西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观点的心理原因。 一.中国的道德观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拥有广阔的山川、平原,受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陆地文明具有高度保守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三纲五常六亲等社会伦理关系。中国的自然条件优渥,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又由于农业社会集体工作化的特点,其孕育出的儒家文化也具有群体性的特征。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比较注重从群体上考虑问题的,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儒家自省、自讼、内省等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除实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还鼓励人们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完成。儒家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内圣外王之道”。新中国成立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的区别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 摘要: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及生死观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的社会所影响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试从死亡观解读中西方的文化现象,分别从精神生活,向死而生的态度以及自杀现象来浅述。 关键字:死亡观精神文化自杀向死而生 死亡是个无法逃避的话题,也不乏大量的学者从各个领域展开对其的研究,死亡是神秘的,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知道的人也再也不能回来。作为现象研究,死亡涉及的范围广泛。中西方对死亡的态度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西方重视“精神”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对死其实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惶惑和恐惧的,因为对死亡的意义从未深究,不知道死亡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因此,面对亲人或朋友的死,他们的悲痛是一种彻底的绝望;相比之下,我们很少看见西方人在葬礼上毫无节制的痛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不重感情,而是他们早已了解了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在他们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最后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这使得他们对亲人或朋友的离世表现得更加理性,他们的悲痛更多是来自于一种对分别的惋惜和伤感。 中国人似乎不如西方人重视精神生活,反而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生前如此,死后亦然。亲人去世,常会以焚纸的方式祭奠亡灵,寄托思念。不过烧的不是书信,而是纸钱、纸衣、纸车马等,不外乎是一些生前所需的吃喝穿用,仿佛人死之后已经无形无象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也照样过着人间的世俗生活,照样需要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过去有钱人家死了人,还要把真东西拿去陪葬的,这一点,看看中国历代皇帝的豪华陵寝和无数随葬的珍宝就知道了。 可是,很少听说欧洲哪个国家的帝王陵墓修得如此富丽宏伟,或者是墓地里挖出了多少珍奇宝物。西方国家的墓园内草木茐茏,偶有一束鲜花散放在某个墓前,温馨而淡雅。每一座墓前都是一尊体现死者独特个性的雕塑,个个构思精湛,形神兼备,别具匠心,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徜徉其中,使人在艺术的感染下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启迪。 二、西方“向死而生”的文化传统 “向死而生”是死亡本体论的建构,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死亡所意指的结束,不是此在的在终极的存在,而是这个存在者的向终结的存在。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

中外恋爱观差异调研

中外恋爱观差异的调研 恋爱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上甚至有“恋爱至上主义者”,以恋爱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恋爱的可爱与尊贵。当今社会的恋爱观,既有西方文化恋爱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恋爱观的痕迹。将中西方恋爱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在西方人眼中,恋爱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恋爱,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恋爱,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恋爱,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恋爱,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中国人亦深知恋爱的美妙,但更知恋爱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恋爱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恋爱。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一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恋爱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恋爱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其次,中国人的恋爱观中,不仅男女双方要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而且要爱中有敬。爱而敬,使爱的境界得以拓展。西方男女夫妇只是爱而恋。只有爱恋,没有敬意,容易使对方视我为他的私有财产,产生一占有欲。更要命的是,视对方为我所喜爱的物品,平日里固然可以像喜爱收藏物一样予以欣赏、把玩,一旦时过境迁,不再喜爱对方,自然可以弃她(他)而去,像抛弃一件物品一样毫不可惜。此所以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只爱无敬的恋爱观之弊端。试想,我们对自己尊敬有加的长辈、领袖或偶像会轻易抛弃吗?忍心轻易抛弃吗?恐怕不会吧。不仅不会,而且对我们所尊敬的人,还要追随一生,效仿一生。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 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4 T 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s Character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25 F 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26 A 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30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让你大为吃惊的西方人的道德观点

让你大为吃惊的西方人的道德观点 整理与2013年6月作者正值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经常被人们说的一段话: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属于你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生命和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而且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较少顾忌,因为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由于人性的恶劣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种纽带一刀两断了,可是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连温情脉脉都谈不上。 因为爱戴这东西是靠不住的,你没办法保证一个人肯定会爱戴你,但是畏惧恐惧是比较有把握肯定能做到的事。利害是主宰者人的人性支配着人的行为的最基本的法则。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将命运比作一场来势汹汹的洪水,弱小的人类自然无法与它正面对抗,但他说我们未必不能事先修筑堤坝、转移居所来尽量减少她可能带来的损失。即使“命运”确实存在,她也绝不可能是生命的全部,何必非得向她束手就擒?

善的观点可能非常人道,但在政治生活中却是极其荒谬的;所有的历史学家和论述政治统治的学者,都不把性善论作为基本原则,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有了适宜的机会,人心就会自然堕落。 因此,作者认为,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们最基本的欲望,权力和 论》中的超越道德的思想基调,因为在作者看来,面对利益,只能以恶制恶,不能为善,否则你的利益会受到侵害。 ●●●关于守信,君主必须是一头能认识陷阱的狐狸,同时也必须是一头能使豺狼惊骇的狮子,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根本做不到守信不渝、忠诚不二,因此君主无需对人们守信,特别是新的君王必须有充分的的心理准备,要懂得如何见风使舵、察言观色,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幻情况而转变,也就是所有君主无需守信。马基雅维利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因为他的性恶论决定的,而这在当时所有人都以守信为荣时,是多么大的“滑稽”。 ●●●马基雅维利最为关心君主如何取得并维持国家权力的事情。《君主论》一书就是他写给当时佛罗伦萨德统治者小洛伦佐公爵 在他看来,

中西文化中死的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死” 毫无疑问,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于“生”,都有相同的体验——伴随父母的期望,呱呱落地的哭声,以及对未来无知的渴望等等。但是对于“死”,大家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信仰或者猜想中,而大家的生活的背景、对客观自然界的认识等等都不一样,所以也就促使了两者对“死”的认识莫衷一是。 首先先谈一下西方人的死亡观。西方人在思考“生”的问题时,早已将“死”与之紧密联系起来。西方文化认为“死”是人生的归宿。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死的教导和属灵的真理:“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人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唯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西方文化源自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历代哲人早已在理论上对死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基督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所以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更为轻松。然而,西方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不代表西方人不珍惜生命。但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不同,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发展。当然他们也更重视责任,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其实对于死亡,无论是回避还是坦然,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奈。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该珍惜今世的生。而西方人对于“死”有这样的认识,只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 狭义的西方指西欧,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西欧面积狭小而多山,海岸线漫长而曲折。平原稀少耕地奇缺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西欧特殊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丧葬方式。丧葬方式只是死亡文化的一个部分,它还包括死亡观念。丧葬方式又包括死亡行为形态、死亡实物形态。 二)宗教的影响 西欧远古的宗教属于自然神信仰,崇拜的是太阳神宙斯。因此在死亡文化上倾向于回归自然。在葬式中,土葬、水葬、天葬、火葬都属于回归自然的葬法。由此可以看出土葬并非农业文明的专利。及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欧洲的死亡文化就与基督教文化联系在一起了。 基督教对死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且基督精神贯穿基督徒死亡的始终。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人活着必须赎罪,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因此基督教轻视肉体的过程,而重视灵魂的得救。灵魂的得救取决于死后灵魂能否进入天堂。轻视肉体包括对尸体的处理,因此基督教反对隆丧厚葬。同时基督教也反对弃尸荒野,反对不尊重尸体。 其次是中国的死亡观 在中国,病人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往往对病人隐瞒重大病情,只告诉病人的亲属,否则就是缺乏职业道德。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回避死亡的特点。在中国人看来,“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但是生与死毕竟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中国人就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扩展到人生的最后时刻,追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