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课时作业7传统文化的继承新人教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课时作业7传统文化的继承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作业(七)

一、选择题

1.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传承,曾提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之所以要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因为( )

①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为保证

②读书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文化继承不以文化积累为保证,故①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故②排除;③④符合题意。

2.浙江省实施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开展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建立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专项资金。之所以重视保护传统戏曲,是因为( )

①传统戏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传统戏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②③B.②④

C.①③D.①④

答案 A

解析②③均是重视保护传统戏曲的原因,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①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错误。

3.国务院要求各地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得拆真遗存、建假古董,要在保持历史建筑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这一要求( )

①旨在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文化特色

②旨在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③有利于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质形象

④有利于承袭传统建筑文化,维护城市历史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从目的上说,是为了传承传统优秀文化,①符合题意;传统建筑的内涵包括与建筑有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等,其丰富需要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材料未体现这一点,②排除;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对市民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③符合题意;承袭传统建筑文化就是对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不加分析,缺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④错误。

4.我国传统工艺遍布各民族、各地区,如剪纸、刺绣、年画、木雕、金银制作工艺、建筑营造技艺等,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和民族都有广泛分布。因此,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必须( ) ①保留一切文化遗产②尊重地域文化差异

③保护多样民族文化④认同文化的世界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①错误,文化遗产不是都需要保留的。④错误,应为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针对我国传统工艺遍布各民族、各地区,因此,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尊重地域文化差异,同时,我国的传统工艺也各不相同,故需要保护多样民族文化,②③符合题意。

5.“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赞祝那灶王爷降了吉祥。”该俗曲反映了过去我国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人们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我国至今仍有过小年的传统。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③民俗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我国至今仍有过小年的传统,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还表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①④符合题意;②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产生,在材料中未体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6.在外拼搏不容易,在农村留守的老人更不容易,日日夜夜盼儿归。2019开年短视频《啥是佩奇》刷爆网络,一条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爷爷给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孙子准备春节礼物的视频,烘托了春节氛围,激起了游子对故土和亲人的依恋,也引发了不少人对城乡差距问

题的思考。由此可见( )

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格的健全具有塑造功能

③春节文化具有精神纽带的作用

④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人们根据现实生活制作了短视频《啥是佩奇》烘托了春节氛围,激起了人们对故土和亲人的依恋,引发了人们对城乡差距问题的思考,体现了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又有优劣之分,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②不选;材料未涉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④不选。7.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尊老敬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必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说明( )

A.要自觉改造或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内容

B.传统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也会阻碍社会进步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

D.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必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

8.福建妈祖文化流传千年,底蕴深厚,妈祖文化在台湾也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弘扬和传承妈祖文化,对强化两岸“人同根、神同源”的中华文化共同信仰,强化“两岸一家亲”的情感认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材料体现了(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保持不变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两岸同胞有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④传统文化都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正确;在我们

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③正确;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①错误;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④错误。

9.没有元宵的喧闹,没有端午的红火,清明是慎终追远的日子。它需要沉下心来,倾心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本溯源。中国人不是把生命看作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条。祭祖祭宗,感念的不只是血脉的接续,更是精神的传承。清明节所承载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

①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根基

③涌动着对祖国和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蕴含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清明节所承载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涌动着对祖国和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清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③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根基,②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并非与生俱来,④说法错误。

10.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这是人类迄今为止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

①凝聚着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不懈追求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 B

解析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是用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的“奔月”理想,这表明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蕴涵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不懈追求,①③正确;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不是人们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动机,与浩然正气无关,②④排除。

11.浙江省兰溪市白露山脚下,一户农民家庭举办的传统婚礼热闹非凡,唢呐齐奏,锣鼓同

响;男骑高马,女坐花轿。婚礼完全按照传统礼仪执行,保留颠轿、照轿、舞狮、开道、拜堂等环节。这场传统婚礼吸引了周边三万多名父老乡亲前来观看,寻找远去的民俗记忆。材料体现了( )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④传统节日能激起无限亲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婚礼完全按照传统礼仪执行”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①符合题意;传统婚礼吸引父老乡亲前来观看,寻找远去的民俗记忆,正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传统婚礼的“因时而变”,②与题意无关;材料未涉及传统节日,④与题意无关。

12.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 )

①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②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③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文化发展不失根基

④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人们的传统丧葬观念、清明祭扫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①正确;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但具体内涵是可以变化的,②错误;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的观点错误,③不选;“‘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说明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④正确。

13.“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正月初五不串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在不少地方的年俗中至今不乏这样的禁忌。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以理性态度面对年俗,逐步抛弃一些影响正常生活的“惯例”。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些年俗中的禁忌表明传统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②至今一些地方的年俗中仍有禁忌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这些年轻人要在尊重年俗的前提下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④这些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做到了批判继承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至今仍有年俗禁忌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②正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理性态度面对年俗,逐步抛弃一些影响正常生活的“惯例”,说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做到了批判继承,④正确;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以及不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的传统文化才会阻碍社会发展,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阻碍社会发展,①错误;对于年俗中的糟粕部分我们不能尊重,而应抛弃,③排除。

1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这体现出( )

①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进一步发展

②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稳定性,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进一步发展,①不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应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旨演讲尚在耳边,国际博物馆日又如约而至。博物馆是我们分享群体记忆的地方。走进首都博物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中秋节拜“兔儿爷”、冬至日的“九九消寒图”、过小年“糖瓜祭灶”……大家赞叹之余,也不禁惋惜传统民俗在现实生活中的消逝。有人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丢掉我们的

“根”,应当把这些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你赞同把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传统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一些传统民俗逐渐消失是正常的,不必都恢复,一味地恢复反而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应保留传承传统民俗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内容,传统民俗的具体内涵或形式则可以因时而变。对待传统民俗,应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解析本题属于简单论述性题目,可以从赞同和不赞同两个角度回答,每一种观点必须做出对应的解释,说明理由。传统民俗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否赞同对传统民俗进行恢复,实际上就是对待传统文化怎样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可以从下面的角度回答: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说明对传统文化进行“取和舍”的原因,然后说明这样做的意义,最后点出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城市建设印证着时代变迁,其中,有想象有情感、有伟大也有平凡,它们汇聚在建筑这种特殊“产品”之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建筑技术、美学风格、文化背景……建筑的进步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

城市对于人们,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传承文化基因的摇篮。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地方在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的抉择中“做错选择”,昔日的街区、遗址、老字号逐渐被千篇一律的新面孔所取代。城市面貌的复制意味着城市历史的遗忘,只有保留城市记忆,人类文明才不会迷航。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建筑的进步是社会文化发展象征”的理解。

答案(1)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人类文化的重要标志。(2)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建筑的进步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经济、科技水平和成就。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人们可以从建筑的进步中,认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建筑的进步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经济、科技水平和成就,是展现人类文化的重要标志。人们可以从建筑的进步中,认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从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