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材知识梳理(全册 共185页 附解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材知识梳理(全册 共185页 附解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材知识梳理(全册共184页附解析)

目录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式。

2.

用。

3.

4.

对提升综合国力的影响。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

[系统知识—学扎实]

1.理清——文化的含义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外延: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形式

①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看,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图示法直观把握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形式

2.把握——文化的特点

以相关文化活动为载体,考查文化的特点

[典例](2013·海南高考)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精神文化能否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主要看它是否正确反映社会的经济、政治,而不是看它是否古老,故排除;从悬棺岩画可以看到各种实践活动的场景,说明了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依赖一定的社会实践,故②正确;③说法错误,文化的价值要因时而变;文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悬棺文化的魅力是通过考古发现展现出来的,故④正确。

[答案]C

[方法技巧]文化三个特点的判别方法

[过关训练—练全面]

1.“石墙黛瓦、又见炊烟”,是千年古村落的历史韵味,更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乡愁寄托。广义上讲,乡愁是从自身非居住地和非经历的事物中获得的一种文化感受、文化启迪或文化认同感,是一种具有亲切感的精神情感。由此可见,乡愁()

①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②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文化

③根源于人们的主观需要④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由乡愁的含义可知,乡愁属于文化,乡愁是一种文化感受,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④正确,②错误;③说法错误,文化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人们的主观需要,排除。

2.立冬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农谚云:“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这都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这说明()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C.文化现象伴随人类始终

D.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解析:选A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农谚“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体现了文化源于社会实践,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

3.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拜月习俗到唐代,中秋节正式形成,赏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中华民族赋予了“月圆”丰富的人伦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月亮文化,“团圆”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生活愿景,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之一。这表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③月亮文化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④月亮文化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①正确,材料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②不选,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与材料无关;③正确,材料表明月亮文化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④与材料无关,应排除。故本题选A项。

考点二文化的作用

[系统知识—学扎实]

1.认识——文化的实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相互交融

3.把握——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辨清——文化的作用

[应用分析—想明白]

[热点]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2017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着力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

[分析](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驱动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

(2)在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如果国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科技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核心因素。

[细解题点—考清楚]

结合具体事件,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例1](2015·全国卷Ⅱ)2015年1月,由韩国某电视台拍摄、韩国导演执导的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播出,引起热烈反响,创韩国同类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

①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表明了韩国民众对中国发展的关注,也表明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两国文化的交流,①不符合题意;一个国家或民族认同的应该是本民族文化,《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并不能表明②。

[答案]D

[易错辨析]正确认识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文化不是决定因素。当前的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以某一事例为依托,考查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例2](2016·全国卷Ⅱ·节选)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臵、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解析]本题设问中知识限定为“文化对经济作用”。材料中反映出十八洞村前后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答题时首先需要对“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展开表述,指明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出落后文化和先进文化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答案]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

[解题技法]全面考虑,查缺补漏

上题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一半的分数,这是因为本题设问指向明确:文化对经济的作用。设问范围小,考查角度易。越是容易的越要引起注意,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每个考题都会有一定的区分度。如上题,受材料整体观点的引导,大多数考生针对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大答特答,而忽略了材料中“观念保守、同村不同心”这一隐性信息——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一答题要点而失分。针对这一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先针对考点全面准确调用知识,再分点到材料中找对应。

[过关训练—练全面]

1.近年来,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输出产品属于经济行为,影响或者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政治现象,①正确;这些现象不是世界多极化现象,②与材料无关;通过“软征服”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属于文化霸权主义,③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跨国公司的消极作用,④不选。

2.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全世界而言,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GDP的1/5。这说明()

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④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①表述错误,排除;当今世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竞争与分歧并没有消除,“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④;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②③正确。

3.文明出行是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最起码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很长的过程。究其原因,就是国民素质的现状与现代文明进步的趋势出现了背离,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相对滞后的精神文明出现了反差。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③文化阻碍社会发展④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材料中出现的反差说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求我们加强文化建设,使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协调,①④正确,答案为A项;②与题目中心不符;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社会发展,③错误。

一、选择题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②2017年7月,鼓浪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③2017年8月14日,创意云南2017文化产业博览会圆满闭幕④2017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9%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本题借助具体事件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③属于文化现象,均入选;①为政治现象,④为经济现象,均排除。

2.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劳动歌。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素养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故③④符合题意,入选;①与题意不符;②说法错误,文化素养是在实践中自觉形成的。

3.“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此时就会形成如下面的盖楼、刷屏:“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前排吃瓜”“吃瓜群众”。这表明()

A.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文化

解析:选D在论坛中,有人发帖讨论一个话题,后面就有一堆人围观,此时就会形成如下面的盖楼、刷屏……说明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故D项符合题意,入选;A、B两项说法与题意不符;C项说法错误,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4.2017年8月11日,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凭借中共六大会址修复项目,荣获“文化遗产修复及现代化使用”特别奖。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是与百年文物进行对话的一段特殊旅程。修复文物不仅是创造价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和审美的塑造。这体现了()

①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享用并发展文化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④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解析:选D文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文物我们可以认识历史中的文化,说明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修复文物不仅是创造价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和审美的塑造,说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享用并发展文化,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材料强调了文物对民族性格和审美的塑造作用,没有说明科技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④与题意不符。

5.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想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③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材料信息“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等,反映了文化是实践的产物,①正确;“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说明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②正确;③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6.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抱,淡是自然自如,这是以涵养和学问作为基础的。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书法艺术作品中“散”到什么程度、“淡”到什么程度,表现了个人修养和境界到达的程度。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通过书法作品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材料中通过书法艺术作品表现个人修养和境界到达的程度,体现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通过书法作品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②③正确,选C 项;①④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和表现,与材料主旨无关。

7.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在《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一书中指出,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一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积极和乐观;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之后,一个社会就会变得狭隘、排外、消极和悲观。由此可见()

A.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B.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C.文化的包容性已经发展为基础

D.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经济状况

解析:选D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经济发展程度,排除A项;一个开放、包容、积极和乐观的社会反映该社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反之,一个狭隘、排外、消极和悲观的社会反映这个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D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说法错误,排除。

8.新常态下,杭州市围绕“创新驱动、智慧发展、全域推进”的发展方向,用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标新立异的设计服务业、融合传统工艺和当代美学的艺术品业等正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这一事实说明()

①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④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健康的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故不选④;杭州用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延伸产业链条,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故选②③;题中未说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不选①。

9.在礼乐至上的西周时期,按照周礼规定,战场上失败后撤的一方只要退出五十步,胜方就会停止追击,于是有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说法。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变成了自己与别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却因程度轻而讥笑别人。“五十步笑百步”寓意的变化说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政治的反映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④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文化的变化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致使“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发生了变化,这说明一定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政治,也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文化的变化,②④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排除;“五十步笑百步”寓意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③不符合题意。

10.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也显著增强。近年来的历次人代会上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不仅数量明显增多,而且质量也在提高,他们出席人大会议再也不只是拍拍手、握握手、举举手了。这说明()

A.文化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B.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C.发展民主政治有赖于文化素养的提升

D.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解析:选C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进步,个人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显著增强,说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赖于文化素养的提升,C项说法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11.文化是“软实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提升“硬实力”,也离不开挖掘和培育“软实力”。能否提升和强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这是因为()

A.我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同等重要

B.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

C.文化“软实力”决定着我国的综合国力

D.加强文化建设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解析:选D文化是“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强调了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故D项当选;A、C两项均表述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

12.文化强国,必是文化产业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必有文化产业硬实力来支撑。这说明()

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力量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错误;③认为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错误的;②④正确阐述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互联网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我国信息消费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材料在浙江省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浙江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推动了电子商务领跑全国;省政府积极打造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产业中心,为互联

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教育部门大力发展电子技术等职业教育,培养互联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这些都为浙江互联网经济的再次腾飞插上了“新翅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浙江省互联网经济实现再次腾飞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范围较为明确,类型属于原因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两个角度展开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文化与社会的知识主要包括: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然后分析材料,抓住关键词“创业精神推动了电子商务领跑全国”“技术支持”“教育培养人才”,实现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为浙江省互联网经济的再次腾飞提供了精神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浙江打造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产业中心,为浙江省互联网经济的再次腾飞提供技术支持。

③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部门大力发展电子技术等职业教育,培养互联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为浙江省互联网经济的再次腾飞提供了智力支持。

14.材料一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他们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不少发达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战略。

材料二“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此,我国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文化建设的原因和措施。原因重在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上思考,特别是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措施应立足教材,答出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措施即可。

答案:(1)①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

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2.

3.

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一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特点

[系统知识—学扎实]

1.识记——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表现

(1)来源

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细解题点—考清楚]

以生活事例为载体,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典例](2013·全国卷Ⅰ)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题干可以看出,“道德之星”的光荣称号让小薇摆脱了自卑心理,促进了其健康成长,这是优秀文化影响人的体现,故①③入选。②中“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优秀文化只能影响人。

[答案]B

[知识拓展]多维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过关训练—练全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