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术仅仅是一种“学说”,还是一种“宗教”①,这是中国大陆学术界近20年争论最甚的问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韦伯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的宗教》(中文译名为《儒教与道教》)一书,专门讨论了儒教与道教各自的特点及中国宗教的社会背景。在这里,他不仅肯定儒学是宗教,而且对儒教的特征作了大要的分析和描述。韦伯认为,“中国的语言里没有特别指‘宗教’的字眼,有的只是‘教’和‘礼’”②,但这并不表示中国没有宗教,也不表示儒学不是教。综括该书,韦伯至少提出如下几个观点。第一,儒教是世俗性的宗教,缺乏救赎观念。他说:“儒教纯粹是俗世内部的一种俗人道德。与佛教形成更加明显对比的是,儒教所要求的是对俗世及其秩序与习俗的适应,归根结底,它只不过是为受过教育的世人确立政治准则与社会利益的一部大法典。”③换言之,中国的宗教从总体看“是面向今世的”④,既没有西方宗教的“原罪”说,也缺乏“救赎”观念。第二,儒教是秩序的理性的宗教。他看到,对中国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在政治上维护信仰比对民生的关怀更重要,“儒教所关注的只是此世的事物”⑤,儒教“是一种秩序的理性主义”⑥。儒教信仰的对象不仅包括天地大神、祖先和英雄,而且包括帝王天子,“皇权本身即是个至高无上的、通过宗教仪式而神化的结构……它超出民间所崇奉的众神之上”⑦,他同时也是最高的祭祀长,是政教合一的统治者。第三,儒教包括一系列的政治祭祀活动。“祭拜天地大神以及一些相关的被神化的英雄和专司神灵,乃是国家的事务。这些祭典并不由教士负责,而是由政权的掌握者来主持”①。应该说,韦伯的上述看法十分重要,他从域外文化的角度发中国学者所未发,别具洞见。然而,由于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定的社会背景,以及韦伯对中国历史的评判有雾里看花的特点,韦伯的研究成果并未引起中国大陆学者的足够注意。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如秦家懿教授等,也有大致相近的看法。从7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大陆学术界,任继愈教授刊发一系列论著,阐述了他关于儒学是宗教的观点。概括言之,他认为中国儒教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先秦是前儒教时期,两汉是准儒教时期,魏晋隋唐是三教并立时期,北宋是儒教形成时期,南宋是儒教完成时期,明清是儒教凝固时期。他还指出,中国的儒教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具有中国宗教的特点,其核心信仰是敬天、法祖,宣扬忠孝和纲常。因而,儒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度的政教合一,政教一体。皇帝兼任教皇,神权和政权融为一体。儒教的教义以政府政令的方式下达,朝廷的圣谕等同于教皇的敕令。因而实质上,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以孔子为教主。正因为教权与皇权融为一体,所以儒教才随着皇权的废除而消亡。任继愈先生的观点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关注,虽然招致了一些学者尤其是哲学界一些学者的批评,但也引发了学术界对儒学的重新思考:儒术到底是学术,还是宗教?在此后的大约20年中,泛泛言及儒教者渐多,但对儒教有力度和深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李申教授的新著《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0年)的出版,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并由此开启了儒教研究的新纪元。《中国儒教史》规模宏大,上下两卷,全书约150万字,上起商周,下迄民国初年,是一部中国儒教通史。全书13章,每章大致涵盖一个历史断代:先秦乃儒教前史,两汉是儒教初兴,此后以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辽金元、明代、清前期、清后期分别成章,末章讨论了儒教的衰落。简略言之,该书大体具有如下特点。[!--empirenews.page--]其一,儒教是作为“宗教”而不仅仅是作为“学说”来描述的。在此前的研究中,无论主张儒学是宗教者,还是主张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学说者,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对儒学观念体系本身的描述和分析上,较少涉及祭祀、天文、历法和音乐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儒教史》则不同,它把思想学说、祭祀制度、历法制度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了系统性的勾勒和描述。宗教学者早就指出,一般宗教通常包含五种要素,即教会、宗教仪式、信仰和观念、宗教情感体验、宗教道德规范,而在这五种要素中,宗教信仰或宗教观念是本质特征②。《中国儒教史》正是以儒教信仰的上帝观念和天信仰为核心,把封禅、郊祀、祭祖等祭祀制度作为信仰的具体展现,并把儒教信仰对天文、历法、音乐诸方面的影响综括起来叙述,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历史画卷,这幅历史画卷用“儒家学说”

一辞难以概括。显然,在过去的研究中,儒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当作了一种“思想游戏”或“观念体系”,忽略了它与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内在关联,因而容易使人们对儒学性质的判断陷入空洞的争辩中。当然,我并不是说儒学或儒教问题从此就可断然定论,而是说只有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才能使认识更加深入,从而推动学术的进步。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儒教史》对于儒学研究有拓新之功,为儒教研究树立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其次,《中国儒教史》以儒教为主线,站在全新的学术立场上重新审视了中国历史,在许多问题上发前人所未发,或者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比如清代的乾嘉之学,过去的观点认为其形成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文字狱,政治压力使文士们逃避现实,钻进了故纸堆。《中国儒教史》则认为这种看法乃是误解。“乾嘉学派的一切重大成就,其核心在于要注解儒经,而注解儒经,又是要为修齐治平提供根据。他们的目的,和宋代儒者谈论理气心性是一样的。”再比如,对太平天国的上帝教,学界已经注意到了其政教一体的性质。《中国儒教史》将上帝教与儒教作了对比,认为二者在多方面是相似的:凡太平天国的臣民都是上帝教徒,而在儒教国家中,没有教与非教之别,只要不宣布自己另入他教,就都是儒教徒;上帝教把上帝称为皇上帝,否认三位一体,称洪秀全是天降的君师,而儒教讲皇天上帝,把帝王说成是天子;上帝教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各级官员兼具宗教职能,而儒教与之类似,各级官员兼具教化职能;上帝教强调伦理纲常,把孝与顺天视为一回事,这与儒教的纲常道德又十分类似。所以,《中国儒教史》认为,“上帝教乃是儒教的一个变种”。这是一个有益的、全新的认识。正像该书作者在自序中指出的那样:该书几乎在一切重大问题上都可以碰到和传统见解的差异:依照传统见解,儒家重人事,本书则说明,儒家之所以重人事,乃是要履行辅相上帝的义务;依照传统见解,儒家是讲伦理道德的,本书则要说明,他们所讲的仁义礼智三纲五常,正是上天的意志;传统认为,儒家是反对鬼神信仰的,本书则说明儒者反对礼制外的淫祀,但不反对鬼神的存在,尤其不反对上帝的存在,和它对世界的主宰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赏善罚恶;传统上,天人感应之学是汉代经学的外道,本书则说明,天人感应之学正是汉代经学的主导;传统认为,魏晋玄学讲天道自然,否定上帝,本书则说明,天道自然并没并否定上帝的存在,更没有取消上帝信仰。正是由于新的学术视角和学术立场,使该书在许多学术问题上慧眼独具,新意迭出,颇多创见。[!--empirenews.page--]该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包容性和统摄性。由于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的命脉,对它的认识决定着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把握,或者说对中国文化各个子项的定性。在过去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哲学史研究中,研究者从所谓“理性”的立场上研讨中国思想与文化,因而使自然观、社会观、科学观、艺术观等等都纳入了哲学史的范畴。这一点,翻开当今的诸多中国哲学史著作一阅便知。与此相似,《中国儒教史》从宗教研究的立场出发,特别是抓住了儒教这一中国文化的“纲”和根本,自然使几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和制度纳入了儒教史的体系中。以第三章“东汉儒教”为例。该章分为六节,从谶纬盛衰、东汉经学、《白虎通义》对教义的统一、东汉儒教的祭祀制度、天人相与举实、东汉儒教的异端思潮六个方面,对东汉社会作了宏观的扫描,使我们看到了在儒教笼罩下东汉社会一幅较为完整的画面。在许多哲学史家看来,王充、仲长统等人是典型的哲学家,而在《中国儒教史》看来,他们同样是儒教思想家。比如王充,他认为天道自然无为,天不会事事干涉人的活动,人也不可能以自己的行为感动天,使天降下灾异。但他不反对祥瑞说,也承认谶纬和生身有命。因而,从根本上说,王充是一个儒者,不过是一个非正统的、异端的儒者而已。这样一来,被哲学史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重要人物的王充,在《中国儒教史》中却成了儒教教会的教徒。又如,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他革新政治,实施新政,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在《中国儒教史》看来,当时宗教、政治乃是一个相关的问题,难以分开。治理好百姓,是上帝的要求。因此,政治改革,也就是宗教改革,政治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上帝的旨意。由此可见,视角不同,所见不同,见仁见智,不可避免。这使我想起了当代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孔汉思的一段话。他在给“神”下定义时说:“神总有相对的、相似的理解:

总是被理解为最初的或最终的、最深的或最高的、决定一切的存在,可能是个主宰的、存在于万物之上的人,也可能是个至上的支配的原则。”①说到底,许多学术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学者间不同的关照点所致。《中国儒教史》的学术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讨论的学术问题本身。历史事实表明,新的思想或学术最初往往是被作为“异端”看待的,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进步往往又从“异端”开始。我觉得,过去的学界给了哲学家的研究以相当的宽容,使他们能够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上的一切;今日也同样应该给宗教史家的研究以足够的宽容,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术的进步。学术研究需要一种胸襟和气度,一方面研究者自己应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能够宽容,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有义务保持沉默。我以为,学术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认识。前者有客观性,后者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主观性。历史学研究具有较多的科学的性质,而哲学研究具有较多的思索的性质。近20年来,中国宗教史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要求相比,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若干年前,人们曾把宗教视为异端或邪恶,把它同愚昧和迷信相提并论。然而,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宗教非但没有进一步消亡,反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事实,需要我们研究,闭目塞听于事无补。中国宗教学研究正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状态:一方面,现实社会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内心深处仍有顾忌而踌躇不前。我想,如果《中国儒教史》的出版有助于推动中国宗教学研究进步的话,这将是它的更大意义所在。[!--empirenews.page--]①在我看来,“宗教”这一概念可以包含“学说”,但“学说”这一概念不能完全涵盖“宗教”。“学说”主要指思想或理论,而“宗教”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关于“宗教”的要素,后文有简要说明。②韦伯著:《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9页。③同上,第178页。④同上,第169页。⑤同上,第181页。

⑥同上,第195页。⑦同上,第168页。①同上,第168页。②参见约·阿·克雷维列夫著:《宗教史》,王先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3页。①秦家懿、孔汉思著:《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三联书店,1990年,第94~95页。

中国史部分有关各领域的海外研究著作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美)洪长泰著 注:该书属于域内外民俗学丛刊一种,根据哈佛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译出。中文版序由钟敬文撰写。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民间文学的发掘、讨论和推广。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美)列文森著 注:该书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论与讨论。尽管七十年代以来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却始终无法回避它所提出的问题。 《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史华慈等著 注:该书属于《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一种,收录了史华慈、周策纵、余英时、德利克、施瓦支、弗斯、林毓生、格里德、李欧梵、戈德曼等十位学者有关五四运动的文章。 《启蒙的价值与局限:台港学者论五四》萧延中、朱艺编 注:该书属于《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一种,收录了周策纵、胡秋原、周阳山、金耀基、张灏、余英时、谭志强、张玉法、周玉山、洪长泰、王自扬、周明之、汪荣祖、陈晓林、陈曾焘等十五位学者有关五四运动的文章。 《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英)冯客著 注:该书是以作者博士论文为基础撰写而成的,研究了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 《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美)史景迁著 注:该书初版于1981年,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推动中国改良和革命中的作用,根据这些知识分子留下的大量历史文献(主要是小说、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描述和分析他们的心路历程。 《现代中国的思想冲突:民主主义与权威主义》(美)纪文勋著 注:本书作者系美籍华人。自从五十年代移居美国后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作为他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该书于1986年在美、英两国同时出版。这时作者已经去世两年了。 《救亡与传统:五四思想形成之内在逻辑》(日)近藤邦康著 注:谭嗣同、章炳麟、李大钊三位思想家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大救亡运动的思想代表人物,本书试图通过对他们思想的分析来说明中国的近代历史。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美)周策纵著 注:在中国近代史上,再没有任何的主要事件像“五四运动”这样惹起各种的争论,这样广泛地被讨论,可是对它的正式研究却又是如此贫乏不足的了,再基于其他几点原因,作者写就这本书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报告 一、容提要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学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研究,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斯?韦伯在1904-1905 年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此书中,韦伯从精神气质的文化角度探究,并且严密地论证出了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的亲和力。 二、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天职禁欲主义资本主义精神 三、正文 1、作者学术著作、学术生涯 本书的作者是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 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1881年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之后转入柏林大学完成学业。188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取得开业律师资格。1891 年任柏林大学法学讲师,1892年升为副教授,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受“社会政策研究会"委托,分析德国东部农业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发表多篇文章,开始其对德国政治经济转型的具体分析。1894-1896年先后任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 由于严重的神经疾病,在1898-1917年整整20年间不得不脱离教职,至1918 年韦伯重新执教担任维也纳大学教授。韦伯还曾以专家身份作为德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在会上反对签署《凡尔赛和约九韦伯虽然患有严重的神经性疾病,但勤奋治学,长年坚持学术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韦伯曾与其他学人共同创办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并担任编辑,德国社会学学会也是在韦伯帮助下建立的。 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杜尔凯姆(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韦伯以及他的同僚维尔纳?松巴特(也是德国社会学最知名的代表人物)采纳的则是反实证主义的路线,这些著作开始了反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命,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的差异。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上的研究。 韦伯在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对于其它的研究则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一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替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韦伯创造性地框架了现代社会学的体系,他不仅仅在诠释社会学研究领域有巨大建树,在经济史学派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广泛涉及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学、哲学乃至音乐、艺术等各个学科。韦伯的社会学及其相关的主要论著有: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前言:这学期我们选修了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这门课程,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跟随徐老师进行学习,了解了宇宙的形成过程,星系的组成,宇宙的演化过程等很多知识,同时,徐老师也经常给我们播放相关的视频,使一些宇宙相关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对天文学向来报有一种强烈的好奇与好感,选择这门课程我感到很开心。接下来,我会结合老师的讲课以及自己的课外拓展,谈一谈我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 (一)宇宙的起源 目前关于宇宙的起源的理论影响较大的便是大爆炸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过宇宙起源的主题教育片,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便是其中几位美国学者的那种独特的思想观点。 大爆炸理论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宇宙在爆炸之后开始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解释,例如大爆炸理论下星系如何产生,大爆炸时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及用大爆炸理论解释新观测结果等。这个理论首先是建立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同时也比较自然地说明了许多观测现象,而且理论和观测结果能较好地相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该理论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星系谱线红移这个新的知识概念。根据哈勃定律。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系的谱线红移量,就能求出星系的视向速度,进而能得出它们的距离。 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令人信服,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视界问题,均匀度问题和重子不对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原始火球”是从哪里来的? 而目前另一种理论是定宇宙永恒说。这种理论认为宇宙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说,一些星体湮没了,在另一处会有新的星体产生。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化,在整体范围内是稳定的。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两种理论将不断地接受新的考验。可能会被新的理论证实,也可能被新的疑点推翻。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更加科学的新的理论。不断怎样,我相信,我们对宇宙的起源的了解,会不断的更新,不断地接近最终实际。 星系的形成与分类 在宇宙中,我们把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星系。 目前,我们对星系形成演化过程比较流行的看法就是:在原始星系云收缩过程中,第一代恒星出现,在原星系的中心区,收缩快,密度高,恒星形成率也高,形成漩涡星系的星系核或形成椭圆星系整体。漩涡星系和椭圆星系内部所包含的能量是经常会发生物理变化,用自身的自传离心力阻止赤道的进一步收缩。因而让它们的扁率各不相同,气体的随机运动和恒星辐射加热等因素,使部分气体未结合成成星胚,并因碰撞作用而沉向赤道面,从而形成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结果使星系从形成之初就已经定形并保持下来,不再显著变化。在几亿年期间,由原星系形成的为年轻星系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宇宙星系。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是研究现代宇宙理论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河外天文学的奠基人。他把宇宙中的星系按其形态或叫结构类型划分成了四类:(1)、椭圆星系。椭圆星系是从圆球星系发展演化而成的(2)、旋涡星系。旋涡星系在宇宙中也有多种形态,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一开始从不规则的形态向规则形态逐步发展演化(3)、不规则星系。不规则星系也能逐渐发展演化为规则星系。

第七章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第七章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本章学习要求: 从古至今,中国就始终处在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自中国的明朝,相应的在西方是文艺复兴以来,通过西方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的传播,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加速了流传和被讨论的进程。文化的传播通常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虽然,我们熟悉的是自明朝以来就存在着国人吸收西方文化的“西学东渐”说,但另一方面,殊不知,“东学西渐” 也是从此悄然开始的。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够了解儒家思想在西方思想界传播的状况以及对于西方人思想的影响。 学习时数: 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2学时 课节安排: 第一节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第二节西方人眼中的儒家思想 视频素材 ?笔记本 ?书签 ?学习档案 第一节 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一、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对儒家思想的传播 从16世纪末期利玛窦(1552—1610)来华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开始了,这是一次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双向交流。最早将儒学传人西方的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便开始思考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与调适。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传教士在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此后,儒家经典不断传人西方。他们一方面利用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人宣传以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来了解和适应中国。如利玛窦等耶稣传教士来中国后,学习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并由利玛窦于1594年完成了对朱熹注的《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工作,一般认为,他的《四书》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是用来帮助当时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传教士们能够尽早了解中国的思想,更好更快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到l7世纪末,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十多本中国经典著作的译作。 自利玛窦以后欧洲学者开始注意中国,孔子也被尊为道德与哲学上的最博大的学者。卫方济(1651—1729)译《中华帝国经典》,其中包括四书、五经,可算当时最完备的译本,莱布尼茨等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均受此书影响。白晋(1656—l730)、雷孝思(1666—1735)、刘应(1656—1727)、马若瑟(1656—1727)等人对《易经》《诗经》《书经》和《礼记》等都有研究。白晋、马若瑟和傅圣泽共同研究中国经籍,从中发掘与基督宗教义相合之处并写成《中国古书中基督教教义之遗迹》一书。而使欧洲人较深切地了解中国历史者,主要是耶稣会士的著作,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儒家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影响逐渐超过中国经典本身。这部分作品因“礼仪之争”而产生,但它们对欧洲的影响大大超出“礼仪之争”的范围,成为欧洲人接触并了解中国宗教、思想和历史的主要依凭。 此外,除了礼仪之争问题导致儒家经籍被广泛而深入研究并流向西方以外,

论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论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11房管1 孙磊 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历经109年历史,我们又称之为百年屈辱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与本质来讲是中国的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了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农民阶级的洪秀全,地主阶级的曾李左张,资产阶级的康梁,孙中山等等都是。但是中国革命真正的出路在哪儿,他们并没有真正找到。革命的重任就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了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始,就不仅以其党名更是以其纲领宗旨和实际行产动,毫不隐晦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政党,目标在于解放全世界所有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实质和存在意义也都是非常显然的:消灭一切人剥削压迫人的体制和制度,推动人类社会往共产主义发展、前进。而此也就注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标准更是独一无二的,且是唯有无产阶级先锋队才会设立的标准和条件:区域与时段内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思想好、觉悟高、能力强——亦即:最大公无私、最有能力的人,才可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立党之本。 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紧紧围绕着人民群众开展工作。显示出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二七大罢工、安源罢工、省港大罢工等等,结果是基本失败了,遭到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但工人阶级表现出了其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大到五大,中共始终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指望通过弱小的无产阶级打开社会主义革命的局面,但这终究不能成功。毛泽东对此有冷静的分析,就是强大的敌人在城市,虽然无产阶级也在城市。这是何等道理呢?摆明了说就是依靠无产阶级根本无力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争取农民支持才有胜利的希望。但社会主义唯一可靠的阶级基础就是工人阶级。以农民争取社会主义无疑会引起重重矛盾——并不是简单的矛盾而已。但是革命往往是失败的,特别是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往何处去成了摆在共产党面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南昌起义后中共将重心转向农村,并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工作重点转向农村,但其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冲动仍展现在“左倾盲动主义者”的“城市中心论”上。无论是瞿秋白还是李立三,王明,都指望能迅速赢得城市革命的胜利,因为无产阶级在城市。但这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失败。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吸引农民,解决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实现农民的私有制。然后再考虑将农民所有制变为公有制,达到社会主义。这样的策略无疑是相当高明的策略。而中国社会要解决矛盾,需要这样的变通。

《乡土中国》读后感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读《乡土中国》关于中国人情的感想2010级社会学李聪聪学号:12010082137 近日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颇有感触。费老先生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的认识可谓鞭辟入里,其中读到他论述中国传统乡村是熟人的社会更是深有触发。虽然,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顽强的抵抗力使中国社会的生活的方式,特别是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依旧没有西方化,所以费老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给中国乡村的定位依然适用。古老的智慧其实总是闪光的,正如如今每当经济危机人们还会去翻看《资本论》一样。废话少叙,我来谈谈在读《乡土中国》对中国熟人社会的认识。 中国乡村是“自来熟”的人的聚集地,他们彼此间很少用契约(只有在重大事情上才会用,如地产、房子等转让)。他们彼此的熟悉是城里的人无法想象的。人们从出生开始,别人是在自己眼中过活的,自己是在别人眼中长大的。他们对周围每个人的性格,每家的具体情况甚至某家有什么可以借用的工具都了如指掌,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熟悉降低了人们交往的心理成本,大家才彼此放心。而城里是由陌生人组成,不但因为厚厚的墙壁阻碍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因为相互间了解的缺失而有一层使人不“放心”的心理壁垒。而城里人的流动性带来物质流通的同时也夹杂了衣角的风尘,这种风是凉的,使人们的心被吹冷,形成天然的防护膜。 在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分割下,不仅因为前者是自己从土地中获得自给,后者由工资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文化的不同。也许费孝通先生说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在纵向上是历史趋向,而横向上应该就可以看做农村和城市了。正因如此,前者生活不紧张但也不清闲,在农村人们从不像城市人那样过重的看着时钟过日子(除学生、教员等少数人外),他们早起一会儿或稍晚些无碍于生活,但他们农活忙起来也不是某些过惯了平稳生活、干惯了一如既往的程序工作和不变强度工作的城市人所能承受的。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儒教与道教文化比较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结业论文 ——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智慧比较 作为国学中最经典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同源于易经,生于乱世,兴于乱世,其后的几千年,虽各有千秋,也屡遭困厄,亦能绵延不绝至今,且已走出国门,迈向全世界。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囊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在管理方面也是心得独到,成为许多知名企业的制胜利器。然而两者给人的印象却是有着“入世”与“出世”的截然不同。那么这两种国教又是如何殊途同归,在商品经济中大显神威的呢? 首先说儒家,作为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创始人孔子也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而作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最为钟爱的学说,其主张的道德修养标准及价值取向也成为择人用人之标杆,也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金科玉律。首先是“仁”,这一点在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出现得最多。孟子说:“施仁政者,万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同样对于企业管理者,下属不是你的奴隶,没理由无条件服从你。只有你仁以待人,才能让大家人心归服,竭诚以待。 再者是“义”。这里的“义”可不是哥们儿义气,而是“不义之财”的“义”。这么说吧,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他认为“富贵乃人之所欲,贫贱乃人之所恶”。但他同时又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显然,这对于管理中同样适用。古谚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如果是靠贪污诈骗,即使是富可敌国,也会被满门抄斩,遭万世唾骂。到现如今甚至更严格了些,比如垄断,看上去是正正当当,童叟无欺,但在行业内则是欺人太甚,一方独霸,而且自身极易僵化,导致整个行业停滞不前,同样属于贪“不义之财”之举。为此,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法律限制垄断。一般来说,法律是行为的准线,但有时天网恢恢,也有疏漏。法律不是绝对健全的,有许多“不义”行为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尤其是在经济这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对此我想说公道自在人心,这种“不义”可能替你谋得一时之利,但恶心了好多人,形象一落千丈,长路必将坎坷,得不偿失。说我们仇富,不对,我们仇的是不义之富! 至于“礼”,也不只是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待的法则,维系一个“礼”,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使原本纷繁杂乱的事务变得井然有序。比如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并有效维护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规则,对于降低协调成本、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群体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是“智”和“信”了。“智”的体现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不是“聪明”。因为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大智却可以若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时势,对此孔子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但他成为圣

请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论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请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论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摘要:纵观中国近代史,在清朝末期中国饱受列强的欺辱,丧权辱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伟大的先驱也尝试过拯救中国,但他们都失败了,反而更“刺激”了敌人,知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为解放全国人民作出的一系列的贡献后,前方的阴霾才慢慢散去。中国经历了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解放历程,因此中国的社会发展不能照搬别人,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三反、、工作重心转移、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1.中国革命转折时期的历史主题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这样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建设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处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结束过去,开启未来,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中国式的建设道路,作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的历史要求,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要求,是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的主题,也是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 首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现成的答案,在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设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有明确的推论。马克思、列宁的论断,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则问题,这对中国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同,不论革命,还是建设,都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自己的路。不仅中国革命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且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的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方向,但是直到1948年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以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并未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而是处在长期准备的阶段上。中国革命是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胜利前进的。这一理论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酝酿,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和确立起来。中国共产党自一大起即把社会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和确立的长时间内,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问题的不断探索,提出了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思想。毛泽东在开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的斗争中,即提出了必须经过“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的观点[3]。1937年5月,毛泽东在阐述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领导责任时,明确地提出了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他说:“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指出:我们的民主共和国,“按照社会经济条件,它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是按照具体的政治条件,它应该是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而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它的前途虽仍有走上资本主义方向的可能,但是同时又有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可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力争这后一个前途”[4]。同年12月在瓦窑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革命转变的思想。他认为:中国革命的现实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于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轻易谈转变。”[5]两年后,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为了建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社会制度,即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的前身是封建主义的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这是“历史必由之路”。

1.3《宋明儒学》教案(新人教必修3)

3课宋明理学 【课前思考】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重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课时及教案数:一课时。第13教案 【教学过程】 导课:1、请问儒学是怎么样兴起的呢? 2、儒学是怎么样成为正统思想的? 推进新课: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何渭“道统”?“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1)主张: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③: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 (2)影响:①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资本主义是什么?从小听到这个词,最先想到的是剥削,因为听到的是资本主义是人吃人的社会,工人都受资本家的剥削,后来学政治知道,按马克思的说法,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成年后慢慢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并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的很落魄的其实是社会主义中的我们,于是资本主义成了繁华的代名词。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马克斯韦伯探讨了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并分析了为什么西方社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幅提高,从宗教,特别是新教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韦伯也因为这本书一举成名。 韦伯用富兰克林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勤奋、节俭、努力工作,将工作视为自己的天职的人生态度。资本主义并非只意味对财富的欲求(仅想获利并非资本主义),而是对财富合理的欲求,并且是对不合理欲望的克制。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最彻底的国家)社会快速发展,财富大量积累的原因。因为财富大量积累又不花费,最可能的用途是继续投入再生产。而为什么西方社会具有这种精神,而其它社会(如东方,中国)不会呢?宗教改革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天主教与新教有很大不同,用韦伯书中一句通俗的话说:天主教选择了睡的安稳,而新教选择吃的舒服。天主教关注于克制自身欲望与来世,冥想等方式是灵魂获得拯救的主要方式。而新教将工作视为为上帝尽职以获恩宠的重要方式,因此,工作获得了重要的地位,不再仅仅是满足需求

的手段,工作本身成为一种目的。将工作尽力干好即是为上帝尽力。同时,禁欲在宗教里具有重要地位,而工作是禁欲的重要手段,辛勤忙碌的工作,可以帮助人民更好的抵御欲望与世间的诱惑,而天主教是通过冥想等实现禁欲。 韦伯正是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告诉早期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宗教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让位于很多其它的影响因素。但仍不免让我们感叹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如韦伯自己所说,宗教是一种笼罩一切的力量。他后来也分析了宗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写成《儒教与道教》一书,有机会读一读,相信会比这本书更易于理解,因为知识背景的缘故,对于西方宗教不甚了解,对于这本书中一些内容理解上较为吃力,特别是第四章有关宗教基础部分。理解一件事物,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要了解一个社会,需要了解他的历史,而宗教又是历史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从美国回来的一个朋友会说,不读圣经,你不能深刻理解美国社会。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早期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宗教影响,也理解了韦伯所说的宗教是笼罩一切的力量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 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 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 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 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 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 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 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 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 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 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赫胥黎从达尔文的启示中得到启发,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说明从猿到人的武器。他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他曾指出了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早期胚胎的相似性是它们共同祖先的证明。这 就从胚胎学上揭示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他的结论是: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 分支而来”。人与猿同祖理论首次被赫胥黎提出来了,这比拉马克的猿变人论又前进了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其实刚从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时,很困惑。虽然书名是《儒教与道教》,我国自古也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深受儒教与道教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孔子和老子、庄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刚开始,我把他和马克思混为了一谈。结果查了下才知道: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人们都说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是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先抛开其他不讲,就只从书名来看我不能够直接知道作者写他的意图以及想表达什么?我一有时间就拿出这本书看一看。这本书先是有作者说明、然后是这本书的导论、中间是正文分为8个章节,而且它的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反而讲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从第5章开始到第6章重点讲了儒教,第7章和第8章讲的则是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最后一部分是过度研究。儒教与道教说到底就是宗教,马克斯·韦伯之所以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两个宗教。其实是通过研究他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这是一本西方学者通过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历史的著作。首先作者的视野很开阔,所站的高度很高。世界性的视野,通过欧洲、中国和印度宗教的相互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宗教历史,与国内众多作者仅仅在本国文化背景内探讨二者的关系不同。更大气和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著书似乎都过于谦虚、谨慎。缺少突破的勇气,观点大多温和,言语上也和教科书一般引不起我的兴趣。但这本书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马克思那一套,而从宗教和精神层面解读我们这个社会。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好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探索,让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充满活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不断在文中出现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巫术、泛灵论、托勒密王朝。本书的主体部分时,韦伯先就上面提到的观点进行详细剖析,然后对儒道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说出来了几个非常漂亮的论点。例如儒教力主培养全才,从君子六艺就可以看出,而把实用性技能斥为杂役,与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那种职业观点截然相反。实际上儒家坏在朱熹手里,他之前腐儒也是有的,不过除却迂腐,尚有可用之处,明清腐儒则不可问也。例如儒家统治下的政府对宗教信仰采取克制的容忍态度是因为佛教与道教都存在安抚人心的作用。 反过来说,因为大多数人民生活没有希望,死气沉沉的苟活,所以才需要宗教做寄托,希望自己今生来世会有好结果,这实际上是个完美的配搭,只是这个配搭需要人民思想简单愚蠢,因此愚民政策越彻底,宗教效果越好,也是为什么清朝如支道林,鸠摩罗什,张三丰等级别的名僧名道一个也无,各类宗教却能遍地开花的缘故。例如老子认为至福是一种心神的状态,是一种神秘的合一,而不是像西方禁欲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需要通过积极行动来验证的恩赐,老子的神秘主义对外界产生影响时,不是以理性的方式,而仅是以心理学的方式。 依据韦伯的说法,儒教和新教代表了两种广泛但彼此排斥的理性化,两者都试着依据某种终极的宗教信仰设计人类生活。两者都鼓励节制和自我控制、也都能与财富的累积相并存。然而,儒教的目标是取得并保存“一种文化的地位”并且以之作为手段来适应这个世界,强调教育、自我完善、礼貌、以及家庭伦理。相反的新教则以那些手段来创造一个“上帝的工具”,创造一个能够服侍上帝和造世主的人。这样强烈的信仰和热情的行动则被儒教的美学价值观念所排斥。因此,韦伯主张这种在精神上的差异便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文明发展繁荣、却迟迟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中国革命前途问题

中国革命前途问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必须依靠革命手段.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第二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为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由物产阶级领导的,直接目的是建立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它的前途是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而导致旧民主主义的失败。而新名主主义革命也只是走完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中国革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是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这一崭新的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它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及其产生的规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当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的时候,中国于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和北美工人运动中传播的时候,中国人正在向西方国家寻求资产阶级革命的道理。中国人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关注着中国。我们从马克思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鸦片贸易史》,以及恩格斯《波斯和中国》、《俄国在远东的成功》等文章中,都可以感受到年轻的无产阶级解放新理论的创造者们对中国人民命运的关怀、同情和期待。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第一个80年。可是,当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当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把马克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书目

一、学科点基础阅读书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钱理群等:《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洪子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五卷本)》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三卷)》 鲁迅等主编:《新文学大系》(包括最新出版)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王晓明等编:《中国现代思想文选》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治·社会·人文》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李泽厚:《美的历程》 吕思勉:《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九州出版社,2008 罗素:《西方哲学史》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 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韦勒克:《文学理论》 各方向阅读书目: 一、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 法侬:《世上的不幸者》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大出版社 李扬:《中国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程光炜:《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出版社 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 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 萨伊德:《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 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江苏人民出版社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 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译林出版社 二、 [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赵毅衡(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商务印书馆,1990 [俄]米·巴赫金:《巴赫金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光东等:《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王光东(主编):《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资料》,东方出版中心,2010 三、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湖南教育,2006年版 许志英等: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上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 葛红兵:《身体政治》,上海三联,2005年版 葛红兵:《文学史学》,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2006年版.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吴泓渺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丁帆等:《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 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3月版。詹姆逊:《文化研究与政治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