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死因调查记录的规范

死因调查记录的规范

死因调查记录的规范

一、背景介绍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终点,对于死亡原因的调查与记录对于

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众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建立规范

的死因调查记录程序,能够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

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将探讨死因调查记录的规范。

二、调查记录的重要性

1. 提供科学依据:死因调查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

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死因的相关因素,从而改善公共卫生安全制度。

2. 保障公众安全:准确记录死因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为公众

安全提供保障。根据记录的结果,相关部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

事件的防控能力。

3. 数据资源共享:规范的死因调查记录可以帮助统计部门汇总信息

和分析数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死因调查记录的规范要求

1. 调查流程清晰:应当明确死因调查记录的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

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 信息全面准确:记录应当包括死者的基本信息、死亡现场的情况、可能的死因及相关证据等详细信息,确保完整性和准确性。

3. 专业人员参与:死因调查记录应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例如法医、专业调查员等。他们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和证据分析,提供

可靠的结论。

4. 纪录格式规范:死因调查记录应当用规范的纪录格式进行,包括

文件编号、日期、调查人员、死者信息、死亡现场结论等。

5. 保密与隐私保护:死因调查记录涉及敏感信息,需要严格保密,

确保死者、家属等相关方的隐私权利。

四、调查记录的应用

1. 制定公共卫生策略:根据死因调查记录提供的信息,政府部门可

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提高公众的健康安

全水平。

2. 医疗事故监督:死因调查记录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健康研究分析:通过对调查记录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特定人

群的死因规律,为公共卫生学科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调查记录的改进和展望

1. 提高数据共享和跨部门合作:各有关部门之间应加强协作,建立

数据共享机制,提高调查记录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引入信息技术工具: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进行调查记录,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

3. 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保障死因调查记录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六、结论

规范的死因调查记录对于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和公众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制定明确的流程、保证信息完整准确、依托专业人员等方式可以提高调查记录质量。调查记录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医疗事故监督和健康研究分析等。同时,我们也应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为死因调查记录提供更好的保障。

派出所死亡调查记录模板

派出所死亡调查记录模板派出所死亡调查记录模板「篇一」 死亡证明填写 一、相关概念: 1、死亡原因:“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不包括症状、体征和临死方式,如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 ·导致死亡的原因可以有多个,包括疾病、损伤中毒及外因; ·不包括临死时的表现形式。 只有一个死因时可以直接填写; 超过一个死因时则需按照ICD-10的要求填写; 选择根本死因需按照ICD-10的有关规则、注释进行。 2、死因链:可以认为就是导致死亡发生的一系列疾病或损伤的发生链条,并按先后顺序排列,并可以合理解释。 “顺序”一词是指分别记入死亡医学证明书第Ⅰ部分逐行上的两个或多个情况,每个情况都是记在其上一行的另一情况可接受的原因。 例:疾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死亡 损伤中毒意外被撞→颅骨骨折→颅内损伤→死亡 死亡原因发病致死亡之间大概时间间隔 I (a)颅内损伤 1小时

(b)颅骨骨折 1小时 (c)行人在道路上行走 1小时 意外被卡车撞倒 3、根本死因: (a) 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事件的那个疾病或损伤;或 (b) 产生致命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内涵:就是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带有根本性的疾病或损伤,由于它的存在,发生及发展,逐渐形成一连串的病态事件,并最终导致死亡。 根本死亡原因只有一个,用于进行单原因统计分析; 对疾病导致的死亡需一直报告到最早的那个疾病; 对损伤中毒导致的死亡需报告导致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 所有报告的死因均可以被用于进行多原因统计分析。 例:Ⅰ a.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b.肝硬化失代偿 c.慢性乙肝 a、b、c均为死亡原因 c为根本死因 二、死亡医学证明书基本项目填写要求: 1、基本要求: ①按照统一格式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②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 ③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宝清县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中疾控卫发【2005】372号)的文件要求,结合宝清县死亡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本规范。 一、死亡登记 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一)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 1. 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1)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2)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2. 家庭死亡个案 在家中死亡者,由家属向承担该地区预防保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提出申请,并由街乡居委会(村委会)盖章证明,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作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判断。对于正常死亡者,应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致死疾病的

全称、诊断单位、时间、依据),由家属签名认可。 3. 其他场所发生的正常死亡个案,由负责救治的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属于正常死亡者,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推断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4. 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死者居住地的地段保健医院根据公安司法部门的《法医鉴定书》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 1.《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项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并由填写医生签名,并逐联加盖统一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专用印鉴。 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内容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工作,如:车工、钳工、纺织工、门卫等,参见附件1)、身份证号、户口地址(应按身份证或户口本上登记的填写完整)、现住址、(应填写具体门牌号)生前工作单位(应填写死前最后的或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按公历填写)、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不满1周岁的按月日计算,不满1日的按小时、分钟计算)、婚姻情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包括联系电话,要填写详细)。

死因调查基本内容

死因调查基本内容 一、调查方法 死因调查主要采用现场询问方法。在医院死亡的个案,由负责诊治的临床医师通过死者死前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家属等知情者既往史的描述综合判断得出死亡原因,并按照ICD填写要求规范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对于非医院死亡个案和在医院死亡,但死因填写不符合ICD要求的卡片,均要开展入户死因调查或复查。一般宜在死后一个月内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家属回忆错误或有关医院诊疗资料销毁、遗失。调查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既往史:包括死者生前患过的所有疾病名称、发病距死亡间隔时间、诊断单位和诊断依据,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 2.现病史:指死者死前发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症或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过程,是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对现病史要重点询问。 3.生活史:死者生前的饮食、生活习惯、烟酒嗜好、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社会接触、卫生习惯等。 二、调查(复查)指征 对于在医院死亡且经临床医生诊断,死因明确,并按要求规范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死亡个案,不需入户再作死因调查。但对于只报告死亡情况而未报告死亡原因,或报告的死亡原因不明确、不符合ICD填写要求,无法确定根本死因或确定依据不足、不符合逻辑的死亡个案,则需进行死因复查。调查(复查)指征: 1.与公安、民政等部门核对死亡名单时发现未报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死亡个案; 2.死亡医学证明书中填写临死前的表现,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昏迷、休克、出血,而未进一步追踪造成这些情况的疾病或损伤; 3.死亡证明书填写“老衰、猝死、死因不明、老死”等,未追溯具体的死亡原因; 4.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某一些症状群,如尿毒症、肝硬化、败血症、酸中毒、早产等,未填写造成症状的起始前因;

郭家镇卫生院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郭家镇卫生院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死亡资料分析产生的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和死因统计人、信息是反映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的科学指标,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居民死亡登记所签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以下简称《死亡证》),为政府进行人口和户籍管理提供客观和科学的法律文书文件,是实现人口管理文明和法制化的重要内容。 为了加强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了及时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了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和《关于使用<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镇卫生院院内和村级监测点及辖区内各个体诊疗机构。 一、死亡登记 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一)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1)凡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断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证》。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证》第二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2)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证》。 2.家庭死亡个案 在家中死亡者,由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承担该地区预防保健任务的医疗机构(含村卫生室)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作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判断。对于正常死亡者,应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证》,并由街乡居委会(村委会)盖章证明,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致死疾病的全称、诊断单位、时间、依据),由家属签 名。 3.其他场所发生的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卫生部门根据公安司法部门的《法医鉴定书》填写《死亡证》。 (二)《死亡证》的填写 1.《死亡证》的填写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项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并由填写医生签名,并逐联加盖统一的《死亡证》专用印鉴。 2.《死亡证》的填写的内容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工作:如:车工、钳工、纺织工、门卫等)、身份证号、户口地址(应按身份证或户口本上登记有填写完整)、现住

死因调查记录的规范

死因调查记录的规范 一、背景介绍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终点,对于死亡原因的调查与记录对于 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众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建立规范 的死因调查记录程序,能够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 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将探讨死因调查记录的规范。 二、调查记录的重要性 1. 提供科学依据:死因调查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 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死因的相关因素,从而改善公共卫生安全制度。 2. 保障公众安全:准确记录死因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为公众 安全提供保障。根据记录的结果,相关部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 事件的防控能力。 3. 数据资源共享:规范的死因调查记录可以帮助统计部门汇总信息 和分析数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死因调查记录的规范要求 1. 调查流程清晰:应当明确死因调查记录的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 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 信息全面准确:记录应当包括死者的基本信息、死亡现场的情况、可能的死因及相关证据等详细信息,确保完整性和准确性。

3. 专业人员参与:死因调查记录应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例如法医、专业调查员等。他们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和证据分析,提供 可靠的结论。 4. 纪录格式规范:死因调查记录应当用规范的纪录格式进行,包括 文件编号、日期、调查人员、死者信息、死亡现场结论等。 5. 保密与隐私保护:死因调查记录涉及敏感信息,需要严格保密, 确保死者、家属等相关方的隐私权利。 四、调查记录的应用 1. 制定公共卫生策略:根据死因调查记录提供的信息,政府部门可 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提高公众的健康安 全水平。 2. 医疗事故监督:死因调查记录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健康研究分析:通过对调查记录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特定人 群的死因规律,为公共卫生学科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调查记录的改进和展望 1. 提高数据共享和跨部门合作:各有关部门之间应加强协作,建立 数据共享机制,提高调查记录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引入信息技术工具: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进行调查记录,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

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管理规定

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 管理制度 单位名称 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及文件,做好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特制定死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如下: 例会制度 1、组织本单位死亡病例报告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村医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存在问题、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等。 2、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质量,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死亡报告质量讨论会,使《死亡病例报告卡》、《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规范、符合要求,死因链命名准确,使死亡报告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 3、安排专业人员参加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4、每次例会均完整的会议记录。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发现辖区内有死亡病例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 2、接到《死亡病例报告卡》后,在死亡登记本上进行登记,并展开对死亡信息的核实,信息无误后由具有执业医师证的临床医生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规范、全面,死因链命名准确。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调查记录〉一栏填写死亡病例的症状、体征。 3、在进行网络直报前,死因报告管理人员组织有关人员对死亡病例信息进行调查核实,死亡信息核实无误后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输入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死亡信息等,输入项目要全面、准确,不得有漏填项。 5、输入完成后做好原始《死亡病例报告卡》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保存与管理。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的准确性。 2、安排专人及时收集辖区内的死亡信息,对有疑问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及时向填报医生进行核实。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3篇)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例会制度 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____本辖区村医(个体医),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并对入户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各村委卫生所、个体诊所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____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镇卫生院安排人员参加各村委卫生所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二) 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一、意义 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所获得的死因资料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资料,连续稳定的死因报告能够客观估计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死因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 签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是判定死者死亡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 二、____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都应有主要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并指定科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及网络,并有专(兼)职统计人员1-____名进行网络报告工作。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及评估。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三、人口死亡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在____死亡的大陆居民、台____居民和外国人(含死亡的新生儿)。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单位。负责接诊或死亡调查的医疗机构(包括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报告人。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 3、死亡个案的填报 ⑴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来院途中死亡(含出诊医生到现场已死亡),由负责诊治的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⑵家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正常死亡个案

卫生院死因报告制度

卫生院死因报告制度 卫生院死因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获得及时、准确的死亡登记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卫生部、公安部和民政部《关于使用〈出生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卫生部《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全国妇幼保健调查制度》、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我县各医疗单位和社区医生。 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 (一)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3.死亡个案的填报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

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3)涉法死亡个案 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4.报告内容 (1)《死亡医学证明书》(见附表1)填写项目包括: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2)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分别填写在第Ⅰ部分,其他重要医学情况填写在第Ⅱ部分。 3)其他项目:住院号、医师签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 (2)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见附表2),副卡内容主要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出生信息登记卡号、出生医学证明编号、儿童免疫接种卡号、儿童姓名、父亲姓名、母亲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体重、孕周、出生地点、死亡日期、死亡年龄、死亡诊断、死亡地点、诊断级别和死因诊断依据等。 (3)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孕产妇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孕产妇

死因监测制度、流程【范本模板】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1、出现死亡病例,经治医生首先填写死亡病例登记簿,再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分析根本死亡原因,留下存根联备查,其余三联报病案室进行编码。 2、死亡时间到报告时间不得超过七天。 3、病案室完成死因编码,报医务科进行审核盖章,医务科审核盖章后,派出所、殡葬联交家属,报告联交网络直报员进行网络直报。 4、网络直报员接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在收、审、报卡登记簿上进行登记,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5、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时,网络直报员及时与病案室、经治医生进行沟通,并详细填写死亡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 6、网络直报员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管,保存期至少三年.

死亡病例报告流程图

《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制度 7、死亡医学证明书由科室经治医生或科主任填写,任何人不得随意开具,开具死亡证明书时认真填写存根联,并向有关人员通报,以防重复开具. 8、死亡医学证明书开具后,经医务科审核盖章。一联存底,一联送本院网络直报员进行网络直报,一联报送公安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9、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认真、详细、准确.字迹清晰,不得缺项、错项. 10、各科室每月进行一次死亡病例证明书核查,将死亡病例与死亡证明书使用数进行对比,以防死亡病例的漏报错报,凡死亡病例与证明书数目不符者,需查清原因. 11、医务科对各科室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好记录。 6、凡出具虚假死亡医学证明书者,按相关规定给予处罚,涉及法律与其它后果的,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死因监测自查自纠制度 1、死因监测自查自纠由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自查自纠全过程。 2、医务科具体负责死因监测自查自纠的实施。 3、自查自纠每月一次。每月5日前检查上月各科室的各种登记。 4、检查前向各科室发放自查自纠通知。 5、医务科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填写相关表格、统计。 6、对查出的漏报死亡病例及时进行补报。 7、严格按相关制度进行奖惩,严禁讲私情,做到令行禁止。及时将奖惩结果通报全院。 9、检查后相关资料由网络直报员保管.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4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4 目录 医院死因监测登记报告制 度 ...。。。.。。.。。.。.。.。..。。。。...。.。.。..。。。.。...。....。。。。。。。.。。.。.。。.。。..。。。。..。.。。。。。.。。。 1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1..。。。.。。。。。。.。。。。..。。。。。。。。。。。。.。。.。。。。.。。.。。。。。。..。.。...。。....。。。。。。。。。。。.。.。。。。.。。。.。。 2 死因监测工作例会制度。..。。。..。。....。。。。。。。。...。。。.。.。...。.。。.。.。。.。。。。。。。。。。。。。。。。。.。。.。。。。。。...。。。.。。.。..。。。。。。7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10 医院死因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 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科组织有关医生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 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公共卫生科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 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 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 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 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公共卫生科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公共卫生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 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 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8、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9、医院医生要定期了解院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死因监测例会制度(17篇)

死因监测例会制度(17篇) 篇1:死因监测例会制度 1、本院各科室临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等,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各科室临床医生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镇卫生院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卫生部门有关人员应参加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指导和协调。 篇2:死因监测例会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组织辖区内的村医(个体医生)召开一次以收集和上报死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死亡监测会议,及时提出和解决入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2、各行政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月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人员参加各行政村卫生室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4、使用者必须注意保密,不得将文件内容透露给无关人员,未经同意,不得带出文件。 5、不得向外提供、转让、出售死亡数据库。涉及个案资料或信息,未经家属同意不得向其他部门和个人提供。

6、发现死亡患者立即上报中心,填写死亡监测报告卡,并取消居民健康档案封存。 篇3: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为加强我院死因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误差提高报告质量和报告及时性,查找和排除过程中导致不合格的原因以便及时纠正,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20XX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1、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有领导分管,明确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部门和专(兼)工作人员,落实相应的`设备,物资,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上报及监测工作的质量。 2、信息收集 凡在我辖区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并做好登记,,登记率达100%。 3、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报告程序,时限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修)【范本模板】

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一、意义 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所获得的死因资料是公共卫生的 基础资料,连续稳定的死因报告能够客观估计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死因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 签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是判定死者死亡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 二、组织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都应有主要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并指定科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及网络,并有专(兼)职统计人员1-2名进行网络报告工作。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及评估。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三、人口死亡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在中国大陆死亡的大陆居民、台港澳居民和外国人(含死亡的新生儿).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单位:负责接诊或死亡调查的医疗机构(包括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报告人: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 3、死亡个案的填报

⑴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来院途中死亡(含出诊医生到现场已死亡),由负责诊治的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⑵家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正常死亡个案 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身份证、户口本及生前病史、体征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及调查记录。 ⑶涉法死亡个案 未经救治的院外死亡,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由负责救治或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签发《死亡证》。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含非正常死亡者),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按照现行规定及程序,出具《法医鉴定书》,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法医鉴定书》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4、报告内容 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一般项目、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其他项目。共四联。

死因监测相关制度

一、为妥善保管和利用死因监测资料,加强死因监测档案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死因监测档案包括死亡报告卡片、登记册、报表等监测的原始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 三、死因监测资料设专人负责管理,科室人员负责自身工作范围内业务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四、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档案保管状况,注意防火、防虫、防潮、防鼠,保证档案的绝对安全。对有损坏的资料及时进行修复、复制。 五、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注意死亡个案资料的保密工作,不得擅自发布。 六、死因监测工作的原始记录要长期保存,录入计算机的数据使用有效的方式备份保存。 七、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一、为及时采集死因监测资料,了解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和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各临床科室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采集、报告等,提高死亡报告的填报质量。 四、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死亡报告讨论会,讨论死因监测相关事宜,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完善。 五、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应及时参加之级主管部门的例会,了解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 六、例会应有签到,做好会议记录并妥善保存。

为加强医院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管理,提高死因 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死亡病例, 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依据《全 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全国死因登 记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规范(试行)》特制定本制度。 一、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死因信息责任报告 人。 二、凡在医院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经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患者死亡) ,均 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者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医学死亡证明书》上 的调查记录栏内。凡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 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 三、医院有专人负责院内的死因监测工作,医院死因监 测管理人员收到《医学死亡证明书》后应逐项认真审核, 如发现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即将向报告人进 行核实、补充或者订正,必要时组织医院有关专家对死亡 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 四、死亡病例网络直报人员应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 7 天 内(从填报之日起)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是指针对死亡事件进行登记和报告的管理制度。它是为了统计分析死亡数据、研究死因和健康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公共卫 生政策和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确保有效管理和有效利用死因登记报告 的信息。下面是关于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制度目的 1.了解死因及死因分布情况,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2.分析死因与人口结构、性别、年龄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制定 相关健康政策提供依据。 3.提供死因报告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数据规范性,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和可比性。 4.为调查特定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因提供依据。 5.提高死因调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规范工作流程。 6.加强死因登记数据的保护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制度内容 1.死因登记流程 (1)死亡案件发现:死亡案件发生后,应及时发现并通知相关部门,例如公安机关、卫生和人口计生部门等。 (2)死因调查:由专业人员对死因进行调查,包括家属询问、现场 勘查、尸体解剖等操作步骤。

(3)死因登记:根据调查情况,填写死因登记报告,包括个人基本 信息、死因描述、相关病史和医疗记录等。 (4)死因分类:对死因进行分类编码,按照标准分类体系进行分类。 (5)死因报告:将登记的死因信息进行归档报告,提交相关部门进 行统计分析和政策制定。 2.死因登记报告要求 (1)数据准确性:登记报告应详尽、客观、准确地记录死亡信息和 死因,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完整的现象。 (2)数据规范性:登记报告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填写,包括报告 表格的格式、字段和编码等。 (3)数据保密性:登记报告中的个人隐私信息应严格保密,只能用 于统计和分析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4)数据可比性:登记报告应遵循统一的分类标准,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5)数据上传和分析:登记报告应及时上传和分析,提供给有关部 门进行统计分析和政策决策。 3.死因登记报告管理 (1)制定责任:指定专人或专责机构负责死因登记报告的管理和协 调工作,明确责任。 (2)人员培训:对死因调查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工作技 能和质量。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内容 一、背景 二、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及工作管理 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信息的分析与利用 考核与评估 制度保障 三、死因登记信息系统管理 一、背景 目前,全国93%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66%的乡卫生院通过网络直报系统直接报告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死因网络报告覆盖了近80%的县区,信息报告和审核更加便捷,超过75%的死亡病例在1周内得到报告,75%多的死亡病例在上报后1天内完成审核。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获得及时、统一、准确的死亡登记信息编制了本规范。 二、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及工作管理 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信息的分析与利用 核与评估 制度保障 1、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 信息收集 网络报告 信息管理 资料的保存与管理 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 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 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信息收集

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涉法死亡个案 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信息收集 4. 报告内容 《死亡医学证明书》 一般项目 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 其他项目 5 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死亡医学证明书各联流向 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 报告程序、时限 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7天内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2. 报告程序、时限 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及网络报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本规定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信息管理 1、死亡信息的审核 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对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自查; 县(区)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网络审核报告信息 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进行审核 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应于7天内通过网络进行审核确认. 县(区)疾控中心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也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作。) 信息管理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居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死亡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特制定本院死亡证明登记报告制度。 二、居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在服务区域内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查医生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症状体征。对非经治疗的死亡原因不明者,或经诊查仍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病史、症状、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记录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栏目中。 五、所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加盖我院医疗专用章。 六、诊治医生须在死亡后7日内开具证明书报医务科,同时填写我院死亡信息卡报防保科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处。 七、对住院死亡者所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须粘贴在死亡者的病案中,随其病案一并保存,保存期限按病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对急诊留观死亡者所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须粘贴在死亡留观病史中,随其病案一并保存,保存期限按病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对来院已死亡者及急诊抢救过程中死亡者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由急诊科登记造册,交病案室保存,期限2年。 八、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九、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十、医教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管理规范

附件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前言 SARS之后,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投入,目前,全国93%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66%的乡卫生院通过网络直报系统直接报告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彻底改变了传染病报告管理模式,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为及时发现疫情,控制疫情,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死因登记和报告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可靠的人群死亡信息对制定我国的人口和卫生政策、确定资源配置和干预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自2004年4月启动以来,报告死亡病例数逐年增加,2006年共报告死亡病例数937995例,约占同期全国总死亡数的12.83%。网络报告覆盖了近80%的县区,信息报告和审核更加便捷,超过75%的死亡病例在1周内得到报告,75%多的死亡病例在上报后1天内完成审核。系统还可快速地进行质量评价,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报告单位,较好地保证了死因登记报告的质量。 但是,多数经过社区报告的死亡,还停留在单机数据报告的水平,数据的质量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审核,结果反馈也非常缓慢,监测报告经常要延误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无法及时地为疾病控制服务。

鉴于以上情况,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4个城市进行了死因登记网络报告试点工作。该项工作得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积极配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点地区死亡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死因编码的准确性也由于数据质量分析和反馈的及时而有了较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获得及时、统一、准确的死亡登记信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编写了《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用于规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PS)的全人群死因信息的网络报告和其他地区开展死因登记报告的参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