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

摘要:猪苓是名贵稀有中药材,目前野生猪苓产量逐年下降,市场产量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只有发展人工种植才能缓解市场的需求,为我县药材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为药农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关键词:猪苓;植被;温度;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3 文献标识码:a

猪苓,别名猪屎、枫苓、乌桃等,以菌核入药,有利水、袪痰、解毒之功效。主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尿路感染、赤白带下等症,并有显著的抗癌作用。主产于陕西、甘肃、山西、云南、吉林、安徽等省。

1 形态特征

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菌核呈长形或不规则块状,有呈生姜状,表面为黑褐色或棕黑色,凸凹不平,有瘤状突起;多数合生,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干后硬而脆。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

2 生长习性

猪苓生长发育需要密环菌提供养料,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26℃。土壤含水量以12%~30%为宜,ph值以4.5~6.6为佳。对土壤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腐殖质层和有机质的砂质壤土为佳。

3 猪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猪苓种植技术大全

猪苓栽培技术 1、菌种:猪苓的菌核依其生长年限及成熟度,分为老苓、黑苓、灰苓、白苓四种。老苓、黑苓、灰苓均为商品苓,一般作中药材进行加工利用,或直接作为中药入药,或进行提取生产成药;黑苓也可直接入药或制成药;一般无性栽培时,多用灰苓作种,有时也可用黑苓,白苓系新生的嫩苓,生活能力极差,一般不宜作种用。有性栽培即使用猪苓菌种进行栽培,详见后述。 栽培猪苓的另一必不可少的菌种就是蜜环菌,一般可使用蜜环菌种直接伴栽,也可先培育菌材,然后播种猪苓,两种方法均可。蜜环菌种及菌材的培育技术可参考天麻栽培技术。 2、猪苓无性栽培:系指苓种不经过有性育种(繁种)阶段,而使用猪苓菌核即其苓块组织直接播种的栽培方式,生产上一般使用灰苓作苓种用于栽培,基本程序及操作规程如下: (1)栽培季节:除土壤冰冻无法下种外,其余季节均可实施栽培,尤以每年11月至来年5月为最佳。 (2)栽培场所:半阴半阳的山坡上、树林下、苗圃林荫下、葡萄架下、果树下、普通闲置平房、防空洞、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废弃山洞、闲置养鸡棚、废旧砖瓦窑等场所均可,但要求栽培场所内在汛期不得长期积水。 (3)土质要求:室外栽培时,最好选腐殖土层较厚或偏沙性土质,但底部为偏粘性的土质,该类土质养分充足、通透性好、利于排水,或者其底部粘性土质又利于保水保肥,防止流失。室内栽培时应

予调配沙土,腐殖土可直接使用,也可按土沙7:3比例混匀后使用;腐殖土资源缺乏地区,可使用菜园土或蔬菜大棚土与河沙按6:4比例混合使用。注意覆土材料应使用药物处理后再予使用。 (4)苓种选择:使用灰苓或黑苓均可,一般可选100克以下的猪苓菌核,但生产中往往难以满足要求,故可将大块菌核从其离层处掰开,或者从其延伸生长的细部掰开,使用均匀的50~80克苓种,应注意菌核自身无病、无虫、色泽正常、无碰痕伤斑等,每平方米栽培面积准备1千克左右。 (5)蜜环菌选择:使用蜜环菌种加段木栽培时,选用优质、健壮的蜜环菌种2瓶、鲜(湿)段木40~50千克;或者菌种1~2瓶、菌枝3~5千克、段木40~50千克;使用菌材直接栽培时,每平方可准备菌材45~50千克。 (6)树叶准备:凡是阔叶树种如杨、粟、柳、桐、果树等树叶均可,用量按栽培面覆盖10厘米厚的数量准备,一般可用干树叶堆集后喷水,使之充分湿润、软化为宜。 (7)栽培沟(窝、畦)修建: 室内栽培:可使用空心砖或红砖之类“干打垒”形式砌高约40~50厘米,宽100厘米左右,长度不限。底层垫沙土(见土质要求)30厘米厚,对畦内喷洒800倍多菌灵(粉剂),进行杀除杂菌,2~3天后即可用于栽培。 室外栽培:在山坡上可选20~50度的土山坡,挖深30~50厘米、长宽约1米左右的栽培坑,并将坑底挖松约20厘米左右。注意要点:

种植户猪苓种植方法汇总(参考)

9猪苓栽培中尚待解决的问题[3-17] 猪苓生长周期较长,进行人工栽培的时间较短,很多省时省事高产的栽种模式都处于试验阶段。如平地栽培的水分管理、营养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都比较便利,但是夏季温度难以控制,并且土壤中腐殖质含量通常太低,不适宜猪苓生长;即使是仿野生的传统栽培模式,问题依然很多,如林地栽培虽然猪苓生长所需的温度适宜、营养物质充足,但是管护难度很大,野猪破坏严重,以及优良种苓品种短缺等等都影响猪苓的产量。

【栽培要点】 .苓场选择苓场应选在气候凉爽的山林下,以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森林腐殖土、沙壤土或棕壤土的坡地为好。土壤含水量在%-%之间。坡度为°-°,不宜太平缓或太陡。而且选择早、晚太阳可以照射的坡向为好。土壤pH值为微酸性或近中性,一般在-.之间。(猪苓林地栽培多是在海拔800~1 400 m的林中进行,树棒、树枝、枯枝落叶可就地取材,方便易行,避免花费很多劳力进行搬运,节省了劳力也节省了费用;林地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具有猪苓生长的良好基质,既有利于蜜环菌生长繁殖,又有利于猪苓生长繁殖;林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树根,尤其具有丰富须根,为蜜环菌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猪苓生长不断提供丰富的营养;凉爽林地是猪苓生长遮阳的天然屏障,既遮阳,又透风透气透光;林地树木在每年秋冬季节有大量的枯枝落叶覆盖地面,为猪苓坑面增添了覆盖物,有利于保温保湿,这些覆盖物腐烂后又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使猪苓不断获得营养;林地栽培不与农业争耕地,充分利用了林间空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菌材准备将适合于蜜环菌生长的柞木、枫木、桦木、榆木等木材,接种上野生或人工培养的蜜环菌菌种,埋在细河沙与锯末(:)混拌的培养料中,使蜜环菌在术材上生长并形成菌索。 .繁殖方法 ()孢子繁殖每年-月,从苓场或野外采摘猪苓的成熟子实体,晾干后揉搓成粉末,即为有性繁殖的孢子种。子实体在干燥过程中不能在太阳底下暴晒,不能淋雨,不能烟熏火烤。应随采随用,播种前先挖好苓穴,在穴内放好菌材,在菌材附近每个苓穴播种克,用培养料或腐殖土覆盖,稍加压紧。 ()种苓繁殖栽培时间一般春季月下旬至月上旬;秋季在月下旬至月下旬。选择表面粗糙、凸凹不平,多小瘤状物的鲜猪苓,或用种芽(菌核外皮上长出的绿色或雪白色的点状物)作繁殖材料。采用坑栽。栽培时把掰好的小块种苓或种芽一个个地放在菌棒上菌索较多之处,稍微用力,使种苓块断面与蜜环菌和菌材紧密结合,以使猪苓与蜜环菌和菌材建立营养关系。根菌材上压放-个种苓,每坑(窝)下种量-克。种苓放好后填腐殖土,轻轻镇压,不留空隙,松紧适度,覆土-厘米,上面盖些枯枝落叶,略高出地面。 栽培方法: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坏森林,又能给猪苓创造适宜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坏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长有密环菌的朽树根、树枝、树皮作菌种和砍的新树棒(粗约10厘米,长50~60厘米的短节)堆放在坑内,盖土20~25厘米,温度适宜,经过1~2个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准备栽天麻的菌材,或栽过天麻尚未腐烂又没长杂菌的老棒来栽培猪苓。一窝用5根菌棒,下种菌核0.18千克。栽时选完整无伤的新鲜野生小猪苓,或把猪苓核分成小块,每块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压紧使菌核扯断的菌丝断面与菌材紧密结合。一根菌材上可压放苓块7~8个,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类推,一般只栽一层,最好盖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两年后可以采挖。 栽后管理猪苓栽培时不施肥,栽后不需追肥。栽后盖些枯枝落叶,不除草,保持野生状态。经常保持坑内土壤适当湿润。防止人、畜践踏和鼠害。不要经常翻看,以免破坏它和蜜环菌及菌材之间的营养联系。

中药材猪苓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

中药材猪苓栽培技术和田 间管理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 35cm。性味平、甘、淡,有利小便,渗湿之功能,用于急性肾炎,全身浮肿,水肿,小便不利,热淋,尿急,尿频,尿道痛,口渴,饮水则吐,受暑水泻,黄疸等病症。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 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1000-2000米的林下,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壤上,植被物为桦木、橡、槭、桦等林下。 2.繁殖方法 目前人工栽培多栽小猪苓进行繁殖。 3.栽培时间 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这时猪苓正度过休眠期进入生长期,密环菌也处在生长期,两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4.栽培方法 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

止破坏森林,又能给猪苓创造适宜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坏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长有密环菌的朽树根、树枝、树皮作菌种和砍的新树棒(粗约10厘米,长50-60厘米的短节)堆放在坑内,盖土20-25厘米,温度适宜,经过1-2个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准备栽天麻的菌材,或栽过天麻尚未腐烂又没长杂菌的老棒来栽培猪苓,一窝用5根菌棒,下种菌核0.18千克,栽时选完整无伤的新鲜野生小猪苓,或把猪苓核分成小块,每块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压紧使菌核扯断的菌丝断面与菌材紧密结合,一根菌材上可压放苓块7-8个,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类推,一般只栽一层,最好盖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两年后可以采挖。 采收加工 猪苓多年生习性,一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秋季采收为好,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猪苓,色泽鲜嫩的灰褐色或黄色苓,一般核体松软,可作种核。 在收获时要去老留幼,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用麻袋或竹箩装,放干燥处保存,猪苓外皮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佳。

猪苓种植项目可行性分析及实施计划书

猪苓种植项目可行性分析及实施计划书 一、项目介绍计划种植猪苓亩,约穴(窝)。 二、投资方式猪苓种项目由一人经营。 三、市场分析 猪苓:植名野猪苓、枫树苓、野猪粪、猪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有关部门的一项猪苓市场产销现状与后势的专题调查显示,以20世纪80年代起,该市场需求呈逐年增长之别势,价格也同步攀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社会需求量与出口量升温明显,成为我国中药材市场的俏销紧缺品种,交易价格涨幅逐年加大。 首先,猪苓用途拓宽,需求增加,猪苓以野生品供应医药市场,生产于青海、陕西、甘肃、云南、内蒙古、东北三省、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西、北京等十几个省、区、市。药用价值较高,通淋退肿的作用优于茯苓。现代医学证明,猪苓主含粗蛋白,可容性糖份、多糖等,其水煎剂有较强的利尿作用。猪苓多糖还有一种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型制药和保健品企业陆续开发生产了以猪苓为主要原料的500余种药物,一些品种以成为医药市场的枪手俏货。由于疗效独特,医药和健康品牌市场对猪苓的需求逐年升温,据有关媒体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需求量仅为55公斤,进入21世纪后,市场需求量增长,2000年上升91万公斤,2011年——2003年攀升至110万公斤,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猪苓的需求也同时增长,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猪苓以成为我国中

药材出口创收的一个重要品种,出口量一直居高不下。 其次,猪苓内销和外销的猪苓都是完全依靠野生资源,由于市场需求旺,猪苓市场行情逐年上涨,极大刺激了产区群众采挖猪苓的积极性。每到春秋两个收获季节,产区农民和附近群众都开始大规模地无序开采,另外,一些山区、半山区近几年的毁林开荒造田也极大地破坏了猪苓的生长环境,导致野生猪苓产量连年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产区的青壮年劳力大批进城务工,少有人到产区开采,上市量更为有限。近几年,有些地方将猪苓引为家种,但据有关专家介绍,猪苓的引种仍处于实验阶段,其生长发育环境极为苛刻,人工栽培技术十分严格,目前大多数药农尚未掌握,而且猪苓的生长周期长达三四年,费工费时,产量较少,效益底下,在多个因素的作用下,猪苓市场的缺口正逐年递增,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预计现在市场的缺口将高达60%——70%,而历年陈旧库存已在2001年——2005年消耗死尽,各地库存已呈空虚之势,一些庄家大户开始高价收购,堆积,乘机炒作,加剧了各地的争购之风。 再次,猪苓价格上涨,后市攀升。一方面,猪苓的上市量较小,另一方面,其市场短缺势必拉动其价格不断,其供需形式可谓严峻,物以稀为贵,猪苓的市场短缺必拉动其价格不断攀升,且升幅较大,全国17家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猪苓的市场价格走势的情况显示,进入2006年后,猪苓价格的涨幅将越来越大,2000年次品种每公斤的市场售价(全国平均价,下同)为15.00元——20.00元,2001年——2011年上涨至30.00元——60.00元。

山地、林地、荒滩地药材种植

山地、林地、荒滩地药材种植 许多地区都有大面积的荒山地、丘陵地、坡地、退耕还林(草)地、果林地、苗木地、河流滩涂地等。在党和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扶植下,这些土地正在被开发利用。 许多地区都有大面积的荒山地、丘陵地、坡地、退耕还林(草)地、果林地、苗木地、河流滩涂地等。在党和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扶植下,这些土地正在被开发利用。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基层政府来信来电问我公司咨询,这些土地发展种植什么药材较适宜,在此一并作如下建议: 一、这些土地发展药材种植的指导思想 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这些土地因各地位置、气候环境、土质地力、水肥条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甚至一座山的南坡、北坡、阳坡、阴地,一条河流上游下游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发展药材种植首先作好这些土地的小流域环境的调查,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年最高最低温度、年降雨(雪)量、土质地力、受光和遮阴状况等。做到因地制宜。因为药材需要的是药效成份而不是营养成份。药材的药效成分的形成,是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中积累的。如旱半夏、天南星、穿山龙、天麻等只有阴蔽、凉爽、多湿的环境才能生长良好,药效成份才能形成。而枸杞、丹参、北龙胆、白芍、甘草等都喜光照……等等。 2、坚持林药间作、果药间作、粮药间作、药药间作的原则。 应在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生产的同时发展林、果、药材生产。林果

一般3—5年内因树未长成,没有经济效益,为了解决农民的短期经济效益和当年经济效益问题,充分利用土地,建议山地、林地、荒滩地发展药材种植应实行林药间作,果药间作,粮药间作,药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如山楂、板栗、桃树、黄柏、木瓜、枣树、辛夷花树、杨树、松树、柏树等林下间作旱半夏、天南星、穿山龙、何首乌等;又如在麦田间作栝楼、牛膝、天南星、黄芩、荆芥等。实行这种间作模式,既可以弥补前3—5年内林木未形成,林间大量土地闲置的问题,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增加农民当年经济收入,又可收到林、果、粮多种经营,化解种植风险的效果。多地的种植实践证明间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显著的。 二、山地、林地、荒滩地开发种植药材品种的建议 根据药材市场供求变化及山地、林地特殊的自然环境: 1、一般适合荒山地单独种植的药材树种有:山楂、酸枣、黄柏、厚朴、辛夷花等。 2、适合荒山地单独开发种植的药材品种有:天麻、黄芩、知母、射干、白芍、牡丹、柴胡、远志、薏米、草乌(附子)、丹参等。 3、适合山地林下、果林、退耕还林土地林下间作种植的药材品种有:旱半夏、天南星、穿山龙、何首乌、栝楼。 4、适合粮药间作种植的药材品种有:小麦套种栝楼、天南星;收完小麦接茬种植紫苏、牛膝、鸡冠花、黄芩、荆芥等。 5、适合河流滩涂开发种植的药材品种有:枣树、山楂、甘草、麻黄草、白毛根

猪苓生产工艺规程

xxxxxxxx有限公司生产工艺规程 1目的:建立猪苓生产工艺规程,用于指导现场生产。 2 范围:猪苓生产过程。 3 职责:生产部、生产车间、质保部。 4 制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版) 《中国药典》2020年版。 5 产品概述 5.1 产品基本信息 5.1.1产品名称:猪苓 5.1.2规格:厚片 5.1.3性状: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黑色或棕黑色,皱缩。切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5.1.4企业内部代码: 5.1 5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5.1.6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5.1.7用法与用量:6~12g。 5.1.8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5.1.9包装规格:3g/袋;5g/袋;10g/袋;60g/罐;80g/罐;100g/罐;0.5kg/袋;1kg/袋;10kg/袋;15kg/袋;18kg/袋;20kg/袋;25kg/袋;30kg/袋;50kg/袋。 5.1.10贮存期限:36个月

5.2 生产批量:5-10000kg 5.3 辅料:无 5.4 生产环境:一般生产区 6 工艺流程图 6.1 猪苓工艺流程图: 6.2 生产操作过程与工艺条件: 6.2.1领料 6.2.1.1饮片车间根据批准的批生产指令,按照“生产过程物料管理程序”,凭填写品名、编码、领料量、数量的指令单到原料库领取猪苓原料。 6.2.1.2领料过程中必须核对原料品名、编码、件数、数量、合格标志等内容。 6.2.2净制:

6.2.2.1取原料,置于不锈钢挑选台上,按照《净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手工挑选,除去杂质。将净猪苓置净料袋或周转箱。 6.2.2.2净制结束后,称量,标明品名、批号、总件数、总数量。将净制后的猪苓转至下道工序,及时清场并填写生产记录。 6.2.2.3质量要求 6.2.2.3.1生产操作过程中,药材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6.2.2.3.2生产操作过程中,物料必须每件有正确的标识,设备必须有运行标志。 6.2.2.4净制标准 (1)抽样方法:随机取样3次,每次500g ,检查杂质数量。 (2)合格标准:照《杂质检查法》(检验操作规程附录12)测定,杂质不 得过3%。 6.2.2.5净药材物料平衡限度 (1)指标:95-100%。 (2)计算公式如下: ++= 100% 净药材量杂物量取样量 净制物料平衡指标(%)投料量 6.2.2.6偏差处理:如有偏差,应按《偏差处理管理规程》(GLSC08-023)的要求,启动生产过程的偏差,直到得出无潜在风险为至。如有质量风险,则进行纠正和预防,按质量事故处理。 6.2.3洗、润:按照《洗、润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将净猪苓置于洗药池内浸泡、洗净、润透。 6.2.3.1洗、润结束后,称量,标明品名、批号、总件数、总数量。将洗、润后的猪苓转至下道工序,及时清场并填写生产记录。 6.2.3.2 质量要求

中药材种植现状调研报告(1)

中药材种植现状调研报告(1) **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药材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有利于发展**的医药产业,因此,**县委、县政府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调研,对我县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意见。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和谐**”的主题,努力做到“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在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水平,促进食品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进一步掌握我县中药材种植情况,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局近期对全县的中药材种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前景 政策背景。国家XX年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对发展中药种植应给予各项农业优惠政策支持,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

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绿色经济强省和发展云药产业的战略目标。州委、州政府也提出了生物经济富州和建设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发展战略。以上表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由此看来,当前在我国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前景非常巨大,特别是我县这样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气候适宜,土壤多样的农业县,发展中药材的种植是大有前途的。 市场需求。中药材的用途越来越广,除了用于中成药品、中药饮片生产,还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近几年来市场需求逐年增长,野生中药材显然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必然的趋势。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中药材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对中药饮片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加大,但对中药材的种植来说却是利好消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二、我县中药材野生资源及种植情况 中药材野生资源 我县地处**大峡谷腹地,西侧有高黎贡山,东侧为碧罗雪山,峰峦叠障,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以独特的垂直自

2016最新猪苓高产种植技术

猪苓种植 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蚀等,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猪苓以野生品供应市场,近几年产区过度采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势。现将其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选地与整地 1、选地: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栽培,如桦、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选择海拔1000-2000米的阴坡地或半阴半阳坡地,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厘米以上的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2、整地:选地后顺坡挖窝(亦称窖),长度70厘米,宽度60厘米,窝深18-20厘米,窝距50厘米。 二、材料(以每平方米计) ⑴猪苓菌种3瓶;⑵蜜环菌种3瓶;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长50厘米;⑷猪苓生长素;⑸阔叶树叶;⑹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三、繁殖方法 1、窝底铺树叶厚2-3厘米,将蜜环菌掰成1-2厘米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把菌材(木棒)摆在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菌材间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

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盖厚3厘米左右的树叶,树叶上盖厚10厘米左右的腐殖土,最后窝顶再盖树叶。 菌种栽培猪苓的关键在于猪苓菌种的质量。优质猪苓菌种菌丝粗壮,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成功率高,地温15℃以上点播5天菌丝定植,20-3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60天开始在树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购买菌种应认清优劣,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2、温度:猪苓在地下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达9.5℃即可萌发,在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超过30℃停止生长。 四、采收与加工 1、用纯猪苓菌种播种的成熟期约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为5-6年),当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时,可于春季4-5月或秋季7-9月采收。 2、加工:将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掉杂质,刷洗干净,晒干,即为商品药材。装入麻袋或竹筐,放在干燥通风处保存待售。猪苓外皮呈乌黑色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优级品一般认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当年新生苓。菌核的颜色只能作为鉴定猪苓生长年限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惟一的依据。2.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地形地势野生猪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云南省的点苍山,海拔2700

猪苓栽培中易发生的技术问题

猪苓栽培中易发生的技术问题 这三种颜色的猪苓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通常是一体共存,它只是代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在同株或异株每个生长阶段的增长体差异很大,也就是说,不能依其个体的大小来衡量它的生长时间。 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分别称作黑苓、灰苓和白苓。生长一年以上的猪苓菌核,表皮为黑色有光泽,质地致密韧性强,断面白色或淡黄色,部分可萌发菌丝;灰苓表面灰或灰黄色,光泽暗,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断面白色,在适温条件下萌发很快,可作药用或留作无性繁殖用种;白苓(即幼苓)皮色洁白,手捏易碎,断面嫩白可萌发菌丝,含水率高,烘干后呈米黄色。这三种颜色的猪苓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通常是一体共存,它只是代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在同株或异株每个生长阶段的增长体差异很大,也就是说,不能依其个体的大小来衡量它的生长时间。 1、关于虫害的问题 在猪苓栽培的段木上发生了各类不同的虫害,据分析,大多是螨类以及马陆等害虫在作怪,防治办法很简单,使用辛硫磷药物,按说明的最低浓度配对后浇入栽培堆即可,一般为1000倍左右,此后注意预防,比如清理周围环境、断绝虫源等,也可每3~7天对周围喷洒一次杀虫药物,即可预防和切断害虫来源渠道。 2、关于段木发生杂菌的问题 段木由于速效营养较低,一般杂菌不易对其形成侵染,但当栽培半年左右,段木长期在无光、潮湿的环境中,也是很容易遭到杂菌侵

袭的,一般多为木腐菌类杂菌,即真菌,预防措施为选择优质菌种、掌握合适的水分、温度等条件使蜜环菌健康生长,并尽快与猪苓密切接触,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但是,一旦发生杂菌,可将菌材涂刷100倍左右消毒王溶液,然后即可照常管理。 3、关于猪苓消失的问题 打开栽培堆,找不到猪苓的大菌核,甚至连小菌核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猪苓消失”。原因有三:一是无性栽培用的猪苓(菌核)种有问题,或者感染病毒病菌、或者失去活性,被蜜环菌“吃掉”;有的可能是有性栽培用的猪苓菌种老化、退化,或者在运输途中受热等不适条件失活,导致栽培后其营养被蜜环菌吸收殆尽;二是蜜环菌菌材属于多代培养,本身没有供应营养的能力,使猪苓没有营养来源而消失,或者有性栽培用的蜜环菌种老化退化引起的抗性低,无法给猪苓进行营养供给;第三,如果猪苓种和蜜环菌种没有问题,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不当,如水分问题,蜜环菌可以在水中正常生长,而猪苓则要求土壤含水率在30%~40%,水分稍大,猪苓因通气不足而不能从蜜环菌菌索上吸收营养,水分过大,猪苓因通气不足而失去活性,这时,蜜环菌菌索就会很自然地从猪苓菌核中吸收营养,最后导致猪苓的“消失”。一般可以安排半个月左右浇水一次即可满足猪苓对水的需要。 4、关于生长速度慢的问题 猪苓属于长周期生物,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才能长成,栽培半年时间,猪苓跟小块生姜差不多大,属于正常情况。一般条件下,蜜环菌

猪苓高产栽培技术

猪苓高产栽培技术 猪苓,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以菌核作药用,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之功效。临床主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急性尿路感染、暑热水泻、淋浊、赤白带下等症。其提取物猪苓多糖有显著的抗癌作用。主产地有陕西、云南、甘肃、吉林、安徽、山西等省。 猪苓,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以菌核作药用,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之功效。临床主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急性尿路感染、暑热水泻、淋浊、赤白带下等症。其提取物猪苓多糖有显著的抗癌作用。主产地有陕西、云南、甘肃、吉林、安徽、山西等省。 形态特征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菌核呈长形块或不规则块状,有的呈姜状,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瘤状突起;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常多数合生,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形成一丛菌盖,伞形或伞状半圆形,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宽1~3厘米,中部脐状,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 一、生长习性猪苓生长发育需要密环菌提供养料。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26℃。土壤含水量以12~30%为宜。pH值以4.5~5.8为佳。对土壤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砂质黄壤土为佳。 二、培养密环菌材和菌床 1、母种制作原料配方:马铃薯200克(去皮)、蔗糖20克、琼

脂20克、水1000毫升。制作时,先将去皮的马铃薯切成薄片,放入1000毫升的水中,煮沸半小时,再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然后将琼脂放入滤液中溶化。再加糖搅拌均匀。并将水补充至1000毫升即成液体培养基。将液体培养基用漏斗趁热分装入试管,装量为试管长度的四分之一,上面用双层牛皮纸包扎后,放入高压灭菌锅内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取出带培养基的试管趁热斜放,冷却凝固成斜面培养基,然后采用组织分离法或孢子分离法,在无菌条件下将密环菌组织或孢子接种在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即成密环菌母钟。 2、原种制作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麸皮50%、麦糠20%、木屑29%、石膏粉1%。将上述配料加水适量,调拌均匀后,装入菌种瓶内。料中心打透气孔,用棉赛将瓶口密封后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并置于22~26℃室温下培养17天左右,菌丝布满培养料时,即得原种。 3、栽培种制作培养基配方为木屑80%、马铃薯汁液20%。制作时,先将木屑装入三角瓶内,每500毫升瓶装10克,然后将马铃薯汁加入瓶内,使木屑湿透,再继续加至液面高出木屑0.5厘米为准。再将母指粗的栎类树枝,截成6~7厘米长的小节,用刀将皮部砍成鱼鳞状,每瓶插入三节,使枝条半露于培养料之外。经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接入三角瓶内。置入25℃下培养1个月,当三角瓶内培养基和短枝上长出大量棕红色的蜜环菌后即得栽培种。 4、栽培种扩大培养选直径3厘米以下的新鲜阔叶树枝,截成30厘米的小段,用刀砍成鱼鳞状,将栽培种贴附在鱼鳞口上,堆积

猪苓产业现状

植物资源学 药 用 真 菌 猪 苓 综 述 班级:农学111班 姓名:岳文杰 学号:2011010008

药用真菌猪苓综述 一、简介 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 Pers1) Fr1] 是种药用真菌, 又叫豕苓、猪茯苓、野猪屎、地乌桃, 在分类学上属于无隔担子菌亚纲( Holobasidiomycetidae)、无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多孔菌属( Polyporus ) 。猪苓是多年生的菌类药材,呈不规则的黑色条状,主要是由菌核和子实体两部分构成, 菌核生于地下的土层中。1~2 年生的猪苓弹性很好,肉质致密,呈白色,多年生的猪苓较坚硬,肉质较松,呈淡褐色,重量偏轻。菌核表面有“芽眼”,蜜环菌的菌锁从芽眼中伸出。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3 种颜色,生长期中由白变灰,再变黑,黑苓和灰苓是商品药材,白苓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但可作为菌种进行人工栽培。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可以产生子实体,俗称猪苓花,猪苓花可食,亦可作药用,但在自然环境中很少见。子实体从埋于地下的菌核发出,有柄并多次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可达20 cm,菌盖圆形,宽1~4 cm,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状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 cm,与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 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大小为3~4.2 μm ×7~10 μm。菌核为药用部分, 其药用价值在我国古代早有应用和记载, 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淋病、糖尿病、全身浮肿、小

猪苓简介

猪苓简介 猪苓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多孔菌科,多孔菌属。以菌核入药。猪苓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常寄生于枫、桦、柞、槭、杨等乔、灌木的树根上。菌核生于地下。从猪苓菌核表皮颜色可以判断其菌龄:一般3年以上的猪苓为黑褐色;2年~3年的为灰黄色;当年新生苓为青白色。 近年来,随着猪苓抗癌作用的发现,市场需求量日益加大,加之野生资源逐渐减少,猪苓市场呈现供不应求之势。由于野生猪苓只在陕西、四川、云南等地有生长,一般只在海拔1200~1600米的山坡上可以挖到,资源很是稀少,加上没有采取保护性挖掘措施,导致目前野生资源枯竭,价格不断上升,人工栽培猪苓效益普遍较高。 猪苓的药理功效 猪苓是一种药用真菌,以菌核供药用,有利水渗湿去痰,耐毒的功能,主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急性尿路感染、暑热水泻、淋虫、赤白带下等症。近代临床试验证明,其提取物猪苓多糖,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 猪苓的生长形状 猪苓菌核属多年生,埋在地下,常生于桦树、柳树、杉树、青湿

木、狗骨子、白杨树、青岗树、岩马桑、花叶子等润叶树的树根上。猪苓呈块状或不规则条块或扁圆块状,直径3~10厘米,形似生姜块茎,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猪苓菌核表现的有伴有根状菌素,子实体由菌核上长出,生有10~100余朵,俗称“猪苓谷花”、“菌子”,猪苓菌子芳香、味佳、好吃。 猪苓的生长与生活习惯 猪苓常生于海拔1000~3500米左右的向阳林地,尤其是杂树林内居多,木苓松林内也有分布。土壤的结构与性质,对猪苓的生长有很大的关系。猪苓适宜在疏松、含腐质丰富、湿润、坡度在20~25度的向阳坡上生长。猪苓对温度变化敏感,当温度在10度时猪苓开始萌发,17~19度时猪苓开始生长,22度时子实体开放。当气温在8℃以下、25℃以时上即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生长期最适温度为15℃~24℃,土壤的含水量以30%~50%为适宜。栽培猪苓应选择pH值为5~6.7的微酸性或近中性沙壤土。猪苓不能直接寄生于树木上,必须依靠蜜环菌提供养料。猪苓对氮、磷、钾肥要求不高,种后一般不需施肥。 猪苓既不能自养,也不能直接寄生在活的或腐朽的树根上,而是依靠另一种食用真菌栎菌索提供养料,猪苓才能生存,这个“栎菌”名词,是在不同树种下经过试验,选择定名的,有一定的科学含义。

猪苓规范化种植项目建议书

猪苓规化种植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概要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别名野猪苓,大者名猪屎苓,小者名鸡屎苓,猪苓以菌核入药,主要含有猪苓多糖、粗蛋白、粗纤维、麦角淄醇多成份,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猪苓性平、味甘、淡。主治急性肾炎、全身水肿、心源性水肿、腹泻、尿急、尿频、尿道痛、黄疸、肝硬化、腹水等病症,临床治肺癌、肝癌,对白血病亦有效,近年发现其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此外还广泛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一)形态特征 猪苓菌核生于地下,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的分枝成姜状。表面灰黑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质轻、略带弹性。子实体从地下菌核生出,菌柄呈多次分枝,每枝顶端有一伞状或漏斗状肉质菌盖,直径1-4厘米,中央呈脐状,表面近白色至淡褐色,边缘薄而锐,且常常卷,俗称“千层蘑菇”、“猪苓花”。菌肉薄、白色,为孔状菌,孢子卵圆形,光滑,成熟时由菌盖下面孔中弹出。子实体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39厘米,高37厘米,有小菌盖l000多个,小者直径1.6厘米,高2.3厘米,单耳状,其大小与地下的菌核大小无关。

(二)生长习性 1、生长与发育 (1)猪苓生长发育与蜜环菌的关系 1954年川村清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猪苓的菌核中有密环菌菌丝的侵入。 (2)猪苓菌核的生长发育 从猪苓菌核体上萌发的新苓,最初为白色毛点,以手触摸极易脱落,l个菌核上有这样的毛点40余个,随毛点的不断长大变厚,相近的白点汇聚在一起时,逐步形成白毛菌核。在一个生长期最大者可达18.3厘米,多为7.3厘米左右。新生苓仅占总穴数的15.7%,从重量来看,新苓占母苓总重的1.8%,由此可见,野生猪苓的繁殖能力是很低的。 猪苓的菌核,外观可分为深褐、灰黄、洁白三种颜色,习惯性为黑苓、灰苓、白苓。一般认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当年新生苓。菌核的颜色只能作为鉴定猪苓生长年限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惟一的依据。 2、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地形地势 野生猪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省的点苍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布,认为与当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气候影响有关。各地条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异,一般东南及西南坡向分布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我县人工种植中药材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县人工种植中药材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摸清和了解全县中药材人工种植情况,县中药材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局)成立专门调查组,对全县22个镇53个人工种植1亩以上草本中药材的村和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由于中药材范围较广,既包括木本药材、动物药材、矿物药材,如杜仲、银杏、枳壳、五味子、鹿茸、僵蚕、朱砂等,也包括草本药材,同时还有原归于中药材范畴的黄姜等,而本次调查仅限于草本中药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自然资源 我县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岭与巴山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日照1800—2200小时,平均温度15—16度,无霜期250天,境内山峦叠嶂,河谷密布,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各类天然中草药生长条件。据《旬阳县志》记载,我县天然野生中草药品种多达496种,分属112科、284属。1985年全县药材公司经营收购地产中药材有215个品种,其中根茎65种,子实53种,全草25种,花叶14种,树皮10种,藤木6种,菌藻5种,动物25种,矿物7种。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中药材之乡”之称。 (二)种植分布情况

近年来,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产业除烟草相对稳定外,蚕桑、黄姜等农村主导产业因价格波动大、比较效益低而连年畏缩,我县各地一些农民结合市场需求,自发尝试种植一些中药材。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县人工种植1亩以上的草本中药材品种63种,总面积12000多亩。其中,1000亩以上规模的品种有丹参、金银花、丹皮、柴胡、白芨5个品种,100亩以上的品种有白术、白芍、板蓝根、猪苓、桔梗、玄参、苦参、苍术等12个品种、100亩以下的品种有元胡、前胡、天麻、黄芩、急性子、知母、水百合等46个品种;种植范围涉及22个镇259个村,占全县318个村的81。1%,其中边远、高山、产业不明晰的镇村人工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在区域布局上,神河流域多于汉江和小河流域,南区多于东区和北区。 (三)生长期限及经济效益情况 经与农户和药材经销商了解,草本中药材生长周期越长价格越高,投入越大效益越好,反之则相反。如新森林公司种植的白芨,生长期限为5年,按现行价格每公斤460元(干品)计算,5年后亩产500公斤(干品)收入达23万元,除去成本,年亩收益为4。1万元;猪苓生长期为4年,每平方米投入400元,产量5公斤,每公斤售价200元,每平方米收入1000元,而丹参生长周期为1年,种苗和肥料亩投入600元,产量200公斤左

【精品】猪苓露地栽培技术

猪苓露地栽培技术 一、概述 (一)猪苓的形态结构 猪苓是一种大型药用真菌,自然界中常以菌核形态存在,目前人工栽培猪苓是利用其菌核无性繁殖进行,我们通常所说的猪苓,也是指猪苓的菌核。夏秋季节,菌顶端可长出子实体(猪苓花),子实体上形成的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菌丝,菌丝在生长过程中遇环境条件刺激可形成菌核. 1、猪苓菌核有黑、灰、白三种不同的颜色和形态。分别称做“黑苓”、“灰苓”和“白苓”。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菌核,是在不同年限长出,前后相连,后者是由前者生长发育而来的,代表了猪苓菌核生长发育时的三个不同阶段,即由种苓(母苓)→白苓→灰苓→黑苓→枯苓的无性繁殖生长过程. ⑴黑苓黑色的猪苓菌核,是由灰苓生长发育而成.但在形成黑苓之后,因其生长年限、菌丝的老嫩颜色、菌核软硬和折干率等的不同,又分为黑苓和老苓(枯苓)。黑苓,颜色黑但无漆黑光泽,其中有一部分呈褐黑色,由头年灰苓越冬后转变而来,黑苓菌核用手捏有弹性,掰开断面菌丝为米白色或浅黄色,其菌丝生命力和繁殖力强,可用来做种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从黑苓菌核上萌发新苓(白苓)。如手捏菌核无弹性,断面菌丝为黄色或灰黄色,这种黑苓菌核不能作种,只可加工成商品猪苓。黑苓再继续生长,表面颜色黑而光亮,菌核内部菌丝木质化程度高,其内部

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空洞,形似枯木,故叫枯苓。枯苓只能加工入药、折干率很高,是商品猪苓的主要部分。 ⑵灰苓由白苓生长发育而成.表皮灰褐色或灰黄色,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质地松泡体轻,断面菌丝白色、幼嫩,折干率仅28.3%。灰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核上萌发出新的白苓,是最好的苓种材料. ⑶白苓当种苓栽培接上蜜环菌营养后,在适宜条件下,菌核里的菌丝不断繁殖突破菌核表皮,形成若干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即形成新的菌核——白苓。皮色乳白,薄而幼嫩,无弹性,质地软易烂,常附着在黑苓或灰苓表皮,易脱落,不具备消化吸收蜜环菌的功能,靠母苓供给营养生长膨大,离开母体即会死亡,白苓是猪苓一生中生命最脆弱的阶段,也是猪苓能否高产的关键时期。猪苓栽培窝内白苓萌发多,生长发育好,窝产就高。白苓含水量高,折干率仅为12.6%,几乎无内含物,烘干后呈米黄色空皮。 2、菌丝体猪苓菌核菌丝体无色透明,具有横隔,呈不规则分枝,有锁状联合。 3、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千层蘑菇”,可食用,每年夏秋季节当气温20℃左右时,在靠近地面的菌核(黑苓)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树状菌盖,高30—37厘米,小菌盖圆形直径1—4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花丛,为猪苓有性繁殖器官,多菌孔,孢子无色椭圆形。 (二)猪苓的生长习性

林下种植中药材

林下种植中药材 【篇一:林下种植中药材】 适合林间套种的几种材如下: 一、。 白芍是常用大宗,年需求量在2000吨以上。好种易管,4年,适合 林间套种,亩用种苗2800株,投资200元左右,亩产量600--800 公斤,已多年低谷,今年价格开始复苏,预计明后年价格开始大幅 反弹。 二、。 牡丹是多年生植物,年需求量在1000吨左右,亩用种苗7000-- 8000株,投资200元左右,适合林下套种。 三、夏枯球。 夏枯球是多年生植物,生长期半年,一次种植多年见效,适合林下 套种,亩用种2.5公斤,亩产球180公斤左右,产草200公斤,市 场价球10元,草1.5元。该用量较大,前景看好。 四、。 知母是多年生种植,生长周期2年,适合林下套种,亩产量280公 斤左右,目前市场价格15--18元。种植可用,亩用种子6公斤,种 苗种植,亩用种苗80公斤,生长期一年。 五、。 射干是多年生植物,生长期2年,适合林下套种,亩产量180公斤,目前市场价25--28元,种植可用种子4公斤/亩,种苗60公斤/亩。 近年有不少果农在果园中间套种中药材,并取得了一定的,现总结 如下,以供参考。

一、果园套种中药材应遵循的原则 多年的种植实践证明,不是哪个品种的中药材都能在果园中间套作,而是一定要根据药材和果园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否则会产生 不良影响。主要考虑:一是要根据不同果树和中药材的特性,组成 合理的田间。如选用的中药材品种要以耐阴性、浅根性为主;其次,配置比例要适当坚持果树为主,优势互补的原则;第三,要间套种 本地的特优、;第四,加强田间管理,互促互利,矛盾,以确保双 丰收。如有果农在果园的树下套种、知母、,就是地利用果林空间 和优势,进行立体开发的成功范例。 二、幼龄果树和中药材间套模式 果树种植后,一般2—3年形成树冠,才有一定的荫蔽度。在这期间,合理地套种茎秆低矮、株型瘦小、较喜阳的中药材品种,可达到减 少养分流失,杂草生长,增加收益的目的。如第一年至第二年,在2 米宽的行距中套种、、、、等植株较小的品种;第三年,随着果树 树冠的增大,在2米宽的行距中已形成了较荫蔽的环境,这就要种 植喜阴的中药材,如旱、、、、、、知母等。值得的是,大多数中 药材不耐连作,一是连作容易病害而减产;二是连作同一种中药材 易造成缺乏某种营养。因此,每年或隔年要换茬,并选择它适宜生 长的茬口。 三、成龄果树和中药材套种模式 果树生长5年后,行距内已形成较荫蔽的环境,透光率30%以下, 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套种。例如,秋栽或春栽,果树为天麻生长提供 了阴凉、潮湿、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成龄果林中适宜套种的中 药材品种还有黄连、、、、、西红花等。 在半夏的生长过程中、当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发生较大 变化时、半夏的地会逐渐枯萎、倒状(倒苗)让地下茎块度过不良 环境、倒苗次数和外界环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外界条件好、倒苗 次数就会减少、反之倒苗次数就会增多。当环境条件适宜其生长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