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病 毒

第四章 病 毒

第四章 病 毒
第四章 病 毒

第四章病毒

习题

一、填空题

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 5个阶段。

二、选择题

1、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

(1)具有感染性(2)独特的繁殖方式

(3)体积微小(4)细胞内寄生

2、病毒纯化方法均是根据病毒的基本理化性质建立的,包括()

(1)病毒的核酸是DNA或是RNA (2)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3)病毒含有脂类和糖类(4)病毒体积微小

3、病毒物理颗粒计数方法测定的是()。

(1)有活力的病毒数量(2)无活力的病毒数量(3)有活力的病毒与无活力病毒数量的总和(4)致病性的病毒数量4、描述螺旋对称壳体特征的参数有()。

(1)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2)螺旋长度与直径(3)螺旋的外观(4)蛋白质亚基大小5、SsRNA能够按照它的极性或意义分为()。

(1)感染性核酸和和非感性核酸(2)正链RNA,负链RNA和双意RNA (3)反意RNA 和正意RNA (4)嗜肝DNA病毒

7、T4噬菌体的装配包括的亚装配过程有()。

(1)2个(2)3个(3)4个(4)5个

8、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包括()

(1)病毒的感染途径和传传播媒介(2)病毒、机体和环境条件

(3)病毒致病性和毒力(4)病毒的宿主范围

9、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在溶源性细菌内可以下列状态存在()。

(1)复制、表达产生子病毒(2)整合于宿主染色体或质粒形式(3)自发或经诱导进入裂解循环(4)产生成熟的病毒颗粒

10、DI颗粒的基因组有()。

(1)置换突变(2)缺失突变(3)移框突变(4)重组

三、是非题

1、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2、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但就某一种病毒而言,它仅能感染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

3、ICTV是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的缩写。

4、分离病毒的标本为避免细菌污染须加入抗生素除菌,亦可用离心或过滤方法处理。

5、以高浓度的噬菌体悬液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形成单个噬菌斑。

6、在病毒分离时,经盲传3代仍无感染症状出现,便可认定没有病毒存在。

7、在终点测定中,病毒效价以50%试验单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

度的对数值表示。

8、在拓朴等价多面体中,在表面积一定时以二十面体容积为最大,故病毒壳体多取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9、病毒包膜系病毒以芽出方式成熟时自细胞膜衍生而来,故其结构和脂质种类与含量皆与细胞膜相同。

10、病毒具有感染性,且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故所有病毒的基因组核酸都是感染性核酸。

四、名词解释

烈性噬菌体

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

原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

自发裂解

诱发裂解

包涵体

卫星RNA

五、简答题

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2、病毒分类原则与命名规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4、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和结构特征?

5、简述溶原性细菌的特点。

六、论述题

1、病毒的复制循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

2、病毒与生产实际的关系。

3、亚病毒因子有哪些类,各类有何特点?

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宿主种类和组织细胞种类;

2、噬菌体噬蓝藻体噬支原体;

3、virus viridae virinae virales;

4、感染性理化性质的均一性;

5、.病毒的血细胞凝集;

6、蛋白质亚基的大小病毒核酸分子的长度;

7、.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

8、β-N-糖苷键 N一乙酰葡糖胺天冬酰胺残基;

9、.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子代病毒释放每个受染细胞释放的子代病毒;10、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合成装配与释放

二、选择题

(2)、(2)、(3)、(2)、(2)、(1)、(3)、(2)、(2)、(2)

三、是非题

√、√、×、√、×、×、×、√、√、×、

四、名词解释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的噬菌体。

溶源性:感染细胞后噬菌体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子代噬菌体产生的现象。

温和噬菌体:能够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又称溶源性噬菌体。

原噬菌体: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溶源性细菌: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自发裂解:自然情况下的溶源性细菌的裂解,但裂解量较少。

诱发裂解:经紫外线、环氧化合物等理化因子处理,溶源性细菌发生的大量裂解。半数致死剂量:使半数试验宿主死亡的病毒剂量。

包涵体:病毒感染细胞内出现的特异性染色区域。不同病毒所形成的包涵体在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内的定位不同;其染色性质亦不同,即有的嗜酸性染料,有的嗜碱性染料;并且其大小、形态亦有所区别,所以包涵体在病毒的实验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涵体是病毒复制所产生的复制复合物、转录复合物、装配中间体,所合成的核壳和毒粒累积在宿主细胞的特定区域内而形成的,称之为病毒工厂的结构。

卫星RNA: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它被包装在其辅助病毒的壳体中,其对于辅助病毒的复制不是必需的,它们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明显的同源性,但其存在往往可影响辅助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状。

五、简答题

1、结构简单,独特的繁殖方式,绝对的细胞内寄生,生命形式的竺童性

2、分类原则,包括病毒形态、毒粒结构,基因组、复制、化学组成在内的毒粒性质,病毒的打原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命名规则:分类等级、病毒“种”及种的命名,病毒属、病毒科、病毒亚季及病毒目的相应名的词尾。

3、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裸露的螺旋对称毒粒和二十面体毒粒,有包膜的甄旋毒粒和二十面体毒粒、复杂毒粒图像。其优良性状。

4、病毒DNA分子有线状和环状之分。病毒核酸有正链(+)和负链(—)的区分:因此,就病毒核酸链的单与双以及正和负有以下6 种类型:(±)DNA——大部分DNA病毒;(±)RNA——动物呼肠孤病毒;(+)DNA ——大肠杆菌f X174噬菌体;(+)RNA——所有单链RNA病毒\大部分植物病毒;(—)DNA——腺病毒;(—)RNA ——流感病毒。

可稳定遗传:子代细菌都含有原噬菌体,均具有溶原性;可自发裂解:温和噬菌体的核酸也可从宿主DNA上脱落下来,恢复原来的状态,进行大量的复制,变成烈性噬菌体,自发裂解几率10-2~10-5 ;可诱导裂解: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溶源转变: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些新的生理特征。六、论述题

1、吸附:病毒吸附蛋白、细胞受体、辅助受体、病毒的吸附过程;侵人:噬菌体、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的侵人方式;脱壳:病毒的包膜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病毒大分子合成:噬菌体、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大分子合成的特点;装配与释放:噬菌体、动物病毒、植物病毒装配与释放的方式。

2、病毒可引起多种传染性疾病;发酵工业中噬菌体污染可导致倒罐;昆虫病毒可用作生物杀虫剂;有些细菌病毒可用于疾病治疗;基因工程中的载体。

3、类病毒:只含有RNA,不含蛋白质的具侵染性的颗粒,为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体;拟病毒:一类包裹在真病毒中的裸露的RNA或DNA,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中都有发现。朊病毒: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亚急性海绵样脑传染病的致病因子。至今已发现能引起10余种人和动物疾病如人的库鲁病、克雅氏病、羊瘙痒症和疯牛病等。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也称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一、病原 病原为腹泻病毒,本病毒有囊膜,对胰醚、乙醇、氯仿等敏感,对低PH(PH<3.0)敏感,对热不稳定,56℃很快失活。大多数毒株对低温稳定。 二、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头、猪、鹿及小代鼠。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亚临诊感染居多,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发病率通常约为5%以上,病死率90-100%。老疫区则病例较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舍饲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 近年来,猪对本病病毒的感染率日趋上升,不但增加了猪作为本病传染源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本病毒与猪温病毒在分类上同为瘟病毒属,有共同的抗原关系,使猪瘟的防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7-14天。 1、急性 急性者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2℃,持续4-7天,有的可发生第二次升。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继而又有白细胞微量增多,有的可发生第二次白细胞减少。病牛精神沉郁,厌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可能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液。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通常死于发病后1-2周,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毒血症:

毒血症:是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 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和休克.由于血菌毒素可直接破坏血液中的血细胞,所以往往出现贫血现象.血液培养找不到细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严重损伤,血管栓塞、肠梗阻等病变,虽无细菌感染,但大面积组织破坏产生的毒素,也可引起毒血症. 毒血症毒血症又称"多发脓肿",过去有人称作"脓毒败血症",属于病情较重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之一。成团的大量细菌集中在一起即形成细菌栓子,当细菌栓子间歇侵入人体血循环中,并停留于身体某处,引起一系列的症状时,称为脓毒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临床突出的表现是多发脓肿的形成。 编辑本段传染病的毒血症状 由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称为毒血症状,如皮疹、头痛、关节痛、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是多种传染病常见的共同表现。早期病儿可在局部存在化脓性病灶,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痱节、急性骨髓炎等,这些病灶是引发脓毒血症的祸源。发病后出现高热,烦躁不安、哭闹、恶心、呕吐、脉快、头痛,嗜睡,脱水,酸中毒等症状。少数并发中毒性休克,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试验结果阳性。有少数人症状不典型,这些孩子只表现体温基本正常或时高时正常,肢体疼痛,腰背痛、乏力等,容易误诊。到了中后期病儿出现皮下多发脓肿,这些脓肿好发于驱干,开始为单个,后呈多发,脓肿初为硬结样,约1周后才出现波动,此时穿剌物为脓性液。有些病例脓肿可持续多日不化脓。此外在肺、肝、脑、肾可能出现脏器脓肿,尤以肺脓肿最多见;还可出现纵隔感染、膈下脓肿等。脏器脓肿经X线片,B超,CT等检查,可以协助诊断。由于感染的损害,在本病的后期病儿出现消耗性病容,消瘦或浮肿,低热,肝脾轻度肿大,贫血等全身性感染表现。 治疗则根据病儿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凡有休克表现或发现有脏器脓肿,宜入院治疗,需给予大剂量抗生素和积极支持治疗,包括少量多次输血、血浆,维生素,静脉搏高营养等,皮下多发脓肿可在门诊治疗一般须静点抗生素3-5天,然后根据脓培养结果或病情决定是否改用抗生素,以及是否将静点抗生素改为口服或肌肉注射。总之,抗生素需要用足量。脓肿有波动时,要及时引流脓液,包括穿刺抽脓或者切开引流。本症病情虽重,但多数经正规治疗预后较好。 临床与病原菌: [1]所谓的Spring Viremia(春季病毒血症)的病原菌是Rahabidovirus Carpio 科,长度90-180nm,宽度60-90nm之终结性RNA—Virus。此—Virus 对热、乙醚(ether)、酸脆弱,在鱼类细胞内,20-22℃时繁殖。Rahabidovirus Carpio菌是从无法以抗生素(Chloramphenicol, oxytetracylin,Fuzaolidon) 治愈的腹水病鱼体内第一次检出来的。 SVC的最初病兆是肛门脱出,脱肠粘膜混有带黄血体液排出。病鲤不再活泼游泳,不摄食,锦鲤以外的其他鱼类体色会带黑暗,泳姿不自然(横卧)。症状严重时就会眼球突出(Exophthalmos),眼底出血,有时肌肤充血、发炎。鱼鳃颜色变淡,有斑点状出血,鱼鳃动作(呼吸)变缓慢。解剖的结果,有见到下列病状: 1、纤维状、充血、化脓的腹膜炎 2、出血性肠炎 3、脏器肿胀 4、贫血 5、肝脏、肾脏、心脏,鳔、筋肉、鳃等硬化

风温习题及答案

风温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风温 一、填空题 1.陈平伯云:“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为风温证之提纲也。” 2.风热病邪属__________邪,其性________________,多从口鼻而入。 3.风温是感受______________所引起的____________病。 4.风温邪在肺卫不解,则其发展趋向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A型题 5.下列哪个不属于温热类温病:()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秋燥 E、伏暑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是哪位医家所说() A、叶天士 B、陈平伯 C、吴鞠通

D、张仲景 E、庞安常 7.叶天士认为,风温的发生是由于() A、外感风热时毒 B、温风过暖,感其气者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D、感受春季温热病邪 E、温病误汗 8.风温之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温热论》 D、《温病条辨》 E、《湿热病篇》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风温最常见症状() A、咳嗽 B、喘息 C、胸痛 D、咯血 E、发热 10.哪位医家提出:“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风夹温也。” A、叶天士

B、陈平伯 C、吴鞠通 D、吴坤安 E、薛生白 11.“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语出() A、叶天士 B、薛生白 C、陈平伯 D、吴鞠通 E、王孟英 12.风温专著是哪一本书() A、《外感温热篇》 B、《温热条辨》 C、《外感温病篇》 D、《温热经纬》 E、《湿热病篇》 B型题 A、破伤风 B、大头瘟 C、暑温 D、暑燥疫 E、伏暑

温病湿热证

温病湿热证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既指正常“六气”中的“二气”,又指反常情况下致病邪气—“六淫”中的“二淫”。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此可知,湿热在中医理论中既为病因又为病症。 温病湿热症的病因病机 薛生白《湿热病篇》中云:“太阳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初步描述了湿热为病的病因病机。吴鞠通认为湿热“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外邪入里,里湿为合”。脾胃失调,内湿停聚,复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趁机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引,同类相召,发为湿热证。叶天士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方面,认为两者对温病湿热证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外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如“吾昊湿邪害人最广”,认为内湿的产生于体质,脾胃功能以及饮食关系密切。 综合以上诸家,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内因和外因有直接关系。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等因素的有关,如南方多潮湿多湿热证。并且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外因为温病湿热证发病的关键因素。湿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表而入,但从口鼻而入者更多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薛雪曾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除了外感因素外,温病湿热证的发病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这些内在因素不但可以影响到湿热病的形成与发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证候类型,病情的轻重虚实和疾病的演变转归。叶天士《温热论》中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痰湿热盛者,影响脾胃健运,多有湿邪蕴结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因素,阐述了内湿是湿热类温病发生的中药内在因素。 温病湿热证的传变 湿热之邪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疾病虽不尽相同,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病机传变则不外“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的范围。温病湿热证湿热之邪由口鼻肌表直入中道,内外相引,发为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1、诊断依据 1.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1.2.临床表现 1.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1.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1.3.实验室检查 1.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1.3. 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1.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2、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

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3.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3.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1流行病学: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3.1.2.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3.1.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3.1.5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 疑似病例:3.1.2+3.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5。 3.1.2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淤胆型肝炎

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一、填空题 1.温毒类温病的卫分证候是以为主症,并伴 有特征。 2.对温毒类温病治疗时,除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外,尤须强 调法的运用,且在内服药治疗同时,配 合法。 3.烂喉痧初起咽喉红肿而未糜烂者,可用吹喉。 4.锡类散具有之作用,适宜烂喉痧 之者。 二、选择题 (一)A型 5.将温毒作为九种温病之一,认为“诸温夹毒,秽浊太甚”的医家是() A、吴又可 B、张景岳 C、丁甘仁 D、吴鞠通 E、叶天士 6.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面红肿,全身酸楚,目赤,咽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其治法是() A、疏风泄热 B、化湿解毒

C、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D、泻火解毒,疏风消肿 E、疏风透表,宣肺利咽 7.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头面焮肿疼痛,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实。其治疗最适宜的处方是() A、普济消毒饮 B、银翘白虎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咽栀豉汤 E、黄芩汤 8.身热如焚,气促而促,烦躁口渴,咽痛,目赤,头面及耳周红肿,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短少,舌赤苔黄,脉数,其治疗宜用() A、普济消毒饮 B、黄连解毒汤 C、清咽栀豉汤 D、调胃承气汤 E、通圣消毒散 9.大头瘟初起,头面红肿热痛而未成脓时,可使用下列何方外敷() A、碧玉散 B、金黄散 C、玉钥匙 D、锡类散 E、珠黄散

10.下列何药不是“三黄二香散”的组成药() A、黄连 B、黄芩 C、大黄 D、黄柏 E、没药 11.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状物突起,苔黄燥,脉洪数。其辨证是() A、卫营同病 B、邪在卫分,波及营分 C、气分热毒波及营分 D、气血两燔 E、气营血证候俱全 12.壮热,汗多,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赤紫成片,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其治疗最适宜的处方是() A、普济消毒饮 B、清咽栀豉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瘟败毒饮 E、凉营清气汤 13.下列哪组药物是普济消毒饮组方成分() A、黄芩、大黄 B、黄柏、黄连

温病学总结

温病学 第一单元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三、分类: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 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湿热类温病: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 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四、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性 (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 (3)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 (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6)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为强,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为病严重,病情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二、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

病毒性感冒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病毒性感冒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病毒性感冒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咽炎等,主要通过空气或手接触经由鼻腔传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中,在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由于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不易控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因此较难控制,危害很大。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5、白细胞计数,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如果临床不做血像检查,就难以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 6、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用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但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退热药,退热效果较差,全身症状亦无明显改善。 7、锌元素能促进胸腺能正常分泌T淋巴细胞,提高体液免疫的功能,促进疾病的恢复;硒元素能刺激抗体的生成,从而也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常用补锌产品,如蛋白锌、酵母新、新稀宝片。 病毒性感冒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合并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法检测抗原

骆驼肠毒血症的诊治及预防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中国兽医杂志2014年(第50卷)第10期 素和链霉素各1万IU(μg),置4℃冰箱中过夜。 取9-11日龄鸡胚5个,尿囊腔内接种病原材料0.2mL,37℃孵化,每日检卵两次,接种后24h内死亡者弃去。接种3~7日后鸡胚死亡,未死亡者于17-18日开卵,可见鸡胚因发育受阻而矮小和蜷缩,形成典型的“侏儒胚”。 4.3动物试验以105ELD50的剂量接种1日龄雏鸡2组,每组10只,一组皮下注射,另一组等量滴鼻。另取10只雏鸡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滴鼻作为对照。24h内无明显变化;48h后出现咳嗽、啰音、甩头等症状,随后部分鸡拉白色稀便;72h后剖杀所有的雏鸡,其中注射组5只,滴鼻组3只,表现出肾脏肿大,在肾小管和输尿管处有明显的尿酸盐沉积。 4.4器官培养法无菌采取20日龄鸡胚气管,并剪取一段2mm气管轮,放入55mm平皿中,加0.2mL病毒分离材料,再加基础培养基5mL(8%的NaHCO3按2%的比例加入)放入5%的CO2箱内37℃培养。 培养后3-5d采取气管轮一部分,将气管黏膜涂抹在盖玻片上或制成冰冻切片,丙酮固定,荧光抗体染色,经荧光显微镜检查,在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质内,可检出颗粒状特异性抗原。4.5中和试验采用7~11日龄鸡胚尿囊腔内接种进行测定。采取病初的血清和2~3周以后的康复血清,分别测定前后两次血清的中和抗体价。结果病初中和抗体价很低(几乎阴性),后期中和抗体价比初期明显升高(阳性)。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诊断该批雏鸡本次流行的是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5防治措施 5.1严格消毒发生本病后,立即使用3%~5%来苏儿或0.1%~0.3%菌毒敌带鸡喷雾消毒,每日1次,连用7d;同时用0.01%高锰酸钾饮水消毒。 5.2加强饲养管理发病后严格隔离病鸡,鸡舍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过挤,并注意保温。合理配制日粮,在日粮中适当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以增强鸡体抗病能力。 5.3特异疗法鸡病初,使用传染性支气管炎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治疗,每只每日皮下或肌肉注射1~2mL,重症可于次日补注1次。同时饮水中按常规用量口服补液盐,连用7d。5.4其他疗法采用禽肾肿解毒药饮水;并用中草药板蓝根、连翘、黄芩、金银花、陈皮、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未,按0.3%加入饲料中,连续用药3d 后,本病得以控制,5d后病鸡基本痊愈。同时应用一些广谱抗生素,如链霉素、强力霉素等,以防止细菌合并症或继发感染。 6小结 6.1本病多发于1~4周龄的雏鸡,死亡率较高,鸡群拥挤、过冷、通风不良等都可诱发本病。6.2本病的典型症状和明显病变是呼吸道变化、拉白色粪便、“花斑肾“以及尿酸盐沉积等,再结合实验室检验,一般不难做出确诊。 6.3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因此治疗时应从防止继发感染、减轻肾脏的病变和增强机体抗病力着手。同时应加强隔离、消毒、管理、饲养等各项工作,才能很好地控制和治愈本病。 6.4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本病流行和受威胁地区,更不可忽视。经调查,该鸡群没有接种过肾传支疫苗,只在7日龄时采用滴鼻、点眼的方式免疫过新-支二联弱毒疫苗(LaSota+H120),而H120和H52疫苗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效果不十分理想,最好用本地毒株制成疫苗,或用两种以上毒株制成多价苗,才有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 骆驼肠毒血症的 诊治及预防 党永强1,张毅2,魏金虎1,张小兵1,王淑娟1,何佳1,郭庆勇2(1.新疆于田县动物疫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和田,848400; 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骆驼肠毒血症是以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和痉挛为特征一种急性毒血症。病原体为产气荚膜梭菌,对骆驼致病的主要有A、C、D3型。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可杀死。但芽孢抵抗基金项目:新疆普通高校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资助;新疆教育厅项目(XJEDU2013I18) 通讯作者:郭庆勇,E-mail:83949588@https://www.doczj.com/doc/ae8733822.html, 87

温毒类温病考点练习解析

温病学第三单元温毒类温病 一、A1 1、温毒类温病的多发季节是 A、春夏 B、春秋 C、夏秋 D、冬春 E、冬夏 2、大头瘟毒盛肺胃的病机是 A、温病后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B、热入心包,炼液成痰,痰热闭窍 C、温病日久,真阴耗伤,邪少虚多 D、肺胃热毒充斥,攻冲头面 E、烂喉痧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 3、治疗烂喉痧毒燔气营证首选 A、三石汤 B、蒿芩清胆汤 C、普济消毒饮 D、凉营清气汤 E、薛氏五叶芦根汤 二、B

1、A.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B.气营两清,解毒救阴 C.轻清芳化,清涤余湿 D.清暑化湿,宣通三焦 E.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1>、大头瘟毒盛肺胃证的治法是 A B C D E <2>、烂喉痧毒燔气营证的治法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温毒类温病是温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温毒病邪引起,包括大头瘟、烂喉痧等疾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考点“温毒类温病”解析】 【宝岛优品101483351,精品文档】 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大头瘟毒盛肺胃的病机是:肺胃热毒充斥,攻冲头面。温病后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为温热类温病阴虚动风证的病机;热入心包,炼液成痰,痰热闭窍为温热类温病热陷心包证的病机;温病日久,真阴耗伤,邪少虚多为温热

类温病真阴耗竭证的病机;烂喉痧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为烂喉痧毒燔气营(血)证的病机。 【考点“温毒类温病”解析】 【宝岛优品101483352,精品文档】 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治疗烂喉痧毒燔气营证,选用方药凉营清气汤。三石汤用于暑湿弥漫三焦证;蒿芩清胆汤用于暑湿郁阻少阳证;普济消毒饮用于大头瘟毒毒盛肺胃证;薛氏五叶芦根汤用于温病后期余湿留恋证。 【考点“温毒类温病”解析】 【宝岛优品101483353,精品文档】 二、B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大头瘟毒盛肺胃证的治法为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气营两清,解毒救阴为烂喉痧毒燔气营证的治法;轻清芳化,清涤余湿为温病后期余湿留恋证的治法;清暑化湿,宣通三焦为湿热类温病暑湿弥漫三焦证的治法;清泄少阳,分消湿热为暑湿郁阻少阳证的治法。 【考点“温毒类温病”解析】 【宝岛优品101483355,精品文档】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烂喉痧毒燔气营证的治法气营两清,解毒救阴。清热解毒,疏风消肿为大头瘟毒盛肺胃证的治法;轻清芳化,清涤余湿为温病后期余湿留恋证的

第五节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二章病毒 第五节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畜禽病毒性传染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疫病,给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大。除少数如绵羊痘等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变作出诊断外,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的确诊,必须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诊断,以确定病毒的存在或检出特异性抗体。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和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一样,都需要在正确采集病料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包涵体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等。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病毒病病料采集的原则、方法以及保存运送的方法与细菌病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方法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病毒材料的保存除可冷冻外,还可放在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保存,液体病料采集后可直接加入一定量的青、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以防细菌和霉菌的污染。 二、包涵体检查 有些病毒能在易感细胞中形成包涵体。将被检材料直接制成涂片、组织切片或冰冻切片,经特殊染色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这种方法对能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包涵体的形成有个过程,出现率也不是100%,所以,在包涵体检查时应注意。(能出现包涵体的重要畜禽病毒见表2-3) 表2-3 能产生包涵体的畜禽常见病毒 病毒名称感染范围包涵体类型及部位 痘病毒类 狂犬病病毒 伪狂犬病病毒 副流感病毒III型 马鼻肺炎病毒 鸡新城疫病毒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人、马、牛、羊、猪、鸡等 狼、马、牛、猪、人、猫、羊、 禽等 犬、猫、猪、牛、羊等 牛、马、人 马属动物 鸡 鸡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皮肤的棘层细胞中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神经原内及视网膜的神经节 层的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脑、脊椎旁神经节的神经原中 嗜酸性,胞浆及胞核内均有,见于支气管炎、肺泡 上皮细胞及肺的间隔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肺间 隔细胞、肝细胞、淋巴结的网状细胞等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中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病料接种动物、禽胚或组织细胞,可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供接种或培养的病料应作除菌处理。除菌方法有滤器除菌、高速离心除菌和用抗生素处理三种。如用口蹄疫的水疱皮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时,将送检的水疱皮置平皿内,以灭菌的pH7.6磷酸盐缓冲液洗涤数次,并用灭菌滤纸吸干、称重,剪碎、研磨制成1∶5悬液,为防止细菌污染,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IU,链霉素1000μg,置2~4℃冰箱内4~6h,然后用8000~10000r/min速度离心沉淀30min,

温病学名词解释40题

名词解释 [TX|名词解释][PZ|绪论][KD|温病学的定义][ND|易] 1.温病学 [答案]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TX|名词解释][PZ|绪论][KD|温病学发展史][ND|中] 2.伏寒化温 [答案]冬季感受寒邪,当时未发病,寒邪内郁日久化热,至春从内而发温病。 [TX|名词解释][PZ|绪论][KD|温病学发展史][ND|易] 3.温病学派 [答案]继承并发展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对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较深刻认识而逐步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 [TX|名词解释][PZ|绪论][KD|温病学发展史][ND|中] 4.寒凉派 [答案]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刘河间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用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概念][KD|温病的分类][ND|中] 5.伏邪温病 [答案]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概念][KD|温病的分类][ND|易] 6.新感温病 [答案]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概念][KD|温病的定义][ND|中] 7.温病

[答案]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概念][KD|温病的分类][ND|难] 8.温毒 [答案]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的斑疹等特征。 [TX|名词解释][PZ|病因与发病][KD|病邪特点][ND|易] 9.风热病邪 [答案]具有风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TX|名词解释][PZ|病因与发病][KD|病邪特点][ND|易] 10.暑热病邪 [答案]具有暑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TX|名词解释][PZ|病因与发病][KD|病邪特点][ND|中] 11.湿热病邪 [答案]具有湿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TX|名词解释][PZ|病因与发病][KD|病邪特点][ND|难] 12.疠气 [答案]又名戾气,是一种性质暴戾,来势凶猛,致病急剧,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大流行的温邪。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辨证][KD|卫气营血辨证][ND|难] 13.卫气同病 [答案]指温邪由表入气分,而卫分之证未解的证候,或温邪同时侵犯卫表和气分,而同时见有卫分证和气分证的证候。

犬细小病毒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

66 2012·07中国工作犬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检查、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PCR 检测的操作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犬细小病毒病的鉴定及其流行学调查、诊断和监测。其中病毒分离、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PCR 检测适用于犬细小病毒的病原诊断。 2试剂和材料 2.1 FK81细胞(猫肾细胞)。2.2 0.9%生理盐水。2.3 1%猪红细胞液。2.4 犬细小病毒阳性血清。2.5 96孔“v”形微量反应板。2.6 Taq 酶及10倍Taq 酶反应缓冲液:Taq 酶浓度为5U/μL,-20℃保存。 2.7 1.5mL Eppendorf 管。2.8 0.2mL PCR 薄壁管。2.9 dNTP:含dCTP、dGTP、dATP 、dTTP 各10mmol/L,-20℃保存。 2.10 引物:浓度为20μmol/L,其序列如下: 上游引物(CPVF ):5’GAA TCT GCT ACT CAG CCA CCA AC3’; 下游引物(CPVR ):5’GTG CAC TAT AAC CAA CCT CAG C3’。 2.11 10%十二烷基硫酸钠:配制参见附录A。 2.12 蛋白酶K 贮备液。2.13 5×TBE 电泳缓冲液。 3器材和设备 3.1 PCR 仪。 3.2 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可控温至4℃、离心速度可达12000g 以上。 3.3 水平电泳仪。3.4 凝胶成像系统。 4临床检查 4.1 临床特征 4.1.1 潜伏期1周到2周,病初无任何症状,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40℃以上,粉红色黏稠血样物。 4.1.2 病犬先出现呕吐,呕吐出白色泡沫或黄色液体,继而腹泻,粪便稀薄而恶臭,剧烈的腹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红色,混有大量黏液或假膜。后期排番茄汁样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 4.1.3 患犬迅速消瘦,倦卧不起,目光呆滞,眼窝下陷,腹围紧缩,机体脱水,皮肤干燥、弹性降低。 4.2 病理变化 4.2.1 心脏肿大呈灰黄色,切面外翻,质地松软,心肌有出血性斑纹。 4.2.2 肝脏肿大,包膜紧张,多呈黄褐色,质地松软有局灶性坏死,断面有豆蔻状花纹。 4.2.3 胃空虚,黏膜轻度潮红,附有大量黏液;小肠壁增厚,肠管变粗,肠腔狭窄,形成厚层黏膜皱褶,易于剥落,肠腔内充满紫红色粥样内容物并混有血凝块。 4.3 判定 若临床症状符合4.1.1或4.1.2且出现4.2.1或4.2.3的病理变化,则可判定疑似犬细小病毒病,其他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为参考指标;疑似病例可采用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或PCR 检测进行确诊。 5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 5.1 血凝试验(HA )的操作方法 5.1.1 样品采集活犬的泪液、鼻液、粪便,病死犬的肝、脾、肺等组织器官。将待检组织或粪便样品加等体积生理盐水研磨匀浆,3000g离心15min,收集上清液待检;口腔拭子、粪拭子用少量生理盐水浸润后,取上清液待检。 5.1.2 在96孔“v”形微量反应板上进行,自左至右各孔加50μL 理盐水。 5.1.3 于左侧第1孔加50μL 待检样品混合均后,吸50μL 至第2孔,混合均匀后,吸50μL 至第3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1孔,吸弃50μL,稀释后病毒稀释度为 犬细小病毒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 nformation· Reference I 资料 参考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 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空虚感。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

伦次。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逆传心包: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一般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从外解,可顺传阳明气分,若失治误治或心气素虚,或病邪过烈致邪热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候。 春温: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候的一-类急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HBc 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 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

2015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2015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考前冲刺、历年真题等。试题量:6893道。 考 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 考 试 科 目 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 一 ) 整体观念 1. 整体观念的概念 1 2. 整体观念的内容 1 ( 二 ) 辨证论治 1. 症、证、病的概念 1 2. 辨证论治的概念 1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 1.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 关系 1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3. 指导疾病的诊断 1 4. 指导疾病的治疗 1 四、藏象 ( 一 ) 心 1. 主要生理功能 1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1 ( 二 ) 肺 1. 主要生理功能 1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1 ( 三 ) 脾 1. 主要生理功能 1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1 ( 四 ) 肝 1. 主要生理功能 1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1 ( 五 ) 肾 1. 主要生理功能 1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1 ( 六 ) 胆胆的生理功能 1 ( 七 ) 胃胃的生理功能 1 ( 八 ) 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 1

( 九 ) 大肠大肠的生理功能 1 ( 十 ) 膀胱膀胱的生理功能 1 ( 十一 ) 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 1 ( 十二 ) 脑脑的生理功能 1 ( 十三 ) 女子胞1.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 2. 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 ( 十四 ) 脏腑之间的关系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 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 五、气血津液( 一 ) 气 1. 气的生成 1 2. 气的分类 1 3. 气的运动 1 4. 气的功能 1 ( 二 ) 血 1. 血的生成 1 2. 血的运行与功能 1 ( 三 ) 津液 1.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1 2. 津液的功能 1 ( 四 ) 气与血的关 系 1. 气为血帅 1 2. 血为气母 1 ( 五 ) 气与津液的 关系 1. 气能生津、行津和摄津 1 2. 津能生气、载气 1 六、病因( 一 ) 外感性致病 因素 1. 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1 2.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 点 1 3. 疫疠邪气 1 ( 二 )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1 ( 三 ) 饮食失宜饮食不节、不洁、偏嗜 1 ( 四 ) 劳逸失度 1. 过度劳累 1 2. 过度安逸 1 ( 五 ) 痰饮痰饮的致病特点 1 ( 六 ) 瘀血 1. 瘀血的致病特点 1 2. 瘀血的病症特点 1 七、发病( 一 ) 发病的基本 原理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 在因素 1 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 ( 二 ) 影响发病的 主要因素 1. 环境与发病 1 2. 体质与发病 1 3. 精神状态与发病 1 八、病机( 一 ) 邪正盛衰 1.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 2.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 ( 二 ) 阴阳失调 1. 阴阳偏胜 1 2. 阴阳偏衰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